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刘师培的评传。 对刘师培的经学研究和史学研究分别用专章来论述,比较全面且有一定的深度。 独具创见,找出探索政治革命和学术革命的失败的原因,为后人提供借鉴与思考。
内容简介
《刘师培评传》较详尽的考察了刘师培一生曲折多变的学术生涯,从时代高度揭示其从救亡始、到守旧终的悲剧命运。
作者简介
方光华,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刘师培评传》、《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等。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序 张岂之/001英文提要/001引 言/001第1章 经学世家的余脉/0051.1 仪征刘氏的学术风格/0051.2 刘师培早期学术倾向/011第2章 民族革命的闯将/0162.1 20世纪初年的中国形势/0162.2 刘师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活动/0192.3 刘师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思想/0272.4 刘师培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特点/042第3章 铤而走险的叛徒/0583.1 东渡日本与宣传无政府主义/0583.2 刘师培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蜕变/0633.3 国粹主义文化思路的动摇/0713.4 黎明前的歧路/079第4章 凄怆乖舛的余生/0914.1 漂泊的余生/0914.2 刘师培后期思想/0984.3 刘师培与辛亥革命后的国粹派/1024.4 刘师培死后是非/104第5章 刘师培学术研究的观点与方法/1075.1 中国近代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1075.2 刘师培对于学术革新的认识/1145.3 刘师培学术革新的具体方法/1185.4 刘师培后期学术思想的特色/121第6章 刘师培与中国近代经学/1256.1 晚清经学研究的基本倾向/1256.2 《读左札记》与刘师培经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356.3 刘师培经学史研究的新义/1416.4 刘师培后期经学史研究/1506.5 刘师培经学研究的地位/160第7章 刘师培与中国近代史学/1647.1 晚清史学思潮与史学革命/1647.2 《中国历史教科书》与刘师培的史学主张/1707.3 刘师培历史研究的重要见解/1747.4 刘师培后期历史研究/179第8章 刘师培与中国近代子学/1848.1 学术解放与“婢作夫人”/1848.2 刘师培的先秦诸子学研究/1868.3 刘师培的秦汉学术史研究/1948.4 刘师培论汉宋学术流变/1998.5 刘师培的近代学术史研究/2068.6 校勘诸子典籍/212第9章 刘师培与中国近代语言文字学/2149.1 刘师培论中国语言文字/2149.2 刘师培论中古文学/223第10章 中国近代文化中的“刘师培现象”/229附录一 刘师培学行系年/234附录二 本书主要资料来源/238附录三 本书主要参考论著/240后 记/242
精彩书摘
刘师培就在此年改名光汉,以恢复汉族主权为己任。他倾向于用革命手段将清贵族的专制统治推翻,并参加过当时的暗杀行动。1904年10月,黄兴等人在湖南策划华兴会武装起义,计谋泄露,被迫逃奔到上海,万福华曾在上海设秘密机关策应湖南起义,起义未成,万福华与黄兴在上海会面。这时,广西巡抚王之春被罢官居于上海,万福华愤慨他曾经倡亲俄谬论,又主张借法兵镇压民变,遂与刘师培、林獬谋刺王之春。刘师培将张继所赠的手枪借给了万福华。万于是在上海四马路金谷香西菜馆行刺王之春,但因不精于射击,刺杀未成,反而被捕,连黄兴等人也被牵连入狱。 连年的革命宣传和革命活动使刘师培在革命派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1904年冬,龚宝铨、魏兰、陶成章、蔡元培等在上海组织光复会,刘师培因蔡元培的介绍,也加入了这一组织。光复会有着比较浓厚的汉族传统民族主义色彩。会名又称复古会。它的党纲只有“恢复汉族、还我河山”两句话。其组织制度也比较严密,也很重视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刘师培主笔的《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等报纸以及《攘书》和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敖嘉熊《新山歌》等书籍,曾经是陶成章联络会党的宣传书籍,对革命思想在浙江会党中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光复会极力主张民族革命,代表了江南广大人民长期以来强烈的反满复汉的要求。它在长江下游和日本留学生中影响较大。 在参加光复会的同时,刘师培还参与了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和组织工作。1905年初,以中国教育会为纽带,以《警钟日报》、《政艺通报》为主要园地的国学保存会在上海正式成立。2月23日,其机关刊物《国粹学报》正式发行。刘师培对国学保存会和《国粹学报》的筹办,都起了重要作用。 国学保存会和《国粹学报》反映了20世纪初年革命排满声浪中的一股“研究国粹、保存国粹”的思潮,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江浙一带进步知识分子从传统思想文化探索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表现。早期以主要篇幅从事国粹宣传的报刊是邓实、黄节于1902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政艺通报》,该报内容分政、艺两部分。它一方面积极介绍西方各种学说,以期开启民智,表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一方面大量宣传国粹,激发民族爱国思想。为了推动国学的研究,邓实等人积极从事组织活动。早在1903年冬,《政艺通报》即刊出了倡议组织国粹学社的消息,后因时事变迁而中辍。直到“甲辰冬季之月”改称“国学保存会”的团体才在上海正式成立。该会的宗旨是“研究国学,保存国粹”①,抒发经世爱国之志。其入会条件:一是捐款,二是捐书。特别强调要“搜求古人遗籍”,包括“古人已毁版之书,或尚有版而不多见之书,或写完未刻之书,或久佚之书”②,乃至古物、古金石碑版。在国学保存会成立后不久,1905年2月23日,该会创办了《国粹学报》。该报编辑发行所设在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面的惠福里,由邓实任总纂,主要撰稿人有邓实、黄节、陈去病、刘师培、马叙伦、章太炎、田北湖、黄侃、王国维、罗振玉、王闿运、廖平、柳亚子、郑孝胥等50多人,多数是国学保存会的成员。该刊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开辟了社说、政篇、史篇、学篇、文篇、丛谈、撰录等栏目。主流是在全面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阐发他们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设想。在1907年冬天以前,该报富有革命性和思想性,在民族民主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理论地位。刘师培自始至终参与了《国粹学报》的编撰,对于国粹派的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旨在与您提供的书名《国家大师丛书:刘师培评传》形成对比,不涉及刘师培的相关内容。 ---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从晚清到五四》 作者: 李泽厚 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 约 650 页 定价: 88.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思想史学家李泽厚先生继《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之后,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刻剖析的扛鼎之作。该书聚焦于中国近代社会从晚清(约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的约七十年间,中国思想界所经历的剧烈动荡、复杂演变以及核心观念的重构过程。 李泽厚先生以其标志性的“问题意识”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将这一时期纷繁芜杂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他并非简单罗列人物言论,而是致力于挖掘隐藏在不同思潮背后的深层动力——即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现代性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内在适应性、抗拒性与最终的转型努力。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第一部分:晚清的困境与早期回应(器物层面的引进与观念的初探) 此部分详细分析了清朝统治集团及开明士绅在目睹西方军事与技术优势后,所产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初步思想反应。重点探讨了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与制度保守之间的矛盾,以及早期维新派(如王韬、薛福成)对西学的一些零星介绍与试探性呼吁。李泽厚在此强调,这一阶段的思想主要停留在器物层面,对中国自身的政治结构和文化内核缺乏根本性的反思。 第二部分:康梁变法与资产阶级维新的勃兴(政治体制的首次系统性挑战) 本书用相当的篇幅论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士大夫如何将早期的零散思想汇聚成一股具有清晰纲领的政治思潮。特别是对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托古改制”的理论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其在维护儒学权威性与推动制度革新之间的巧妙平衡。梁启超的转型,从“新民说”的提出,到对国家、国民概念的引入,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迈向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思维的关键一步。 第三部分: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激荡(革命与反思的张力) 这部分着重描写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基础的形成,特别是“三民主义”的构建过程及其对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吸纳。同时,李泽厚也考察了清末民初的“保皇派”与“立宪派”之间的论战,揭示了革命思潮如何战胜了改良主义的努力。他特别关注了章太炎等激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汉族主体性”的强调)的激昂反思与批判。 第四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序曲与思想的激进化(对传统的全面决裂与“德先生”、“赛先生”的呼唤)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初,特别是袁世凯称帝后思想界所经历的“二次革命”式幻灭。作者详细梳理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所倡导的激进主义转向:从对“旧道德”的彻底否定,到对科学(Science)与民主(Democracy)的狂热推崇。李泽厚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特征是“反传统”的力度空前,旨在进行一场彻底的文化洗礼,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清除了认识论上的障碍。 学术特色与价值: 1.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作者不仅描摹了思想光谱的全貌,更深入挖掘了代表人物(如严复、梁启超、陈独秀等)在特定历史关口上的思想抉择,展现了他们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情感纠葛。 2. 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李泽厚继承了其一贯的研究方法,将思想史置于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中考察,探讨了中国人如何“感觉”和“应对”现代性的冲击,使得抽象的思想变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3. 脉络清晰的递进关系: 全书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近现代思想从“救亡图存”到“文化启蒙”的内在逻辑链条,论证了为何每一次思想的转变都是对前一次尝试的继承与超越,而非简单的断裂。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从晚清到五四》是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变迁、知识分子群体命运及其思想资源转换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是一部思想史著作,更是一部探究民族如何在剧变中寻求自我定位的深度报告。 --- 《西方哲学史讲稿(修订版)》 作者: 罗素 著,何兆武 等 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页数: 约 980 页 定价: 128.00 元 内容提要: 这部由英国著名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所撰写的《西方哲学史讲稿》,是其在 1910 年至 1911 年间于伦敦经济学院(LSE)讲授西方哲学史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此书并非一部标准的、面面俱到的哲学史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洞见、文笔犀利且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哲学史叙事。罗素的目标在于阐释,哲学思想是如何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其政治、社会、宗教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化与历史走向。 本书的结构以时间为序,从古希腊的早期自然哲学家一直梳理到 19 世纪末(罗素完成初稿时还未完全涵盖 20 世纪初的哲学思潮,但修订版有所补充和修正)。罗素巧妙地将哲学史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史的哲学史”视角。 核心章节梳理: 第一部分:古代哲学(从米利都学派到新柏拉图主义) 罗素以他独到的、近乎文学描述的笔法,开篇便介绍了爱奥尼亚学派的朴素唯物论尝试,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他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神秘主义与柏拉图主义的联系进行了精妙的论证。在处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希腊思想巨擘时,罗素展现了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对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和知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理论中的缺陷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天主教哲学与中世纪(从奥古斯丁到奥卡姆) 罗素对中世纪哲学的态度较为审慎。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是神学的附庸,其主要任务在于调和信仰与理性。他详细分析了圣奥古斯丁如何将柏拉图主义融入基督教教义,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如何整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来构建宏大的经院哲学大厦。罗素对经院哲学的繁琐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同时也承认了其在逻辑形式上的严谨性。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哲学(经验主义与唯理论的对决) 这是全书的重点和罗素的强项所在。他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视为现代哲学的真正开端,并系统地分析了大陆唯理论家——斯宾诺莎(尤其赞扬其伦理学体系的逻辑美)和莱布尼茨的理性建构。随后,他转入英国经验主义的阵营,详细阐述了洛克的自然权利观念、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存在即是被感知”)以及休谟对因果律的彻底怀疑。罗素对休谟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经验论的逻辑终点。 第四部分:启蒙运动与康德的综合 罗素清晰地展示了哲学如何从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投向政治和社会领域。他对洛克、卢梭的政治哲学进行了精炼的概括。随后,他着墨分析了康德哲学在“三大批判”中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与超越,强调康德如何确立了主体在认识论中的中心地位,并对形而上学进行了严格的划界。 第五部分:十九世纪哲学(德国唯心主义与功利主义) 罗素分析了康德之后德国唯心主义的激进发展,尤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绝对精神,认为其过于庞大和缺乏实证基础。同时,他对英国的功利主义(边沁和密尔)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肯定了其在社会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但也指出了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的内在计算困境。 本书的特色: 《西方哲学史讲稿》的魅力在于其叙事的流畅性、批判的锋利性以及对哲学与历史互动的深刻见解。罗素不是一位中立的记录者,他是一位带着明确哲学立场(倾向于逻辑分析和经验主义)的阐释者,他毫不避讳地表达对某些哲学家(如黑格尔)的鄙夷,以及对另一些哲学家(如休谟)的推崇。这使得本书在学术严肃性之外,更具备了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它不仅帮助读者了解“哲学家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