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部分 设计/1
第一章 概念设计/2
市场调研VS设计之前/2
市场定位VS定位坐标图/4
概念草图VS最初创意/6
造型效果图VS纸上谈车/8
第二章 造型演变/12
造型演变VS历史名车/12
车头高度VS发动机技术/16
品牌脸谱VS进气格栅/17
第三章 车身设计/18
车身尺寸VS市场定位/18
造型平衡VS内外统一/19
车身比例VS三大因素/20
车轮尺寸VS轴距和轮距/22
H点VS空间布局/23
电脑效果图VS屏上谈车/24
胶带图VS 墙上谈车/25
油泥模型VS直观审视/26
数模构建VS工艺设计/29
油泥模型VS风洞测试/30
第四章 空气动力学设计/32
汽车行驶VS钻过一个洞/32
空气动力学VS空气阻力/33
风洞VS空气动力学/34
感受空气阻力VS手伸窗外/36
风阻系数VS测量方法/37
空气阻力VS影响因素/38
流线形汽车VS世界第一辆/39
升力VS伯努利定律/40
下压力VS扰流板/41
尾部紊流VS增加阻力/42
平滑底部VS减小阻力/43
F1赛车VS倒扣行驶/44
第五章 车身安全设计/46
安全车身VS鸟笼设计/46
安全车身VS吸能设计/47
安全车身VS撞击力分散设计/48
安全车身VS车门防撞设计/49
轻量化车身VS高强度钢/50
轻量化车身VS铝质车身/51
第六章 动力系统设计/52
动力组合VS N种选择/52
驱动形式VS N种选择/53
发动机选择VS气缸排列形式/54
第七章 底盘设计/56
车轮设计VS轮胎选择/56
悬架形式VS妥协选择/58
液压助力转向VS电动助力转向/60
盘式制动VS鼓式制动/61
第八章 内饰和电气设计/62
内饰布局VS七大部分/62
内饰板VS选材很重要/64
座椅设计VS功能繁多/65
操作开关VS仪表显示/66
仪表板VS中控台/67
人机工程学设计VS手伸界限/68
影音系统VS隔声设计/70
用电设备VS电气线路/71
第九章 总布置设计/72
总布置设计VS团队合作/72
总布置计算VS密切配合/73
总布置尺寸VS总装配设计/74
第二部分 测试/75
第十章 室内测试/76
样车制作VS手工打造/76
风洞测试VS空气动力学/78
声学测试VS隔声防护/79
气候模拟测试VS经历风霜雨雪/80
碰撞测试VS安全第一/82
人机工程学测试VS人性化/83
台架耐久性测试VS可靠性/84
第十一章 室外测试/86
试车场测试VS设计师考场/86
公共道路测试VS万里长征/88
低温测试VS冷酷无情/90
高温测试VS历经“烤”验/91
驾驶人健康检查VS体贴入微/92
第三部分 制造/93
第十二章 车身制造/94
冲压工艺VS第一步/94
焊装工艺VS第二步/97
涂装工艺VS第三步/102
第十三章 总成制造 /107
五大总成VS制造或采购/107
发动机VS流水线式实例/108
发动机VS工作站式实例/110
车桥装配VS前桥和后桥/112
内饰装配VS模块化生产/113
轮胎制造VS工艺复杂/114
第十四章 总装配/116
试生产VS零号线/116
总装配VS流水线/117
总装配实例VS保时捷/122
总装配实例VS兰博基尼/126
总装配VS工序流程图/130
这本书的编排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让人读起来不至于感到疲劳或枯燥。它非常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设计哲学”的讨论,而不是一味地讲解“如何制造”。比如,在探讨转向系统时,作者会讨论“路感”是如何通过液压或电子助力系统进行调校和传递的,这种对驾驶者主观体验的关注,让冰冷的技术描述增添了人情味。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开过的某辆车,然后对照书中的原理去分析当时的感觉,这无疑是一种极佳的互动学习模式。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也值得称赞,厚实的纸张很好地支撑了那些大篇幅的工程图表,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有损坏的担忧。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团队在制作这本书时所秉持的“制造”标准,让人对内容的权威性更加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简单的“科普”范畴,它更像是一本为未来工程师准备的“入门教科书”或者说是一份献给所有汽车爱好者的“设计蓝图宝典”。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是这样设计”背后的权衡与取舍。比如,在讲解排放控制系统时,书中不仅列举了三元催化器的结构,还侧重讨论了不同法规标准是如何驱动工程师去寻找更高效、更环保的解决方案的。这种将工程技术置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我感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一个关于精确、效率和系统集成的视角。即便你不是专业人士,仅仅是带着一份对精妙工程的好奇心来阅读,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和美感,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机械知识转化为一种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既严谨又带着一种匠人的温度。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冷冰冰的教条,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的心血结晶。例如,在讲解车身焊接和连接技术时,作者没有简单地说“使用高强度钢”,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焊接点对整车扭转刚度的具体贡献,甚至提到了不同年代材料科学的进步是如何推动这一工艺的变革。这种细节的把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对汽车工业的热爱。我个人对底盘和传动部分的讲解尤为着迷,那些关于差速器工作原理的图示,清晰到我甚至能想象出内部齿轮啮合时的摩擦声。而且,书中对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系统,比如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的重视程度,也让我耳目一新,意识到这些“幕后英雄”对整车性能的决定性作用。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对一辆汽车的“理解深度”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是停留在“它能开动”的肤浅认识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工业感的插图,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机械魅力。我一直对汽车内部的运作原理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讲解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要么又过于简化,像是给小孩子看的科普读物,总感觉意犹未尽。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使得复杂的机械结构看起来不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硬核”的技术用最“柔软”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在讲解发动机的燃烧循环时,那种细腻的步骤拆解和对比,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活塞的每一次往复运动,以及火花塞点火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特别是那些手工绘制的剖面图,线条流畅而精准,每一个齿轮、每一条管路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仅仅是翻阅这些精美的图解,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充满了期待,感觉自己仿佛拿到了通往汽车“心脏”的一把钥匙,迫不及待想知道它跳动的秘密。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的。毕竟,汽车制造是一个涉及上万个零部件的庞大系统工程,想要用一本书讲透彻,难度不小。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章节划分,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线性描述,而是采取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整体”的策略。一开始,它会宏观地介绍整车平台架构的重要性,接着才深入到悬挂系统的几何学原理,这一点非常高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空气动力学影响时所采用的对比案例,而不是干巴巴地堆砌公式。书中提到的一些经典车型在不同阶段的设计演变,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面,让我明白“创新”是如何在既有框架下发生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是“看”图,而是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这些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超出了我购买前对一本技术科普读物的期望值,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工业史诗。
评分书不错,建议大家值得购买。
评分很容易看懂,写的也容易明白,挺好的。
评分书不错,建议大家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虽然有电子版的,但更爱书籍给我带来的乐趣
评分17年5月第3版 彩图很多,各种剖面图,还可以扫码看视频讲解 作为入门级很合适,讲解很清楚
评分几年前买过一本,这次更新了,更好了。
评分17年5月第3版 彩图很多,各种剖面图,还可以扫码看视频讲解 作为入门级很合适,讲解很清楚
评分睡觉前几天高考倒计时,请你们吃饭。
评分送货挺及时,东西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