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旅日學者、東京大學教授林少陽撰寫的圍繞章太炎思想的晚清論。本書聚焦於1900年至1911年以章太炎為主的思想言論,尤其是章太炎旅居東京、擔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筆期間作為清季革命導師、清季思想文化運動旗手的影響。本書在縱軸上將清末知識分子思想接閤中國“士”的思想傳統,尤其是晚明思想傳統,同時將晚清革命置於太平天國之亂以來的政治、社會的連續性之中,以及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連續性之中;橫軸上則將晚清革命置於全球史脈絡之中,尤其將之置於東亞的曆史場域中,強調學生在晚清革命中的主體作用及海外革命中心東京的重要作用,兼及探討當時中國士人與日俄戰爭、日英同盟、印度獨立運動等國際事件的關聯。
全書質疑“革命”與“改良”二元對立的晚清思想史敘述框架,並對中、英、日文半個世紀多以來的研究成果多有綜閤、迴應,在此基礎上獨樹一幟。本書新穎之處體現於如下關鍵詞:“革命”與“改良”二者兼具的“晚清思想文化運動”、“以‘文’為手段的清季革命”、“‘復古’的新文化運動”、“亡天下”等。本書試圖透過上述嶄新的敘述框架,彰顯章太炎及其周邊的曆史位置,以及整個晚清在中國現代性中的曆史定位。藉此本書試圖嚮讀者展示“晚清”作為思想課題的可能,進而試圖展示重釋中國現代性的可能。在此意義上,本書不僅是以章太炎為主的晚清思想論,更是挑戰常識的獨特的近代中國論。
本稿為東京大學綜閤文化研究科林少陽教授討論1900年至1911年之間章太炎思想的一部專著,作為“章學研究論叢”之一。全書分總論和四編。總論概述全書主旨,揭示晚清以章太炎為代錶的以“文”為手段的“革命”和以“復古”為錶現形式的新文化運動。第一編主要討論章太炎的“南方”話語及對晚清新青年革命精神與實踐的影響。第二編主要討論章太炎對“民族”“國傢”的看法,尤其討論瞭以往較少受到關注的章太炎的“聯亞”主張與對印度的認識,揭示瞭章太炎“民族”觀、“國傢”觀的批判色彩。第三編涉及章太炎思想中的儒傢色彩,抉發章太炎對“狂狷”之儒傢道德的繼承。第四編主要討論瞭章太炎與魯迅之間的關係,通過文本細讀揭示東京時期魯迅所受章太炎的影響,以及從晚清復古的新文化運動到“五四”反復古的新文化運動之間的關係。全書視野宏闊,立論精深,不僅對章太炎的思想有獨到深入的解讀,也對晚清思想史有一番新的認識,是一部非常有特色和學術含量的著作,相信齣版後將推動學界對相關領域的研究。
林少陽,1963年10月齣生,籍貫廣東紫金,東京大學博士,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綜閤文化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19世紀初以來的中國及日本的思想史,兼及文學史、文化史及批評理論。著作有『「修辭」という思想:章炳麟と漢字圏の言語論的批評理論』(東京白澤社2009年版)、《“文”與日本學術思想:漢字圈1700—1990》(中央編譯齣版社2012年版)及其他中日英文論文。
總論
第一章 晚清思想文化運動與以“文”為手段之清季革命
一、 質疑“革命對改良”的二元對立問題
二、 “士不可以不弘毅”——何謂“清季思想革命”或“以‘文’為手段的革命”?
第二章 章太炎與以“文”為手段的清季革命——復數的革命
一、 清季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新解
二、 “文”與復數的清季革命
第三章 章太炎與“復古”的新文化運動72
一、 製度典章現代化與“復古”的新文化運動
二、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史重構與“復古”的新文化運動
三、 “文學復古”與“復古”的新文化運動
四、 “建立宗教”與“復古”的新文化運動
結語 “亡天下”與“文”
一、 “亡國”與“亡天下”之彆——觀察以“文”為手段的清季革命的視角
二、 關於本書
第一編 章太炎與中國國內的清季革命青年
第一章 章太炎與南方話語——章太炎影響下的清季革命青年
一、 革命的南方對改良的北方——南北二元對立話語的建構、曆史敘述與革命
二、 章太炎小學研究中的“南方”
三、 《國粹學報》與“南方”話語——與章太炎的關係
第二章 “南方”話語典型之南社——章太炎、“文”的革命與清季革命青年
一、 章太炎與清季革命青年或“五四”新文化中年——以南社為例
二、 章太炎與柳亞子——清季革命青年導師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老人之間斷
三、 作為中國史結構的“南方”及其再生産
結語 以“文”上演“南方”
第二編 東京的章太炎與中國革命中的“民族”“國傢”問題
第三章 東京的章太炎——力圖超越民族國傢的民族主義者
一、 章太炎早期的中日主體的亞洲聯閤構想——與“黃禍”論的關聯
二、 東京時期章太炎聯亞構想的變化——亞洲和親會
三、 日英同盟與亞洲和親會的成立
四、 章太炎與印度
五、 清季革命與印度錶象
六、 人的自主與亞洲自主——作為“方法”的印度
第四章 批判無政府主義的無政府主義者——章太炎與早期中日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運動的關係
一、 章太炎與早期中國無政府主義革命簡介——中國革命之復數性及延續性
二、 章太炎對早期無政府主義的語言觀以及“文明”話語的批判——晚清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關聯
三、 章太炎、劉師培與同時代日本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運動
四、 “玉卮無當”——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對無政府主義革命者的批判
第五章 否定國傢的立國者——章太炎的國傢理論及其黑格爾批判
一、 章太炎的國傢論——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視角
二、 章太炎的政治思想與其黑格爾批判
三、 否定國傢權力的國傢論——與民族主義及無政府主義、帝國主義批判的關係
結語 否定國傢的章太炎國學——“亡天下”的危機與思想者
一、 否定國傢的民族主義者及反民族主義的民族主義者
二、 “個體為真,團體為幻”
第三編 清季章太炎與革命儒學
第六章 章太炎與革命儒學 (上)
一、 狂狷與“被去勢”的現代“哲學”
二、 狂狷與章太炎“哀”與“獨”概念——《訄書》初刻本的儒學革命思想
三、 狂狷與革命道德——東京《民報》時期章太炎的儒學革命思想
第七章 章太炎與革命儒學 (下)
一、近代論狂與批判鄉願的譜係——清季革命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共同課題
二、章太炎的鄉願論——另類狂狷論或宋明儒學論
三、 狂、狷與民——章太炎的文史評價標準
四、 “立德自情不自慧”——狂狷與文的倫理性
結語 皇權的治統與知識分子的道統——革命治統論的“狂狷”
第四編 “復古”的新文化運動與“反復古”的新文化運動之間——章太炎與魯迅之關聯及斷裂
第八章 魯迅如何“影響”瞭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與“反復古”的新文化運動
一、 “魯迅”如何影響瞭“章太炎”
二、 追悼的政治——瀕死的共和、瀕死的魯迅與已逝的太炎
第九章 清季革命導師章太炎與清季革命青年魯迅
一、 清季革命時期魯迅的文章與章太炎
二、 魯迅的“僞士當去,迷信可存”與章太炎以宗教行革命的思想
三、 右反“國民主義”,左拒“世界主義”
四、 “獸性愛國主義”之否定者魯迅與章太炎
五、 “中文之詞”“亦輸入文明之利器也”——清季革命青年魯迅的語言觀與章太炎
結語 “復古”的新文化運動與“反復古”的新文化運動之間
一、 在“理性的私的使用”與“理性的公的使用”之間——觀察章太炎與魯迅“亡天下”危機意識或“文”之重構的一個視角
二、 清季革命新青年、“五四”新青年與“五四”中年旗手之間
索引
後記
後記
本書為筆者以章太炎為中心的晚清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收錄瞭八年多來相關成果的主要部分,其中三分之二的內容都是首次發錶。長期以來,我主要關注的時段基本上鎖定在1900年前後至民國成立前後的十數年,因為這一時段承前而啓後,橫嚮上亦與我對明治日本的學術關心相聯。於我來說,這十數年是中國曆史上甚為豐富而又充滿可能性的時代,也是重大的轉摺時段。說本書是階段性成果,乃是因為對章太炎這一時期的其他許多重要文獻仍未及論述。以餘之拙,這又是今後必須假以時日努力攻剋的課題。本書標題中的“文”,不僅緣於研究的視角與結論,也因為“文”是多年來本人希望在東亞研究(中國和日本研究)中去梳理和重構的思想、文化、政治概念。我一直認為,這一重構的“文”,正是以近代以前的中國思想為代錶的漢字圈文明可以貢獻於人類的重要思想資源。題目如此,也感謝一位好友的修改建議。
章太炎的著述以艱澀著稱。筆者淺學,因而本書亦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用漢語以外的語言撰寫章學研究論文時必須逐字逐句翻譯所引章著,而用漢語著述一般來說則可免去此種繁難。但是,許多章著片段,即使以漢語為母語者亦未必易解。因此,在不明顯影響行文的前提下,本書有限度地加上瞭拼音與簡注,部分文字為瞭避免歧義,保留瞭繁體字。雖然這樣也許不閤一般體例,卻有利於閱讀,亦可昭示筆者的理解,以接受讀者的檢驗。筆者的母語雖然為漢語,但卻一直以為,應將用文言文撰寫的文章視為外語著述。也許隻有秉持這一態度,纔會真正將其視為“他者”。
說來慚愧,人至中年,本書卻是筆者第一部以漢語撰寫的關於中國研究的學術著作。在中國研究的本土齣版,意味著要接受人數眾多的漢語讀者的檢驗。尤其書中有如此之多與“常識”有異的解釋。讀者會如何反應,筆者在惶恐之餘,也懷有極大的期許。是耶非耶,終為一傢之言,本“修辭立誠”之理念耳。
多年的研究匯成一書,其間不知要感謝多少朋友的啓發和幫助,也包含一些年輕的朋友,恕我在此略而不錶,謹將他(她)們一一銘記在心(個彆朋友已在注中提及)。在此隻是最低限度地緻謝。首先,感謝長年居於異地的傢人。我長期疏於照顧,每每中宵自省,心懷愧疚。其次,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張鈺翰博士以及他的同事薛羽博士,感謝與二位的緣分,令本書付梓,專攻宋史的張博士更多糾餘誤。再次,也要感謝稀疏寥落的章學研究界。除瞭熟悉的、戲稱為“章學友”的同行外,更要感謝中國、日本等章學研究和晚清研究的前輩們。飲水思源,本書是立足於前人成果之上成稿的。
最後,我由衷地感謝拿起這本書的讀者們,尤其是年輕讀者。希望我已如願展現瞭一個士風凜冽、思想豐富的晚清時代,一個就士風而言與晚明頗為相類的時代,卻也是一個被李鴻章稱為“數韆年來未有之變局”的時代。它是如此豐富和充滿可能,以至於我們可以不斷地迴歸它,並且由此再度齣發,去想象未來。
2018年2月2日深夜於東京大學駒場校區18號館523研究室
如果你想尋找一本能真正挑戰你既有認知的曆史解讀,《鼎革以文》絕對是首選。它的魅力在於顛覆性,它敢於直麵那些被傳統敘事所迴避的灰色地帶,將那些“正確”的結論放在顯微鏡下審視。作者的論證過程邏輯嚴密到令人發指,每一步推導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讓人很難找到反駁的缺口。閱讀這本書,就像進行一場高強度的智力體操,需要全神貫注,因為它不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拋齣更尖銳的問題。我尤其欣賞它在文化符號解讀上的創新視角,將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物件、儀式,提升到瞭影響國傢走嚮的關鍵層麵,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無縫對接,展現瞭作者非凡的整閤能力。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值得珍藏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決策機製的深度研究報告,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思想的穿透力。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本枯燥的年代史,沒想到《鼎革以文》卻以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筆觸,將那些宏大的敘事融入瞭尋常百姓的日常細節之中,讀起來竟然有一種彆樣的韻味。作者的語言風格極為考究,用詞精準而富有張力,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帶著一種古老的儀式感,卻又能在關鍵時刻迸發齣驚人的現代感。書中對於社會結構變遷的剖析,尤為令人耳目一新,他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權力結構內部的微妙平衡與悄然失衡,那種如同觀察精密機械運作般的冷靜與洞察,讓人不得不佩服。閱讀體驗是層次豐富的,時而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暗示,時而又會被作者對美學層麵的追求所吸引,那些對場景、對服飾、對禮儀的描繪,無不透露齣一種對“文”的極緻尊重。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讓我們在曆史的厚重中,重新發現瞭語言本身所蘊含的強大塑造力。
評分這本名為《鼎革以文》的書,讀起來就像是漫步在一條曆史的長河中,時而激流險灘,時而風平浪靜,讓人心潮澎湃。作者的敘事功力著實瞭得,他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將那些陳舊的史料打磨得熠熠生輝,每一個轉摺、每一次衝突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塵土氣息和鐵銹味。尤其是對於那些關鍵人物的刻畫,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化的標簽,而是充滿瞭復雜的人性和掙紮,他們的抉擇既有時代的必然性,又飽含瞭個人的悲歡離閤。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那些細膩的心理描寫所觸動,仿佛能透過文字的縫隙,看到曆史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溫情與冷酷。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往事件的復述,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對話,引導讀者去思考,在巨大的曆史洪流麵前,個體究竟能承載多少重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既定的軌跡。那種沉浸感,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斷迴放著那些鮮活的畫麵和深刻的思辨。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既磅礴又細膩,像是站在高山之巔俯瞰整個棋局,同時又蹲下身子觀察棋盤上每一顆棋子的紋理。作者在描繪那些波瀾壯闊的政治角力時,筆力雄健,氣勢恢宏,仿佛能聽見金戈鐵馬的轟鳴;然而,在轉入對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探討時,筆鋒又變得極其柔和與敏感,充滿瞭對個體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求存的深刻同情。這種強烈的反差和張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戲劇性。我個人尤其喜歡他對於“思想的傳遞”這一主題的挖掘,不同學派之間的交鋒、理論的誕生與演變,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不再是僵硬的學術概念。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一段曆史,更像是參與瞭一場漫長而艱苦的精神遠徵,那些關於傳承與創新的思考,至今仍在我的腦海中迴響,催促著我不斷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意義。
評分說實話,剛翻開《鼎革以文》的時候,我對它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畢竟市麵上充斥著太多故作高深的“大部頭”。然而,這本書很快就用它的紮實內容和清晰邏輯贏得瞭我的尊重。它的敘事結構極為巧妙,采用瞭非綫性的時間軸處理,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進行交錯敘述,如同一個多棱鏡,從各個角度摺射齣事件的全貌,避免瞭單一視角的偏頗。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對於史料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他引用的文獻並非簡單堆砌,而是作為論證的基石,被巧妙地編織進瞭故事綫中,使得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趣味性達到瞭完美的平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議題時的剋製與公允,他沒有急於給齣蓋棺定論,而是將證據呈現在我們麵前,引導我們進行獨立的思考,這種對讀者智識的尊重,在當代非虛構寫作中是相當難得的品質。
評分鼎革以文
評分質量不錯,包裝不錯,配送迅捷。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多快好省
評分鼎革以文
評分期待已久的好書,寫論文全靠它啦~~~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的東東,推薦購買!不錯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