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很多统计书籍虽然理论讲得很透彻,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一头雾水。这本书则不同,它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统计软件,如SPSS、R语言在医学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在讲解每个统计方法时,它都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步骤和相应的代码示例。比如,在讲解卡方检验时,不仅解释了其原理和适用条件,还详细展示了如何在SPSS中进行数据录入、选择分析菜单、设置参数,最终导出结果表格。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指导读者如何解读软件输出的结果,包括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统计量和图表。这对于我们这些非统计学专业的科研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完全可以照着书中的步骤,一步步地完成数据分析,而不再需要依赖他人,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统计学原理的时候,非常注重逻辑性和递进性。它不是孤立地介绍某个统计方法,而是将各个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方差分析时,它会先回顾t检验的原理,然后解释方差分析是如何将t检验推广到多组比较的情况。在讲解回归分析时,又会将其与方差分析联系起来,说明它们在某些情况下的等价性。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深刻理解每个统计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和逻辑关系,从而不仅仅是“会用”,更能“懂”其精髓,在遇到复杂问题时也能灵活运用。
评分书中对于非参数检验的介绍,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满足参数检验的假设条件,比如正态性。以往,我可能会对这类数据感到束手无策,或者勉强使用参数检验,从而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如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等,并清晰地阐述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计算原理。作者甚至还提供了一些将参数检验结果与非参数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的案例,让我直观地感受到非参数检验在数据分布不规则情况下的优势。这让我今后在面对这类数据时,能够更有信心和依据来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统计伦理和避免统计陷阱方面的内容。作者并没有将统计学仅仅视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工具,而是强调了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统计学的伦理责任。他列举了许多在医学科研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和误用,例如p-hacking、数据挖掘偏差、过度解读统计显著性等,并分析了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他还强调了研究的可重复性、透明度和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掌握统计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阳性”结果,更重要的是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去运用统计学,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真正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统计推断的局限性方面也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把统计学描绘成万能的“水晶球”,而是坦诚地揭示了统计推断中的不确定性。例如,在讨论p值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止步于“p<0.05就有统计学意义”的简单结论,而是深入解释了p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它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对p值产生过度解读,比如将p值等同于效应大小或者证据强度。他还强调了置信区间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置信区间来更全面地理解研究结果。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统计分析的结果,避免盲目相信统计数字而忽略了研究本身的背景和实际意义。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解释统计模型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很多统计模型,尤其是多元回归模型,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难以理解的“黑箱”。我只知道输入一些变量,然后就能得到一些系数,但具体这些系数代表什么,它们是如何被计算出来的,以及模型的可靠性如何衡量,我总是一知半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比如影响房价的因素(地段、面积、装修等)与影响疾病发生率的因素(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基因等)的逻辑是相通的。他一步步拆解了线性回归模型,将原本抽象的数学公式具象化,让我理解了每个变量的系数是如何衡量它对结果变量的独立影响。更重要的是,他还深入讲解了模型诊断和模型选择的原则,比如如何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如何通过AIC、BIC等信息准则来选择最优模型,这些都是在实际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细节,能有效避免研究结果的误读和偏差,大大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统计学中的一些“灰色地带”,比如样本量的计算和统计功效的设定。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很多研究者容易忽略或者处理不当的地方。书中详细阐述了样本量计算的各种方法,并结合不同的研究设计(如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给出了具体的公式和举例。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样本量如此重要,以及样本量不足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对于统计功效的概念,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指导读者如何在研究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统计功效,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严谨的统计分析始于研究设计之初,而非仅仅是事后亡羊补牢。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医生,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总隔着一层薄膜,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让我窥见了统计方法在医学科研中那扇神秘的大门。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一开始我还担心会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但实际读下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他用大量详实的病例和研究案例来阐述每一个统计概念。比如,在讲解假设检验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丢给我p值和置信区间的定义,而是先描述了一个医学研究中常见的困境: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新药是否真的有效?是通过观察还是需要更科学的方法?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入了零假设和备择假设,以及如何通过数据来“推翻”零假设,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情景导入”的方式,让我这个对统计学基础不牢固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
评分书中对于数据可视化部分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很多时候,我们即使得到了分析结果,如果不能有效地展示出来,也会大打折扣。这本书提供了多种图表类型,如散点图、箱线图、条形图、折线图等,并且详细解释了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和绘制方法。作者还强调了“好的可视化”应该是什么样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数据“画”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清晰、直观地传达信息,突出研究的重点,并且符合科学美学的原则。他甚至还探讨了一些高级的可视化技术,比如交互式图表和热力图,并提供了相应的实现思路。这让我在撰写论文、制作报告时,能够更有信心地呈现我的研究成果,让我的数据“活”起来,更具说服力。
评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研究设计下的统计方法选择的指导。医学科研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简单的描述性研究到复杂的临床试验,每种设计都有其独特的统计分析需求。这本书并没有采用“一锅煮”的方式,而是针对不同的研究类型,详细介绍了适用的统计方法。例如,在讲解随机对照试验时,重点介绍了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并且深入分析了其在处理连续变量、分类变量时的不同场景。而在介绍观察性研究时,则重点探讨了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模型等,特别是对混杂因素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种“对症下药”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快速定位到适合自己研究设计的方法。
评分正版。。。。。。
评分不错
评分印刷好,内容好,非常值得。
评分挺好的,质量不错,内容好,书挺厚
评分非常好
评分认真塌下心来看看书,浮躁
评分认真塌下心来看看书,浮躁
评分办公室一起买的,还没来得及看,以后慢慢研究!
评分就那样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