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4)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金良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文化
  • 海洋经济
  • 中国海洋
  • 文化发展
  • 报告
  • 海洋政策
  • 蓝色经济
  • 海洋战略
  • 海洋资源
  • 中国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98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59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字数:4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之一,集中反映我国在“海洋强国”“文化强国”背景下,海洋文化意识、海洋文化观念、海洋文化历史、海洋文化事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文化规划管理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存在问题、对策措施以及发展面向。

作者简介

曲金良,男,1956年1月30日生,山东东营人。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中韩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海洋发展研究院(教育部基地、国家985基地)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海洋文化理论、历史与文化产遗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重大、重点和国际合作项目多项。

目录

综合报告
2014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003
  一 2014年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形势的总体分析/003
  二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海洋强国”文化内涵的思考/012

专题报告
主题一 海洋和平与“新丝路”国家战略
专题一 2014年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家、地方、学界动态综述/023
  一 2014年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及“一带一路”政策纷纷出台/024
  二 2014年各地保护“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各类活动/028
  三 2014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学术研究/030
  四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问题思考/036
专题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新坐标/038
  一 世界海洋形势的新课题/038
  二 世界海洋秩序的再观察/039
  三 “海权论”与海洋大国兴衰的再审视/041
  四 中国海洋发展轨迹的再认知/042
  五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与意义/045
  六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新坐标/049
专题三 中国-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献记录
    ——以15世纪之前为中心的考察/051
  一 中国海船航行印度洋的历史过程(公元前2世纪~公元12世纪)/052
  二 12~13世纪中国海船航行印度洋的历史记录/056
  三 元朝初期(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航海印度洋的主要官方船队/066
  四 明朝之前中国船队在印度洋沿岸的主要港口与商品/070
  五 世界大航海:“郑和下西洋”及其海上航线/074
专题四 “郑和下西洋”之前的中国造船与航海技术发展概述/080
  一 问题的提出/080
  二 中国先民的早期舟船/081
  三 先秦以降造船技术的发达/083
  四 水下和海岸考古发掘的宋元沉船/088
  五 汉唐时代造船技术的“世界发明”/091
  六 宋元时代航海技术的“世界发明”/093
专题五 中国历代王朝“四海一家”的“海洋和平意识”及其国家实践/097
  一 中国自古以来的“四海一家”观念与国家实践/097
  二 明朝政府“海洋天下意识”的制度实践:以“郑和下西洋”为例/099
专题六 中国在国际海洋问题上的话语权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105
  一 国际海洋问题上的“话语权”:含义与意义/105
  二 我国在国际海洋问题上的话语权:现状分析/108
  三 我国在国际海洋问题上的话语权的提升:对策建议/112

主题二 海洋社会文化发展
专题一 谁是“主人”:中国海洋文化主体构成的考察与分析/123
  一 关于海洋文化主体的“边界”/124
  二 中国海洋文化的国家主体/126
  三 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主体/129
  四 中国海洋文化的社会主体/132
专题二 中国海洋社会文明建设中“三渔问题”:研究综述与分析/151
  一 问题的提出/151
  二 关于中国海洋社会文明建设中“三渔问题”的认识和分析/152
  三 关于中国海洋社会文明建设中“三渔问题”解决对策的探讨/161
  四 关于中国海洋社会文明建设中“三渔”发展的前景预期/166
专题三 中国海洋民俗文化节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170
  一 中国沿海各地海洋民俗文化节会概览/171
  二 中国海洋民俗文化节会的基本特征/181
  三 中国海洋民俗文化节会的研究现状/185
  四 当前海洋民俗文化节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88

主题三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专题一 中国海洋文化景观资源的现状、问题、对策与前景分析/191
  一 我国海洋文化景观的现状观察与分析/192
  二 我国海洋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205
  三 我国海洋文化景观的发展对策及前景/208
专题二 中国海岛文化景观及其开发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213
  一 我国海岛文化研究与海岛开发的现状分析/214
  二 海岛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217
  三 海岛文化发展的对策/220
专题三 “生态优先”观念下的无居民海岛保护:立法研究综述与思考/227
  一 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的理念与立法:研究现状分析/228
  二 无居民海岛使用的限制:立法理论与现实思考/238
专题四 中国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与评估体系构建/248
  一 国内外已有研究的综述与分析/248
  二 我国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现状分析/252
  三 我国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存在的问题/256
  四 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价值及开发条件的评估体系构建/258
  五 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扩张的对策路径/264

主题四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专题一 东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遗产及其保护的现状、问题、对策与前景分析/271
  一 东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272
  二 东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遗存及保护现状/277
  三 东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遗产的研究现状/301
  四 东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305
专题二 南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遗产及其保护的现状、问题、对策与前景分析/311
  一 南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的历史文化内涵/311
  二 南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遗产”的现状/314
  三 南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遗产”的研究现状/320
  四 南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323
专题三 中国海洋考古与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327
  一 中国海洋考古与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回顾与现状分析/327
  二 中国海洋考古与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336
  三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与前景展望/342
专题四 中国“万里海塘”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现状、问题、对策与前景分析/348
  一 我国“万里海塘”的基本面貌与历史文化内涵/349
  二 我国“万里海塘”文化遗产的现状/353
  三 我国“万里海塘”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361
  四 我国“万里海塘”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362

主题五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专题一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践:理论、问题与对策/366
  一 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与边界/367
  二 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与统计标准/370
  三 海洋文化产业统计采取的调查方法与实施方案/371
  四 海洋文化产业统计与分析的政府实践:青岛市统计案例/373
  五 推进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统计的对策建议/376
专题二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海洋经济区域背景评估与分析/378
  一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及区域战略布局/378
  二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与特点分析/380
  三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文化发展双动力下的产业门类/384
  四 中国沿海省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战略布局/389
  五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应有措施/395
专题三 中国海滨沙滩休闲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399
  一 沙滩休闲文化意识的发育与海滨沙滩-浴场开发的热潮/400
  二 海滨沙滩休闲文化新发展的三大途径/404
  三 海滨沙滩休闲文化发展的当下问题与对策思考/411

附 录 2014全国海洋宣传教育活动:信息传真/415

前言/序言

前  言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发展历史最为悠久,海洋文化底蕴最为丰厚,海洋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海洋大国。在当今全球海洋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正在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全民族关注海洋,心系海洋,热爱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建设海洋社会和谐生活,传承和创新发展海洋文化,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和热情,从来没有这样高涨。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何为“海洋强国”?我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海洋强国”?举国上下,人们纷纷热议,较多强调的是“海洋强国”的经济层面、科技层面、军事层面等“硬实力”的“强大”,这些无疑都十分重要;但对于“海洋强国”的文化层面,人们还强调得较少,似乎与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文化”太“软”有关。而事实上“文化”是更应该强调、突出的层面,因为这是很重要的层面。文化层面就是意识和意志、理念和精神、思想和信仰、审美和情感、智慧和制度层面。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上的强,经济、科技、军事等是强不了的,即使一时逞强,也是长久不了的;即使增量再大,也是“肥大”“虚胖”,而非强大。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军事发展只是实现“海洋强国”的“手段”和“工具”,而不能决定、规定“海洋强国”的内涵和性质,不能回答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海洋强国”、建设这样的“海洋强国”干什么的“终极追问”。因此,正确阐明和确立“海洋强国”建设应有的价值观导向,应有的目的、目标追求,应有的发展道路抉择,以更好地实现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军事等“手段”和“工具”的“合目的发展”和“合目的利用”,无疑是“海洋强国”文化层面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因而是摆在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国家之需,时代重任。
本研究报告作为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系列之一,自立项之日起,就承载着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之文化层面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使命。基于2013年度报告业已研究报告了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性理论问题和主要领域发展的基本状况,自本年度起,本研究报告将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之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重大与前沿问题,及时追踪传统海洋文化继承和现代海洋文化创新、海洋文化事业和海洋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繁荣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重点热点问题,及时确立研究课题,发布研究报告。
本年度报告确立的内容构架,是对当前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文化内涵建设这一中心,和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决策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经验与历史智慧的对接、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海洋社会主体文化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这五个重点领域的现状、问题、对策的分析报告所构成,是为“一个中心”“五个重点”。
“一个中心”,即集中研究报告了对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国家战略急需清晰界定、明确阐明的“海洋强国”建设理念、指导思想、道路抉择、目标指向等具有支撑与引领作用的文化内涵建设这一中心问题的分析思考,以此为“综合报告”。
“五个重点”,是五个分主题报告。
一是“海洋和平与‘新丝路’国家战略”,重点研究报告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海洋和平文化内涵和新时代条件下如何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借鉴数千年历史上我国与海外世界共建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智慧问题。包括六个专题,分别研究报告了2014年国家、地方、学界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于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新坐标意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基础即我国古代与海外世界共建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录;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四海一家”的和平观念以及我国在当代国际海洋舞台上的话语权建设问题。
二是“海洋社会文化发展”,重点研究报告了我国海洋文化发展如何“练好内功”,如何发挥国家、地方、民间社会的海洋文化主体作用,建设好、发展好海洋和谐社会及其民生民俗文化问题。包括三个专题,分别研究报告了我国海洋文化主体构成;我国海洋社会文明建设中严重的“三渔问题”;作为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主要内容和载体的海洋民俗节会的传承与裂变问题。
三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研究报告了面对我国海洋环境日益恶化、海洋资源日益濒危的发展瓶颈所亟须研究解决的文化问题,包括我国海洋自然-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岛屿文化与开发建设、岛屿生态保护立法、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价值与开发条件的评估评价体系建构等四个专题。
四是“海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研究报告了我国古代“海上文化线路”包括东中国海、南中国海“海上文化线路”亦即“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现状与保护,我国海洋考古(主要是水下考古)及相关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作为岸上“巨型”海洋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滨海长城”——“万里海塘”遗产的“家底”现状与保护利用等亟须关注的四个专题。
五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重点研究报告了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主体产业”的海洋文化产业(近几年来每年仅“滨海旅游产业”产值,已约占甚至超过我国海洋产业总值的1/3)的统计指标体系建构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战略布局、海滨沙滩休闲文化的现状与前景等三个专题。
2014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方案》,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尤其是大、中、小学教育领域积极行动,活动频繁,影响广泛。本报告附列2014年全国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主要信息一览,以供参考。
以上,凡1篇综合报告;5个分主题报告包括20篇专题报告;1个附录。
各篇的执笔人,均于篇末注明。我忝为主编,对各位执笔同人表示由衷的感谢。因经统编,各篇表达的观点,或未达执笔人本意,由我负责。
各篇执笔人大多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和基地重大项目的在研主持人和参加者。本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也大多是这些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反映。这些在研项目,大致有:曲金良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海洋强国战略的文化建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机制创新研究”、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世界‘文化线路遗产’视野下的我国‘海上文化线路遗产’及其跨国保护与利用研究”;王琪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平崛起视阈下的中国海洋软实力研究”;修斌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综合研究”;赵成国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渤黄海区域无居民海岛的史地研究”;同春芬主持的“我国海洋渔业社会转型的运行机制研究”;等等。如此多的海洋文化相关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的资助,足见全国学界对海洋文化问题的广泛重视程度。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方兴未艾,全民海洋意识空前高涨,海洋文化事业发展正劲。一如学界和相关各界所期,《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正当其时。也一如2013年度报告“前言”所示,我们借助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系列平台,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国家哲学社科创新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的一项重要担当,定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感谢教育部社科司对本发展报告的立项支持,感谢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的高度重视,感谢中国海洋大学于志刚校长、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盖广生主任的关心指导,感谢编委会诸位同人的精诚合作,感谢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的大力相协,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暨人文分社张晓莉副总编、刘丹责编的高度热忱、精心出版和因缘情谊。感谢大家。
恳请各有关方面继续支持、批评与帮助。

曲金良
2014年12月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4)》是一部汇聚了当年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前沿成果的学术专著。本书深入剖析了2014年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宏观态势、重要节点和深层动态,旨在全面梳理并呈现中国在海洋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报告的编写过程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在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他们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2014年中国海洋文化领域的各类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深入的分析。全书力求在客观呈现事实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 在内容结构上,《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4)》涵盖了广泛的议题。首先,它对2014年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大背景进行了梳理,包括国家海洋战略的调整、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公众海洋意识的提升等宏观环境因素,为理解当年的发展状况奠定了基础。 其次,报告重点关注了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传统海洋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例如对古代航海技术、海洋民俗、海神信仰、海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基因,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让这些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再者,本书深入探讨了海洋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践。报告分析了2014年中国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方面的新探索,包括海洋旅游、海洋影视、海洋动漫、海洋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同时,也关注了海洋科技创新如何与文化融合,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与体验,例如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海底探测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等。 此外,报告还特别关注了海洋文化与国家形象建构、国际交流的关系。在2014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海洋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与交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书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海洋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开放、包容与和平发展形象。 本书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历史文献学的梳理与考证,也有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访谈,还包括经济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分析视角。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和二手研究的整合,报告力求呈现出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全貌,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4)》不仅是当年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权威性总结,也是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文化从业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人士提供的一份重要参考。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深刻的洞察力,勾勒出2014年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脉络,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迈向海洋强国征程中,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与不懈努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深化学界对中国海洋文化的认识,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贡献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细致地描绘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多彩画廊。我被书中对不同地域海洋文化差异性的解读所吸引,从沿海渔村的淳朴民风,到沿海城市的开放包容,再到港口城市的国际视野,每一种形态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印记和生活方式。特别是一些关于民间海洋信仰的叙述,那些祭海仪式、海神传说,让我感受到了普通民众对海洋的敬畏与依赖,以及在艰辛的海洋生活中所寻求的精神慰藉。这本书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深入到个体的情感体验,让我看到了海洋文化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乃至价值观念之中。它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的海洋文明,让我不禁思考,在这片陆地与海洋交织的土地上,究竟孕育了多少丰富多彩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文化发展。我以往更多地关注陆地文化,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不仅仅是沿海地区的文化,而是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深层影响。书中对不同时期海上文化的变迁,以及海洋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甚至政治制度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一些文化现象时,能够将海洋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对许多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看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关于中国海洋的知识宝库。从海洋地理、海洋生态,到海洋技术、海洋法律,几乎涵盖了与海洋相关的所有重要领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章节深感触动,它让我看到了海洋脆弱的一面,以及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潜在影响。书中对一些海洋科研成果的介绍,也让我惊叹于现代科技在海洋探索和利用方面的巨大进步。它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呈现了中国在海洋领域的认知深度和发展力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人与海洋的关系,去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维度。我看到了中国海洋经济如何从传统渔业、航运逐步发展到现代海洋科技、海洋旅游,其规模之庞大,增长之迅速,着实令人瞩目。书中对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论述,既展示了其潜力和机遇,也点明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必要性。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海洋权益和海洋治理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角色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它让我意识到,海洋不仅仅是经济的蓝海,更是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的关键所在。这本书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将中国的海洋发展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审视,既有数据支撑,也有前瞻性思考,让我对中国未来在海洋领域的崛起充满期待,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在心中描绘出一幅更加完整的中国地图,在这张地图上,海洋不再是边缘,而是占据了中心的重要位置。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从一个陆地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看到了海洋文化如何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例子,将复杂的海洋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更加热爱这片孕育了无数故事和梦想的海洋。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海洋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这种精神,包含了勇敢、坚韧、探索、开放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书中通过讲述一个个航海家的故事、渔民的传奇,以及沿海居民的生活方式,生动地展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如何克服海洋的险阻,如何与大海搏斗,又如何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这本书让我明白,海洋文化不仅仅是历史遗迹和经济成就,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也赋予了我们面向未来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浩瀚海洋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与蔚蓝之海之间源远流长的联系。从古老的航海传说,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再到现代海洋强国的梦想,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脉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航海技术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充满智慧的造船工艺和天文导航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惊叹。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探索未知、走向世界的勇气和智慧,也让我看到了海洋文化是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读这本书,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到海风中夹杂的盐味,感受到一种深邃而又充满活力的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与海洋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邻近,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血脉相连。

评分

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港口,亲眼目睹了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书中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详细描绘,让我对当时的造船技术、航线选择、贸易商品以及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些沉船遗址、古代港口遗迹的考古发现,为历史的叙述增添了坚实的证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海上贸易政策和商业模式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商人如何在广阔的海洋上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商业运作。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在古代世界海洋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评分

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并且引发了我的深刻思考。例如,书中关于“海洋意识”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重塑和强化海洋意识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都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关乎我们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构建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心态。书中对一些现代海洋战略和政策的分析,也展现了中国在海洋领域的雄心壮志和长远规划。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展望未来,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海洋文化正在经历着新的转型和发展,也为我们如何拥抱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学性和学术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能获得知识的滋养。书中对海洋文学作品的梳理和赏析,让我领略了中国作家笔下的海洋意象,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史诗,还是细腻感人的乡愁,都将海洋的辽阔与深邃、力量与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书中对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哲学思考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又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态度。我喜欢它在引用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流畅易懂的叙述风格。它让我明白,海洋文化并非只是关于远航和贸易,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