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洪营,黄晶晶,孙艳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水质监测
  • 水质分析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化学分析
  • 环境监测
  • 水污染
  • 水处理
  • 实验方法
  • 环境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4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34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字数:8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水质研究方法》内容系统性强,兼具前沿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可供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饮用水供水等领域的教师、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内容简介

  《水质研究方法》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反映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的水质研究方法指导书。《水质研究方法》围绕掌握污染物浓度水平、解析组分特征、评价水质安全、预测水质潜能等水质研究的四大类目的,在系统总结水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水质指标、有机组分特征、有毒有害化学和生物污染物、水质安全性和稳定性指标,系统阐述了指标的含义和意义、典型条件下的指标取值范围和水质要求、测定方法和典型研究案例;总结了面向处理工艺选择的污水处理特性评价方法和消毒研究方法;介绍了水质研究思路、实验设计方法、数据获取方法、数据解析和解读方法以及表征方法;特别注重“水质安全“、和“水质转化特性”研究,具有显著的特色。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质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污染物种类
1.3 污染物的基本特点
1.4 水质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
1.5 水质指标
1.6 水质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感官和物理性状及其研究方法
2.1 感官指标及其意义.
2.2 悬浮固体和浊度
2.3 色度
2.4 臭和味
2.5 温度一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机物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
3.1 pH值
3.2 酸度一
3.3 碱度
3.4 硬度
3.5 电导率
3.6 溶解性总固体
3.7 溶解氧
参考文献

第4章 非金属无机离子和化合物及其研究方法
4.1 硫化物
4.2 硫酸盐
4.3 亚硫酸盐
4.4 氯化物
4.5 余氯
4.6 溴酸盐
4.7 碘化物
4.8 氟化物
4.9 氰化物
参考文献

第5章 氮及其研究方法
5.1 氮元素及其意义
5.2 总氮
5.3 凯氏氮
5.4 有机氮
5.5 氨氮一
5.6 硝酸盐氮
5.7 亚硝酸盐氮
5.8 氮元素典型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磷及其研究方法.一
6.1 磷的形态及其相互转化
6.2 总磷
6.3 溶解性正磷酸盐
6.4 细胞内的磷及其形态
6.5 三磷酸腺苷(ATP)
6.6 有机磷l
参考文献

第7章 微量重金属及其研究方法.
7.1 重金属及其危害性
7.2 重金属的浓度范围
7.3 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7.4 重金属形态/价态分析方法.
7.5 重金属的生物促进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7.6 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参考丈献

第8章 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
8.1 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意义l
8.2 生化需氧量(BOD)
8.3 化学需氧量(COD)
8.4 总需氧量(TOD)l
8.5 BOD?COD?TOD之间的关系
8.6 总有机碳(TOC)
8.7 总有机卤化物(TOX)及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
8.8 其他总有机物综合指标
8.9 不同有机物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l
参考文献

第9章 有机污染物光谱特征分析方法
9.1 有机物光谱特征及其意义
9.2 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特性分析
9.3 红外光谱特性分析
9.4 荧光光谱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10章 溶解性有机组分分离与解析方法
10.1 溶解性有机组分的定义与类型
10.2 溶解性有机组分中典型物质的检测方法.
10.3 溶解性有机组分的树脂组分分离l
10.4 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10.5 超滤膜过滤组分分离法
10.6 应用研究案例:臭氧氧化中再生水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11章 溶解性有机组分指纹分析与综合表征方法
11.1 DOM树脂组分分离特性表征
11.2 DOM各组分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11.3 DOM指纹分析方法
11.4 DOM指纹图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

第12章 致嗅致色物质及其研究方法.
12.1 致嗅致色物质及其意义
12.2 致嗅物质
12.3 致色物质
参考文献

第13章 微量有机污染物浓缩与分析方法
13.1 微量有机污染物指标及其意义
13.2 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3.3 微量有机污染物测定方法.
13.4 研究数据解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14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新兴污染物及其研究方法
14.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4.2 多环芳烃
14.3 内分泌干扰物
14.4 药品和个人护理品
参考文献

第15章 典型消毒副产物及其研究方法
15.1 消毒副产物类别与危害.
15.2 消毒副产物标准
15.3 消毒副产物检测方法.
15.4 消毒副产物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6章 综合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16.1 综合生物毒性及其意义.
16.2 综合生物毒性标准和水质要求
16.3 综合生物毒性测定方法.
16.4 综合生物毒性数据解析方法.
16.5 综合生物毒性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7章 毒性因子识别方法
17.1 毒性因子控制的必要性.
17.2 基于毒牲因子控制的水质安全性管理体系.
17.3 毒性因子识别方法
17.4 毒性因子控制途径
17.5 毒性因子识别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8章 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18.1 生物指标及其分类
18.2 动物性病毒
18.3 铜绿假单胞菌
18.4 产气荚膜梭菌
18.5 沙门氏菌
18.6 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
参考文献

第19章 病原指示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19.1 病原指示微生物指标及其意义
19.2 噬菌体
19.3 细菌总数
19.4 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
19.5 埃希氏大肠杆菌
19.6 粪链球菌
参考文献

第20章 新兴生物指标与细胞特征组分及其研究方法.
20.1 抗生素抗性菌
20.2 抗生素抗性基因
20.3 内毒素
参考文献

第21章 微生物浓度与群落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21.1 细菌浓度一
21.2 微藻浓度
21.3 醌指纹一
21.4 群落代谢特性
参考文献

第22章 化学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22.1 化学稳定性及其意义.
22.2 化学稳定性判别方法.
22.3 化学稳定性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
22.4 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第23章 生物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23.1 生物稳定性及其意义.
23.2 生物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23.3 保障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目标
23.4 典型条件下的水质生物稳定性
23.5 生物稳定性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24章 余氯衰减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24.1 余氯衰减特性研究方法.
24.2 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25章 藻类生长潜力及其研究方法.
25.1 藻类生长潜力及其控制要求.
25.2 藻类生长潜力的测定方法.
25.3 藻类生长潜力研究设计与数据解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26章 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及其研究方法.
26.1 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26.2 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
26.3 氯消毒生物毒性生成潜能.
参考文献

第27章 化学污染物处理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27.1 处理特性的定义及其意义.
27.2 特征污染物(组分)识别与评价方法
27.3 无机污染物的沉淀去除特性.
27.4 有机污染物的混凝去除特性.
27.5 污染物的过滤去除特性.
27.6 污染物的生物处理特性.
27.7 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特性.
27.8 污染物的氧化分解特性.
参考文猷

第28章 膜污染潜力及其评价方法.
28.1 膜污染潜力评价及其意义.
28.2 膜结垢潜力预测方法.
28.3 有机物物理性污堵预测方法.
28.4 膜生物污染预测方法.
28.5 RO膜污染评价实验方法.
28.6 膜解剖方法
参考文献

第29章 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
29.1 氯消毒及其特点
29.2 氯消毒试验设计
29.3 氯消毒影响因素
29.4 氯消毒研究案例
29.5 二氧化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30章 臭氧消毒研究方法
30.1 臭氧消毒及其特点
30.2 臭氧消毒试验设计
30.3 臭氧消毒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30.4 臭氧消毒剂量设计与确定
30.5 臭氧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
30.6 臭氧消毒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31章 紫外线消毒及其研究方法
31.1 紫外线消毒及其特点
31.2 紫外线消毒用紫外灯及其特点
31.3 紫外线消毒试验方法
31.4 紫外线消毒效果影响因素
31.5 紫外线照射后微生物的复活现象及其研究方法
31.6 紫外线消毒试验

精彩书摘

  《水质研究方法》:
  
  第1章 绪论
  1.1 水质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水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和能源不同,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具有可循环利用性?水的质量即水质是决定水的性状?性能(可利用性)和安全性的根本因素(图1.1),水质污染会显著影响水的利用价值和用途?保障水质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入开展水质研究,科学?客观评价和系统掌握水中的化学与生物组分特征及其浓度水平和转化特性,是保障水质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性质和属性不同,水中的化学组分可分为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等)?天然组分和功能组分(有益组分)等?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水质要求,这三种组分之间的属性会发生转化?奉书主要关注水中的污染物及其不良效应和毒害作用?
  特定条件下的水中有益组分,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成为污染物?当饮料?粥?汤中的有机营养物质进入水道?池塘或河流之后就变成了有机污染物,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以免造成污染?另外,有益组分或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水平之后就成为污染物?氮?磷是植物营养物质,在水体中保持一定的浓度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鱼类的繁殖,浓度过低会导致水体生产力下降,不利于健康生态系统的维系,但是其浓度超过一定水平之后,就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成为污染物?
  对于不同的用途,水质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标准限值也不尽相同?对于某些指标,饮用水的标准不一定是最严格的标准?例如,硝酸氮的地下水标准一般是20 mg/l.,但此浓度水平在湖泊中就会引起富营养化,因此在湖泊水质标准中,氮的浓度标准应比饮用水更严格?
  近年来,水质污染类型日益复杂,对水质评价不断提出新要求,水质评价方法发展迅速,研究不断深入?在常规水质指标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凝结水质研究的新理念?新指标?新方法和新技术等研究成果,并将其推广应用到水质研究实践,对不断深化水质研究?深入认识水的“质量属性”?“水质安全性”和“水质转化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1.2污染物种类
  水中的污染物包括微生物?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物质?热也是一种污染形式,但不是《水质研究方法》讨论的重点?根据目的和视角的不同,水中污染物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图1.2)?生物和非致病?陛微生物?水中的细警絮嚣嚣麓凳曩茬篙黧警和非抗性菌等?
  水中的化学污染物,根据其分子结构,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根据其浓度和生物毒性,可分为常规有机污染物和微量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根据生物降解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可生物降解性污染物和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根据能否被活性炭吸附等又可分为易吸附污染物和难吸附污染物等?总之,可以根据需要和特定的目的,对污染物进行分类?有机污染物中还包括微生物细胞?非溶解性物质等?根据物理形态,水中的污染物可分为悬浮固体(SS)?胶体性物质和溶解性物质(图1.3)?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溶解性物质,根据定义和测定方法的不同,其覆盖范围也不同?例如,在污水处理领域,一般将通过微孔直径为0. 45 Um过滤膜
  的物质视为溶解性物质,但是有时也会使用微孑L直径为0. 22 Um的过滤膜?悬浮固体中常包含微生物细胞等?
  图1.3水中污染物的物理形态
  ……

前言/序言


现代天文学前沿探索:从系外行星到宇宙大尺度结构 本书旨在为对现代天文学充满好奇的读者、天文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导览,聚焦于当前天文学研究中最激动人心和最具突破性的前沿领域。我们避免深入探讨特定实验室技术或化学分析方法,而是将视野投向浩瀚的宇宙,探讨我们如何理解恒星、行星系统、星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演化与构成。 第一部分:恒星的诞生与生命周期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从宇宙尘埃云的坍缩开始,追踪恒星从形成到最终归宿的壮阔历程。 第一章:星际介质与分子云 宇宙中恒星诞生的摇篮——星际介质(ISM)的物理化学性质是理解恒星形成的首要前提。我们将详细阐述冷原子气体、电离氢区(HII区)以及分子云的密度、温度分布及其化学成分。重点讨论形成巨分子云的关键物理过程,如磁场对气体动力学的影响,以及湍流在云团结构维持中的作用。分析如何利用毫米波和亚毫米波辐射探测分子谱线,以确定这些低温、高密度的区域的结构参数。 第二章:原恒星与吸积盘的动力学 当分子云核心开始引力塌缩,原恒星的诞生标志着恒星生命周期的开启。我们将深入探讨塌缩过程中的非均匀性(如片段化)如何导致多星系统的形成。重点分析围绕原恒星形成的吸积盘的结构、温度梯度和角动量输运机制。讨论通过观测喷流(Jets)和双极流出物(Outflows)来反演吸积率和磁场结构的方法。这一章将聚焦于观测证据,例如近红外和中红外观测如何揭示隐藏在尘埃中的年轻恒星。 第三章:主序星的内部结构与能量产生 恒星在其主序阶段占据了绝大部分生命。本章将解析恒星内部的能量传输机制,包括辐射传输、对流与导流的边界条件。深入比较不同质量恒星的核心核聚变反应路径,例如质子-质子链和CNO循环的效率差异。解释恒星演化轨迹(Hertzsprung-Russell图,HR图)是如何由初始质量决定的,并介绍如何通过恒星光谱的特征(吸收线和连续谱)来精确确定恒星的表面温度、重力、化学丰度和年龄。 第四章:后主序演化与致密天体 恒星离开主序后的命运取决于其初始质量。对于低质量恒星,我们将详细描述红巨星分支的演化、氦闪现象以及最终形成白矮星的过程。对于大质量恒星,重点放在碳氧核心的形成、超新星爆发的物理机制(Ia型和II型)及其在宇宙中重元素(比铁重的元素)的产生和散播中的作用。最后,我们将探讨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条件、相对论效应及其在双星系统中的观测特征(如脉冲星的计时观测和吸积盘的X射线辐射)。 第二部分:系外行星的发现与宜居性研究 现代天文学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是寻找和表征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本部分将集中于探测技术、行星大气分析以及对潜在生命迹象的搜索。 第五章:系外行星探测方法论 系统介绍目前主流的系外行星探测技术及其优缺点。详细解析凌日法(Transit Method)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如何从光变曲线中提取行星半径和轨道参数。深入探讨视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对行星质量的敏感性,以及微引力透镜法在发现遥远或低质量行星中的独特作用。此外,还将介绍直接成像法(Direct Imaging)在克服恒星眩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利用时间和空间基线测量技术来提高探测灵敏度的努力。 第六章:系外行星的大气光谱学 一旦行星被发现,理解其大气层是评估其性质的关键。本章将侧重于透射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原理,介绍如何利用哈勃、斯皮策乃至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通过分析吸收线或发射峰来推断大气层的化学组成、云层结构和温度廓线。讨论“二次凌日”技术如何提供行星反照率和热力学信息。重点分析水蒸气、甲烷、二氧化碳等关键分子的光谱信号,及其对理解行星形成历史和气候演化的意义。 第七章:宜居性与生物标记的定义 “宜居带”的概念远不止于液态水存在的区域。本章将界定行星宜居性的多维度标准,包括恒星的活动性(如耀斑对大气剥离的影响)、行星的磁场保护、板块构造对碳循环的调控作用以及行星与其母星的潮汐锁定效应。深入探讨生物标记(Biosignatures)的种类,从氧气和臭氧等经典指标,到新兴的非平衡态气体组合或更复杂的有机分子信号的潜在意义。讨论“技术标记”(Technosignatures)的搜索策略,并评估当前搜索结果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星系与宇宙学的前沿问题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尺度,探讨星系的形成、宇宙的结构演化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主导地位。 第八章: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从早期宇宙中微小的密度涨落到今天宏伟的螺旋星系和椭圆星系,星系的演化是一个涉及气体动力学、恒星形成率和超大质量黑洞反馈的复杂过程。本章将介绍冷暗物质(CDM)层级结构形成模型,并重点讨论星系并合事件(Mergers)对星系形态和恒星形成历史的剧烈影响。分析不同波段(射电、红外、可见光)观测如何揭示星系中不同年龄恒星和星系际介质的分布。探讨星系群和星系团中的环境效应(如射频反馈和压力加热)如何“扼杀”星系内部的恒星形成活动。 第九章:活动星系核(AGN)的能量学 活动星系核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之一,由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活动驱动。本章将详细描述不同类型的AGN(如塞弗特星系、类星体)的“统一模型”,解释它们在不同视角下观测到的差异。深入探讨吸积盘的辐射机制、相对论性喷流的产生和准稳态盘(QLP)理论。重点分析AGN反馈机制(无论是热反馈还是风反馈)如何调节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和恒星演化时间尺度。 第十章:暗物质的证据与模型 暗物质在宇宙中占据了约27%的质量密度,但其本质至今仍是一个谜。本章将回顾支持暗物质存在的关键动力学证据,包括星系旋转曲线、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讨论标准模型外的候选粒子,如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轴子(Axions)等,并介绍地下和空间探测实验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通过大型星系巡天(如DESI、Euclid)绘制的宇宙大尺度结构如何约束暗物质的性质和传递函数。 第十一章:暗能量与宇宙学模型 暗能量是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构成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约68%。本章将从标准ΛCDM模型出发,回顾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Ia型超新星观测基础。深入探讨暗能量的有效状态方程($w$参数),并比较不同的理论模型,如修正引力理论(如f(R)引力)与静态宇宙学常数模型之间的区别。最后,分析宇宙微波背景(CMB)的精确测量(如Planck卫星数据)如何为确定宇宙的几何形状(平坦性)以及物质-能量密度参数提供最强力的约束。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提供一个跨越尺度和能级的现代天文学全景图,从行星形成的微观动力学到宇宙膨胀的宏观规律,全面展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最新成就与未解之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水质研究方法》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它似乎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技术手册。我是一名在某大型污水处理厂工作的工程师,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水质问题,并优化处理工艺。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各种理化分析技术,比如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氨氮、悬浮物等指标的测定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水质状况和处理效果非常感兴趣。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有关于不同类型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特性分析和针对性研究方法的介绍。例如,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可能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富集或衍生化技术才能准确测定其污染物含量。书中对这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方法是否有所涉及,是我衡量这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我还需要了解一些在线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因为在实际运行中,实时的数据反馈对于及时调整工艺参数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些监测设备的选择、维护和数据解读的指导,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处理效率的得力助手。

评分

当我拿到《水质研究方法》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厚重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了。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正准备撰写毕业论文,方向是某工业园区周边河流的水质评价。因此,一本系统介绍水质研究方法的书籍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翻阅了其中的章节,发现它对水体采样、样品预处理、以及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步骤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重金属、总磷、总氮等常规污染物的检测部分,书中不仅给出了实验操作的流程,还解释了这些指标对水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对于我撰写论文的背景介绍和讨论部分非常有帮助。我惊喜地发现,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介绍了水质模型在评价中的应用,这正是我在论文中需要用到的一部分内容。虽然模型的部分需要一些数学基础,但我相信书中会提供清晰的解释和示例。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信息管理和数据可视化的方法,这对于我整理和呈现研究成果也大有裨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完成一个严谨、科学的水质研究,并为我未来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在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水质研究方法》这本书的。作为一名水生态保护的志愿者,我经常参与一些社区河流的生态调查和环境宣传活动。虽然我没有专业的科研背景,但我非常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一些科学的监测方法,让我不再只是凭感觉去判断水质的好坏。我希望书中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基础的水质指标,比如pH值、溶解氧、浊度等,并解释它们对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如果书中能够有一些简单的家庭或社区水质自测方法的介绍,那会非常棒,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主动地参与到水环境保护中来。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等与水生态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因为这些是我非常关注的。虽然我可能不会进行复杂的实验操作,但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水质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研究,以及研究结果的意义所在,从而更好地向公众普及水环境保护的知识。

评分

《水质研究方法》这本书的购买动机,源于我个人对健康饮水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我并非专业的科研人员,但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希望能更理性、更科学地了解我们日常饮用水的质量,以及环境中水体可能面临的污染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家庭水质净化技术的科普性介绍。例如,书中是否会解释不同净水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辨别它们的有效性。另外,对于一些大众比较关心的水污染问题,比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我希望书中能有科学的解读,以及普通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信息。如果书中能够介绍一些简易的实验方法,让普通读者也能在家中进行一些基础的水质检测,了解身边的水体情况,那将非常有意义。我非常注重书籍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过多晦涩的专业术语,以一种更加亲民的方式,帮助我对水质研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健康、更负责任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素,标题《水质研究方法》直观明了,让我在书店一眼就注意到它。我本身是做环保监测的,平时的工作离不开各种水质分析,所以对这类书籍一直很感兴趣。翻开书,我主要关注的是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前沿的、实用的研究方法。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维度的水质指标检测,并且提到了不少常用的仪器设备的操作指南。我期待书中能有针对不同水体(如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工业废水)的采样和分析策略,因为实际工作中,不同水体的研究重点和方法差异很大。例如,饮用水的安全指标和工业废水的污染物种类就截然不同。我希望书中能够有相关的案例分析,哪怕是一些简化的流程,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污染物,比如微量有机污染物或新兴污染物,我希望能看到更深入的探讨,包括它们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相应的检测技术。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技巧,那就更好了,毕竟实验数据最终需要转化为有意义的结论。我个人比较看重书籍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希望这本书能够与时俱进,介绍一些最新的技术和方法,能切实帮助我提升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

评分

快递送货快,一本不错的书,小贵。

评分

清华胡老师的书

评分

专业的教材,可以参考。

评分

很好,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哈哈总算买到了

评分

清华胡老师的书

评分

专业的教材,可以参考。

评分

不错

评分

专业的教材,可以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