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Tim Szigeti,[加] Robert Barton,[美] Christina Hattingh 等 著,YESLAB工作室 译
图书标签:
  • QoS
  • 网络设计
  • 网络性能
  • 流量工程
  • 服务质量
  • 网络优化
  • TCP/IP
  • 网络架构
  • 排队策略
  • 拥塞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70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6269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是Tim与Christina继第一版《端到端QoS网络设计》之后的又一重磅之作。这一次,Tim响应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力邀无线技术专家Kenneth和自己的挚友,数据中心专家Robert和加盟本书的创作,补充了上一作中数据中心和无线网络领域的空白。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从QoS的基本理念与基础理论入手,以QoS在不同环境中的配置与应用方法为纲,搭配各类环境中的案例分析,再辅以在各类环境中部署不同QoS策略的注意事项及建议,由浅入深,由小及大,层层深入地向读者展开了QoS世界的巨幅画卷。  鉴于这本书涉及领域甚广,当今又鲜有网络敢言弃用QoS技术,因此这本书完全可以充当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网络技术从业者的工具书,而准备考取高级网络技术认证(如CCIE)的人员则可以将本书作为QoS技术的自学教材,各类人员各取所需,网络初学者和在校生可以参详其中的基本理论与设计原则,网络设计师和售前工程师可以参考其中的设计方案与案例研究、售后技术人员和网络运维人员可以参照这本书中的配置方法与思路。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 重塑网络体验:从底层到应用的全链路服务质量保障 在当今互联互通的数字时代,用户对网络服务的期望已远超以往。低延迟、高吞吐量、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无论是实时视频会议、在线游戏、关键任务的数据传输,还是新兴的物联网应用,任何服务质量的下降都可能导致用户体验的急剧恶化,甚至造成业务损失。然而,构建一个能够持续提供优质网络服务的环境,绝非易事。它需要从网络的物理基础到上层应用,进行系统性、精细化的设计与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协同,共同支撑起“端到端”的服务质量。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深入剖析了实现卓越网络服务质量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以一种全局性的视角,带领读者构建起对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全面认知。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孤立的网络优化,将目光聚焦于从数据源头产生,经过骨干网、接入网、Wi-Fi、数据中心,直至最终用户设备这一完整链路的每一个节点。通过对各环节的深入理解和精妙设计,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智能化分配和有效利用,从而为各种类型应用提供最佳的网络性能保障。 第一部分:QoS的基石——理解网络流量的本质与挑战 要实现端到端的QoS,首先必须深刻理解网络流量的内在特性以及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本部分将系统地解析: 流量分类与特征分析: 不同的应用和服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千差万别。例如,VoIP流量对延迟极为敏感,而视频流则对带宽和丢包率有较高要求。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对不同类型的流量进行精细化识别和分类,理解它们的时延、抖动、带宽、可靠性等关键指标。读者将学习到如何利用Deep Packet Inspection (DPI)等技术,准确地识别应用层协议,为后续的QoS策略制定奠定基础。 网络拥塞的根源与影响: 网络拥塞是影响QoS的最大敌人。本书将深入探讨拥塞的产生机理,包括带宽瓶颈、流量突发、链路故障等。同时,详细阐述拥塞对网络性能造成的连锁反应,如延迟增加、丢包率飙升、吞吐量下降,进而导致应用卡顿、连接中断等用户体验问题。 丢包、抖动与延迟的挑战: 这些是衡量网络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本书将深入分析导致丢包、抖动和延迟的原因,并探讨它们对不同应用类型的具体影响。例如,高抖动可能导致实时通信声音断断续续,高延迟则严重影响在线游戏的响应速度。理解这些挑战的本质,是设计有效QoS策略的前提。 网络拓扑与流量路径分析: 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环型、网状型)以及数据在网络中的实际传输路径,都直接影响着QoS的实现。本书将引导读者分析不同网络拓扑下的流量走向,识别潜在的瓶颈环节,为QoS资源的规划和部署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从核心到边缘——部署QoS的关键技术与策略 掌握了QoS的基本理论后,本部分将聚焦于在网络的各个关键层面部署和实施QoS策略。 链路层QoS: 在数据链路层,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在同一网络介质(如以太网)上传输高质量的数据。本书将详细介绍802.1p流量标记(VLAN Tagging)等技术,如何为数据帧打上优先级标签,以便在交换机等设备上进行优先转发。同时,还会深入探讨以太网的流量整形(Traffic Shaping)和流量监管(Traffic Policing)机制,如何控制链路的流量,防止突发流量对其他正常业务造成冲击。 网络层QoS(IP QoS): IP层是数据包传输的核心。本书将重点阐述DiffServ(Differentiated Services)模型,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网络层QoS解决方案。读者将学习如何配置IP Precedence和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 (DSCP)标记,为数据包分配不同的服务等级。同时,还将深入解析各种排队机制(如FIFO, Priority Queuing, Weighted Fair Queuing (WFQ), Class-Based Weighted Fair Queuing (CBWFQ), Low Latency Queuing (LLQ))的原理和应用场景,以及在路由器上如何实现流量的分类、标记、整形和丢弃策略,以保障关键业务的优先传输。 传输层QoS: 在传输层,TCP和UDP等协议在QoS保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探讨TCP的拥塞控制机制如何影响端到端QoS,以及如何通过调整TCP参数(如窗口大小、慢启动阈值)来优化性能。对于UDP,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上层协议设计来补偿其固有的不可靠性,例如使用前向纠错(FEC)等技术。 应用层QoS的挑战与协同: 许多应用本身就内置了QoS相关的特性,例如视频会议软件的自适应码率、VoIP的静音抑制等。本书将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应用层QoS特性,并强调应用层与网络层QoS策略的协同性。一个设计良好的QoS系统,需要能够感知上层应用的需求,并与之进行有效的联动。 第三部分:构建无缝体验——无线QoS、数据中心QoS与Wi-Fi QoS 随着移动化和虚拟化的浪潮,QoS的实现已经渗透到网络的各个角落。本部分将深入探讨: 无线网络QoS: 无线环境的复杂性(如信号干扰、多径效应、频谱共享)使得QoS的保障更加富有挑战。本书将详细介绍Wi-Fi(802.11e/WMM)中的QoS机制,如何为不同的应用和服务(如语音、视频、数据)分配不同的优先级。同时,还将探讨在蜂窝网络(4G/5G)中,QoS是如何通过资源调度、信道分配等技术来实现的,以满足海量设备和多样化业务的需求。 数据中心QoS: 高性能计算、虚拟化、容器化以及微服务架构的应用,对数据中心网络QoS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书将分析数据中心内部流量的特点,如东西向流量的激增,以及如何通过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 (RoCE)、Data Center Bridging (DCB)等技术,在以太网环境中实现低延迟、高吞吐量和可靠的传输。同时,还会探讨如何在虚拟化环境中(如VMware、OpenStack)实现虚拟机之间的QoS隔离和保障。 Wi-Fi QoS优化: 针对广泛部署的Wi-Fi网络,本书将提供实用的QoS优化策略。包括AP端的流量分类与优先级调度、客户端的QoS设置、以及如何利用QoS功能来提升企业办公、公共热点等场景下的用户体验。 第四部分:监控、管理与实践——保障QoS的持续性与演进 QoS的实现并非一劳永逸,它需要持续的监控、精细的管理以及适时的调整。 QoS监控与测量: 如何有效地衡量QoS的实际表现是至关重要的。本书将介绍各种QoS测量工具和技术,如SNMP、NetFlow/sFlow、Packet Capture等,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收集网络性能数据,识别QoS问题,并评估QoS策略的有效性。 QoS管理平台与自动化: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手动配置QoS已变得不切实际。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QoS管理平台,实现QoS策略的集中化配置、部署和自动化管理。此外,还将介绍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新技术如何为QoS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带来新的机遇。 QoS的故障排除与优化: 当QoS出现问题时,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并进行修复是关键。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QoS故障排除方法论,帮助读者快速识别问题根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面向未来的QoS: 随着5G、AI、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需求也在不断演进。本书将展望未来QoS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构建更加智能、自适应、可编程的QoS系统,以满足未来多样化、个性化的网络服务需求。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是一门关于如何构建卓越网络体验的艺术。本书旨在为网络工程师、架构师、IT经理以及所有关注网络性能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实用、深入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设计、部署和管理能够提供持续、可靠、优质网络服务的现代网络。无论您是资深的网络专家,还是初入行的新手,本书都将成为您在QoS领域不可或缺的指南。通过掌握书中阐述的原理和技术,您将能够自信地应对复杂的网络挑战,为您的用户和业务构建一个更加强大、稳定、高效的网络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透露着一种沉稳和专业,让我在浏览书架时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网络质量的保障,尤其是那些对延迟和抖动极其敏感的应用,比如在线游戏、远程手术指导、金融交易等,是当前网络建设中一个日益突出的挑战。我曾经在某个项目中,为了解决视频会议卡顿的问题,夜以继日地调试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很多时候是治标不治本。 我希望《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系统性知识的空白。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QoS从源头到终点的全过程。特别是关于如何对不同类型的流量进行优先级区分,以及在拥塞发生时,如何采用恰当的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机制,例如随机早期检测(RED)及其变种,这些是我一直希望能深入学习和掌握的技术。 此外,我对于如何有效地量化和评估QoS的实施效果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测量工具、方法论,以及如何根据业务需求来设定QoS的KPIs(关键绩效指标)?在实际部署中,我经常会遇到“感觉网络变好了”但却难以提供具体数据来证明的问题,这在向管理层汇报时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我尤其关注本书在介绍最新的QoS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协议和应用层需求层出不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对如HTTP/2、QUIC等新兴协议在QoS方面的支持和优化,以及如何应对物联网(IoT)设备激增带来的流量管理挑战。毕竟,网络设计不能固步自封。 总而言之,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获得一套能够指导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之有效的QoS设计和实施方法论。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从“救火队员”转变为“架构师”,能够主动地、科学地设计出满足业务需求的高质量网络。

评分

我拿到《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怀着一种期待又略带审慎的态度。网络质量,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对实时通信和即时反馈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已经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实实在在的“必需品”。我所在的行业,对于网络的延迟、抖动以及丢包率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是灾难性的。 我过去的经验告诉我,QoS的设计和实现,绝非简单的命令堆叠。它需要对整个网络架构有深刻的理解,对流量的特性有敏锐的洞察,更需要一套严谨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我曾经为了解决一个特定应用的QoS问题,花费了数周的时间去排查,最终发现问题的根源并非是某个设备的配置错误,而是整体设计理念上的偏差。 因此,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局观”的QoS设计方法。我希望它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引导读者理解QoS在整个网络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并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构建一个能够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弹性的QoS体系。 我对书中关于如何进行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和网络资源分配的论述非常感兴趣。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带宽资源,将关键流量优先输送到最优路径,同时又避免对其他业务造成过大的影响,这需要精妙的策略和工具。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最新的QoS实践和案例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挑战不断涌现。我希望书中能够结合实际的部署经验,分享一些成功的QoS设计案例,以及在面对复杂网络问题时,是如何一步步分析和解决的。 总的来说,我希望《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能成为我解决实际网络QoS难题的“思想教练”,帮助我构建更健壮、更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

评分

当我看到《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一本能够深入解答我心中困惑的书了!在我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支持各种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例如金融交易平台、实时监控系统,以及一些对延迟极为敏感的工业自动化控制。 过去,我在处理这些应用的网络需求时,常常陷入细节的泥潭。对于如何有效地管理网络中的高优先级流量,同时又不至于严重影响低优先级流量的传输,我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理解。我尝试过阅读大量的技术文档和论文,但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QoS设计模型,从物理层到应用层,都能有详细的讲解。特别是关于如何在不同网络层次之间进行QoS策略的协调和传递,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曾经在设计一个跨多个数据中心的网络时,遇到过QoS策略在不同网络区域之间不匹配的问题,导致端到端的性能表现不佳。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QoS技术,不仅仅是概念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场景、优缺点分析,以及如何进行部署和配置。例如,对于队列管理(Queue Management)和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的机制,我希望能够有更深入的讲解,包括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不同的网络拓扑和流量模型下,应该如何选择和调整。 此外,对于“端到端”这个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测量和监控端到端QoS的实用建议。在实际运维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网络复杂、故障点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如何能够有效地定位和解决QoS问题,这需要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和工具。这本书能否在这方面有所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在复杂网络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技术人员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我的工作涉及到需要保证视频会议、VoIP通话以及关键的实时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低延迟,而以往的经验总是充满了“修修补补”的无奈。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各种协议和机制,但始终感觉缺乏一个宏观的、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的标题本身就直击痛点。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从网络接入、核心转发到应用层,都能有一套清晰的QoS策略和实现指南。我曾经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不同供应商设备之间的QoS策略不兼容,导致数据包在边界被丢弃或被错误标记。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跨越不同技术和厂商的QoS协同工作之道? 此外,我希望它能深入讲解如何对网络流量进行精确分类和标记,以及在拥塞发生时,如何有效地进行流量整形(Shaping)和调度(Scheduling),比如是否会详细介绍如Weighted Fair Queuing (WFQ)、Class-Based Weighted Fair Queuing (CBWFQ)等经典算法的实现细节和调优技巧。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处理海量并发连接和混合流量的应用场景,理解这些底层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我深切关注本书在应对动态网络环境方面的能力。现代网络充斥着各种变化,包括用户数量的波动、应用需求的改变,甚至是网络链路的瞬时故障。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静态配置的指导,更能阐述如何设计一套能够自适应、自优化的QoS方案,能够在网络状况发生变化时,自动调整策略以维持最佳性能。例如,如何通过智能检测来动态调整优先级? 最后,对于“端到端”这个词,我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这本书的视野不应局限于网络设备本身,而是应该涵盖从用户设备到服务器应用的整个链条。我希望它能提供关于如何在客户端和服务端实现QoS感知,以及如何通过API或协议与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交互的指导。毕竟,真正的QoS保障,最终是要体现在用户体验上的。

评分

在阅读《端到端QoS网络设计(第2版)》之前,我一直觉得QoS就像一个悬浮在网络“之上”的概念,虽然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总感觉抓不住核心。我的工作经常需要处理来自不同部门的、对网络质量有着不同需求的请求,而我总是在“尽力而为”和“疲于应付”之间摇摆。 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QoS的文章和教程,但往往是关于某个具体的技术或者某个设备的配置,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完整的框架。这让我很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QoS设计思路。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网络环境,比如多厂商互联、混合流量涌入时,就显得捉襟见肘。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QoS设计流程。我希望它能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QoS机制的细节,并最终能够指导我如何将这些机制有效地集成到实际的网络设计中。特别是关于如何对网络流量进行有效的分类、标记、整形和调度,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特别关注书中在拥塞管理(Congestion Management)和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方面的讲解。我知道在网络中,拥塞是影响QoS的最大敌人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拥塞管理和避免的技术,并能给出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选择和配置这些技术的建议。例如,如何使用DSCP值来指导数据包的优先级,以及如何在路由器上配置适当的队列策略来缓解拥塞。 此外,对于“端到端”的实现,我希望能有更具体的指导。这意味着QoS的策略需要贯穿整个网络,从用户设备到最终的应用服务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不同网络节点之间协同工作、确保QoS策略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方法。 最终,我购买这本书是为了能够让我更自信、更有效地为业务提供可靠的网络服务,解决用户在网络质量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未来的网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很不错的书价格又比较实惠

评分

专业书本,京东购入方便快捷,很快就投入使用了。

评分

书有点皱褶,有小部分黑的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

评分

内容广泛,深度不够,希望每个部分能有更详细的介绍。

评分

十分有含金量的qos书籍

评分

未拆封

评分

学习CCIE用的,平时都要用的。

评分

一个小小的东西能写这么厚一本书,得好好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