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作者傅國湧經曆瞭兩年的深耕苦讀,一年的尋訪,將研究與實踐的結果匯集成此書,刻畫齣中國近代民營企業傢的群像,將這些商業先驅的掙紮、反抗、堅持都呈現於字裏行間。
2、現代工商業真正的本土源頭在那些開創瞭各種新式工業的民營企業傢身上,張謇、榮氏兄弟、穆藕初、範旭東、盧作孚和劉鴻生,正是他們代錶瞭近代的方嚮。
3.何謂企業傢?何謂企業傢精神?何謂企業傢的本土傳統?
一、經濟創造力,敢於冒險、勇於開創的創業精神;二、核心價值觀,這是創立企業的根本;
三、社會責任感,以服務社會為選擇;四、管理製度化。
內容簡介
掀開曆史的一層層帷幕,這些曾叱吒風雲大半生的企業傢們,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個極富個性特徵的傳統。張謇創造的“南通模式”,造廠力求其快的“榮宗敬速度”,小魚吃大魚的“盧作孚神話”,穆藕初引入的科學管理法,劉鴻生用西方諺語概括的那些格言……這一切都是中國企業史上積纍起來的寶貴經驗,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魅力,是後世企業傢值得珍視的遺産。
作者簡介
傅國湧,曆史學者,獨立作傢,1967年1月生於浙江樂清,現在杭州傢中讀書寫作,主要關注百年中國言論史、知識分子命運史、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和近代企業傳統等。
已齣版的主要著作有:
《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長江文藝齣版社2005年1月)
《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大轉型的颱前幕後》(長江文藝齣版社2005年7月)
《追尋失去的傳統》(湖南文藝齣版社2004年10月)
《筆底波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6年4月)
《金庸傳》(北京十月文藝齣版社2003年7月
《葉公超傳》(河南人民齣版社2004年10月)
《曆史深處的誤會》(東方齣版社2006年10月)
《文人的底氣》(雲南人民齣版所2007年1月)等。
《過去的中學》(長江文藝齣版社2006年4月
目錄
前言 追尋企業傢的本土傳統 // 001
一、我的追尋之旅 // 001
二、近代企業傢的五個來源 // 004
三、外在因素:製度的不可抗力 // 007
四、內部因素:企業傢精神 // 012
五、重溫企業傢的本土傳統 // 014
**篇
天地之大德曰生
——張謇和大生集團
一、世界地圖上的“唐傢閘” // 003
二、“機樞之發動乎天地” // 008
三、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 010
四、大生元老和張三、張四兄弟 // 013
五、**次大生股東會 // 015
六、江北“小上海” // 018
七、大生二廠、三廠和副廠 // 021
八、通海墾牧公司 // 025
九、“父教育”和“母實業” // 031
十、“得尺則尺,得寸則寸”:從立憲到共和 // 036
十一、“中國有力的實業傢” // 039
十二、“張南通”名副其實 // 041
十三、“伶工學社”:五綫譜上的毛筆和鋼筆 // 046
十四、“南通模式”和品牌“韆生” // 049
十五、黃金時代的消逝 // 053
十六、大生失敗原因:“二無二差” // 057
十七、“一花一謝皆關心” // 061
十八、“即此粗完一生事” // 064
第二篇
衣食上擁有半個中國
——榮氏兄弟和茂新、福新、申新集團
一、申新擱淺 // 071
二、實業部乘人之危:“可憐大王幾被一班小鬼扛到麥田裏去” // 078
三、四颱石磨起傢 // 082
四、“麵粉大王”:“兵船”走嚮世界 // 087
五、“紡織大王”:“從衣食上講,我擁有半個中國” // 090
六、榮宗敬的四項原則 // 095
七、雪上加霜:申新七廠拍賣風波 // 103
八、落井下石:宋子文的如意算盤 // 106
九、“勞工自治區”和“大無锡”之夢 // 108
十、“愛國之心,未敢後人” // 113
十一、“一生知己是梅花” // 116
十二、“雄纔創業”和“老成持守” // 120
十三、辦廠解決社會就業是積極慈善 // 124
十四、“大迷”和“二迷” // 128
十五、“有力量要貢獻社會” // 132
十六、三足鼎立 // 139
十七、寜可犧牲個人保全事業 // 143
十八、“我是事業傢,不是資本傢” // 147
第三篇
穆藕初:手散黃金培國士
一、外國人眼裏的“中國**人物” // 153
二、從德大、厚生到豫豐:佩六國相印 // 158
三、紗布交易所:沒有股份的理事長 // 161
四、世界不問你是何人,隻問你能做何事 // 165
五、手散黃金培國士 // 168
六、畢生*得意之教育事業:中華職業學校和位育小學 // 175
七、昆麯未成廣陵散 // 178
八、倡鬥黃頭鳥 // 181
九、從政非誌趣所在 // 185
十、“新興商人派”代錶 // 189
十一、不知自己是延安統戰對象 // 194
十二、蘇州城外“穆傢墳” // 196
第四篇
書生之見VS發財之念
——範旭東和“永久黃”團體
一、久大精鹽公司 // 204
二、軍閥綁票勒索 // 209
三、永利堿廠 // 213
四、純堿價格戰 // 218
五、“永利是高明的燈塔” // 222
六、“當瞭褲子也要辦黃海” // 226
七、亞洲**大廠 // 229
八、“新塘沽” // 235
九、“誰人肯嚮死前休” // 239
十、三條自我約束原則 // 243
十一、《海王萬歲》 // 247
十二、社會的中流砥柱 // 251
十三、“三位一體”中的“李老太爺” // 256
十四、“三位一體”中的“國寶”侯德榜 // 259
十五、“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 // 263
十六、搪瓷杯盛著塘沽海邊的沙 // 266
第五篇
從一個變成兩個、三個,越多越好
——劉鴻生和他的企業集團
一:“O. S. 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紙瞭!” // 273
二、“想利用口袋中的現鈔做點事” // 276
三、“火柴大王” // 278
四、“象”、“馬”、“龍”之爭 // 286
五、“煤業大王” // 290
六、“我並沒有讓我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 // 294
七、“企業大王” // 299
八、六個保鏢和七隻生雞蛋 // 303
九、點金石:經營之道與用人之道 // 306
十、“在日常工作中發揮個人的纔能” // 310
十一、“在上海我是大老闆,到重慶變成小夥計瞭” // 313
十二、日落西山 // 318
十三、“我總希望把我的企業從一個變成兩個、三個,越多越好。” // 322
第六篇
誰創造瞭“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剋”?
——盧作孚和民生公司
一、宜昌大撤退 // 331
二、藥王廟創世記 // 336
三、“盧作孚神話”:小魚吃大魚 // 339
四、大製度和小細節 // 343
五、“公司魂”:民生精神 // 348
六、朝會和《新世界》 // 353
七、影響和幫助盧作孚的人 // 357
八、“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 // 361
九、沒有私産的總經理 // 365
十、讀書和看戲 // 368
十一、“我從來不想過官癮” // 370
十二、“選盧作孚做行政院長吧” // 374
十三、“這東西不男不女” // 377
十四、“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給國傢” // 382
主要參考文獻 // 388
後記 // 399
精彩書摘
摘自張謇篇——九、“父教育”和“母實業”
張謇有個很有名的說法:父教育,母實業。他對教育的熱情比辦實業還高,他覺得要普及教育就要多辦小學,小學是教育之母,但是辦小學需要師資,所以他第一步選擇辦師範。1902年,大生開機不到三年,他就開始籌辦“通州師範學校”。那時一般都叫“學堂”,張謇稱“學校”還是超前的,十年後,新生的民國教育部纔通令全國一律改稱學校。
張謇著青衣小帽,坐獨輪小車,到處在南通城內外尋找閤適的校址,最後選中南門外半廢的韆佛寺。這是明代萬曆年間建的一個大寺院,鼎盛時期有兩百多個和尚,七進殿堂,韆尊佛像,1901年發生一次火災,正殿被毀,留下瞭幾十間年久失修的房屋,濠河三麵環繞,周圍空曠,是個比較理想的地址,他還看中瞭幾棵百年老銀杏樹。加上韆佛寺沒有田産,隻有一個和尚,安置起來容易。
等到破土動工,工人講迷信,怕得罪神靈,不敢下手,張謇說時不從古,親自動手拉繩索,首先拉倒一尊佛像,工人纔敢跟著動手。改寺院辦學在當地曾引起輿論非議,免不瞭有反對聲音,好在朝廷頒行過改天下寺院為學堂的詔令。迄今南通仍流傳著一句歇後語:“韆佛寺改學堂——時不從古。”
測量、設計、繪圖,都是張謇自己動手,接著雇工挑土填河、拓地,光是淤泥就挖瞭14000船。然後,或改建,或新造,大雄寶殿改成禮堂,文昌閣改成教員室,到1903年共建成平房104間,樓房172間,廊廡116間,可以容納300多名學生。
1903年2月14日,張謇開始住在通師校園,他在南通辦事,幾乎都住在這裏,直到1909年博物苑的花竹平安館建成。當月,通師對外招生,分為本科和講習科。4月23日,本科生復試的試題是他親自擬的,經義兼國文的題目是“先知先覺釋義”,曆史題為“三代學製大概”,地理題為“中國生業物産大概”,還有兩道算術題,其中大約可以看齣他的懷抱、用意。考試那天,大雨滂沱,從早上一直下到中午,學生都是撐著油紙傘來的,監考的教習中就有之後鼎鼎大名的王國維。
4月26日,通州師範開學前夜,總理張謇和庶務宋龍淵檢查學生宿捨,宋舉蠟燭,張拿錘子,在每個房間門口釘名牌,把釘子敲牢,一直忙到後半夜。廁所、廚房也是張親自布置的,他說:“辦學堂,要注意這二處的清潔;看學堂,先要看這二處是不是清潔。”
第二天舉行開學典禮,他穿瞭翰林院修撰的整齊冠服到場,地方官紳都來嚮他道賀,在第一屆學生、後來留校的教育傢顧怡生記憶中,“壽鬆堂上,一時翎頂輝煌,張先生與之周鏇言笑,手持二尺餘長之淡色巴菰煙筒,且吸且談”。那一天,張謇內心的喜悅可想而知,師範開學比大生開機還要讓他激動。不過他那天嗓子不好,沒有講話,書麵的演講詞當晚在禮堂西廊張貼,“堅苦自立,忠實不欺”的校訓就齣自其中,他希望這八個字成就南通學風。第二年他又親自寫瞭校歌,請上海的音樂傢瀋心工譜麯,並專門到外地請人來教唱,當中“民智兮國牢”一句,連續重復三遍,當年的通師學生終生難忘,都視為座右銘。
張謇並沒有直接管理學校事務,主要靠他早年的得意門生江謙(字易園)。他先後請的老師有王國維、陳師曾等,還有8位日本籍教師。王國維當時學術上還沒有建樹,他教倫理學,講義是從日本翻譯過來的,他年僅26歲,比許多學生年齡還小,在那些擁有秀纔、貢生、監生等功名的學生眼裏,他沒有受到多少尊重,隻教瞭半年就離開南通。陳師曾是陳三立的公子、陳寅恪的哥哥,以後成瞭名畫傢,1909年到1913年他任教通師,教的是博物學而不是畫畫。
通州師範開學不久,張謇到日本考察70天,“虛著心,快著眼,勤著筆”,處處留心,嚮走在中國前麵的日本學習,寫瞭一冊《東遊日記》。參觀學校時,他不光對建築、課業內容等觀察得很細,連師範、小學、幼兒園的課桌、椅子長短、高矮,他都一一量過尺寸,詳細記下,對兒童做火車遊戲的積木玩具也看得齣神,連廁所都看得很仔細。到農校,他還和學生共餐,瞭解學生的夥食。《大阪朝日新聞》多次報道他的行程,稱他是知識精英兼實行勇士,不是一般的走馬觀花者。
開辦通州師範的經費大部分來自大生紗廠,在他主持的董事會上作齣決議,原來按13份分派的餘利,勻齣1份,按14份分,1份作為師範的經費。此舉得到占官股大多數的南洋大臣同意,商股中許多股東也錶示同意。從1903年到1907年,南通師範耗費18萬多元,有2/3就來自這筆錢,另外1/3經費則是他和張詧、瀋敬夫等人從自己的分紅中捐齣來的,他說過一句話:“傢可毀,師範不可毀。”
1911年,經張謇提議,通州師範得到通海墾牧公司的450股作為校産,以保證辦學經費。通海發放的股票,每股按100兩計,摺閤規銀45000兩。1926年7月發的股票上有通海墾牧公司總理張謇、協理江導岷的署名和印鑒,明確450股可以分地9900畝。
張謇有一次看到南通師範上課用的生物掛圖,覺得教學效果不好,有意在學校邊上建一個植物園。當時正值他建立京師博物館的提議沒有得到迴應,想在南通自建一個。1905年植物園開始動工,種瞭大量不同品類的植物。第二年再建博物館,後來還有動物園,閤稱為“南通博物苑”(花費約4.9萬兩)。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從這副流傳很廣的對聯中,我們不難體會張謇的用心。“博物苑”共有中、南、北三館,1906年建的南館是博物樓,是個二層的西式小樓,樓上半圓形陽颱的兩邊掛著他手書的這副對聯,至今仍在。同年建的中館很小,最初是“測候所”,做天氣預報的機構,尖頂小樓是後來加的。北館是一幢樸素的兩層中式風格小樓。
張謇在細微處都很用心,這有他的大量手劄(紙條)為證:
“天晴博物苑工趕做,木材今日到校,一切種子須下地……博物館磚牆用條磚,勒腳用三副,勿用洋磚。木材即行配全。”
“移大柏樹韆萬勿傷根,栽時韆萬須人督察。”
與博物苑相鄰的南通圖書館,由他籌款2.6萬兩建立,每年的年費就要1.5萬兩。
在通師之後,1905年他創辦瞭女子師範學校,南通大學的前身,農校、紡校、醫校等專門學校也相繼誕生,醫學專門學校由張傢兩兄弟私資捐辦,紡織專門學校是為大生幾個廠提供人纔的,辦學經費由大生三個廠各負擔三分之一。
在傢鄉海門常樂,他在1904年私人捐資辦瞭第一所小學,校捨施工時他就要求“30年不要動斧頭鑿子”,一次遇到颱風,邊上的房屋都倒塌,隻有這個校捨抗住瞭。校訓“平實”是他定的,校歌“大傢愛國先愛鄉”是他寫的詞。他在常樂還辦有多所小學,包括女子學校。2007年春天,我到常樂尋訪張謇遺跡,已瞭無痕跡。他自稱辦教育的齣發點就是要養成健全公民,從他親自為學校定的那麼多校訓可知,這些學校雖各有目標,共通的是艱苦耐勞。
1920年,他邀請美國的杜威先生到南通演講,這位世界級的教育傢、哲學傢對南通教育的肯定和贊譽並非齣於客套。到1922年,張謇70歲時,南通有350多所初小、60多所高小,另外還有7所初中,大體上做到瞭普及小學教育。
……
前言/序言
追尋企業傢的本土傳統
一、我的追尋之旅
長期以來,中國是個典型的農業社會,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士農工商中商居末位,直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古老大陸纔開始長齣近代工商業的嫩芽,而真正深刻的變化還要等到19世紀末震動整個天朝大國的甲午戰爭之後,《馬關條約》容許日本人在中國的通商口岸任意設廠,給當時具有憂患意識的中國人帶來巨大的刺激,清政府也從那時開始允許民間辦廠。
“實業救國”、“兵戰不如商戰”,就是那個時代走在前麵的中國人發齣的沉痛呼聲。
在讀史過程中,我漸漸感到,以往我們幾乎完全忽略瞭企業傢對社會的貢獻、他們的情懷和追求以及他們在曆史中應有的位置,因此萌生齣一個念頭——追尋企業傢的本土傳統。我試圖找迴中國企業傢真正的根,現代工商業真正的本土源頭。如果從洋務運動算起,中國的企業史已有150多年,就算從1895年算起,也有120年瞭。中國企業傢的根到底在哪裏?
“當官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鬍雪岩》。”據說這是現在辦企業的人中很流行的一句話。鬍雪岩為什麼如此走紅?因為他在經營中有這樣幾個特徵:“利用官府資源的能力,和社會各階層斡鏇的能力,資本運營的能力。”“在當今中國,如何迅速聚集財富,從體製內尋求創業資源尤顯關鍵。”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的迴答一語中的,他在探訪瞭杭州鬍雪岩故居和鬍慶餘堂之後,對鬍氏120年前提齣的“戒欺”、“客戶第一”、“采辦務真,修製務精”等經營理念,對其信用和商德都錶示肯定和佩服,並認為鬍氏最後雖敗猶榮。但這位當代企業界的領軍人物也清楚地指齣,鬍氏畢竟沒有投資新式企業,沒有在改良工藝、提高品質等方麵做齣新的努力,所以算不上是一個企業傢,隻是一個流通領域的商人。
我的追尋結果是,這個根不在“紅頂商人”鬍雪岩身上,不在曾經輝煌一時的晉商與徽商身上,他們都隻是傳統農業文明的産物,身上還沒有籠罩上近代的曙光,簡單地說,他們不過是舊式商人。這個根也不在洋務運動後期崛起的晚清中國盛名顯赫的盛宣懷、唐廷樞等人身上,他們或是官商,或是買辦,最終未能超越身份的限製,踏入現代的門檻。這個根在那些開創瞭各種新式工業的民營企業傢身上,張謇、榮氏兄弟、穆藕初、範旭東、盧作孚和劉鴻生等人,正是他們代錶瞭近代企業的方嚮。
從張謇到盧作孚,從1895年到1952年,橫跨近60年的時光,幾代企業傢篳路藍縷、殫精竭慮、大刀闊斧、立誌求新,他們到底留下瞭哪些值得珍視的傳統?積纍瞭哪些不能忽略的經驗?即便他們當年失敗的教訓,也可以為後人提供很好的參照。還有,他們個人和企業命運的變遷軌跡,他們的“實業救國”抱負和時代的關係,我試圖找到這些答案。
我的追尋之旅始於2005年春天,那時我的《主角與配角》即將完稿,我把目光最終轉移到瞭包括“實業救國”群體在內的曆史人物身上,這也是他們第一次引起我的強烈關注。當時,他們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一片模糊,他們身上幾乎都打上瞭形形色色的階級烙印和政治標記,幾十年來,包括我在內的多數國人對他們始終無法産生足夠的敬意,反而更多的是鄙夷和忽視。從那個春天起,我把時間、精力乃至生命埋進瞭原本不熟悉、不夠被關注的史料之中。讀瞭將近兩年的史料,我眼前的近代企業傢群像纔漸漸變得清晰起來,許多人的麵容在我心中活瞭起來,他們的形象和我少年以來被動地建立起來的圖譜大相徑庭。
同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僅僅閱讀史料是不夠的,我要走齣去,到大江南北親眼看一看近代企業傢們在中國土地上留下的真實痕跡。從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我的追尋之旅斷斷續續,曆時一年。我去的第一個地方是無锡,主要是尋找榮氏兄弟當年在故鄉留下的遺跡,在水西關、榮巷、梅園……我看到瞭曾經的繁華,曾經的追求。四颱石磨開創的驚世事業,我相信至今仍能打動許多做著類似創業夢的人。在長江北岸的南通,我深切地體會到一個人和一個城市的關係。有張謇纔有近代南通,大生集團的事業和南通文化的根基,靠一個人、一個辦廠的狀元郎而奠定,張謇已和南通融為一體,閤二為一,他被稱為“張南通”完全名副其實。盡管在我到過的所有地方中,張謇在南通留下的遺跡最多,保存得也最好,但仍有許多重要的舊建築被無情地毀棄瞭。因為第一次來去匆匆,我又第二次去瞭南通,住瞭整整一個星期,甚至産生過為張謇寫一本書的念頭。
從武漢到成都再到重慶,然後從涪陵經萬州,乘船下宜昌,我尋訪盧作孚和民生公司的遺跡;從重慶朝天門碼頭附近的新民生大樓齣發,我到瞭盧作孚的傢鄉閤川,到瞭他苦心建設的北碚;從“溫泉公園”到“作孚園”,我用心體會盧氏當年的萬丈雄心和內心苦衷。在宜昌的長江碼頭,除瞭對岸的青山依舊,我沒有找到宜昌大撤退時的任何痕跡,好在市區還有幾個舊時民生分公司的倉庫以及留下過盧氏背影的舊時報關行的那條颱階。
對範旭東和“永久黃”事業遺跡的尋訪,我從遙遠的川西五通橋開始。在岷江邊,我好不容易找到瞭刻有“新塘沽”三個大字的那塊石頭,還有許多抗戰期間建造的車間,那些高大的石頭房子,以及廠門前當年挖的人工湖。鐵騎烽火中,永利堿廠曾遷到那裏。我的第二站是與南京隔江相望的卸甲甸,現在叫大廠區,範旭東在那裏創辦瞭當時亞洲第一流的大型企業——永利铔廠。直到2007年12月中旬,我北上天津,纔看到瞭久大精鹽公司駐津辦事處的那幢西式大樓以及李燭塵當年的幾個住處。在塘沽的永利堿廠,廠區裏的老建築隻剩下一個“科學廳”,昔日的“東亞第一高樓”已消失於唐山大地震中,廠區外的“黃海化學工業社”舊址還在,但已成瞭廠史陳列室。現在叫作“天津堿廠”的這個廠區很快也將被放棄,搬到一個耗資幾百億的新廠區,當然這一切都已和範旭東他們無關。
最後,我去瞭離我最近的上海,尋找榮氏兄弟、穆藕初、劉鴻生等人在上海灘留下的痕跡。我的追尋之旅還未結束,在陝西寶雞,榮傢企業中被林語堂盛贊為“戰時之花”的“窯洞工廠”,我也很想去看看,看它到底還保存瞭一些什麼沒有。
《風雲際會:近代中國商業的轉型與企業傢群像》 導言:一個時代的磅礴畫捲 本書將帶您深入近代中國波詭雲譎的社會經濟轉型期,聚焦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敏銳捕捉機遇、憑藉膽識與智慧白手起傢或力挽狂瀾的商業精英群體。這不是一部聚焦於某個特定行業或某一地域的狹隘敘事,而是一幅旨在勾勒齣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中國傳統商業秩序崩塌與現代商業體係艱難建立過程中,湧現齣的多元化、復雜性的企業傢群像的宏大畫捲。我們將從社會結構、思想觀念、技術引進、國際貿易等多個維度,剖析這些“新商人”如何應對內憂外患,探索工業化與資本積纍的路徑。 第一部分:舊邦之殤與新土之萌(社會經濟背景與商業倫理的衝突) 近代中國的商業轉型,首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結構性地震。傳統的士紳階層與商業資本之間長期存在的張力,在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下被空前激化。 第一章:商業環境的破碎與重建 本章細緻考察瞭清末“自強”運動後,中央權力下移,地方督撫主導下的官督商辦模式如何催生瞭第一批具有近代色彩的企業傢群體。重點分析瞭在鐵路、礦業、紡織等關鍵領域,政府權力與私人資本如何博弈、如何依存。我們將探討,這種“官商”關係的復雜性,既是早期資本積纍的加速器,也是製約其健康發展的深層桎梏。 第二章:商業倫理的迭代與張力 傳統儒商的“義利觀”在資本邏輯麵前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將對比分析幾種主要的商業倫理體係的碰撞。一方麵,老一代商人堅守的信用、誠信的價值;另一方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新興的投機行為、冒險精神如何逐漸占據上風。這種倫理上的斷裂與重塑,深刻影響瞭早期企業傢的治理風格和傢族傳承策略。我們會考察一些典型案例,看他們在“逐利”與“守德”之間如何走鋼絲。 第二章:地域商業資本的崛起與分化 近代商業的勃興並非均衡分布。本章重點探討瞭以“商幫”為載體的地域性商業集團,如徽商、晉商等,在麵對新的挑戰時所采取的戰略分化。部分商幫成功地將傳統網絡移植到新式産業,如金融、票號改製;而另一些則因固守傳統,逐漸式微。分析瞭地域文化、宗族網絡對資本擴張速度和風險偏好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工業化的先驅與技術引介(從手工業到工廠的跨越) 近代實業傢的核心使命之一,在於將分散的手工作坊提升為有組織的、使用現代技術的生産實體。 第三章:紡織工業的“洋布”挑戰 紡織業被視為近代民族工業的“試驗田”。本章深入研究瞭數傢重要的民族紡織企業從籌備、引進設備到遭遇外資傾軋的整個過程。我們不僅關注他們的技術路綫——如是選擇引進英國全套設備,還是采用更加本土化的改良方案——更關注企業傢如何在原料采購、勞工組織以及産品銷售上建立起一套適應殖民貿易體係的運作模式。這其中充滿瞭與外國資本的正麵交鋒和巧妙的規避。 第四章:礦冶與交通:重工業的啓濛者 鋼鐵、煤炭、水泥等重工業的萌芽,標誌著中國工業化的深度探索。本章聚焦於那些敢於投資高風險、長周期的重資産項目的實業傢。他們不僅需要巨額的啓動資金,更需要剋服專業技術人纔匱乏的難題。本書將揭示這些企業傢如何通過聘請西方工程師、派遣子弟留學等方式,艱難地完成技術知識的輸入和本土化消化。對早期中國鐵路修建中的私人投資與國傢控製關係的分析,也是本章的重點。 第三章:金融與資本的現代構建(票號的轉型與銀行的興起) 沒有現代金融體係的支撐,工業化無從談起。本章著眼於中國近代金融領域的關鍵轉型。我們分析瞭傳統票號(如山西票號)在麵對西方銀行體係和現代信用工具(如匯票、兌換券)衝擊時的掙紮與應對策略。部分票號成功地實現瞭嚮現代銀行的蛻變,這涉及到瞭對股份製、有限責任、利率機製等現代金融概念的理解與應用。同時,考察瞭早期由民間資本主導的銀行(如鹽業銀行、四明銀行)的設立背景、業務範圍及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貢獻。 第三部分:企業傢精神的多元麵相(個體特質與外部環境的互動) 成功的企業傢並非是模闆化的,他們的成功往往源於其獨特的個性和對外部環境的獨特解讀。 第四章:改革派知識分子與實業救國 部分企業傢齣身於開明士大夫或留學生群體,他們將“實業救國”視為一種政治抱負而非單純的商業行為。本章分析瞭這類企業傢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何驅動他們進行高風險的産業投資,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將現代管理理念與傳統文人氣質相結閤。他們的敘事,常常與政治運動和思想變革緊密交織在一起。 第五章:草根的崛起與傢族的擴張 與受過高等教育的改革派相對,另一批企業傢則是憑藉街頭智慧、精明算計和對市場細微變化的敏感度而崛起的。他們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對供應鏈管理、成本控製有著驚人的直覺。本章剖析瞭這些草根企業傢的生存哲學,以及他們如何利用緊密的傢族網絡來整閤資源、規避風險,並最終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他們的擴張模式往往更具彈性和適應性。 第六章:女性角色與新興商業領域 在傳統父權社會中,女性的商業活動常常隱於幕後。本書將努力挖掘那些在特定領域(如零售業、特定手工業的産業化)展現齣卓越纔能的女性商業領袖。雖然她們的記載往往零散,但她們的齣現,標誌著中國商業階層結構的微小但重要的鬆動。 結語:未竟的事業與曆史的迴響 近代中國企業傢們的努力,是塑造現代中國經濟格局的基石。他們在一個沒有成熟法律保障、政治動蕩頻仍、外國資本強勢滲透的環境中,以驚人的韌性推動瞭中國的初步工業化。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超越簡單的成功或失敗的評判,去理解他們在曆史特定階段所做齣的艱難抉擇,他們的貢獻與局限性,及其留給後世的商業遺産。他們的故事,是關於適應、創新與民族自強的生動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