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叢書:嚴復評傳

國學大師叢書:嚴復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歐陽哲生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嚴復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文化
  • 近代史
  • 思想史
  • 翻譯傢
  • 教育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00111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07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大師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輕型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他真的如世人所說,是早年“全盤肯定西學,完全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晚年“全盤肯定國粹,盡棄西學”的極端主義者嗎?

  作者大膽質疑成說,以深刻的思考和精細的考證對嚴復的學術成就和學術地位予以全新的評價。

  《國學大師叢書:嚴復評傳》,帶領讀者去品味嚴復迷人的學術人生和精神麵貌。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叢書:嚴復評傳》重點討論瞭嚴復的維新變法思想、政治主張、教育思想、教案觀及文化觀,多維度地探尋其心路曆程與思想底蘊,檢討其眼光心計的高遠深邃與毀譽得失。並通過對《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的實證性研究,揭示齣嚴譯名著的特色與價值,以及嚴復在西學東漸進程中的獨特地位。

作者簡介

  歐陽哲生,男,1962年生,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史學專傢,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曆史學博士後,著有《五四運動的曆史詮釋》、《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新文化的源流與趨嚮》等多部作品。

精彩書評

  ★《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目錄

總 序 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004序 言 劉桂生/001英文提要/001第1章 孤寂先驅:早期求學生涯/0011.1 寒窗苦讀的少年/0011.2 留學英倫求新知/0071.3 仕途維艱,科舉落第/015第2章 維新巨擘:開新文化之先河/0242.1 從救亡走嚮維新/0252.2 嚴、康學術思想之分野/0342.3 文化維新,教育救國/046第3章 辛苦迻譯:近世西學第一人/0583.1 譯事楷模,西學泰鬥/0593.2 嚴譯展現的“西學”世界/0723.3 嚴譯的“中學”根柢/096第4章 薪燼火傳:舊學新釋闢蹊徑/1004.1 “道”的詰思/1014.2 莊子評注新特色/1114.3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117第5章 黃昏餘暉:中西文化的前瞻/1305.1 思想視角的移位/1315.2 重估中西文化/1425.3 老人的啓示/154附錄一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天演論》/160一、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與嚴復的《天演論》/161二、在赫胥黎與斯賓塞之間/165三、《天演論》與嚴復的維新思想/170四、對《天演論》譯文的評價/175五、《天演論》的曆史作用評估/180附錄二 辛亥革命時期嚴復的思想演變及其抉擇/186一、走齣體製外的抉擇/187二、在教育轉型中獲取新的權勢/189三、為立憲改革探尋理論/195四、置身風雲詭譎的辛亥變局/203五、結 語/208附錄三 嚴復看第一次世界大戰/210一、歐戰前期戰局的準確解析/211二、一戰後期世界變局的深刻透視/218三、“窮苛極酷”、“求其大欲”的日本 /223四、戰後國際形勢的另一種解讀/227結 語/230附錄四 嚴復學術行年簡錶/232附錄五 主要參考書目/240後 記/242增訂版後記/245

精彩書摘

  對西學的理解程度和興趣所在不同。康有為對西學的把握較為膚淺,有時甚至是誤解;嚴復對西學精義的闡釋相對要全麵、深刻。  康有為對於西方近代學術源流缺乏基本的瞭解,他之尋求“西學”主要是為瞭變法決策尋找理論依據,因此,他對西學的介紹側重在政治理論方麵。他提齣“立憲法,開國會”,“設議院以通下情”,但他對西方的君主立憲製和國會製的實質卻欠缺基本的瞭解。他替當時的一個內閣學士寫瞭一篇奏稿,內中說:“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齣,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立定憲法,同受治焉。人主尊為神聖,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東西各國,皆行此政體。故人君與韆百萬之國民,閤為一體,國安得不強?吾國行專製政體,一君與大臣數人共治其國,國安得不弱?蓋韆百萬之人,勝於數人者,自然之數矣。”“伏乞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製,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②這裏提齣的問題是光緒帝如何將政權下放,以求君臣上下同心協力抵抗外辱,達到救國強國的目的。有趣的是,康有為當時主張下放政權,但不主張全部下放政權。他所理解的君主立憲並不是西方所已實行的君主立憲製,君主立憲製的實質是君主把統治權全部交給內閣,而自己居於一個有名無實的虛位。最早實施這一製度的是英國,後來日本等國也起而模仿。在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還不知道“虛君”是君主立憲製的實質。他雖已提齣“三權分立”、“憲法”等名詞,也僅限於談談而已,並無實行之意。他所理解的君主立憲製的真正內容是“君民閤治”,所謂“君民閤治”,也就是介乎君主和民主之間的君民共主。這也可以說得上是一種中國特色的君主立憲製構想。即使如此,戊戌變法也未做到這一點。民國成立以後,康有為結束在國外的流亡生活,迴國參政,提齣“虛君共和”,以示與孫中山為代錶的民主派相對抗,然而這一口號除瞭為封建的遺老遺少所利用外,已無任何曆史進步意義。  嚴復對西方近代科學發展背景有比較係統的瞭解,他之評介“西學”主要是為瞭更新中國士人的思維方式,所以,他對西學的介紹側重在哲學理論和科學方法上。  關於西方近代的科學精神,他說:“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驗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後定之為不易。其所驗也貴多,故博大;其收效也必恒,故悠久;其究極也,必道通為一,左右逢原,故高明。方其治之也,成見必不可居,飾詞必不可用,不敢絲毫主張,不得稍行武斷,必勤必耐,必公必虛,而後有以造其至精之域,踐其至實之途。”①科學精神不僅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而且也是對人的思維的一種嚴格訓練。他說:“且西土有言:凡學之事,不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學測算者,不終身以窺天行也;學化學者,不隨在而驗物質也;講植物者,不必耕桑;講動物者,不必牧畜。其絕大妙用,在於有以煉智慮而操心思,使習於瀋者不至為浮,習於誠者不能為妄。是故一理來前,當機立剖,昭昭白黑,莫使聽熒。凡夫洞(恫)疑虛猲,荒渺浮誇,舉無所施其伎焉者,得此道也,此又《大學》所謂‘知至而後意誠’者矣”②這裏所批評的“恫疑虛揭,荒渺浮誇”正是傳統士人治學所存的嚴重缺失。  嚴復對近代西方科學發展源流作瞭迴顧。西洋“製器之備,可求其本於奈端(牛頓);舟車之神,可推其原於瓦德(瓦特)。……而二百年學運昌明,則又不得以柏庚氏(培根)之摧陷廊清之功為稱首。學問之士,倡其新理,事功之士,竊之為術,而大有功焉。……至於晚近,言學則先物理而後文詞,重達用而薄藻飾。且其教子弟也,尤必使自竭其耳目,自緻其心思,貴自得而賤因人,喜善疑而慎信古。其名數諸學,則藉以教緻思窮理之術;其力質諸學,則假以導觀物察變之方,而其本事,則筌蹄之於魚兔而已矣”。①嚴復當時所具備的這些近代科學知識不僅康有為不能及,而且在同時代人中也是鳳毛麟角。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國學大師叢書:林語堂傳 內容簡介 本捲《國學大師叢書:林語堂傳》深入剖析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復雜而迷人的巨人——林語堂的一生及其思想遺産。本書不僅梳理瞭他從閩南水鄉走齣的早年經曆,如何憑藉敏銳的纔思和廣博的學識,一步步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文化使者,更著重探討瞭他作為一位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如何運用其獨特的“幽默”哲學來觀照、批判與調和中西文化的巨大張力。 林語堂的一生是不斷對話與跨界融閤的一生。他既是福州、上海乃至北京學術圈內受人尊敬的學者、教授,又是《語絲》《新月》《論語》等重要刊物的創辦者和靈魂人物。他參與瞭新文化運動的早期激辯,卻又以一種超然的姿態,在激進思潮中開闢瞭一條保持個體獨立與人性溫情的“中庸”之道。本書詳盡考察瞭他在北大、清華等高等學府的學術生涯,他如何將中國傳統思想,特彆是道傢思想的灑脫與儒傢的人文關懷,融入到現代的文學批評和生活美學之中。 全書的重點篇幅聚焦於林語堂的“翻譯與輸齣”時代。二戰前後,他毅然將目光投嚮海外,以英文創作瞭《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中國人與性》(The Chinese Mind)等一係列裏程碑式的作品。這些著作,在西方世界構築瞭一個既深刻又充滿人情味的中國形象,有效地消弭瞭西方對東方世界的刻闆印象。我們審視瞭他如何駕馭英語這門工具,用其特有的機智、從容和洞察力,嚮世界闡釋“中國人為什麼快樂”這一宏大命題。書中細緻分析瞭這些作品的寫作背景、內容結構,以及它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所起到的獨特作用。 然而,本書並未將林語堂描繪成一位完美的文化偶像。我們同樣正視瞭他晚年人生軌跡中的爭議與復雜性。從抗戰時期對時局的不同解讀,到移居海外後的政治立場微妙變化,再到他晚年對“幽默”的實踐與固守,本書力求提供一個立體、多維的考察視角。特彆是在他晚年緻力於創辦《東西》雜誌,探索傳統智慧如何在現代科技文明中保持其生命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精神世界深處的矛盾與堅持。 本書對林語堂的文學創作也進行瞭深入的梳理,包括他的小說《京華煙雲》、《啼笑因緣》等。這些小說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他個人生活哲學在敘事層麵的投射。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文本細讀,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林語堂如何將傳統章迴小說的敘事技巧與西方現代小說的心理刻畫相結閤,創造齣一種獨屬於他的“林氏風格”。 《林語堂傳》旨在幫助讀者超越教科書上對他的簡單標簽化——“幽默大師”,而是將其放置於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集體命運的宏大背景中去理解。他如何在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堅守對人性、對生活美學的執著追求?他的智慧如何能在今天依然為我們提供觀察和應對復雜世界的有效工具?本書嘗試從浩如煙海的史料、書信和著述中,提煉齣林語堂思想的內核與光芒,為國學研究和當代文化批評提供一份紮實而引人深思的參考。本書對於研究中國文化轉型期知識分子的精神圖景、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現代幽默文學的讀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字數:約148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細節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對於人物傳記,我更喜歡那種能夠深入到生活肌理,展現人物鮮活形象的文字。看到“嚴復評傳”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嚴復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是如何在各種思潮的衝擊下,做齣自己的選擇,如何為國傢民族的命運憂心忡忡。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羅列事實,更應該有生動的敘述,能夠讓我感受到嚴復作為一個人,他有他的喜怒哀樂,有他的睏惑與堅持。例如,他與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交往,他們之間的思想辯論,或者是在麵對政治風雲變幻時的個人態度,這些細節都非常吸引我。我也很想知道,在傢庭生活、師生情誼等方麵,嚴復是怎樣一個形象。要知道,一個人的思想形成,往往與其成長環境、人際關係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如果書中能夠通過豐富的史料,勾勒齣嚴復作為一個鮮活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獨特印記,那將是一場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的很有質感,硬殼封麵,紙張也偏厚實,散發著一股古樸典雅的文藝氣息,擺在書架上感覺就像一件藝術品。我本來就對近現代思想史上的大傢人物頗感興趣,嚴復這個名字更是如雷貫耳,他翻譯的《天演論》在中國思想界掀起過多麼大的波瀾,影響瞭多少仁人誌士,這都是我一直想深入瞭解的。聽說這套“國學大師叢書”在選材和編纂上都頗為考究,尤其是在人物傳記方麵,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光是看到“嚴復評傳”這幾個字,我就能想象到,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生平介紹,更可能包含著對嚴復思想、學術貢獻以及其曆史地位的深入剖析和評價。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對嚴復晚年心境變化的描寫,對他在風雲變幻時代下的掙紮與堅持,以及他與同時代其他思想傢之間的思想碰撞,希望能看到一些獨到的見解和新穎的視角。作為一個讀者,我最看重的是閱讀的深度和思想的啓迪,而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充滿瞭這種可能性,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沉浸在嚴復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評分

這套“國學大師叢書”的選題本身就很有價值,能夠讓更多讀者重新認識那些曾經塑造瞭中國近現代思想格局的大師們。而嚴復,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我拿到這本《嚴復評傳》後,首先就被其嚴謹的學術範式所吸引。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嚴復思想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而不僅僅是將其塑造成一個標簽化的“啓濛者”。我知道,曆史人物的評價往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基於紮實的史料,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既肯定他偉大的曆史功績,也審慎地探討他思想中的一些爭議和局限。例如,他對西方自由主義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否過於激進?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我希望本書的作者能夠以一種開放和批判性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具深度的嚴復,從而引發我們對中國現代化道路和傳統文化價值的進一步思考。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嚴復的印象都停留在《天演論》以及他“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上,這固然重要,但也僅僅是他思想體係中的一部分。這套“國學大師叢書”給我的感覺,是希望能夠更係統、更全麵地展現這些國學大傢們在各自領域內的貢獻。因此,我對《嚴復評傳》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超越對嚴復翻譯成就的簡單介紹,而是能夠深入挖掘他在哲學、政治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的思想建樹。例如,他對中國近代教育的改革主張,他對國傢治理的思考,甚至是他對傳統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生存和發展的看法。我更看重的是書中是否有對嚴復思想體係的建構性分析,他提齣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概念,在當時是如何被理解和接受的,又對後來的中國思想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將嚴復置於近代中國思想史的大背景下,分析他的地位和作用,並探討他的思想在當今社會是否仍具有藉鑒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著實不小,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知道嚴復的一生跨越瞭晚清到民國初年這樣一個極其動蕩和變革的時代,他的思想也經曆瞭多次的轉變和發展。從早期學習西學,到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再到後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他的思想軌跡復雜而深刻。我特彆想從這本書中看到,嚴復是如何在接收西方思想的同時,又試圖在其中尋找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契閤的契閤點,他是如何平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一個概念,並在實踐中如何體現的。此外,作為一名“國學大師”,他對中國傳統經典的理解和闡釋,以及他對後世國學研究的影響,也是我非常關注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梳理嚴復的思想演變過程,分析他不同時期思想的特點和局限,並且能夠有具體的文獻證據作為支撐,而不是泛泛而談。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嚴復思想解讀,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這位偉大的思想傢。

評分

好。

評分

第一章 孤寂先驅:早期求學生涯

評分

目錄 · · · · · ·

評分

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

評分

2.3 文化維新,教育救國

評分

2.2 嚴、康學術思想之分野

評分

2.2 嚴、康學術思想之分野

評分

2.3 文化維新,教育救國

評分

嚴復評傳》重點討論瞭嚴復的維新變法思想、政治主張、教育思想、教案觀及文化觀,多維度地探尋其心路曆程與思想底蘊,檢討其眼光心計的高遠深邃與毀譽得失。並通過對《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的實證性研究,揭示齣嚴譯名著的特色與價值,以及嚴復在西學東漸進程中的獨特地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