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史(修訂本)

中醫史(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經緯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史
  • 中醫
  • 曆史
  • 醫學史
  • 修訂本
  • 中國醫學
  • 傳統醫學
  • 史學
  • 學術著作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南齣版社
ISBN:978754435958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285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9
字數:5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瞭解中醫思考中醫。
  作為東方數韆年來的主流醫學她不但有著豐富的哲學內涵、完整的醫療體係更有著輝煌的過往和醫學成就。
  然而中醫在近百年卻遭到瞭亙古未有的磨難。
  如何看待中醫的理論體係?
  如何繼承中醫文化裏的精華?
  如何使中醫順應時代的發展?
  《中醫史》是中華文化具體的生命科學也是關於中醫曆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以跨民族、跨門類的大中醫史觀全麵述說瞭從炎黃到21世紀的中醫發展曆程。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指定教材;全國中西醫主任醫師培訓基礎教材;全國醫學院推薦讀物;“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榮獲首屆海南省齣版物政府奬。

內容簡介

  《中醫史》是中華文化具體的生命科學也是關於中醫曆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李經緯以跨民族、跨門類的大中醫史觀全麵述說瞭從炎黃到21世紀的中醫發展曆程,著重論述瞭各個曆史時期的繼承性發展,注重對創新發明事例的記述。全書作通史體例,以斷代論述,包含少數民族醫史成就直麵近代西醫衝擊章節題目反映醫學發展的時代特點,結閤中國朝代與公元紀年的方法,進行全麵的論述與評介。

作者簡介

  李經緯,中國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中醫史學泰鬥。
  生於1929年,陝西鹹陽人,1955年西安醫學院畢業後,分配衛生部1956年參加第一屆全國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學習,1958年分配到醫史研究室。1976年—1982年奉命組建醫史研究所任所長。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史雜誌》總編。現正緻力於海外博士生的培養,首次招收新加坡、韓國以及我國颱灣的中國醫學史研究生,攻讀博士學位。並先後接待日、美、德、新、颱學者進修考察。素以發掘古代中國醫學發明創造、隋唐醫學史、外科學史、疾病史、醫史理論研究和主持編撰中醫、醫史工具書著稱。1987年主持衛生部下達《中國醫學通史》四巨冊之編撰工作,任該書常務副總編;1991年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會課題:中醫學名詞術語譯釋研究。代錶性著作或牽頭編撰有《中國古代醫學史略》、《中國古代醫史圖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大辭典》《中醫人物辭典》等20餘種。發錶論文百餘篇,主要有《中國古代外科成就》、《中國古代醫學科學技術發明舉隅》、《中國古代免疫思想、技術與影響》、《傳統醫學發展與政策因素》、《關於評價醫學傢學術思想的幾個問題》、《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等。創辦中國醫史博物館。1982年正式開館以來,頗受國內外學者注目。1983年以來,應邀訪問泰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今日中藥展覽及中醫藥交流大會,任中國代錶團顧問、專傢組組長);日本(先後三次參加在東京召開的東南亞傳統醫學現代化研究研討會,第86屆日本醫史學術大會特彆演講等);美國(先後兩次作為中國科學代錶團成員參加在紐約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會150周年學術大會及在聖地亞哥召開的第5屆國際中國科學技術史學術會議);德國(參加中德閤作項目研討);英國(參加在劍橋召開的國際第6屆中國科學技術史會議);加拿大(中醫免疫與腫瘤治療經驗交流)等。近年來先後三次應邀訪颱,研討兩岸中醫藥學學術交流前景等問題,作醫學史學術報告,博士授課等,受聘為立夫基金會要員。1992年獲得國務院有突齣貢獻特殊津貼。



目錄

作者簡曆1
緒言3
第一章中醫藥起源1
(公元前21世紀前)
第二章早期醫療實踐與醫巫論爭19
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
第三章經驗積纍與理論形成35
春鞦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
第四章中醫學術的整理提高57
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第五章醫療實踐領域不斷擴大94
兩晉南北朝時期(265~581)
第六章醫學集大成發展123
隋唐五代時期(582~960年)
第七章醫學全麵大發展182
兩宋時期(960~1279)
第八章醫學爭鳴與少數民族醫學融閤228
遼夏金元時期(907~1368)
第九章中醫學發展的革新傾嚮263
明代(1368~1644)
第十章醫學發展促進科普與發展中的思想阻力340
清時期(1644~1911)
第十一章20世紀中醫學發展曆程432第十二章中醫學發展新視野457附錄一作者與海外的醫史學術交流498
附錄二中醫學要事年錶523
跋548





精彩書摘

  《中醫史(修訂本)》:
  王叔和在整理、研究《傷寒雜病論》中所作齣的貢獻,曾經頗得後世一些醫傢頌揚。如金代成無己說:“仲景《傷寒論》得顯用於世,而不墮於地者,叔和之力也。”元末明初醫傢王安道也說:“叔和搜采仲景舊論之散落者以成書,功莫大矣。”宋代林億等在《校正傷寒論·序》中甚至說:“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唯叔和能學之。”可謂推崇備至。然明清以來,有研究《傷寒論》所謂“錯簡重訂”一派,則非議王叔和,認為王氏整理《傷寒雜病論》舛謬尤甚,亂仲景本來麵目,應當加以重訂。此說以明代方有執倡於前,清代喻嘉言、程郊倩等人競相和之,其中以喻嘉言攻擊尤力,他不僅認為“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墜!”而且還攻擊推崇叔和的林億、成無己說:“其所謂校正,所謂詮注者,乃仲景之不幸,斯道之大厄也!”言辭之激,無以復加。與之相對,則有張遂辰、徐靈胎、陳修園等人的“維護舊論”一派,認為叔和編次《傷寒論》有功韆古,其《傷寒論》傳本至為完整,不可隨意妄加改訂,一時爭訟不決。其實,各傢研究《傷寒論》方法不同,各有心得,實事求是地進行學術爭鳴,未嘗不可,但若攻擊一點,不及其餘,固執己見以為是,則未免失之偏激,正如閔芝慶所譏“設使人各一見以自高,何時復齣仲景而始定”,終難使人信服。王叔和整理編次《傷寒論》固有雜亂、矛盾之處,但於該書存亡危急之際,使之保存並得以流傳至今,貢獻是很大的。呂震名(1797~1852)說:“然以餘平心而論,叔和傳書之功,誠不可沒。”這個評價是公允的。且王氏去仲景時代不遠,如果餘嘉锡推斷其為仲景之徒弟可靠,其編次畢竟比其他人當更為可信。
  王叔和在醫學上的另一貢獻,是編著瞭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脈診在中醫診斷方法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國醫學中的脈診起源很早,如早在《周禮·天官塚宰》中就載有診病時要“參之以九藏之動”,這是講要結閤觸知九藏之脈的動態來診斷病情,體現齣當時脈診在診斷中的運用。
  ……

前言/序言

unll
《中醫藥學導論: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 本書簡介 導論:中醫藥學的宏大圖景 《中醫藥學導論: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並非一部專注於曆史沿革的著作,而是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係統、深入理解當代中醫藥學的知識框架。本書著眼於理論的精髓、實踐的路徑以及其在現代醫療體係中的定位與發展,力求展現中醫藥學作為一門獨立且完整的科學體係的內在邏輯與應用價值。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旨在幫助初學者建立堅實的理論根基,並為專業人士提供深入研討的參考視角。 第一部分:中醫藥學的哲學基石與核心範疇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中醫藥學賴以建立的哲學思想,這是理解其獨特思維模式的關鍵。我們從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閤一”觀入手,闡述瞭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的相互聯係與影響,這直接決定瞭中醫藥“整體觀念”的形成。 陰陽五行學說的新詮釋: 詳細解析瞭陰陽的對立統一規律及其在生命現象中的體現。重點闡述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剋製約關係,並將其精確映射到人體髒腑的生理病理聯係、四時氣候的適應變化以及藥物的配伍應用之中。本書避免瞭僵化的教條式敘述,而是結閤現代生命科學的視角,探討這些古代範疇在解釋復雜生命現象時的適用性與局限性。 藏象學說:功能的動態網絡: 深入探討瞭“髒腑”的概念,強調其並非單純的解剖器官,而是一係列功能係統的集閤體。係統闡述瞭五髒(心、肝、脾、肺、腎)和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相互聯係及其在病理狀態下的相互影響。特彆闢齣章節討論“奇恒之腑”(腦、髓、骨、脈、女子胞、玉 দেখেছেন),以展現藏象學說的精細劃分。 氣、血、津液: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詳細闡述瞭“氣”作為生命動力的核心地位,包括氣的生成、運行、功能及其在不同層次的體現(如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同時,係統梳理瞭“血”的生成、儲藏、循行與濡養作用,以及“津液”在體內的輸布與代謝平衡。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揭示瞭疾病發生時物質基礎失衡的具體錶現。 病因病機論:多因素的復雜互動: 探討瞭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與外在因素。外因方麵,細緻分析瞭“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特性及其緻病規律,並結閤氣候學與流行病學進行初步關聯。內因方麵,深入剖析瞭“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對髒腑功能的影響,以及“飲食、勞倦、情誌失調”等非正常生活方式如何轉化為內部失衡(如痰、濕、瘀、虛)。重點闡述瞭病機中的“標本緩急”、“虛實寒熱”的辨證判斷方法。 第二部分: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與核心技術 本部分是全書的實踐核心,詳細介紹中醫藥如何從理論走嚮臨床的思維邏輯——辨證論治。 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融會貫通: 係統梳理瞭八綱(錶裏、寒熱、虛實、陰陽)的臨床應用,強調其是審察病情的總綱。隨後,重點講解瞭張仲景創立的六經辨證體係,分析其在理解外感病傳變規律中的核心地位,並將其理論框架擴展至內科其他復雜疾病的辨識。 髒腑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的細化應用: 深入講解瞭如何根據特定髒腑的功能狀態進行辨證,例如肝鬱、脾虛、腎精虧損等。對於急重癥的辨識,詳細闡述瞭衛氣營血辨證的遞進關係,用以指導臨床的用藥力度與速度。 治則治法:精準乾預的策略: 辨證的最終目的是確立治法。本部分係統歸納瞭主要的治法,如“汗、吐、和、清、溫、補、消、澀”,並輔以大量的臨床案例說明何時使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何時采用“扶正祛邪,兼顧並重”。 中藥的性味歸經與配伍應用: 詳述瞭中藥的四性(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及其歸經原理。重點講解瞭藥物配伍的十二種基本原則,如“君臣佐使”的組方邏輯,以及解毒、反佐等高級配伍技巧,強調通過藥物間的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降低毒性。 針灸的經絡理論與操作規範: 從經絡的生理功能、循行路綫以及腧穴的主治特點入手,係統介紹瞭十四經絡的走嚮與分布。詳細闡述瞭針刺和艾灸的基本原理、技術規範(如得氣、補瀉手法)以及在臨床常見病癥中的具體應用方案。 第三部分:中醫藥的現代研究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將傳統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閤,探討中醫藥如何在全球化醫療背景下實現傳承與創新。 中藥藥理學的現代視角: 引入現代藥物化學、藥理學概念,分析經典方劑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機製。探討中藥復方在調節免疫功能、抗炎、抗腫瘤等方麵的多靶點、多途徑作用模式,為理解“復方增效減毒”提供科學依據。 臨床研究方法與循證醫學的結閤: 討論瞭如何運用隨機對照試驗(RCT)、係統評價等現代循證醫學方法對中醫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科學評價。分析瞭中醫藥在優勢病種(如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中的臨床路徑設計。 中醫藥的標準化與質量控製: 探討瞭中藥材種植、炮製工藝以及成藥生産過程中的質量控製標準,包括有效成分的指紋圖譜技術,以確保臨床用藥的穩定性和可重復性。 總結:中醫藥的當代價值 《中醫藥學導論: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旨在提供一個既尊重傳統精髓,又擁抱現代科學的方法論平颱。它不僅是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階梯,更是探索如何利用這門古老智慧解決當代健康挑戰的指南。本書力求深入淺齣,全麵展現中醫藥學在預防醫學、慢性病管理和個體化治療方麵的獨特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雖然內容是嚴肅的曆史研究,但在視覺呈現上卻力求簡潔明快。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在處理復雜的時間軸和人物關係時,圖錶的運用非常得當,有效地緩解瞭大量文字帶來的閱讀疲勞。我尤其欣賞其對地方醫學流派的關注,這往往是宏大敘事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書中對一些區域性醫學中心的興起、特色療法的萌芽,都有著令人驚喜的筆墨。這使得整個中醫史的圖景不再是單一的“中心輻射”模式,而是展現齣多點開花、百花齊放的生動麵貌。這體現瞭編纂者視野的開闊和研究的深入,打破瞭以往某些教材中過於偏重主流學派的傾嚮。這種對“非主流”曆史的尊重和呈現,是對曆史真實性的有力捍衛。

評分

我個人對古代方劑學演變這條綫索特彆感興趣,這本書在這一塊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獨具匠心。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按照方劑的類彆進行編排,而是結閤瞭時代背景下主要的疾病譜和治療思想的變遷來展開論述。我發現書中對一些經典名方的形成過程有著非常細緻的考古挖掘,比如某個流傳韆古的方劑,在不同朝代是否有過用藥組成或劑量上的細微調整,以及這些調整背後的臨床邏輯是什麼,這些細節都得到瞭充分的體現。這種“帶著問題去追溯”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方劑學史的生動性。它讓曆史不再是死的條文,而是活生生的臨床智慧的積纍。通過閱讀,我能更清晰地理解為什麼某些古方至今仍具有臨床價值,因為它們的誕生和完善,每一步都凝聚著前人的血汗與智慧的結晶。

評分

這本厚重的典籍初入手時,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對其內容的深度有所期待。我翻閱瞭其中關於古代醫學文獻的考證部分,發現作者在梳理脈絡時展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比如,對於早期扁鵲學派思想的流變,書中沒有滿足於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時代背景下,這些理論是如何被吸收、改造和發展的。尤其是對《黃帝內經》不同篇章之間邏輯關係的梳理,細緻入微,很多過去我閱讀原著時未能察覺到的微妙聯係,通過作者的解讀豁然開朗。他們對史料的辨析非常嚴謹,引用的注釋和旁證充分,讓人信服。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史學傢,在曆史的迷霧中探尋中醫知識體係的源頭活水,這種探索的樂趣是其他泛泛而談的普及讀物無法給予的。整體而言,這是一部非常紮實的學術著作,適閤對中醫發展史有深入研究興趣的讀者。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些像是走進瞭時間隧道,但步伐並不總是那麼輕鬆愉快。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檔案記錄,而非故事性的敘述。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曆代醫傢臨證經驗總結的部分,雖然資料翔實,但礙於篇幅限製,很多重要的醫案或技術細節的處理顯得有些簡略,更像是目錄式的介紹,而非深入的案例剖析。例如,對金元四傢理論的闡述,雖然覆蓋全麵,但對於不同學派間具體的臨床指導思想差異,如果能加入更多的對比分析,或許能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其學術貢獻的獨特性。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高度凝練的史料堆砌可能會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中醫學基礎纔能有效消化。它更像是教科書的輔助讀物,而非獨立的入門指南,它的價值在於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曆史框架。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傳統文化與現代醫學交融的研究者,我最看重的是一部學術著作能否提供足夠的思辨空間。這本書在收尾部分對近現代中醫的幾次重大爭論與轉型期的記載,處理得尤為深刻。它沒有簡單地站隊或評判是非,而是客觀地呈現瞭當時各方觀點的交鋒、理論的碰撞以及政策導嚮的影響。這種剋製而又深刻的敘事,促使讀者跳齣曆史事件本身,去思考:在時代變革的洪流中,傳統醫學是如何努力保持其核心精髓並尋求現代化的齣路的?這種對“曆史如何影響當下”的深層探討,遠比單純的曆史事實陳述更有價值。它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反思當前中醫改革與發展中所麵臨的睏境與機遇,其思想的穿透力是相當強大的,值得反復玩味。

評分

不錯。。。。。。。。。。。。。。

評分

買來還沒看,京東過年也送貨上門,服務沒的說。

評分

很棒的書,幫助我學習中醫知識。

評分

好書 值得一讀

評分

質量很好,送貨很快。

評分

權威專傢寫的書,很好的閱讀價值。

評分

中醫必將發揚光大。。。。。。。。

評分

挺好的,是教材啊!!!!!!

評分

書不錯,值得一讀,非常滿意,適閤入門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