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爵士乐 美国的古典音乐 现代爵士/新视听·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丛书》是已经出版的《爵士乐——美国古典音乐:古典爵士》的后续书籍,原本计划是讲述从二战开始一直到今天的爵士乐演变历史。怎奈篇幅有限,只写到1959年便不得不收笔。
纵观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爵士乐真正加入了电声之后,有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变化,有更多值得探讨的话题。比如,后Bop时代的爵士乐背景是怎样的?Bill Evans为现代钢琴爵士乐带来了什么?60年代与70年代的爵士乐都有怎样的变革?80年代开始到今天,爵士乐还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音乐吗?爵士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爵士乐与古典音乐的相互影响有哪些?爵士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是怎样的?所有的这些课题,只好在今后的书中再详细同读者分享了。
我时常觉得,写书与演奏钢琴多少有些相似之处,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我还在持续写作,并乐此不疲。同样都是用手指敲击键盘,同样都是在奏出不同的节奏,同样都需要用脑,同样都需要百分百的投入,同样都会沉浸其中而到达一种忘我的境界。最重要的是,同样都有一个从辛苦的准备,到最终才得到结果的艰难过程。书的结稿就像是一场音乐会的谢幕,因为这其中付出了过多的心血,因此当完结篇真正出现,在如释重负的同时,总会掺杂一些复杂的情绪。我记得自己曾经写过一首歌,其中有一句颇能描述这种感受,那就是“散场的感觉像思念……”
作者简介
丁铌,生于北京,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时赴美留学,后加入美籍,就读于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曼纳斯音乐学院,分别获得爵士钢琴演奏学士与古典作曲硕士学位,并一直担任横跨音乐与媒体两者之间的工作。
回北京定居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爵士乐教师,系统教授爵士乐课程。课程包括:
1.爵士乐历史
2.爵士乐理与演奏
3.爵士配器与作曲
4.爵士乐队演奏
丁铌目前还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FM90.5)主持周播音乐节目《音乐脱口秀》。至截稿日止,丁铌正在为国家开放大学录制四集爵士乐专题讲座,2015年即将在网络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二战”中的爵士乐
第一讲 一九三九年
第二讲 “二战”中的音乐作品
第三讲 走向战场的摇摆爵士乐
第四讲 纳粹德国统治下的爵士乐
第五讲 “二战”期间的法国爵士乐
第二章 Boogie Woogie(布吉乌吉)
第三章 发展个性的四十年代
第一讲 “Kill Jim Crow”(灭掉种族隔离)
第二讲 Bebop诞生
第三讲 Bebop Professor—Dizzy Gillespie(Bebop教授——晕眩·格莱斯皮)
第四讲 Charlie Parker(查理·帕克)
第五讲 Thelonious Monk(塞隆尼斯·孟克)与Bud Powell(巴德,鲍威尔)
第六讲 其他音乐家
第七讲 一九四九年
第四章 Bebop之后五十年代的爵士乐风
第一讲 “Birth of the Cool”(凉派爵士的诞生)
第二讲 Cool Jazz(凉派爵士)与West Coast Jazz(西海岸爵士)
第三讲 Hard Bop(硬波普)
第四讲 五十年代的Miles Davis(迈尔斯·戴维斯)
第五讲 五十年代的John Coltrane(约翰·柯川)
第六讲 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与爵士乐
第七讲 一九五九年
参考书籍
前言/序言
爵士乐:一部跨越时空的音乐史诗 爵士乐,一个承载着自由、创新与灵魂的名字,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美国南部的熔炉中涌出,席卷全球,演变成一门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爵士乐技巧或乐谱的机械堆砌,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对美国历史、社会变迁以及艺术精神的细致解读。我们将以历史的纵深和艺术的广度,勾勒出爵士乐从其诞生之初到如今不断演变的脉络,展现它如何深刻地影响并反映着美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进程。 一、 历史的回声:根植于土地的音乐灵魂 爵士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部,特别是新奥尔良这座充满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在这里,非洲音乐的节奏、欧洲古典音乐的和声以及布鲁斯、福音音乐的情感深度,如同不同的溪流汇聚,最终孕育出了爵士乐的雏形。我们不会回避那些充满挣扎与希望的时代背景,那些在奴隶制余晖和种族隔离阴影下孕育出的深沉情感,那些来自非洲鼓点和唱诵的原始力量。 1. 非洲的遗产与新大陆的碰撞: 探讨非洲奴隶带来的丰富音乐传统,包括复杂的节奏型、Call and Response(呼应)的演唱方式、即兴创作的思维以及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的音乐形式。这些元素在新大陆的土地上,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开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2. 布鲁斯的情感力量: 布鲁斯音乐,作为爵士乐最直接的先驱之一,以其独特的音阶、忧伤而又充满韧性的旋律,深刻地表达了黑人阶层在困境中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宣泄。我们将分析布鲁斯音乐在和声、旋律和演唱上的特点,以及它如何为爵士乐注入深厚的感情基石。 3. 新奥尔良:爵士乐的摇篮: 深入剖析新奥尔良作为爵士乐发源地的特殊地理和社会文化环境。了解那里多元民族的融合、街头狂欢的传统(如葬礼游行)以及早期爵士乐队的构成(如铜管乐队)。探讨早期爵士乐的关键人物,如巴迪·博尔登(Buddy Bolden)的传说,以及“国王”奥利弗(King Oliver)的乐队对早期爵士乐发展的贡献。 4. 传播与演变: 随着人口的迁移,特别是“大迁徙”,爵士乐也从新奥尔良走向芝加哥、纽约等地。我们将追踪爵士乐在不同城市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如何赋予其新的地域特色。 二、 风格的变迁:一部不断进化的音乐语言 爵士乐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本书将梳理这些风格的演变,展现爵士乐在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 1. 早期爵士(Old School Jazz / Dixieland): 聚焦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的风格,强调集体即兴的特色,乐器之间的对话,以及明快、奔放的节奏。分析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在此阶段的革命性贡献,他如何将独奏即兴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 摇摆乐(Swing): 30年代至40年代,摇摆乐成为美国的主流音乐,以其强烈的律动感、大型乐队的编制以及更具歌唱性的旋律风靡全国。介绍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杜克·艾灵顿(Duke Ellington)、康特·贝西(Count Basie)等领军人物及其乐队的辉煌成就。 3. 比波普(Bebop): 40年代中期,以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迪兹·吉莱斯皮(Dizzy Gillespie)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在对摇摆乐的商业化感到不满的情况下,开创了更为复杂、快速、注重高难度技巧和即兴探索的比波普。我们将深入剖析比波普的和声、节奏上的革新,以及其对后世爵士乐的深远影响。 4. 冷爵士(Cool Jazz)与硬波普(Hard Bop): 50年代,爵士乐出现两条主要发展线索:冷爵士以其舒缓、内敛、富有雕塑感的音色,代表人物如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早期的作品;而硬波普则在比波普的基础上,回归布鲁斯和福音的根源,更具力量和情感张力,如阿特·布莱基(Art Blakey)的“爵士信使”(Jazz Messengers)。 5. 模态爵士(Modal Jazz): 60年代,迈尔斯·戴维斯再次引领潮流,提出模态爵士的概念,即在即兴时更多地依赖音阶而非复杂的和弦进行。这种探索极大地拓展了爵士乐的即兴可能性。 6. 自由爵士(Free Jazz):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些音乐家试图打破一切既有框架,追求极致的自由与实验,即兴创作的边界被推向极致,有时甚至挑战听众的传统认知。代表人物如奥奈特·科尔曼(Ornette Coleman)。 7. 融合爵士(Fusion): 70年代,爵士乐开始与摇滚、放克、R&B等元素融合,出现了更加商业化、更具创新性的融合爵士。迈尔斯·戴维斯的《Bitches Brew》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三、 核心的理念:即兴、个人表达与对话 爵士乐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在于其核心的音乐理念。本书将深入解析这些理念,揭示爵士乐的灵魂所在。 1. 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 这是爵士乐最核心的特征。我们并非仅仅将其视为“随意演奏”,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音乐逻辑、对旋律、和声、节奏的深刻理解以及瞬间的灵感闪现。分析即兴创作如何成为音乐家自我表达、与乐队成员互动、以及不断突破音乐界限的途径。 2. 个人风格与独特音色: 爵士乐鼓励音乐家发展独特的个人演奏风格和音色。从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沙哑而充满个性的嗓音,到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激情澎湃的萨克斯风,再到比尔·埃文斯(Bill Evans)细腻而富有诗意的钢琴,本书将通过具体的音乐实例,展现不同大师如何塑造出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 3. 音乐的对话与互动: 爵士乐的演奏常常是一种音乐家之间的对话。在合奏中,不同乐器之间相互呼应、支持、挑战,形成充满活力的音乐互动。我们将分析爵士乐队内部的交流方式,以及这种“对话”如何赋予音乐生命力。 4. 跨越文化的桥梁: 爵士乐从诞生之初就带有深刻的社会印记,它在历史上曾是黑人社区的精神寄托,也逐渐成为跨越种族和文化界限的艺术形式。它打破了许多隔阂,成为连接不同人群的桥梁。 四、 重要的遗产与未来的展望 爵士乐的遗产是宝贵的,它不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1.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爵士乐对摇滚、流行、电影配乐、现代古典音乐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列举具体的案例,说明爵士乐的创新元素是如何被吸收和转化的。 2. 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爵士乐的即兴性、复杂性和对个人创造力的强调,使其成为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也将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丛书的定位,探讨爵士乐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意义和方法。 3. 现代爵士与新视听: 步入21世纪,爵士乐仍在不断演变。现代爵士音乐家们如何融合最新的音乐技术、跨界合作,以及如何通过新的媒介(如数字平台、视觉艺术)与听众建立联系,展现爵士乐在“新视听”时代下的生命力。 本书将通过丰富的音乐案例、深入的理论分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带领读者走进爵士乐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种充满生命力、不断进化的音乐艺术的深度致敬。从爵士乐的起源到它多元的风格演变,从即兴创作的核心理念到它跨越文化的深远影响,我们都将进行细致的解读,力求呈现一部全面、深刻、引人入胜的爵士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