编辑推荐
◎ 作者乃德国及欧洲区麦肯锡创始人;德国著名天才咨询专家及管理专家
◎ 德国70%以上的上市公司的指路人;培养8000多名高级经理人
◎ 当之无愧的德国商界精神领袖,德国超级成功人士, 两次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勋十字章;被誉为活着的传奇
◎ 曾任德国前经济及能源部部长楚·古滕贝格首席顾问
◎ 奔驰、宝马、西门子、阿迪达斯、SAP等公司及拜仁慕尼黑俱乐部首席顾问
◎ 他和登山皇帝梅斯纳尔创立德国高级企业家俱乐部锡米拉温(SIMILAUNER),会员有:足球皇帝贝肯鲍尔、阿迪达斯全球总裁赫伯特·海纳、德意志银行总裁、奔驰总裁及西门子总裁等德国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 中国商界精英马云、黄怒波、宋新宇等齐声推荐
◎ 本书既是作者传奇一生的自传,同时也是一部德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史,为读者提供了战后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图景
◎ 本书分享了作者有关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经理人杂志》将他评为德国有影响力的50位管理者之一。
◎本书是德国的热销书,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内容简介
《挑战极限:麦肯锡德国及欧洲区创始人回忆录》是德国著名天才咨询专家及管理专家的自传作品。
打开《挑战极限:麦肯锡德国及欧洲区创始人回忆录》作者赫伯特·亨茨勒先生的名片簿,一眼望去都是三十年多来德国有名的政界和企管界人士的名字:安吉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德国现任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der,曾任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曾任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曾任德国总理)、埃德蒙·施托伊贝尔(Edmund Stoiber)、洛塔尔·施佩特(Lothar Sp·th)、迪特马尔·霍普(Dietmar Hopp)、约根·韦伯(Jüergen Weber)、莱因哈德·莫恩(Reinhard Mohn)。当亨茨勒执掌德国麦肯锡时,与政经界的大人物们保持密切联系,以平等身份为许多人提供建议。在一桩桩名人轶事中,他谈及经济与政治领域内的经历和体验,也讲述了权力幕后紧张刺激的故事。
作者简介
赫伯特·亨茨勒(
Herbert Henzler) 博士,是麦肯锡德国及欧洲区总裁兼创始人,曾任德国前经济部及能源部部长顾问,并曾两次获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勋十字章,是奔驰、宝马、西门子、阿迪达斯、SAP等公司及拜仁慕尼黑俱乐部首席顾问。他曾为德国70%以上上市公司的咨询指路,不仅如此,他还亲手培养了8000多名顶级经理人。
亨茨勒博士开辟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咨询界的先河,成为德国20世纪70年代后一举赶超英国而跻身欧洲第一强国的传奇人物及幕后英雄。作为麦肯锡德国总裁,他让销售额从1984年的4000万欧元疯涨到1998年的3.4亿欧元,开创了“赫伯特式增长”,并成为德国商界精神领袖。他的座右铭是:“停滞不前就是倒退”。
亨茨勒博士酷爱登山,1993年,他和登山皇帝梅斯纳尔创立德国唯一顶级企业家俱乐部锡米拉温(SIMILAUNER)。这个俱乐部至今都是决定德国以及欧洲经济动向和命脉的最有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智囊团。
精彩书评
★他是德国经济界的一颗明星。如今,企业咨询巨擘麦肯锡德国区前任领袖的自传已经面世——借此,我们也得以对咨询业界充满传奇色彩的内幕略加窥探。
——《经理人杂志》
★谁想成为领袖,必须提前展示自己的企图心,赫伯特·亨茨勒(Herbert Henzler)如是说。
——《商业日报》
★他给年轻人勇气:前天晚间,出生于尼尔廷根(Nürtingen)的教授、企业顾问赫伯特·亨茨勒(Herbert Henzler)博士在经济与环境高等学校(HfWU)登台演讲,充满了乐观精神。“你们有辉煌的前途!”在学生的纪念册上,他一次又一次地写下这样的话语。
——《尼尔廷根人报》
目录
出版寄语 / 001
推荐序一 / 003
推荐序二 / 005
推荐序三 / 007
推荐序四 / 009
作者序 / 011
献 辞 / 013
第 1 章 战争与战争的后果 / 001
在斯瓦比亚农庄的童年
第 2 章 “每小时30芬尼的苦工” / 009
我人生的第一个研究报告
第 3 章 肺结核危机 / 016
我在施瓦本格明德的魔山
第 4 章 走进德国壳牌公司 / 027
身穿蓝灰色上装系黄色领带
第 5 章 兼职导游拯救了旅店,找到了爱情 / 041
第 6 章 西部之行 / 050
伯克利,伟大的统计学家和抗议越战的示威游行
第 7 章 初入麦肯锡 / 060
心理测试、首次遭遇挫折、成为电池专家
第 8 章 企业咨询 / 068
不是做生意,而是一门职业
第 9 章 7S模型及其他的咨询工具 / 082
第 10 章 一个企业家的日历 / 093
或者逃避现实的倾向
第 11 章 登上麦肯锡德国办公室经理宝座 / 100
聘用更多女性
第 12 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115
西门子公司的开始
第 13 章 客户戴姆勒 / 129
不是历史的注脚
第 14 章 扩张到贝利的家乡 / 143
进入国际舞台达沃斯
第 15 章 “单翼鸟飞不起来” / 153
第 16 章 “我们将杀了您” / 164
恐怖与嫉妒
第 17 章 参与决定权 / 173
德国的特殊之路
第 18 章 接近电厂“黑泵”及为科尔的高规格会议提建议 / 181
第 19 章 腿部骨折 / 191
爱慕虚荣以及其他的复杂问题
第 20 章 Coop集团以及其他企业丑闻——施罗德同志 / 201
第 21 章 与梅斯纳尔一道攀登欣博拉索火山 / 214
谁是更佳企业高管?
第 22 章 埃德蒙·施托伊贝尔 / 226
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第 23 章 就未来问题提供咨询 / 232
第 24 章 阿尔派恩大学 / 247
进入大企业管理层的诱惑
第 25 章 进一步升迁 / 257
影响力下降,告别麦肯锡
第 26 章 离开麦肯锡后的日子 / 265
个人股份公司
第 27 章 足球队员上电脑课及弗朗茨·贝肯鲍尔现象 / 274
第 28 章 来往伦敦、莫斯科,金融危机间的管理 / 282
第 29 章 一个登顶者的总结 / 287
感谢 / 296
译后记 / 305
人名索引 / 307
精彩书摘
第 10 章
一个企业家的日历
或者逃避现实的倾向
简单的组织分析也是我在客户那里经常使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客户详细的组织示意图上,深层结构各有区别。我们的示意图大多从董事会开始直至研发部、生产部以及销售部等7到10个不同的具体运作部门,当然,各部门的信息在传达给其他部门的过程中难免走样——人们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矫正。可想而知,基层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将意见反映给最高层,反之,最高层的决定落实到基层也同样耗时。如果巴伐利亚下雪了,人们通知购买手套的部门,让他们购买分手指的手套。等到中央采购部办妥一切时,积雪几乎已经融化了。
根据我们在麦肯锡的经验,只要结构超过四层就会很不利。实业家赫伯特·克万特是我成为企业咨询顾问后最早效力的雇主之一,他甚至认为,即便是四层结构——从董事会到生产电池的铸铅工人那里的跨度也已过大了。
我们经常使用一个所谓的投资组合模式,使各业务单元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及未来发展前景有各自明确的定位。麦肯锡为此开发了一个九框分类矩阵。我还加了一个表格,将客户在各领域的优势、最佳竞争对手以及领导团队下的各自冠军列入表中。如此一来,人们扫一眼就会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在检测投资、科研和人员费用是否有效分配上,这一组合模式非常有效。它为以未来机会为导向的资源分配确立了标准,而不是只顾延续以往的一贯做法。恰恰是在一个多元经营的企业里,这种方法帮助避免了一些错误决定。
在重要客户分析中,我探讨了为什么重要客户购买我们客户的产品,购买量是多少,什么时间等。这样的分析往往是更好理解业务的关键。但进行软性分析也常常是十分有益的,比如在人事部门:对于一流的求职者来说,聘用和回绝的对比关系如何?与从外面招人相比,企业内部有多少人被提升?在吸引力雇主排行榜上企业的排名如何?
除了对标日历之外,我还创立了另一种日历分析法。为了监督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是否浪费时间,是否有意逃避现实,我让人对他们记录日程安排的日历进行分析。其结果是,超过80%以上的日程安排是事先定死的。这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时间即兴访问客户,或者对竞争产品进行反思,对员工的意见作出反应,但他们却有更多的时间作报告,或是参加媒体活动等。更过分的是,绝大多数活动均由管理人员以及董事会成员的个人助手代表他们参加。其结果是:一个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大多受其周围环境的奴役。假如我们告诉这些人,如此这般的日程安排没有给他们留下思考革新的必要空间,而恰恰是这一点又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时,这对他们无疑是当头一棒,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反省的时间。我们发现,董事会成员20%的时间都用在了处理邮件和信件签名上,处理这些事情其实有其他的办法。但也有一些管理人员不愿放弃这些工作,也就是说不愿放手交给他人办理。不过,只要我明确表示,董事的时间是企业的财富的话,那么他们大多还是愿意改变自己的习惯的。
我继而对基层展开检查,希望了解基层是否落实了企业领导的指令。诺贝尔炸药股份公司(Dynamit Nobel AG)的地面铺层部(Mipolam)就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该部门执行独家销售的原则:42 名铺地工人可以称自己为“获得Mipolam授权”的铺地工人,产品只通过他们被送到客户手中。不知为什么,我不太相信这种做法会行之有效。所以我在某一个周五决定,在周一作报告前进行实地检查。按照偶然原则,我在杜塞尔多夫挑选了12名没有获得授权的铺地工人,我打电话问他们,是否能为我们新建的办公室提供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地板材料。这12名工人中没有一人说:“抱歉,我们没有授权,能否换一个厂家?”所有12名未获授权的工人都答应能提供多功能塑料地板。
在接下来的星期一,我们的报告如期举行。我加了一个示意图及一段文字:“Mipolams的独家销售渠道似乎并不独家!”一无所知的企业领导大吃一惊。现场检查的结果是:我们重新制定了该企业的方案,此举给我的办公室负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鉴于我对德国企业领导层以及我们自己办公室的了解,我于20世纪80年代初向我们的合伙人和顾问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我对一种愈发严重的现象提出警告,我将其称为“逃避现实的倾向”,也就是说:杂事过多会使自己的本职工作受到影响。
比如打进来的重要电话就多达数十个,尽管可直接接入的来电人数受到严格的限制,还有可拨打手机的可能,每天平均有二三十次电话交谈,解决重要的紧急问题。每一个电话都各有新话题——它们往往会分散管理人员对涉及公司最佳利益工作的注意力。高层管理者每9分钟就要关注一个议题,这是管理大师亨利·明茨博格(Henry Mintzberg)在一次调查报告中得出的结论。他在报告中指出,有许多重要问题不适合这样的节奏,因此会受到影响。
再者就是重要的会议。它们在各级召开,没有一个议题是不用召开会议的。因为人们要对日程安排,对上次会议的备忘录以及工作分配进行讨论,人们必须避免矛盾,但又在制造矛盾。这样的讨论鲜有具体结果。重要的会议被称之为“研讨会”,若果真非常重要的话,人们又会称其为“闭门会议”。咨询结果和其约束力又另当别论,但这样的会议的确耗费时间:只要会议不结束,管理层成员就不能真正地投入企业的工作。
逃避工作的另一种形式是出差。我很少经历经理和董事会成员逃避出差,即便路途遥远困难重重。相反,对国外分公司的访问就如同国事访问一样:形式和气氛都很友好,只是毫无实质性内容。地方经理竭尽全力展示业绩,而后者不再细究。时间和精力如此宝贵,但谁不愿意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告别。
新闻发布会妨碍管理层履行自己的分内职责。近几年来,这样的活动次数愈发频繁。这与人们对经济兴趣的普遍提高以及媒体机构的增多有关。在企业的危机期,忽视与媒体的接触会酿成大祸。但有越来越多的经理偏爱媒体,喜欢在电台、电视台露面。我经常看到,他们甚至与政治家展开竞争,在节目结束时,毫不遮掩地问记者:“我在脱口秀节目里表现如何?”或者问,“您在报纸上看到我的表态了吗?”现代化的媒体运作和出于虚荣心的浪费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由行业组织或政治家组织的会议或研讨会被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看作是必须参加的活动,这些活动也影响他们聚焦自己的本分工作。人们几乎无法在这种活动上获得对自己所在企业的重要信息,也无法为企业形象增添值得一提的分数。活动本身和与会人数比实际内容要重要的多。
协会活动、监事会会议、社会和文化活动,各种必要的活动数不胜数。当然,人们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轻而易举地回避日常管理上的难题。经理们当然要打电话、主持会议、出差;他们理所应当地要在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积极投入。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太过,无疑是有害的。一位优秀的企业经理一定会全力以赴地领导手下人马,主导产品的技术基础,经营它的继续研发;他会了解其供货商的底细及客户的愿望;他会密切跟踪竞争的势态发展;他会始终与其同事和员工保持沟通。除此之外,如果他还想参加其他活动的话,那么必须与上述工作协调一致。
如今的企业管理需要更多时间关注战略议题。因为各种因素都加快了决策的需求。战略方针不再像过去一样长久有效。凡是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策略的人都会直接给企业带来麻烦。
据我观察,在对待逃避现实倾向的问题上,有几种类型之分。最常见的是那些按照彼得原则,也就是无能者的等级制原则,因无所作为而被提拔的人。他们借助一些重要安排来掩盖自己的缺陷,至少这些安排看起来像是商业活动,有一定的重要性。
但也有一种能干的经理人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愈发重要,以至于什么都要请教他,都要获得他的批准,于是他自认,哪儿都不能没有他。这种逃避现实的类型偏爱每一个日程安排,因为它们会突显他的不可或缺。与政治相联的组织和企业,比如来自交通、能源和加工工业领域等,最终建立了一个躲避现实的天堂。那儿已不会再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即是否一个日程安排有价值,或是否它与所在企业的重要议题有关等。
还有第三种类型:他们随着经验的积累,在专业和领导艺术上不断精进,这些人大多曾在较小的子公司干过,因此日后有能力领导更大的团队。此类经理人能将90%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本质工作上,也不允许自己有逃避现实的倾向。
谁不想疏忽重要的事情,不愿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过多分散精力,就必须对自己的日程安排进行严格把关。我在由我创意的备忘录中规定了一个标准:企业领导的核心任务,也就是产品研发、质量保证、销售、领导员工、对内对外代表企业,应占工作时间的90%,这些必须被安排在时间表中,而参加公司利益以外的活动最多每周占半天时间。
为此,我的迫切建议是:每个人都应该严格地检查一下他的日程安排和工作计划,看看是否重要的任务确实得到相应的重视了。此建议也针对我的合伙人和同事,为的是让他们警惕问题的存在和自己的做法,但此建议也同样针对我们与客户的合作。因为逃避现实的危险恰恰会对企业高层构成威胁。因为他们已不再自问:“我抓住重点了吗?”而会这么想,如果我干一件事的话,那么原则上来说它是正确的。
我的建议受到汉斯·卢茨·梅克尔(Hans Lutz Merkle)——博世(Bosch)股份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的重视。在许多年里,他将我的警告作为博世高层管理研讨会上的固定议题。但他后来告诉我说,效果不够理想。
阿迪达斯股份公司总裁赫伯特·海纳(Herbert Hainer)是这一理念的优秀传播者。当他看到一位电信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一再出现在媒体上,有时甚至出现在图片周刊上时,就毫无遮掩地问他:“您什么时候工作?”海纳本人是一位反对逃避现实主义的传统典范,阿迪达斯领导层也都受其影响,各尽其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顾问箱越装越满,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使用工具的本领也愈发高强。对企业咨询顾问来说,这样的工具箱是不可或缺的。
……
前言/序言
《逆风飞翔:一位商界领袖的淬炼之路》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远见与不懈追求的史诗。本书并非仅仅记录一位成功人士的辉煌成就,而是深入剖析了他在职业生涯中,如何一次又一次地直面挑战,打破固有认知,并在看似不可能的边界处,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带领读者穿越数十载跌宕起伏的商业变革,见证了一个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塑造非凡的人生。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极限”的定义与突破。作者并非将“极限”理解为生理或客观的物理限制,而是更侧重于心理、认知以及团队协作中的潜在壁垒。书中详尽地描绘了这些“极限”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重大决策前、以及面对未知领域时,悄然显现,并试图将个体和团队束缚其中。然而,作者并非悲观论者,他以自身的经历为证,生动地展示了这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极限”,在精准的分析、创新的思维以及坚定不移的执行力面前,是如何被一点点瓦解,直至最终被超越。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视角,回到他职业生涯的早期。那时,他可能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怀揣着理想,却身处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行业。书中会细致描绘他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学习、摸索,并逐渐理解行业运作的本质。他不会回避那些初期的迷茫、挫败,甚至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但正是这些真实的经历,构成了他日后强大内心的基石。读者会看到,他如何从细微之处着手,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为日后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事业的推进,作者开始接触到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项目。书中会深入探讨他如何面对来自市场、竞争对手、甚至公司内部的巨大压力。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博弈,更是智慧与意志的较量。他如何制定战略,如何组建团队,如何激发成员的潜能,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例如,他可能会分享一个关于如何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成功开辟新业务的案例。这个案例会详细解析他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如何识别潜在的蓝海,如何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克服重重阻碍。 本书的另一条重要主线,是对“领导力”的深刻诠释。作者并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讲述如何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和事件,展示了他如何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激励人心、凝聚团队的领导者。他会分享如何识别和吸引优秀人才,如何建立信任,如何授权,如何在团队成员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以及如何在成功时分享荣誉。书中不乏对一些关键时刻的描述,例如,当团队面临重大抉择,或在项目遇到瓶颈时,他如何通过沟通、引导,帮助团队找到突破口。这种领导力,不是基于权威,而是基于智慧、同理心和对团队成员潜力的充分信任。 书中还穿插了对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作者身处商业前沿,他的视角自然会涵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理解。他如何看待科技的进步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在经济周期波动时,他如何调整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他如何开展业务?这些内容将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帮助理解个体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例如,他可能会回忆某个时期,某个新兴技术如何颠覆了传统行业,以及他如何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并将其转化为新的商业机遇。 “极限”的突破,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书中会直面这些风险,并详细阐述作者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何制定应对预案,以及在风险发生时,如何保持冷静和果断。他可能分享一些“九死一生”的经历,但这些经历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揭示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和代价背后的思考。他会坦诚地谈论失败的经验,以及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并将这些宝贵的教训融入未来的决策中。 本书的叙事风格将力求真诚、坦率,避免空泛的理论和陈词滥调。作者会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鲜活的人物和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他不会回避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波动,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读者会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因为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挑战,更是人生道路上普遍存在的迷茫、困惑与成长。 在探讨“极限”的过程中,作者也会深入触及“学习”这一永恒的主题。他会分享自己如何保持好奇心,如何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环境。他所理解的学习,并非仅仅是理论的输入,更是通过实践、反思和与他人的交流,不断地迭代和提升。这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也是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必备素质。 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读者提供商业智慧和管理经验,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关于人生态度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所谓的“极限”,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设限。只要我们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就有可能超越我们曾经认为的极限。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人生哲学,它鼓励着每一个读者,去发现自己身上潜在的能量,去追求更广阔的天地。 本书的篇章结构将有机地组织,从早期的探索,到中期的搏击,再到后期的沉淀与升华,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每一个案例的展开,都将围绕“挑战极限”这一核心主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最终,本书将以一种深刻而鼓舞人心的方式,结束这段旅程,留下关于勇气、智慧与不懈追求的永恒回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商业领袖的回忆录,更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精彩、活出无限可能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