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大師叢書:劉師培評傳

國傢大師叢書:劉師培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光華 著
圖書標籤:
  • 劉師培
  • 國學大師
  • 傳統文化
  • 人物傳記
  • 文化名人
  • 學術研究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傳記
  • 大師係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00119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07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大師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43
字數:2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本關於劉師培的評傳。  對劉師培的經學研究和史學研究分彆用專章來論述,比較全麵且有一定的深度。  獨具創見,找齣探索政治革命和學術革命的失敗的原因,為後人提供藉鑒與思考。

內容簡介

  

  《劉師培評傳》較詳盡的考察瞭劉師培一生麯摺多變的學術生涯,從時代高度揭示其從救亡始、到守舊終的悲劇命運。

作者簡介

  方光華,曆史學博士,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劉師培評傳》、《中國思想學術史論稿》、《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等。

精彩書評

    ★《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目錄

總 序 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004序 張豈之/001英文提要/001引 言/001第1章 經學世傢的餘脈/0051.1 儀徵劉氏的學術風格/0051.2 劉師培早期學術傾嚮/011第2章 民族革命的闖將/0162.1 20世紀初年的中國形勢/0162.2 劉師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活動/0192.3 劉師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思想/0272.4 劉師培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特點/042第3章 鋌而走險的叛徒/0583.1 東渡日本與宣傳無政府主義/0583.2 劉師培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蛻變/0633.3 國粹主義文化思路的動搖/0713.4 黎明前的歧路/079第4章 淒愴乖舛的餘生/0914.1 漂泊的餘生/0914.2 劉師培後期思想/0984.3 劉師培與辛亥革命後的國粹派/1024.4 劉師培死後是非/104第5章 劉師培學術研究的觀點與方法/1075.1 中國近代學術研究的發展趨勢/1075.2 劉師培對於學術革新的認識/1145.3 劉師培學術革新的具體方法/1185.4 劉師培後期學術思想的特色/121第6章 劉師培與中國近代經學/1256.1 晚清經學研究的基本傾嚮/1256.2 《讀左劄記》與劉師培經學研究的基本思路/1356.3 劉師培經學史研究的新義/1416.4 劉師培後期經學史研究/1506.5 劉師培經學研究的地位/160第7章 劉師培與中國近代史學/1647.1 晚清史學思潮與史學革命/1647.2 《中國曆史教科書》與劉師培的史學主張/1707.3 劉師培曆史研究的重要見解/1747.4 劉師培後期曆史研究/179第8章 劉師培與中國近代子學/1848.1 學術解放與“婢作夫人”/1848.2 劉師培的先秦諸子學研究/1868.3 劉師培的秦漢學術史研究/1948.4 劉師培論漢宋學術流變/1998.5 劉師培的近代學術史研究/2068.6 校勘諸子典籍/212第9章 劉師培與中國近代語言文字學/2149.1 劉師培論中國語言文字/2149.2 劉師培論中古文學/223第10章 中國近代文化中的“劉師培現象”/229附錄一 劉師培學行係年/234附錄二 本書主要資料來源/238附錄三 本書主要參考論著/240後 記/242

精彩書摘

  劉師培就在此年改名光漢,以恢復漢族主權為己任。他傾嚮於用革命手段將清貴族的專製統治推翻,並參加過當時的暗殺行動。1904年10月,黃興等人在湖南策劃華興會武裝起義,計謀泄露,被迫逃奔到上海,萬福華曾在上海設秘密機關策應湖南起義,起義未成,萬福華與黃興在上海會麵。這時,廣西巡撫王之春被罷官居於上海,萬福華憤慨他曾經倡親俄謬論,又主張藉法兵鎮壓民變,遂與劉師培、林獬謀刺王之春。劉師培將張繼所贈的手槍藉給瞭萬福華。萬於是在上海四馬路金榖香西菜館行刺王之春,但因不精於射擊,刺殺未成,反而被捕,連黃興等人也被牽連入獄。  連年的革命宣傳和革命活動使劉師培在革命派知識分子群體中具有一定影響。1904年鼕,龔寶銓、魏蘭、陶成章、蔡元培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劉師培因蔡元培的介紹,也加入瞭這一組織。光復會有著比較濃厚的漢族傳統民族主義色彩。會名又稱復古會。它的黨綱隻有“恢復漢族、還我河山”兩句話。其組織製度也比較嚴密,也很重視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劉師培主筆的《國民日日報》、《警鍾日報》等報紙以及《攘書》和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迴頭》、《警世鍾》,敖嘉熊《新山歌》等書籍,曾經是陶成章聯絡會黨的宣傳書籍,對革命思想在浙江會黨中的傳播起瞭重要作用。光復會極力主張民族革命,代錶瞭江南廣大人民長期以來強烈的反滿復漢的要求。它在長江下遊和日本留學生中影響較大。  在參加光復會的同時,劉師培還參與瞭國學保存會的發起和組織工作。1905年初,以中國教育會為紐帶,以《警鍾日報》、《政藝通報》為主要園地的國學保存會在上海正式成立。2月23日,其機關刊物《國粹學報》正式發行。劉師培對國學保存會和《國粹學報》的籌辦,都起瞭重要作用。  國學保存會和《國粹學報》反映瞭20世紀初年革命排滿聲浪中的一股“研究國粹、保存國粹”的思潮,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江浙一帶進步知識分子從傳統思想文化探索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論錶現。早期以主要篇幅從事國粹宣傳的報刊是鄧實、黃節於1902年2月在上海創辦的《政藝通報》,該報內容分政、藝兩部分。它一方麵積極介紹西方各種學說,以期開啓民智,錶現瞭嚮西方學習的要求,一方麵大量宣傳國粹,激發民族愛國思想。為瞭推動國學的研究,鄧實等人積極從事組織活動。早在1903年鼕,《政藝通報》即刊齣瞭倡議組織國粹學社的消息,後因時事變遷而中輟。直到“甲辰鼕季之月”改稱“國學保存會”的團體纔在上海正式成立。該會的宗旨是“研究國學,保存國粹”①,抒發經世愛國之誌。其入會條件:一是捐款,二是捐書。特彆強調要“搜求古人遺籍”,包括“古人已毀版之書,或尚有版而不多見之書,或寫完未刻之書,或久佚之書”②,乃至古物、古金石碑版。在國學保存會成立後不久,1905年2月23日,該會創辦瞭《國粹學報》。該報編輯發行所設在上海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麵的惠福裏,由鄧實任總纂,主要撰稿人有鄧實、黃節、陳去病、劉師培、馬敘倫、章太炎、田北湖、黃侃、王國維、羅振玉、王闓運、廖平、柳亞子、鄭孝胥等50多人,多數是國學保存會的成員。該刊以“發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開闢瞭社說、政篇、史篇、學篇、文篇、叢談、撰錄等欄目。主流是在全麵研究中國曆史文化的過程中闡發他們關於民族民主革命的設想。在1907年鼕天以前,該報富有革命性和思想性,在民族民主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理論地位。劉師培自始至終參與瞭《國粹學報》的編撰,對於國粹派的理論觀點的形成和發展産生瞭重要作用。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介紹,旨在與您提供的書名《國傢大師叢書:劉師培評傳》形成對比,不涉及劉師培的相關內容。 ---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從晚清到五四》 作者: 李澤厚 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數: 約 650 頁 定價: 88.00 元 內容提要: 本書是著名思想史學傢李澤厚先生繼《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之後,對中國近現代思想變遷進行係統梳理與深刻剖析的扛鼎之作。該書聚焦於中國近代社會從晚清(約1840年鴉片戰爭後)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夕的約七十年間,中國思想界所經曆的劇烈動蕩、復雜演變以及核心觀念的重構過程。 李澤厚先生以其標誌性的“問題意識”和宏大的曆史視野,將這一時期紛繁蕪雜的思想流派、代錶人物及其主張,置於特定的社會曆史語境中加以考察。他並非簡單羅列人物言論,而是緻力於挖掘隱藏在不同思潮背後的深層動力——即中國傳統文化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和現代性衝擊時,所展現齣的內在適應性、抗拒性與最終的轉型努力。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大緻可分為以下幾個核心闆塊: 第一部分:晚清的睏境與早期迴應(器物層麵的引進與觀念的初探) 此部分詳細分析瞭清朝統治集團及開明士紳在目睹西方軍事與技術優勢後,所産生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初步思想反應。重點探討瞭洋務運動時期的技術引進與製度保守之間的矛盾,以及早期維新派(如王韜、薛福成)對西學的一些零星介紹與試探性呼籲。李澤厚在此強調,這一階段的思想主要停留在器物層麵,對中國自身的政治結構和文化內核缺乏根本性的反思。 第二部分:康梁變法與資産階級維新的勃興(政治體製的首次係統性挑戰) 本書用相當的篇幅論述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士大夫如何將早期的零散思想匯聚成一股具有清晰綱領的政治思潮。特彆是對康有為《孔子改製考》中“托古改製”的理論策略進行瞭深入剖析,指齣其在維護儒學權威性與推動製度革新之間的巧妙平衡。梁啓超的轉型,從“新民說”的提齣,到對國傢、國民概念的引入,被視為中國思想史上邁嚮現代民族國傢構建思維的關鍵一步。 第三部分:辛亥革命前後的思想激蕩(革命與反思的張力) 這部分著重描寫瞭以孫中山為代錶的資産階級革命派的理論基礎的形成,特彆是“三民主義”的構建過程及其對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吸納。同時,李澤厚也考察瞭清末民初的“保皇派”與“立憲派”之間的論戰,揭示瞭革命思潮如何戰勝瞭改良主義的努力。他特彆關注瞭章太炎等激進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對“漢族主體性”的強調)的激昂反思與批判。 第四部分:新文化運動的序麯與思想的激進化(對傳統的全麵決裂與“德先生”、“賽先生”的呼喚)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二十世紀初,特彆是袁世凱稱帝後思想界所經曆的“二次革命”式幻滅。作者詳細梳理瞭陳獨秀、鬍適等人在《新青年》雜誌上所倡導的激進主義轉嚮:從對“舊道德”的徹底否定,到對科學(Science)與民主(Democracy)的狂熱推崇。李澤厚指齣,這一時期的思想特徵是“反傳統”的力度空前,旨在進行一場徹底的文化洗禮,為後來的馬剋思主義傳播清除瞭認識論上的障礙。 學術特色與價值: 1. 宏觀與微觀的結閤: 作者不僅描摹瞭思想光譜的全貌,更深入挖掘瞭代錶人物(如嚴復、梁啓超、陳獨秀等)在特定曆史關口上的思想抉擇,展現瞭他們思想的內在邏輯和情感糾葛。 2. 文化心理學的視角: 李澤厚繼承瞭其一貫的研究方法,將思想史置於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中考察,探討瞭中國人如何“感覺”和“應對”現代性的衝擊,使得抽象的思想變遷具有瞭鮮活的生命力。 3. 脈絡清晰的遞進關係: 全書清晰地勾勒齣中國近現代思想從“救亡圖存”到“文化啓濛”的內在邏輯鏈條,論證瞭為何每一次思想的轉變都是對前一次嘗試的繼承與超越,而非簡單的斷裂。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從晚清到五四》是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結構變遷、知識分子群體命運及其思想資源轉換的必備參考書。它不僅是一部思想史著作,更是一部探究民族如何在劇變中尋求自我定位的深度報告。 --- 《西方哲學史講稿(修訂版)》 作者: 羅素 著,何兆武 等 譯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頁數: 約 980 頁 定價: 128.00 元 內容提要: 這部由英國著名哲學傢、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伯特蘭·羅素所撰寫的《西方哲學史講稿》,是其在 1910 年至 1911 年間於倫敦經濟學院(LSE)講授西方哲學史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此書並非一部標準的、麵麵俱到的哲學史教科書,而是一部充滿洞見、文筆犀利且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哲學史敘事。羅素的目標在於闡釋,哲學思想是如何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其政治、社會、宗教環境——緊密聯係在一起,並最終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文化與曆史走嚮。 本書的結構以時間為序,從古希臘的早期自然哲學傢一直梳理到 19 世紀末(羅素完成初稿時還未完全涵蓋 20 世紀初的哲學思潮,但修訂版有所補充和修正)。羅素巧妙地將哲學史與曆史背景相結閤,形成瞭一種獨特的“社會史的哲學史”視角。 核心章節梳理: 第一部分:古代哲學(從米利都學派到新柏拉圖主義) 羅素以他獨到的、近乎文學描述的筆法,開篇便介紹瞭愛奧尼亞學派的樸素唯物論嘗試,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剋西米尼的氣。他對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神秘主義與柏拉圖主義的聯係進行瞭精妙的論證。在處理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這三位希臘思想巨擘時,羅素展現瞭極高的評價,尤其是對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和知識論進行瞭深入淺齣的介紹,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指齣瞭其理論中的缺陷與局限性。 第二部分:天主教哲學與中世紀(從奧古斯丁到奧卡姆) 羅素對中世紀哲學的態度較為審慎。他認為這一時期的哲學主要是神學的附庸,其主要任務在於調和信仰與理性。他詳細分析瞭聖奧古斯丁如何將柏拉圖主義融入基督教教義,以及托馬斯·阿奎那如何整閤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體係來構建宏大的經院哲學大廈。羅素對經院哲學的繁瑣性提齣瞭尖銳的批評,但同時也承認瞭其在邏輯形式上的嚴謹性。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哲學(經驗主義與唯理論的對決) 這是全書的重點和羅素的強項所在。他將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視為現代哲學的真正開端,並係統地分析瞭大陸唯理論傢——斯賓諾莎(尤其贊揚其倫理學體係的邏輯美)和萊布尼茨的理性建構。隨後,他轉入英國經驗主義的陣營,詳細闡述瞭洛剋的自然權利觀念、貝剋萊的主觀唯心論(“存在即是被感知”)以及休謨對因果律的徹底懷疑。羅素對休謨的評價極高,認為他是經驗論的邏輯終點。 第四部分:啓濛運動與康德的綜閤 羅素清晰地展示瞭哲學如何從神學和形而上學的束縛中解放齣來,投嚮政治和社會領域。他對洛剋、盧梭的政治哲學進行瞭精煉的概括。隨後,他著墨分析瞭康德哲學在“三大批判”中對唯理論和經驗論的調和與超越,強調康德如何確立瞭主體在認識論中的中心地位,並對形而上學進行瞭嚴格的劃界。 第五部分:十九世紀哲學(德國唯心主義與功利主義) 羅素分析瞭康德之後德國唯心主義的激進發展,尤其批判瞭黑格爾的辯證法和絕對精神,認為其過於龐大和缺乏實證基礎。同時,他對英國的功利主義(邊沁和密爾)的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給予瞭充分的關注,肯定瞭其在社會改革中的積極作用,但也指齣瞭其“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的內在計算睏境。 本書的特色: 《西方哲學史講稿》的魅力在於其敘事的流暢性、批判的鋒利性以及對哲學與曆史互動的深刻見解。羅素不是一位中立的記錄者,他是一位帶著明確哲學立場(傾嚮於邏輯分析和經驗主義)的闡釋者,他毫不避諱地錶達對某些哲學傢(如黑格爾)的鄙夷,以及對另一些哲學傢(如休謨)的推崇。這使得本書在學術嚴肅性之外,更具備瞭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幫助讀者瞭解“哲學傢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理解瞭“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說”。

用戶評價

評分

讀罷全書,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位作者在梳理劉師培先生學術脈絡時的功力。劉師培先生作為一位橫跨小學、史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的大傢,其思想的復雜性和延展性是巨大的挑戰。書中並非簡單地將劉師培先生的著作羅列一番,而是如同抽絲剝繭般,將他不同時期的學術主張,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變革巧妙地聯係起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對劉師培先生早期受到的樸學影響,以及後來轉嚮國粹主義的演變過程,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分析。這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更是一種深刻的理解和解讀。我能從中體會到作者對於曆史人物的尊重,以及對學術傳承的敬畏。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近代學術史稍有瞭解的讀者來說,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劉師培先生在中國學術史上的獨特位置,以及他所代錶的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

評分

我對於本書的整體結構和論述方式非常贊賞。它不是綫性敘事的堆砌,而是通過幾個關鍵的主題,將劉師培先生的人生和學術有機地串聯起來。這種結構安排,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抓住核心的學術問題,並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劉師培先生在不同時期學術貢獻的權重分配,以及他與其他學者的學術往來,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這種“點麵結閤”的敘事,既突齣瞭劉師培先生的個人成就,也展現瞭他所處的學術生態。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闡述過程中,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使得即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比較輕鬆地理解。這使得本書具有瞭相當的普及性,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這位重要的學術人物。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古樸而莊重的氣息,沉甸甸的書脊暗示著其內容的厚重。我最開始被吸引的,是“國傢大師叢書”這幾個字,它本身就預示著本書所要介紹的人物絕非泛泛之輩,必定是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傢。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細讀,但從其裝幀和係列定位來看,我便能預感到本書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入地探究這位劉師培先生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我尤其期待它能細緻地梳理齣劉師培先生在哪個時期,受到瞭哪些思想的影響,又如何將其融閤創新,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體係。這其中涉及到的思想流派、學術辯論,甚至是當時復雜的社會曆史背景,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切入點。我猜想,這本書大概率不會僅僅停留在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會力求將一位鮮活的學術巨匠呈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們看到他的成長軌跡,他的學術堅持,以及他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與擔當。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史論結閤”之作。作者在介紹劉師培先生的學術成就時,並沒有迴避其思想的復雜性和爭議性。相反,他直麵瞭劉師培先生在某些問題上的立場,並將其置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審視。我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進行價值判斷,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劉師培先生思想演變的可能路徑。尤其是在探討劉師培先生關於“國粹”的論述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其概念的辨析,而是進一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和文化意涵。這讓我對“國粹”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清晰地看到瞭劉師培先生在那個動蕩年代,試圖為民族文化尋找根基的努力。總而言之,這本書在學術深度和思想廣度上都達到瞭相當的高度。

評分

這本書的文筆,我必須說,有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不像一般的學術傳記那樣,總是顯得闆滯和疏離,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細膩的觀察。作者在敘述劉師培先生的生平事跡時,並沒有刻意地去拔高或者神化,而是力圖還原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人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劉師培先生一些生活細節的描寫,比如他在學術研究中的專注,與友人交流時的風趣,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睏頓,這些都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飽滿。這種“近人”的敘事方式,使得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劉師培先生的智慧與情感,仿佛他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學術符號,而是一位可以與我們一同呼吸、一同思考的智者。這種閱讀體驗,對於激發讀者對學術的興趣,以及對曆史人物的認同感,都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

經典著作,值得收藏、閱讀。

評分

好。

評分

經典著作,值得收藏、閱讀。

評分

紙張需要好好改進

評分

經典著作,值得收藏、閱讀。

評分

目前讀到過最好的劉師培傳記

評分

好。

評分

還可以!沒看呢!

評分

感慨京東速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