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三)

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则贤,作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物理
  • 教材
  • 学习
  • 科普
  • 基础物理
  • 大学物理
  • 概念解析
  • 疑难解答
  • 习题精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396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8917
包装:简装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物理学需要一种叙述性的语言作为其载体。不幸的是,这门语言不是我们的母语。不同的语言可能呈现给学习者不同的物理图像,而不同的文化会塑造研究者不同的风格从而将物理学导入不同的方向。用中文表达的物理学,因为其间还要经过一个翻译的过程,则那些物理学概念本来的一些内在关联,就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有些概念甚至会被完全曲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2007年7月,曹则贤教授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本书收录了“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文章的前30篇(增补修订版),涉及夸克、量子、温度、熵等重要概念的起源,是一本值得物理学研习者珍藏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曹则贤,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7年在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学者。编著有《物理学咬文嚼字》(两卷)、Thin Film Growth等书。

目录

【目录】



1︱之五十五�r Imaginaryimages





15︱之五十六�r 印迹与轨道





23︱之五十七�r 简并





37︱之五十八�r Norm and gauge





49︱之五十九�r波也否,粒也否





61︱之六十�r 自由与束缚





69︱之六十一�r随机





87︱之六十二�r注入灵性与赋予血肉





93︱之六十三�r 纷乱的交换





107︱之六十四�r 同乎哉?





115︱之六十五�r 空空,如也





141︱之六十六�r参照系?坐标系!





155︱之六十七�r 势两立





163︱之六十八�r 形色各异的meta-存在





179︱之六十九�r 什么素、质?





187︱之七十�r纷繁的动力学





203︱之七十一�r 焦





213︱之七十二�r 什么补偿!





221︱之七十三�r 劳功的篇章





233︱之七十四�r 保守与守恒





243︱之七十五�r内—外





265︱外两篇�r



物理文献汉译常见问题分析



关于graphene及相关物质译法的一点浅见





273︱跋
《文明的引擎: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8世纪中叶在英国萌芽,并逐步扩散至全球的工业革命,这一人类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经济转型。我们试图超越传统史学仅关注技术发明和工厂兴衰的线性叙事,转而着眼于这场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模式、社会结构、政治版图乃至认知世界的方式。 第一部分:蒸汽与钢铁时代的序曲——旧世界的裂变 工业革命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与偶然机遇碰撞的结果。本部分将详细考察驱动这场变革的先决条件:圈地运动释放出的劳动力、重商主义积累的资本、以及启蒙运动带来的理性化思维对传统经验主义的挑战。 我们首先聚焦于农业的变革——“绿色革命”的早期阶段。新的耕作方法和工具如何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城市化提供了基础,并使得一部分人口得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关键的能源革命。煤炭如何取代木材成为主要的燃料来源,以及詹姆斯·瓦特对纽科门蒸汽机的改良,如何将能量的获取从依赖自然力(风、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使得生产力的布局首次获得了地理上的独立性。 重点章节将解析纺织业的“飞梭”与“珍妮纺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这些看似简单的机械进步,不仅使棉布产量呈指数级增长,更催生了“工厂制度”——一种全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工厂制度不仅是生产场所的集中,更是一种对人类时间、劳动和技能的重新定义。工人们从拥有生产资料的匠人,蜕变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者,这一身份的转变,是理解后续社会冲突的基石。 第二部分:无形的网络与有形的扩张——基础设施与全球联系 工业革命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工厂的轰鸣声中,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网络。本部分将详述交通和通信领域的突破,以及这些突破如何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铁路的出现是本书探讨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仅是运输工具的革新,更是时间观念的革命。火车以恒定的速度和精确的时间表运行,迫使社会(从市场交易到政府管理)适应一种全新的、标准化的时间框架。我们分析了铁路的修建如何催生了冶金业、采矿业的空前繁荣,以及它对区域经济整合和国家统一市场的形成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我们也关注运河、蒸汽船以及后来的电报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压缩了空间和信息传递的成本,使得原材料的获取和制成品的倾销范围得以空前扩大。殖民地和附属地的角色也因此被重塑——它们不再仅仅是提供香料和奢侈品的来源地,而成为了工业核心地带维持高速运转所必需的原料供应站和倾销市场。本书将细致描绘这种“核心—边缘”的全球经济结构是如何在工业革命的驱动下被固化的。 第三部分:人类的代价——社会重构与意识形态的碰撞 工业化进程的残酷性与创造性往往并行不悖。本部分将聚焦于社会结构的剧烈震荡,以及对这些变化的回应与抗争。 城市化进程的失控是首要议题。数百万人口涌入新兴的工业中心,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住房短缺、卫生危机和贫富差距的极端化。我们将考察城市空间如何被阶级所划分——富裕中产阶级的“郊区化”倾向与工人阶级在拥挤、污染的贫民窟中的生存状态。这为社会学和公共卫生学的诞生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 劳动力的异化和童工问题是本章的另一核心。面对机器对精细手工艺的取代,以及工厂中重复、单调、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人类的价值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异化劳动”催生了早期的工人运动、工会组织,以及对公平分配的深刻诉求。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分析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主要的现代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如何被实践放大并固化;同时,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批判也催生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早期思想萌芽。我们不再将这些思想视为孤立的理论,而是将其视为对工业化社会内在矛盾的直接反应。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社会崩塌”的忧虑,自由主义者对“无限进步”的乐观,以及激进主义者对“彻底变革”的呼唤,共同构成了19世纪的思想光谱。 第四部分:理性的边界与科学的回馈——工业化的知识生产 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的应用,也是科学与应用边界的模糊化过程。本部分将探讨科学研究与工业需求之间如何形成一种互动的循环。 早期的许多发明可能源于经验主义的工匠,但到了19世纪中期,基础科学研究(如热力学、电磁学)开始直接指导工业创新。例如,对热效率的研究如何推动了内燃机的进步,而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理论突破则直接预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本书还将探讨工业化对知识本身的结构性影响。标准化、计量学、专利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工业知识产权。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对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也迫使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生态平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尽管这种认识在当时仍处于初级阶段。 结语:遗留的遗产 《文明的引擎》总结道,工业革命是一场深刻的“加速主义”事件。它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技术潜力,却也遗留下了结构性的社会不平等、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持续的技术伦理挑战。我们今日所处的“后工业社会”的每一个面向——从全球供应链到日常的时间管理,无不刻印着蒸汽和钢铁时代的深刻烙印。理解工业革命的复杂性、其辉煌与阴影,是我们审视当代世界一切变迁的出发点。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读物,承载着探索未知世界的钥匙,开启智慧殿堂的大门。当指尖滑过书页,字里行间便流淌出思绪的万千,引领着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领悟那些深邃的哲理,去触碰那些宏大的叙事。这本书,它就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引导我一步步揭开层层面纱,去洞察事物本质的脉络。我惊叹于作者驾驭文字的精妙,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在他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是灵感的火花。我开始反思,开始质疑,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那些平日里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作者的解读下,却展现出惊人的规律和奥秘。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智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升华。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而这本书,便是那艘指引方向的航船,让我不再迷失。它让我看到,原来世界并非如此简单,也并非如此遥不可及。

评分

对于一本好的读物,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激发出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能否让我对未知的领域产生强烈的探索 Hào qù。而这本著作,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将结论直接抛给我,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巧妙地引导我走向答案。我感觉自己像是走在一条蜿蜒的山路上,每一步都伴随着新的发现和惊喜。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如清泉般甘冽,时而如山洪般澎湃,总能恰到好处地触动我内心的情感。我被那些巧妙的比喻所吸引,被那些深刻的洞察所折服。这本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精神的交流。我开始期待每一次翻开书页的时刻,期待着与作者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它让我明白了,学习并非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冒险。我感谢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更多未曾想象过的风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原来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学问,也可以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此地充满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对话。他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融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之中,让那些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鲜活有趣。我仿佛看到,那些抽象的原理,化作了身边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物件。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更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温度。它鼓励我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智慧。我不再畏惧那些专业的术语,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感谢作者,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感性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评分

这本著作,宛如一位细致入微的解剖师,将那些看似浑然一体的知识,一一剥离,展现出其内在的精巧结构和运行机制。我沉浸其中,仿佛在欣赏一幅由无数精密零件组成的机械艺术品,每一个齿轮的啮合,每一个杠杆的联动,都透露出创造者的匠心独运。作者对细节的把控,对逻辑的推演,都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境界。他不会让你囫囵吞枣,而是让你细嚼慢咽,体会其中的滋味。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疑问,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它鼓励我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轻信,而是去追寻事物背后最真实的联系。我开始欣赏那些“咬文嚼字”的意义,原来每一个词语的选用,每一个句子的构造,都蕴含着作者想要传达的深意。这本书,它培养了我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拓宽了我认识世界的视野。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渴望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原理,去理解那些驱动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能够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本著作,无疑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它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我主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智慧的辩论,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观点,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那些曾经坚定不移的信念,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开始变得更加 nuanced(微妙、细致)。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了去包容不同的观点。这本书,它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让我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我感谢作者,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和碰撞思想的空间,让我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成长。

评分

送货快,质量好,京东推荐。

评分

送朋友 很不错

评分

这个怎么看上去是旧书?

评分

送朋友 很不错

评分

送朋友 很不错

评分

赞!!!!!!!!!!

评分

曹则贤老师的神作,读来大有高山仰止之感,惜乎第二卷不易得

评分

1111111111

评分

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