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简直是浩瀚星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点亮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求知之路。初次翻开它,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将一个个文学现象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哲学观念之中,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发展脉络及其深远影响。从诗经的质朴悠扬,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汉赋的铺陈华丽,书中对各个时期文学流派的演变和代表性作品的解读都极为详尽,引人入胜。读到陶渊明的田园诗,仿佛能感受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心境;品味李白的豪放不羁,仿佛能听到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志豪情。作者在梳理文学发展线索的同时,还穿插了大量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文学故事,使得枯燥的学术论述变得跃然纸上,极具可读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文学史上的争议性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关于“乐府诗”的起源和演变,关于“建安文学”的风格特征,关于唐传奇的叙事艺术等等,书中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学史画卷,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光辉和艺术的魅力。它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评分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时空穿越。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堪称精妙,它并非按照线性时间顺序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现象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的全景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学思潮和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例如,书中在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玄学、佛教等思潮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思潮如何渗透到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影响了文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追求,从而催生了如山水诗、玄言诗等新的文学形式。这种“大历史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宏观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生成逻辑,而不是将其孤立地看待。书中对于一些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也十分到位,它并非照搬照抄,而是结合具体作品进行阐释,使得抽象的批评概念变得具体而易懂。例如,在讲解“诗言志”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诗歌作为例证,展示了不同时期文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政治的抱负,乃至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此外,书中对文学传播方式的探讨也颇具启发性,例如,对于抄本、刻本的演变,对于民间说唱、戏曲的发展,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了解到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流传和普及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常常被其中精辟的论述和生动的描写所打动。
评分《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是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巨著,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叙事模式,更加注重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例如,书中在分析唐代诗歌的黄金时代时,并没有孤立地介绍各位诗人的作品,而是将其置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了唐诗为何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成就。这种“系统性”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生成逻辑。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文学史上的“转折点”的深入剖析,例如,书中对魏晋玄学的兴起对文学的影响,对唐宋变革对文学体裁的冲击,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学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内在动力。书中对文学人物的刻画也栩栩如生,它不仅仅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更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艺术追求以及他们与时代的关系。例如,书中对李煜的描写,既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悲剧,又突出了他作为词人的艺术成就,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敬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而富有力量,没有浮夸的辞藻,但字字句句都充满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思考和真挚情感。
评分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我感到自己仿佛拥有了一把钥匙,能够开启通往中国古代文学殿堂的大门。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它将浩瀚的文学史料以一种清晰而有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轻松地在其中遨游。例如,书中在介绍唐代诗歌的各个流派时,并没有生硬地进行划分,而是通过对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艺术特点以及相互影响的分析,展现了唐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关联性”的叙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发展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学母题的深度挖掘,它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横向联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同一主题下的传承与创新。例如,书中对“离别”主题在诗词中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对“山水”意象在文学中的演变,都让我对中国文人的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的关联性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思想流派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走向。例如,书中对道家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以及对佛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渗透,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其内容丰富而生动,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
评分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的过程,仿佛踏上了一条探寻中华文明基因的漫漫长路。这本书的叙事脉络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地将文学作品堆砌起来,而是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在分析汉代文学时,深入探讨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以及士人阶层的崛起,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催生了汉赋的繁荣和史传文学的兴盛。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书中对文学创作动机的分析也十分精彩,它不仅仅关注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更深入探讨了文人创作的内在驱动力,如个人的情感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政治理想的追求,甚至是生存的需要。例如,书中在分析唐代科举制度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时,就生动地描绘了无数寒窗苦读的士子如何将自己的抱负和才情寄托于诗歌之中,以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这种对创作动因的深入挖掘,让我能够更贴近文人的内心世界。书中对文学的地域性差异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它展现了南北方文学风格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影响文学创作,让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状态。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我能够持续地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之中。
评分《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长编”,它以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为我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画卷。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文学细节的极致挖掘,以及对宏观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例如,书中在分析宋代词的繁荣时,不仅仅列举了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还深入分析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词作为一种更具抒情性和个人色彩的文学形式,如何契合了当时的时代需求。这种对文学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探究,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生动的阐释。例如,在讲解“诗性”和“文采”时,书中引用了不同时期文人的观点,并用具体的诗词歌赋作为例证,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学流派对美学追求的差异。书中对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展现了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例如,书中对唐代胡服骑射风气在文学中的体现,以及对宋代市民生活在话本、小说中的描绘,都让我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生动图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与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细节,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有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书中在分析唐代边塞诗的兴盛时,并没有停留在对王昌龄、高适等人的作品进行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唐朝强盛的国力、辽阔的疆域、频繁的对外交流以及士兵们戍边生活的艰辛与壮丽,从而解释了为何边塞诗会在那个时代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这种追根溯源的分析方法,让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并非将他们仅仅视为文学史上的符号,而是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展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生动的交往细节。例如,在描写李白时,书中不仅呈现了他的诗歌才华,还描绘了他“长安市上酒家眠”的狂放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傲岸不屈,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位诗仙的风采。书中对文学母题的梳理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将相似的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中进行横向比较,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同一主题下的传承与创新,例如,“离愁别恨”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充分展现了中国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本书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每一章节都像是为下一章节铺垫,读起来顺畅无比,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初次接触《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我就被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叙事视角所吸引。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充满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例如,书中在分析汉魏六朝文学时,并没有简单地将文学划分为各个朝代,而是着重强调了这一时期文学的转型与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承前启后”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内在连续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学作品的“解剖式”分析,它不仅仅介绍作品的内容,更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境。例如,书中在分析杜甫的诗歌时,不仅阐述了其“诗史”的特点,还深入分析了其诗歌的语言艺术、意象选择以及情感表达的复杂性,让我对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书中对文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和理论的梳理也极为清晰,例如,对“风骨”、“意境”、“神韵”等概念的解释,都能够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相结合,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学理论。书中对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探讨也触及灵魂,让我思考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其内容丰富而充实,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评分《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对我而言,是一次彻底颠覆我过去对文学史认知的学习之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更加注重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例如,书中在分析唐代诗歌的巅峰成就时,并没有孤立地介绍各位诗人的作品,而是将其置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了唐诗为何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成就。这种“系统性”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生成逻辑。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文学史上的“转折点”的深入剖析,例如,书中对魏晋玄学的兴起对文学的影响,对唐宋变革对文学体裁的冲击,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学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内在动力。书中对文学人物的刻画也栩栩如生,它不仅仅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更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艺术追求以及他们与时代的关系。例如,书中对李煜的描写,既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悲剧,又突出了他作为词人的艺术成就,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敬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而富有力量,没有浮夸的辞藻,但字字句句都充满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思考和真挚情感。
评分《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它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的文学发展,还将目光投向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乃至遥远西方的文化交流。例如,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禅宗诗歌到佛教故事的传播,都展现了外来文化如何与本土文化融合,催生出新的文学形态。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维度。书中对文学体裁的演变也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诗经、楚辞的韵文,到汉赋的铺陈,再到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以及小说、戏曲的兴起,每个体裁的发展都伴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变革。作者在分析这些演变时,总能抓住关键的节点和内在的逻辑,让我能清晰地看到文学体裁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化和创新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文学史“小人物”的关注,他们或许不像大文豪那样名垂千古,但他们的作品和贡献同样是中国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对这些“小人物”的挖掘和介绍,使得文学史的画卷更加完整和生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比较适合考文学研究生的同学
评分记得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出来逛街。逛了大半天,什么也没有买到,不是东西不合适,就是价格太高,就在我准备两手空空打道回府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卖小百货的商店,走上前去一看,商店里面正挂着一些极其精致漂亮的背包,那时为了不至于两手空空回去,我总想凑合着买点东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便商定了价格,付了钱之后,我正准备拿起我相中的背包离开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背包上有一根拉链坏了,于是我又重新挑选了一个,正要转身离开,那店主居然耍赖说我还没有付钱,硬拉着要我付钱,还说什么谁能证明你付了钱呢没办法,我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旁边又没有其它顾客,谁能证明呢天晓得。我辩不过她,只好愤愤不平地两手空空回去了。从那以后,我吃一堑,长一智,我就常常到网上购物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好大一本书,是正版!各种不错!只是插图太多,有占篇符之嫌。故事很精彩,女儿很喜欢。书写的不错,能消除人的心瘾。目前已经戒烟第三天了,书拿到手挺有分量的,包装完好。还会继续来,一直就想买这本书,太谢谢京东了,发货神速,两天就到了,超给力的!5分!了解京东2013年3月30日晚间,京东商城正式将原域名360更换为,并同步推出名为的吉祥物形象,其首页也进行了一定程度改版。此外,用户在输入域名后,网页也自动跳转至。对于更换域名,京东方面表示,相对于原域名360,新切换的域名更符合中国用户语言习惯,简洁明了,使全球消费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同时,作为京东二字的拼音首字母拼写,也更易于和京东品牌产生联想,有利于京东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提升。京东在进步,京东越做越大。||||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本好书谢谢你离开我是张小娴在想念后时隔两
评分比较适合考文学研究生的同学
评分郭预衡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成就斐然。主要著作有《古代文学探讨集》(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年)、《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国散文简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4年)、《明清散文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专门与博识》(华文出版社1998年)、《中国散文史》(三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中国散文史长编》(上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郭预衡自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等。主编有《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中国历代散文选注》(六卷本,岳麓书社1998年)、《唐宋八大家文集》(十卷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唐宋八大家文钞译注》(四卷本,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尤以主编并亲自参与撰写的原国家教委“七五”规划系列教材影响最为广泛,它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五卷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六卷本,湖南出版社1995年;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史》被教育部1999年行文定为向全国推荐教材,同年又获华东地区古籍特等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以其新颖而实用的体例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由以上诸多著作组成的《整体建构多层面中国古代文学史系列教材》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还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二十二卷本的《中国通史》中撰写了很多有关文学的章节。
评分还可以啦,值得收藏~~~~~
评分,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为配合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本书为第一卷,包括先秦编和秦汉编两部分,内容包含先秦和秦汉时期文学史的纲要及纲要引据的材料(包括史实、作品和评述材料),引据材料精确并注明出处,在必要的地方还加以编者的补充说明。内容详实具体,为高等院校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文学史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评分郭预衡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成就斐然。主要著作有《古代文学探讨集》(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年)、《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国散文简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4年)、《明清散文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专门与博识》(华文出版社1998年)、《中国散文史》(三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中国散文史长编》(上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郭预衡自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等。主编有《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中国历代散文选注》(六卷本,岳麓书社1998年)、《唐宋八大家文集》(十卷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唐宋八大家文钞译注》(四卷本,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尤以主编并亲自参与撰写的原国家教委“七五”规划系列教材影响最为广泛,它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五卷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六卷本,湖南出版社1995年;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史》被教育部1999年行文定为向全国推荐教材,同年又获华东地区古籍特等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以其新颖而实用的体例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由以上诸多著作组成的《整体建构多层面中国古代文学史系列教材》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还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二十二卷本的《中国通史》中撰写了很多有关文学的章节。
评分,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为配合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本书为第二卷,包括魏晋南北朝编和隋唐五代编两部分,内容包含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文学史的纲要和纲要引据的材料(包括史实、作品和评述材料),引据材料精确并注明出处,在必要的地方还加以编者的补充说明。内容详实具体,为高等院校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文学史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评分郭先生称自己“平生为学,服膺鲁迅”,几十年来,他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鲁迅。郭预衡教授的文学史,史料扎实、宏富,史识不凡。与刘盼遂共同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著有《古代文学探讨集》、《中国散文史》、《历代散文丛谈》等。《中国散文史》(上册)曾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1年);他以一人之力,十九年之功完成的巨著《中国散文史》三大卷,160万字,被学界称为“填补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空白”,该著作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2001年),又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1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2000年)。郭预衡是1977年恢复高考北京卷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命题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