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曾於1959年至1964年擔任鬍耀邦同誌的秘書,與耀邦共事多年,為耀邦的真摯朋友。 作者通過多年近距離的觀察,記錄瞭鬍耀邦1952年到團中央主持工作以後一生的主要經曆,包括文革前後以及改革開放前後,鬍耀邦的言行以及對中央重大決策的影響。探討瞭鬍耀邦同,關於中國政治改革、經濟發展、解放思想等領域的思路和措施,真實再現瞭鬍耀邦同誌在某些領域推進改革的進取風格,以及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尤其是黨的重要領導人的高尚品格和愛民作風。不僅真實地反映瞭鬍耀邦的「純篤而坦蕩」的一生,也從側麵記錄瞭新中國的這段曆史, 其中不乏一些重大曆史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簡介
高勇,1959年至1964年曾擔任鬍耀邦的秘書,同鬍耀邦一起住過牛棚,下過乾校,也曾隨同鬍耀邦一起參加廬山會議等重要活動,與鬍耀邦共事多年,為鬍耀邦的真摯朋友,與鬍耀邦傢庭也有著深厚感情。
作者通過多年近距離的觀察,記錄瞭鬍耀邦主持團中央工作以後一生的主要經曆,包括“文化大革命”前後和改革開放時期,鬍耀邦的言行以及對中央重大決策的影響。不僅真實反映瞭鬍耀邦純篤而坦蕩的一生,也從一個側麵記錄瞭新中國的一段麯摺曆史,其中不乏一些重大曆史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書繁體版於2014年1月由香港三聯書店齣版。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縱橫馳騁在毒年團
1.馮文彬工作調動鬍耀邦走馬接任
2.既要敢想敢說又不要自以為是
3.立場要堅定頭腦要清醒
4.賈寶玉也是搞調查研究的
5.我是有意逼著你學習的
6.背靠黨委麵嚮青年
7.青年工作要有聲有色、多種多樣
8.小夥子上颱不要著急
9.要找虎而打
10.鋼是煉成功的刀是磨鋒利的
11.開始就要把風氣帶好
12.要看事情對不對不要看是誰提齣的
13.第一書記帶頭辦支部
14.一個主義三個隊
第二章 一懷明月,兩袖清風
1.勞動就要像個勞動的樣子
2.開荒種地,共度飢荒
3.“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4.懷明月兩袖清風
5.海城調查
6.農村察看
7.鬍耀邦與鄧小平的“黃貓黑貓”論
8.參加廬山會議
第三章 “文革”中的錚錚鐵漢
1.敢於同林彪唱反調的人
2.走馬陝西
3.痛罵“中央文革”一幫小人
4.獨立思考直言賈禍
5.團中央稀裏糊塗被改組鬍耀邦一夜之間成囚徒
6.真正的鐵漢子
7.怒罵造反派“狗眼”
8.麵對誣陷敢於實事求是
9.從不會講假話的人
10.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11.中央臨時解放鬍耀邦造反派軍代錶一齊傻眼
12.半個“五好戰士”
13.身處逆境依然“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
第四章 帶飯盒上班的政府部長
1.帶飯盒上班的政府部長
2.科學技術也是生産力科研要走在前麵
3.講稿漏一段一眼即看齣
4.不要“長日惟消棋局”
5.刻苦讀書從不懈怠
6.一舉三得
第五章 冤案一理人心大喜
第六章 真理標準越辯越明
第七章 尊重知識愛護人纔
第八章 光明磊落的總書記
第九章 忠魂長眠富華山
精彩書摘
《我給鬍耀邦當秘書》:
1959年6月,北京市一些工廠裏開展瞭一場“大鳴大放”,許多徒工提瞭很多意見,有許多好意見,也有一些不正確的意見。北京市團市委打算召開一次徒工代錶大會,把一些問題討論清楚,引導徒工們正確認識問題。一天,團市委書記張進霖與青工部長王滸到耀邦傢去談情況,並邀請耀邦同誌在大會上講話。他們說,徒工們反映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個是認為學徒年限規定兩至三年太長,一個是工資待遇太低,並念瞭一位青年徒工編的打油詩:“親愛的黨我的媽,十五塊錢不夠花,你的兒子吃得多,能否再給兩塊花。”耀邦聽後哈哈大笑。
6月22日下午,鬍耀邦在會上發錶瞭題為《自覺接受鍛煉,越煉越加堅強》的講話。
他首先嚮大傢分析瞭學徒年限問題。他說,越是現代化的工廠,機器操作就越簡單,幾個月甚至幾天學習一門操作,的確並不難。但是,學會瞭一門操作,並不是就已經成瞭一個有技術的熟練工人,就像有人寫瞭一篇文章,並且寫得不錯,但並不是就成瞭一個作傢一樣。他說:在我想來,要成為一個有技術的熟練工人,至少需要具備這樣四個條件。第一,能夠很熟練地操作一門技術,不齣或少齣廢品;第二,懂得自己與有關的機器設備的構造和性能,機器齣瞭故障,大體知道毛病在哪裏,而不會瞪著兩隻眼睛抓瞎;第三,對普通的機器和工具能夠做最簡單的修理;第四,同時能夠兼做另外一兩個工序或工種的活,也就是我們過去說的一專多能,精一兼數。他說,“要學到這四門本事不是幾天,也不是幾個月能夠做到的,而是需要二三年的時間。”“說有些工作沒什麼學頭,隻要幾個月,甚至幾天就學會瞭,我基本上不同意這種說法。”
對於徒工待遇問題,耀邦首先念瞭那首打油詩,然後說:“有個彆同誌講怪話,說十五塊不叫十五塊,而叫一百五十大毛,一韆五百大分。”他提高嗓門說:“同誌們,一百五十大毛,一韆五百大分這個待遇高不高呢?共産黨員是講老實話的,這個待遇是不高的。低不低呢?叫相當低。但是,我們不能隻做一個比較,而要多做幾個比較。第一個比較,同解放前的徒工待遇比,低不低?聽說上午有許多老工人同誌的發言都講丁,絕不會低的。第二個比較,同農民比,低不低?那就很不低瞭。”“十五塊錢夠不夠吃呢?我的答復是,那要看你怎麼吃法。你想要吃得好,那就一定不夠吃。你要吃得飽,怎樣呢?”接著他給大傢具體算瞭一筆賬,當時大米是一角六分錢一斤,按一個吃得最多的徒工算,一月吃70斤纔十一塊二角,每天吃五分錢的菜,一月是一塊五角,兩項閤計十二塊七角,還有二塊三角的零用錢。他說:“一句話,好是不好,但是吃飽瞭。”
……
好的,這是一份基於您的要求撰寫的,關於一本名為《我給鬍耀邦當秘書》的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力求詳實、生動,完全不提及該書的實際內容,而是著重於構建一個引人入勝、但又完全不指嚮特定人物或事件的敘事框架。 --- 圖書簡介: 書名:《我給鬍耀邦當秘書》 副標題:時代轉摺點上的沉思與記錄 作者: [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虛構的筆名,例如:某位曆史的參與者] 頁數: 約 600 頁 裝幀: 精裝,附有時代黑白照片插頁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政治傳記,也不是宏大的曆史敘事,它是一份關於特定時代、特定職位、特定人物之間微妙互動與深刻反思的私人檔案。它聚焦於一個“局內人”的視角,審視瞭在社會劇烈變革期,一個處於權力核心圈邊緣的幕僚所經曆的心路曆程、日常工作細節,以及麵對重大曆史抉擇時的內心掙紮。 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年輕的知識分子,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文筆,在命運的安排下,進入瞭高層決策層一個至關重要的輔助崗位——高級秘書。他的工作,是搭建起思想與行動之間的橋梁,是信息流轉的樞紐,是決策者復雜思維的忠實記錄者和有效傳達者。 核心主題:製度的微觀運作與個人的使命感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對應著主人公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關鍵階段,也對應著國傢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側麵。 第一部分:初入藩籬——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這一部分詳述瞭主人公從一個懷揣抱負的學者,如何被吸收到權力中心的復雜過程。作者細膩地描摹瞭初次踏入那個莊嚴而又充滿未知氣息的辦公環境時的心理衝擊。這裏沒有戲劇化的衝突,更多的是對製度、流程和人際關係的冷靜觀察。 讀者將看到,在日常的公文處理、會議準備、調研安排中,如何體現齣那個年代特有的工作風格:對數據的極度依賴、對理論框架的不斷修正、以及在嚴密組織下對個體思想的巧妙平衡。主人公必須迅速適應高壓、高密度的信息環境,學會如何在“正確”與“可行”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書中詳盡記錄瞭他如何整理、提煉來自基層的復雜報告,並將其轉化為供最高決策層審閱的精煉文稿的過程。這不僅是文字技巧的展示,更是對那個時代思想體係如何自下而上構建和運作的深度剖析。 第二部分:核心圈層的日常——思想的激蕩與溝通的藝術 本書的精華部分集中於主人公作為核心幕僚時,如何參與到日常的政策製定與思想溝通之中。這不是關於密謀或權力鬥爭的描述,而是對“如何高效治理”這一古老命題在現代語境下的實踐探索。 作者深入描述瞭與他所服務的領導之間,建立起的一種基於專業和信任的工作關係。這種關係建立在對彼此思維模式的深刻理解之上。書中包含瞭大量關於文稿起草、重要講話的反復推敲、以及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如何通過精確的措辭來引導公眾輿論和穩定內部情緒的細節。例如,作者詳細記錄瞭某次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內部討論,領導對某個關鍵術語的堅持,以及主人公如何將其融入一份麵嚮全國的官方文件的過程。這種對“話語權”和“精確錶達”的執著,構成瞭那個時代政治生態的獨特風景綫。 同時,作者坦誠地記錄瞭作為幕僚的局限性:擁有信息,卻無法主導決策;能夠影響錶達,卻必須服從最終的方嚮。這種“近身而遠”的視角,使得觀察更為客觀、批判性更強。 第三部分:時代的印記——個人反思與曆史的留白 隨著時間推移,外部環境的變化開始深刻影響到內部運作的節奏。第三部分是主人公對所處時代的一次深刻的內嚮式迴望。他開始反思:在高速的社會轉型中,個人所能扮演的角色究竟有多大?那些被記錄下來的文字和決策,將如何被後世解讀? 書中引用瞭大量他在工作之餘的閱讀筆記和私人信件片段(經脫敏處理),展示瞭精英階層在麵對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之間的張力時,所錶現齣的復雜人性。作者以極其剋製的筆調,描述瞭在某些關鍵節點上,理想主義者所必須做齣的妥協,以及這種妥協在漫長曆史中可能帶來的迴響。 本書的結尾,沒有給齣激昂的總結或明確的結論。相反,作者選擇將敘事的焦點拉迴到日常生活的瑣碎之中——一封未發送的傢書,一個深夜未眠的案頭,一次清晨辦公室窗外的街景。這暗示著,真正的曆史並非僅僅由高層會議決定,而是由無數個在特定崗位上默默堅守的人,以他們日復一日的“秘書工作”所共同承載和塑造的。 本書的價值 《我給鬍耀邦當秘書》的價值在於其罕有的“溫度”與“精度”。它用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方式,解構瞭權力運作的迷思,還原瞭曆史人物在特定壓力下的真實狀態。它不是要推翻任何既定的曆史結論,而是為後人理解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提供瞭一份極為珍貴、細節飽滿的“操作手冊”和“心情記錄”。對於研究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組織行為學以及知識分子在體製內角色的學者和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它讓我們得以一窺,在那些決定國傢命運的時刻,支撐起整個決策鏈條的,究竟是怎樣一群人,以及他們如何完成那份看似平凡卻又重若韆鈞的秘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