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庫·佛教書係·白馬馱經:白馬寺

華夏文庫·佛教書係·白馬馱經:白馬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榖新春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
  • 白馬寺
  • 華夏文庫
  • 曆史
  • 文化
  • 宗教
  • 中國佛教
  • 經典
  • 寺廟
  • 佛教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4848315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361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白馬寺是釋迦牟尼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種下的第1顆種子,其後眾多菩提道場齣現在這片神州大地上,所以曆來被中國佛教界尊稱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內容簡介

  自東漢明帝年間白馬寺初立至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早期的寺院——白馬寺已曆經兩韆年的歲月洗禮。朝代的更替、佛法在中華大地傳播過程中的幾多阻礙,為白馬寺增添瞭許多故事與傳說。本書梳理瞭白馬寺的曆史沿革,並對白馬寺的建築布局、佛教造像、供器碑刻、日常法事活動、曆代高僧大德等內容作瞭詳細的介紹。

目錄

一 釋源祖庭,仁壽韆年——白馬寺的曆史沿革
1 漢魏晉時期
2 北魏時期
3 隋唐時期
4 宋元時期
5 明清民國時期
6 1949年以後

二 洪鍾托古刹,清梵送晨昏——白馬寺的建築布局
1 山門
2 天王殿
3 大佛殿
4 大雄殿
5 接引殿
6 清涼颱、毗盧閣
7 齊雲塔院
8 焚經颱
9 泰國佛殿與印度佛殿

三 皇傢造像緣至此,誰解其中味——白馬寺佛教遣像、供器及碑刻
1 明代夾芝造像
2 明代泥塑造像
3 清代造像
4 現代造像
5 供器
6 碑碣、塔銘、石刻
7 墓地

四 朝參暮禮皆如此,在處皆通極樂城——白馬寺法事活動
1 日常禮佛
2 重大節日
3 重大佛事

五 誰謂騰蘭衣鉢香,一花一草一枝禪——白馬寺的高僧大德
1 漢魏晉高僧
2 南北朝高僧
3 唐代高僧
4 宋元高僧
5 明清高僧
6 近現代高僧

精彩書摘

  《白馬馱經:白馬寺·華夏文庫佛教書係》:
  主要是慈寜宮大佛堂佛教文物,其中包括故宮東路某配殿裏的各式傢具和名人字畫。在此前後,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帶領各國使館人員到河南參觀,建議由河南省委提齣修復報告並報總理批準。河南省委迅速行動,使得白馬寺的修復工作緊鑼密鼓開展起來。
  此次修復,由文化局負責成立領導班子,組織專門人士,前後進行瞭十年。花費瞭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白馬寺重現其規模。
  1973年10月,白馬寺內成立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主持寺院內日常工作,作為恢復寺院麵貌的專門機構;11月,故宮文物全部移交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保管所挑選齣彌勒佛、三世佛、十八羅漢等佛像,分彆置於寺院殿堂內。
  1979年6月1日,修葺一新的白馬寺以新的麵貌重啓山門,對海內外遊客開放。
  1984年,白馬寺移交市宗教事務部門領導,由僧人自主管理,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對寺內文物進行監督和管理。
  1990年,白馬寺擴建齊雲塔院區,成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1992年,泰國內務部部長瓦塔納先生和友人朝拜洛陽白馬寺,捐給白馬寺一尊高7.2米的銅質鍍金盧捨那大佛,並齣資與白馬寺共同修建瞭泰式盧捨那大佛殿一座。
  2004年6月,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訪問白馬寺時,萌生修建印度建築風格佛殿的意願。後經過溫總理和印方總理的共同努力,承載著中印兩國美好願望的印度佛殿於2007年竣工。
  ……
白馬馱經:白馬寺 曆史的迴響,信仰的燈塔,文明的交匯 巍巍乎,洛陽城外,洛河之畔,韆年古刹白馬寺,靜默地矗立著,如同一個飽經風霜的智者,訴說著中華文明與佛教文化交融的恢弘史詩。她是中國佛教的肇始之地,是印度佛法東漸的第一站,更是無數信徒心中神聖的淨土,以及曆史研究者探索古老智慧的寶庫。本書《華夏文庫·佛教書係·白馬馱經:白馬寺》,並非僅僅是一冊簡單的介紹,而是試圖穿越時空的塵埃,深入挖掘白馬寺那厚重而豐富的內涵,呈現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韆年古刹。 一、 肇始的曙光:佛法東漸的傳奇 白馬寺的建立,是中國佛教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相傳,在東漢明帝時期,中原王朝與西域的交往日漸頻繁。夢中得見金光,明帝遣使西行求法。使者一行在西域有幸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他們口誦經文,帶來瞭佛陀的教誨,並用一匹馱載經書的白馬,翻越韆山萬水,抵達瞭這片古老的土地。為瞭供奉和翻譯佛經,明帝下詔修建瞭這座寺廟,並以馱經的白馬之名,將其命名為“白馬寺”。 這個故事,如同黎明的第一縷陽光,照亮瞭中華大地對佛教的認知。它不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的象徵。白馬,不僅僅是一匹馱載的坐騎,更是跨越地域、溝通心靈的橋梁;經文,是智慧的結晶,是普度眾生的法門。白馬寺的建立,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開啓瞭中華文化的新篇章。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一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考證相關史料,還原當時的曆史背景、社會環境以及對佛教傳播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漢代對外交流的開放性,佛教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以及早期翻譯的佛經對中國文化思想帶來的衝擊和融閤。 二、 建築的述說:韆年風雨的印記 白馬寺的建築群,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曆史。曆經韆年的興衰更迭,幾經毀壞與重建,如今的白馬寺,依然保留著多代風格的建築遺存,訴說著它不凡的命運。從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到藏經閣、鍾鼓樓,每一處磚瓦、每一根梁柱,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和曆史的故事。 本書將帶領讀者,以細緻入微的視角,品味白馬寺的建築藝術。我們將深入瞭解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演變,從漢魏的古樸,到唐宋的雄渾,再到明清的精緻,這些建築上的差異,反映瞭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工藝水平以及佛教思想的發展。寺內的石窟造像、壁畫、碑刻等藝術珍品,更是價值連城。例如,那曆經風雨卻依舊栩栩如生的壁畫,以及雕刻精美的佛像,都蘊含著深厚的藝術造詣和宗教寓意。我們將對這些藝術瑰寶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解讀,探討其曆史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它們在佛教傳播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將著重分析白馬寺的整體布局和空間設計。寺廟的建築布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佛教哲學思想。從入口到核心佛殿,從前院到後院,每一個區域的功能劃分,都體現瞭佛教的修行次第和精神追求。我們將結閤中國傳統的建築理念和佛教的宗派特點,解讀白馬寺的建築語言,讓讀者在欣賞其宏偉壯麗的同時,也能體會其中蘊含的深邃哲理。 三、 文化的交響:中外文明的熔爐 白馬寺不僅僅是一座宗教場所,更是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深度交融的見證。佛教的傳入,不僅帶來瞭新的宗教信仰,也帶來瞭新的哲學思想、藝術形式、文學體裁,甚至對中國原有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倫理道德産生瞭深遠影響。 本書將深入剖析白馬寺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探討早期佛教經典的翻譯過程,這些翻譯工作由中外僧侶共同完成,是語言學、文學學和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這些漢譯佛經,不僅是佛教經典的載體,更是對中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和發展,對中國文學、哲學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 同時,白馬寺也孕育和傳播瞭獨特的佛教文化。從寺院的宗派傳承,到僧侶的修行方式,再到節慶儀式的舉辦,這些都構成瞭白馬寺獨特的文化景觀。本書將介紹白馬寺曆史上著名的僧侶高僧,他們的學說、著述以及對中國佛教發展所做的貢獻。我們將探討白馬寺如何成為佛教研究的中心,如何吸引瞭來自各地的信徒和學者,如何成為佛教思想傳播的重要樞紐。 更值得一提的是,白馬寺見證瞭佛教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滲透和演變。佛教思想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生死觀、價值觀,佛教藝術如何融入瞭中國繪畫、雕塑、建築等領域,佛教傳說如何滲透到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中,這些都是本書將著力探討的方麵。白馬寺,就像一座連接東西方的橋梁,它不僅承載瞭印度的佛法,也孕育齣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並由此進一步影響瞭東亞其他國傢。 四、 智慧的傳承:精神的燈塔 白馬寺的意義,遠不止於曆史和文化。它更是精神信仰的寄托,是無數信徒尋求心靈慰藉和精神升華的場所。在浮躁的現代社會,白馬寺依然是人們遠離喧囂、迴歸寜靜、探尋生命意義的重要去處。 本書將關注白馬寺的精神內涵。我們將解讀寺內佛像的象徵意義,探討佛教經文的核心思想,以及曆代高僧大德所倡導的修行方法。我們將努力呈現白馬寺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如何為社會提供倫理規範和人生智慧。 即便時過境遷,白馬寺依然是重要的佛教道場,吸引著各方信徒前來參拜、學習。本書將關注當下白馬寺的宗教活動和文化傳承,展現其作為活態文化遺産的生命力。我們將探討白馬寺如何在新時代繼續發揮其精神引領作用,如何吸引年輕一代,如何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生活相結閤。 結語 《華夏文庫·佛教書係·白馬馱經:白馬寺》是一次深度探索,一次精神的朝聖,一次文化的追溯。它不隻是一部關於寺廟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文明碰撞、智慧融閤、信仰傳承的史書。通過對白馬寺曆史、建築、文化以及精神內涵的深入挖掘,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立體、鮮活的韆年古刹,讓人們在感受其莊嚴與神聖的同時,也能領略其背後蘊含的深厚曆史底蘊、燦爛文化成就以及不朽的精神力量。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古老智慧的心靈碰撞,一次對中華文明獨特魅力的深刻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圖書係列的歸屬來看,《華夏文庫·佛教書係》這個定位,就說明瞭這本書的嚴謹性。我推測,這本書在史料的引用和考證上必然是下足瞭功夫的。尤其是在探討“白馬馱經”這一核心事件時,作者必然要麵對不同史料之間的矛盾和空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權衡和解讀這些曆史疑點的。是采用瞭比較主流的觀點,還是大膽地提齣瞭新的見解?如果能看到詳盡的注釋和引文齣處,那就更好瞭,這能讓這本書的信服力大大增強。對我而言,閱讀曆史類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信口開河、缺乏根據的論述。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體現齣學者嚴謹治學的態度,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是對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琢,用無可辯駁的證據,來支撐起白馬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無可替代的地位。

評分

我總覺得,一本優秀的文化曆史讀物,最終應該能觸動讀者的內心,引發一些關於“永恒”與“變遷”的思考。白馬寺韆年不倒,見證瞭朝代的更迭、人世間的悲歡離閤,這種曆經滄桑而不朽的精神內核,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期望作者的筆觸能夠捕捉到這種時間沉澱下來的獨特韻味。它不應該隻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應該像一首深沉的散文詩,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莊嚴、寜靜的力量,這種力量源自於對真理的堅守和對精神傢園的構建。讀完之後,我希望自己能對“信仰”二字,産生一種更深層次的敬畏與理解,仿佛自己也站在那古老的寺門前,沐浴著曆史的光輝,聆聽著梵音的迴響,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

說實話,我對古代史,尤其是佛教傳入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書籍往往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晦澀難懂。如果這本《白馬馱經:白馬寺》能夠以一種更貼近普通讀者的敘事方式展開,那簡直是太棒瞭。我設想作者會巧妙地穿插一些民間流傳的故事和野史軼聞,讓那些冰冷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圍繞著白馬寺的建立,必然有著許多宮廷秘聞和文臣武將的博弈,這些“人情味”的故事,遠比純粹的教義講解更能吸引人。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走過白馬寺的每一座殿宇,每一塊碑刻,去探尋那些被時光掩蓋的細節,去感受曆史的溫度。這樣的書,不應該隻是供研究者把玩的工具書,而更應該成為一本能讓大眾走進曆史、感悟信仰的“心靈地圖”,讓人在讀完之後,能對“白馬寺”這個符號産生更立體、更豐滿的認知。

評分

《白馬馱經:白馬寺》這本書給我的感覺,簡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雖然我沒有直接閱讀這本書,但光是它的名字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宗教的神秘色彩。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深入挖掘瞭白馬寺這座韆年古刹的興衰榮辱,那些關於佛教東傳的傳奇故事,那些高僧大德的足跡,想必都會被細緻地描摹齣來。我特彆期待作者能用生動的筆觸,還原齣漢明帝時期,那位遠道而來的印度僧侶,是如何將佛法智慧帶入中土的壯闊圖景。光是想象那匹白馬馱著經捲緩步走入洛陽城的畫麵,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是如何跨越韆山萬水,深深紮根於華夏文明的沃土之中的。這本書若能配上一些詳實的文物考據和建築細節,那無疑會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和人文情懷的佳作,讓人在閱讀中不僅能領略到佛教的哲學思辨,更能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在吸收外來文明時的博大胸襟。

評分

如果這本書僅僅停留在敘述白馬寺的建立曆史,那就顯得格局小瞭。我更希望它能探討白馬寺作為一個文化樞紐,對周邊區域和後世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比如,它如何影響瞭中原地區的宗教藝術風格?它與同時期其他佛教名刹之間是否存在著學術上的交流與競爭?再者,佛教傳入中土後,必然經曆瞭本土化的過程,白馬寺作為“官辦”的開端,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書中是否涉及到瞭譯經工程的具體細節,那些在譯場中默默無聞的僧侶和學者們的故事?這些關於文化融閤與演變的內容,纔是真正展現中華文明生命力的所在。我希望這本書能超越單純的“寺廟誌”,而成為一部展現文化交融與創新的“思想史”的切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