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1949—1994)

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1949—199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雪光 著,郝大海 等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中国社会
  • 城市研究
  • 社会分层
  • 社会流动
  • 再分配
  • 历史社会学
  • 转型期社会
  • 国家与社会
  • 理论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9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27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1949—1994)》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作者简介

  周雪光,1982年复旦大学本科毕业,1981年参加南开大学社会学班培训,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杜克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组织管理系任教。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从事组织社会学和社会分层领域的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学刊》、《社会力》、《行政科学季刊》、《组织科学》、《比较政治研究》等期刊上。
  郝大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5年、2001年先后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流动,主要教学领域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

目录

序 言 1
对转载授权的致谢 5

第1章 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 1
1.1 引言 1
1.2 比较视角下的社会分层 4
1.3 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 6
1.4 改革时期的制度转型与分层过程 23
1.5 本书的内容简介 30

第2章 概述:历史背景和研究设计 32
2.1 中国城市历史背景的变迁 33
2.2 再分配体制和生活机遇的演变 36
2.3 来自“国家和生活机遇”项目的生活史资料 44
2.4 研究设计的思路 48
2.5 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 53
2.6 本章总结 57

第一部分 再分配和分层动态过程:经验证据

第3章 教育分层 61
3.1 教育和社会分层:研究问题 62
3.2 教育机会的历史演变 66
3.3 国家政策、社会出身与教育获得:进一步分析 71
3.4 本章总结 84

第4章 劳动就业:首个工作的获得模式 87
4.1 比较视角下的“工作”概念 88
4.2 对劳动就业模式的描述 92
4.3 对进入首个工作的解释:总体模式 95
4.4 不同时期工作获得的模式 99
4.5 本章总结 107
第5章 “文化大革命”的孩子们:“上山下乡”经历 109
5.1 研究问题 111
5.2 “上山下乡”经历的历史背景 113
5.3 “上山下乡”事件的历史模式 116
5.4 国家政策对社会群体的不同影响 117
5.5 “上山下乡”经历的后果 123
5.6 本章总结 132
第6章 攀爬政治阶梯:官僚的职业模式 135
6.1 引言:中国官僚机构的人事制度 137
6.2 中国城市中官僚职业模式的解释:两种模型 142
6.3 不同历史时期的描述模式 149
6.4 进入行政和专业职业 151
6.5 入党 155
6.6 中国官僚体系的晋升模式 159
6.7 本章总结 167

第二部分 对后毛泽东时代制度变迁的评估

第7章 经济转型与收入不平等模式的变化 171
7.1 再分配和市场化:对收入不平等的意义 173
7.2 收入决定因素的截面分析 176
7.3 两个时期变化的比较:追踪数据的混合模型 182
7.4 对地区差异的考察 188
7.5 与OLS结果及其他研究的比较 192
7.6 本章总结 193

第8章 再分配与隐性经济收益 196
8.1 再分配与隐性经济收益 197
8.2 隐性经济收益的分配:历史回顾 200
8.3 案例分析:住房分配的决定因素 203
8.4 本章总结 213

第9章 制度变迁与工作转换模式 216
9.1 作为研究重点的工作转换模式 217
9.2 工作转换模式的历史趋势 222
9.3 解释各历史时期的工作转换模式 224
9.4 本章总结 237

第10章 经济转型与生活机遇:一个生命历程的视角 240
10.1 制度变迁与生命历程的意义 242
10.2 实证意义 245
10.3 历史背景、同期群属性和演变中的机会结构 248
10.4 对机会和风险变化的反应:工作转换模式中的同期群差异 252
10.5 经济回报的同期群差异 257
10.6 本章总结 260

第三部分 总结与结论

第11章 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分层:总结与评估 265
11.1 官僚阶级命题的再思考 266
11.2 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 274
11.3 社会分层中的再分配制度 276
11.4 国家社会主义分层动态过程:理论意义 277
11.5 进一步的问题 279

第12章 分层动态过程与制度转型 281
12.1 对国家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反思 282
12.2 中国体制改革的社会基础 287
12.3 从社会分层到制度转型 292
12.4 中国经验的比较意义 295

参考文献 298
索引 321
译后记 393

精彩书摘

  第 1章 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  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革命与20世纪前半期的俄国革命一样意义非凡。中国革命通过变革中国社会造就了一个强国,它宣称自身是世界贫穷国家革命和发展的典范。  ——舒尔曼(Schurmann, Franz 1968, p.xxxvi)  在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不平等主要是由再分配机制产生和构造的。  ——泽林尼(Szelényi, Ivan 1978, p.1)  1.1 引言  1985年的一个晚上,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阿尔托(Palo Alto),我与从事中国研究的著名人类学家沃尔夫(Arthur Wolf)及他的几个学生围坐在餐桌旁。交谈中,沃尔夫教授提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自有人口数据记载以来,中国人口就在持续增长。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它却有一个急剧的下降,我们应该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当我随着沃尔夫教授舞动的手臂,注视着那条长长的上升轨线陡然大幅下跌时,我的心情也跌入低谷。许多景象和故事涌入我的脑海——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从我的父母、祖父母、我朋友的父母以及我曾下乡劳动过的那个村庄的农民那里,我曾一遍又一遍地听到他们对所谓“大跃进”事件以及随后饥荒时期的回忆。  确实,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许多的王朝、帝王、战争、饥荒和其他灾难,可是为什么1959—1961年的饥荒对中国民众的打击是如此情,以致短短几年内估计有三千万人死亡?(Banister 1987;Yang 1996)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样,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自然灾害”,而是高层领导者政策失误造成的“人祸”!而且这也绝非一个偶然的、孤立的事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50年的历史中,这不过是国家政策以冲突、极端的方式干预个人生活机遇的众多事件中的一例。在沃尔夫这一问题背后更大的议题是:“人为失误”为何会有如此重大的影响?  要探究这一问题和相关议题,我们必须考察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分层过程。社会分层——机会结构和社会位置结构以及将这些机会和位置分配给个人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国家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个人生活机遇间相互联系的重要视角。要理解社会分层模式,我们就会面对如下基本问题:社会位置的等级结构,以及社会分层基本制度是如何构造和维持的?个人占据这些位置和资源的分配机制是什么?不同社会的社会分层模式为何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意识到制度安排的重要性,它界定和构造了资源在社会群体和代际之间分配和传递的结构和过程。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工业化市场社会和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呈现出两种引人注目的不同的社会分层模式。  本书旨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会和个人生活机遇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尤其是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追溯分析在1949—1994年这45年国家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中国城市中社会分层制度的历史演变。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选择教育获得、职业流动、官员升迁、经济利益分配等领域,考察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模式及其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全书的内容围绕着以下两个主要主题加以组织安排。  第一个主题讨论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社会分层的核心是再分配制度, 它为国家及其公民提供了稳定的组织联系。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稳定的地位结构和资源分配模式;另一方面,正如我下面要详细阐述的,再分配的政治逻辑也时常导致了组织的失败,因此引发了国家政策、宏观政治进程的巨大变化。我据此提出了分层动态过程这一概念,意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个人生命历程中,个人生活机遇经常发生的非累积性的,甚至破坏性的扭曲和转变。再分配稳定的组织基础与分层动态过程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理解国家和个人生活机遇间关系的线索。这一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扩展了关于国家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与生活机遇间 联系的理论讨论和经验研究。  第二个主题探究国家社会主义转型中的制度变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国家社会主义的大转型。社会科学家对制度变迁的进展及其因果机制产生了极大兴趣和争论。中国场景下关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主要理论工作已经展开。这些理论议题指向制度变迁的不同起因和方向。论述这些理论议题的一个有益视角是考 察分层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社会分层模式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设置,如果这些制度设置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该首先从资源分配机制以及相应的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中捕捉到。我们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的资源分配模式,尤其是对比经济改革前后的分配模式,以及在工作转换模式和经济资源分配领域中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试图回答与这一主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希望对这两个主题的探讨能够阐明国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演变。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是20世纪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在俄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国家社会主义政府出现在世界各地,提供了一种似乎强有力的、竞争性的社会模式,对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发起挑战。但到了20世纪末,大多数社会都放弃了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其余的也陷入危机或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  解释国家社会主义的演变和危机的答案线索,不仅存在于集权国家的政治结构或计划经济的经济失效中,而且也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方式中。毕竟,正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数百万民众和各类社会群体卷入的抗争宣告了作为一种世界性政治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的终结。这一认识呼唤着关于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学,将其解释置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 制度结构中,而这种制度结构正是通过社会分层过程来维持和反映的。  而且,尽管国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政治体系正在衰落,但其遗产并未失去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所在。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国家扩张以来,与亚非拉美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一样,工业化国家也极大地提高了经由国家实施的社会福利的再分配。基于再分配的制度设置在前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延续,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转型路径。因此,我们分析解读国家社会主义的演变、再分配制度及其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并非仅仅出自历史好奇心。  本研究遵循社会分层比较研究的社会学传统。在全书各个研究中,我们对代际、社会群体之间的资源传递模式的分析蕴含了在市场与再分配制度、中国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直接的或隐性的比较。正是基于比较的视角,我们认为中国经验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社会分层过程有着重要贡献。  本章的以下部分有两项主要任务。第一,我们比较工业化市场社会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分层模式方面的主要特征。这一讨论发展出了一个比较性框架,同时突显了一套理解国家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层的主要研究课题。第二,我们呈现了与本研究两个主题——国家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制度变迁下的再分配与分层动态过程——相关的理论观念与研究议题,用以指导本书的经验研究。在本章结尾,我们勾勒本书的主要结构。  ……

前言/序言


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1949—1994) 前言: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到1994年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集体记忆,也是无数个体命运跌宕起伏的宏大画卷。在这场深刻的社会转型中,国家的力量以一种空前的方式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塑造着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机会,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城市的具体情境,试图揭示国家如何通过再分配政策,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机遇,并最终重塑了中国的社会分层格局。 第一部分:国家构建的秩序与再分配的逻辑 第一章:乌托邦的承诺与计划经济的基石(1949-1957)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繁荣的新社会成为了摆在执政者面前的巨大挑战。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一套以计划经济为核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被确立起来。在这一模式下,国家不再是简单地充当市场规则的维护者,而是成为了资源配置的中心,成为了分配的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 1. 革命的遗产与意识形态的驱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平均主义和反剥削的意识形态。国家肩负着消除旧社会不平等,实现社会公正的历史使命。这体现在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对原有社会阶层的改造之中。 2. 供给制与福利保障的早期探索:在计划经济的初期,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国家推行了带有供给制色彩的福利保障模式。这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分配方式,更是一种政治动员和思想改造的手段。通过统一的工资标准、按需分配的物品供应,国家试图构建一个没有阶级剥削的社会。 3. 户籍制度的雏形与城乡二元结构的萌芽:为了有效管理人口,保障城市建设和生产的稳定,户籍制度开始逐渐确立。虽然最初的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建设,但这一制度客观上为日后城乡之间巨大的资源和机会差异埋下了伏笔,为日后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鞍钢宪法下的工业化巨轮与单位制的扩张(1958-1966) “大跃进”的狂热过后,中国经济进入了调整期。在这一时期,“鞍钢宪法”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组织基本单元的“单位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巩固。 1. 单位制:国家触角的延伸与生活保障的载体:单位制,无论是国营工厂、机关单位还是学校,都成为了连接国家与个人的核心纽带。单位不仅负责生产和管理,更承担了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子女教育、养老等几乎所有生活需求。这种“包办式”的福利模式,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强化了国家的控制力。 2. 工资等级与按劳分配的现实:尽管意识形态上强调平均,但实际的工资体系依然存在等级差异。技术、岗位、经验等因素决定了个人的工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这种分配机制的制定和执行,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 3. 再分配的机制:补贴、配给与福利的差异: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补贴(如食品补贴、住房补贴)和定量配给(如粮票、布票)来维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这些政策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生存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对的平均化。然而,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福利水平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成为早期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文革风暴中的政治动员与社会重组(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的一场深刻动荡。政治运动成为主导,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然而,在政治动荡的背后,国家对社会资源的调控和分配逻辑并未完全中断,反而以一种新的方式被重塑。 1. 政治身份的优先性:在文革时期,政治身份,如“贫农出身”、“革命干部子女”等,成为影响个人前途和生活待遇的重要因素。这种基于政治立场的分配逻辑,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原有的经济和技术考量。 2. 上山下乡与人口流动的强制性调整:为了响应“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数千万城市青年被下放到农村。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对原有城乡结构和城市生活模式的颠覆性调整,也深刻影响了这一代人的生活轨迹和未来机遇。 3. 单位的政治化与资源分配的新逻辑:单位在文革时期被进一步政治化,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成为重要内容。单位内部的资源分配,也常常受到政治派别和运动的影响,使得原有的分配体系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浪潮与分层结构的裂变 第四章:拨乱反正与市场化的曙光(1977-1984)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拨乱反正时期,经济建设重新被提上日程。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市场经济的因素开始被引入,对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起了挑战。 1. 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的示范效应: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这些地区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初步显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个体经济的复苏与私营部门的兴起: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开始复苏。这为一部分人提供了新的创业和致富机会,打破了原有的单位就业垄断。 3. 工资改革与效率导向的初步显现:工资制度开始进行改革,强调按劳分配,鼓励多劳多得。一些地区的国营企业开始试行利润承包责任制,为打破平均主义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五章:要素市场的兴起与机会的多元化(1985-1990)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为社会分层带来了新的维度。 1. 劳动力市场化:人才的流动与价值的再评估:劳动力不再仅仅由单位分配,而是开始在市场中流动。拥有技术、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获得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更高的收入。这使得职业、技能和教育水平成为影响生活机遇的重要因素。 2. 价格改革与商品经济的深入:价格改革的推进,使得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开始显现。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导致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之间价格的差异,进而影响到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收入。 3.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初步拉大: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它们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但也进一步暴露了城乡之间在资源、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上的差异。 第六章:贫富分化与社会阶层的重塑(1991-1994) 进入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逻辑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开始出现裂变,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1. “下海潮”与新兴中产阶级的涌现:一部分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从体制内下海创业,或者在市场经济中崭露头角。他们积累了财富,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新兴中产阶级。 2. 国有企业改革与下岗潮的来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的国企开始进行重组和裁员。大批工人面临下岗的命运,他们的生活保障和未来机遇面临严峻挑战,形成了新的弱势群体。 3. 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的固化:东部沿海地区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成为新的劳动力供给,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4. 教育、医疗、住房的市场化与新的不平等:教育、医疗、住房等原本由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领域,开始逐步市场化。这使得拥有更多经济资源的家庭,在子女教育、健康保障和居住条件上拥有更大的优势,新的不平等在这些领域悄然滋生。 第三部分:结论与反思 第七章:国家、再分配与生活机遇的演变 回顾1949年至1994年这四十余年,中国城市中的生活机遇与社会分层,在国家再分配逻辑的主导下,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1. 从计划分配到市场调节的张力:本书描绘了国家如何从最初的全面主导资源分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力量逐渐介入,再到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国家再分配的逻辑,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作用,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职业选择、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乃至社会地位。 2. 单位制在分层中的作用:单位制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代理人”,既是保障的提供者,也是分层的塑造者。单位的性质、规模、所处行业、所在地区,都直接影响着其成员的福利和发展机会。 3. 再分配政策的社会后果:本书揭示了国家再分配政策,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追求的平均主义,还是在改革开放后试图引入的效率导向,都对社会分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福利的分配、户籍的限制、工资的等级、机会的倾斜,共同编织了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图景。 4.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改革开放无疑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社会活力的释放,但也伴随着新的不平等和分层。本书关注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同群体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他们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一剧变。 第八章: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1949年至1994年这段历史,是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转型期。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理解这段时期国家再分配政策如何塑造了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成因与特征。 国家角色的持续演变:尽管市场力量日益增强,但国家在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中的作用依然举足轻重。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在市场化进程中保障弱势群体,依然是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分层结构的复杂性: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格局。职业、收入、教育、地域、资源占有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个体的社会位置。 历史的借鉴与现实的思考:本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应对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挑战,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城市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国家力量在塑造社会分层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翻开时,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虽然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却意外地充满了叙事的力量。作者擅长在冰冷的数据和理论框架中,巧妙地植入那些富有张力的历史瞬间和典型案例。每一次理论的引入,都伴随着生动的历史情境作为支撑,这使得阅读体验如同在攀登一座信息密度极高的山峰,虽然辛苦,但每登高一步,眼前的视野就开阔一分。尤其是关于资源获取路径变化的论述,简直像是一部关于社会资本如何转换的精彩剧本。它清晰地展示了,在剧烈的社会变迁面前,个体如何利用(或错失)新的规则,从而实现地位的攀升或滑落。这种对“场域”内权力博弈的描摹,深刻地揭示了体制的重量是如何压迫或释放个体能动性的。它成功地将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理论,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社会学杰作。

评分

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极其成熟的,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首结构复杂的交响乐,不同的乐章(主题)在不同的时间点被引入、发展,然后又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向高潮。作者在回顾与展望之间的切换,处理得非常高明,既尊重了历史的连续性,又突出了关键转折点的突变性。这种对时间维度的精妙掌控,使得读者在感到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不会被冗长的背景信息所淹没。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学术命题,转化成了一部关于社会变迁的史诗,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戏剧性。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被边缘化的群体,作者赋予了他们清晰的声音和分析的维度,让他们不再只是宏大叙事中的背景板,而是成为了理解社会结构如何运作的关键观察点。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发现新层次的深度之作。

评分

读罢此书,脑海中久久萦绕的是一种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微妙平衡的震撼。不同于那些只关注宏大叙事的通俗读物,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度精细化的社会分析工具。作者对于资料的驾驭能力,体现出一种学者严谨到近乎偏执的追求,各种统计数据、档案记录被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研究对象——那个特定时间段内的社会转型——紧紧地包裹其中,供人仔细端详。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讨论区域差异和阶层固化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这种跨时间、跨空间的对照分析,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可感。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固有的经验世界,去理解权力分配机制在不同社会层面产生的涟漪效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解释世界的模型,这个模型虽然复杂,却无比贴切地勾勒出了社会运行的真实肌理。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和历史反思。

评分

这部著作的视野之宏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以极具穿透力的笔触,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庞大社会肌体的运转逻辑与内在张力。那种对时代脉络的精准把握,简直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舵手,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清晰地指引着我们去审视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关键性转折点。书中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令人称奇,每一步推演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绝非空中楼阁式的空谈。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现象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致力于揭示结构性力量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命运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了社会结构如何被改造、重塑,那些宏大的叙事背后所蕴含的无数微观个体的挣扎与适应,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科学态度,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精品,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当代社会诸多现象的根源,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启发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之处,在于它对“机遇”这个看似模糊的概念进行了高度操作化的定义和测量。作者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制度设计的细节中,去探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政策变动,是如何对几十年后的人群分布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这需要极强的耐心和敏锐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跨越不同分析层次时所展现出的游刃有余。从宏观的制度变迁到中观的制度环境,再到微观的个体选择,所有的分析层级之间,都保持着清晰而有力的衔接。读完后,我对许多社会现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不公平”的表层感叹上,而是能够追溯到其深层的制度根源。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结构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理解今天的资源分配格局,并非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特定历史选择的累积效应。这是一种对世界观进行重塑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是一本很经典、广为引用的有关中国城市社会分层的专著。

评分

比较喜欢读这方面的书,比较实证化,很有意思,国内之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

评分

东西不错 很满意 很实惠 !下次再来 京东速度一直很棒!

评分

丛书都是经典书籍,质量好,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喜欢

评分

好书,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好好学习学习。

评分

有一本作者送的英文版的,但还是喜欢看中文

评分

周老师的书是一定要买来看的,学到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