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何傢弘教授是我國研究刑事司法問題的傑齣學者,常年關注追蹤冤假錯案。
★ 冤案及其平反,是目前舉國關注的話題。本書兼具專業的視角和通俗的寫作方式,極為適閤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內容簡介
《亡者歸來:刑事司法十大誤區》是何傢弘教授新的力作。全書采用法學與文學相結閤的形式,選取瞭兩個曾經在中國産生重大影響的冤錯案件,用文學的語言和結構講述瞭錯判背後的故事,演繹齣冤案發生的原因。同時,作者在介紹相關實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齣中國刑事司法中生成冤案的十大誤區,並探討瞭推進我國刑事司法製度進化與改良的路徑。
作者簡介
何傢弘,美國西北大學法學博士(SJD),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證據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兼法律語言研究會會長,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檢察學研究會職務犯罪偵查與預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刑事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目錄
序言前論刑事錯案問題的實證研究/一、刑事錯案研究的第一案例/二、錯案産生原因的問捲調查/三、證據與錯判關係的問捲調查/四、50起殺人錯案的原因解析/上篇騰興善冤案的講述誤區壹違背規律的限期破案/一、全力以赴的偵查破案/二、打破僵局的另闢蹊徑/三、事與願違的破案軍令/誤區貳由供到證的偵查模式/一、刑事拘留與收容審查/二、顱像重閤與痕跡比對/三、由供到證與口供情結/誤區叁屢禁不止的刑訊逼供/一、無法查證的刑訊逼供/二、聳人聽聞的刑訊實例/三、刑訊逼供的行為分析/誤區肆科學證據的不當解讀/一、種屬認定與同一認定/二、傾嚮意見與確定結論/三、試用科學與成熟科學/四、雙邊關聯與單邊關聯/誤區伍主觀片麵的調查取證/一、陷入盲區的無罪證據/二、法院指定的辯護律師/三、不無收獲的證據調查/四、不無爭議的死刑執行/五、偶然發現的案情真相/六、姍姍來遲的平反昭雪/
下篇佘祥林冤案的講述誤區陸放棄原則的遵從民意/一、無名女屍的身份證明/二、潛藏危機的幸福婚姻/三、百般抵賴的嫌疑對象/四、影響司法的民憤民意/誤區柒騎虎難下的超期羈押/一、吞吞吐吐的有罪供述/二、各執一詞的法庭審判/三、進退維榖的疑難案件/四、難以根除的超期羈押/誤區捌徒有虛名的相互製約/一、強調協作的聯閤辦案/二、偵查中心的訴訟模式/三、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誤區玖形同虛設的法庭審判/一、未審先判的庭審虛化/二、判者不審的庭審虛化/三、庭審虛化的實證研究/誤區拾證據不足的疑罪從輕/一、無罪推定的舉證責任/二、疑罪從無的證明標準/三、震驚中國的亡者歸來/四、蹉跎人生的酸甜苦辣/後論刑事司法製度的進化與改良/一、刑事司法製度的進化/二、證據調查製度的改良/三、人權保障製度的改良/四、刑事證據製度的改良/五、法庭審判製度的改良/六、司法判例製度的改良/七、申訴再審製度的改良/
前言/序言
2014年12月15日,內濛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在“(2014)內刑再終字第00005號《刑事判決書》”中正式宣告呼格吉勒圖無罪。這起悄然發生在18年前又經曆瞭長達9年的艱難申訴的冤案終於平反昭雪。當法官們把無罪判決書送達呼格傢之後,呼格傢人在門外燃響瞭一串長長的鞭炮,但是在呼格吉勒圖父母的臉上並沒有喜悅的錶情,因為這期盼已久的判決也隻能給這對曆盡磨難的老人帶來些許的安慰。 我從2005年開始帶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證據學研究所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對我國的刑事錯案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在過去的9年中,呼格吉勒圖案一直是我們關注的案件之一,並且被收入瞭我們的係列研究成果之一《刑事錯案評析》(郭欣陽博士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齣版社2011年齣版)之中。我在發錶於2012年第1期《中國法學》的“刑事錯判證明標準的名案解析”一文中,也通過呼格吉勒圖案分析瞭冤錯案件認定和糾正過程中存在的對抗和阻力。我一直在期盼該案的再審和改判,但是在終於得知無罪判決的消息時,我的心情也是相當復雜的——有輕鬆和寬慰,也有傷感和糾結。 15日晚上,我應邀到中央電視颱新聞頻道的“新聞1+1”節目作嘉賓,從專業的角度對呼格吉勒圖案進行點評。在分析這起冤案的産生原因之後,主持人白岩鬆問我如何看待本案中有關人員的錯案責任問題,而這期節目的主題就是“呼格案:他無罪,誰的罪”。我迴答說,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錯案責任都歸結到這些辦案人員身上。當然,某些辦案人員的行為可能構成瞭刑訊逼供罪或玩忽職守罪,但這需要通過調查來認定,要用確實充分的證據來證明。如果讓我說誰的罪,我更想說這是刑事司法製度的“罪”,因為這起冤案暴露齣我國刑事司法製度的諸多漏洞和缺陷。刑事司法的基本任務是打擊犯罪,但是卻把一個無辜的人判處死刑。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被終結瞭!一個好端端的傢庭就這樣被破壞瞭!而且這都是在法律的名義下進行的。這難道不也是一種犯罪嗎?因此,我們必須盡快修補我國刑事司法製度的漏洞,以使這樣的冤案不再發生。 走齣中央電視颱的大門,我站在長安街旁等齣租車。夜色蒼茫,寒風凜冽,樓宇偉岸,街燈輝煌。一個問題敲打著我的心靈:這樣的冤獄為何能發生在擁有現代文明的中國? 其實,我對這個問題已經研究多年,而且是法學與文學的結閤。 我的法學研究領域是刑事證據、犯罪偵查和刑事司法,我的文學創作領域也是以犯罪為主題的懸疑小說。在不同的人類社會中,犯罪的內容和形式會有所區彆,但是其基本特徵都是醜陋與邪惡,都是人性的背離和靈魂的扭麯。我們痛恨犯罪,但我們無法擺脫犯罪,因為犯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在正常人的眼中,犯罪是人生的倒影。但是在犯罪人的眼中,那倒影可能就是正常的。對於人類而言,正視這些倒影,或許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人生。 刑事司法的基本職能是打擊犯罪,但是刑事司法在打擊犯罪的過程中也會犯罪。近年來,隨著石東玉、杜培武、騰興善、佘祥林、趙作海等人的冤錯案件披露報端,刑事錯案已然成為國人社會生活中一個沉重的話題。毫無疑問,錯案的發生對於那些當事人及其傢人來說是飛天橫禍,是滅頂之災,但是錯案的發現和糾正對於這些當事人來說又是幸運的。在當下中國,刑事錯案的發現和糾正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例如,石東玉和杜培武的錯案得以糾正是因為偶然地發現瞭真凶,可謂“真凶再現”;騰興善、佘祥林和趙作海的冤案得以平反則是因為當年的“被害人”意外生還,堪稱“亡者歸來”。我想,在一個國傢中,倘若錯案之發生對於被判個體來說是不幸的,那麼對於社會整體來說也是不幸的;倘若錯案之糾正對於被判個體來說是幸運的,那麼對於社會整體來說卻依然是不幸的。 在本書中,我選取瞭兩個曾經在中國産生重大影響的冤錯案件,用文學的語言和結構講述瞭錯判背後的故事,演繹齣冤案發生的原因。同時,我在介紹相關實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齣中國刑事司法中生成冤案的十大誤區,並探討瞭推進我國刑事司法製度進化與改良的路徑。我的目標是把本書寫成一部具有可讀性的法學專著。我的希望是非法律專業的讀者也能喜歡本書。
黑暗中的微光:現代刑偵的邏輯與人性 導言:迷霧與探尋 人類社會對“正義”的追求,從未停止。然而,在追逐真相的道路上,總有迷霧、誤解乃至製度性的陷阱。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犯罪實錄,它深入剖析瞭現代刑事偵查工作的復雜性、科學性與人文關懷,旨在揭示隱藏在冰冷證據鏈條背後的微妙人性博弈,以及法律體係在應對極端情況下所展現的堅韌與局限。我們探討的不是既有的定論,而是構建定論的過程本身。 第一章:現場的無聲敘事——重建與誤讀 刑事現場,是時間凝固的劇場。本章詳述瞭如何從看似雜亂的痕跡中,係統性地重建犯罪發生時的動態過程。我們摒棄好萊塢式的浪漫化處理,聚焦於物證的采集、保存與分析的嚴謹性。 1. 痕跡學的精微之舞: 探討指紋、足跡、縴維以及血跡噴濺模式(BPA)的科學解讀。重點分析瞭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早期階段,如何因對特定痕跡的過度依賴而導緻的判斷偏差。例如,早期對“汙染”與“故意栽贓”的區分難題,如何在顯微技術進步後得以緩解。 2. 空間幾何與犯罪學地圖: 介紹地理信息係統(GIS)在連環案件分析中的應用,不僅僅是標記案發點,更深層次地挖掘犯罪者活動範圍、心理邊界與行動半徑的關聯。同時,批判性地審視瞭早期的“犯罪熱點”劃分,如何無意中固化瞭對特定區域的刻闆印象。 3. “第一印象”的陷阱: 深入研究人類感知的局限性。偵查員抵達現場時,第一眼看到的場景往往帶有強烈的傾嚮性。本章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運用“去中心化”思維,不斷挑戰初始假設,確保證據鏈的客觀性不受主觀敘事乾擾。我們詳細闡述瞭“場景定性”與“證據解讀”應如何保持時間上的分離與互審。 第二章:訊問的藝術與科學——記憶的脆弱性 訊問環節是刑事偵查中最具人性張力也最易齣錯的環節。本章聚焦於心理學在審訊中的應用,及其潛在的道德睏境。 1. 認知訪談(Cognitive Interviewing): 詳細介紹如何通過環境重構、順序調整等技術,最大化地引導目擊者或受害者的記憶提取,減少“虛假記憶”的植入風險。對比瞭傳統的高壓審訊模式與現代基於溝通的取證方式的效率與準確性差異。 2. 心理壓力與招供的臨界點: 分析在長時間、高壓訊問環境下,個體生理和心理機能的變化,以及這如何影響其對“事實”的陳述。我們探討瞭“認知負荷理論”在審訊中的應用,說明當嫌疑人認知資源被耗盡時,為求盡快結束審訊而做齣的不實陳述的心理動因。 3. 測謊技術的局限與倫理邊界: 本章對多項生理信號監測技術進行瞭科學評述,重點強調瞭這些技術隻能測量情緒反應而非“說謊”本身。審視瞭在法庭上對其證據價值的爭議,以及過度依賴這些工具對訊問策略可能産生的負麵導嚮。 第三章:法醫科學的演進與挑戰——超越肉眼所及 現代刑偵離不開法醫學的支撐。本章著重介紹法醫技術的進步,以及麵對新型犯罪手法時,傳統檢驗方法的更新換代。 1. DNA的深層挖掘: 從簡單的個體識彆到族群分析、再到“錶型預測”(Phenotyping),DNA技術如何不斷拓寬其應用範圍。同時,深入探討瞭“混閤樣本”的解析難度,以及如何避免因“DNA汙染”或“間接轉移”導緻的錯誤指嚮。 2. 彈道學的迷思: 探討彈道比對的統計學基礎與實際操作中的主觀性。分析瞭不同槍管的“磨損特徵”如何被解讀,以及在極端情況下,如何警惕“模式證據”被過度推崇的傾嚮。 3. 新興的數字與環境證據: 現代犯罪現場往往充斥著電子設備的痕跡。本章聚焦於電子取證的挑戰——數據恢復、時間戳的僞造可能性,以及“元數據”的法律效力判定。此外,還涉及瞭對土壤、植物孢粉等環境證據的科學分析,如何為案件鎖定地域特徵。 第四章:程序正義的基石——係統性的保障 技術和技巧的運用必須服務於公平的原則。本章探討瞭程序正義在確保最終裁決有效性中的核心作用。 1. 證據的“可采性”與“排除規則”: 詳細解析瞭證據鏈的完整性要求,以及非法取證(如違反搜查令規定)對關鍵物證的“毒樹之果”效應。通過經典案例,說明程序上的瑕疵如何使最確鑿的物證失去法律意義。 2. 專傢證人的角色定位: 專傢證人應是事實的中立闡述者,而非控辯雙方的雇傭兵。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交叉詢問”如何檢驗專傢證詞的穩固性,以及如何確保陪審團或法官能夠正確理解復雜的科學概念,而非被“光環效應”所影響。 3. 機構間的協作與信息孤島: 分析瞭不同執法機構(地方警局、聯邦機構、檢察院)在信息共享與標準統一方麵存在的障礙。係統性地探討瞭如何通過跨部門的聯閤行動小組,優化資源配置,同時避免權力邊界的模糊。 結語:永恒的校準 刑事司法係統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的有機體。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讀者對每一個被呈現的“真相”保持一份審慎的懷疑。正義的實現,不僅在於懲罰犯錯者,更在於最大限度地保護無辜者。通過對偵查邏輯的深入剖析,我們旨在強調,在黑暗中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科學的嚴謹、人性的理解以及對程序正義的堅定維護。真正的微光,恰恰存在於對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認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