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丛书:严复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严复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哲生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严复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文化
  • 近代史
  • 思想史
  • 翻译家
  • 教育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1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大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真的如世人所说,是早年“全盘肯定西学,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晚年“全盘肯定国粹,尽弃西学”的极端主义者吗?

  作者大胆质疑成说,以深刻的思考和精细的考证对严复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予以全新的评价。

  《国学大师丛书:严复评传》,带领读者去品味严复迷人的学术人生和精神面貌。

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丛书:严复评传》重点讨论了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教案观及文化观,多维度地探寻其心路历程与思想底蕴,检讨其眼光心计的高远深邃与毁誉得失。并通过对《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的实证性研究,揭示出严译名著的特色与价值,以及严复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男,1962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史学专家,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历史学博士后,著有《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等多部作品。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序 言 刘桂生/001英文提要/001第1章 孤寂先驱:早期求学生涯/0011.1 寒窗苦读的少年/0011.2 留学英伦求新知/0071.3 仕途维艰,科举落第/015第2章 维新巨擘:开新文化之先河/0242.1 从救亡走向维新/0252.2 严、康学术思想之分野/0342.3 文化维新,教育救国/046第3章 辛苦迻译:近世西学第一人/0583.1 译事楷模,西学泰斗/0593.2 严译展现的“西学”世界/0723.3 严译的“中学”根柢/096第4章 薪烬火传:旧学新释辟蹊径/1004.1 “道”的诘思/1014.2 庄子评注新特色/1114.3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117第5章 黄昏余晖:中西文化的前瞻/1305.1 思想视角的移位/1315.2 重估中西文化/1425.3 老人的启示/154附录一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天演论》/160一、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与严复的《天演论》/161二、在赫胥黎与斯宾塞之间/165三、《天演论》与严复的维新思想/170四、对《天演论》译文的评价/175五、《天演论》的历史作用评估/180附录二 辛亥革命时期严复的思想演变及其抉择/186一、走出体制外的抉择/187二、在教育转型中获取新的权势/189三、为立宪改革探寻理论/195四、置身风云诡谲的辛亥变局/203五、结 语/208附录三 严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210一、欧战前期战局的准确解析/211二、一战后期世界变局的深刻透视/218三、“穷苛极酷”、“求其大欲”的日本 /223四、战后国际形势的另一种解读/227结 语/230附录四 严复学术行年简表/232附录五 主要参考书目/240后 记/242增订版后记/245

精彩书摘

  对西学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所在不同。康有为对西学的把握较为肤浅,有时甚至是误解;严复对西学精义的阐释相对要全面、深刻。  康有为对于西方近代学术源流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之寻求“西学”主要是为了变法决策寻找理论依据,因此,他对西学的介绍侧重在政治理论方面。他提出“立宪法,开国会”,“设议院以通下情”,但他对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国会制的实质却欠缺基本的了解。他替当时的一个内阁学士写了一篇奏稿,内中说:“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②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光绪帝如何将政权下放,以求君臣上下同心协力抵抗外辱,达到救国强国的目的。有趣的是,康有为当时主张下放政权,但不主张全部下放政权。他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并不是西方所已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实质是君主把统治权全部交给内阁,而自己居于一个有名无实的虚位。最早实施这一制度的是英国,后来日本等国也起而模仿。在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还不知道“虚君”是君主立宪制的实质。他虽已提出“三权分立”、“宪法”等名词,也仅限于谈谈而已,并无实行之意。他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的真正内容是“君民合治”,所谓“君民合治”,也就是介乎君主和民主之间的君民共主。这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构想。即使如此,戊戌变法也未做到这一点。民国成立以后,康有为结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回国参政,提出“虚君共和”,以示与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相对抗,然而这一口号除了为封建的遗老遗少所利用外,已无任何历史进步意义。  严复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背景有比较系统的了解,他之评介“西学”主要是为了更新中国士人的思维方式,所以,他对西学的介绍侧重在哲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上。  关于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他说:“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其所验也贵多,故博大;其收效也必恒,故悠久;其究极也,必道通为一,左右逢原,故高明。方其治之也,成见必不可居,饰词必不可用,不敢丝毫主张,不得稍行武断,必勤必耐,必公必虚,而后有以造其至精之域,践其至实之途。”①科学精神不仅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也是对人的思维的一种严格训练。他说:“且西土有言:凡学之事,不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学测算者,不终身以窥天行也;学化学者,不随在而验物质也;讲植物者,不必耕桑;讲动物者,不必牧畜。其绝大妙用,在于有以炼智虑而操心思,使习于沈者不至为浮,习于诚者不能为妄。是故一理来前,当机立剖,昭昭白黑,莫使听荧。凡夫洞(恫)疑虚猲,荒渺浮夸,举无所施其伎焉者,得此道也,此又《大学》所谓‘知至而后意诚’者矣”②这里所批评的“恫疑虚揭,荒渺浮夸”正是传统士人治学所存的严重缺失。  严复对近代西方科学发展源流作了回顾。西洋“制器之备,可求其本于奈端(牛顿);舟车之神,可推其原于瓦德(瓦特)。……而二百年学运昌明,则又不得以柏庚氏(培根)之摧陷廊清之功为称首。学问之士,倡其新理,事功之士,窃之为术,而大有功焉。……至于晚近,言学则先物理而后文词,重达用而薄藻饰。且其教子弟也,尤必使自竭其耳目,自致其心思,贵自得而贱因人,喜善疑而慎信古。其名数诸学,则借以教致思穷理之术;其力质诸学,则假以导观物察变之方,而其本事,则筌蹄之于鱼兔而已矣”。①严复当时所具备的这些近代科学知识不仅康有为不能及,而且在同时代人中也是凤毛麟角。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国学大师丛书:林语堂传 内容简介 本卷《国学大师丛书:林语堂传》深入剖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巨人——林语堂的一生及其思想遗产。本书不仅梳理了他从闽南水乡走出的早年经历,如何凭借敏锐的才思和广博的学识,一步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使者,更着重探讨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运用其独特的“幽默”哲学来观照、批判与调和中西文化的巨大张力。 林语堂的一生是不断对话与跨界融合的一生。他既是福州、上海乃至北京学术圈内受人尊敬的学者、教授,又是《语丝》《新月》《论语》等重要刊物的创办者和灵魂人物。他参与了新文化运动的早期激辩,却又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在激进思潮中开辟了一条保持个体独立与人性温情的“中庸”之道。本书详尽考察了他在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的学术生涯,他如何将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洒脱与儒家的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的文学批评和生活美学之中。 全书的重点篇幅聚焦于林语堂的“翻译与输出”时代。二战前后,他毅然将目光投向海外,以英文创作了《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中国人与性》(The Chinese Mind)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些著作,在西方世界构筑了一个既深刻又充满人情味的中国形象,有效地消弭了西方对东方世界的刻板印象。我们审视了他如何驾驭英语这门工具,用其特有的机智、从容和洞察力,向世界阐释“中国人为什么快乐”这一宏大命题。书中细致分析了这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内容结构,以及它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然而,本书并未将林语堂描绘成一位完美的文化偶像。我们同样正视了他晚年人生轨迹中的争议与复杂性。从抗战时期对时局的不同解读,到移居海外后的政治立场微妙变化,再到他晚年对“幽默”的实践与固守,本书力求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考察视角。特别是在他晚年致力于创办《东西》杂志,探索传统智慧如何在现代科技文明中保持其生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精神世界深处的矛盾与坚持。 本书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也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包括他的小说《京华烟云》、《啼笑因缘》等。这些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他个人生活哲学在叙事层面的投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文本细读,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林语堂如何将传统章回小说的叙事技巧与西方现代小说的心理刻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属于他的“林氏风格”。 《林语堂传》旨在帮助读者超越教科书上对他的简单标签化——“幽默大师”,而是将其放置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命运的宏大背景中去理解。他如何在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坚守对人性、对生活美学的执着追求?他的智慧如何能在今天依然为我们提供观察和应对复杂世界的有效工具?本书尝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书信和著述中,提炼出林语堂思想的内核与光芒,为国学研究和当代文化批评提供一份扎实而引人深思的参考。本书对于研究中国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现代幽默文学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字数:约148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的很有质感,硬壳封面,纸张也偏厚实,散发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文艺气息,摆在书架上感觉就像一件艺术品。我本来就对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大家人物颇感兴趣,严复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他翻译的《天演论》在中国思想界掀起过多么大的波澜,影响了多少仁人志士,这都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听说这套“国学大师丛书”在选材和编纂上都颇为考究,尤其是在人物传记方面,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光是看到“严复评传”这几个字,我就能想象到,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生平介绍,更可能包含着对严复思想、学术贡献以及其历史地位的深入剖析和评价。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严复晚年心境变化的描写,对他在风云变幻时代下的挣扎与坚持,以及他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之间的思想碰撞,希望能看到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视角。作为一个读者,我最看重的是阅读的深度和思想的启迪,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充满了这种可能性,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沉浸在严复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对于人物传记,我更喜欢那种能够深入到生活肌理,展现人物鲜活形象的文字。看到“严复评传”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严复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是如何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如何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忧心忡忡。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罗列事实,更应该有生动的叙述,能够让我感受到严复作为一个人,他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困惑与坚持。例如,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交往,他们之间的思想辩论,或者是在面对政治风云变幻时的个人态度,这些细节都非常吸引我。我也很想知道,在家庭生活、师生情谊等方面,严复是怎样一个形象。要知道,一个人的思想形成,往往与其成长环境、人际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书中能够通过丰富的史料,勾勒出严复作为一个鲜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印记,那将是一场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严复的印象都停留在《天演论》以及他“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上,这固然重要,但也仅仅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这套“国学大师丛书”给我的感觉,是希望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展现这些国学大家们在各自领域内的贡献。因此,我对《严复评传》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超越对严复翻译成就的简单介绍,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他在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建树。例如,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主张,他对国家治理的思考,甚至是他对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生存和发展的看法。我更看重的是书中是否有对严复思想体系的建构性分析,他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在当时是如何被理解和接受的,又对后来的中国思想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将严复置于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背景下,分析他的地位和作用,并探讨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是否仍具有借鉴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着实不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知道严复的一生跨越了晚清到民国初年这样一个极其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的思想也经历了多次的转变和发展。从早期学习西学,到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再到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他的思想轨迹复杂而深刻。我特别想从这本书中看到,严复是如何在接收西方思想的同时,又试图在其中寻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契合点,他是如何平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概念,并在实践中如何体现的。此外,作为一名“国学大师”,他对中国传统经典的理解和阐释,以及他对后世国学研究的影响,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严复的思想演变过程,分析他不同时期思想的特点和局限,并且能够有具体的文献证据作为支撑,而不是泛泛而谈。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严复思想解读,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评分

这套“国学大师丛书”的选题本身就很有价值,能够让更多读者重新认识那些曾经塑造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格局的大师们。而严复,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我拿到这本《严复评传》后,首先就被其严谨的学术范式所吸引。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严复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仅仅是将其塑造成一个标签化的“启蒙者”。我知道,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基于扎实的史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既肯定他伟大的历史功绩,也审慎地探讨他思想中的一些争议和局限。例如,他对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过于激进?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希望本书的作者能够以一种开放和批判性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具深度的严复,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进一步思考。

评分

嗯嗯嗯嗯嗯几次面d

评分

好!!!好!!!

评分

1.1 寒窗苦讀的少年

评分

好!!!好!!!

评分

2.3 文化維新,教育救國

评分

總序 張岱年

评分

1.2 留學英倫求新知

评分

好!!!!!

评分

2.2 嚴、康學術思想之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