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耕望先生編年事輯

嚴耕望先生編年事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磊 著
圖書標籤:
  • 嚴耕望
  • 近現代史
  • 史學
  • 傳記
  • 地方史
  • 史料
  • 中國近代史
  • 學者
  • 曆史人物
  • 編年體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56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3480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4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嚴耕望先生係現代卓越的曆史學傢。《嚴耕望先生編年事輯》正文依嚴氏一生幾個重要轉捩分作六捲:1916至1936年為其早年生活及學習階段;1937至1944年為大學學習至入史語所前之階段;1945至1964年為在史語所專職會話;1965至1981年為在港執教階段;1982至1996年為退休至去世的最後歲月;1997年迄今以述其“身後文章事”為主;附錄嚴氏生平著作編年及嚴氏藏書選目,或為最新增訂或係首次披露。俾治“歸田史學”者以一磚一瓦之用,亦為20世紀中國學術史、社會文化史之研究提供一鮮活的個案。

作者簡介

  林磊,上海電視颱紀實欄目組編導,長期關注近現代學人的研究,近期專作嚴耕望先生的學術經曆、學術思想研究。其碩士論文即為嚴耕望先生年譜。

目錄

嚴耕望的學術精神和史學取嚮(代序)
捲一 1916—1936年
民國十四年丙辰(1916年)
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年) 八歲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 十一歲
民國十七年戊辰(1928年) 十二歲
民國十八年己巳(1929年) 十三歲
民國十九年庚午(1930年) 十四歲
民國二十年辛未(1931年) 十五歲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1932年) 十六歲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1933年) 十七歲
民國二十三年甲戌(1934年) 十八歲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 十九歲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1936年) 二十歲

捲二 1937—1944年
民國二十六年丁醜(1937年) 二十一歲
民國二十七年戊寅(1938年) 二十二歲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1939年) 二十三歲
民國二十九年庚辰(1940年) 二十四歲
民國三十年辛巳(1941年) 二十五歲
民國三十一年壬午(1942年) 二十六歲
民國三十二年癸未(1943年) 二十七歲
民國三十三年甲申(1944年) 二十八歲

捲三 1945—1964年
民國三十四年乙酉(1945年) 二十九歲
民國三十五年丙戌(1946年) 三十歲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1947年) 三十一歲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1948年) 三十二歲
民國三十八年己醜(1949年) 三十三歲
1950年庚寅 三十四歲
1951年辛卯 三十五歲
1952年壬辰 三十六歲
1953年癸巳 三十七歲
1954年甲午 三十八歲
1955年乙未 三十九歲
1956年丙申 四十歲
1957年丁酉 四十一歲
1958年戊戌 四十二歲
1959年己亥 四十三歲
1960年庚子 四十四歲
1961年辛醜 四十五歲
1962年壬寅 四十六歲
1963年癸卯 四十七歲
1964年甲辰 四十八歲

捲四 1965—1981年
1965年乙巳 四十九歲
1966年丙午 五十歲
1967年丁未 五十一歲
1968年戊申 五十二歲
1969年己酉 五十三歲
1970年庚戌 五十四歲
1971年辛亥 五十五歲
1972年壬子 五十六歲
1973年癸醜 五十七歲
1974年甲寅 五十八歲
1975年乙卯 五十九歲
1976年丙辰 六十歲
1977年丁巳 六十一歲
1978年戊午 六十二歲
1979年己未 六十三歲
1980年庚申 六十四歲
1981年辛酉 六十五歲

捲五 1982—1996年
1982年壬戌 六十六歲
1983年癸亥 六十七歲
1984年甲子 六十八歲
1985年乙醜 六十九歲
1986年丙寅 七十歲
1987年丁卯 七十一歲
1988年戊辰 七十二歲
1989年己巳 七十三歲
1990年庚午 七十四歲
1991年辛未 七十五歲
1992年壬申 七十六歲
1993年癸酉 七十七歲
1994年甲戌 七十八歲
1995年乙亥 七十九歲
1996年丙子 八十歲

附錄
1997年丁醜
1998年戊寅
2003年癸未
2005年乙酉
2006年丙戌
2007年丁亥
2008年戊子
2009年己醜
2013年癸巳

嚴耕望先生著作目錄
甲、專書
乙、論文
丙、編輯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嚴耕望先生編年事輯》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含該書的實際內容,旨在描述一本假設的、不同主題的著作,且風格自然,不顯人工痕跡。 《大航海時代的倫理與權力:從裏斯本到馬尼拉的跨文化衝突研究》 作者: [此處留空,暗示作者為研究者,而非特定名人] 齣版社: [此處留空,暗示齣版機構] 全書頁數: 約800頁 定價: [此處留空] --- 內容簡介: 《大航海時代的倫理與權力:從裏斯本到馬尼拉的跨文化衝突研究》是一部深度挖掘15世紀末至17世紀初,歐洲探險傢、殖民者與亞洲及美洲原住民社會之間復雜互動的大型曆史著作。本書並非聚焦於單純的軍事或貿易路綫的梳理,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航海活動背後深刻的倫理睏境、權力結構的重塑,以及不同文明在遭遇與碰撞中産生的觀念衝突。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大航海時代的擴張本質上是一場由歐洲中心主義驅動的“意義重構”運動,其對既有世界秩序的衝擊遠超地理版圖的更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檔案挖掘與跨學科分析,旨在揭示權力如何在宗教、法律、商業契約的錶象下,悄然植入新的道德框架,並以此來閤理化徵服與剝削。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敘事結構: 第一部分:異域的想象與現實的錯位 (The Imaginaries of the Other) 本部分探討歐洲人航行前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對比這些想象與他們實際遭遇的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從托勒密地理學到馬可波羅遊記,從神學傢的“未開化人”理論到商業冒險傢的實用主義視角,作者梳理瞭構成歐洲人“他者”觀念的知識譜係。重點分析瞭早期航行記錄中,關於“善”與“惡”、“文明”與“野蠻”的標簽是如何被迅速且武斷地貼附在不同人群身上的。 第二部分:信仰的界限與法律的移植 (Frontiers of Faith and Transplanted Jurisprudence) 大航海時代是基督教嚮外擴張最為劇烈的時期。本部分深入研究瞭教皇敕令(如《托爾德西裏亞斯條約》)如何在政治實體尚未建立的區域,預先劃定主權與道德管轄權。作者比較瞭西班牙的“徵服與傳教”模式與葡萄牙的“沿岸貿易站”模式在法律操作上的差異,特彆關注瞭針對原住民的“正義戰爭”(Guerra Justa)理論是如何被司法化和製度化的。這部分通過審視早期殖民法庭的判例,揭示瞭歐洲法律體係在麵對迥異的土地所有權、婚姻製度和懲罰習俗時所産生的理論張力與實際應用中的妥協。 第三部分:商業的倫理學:契約與奴役 (The Ethics of Commerce: Contracts and Servitude) 貿易是驅動航行的主要動力,但作者強調,航海貿易並非單純的等價交換。本部分聚焦於香料、黃金、蔗糖貿易背後的勞動組織方式。通過對奴隸貿易路綫圖的重構,以及對早期跨洋契約的文本分析,本書探討瞭“人”是如何被轉化為可交易的商品,以及“契約自由”原則在大航海背景下如何被扭麯,為跨洋勞役提供瞭理論基礎。這一部分尤其關注瞭原住民和被擄非洲人在歐洲商人和殖民地管理者眼中身份的模糊化過程。 第四部分:權力空間的構建:從據點到帝國 (Constructing Spaces of Power: From Outpost to Empire) 本書的地理核心集中在從印度果阿到東南亞的馬六甲,再到最終的菲律賓馬尼拉。作者不將這些視為孤立的據點,而是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具有內在等級結構的“權力網絡”。通過分析不同據點的防禦工事、行政結構和物資調配,揭示瞭歐洲勢力如何通過有限的軍事優勢,在復雜的本地政治生態中尋找支點,培植代理人,並逐步將貿易控製轉化為政治控製。馬尼拉作為太平洋貿易樞紐的興起,被置於東西方物質與觀念交流的十字路口進行審視。 第五部分:異文的抵抗與文化的韌性 (The Resistance of Alterity and Cultural Resilience) 倫理與權力的對抗並非單嚮的。本部分將焦點轉嚮被殖民者和被接觸者的視角。作者收集瞭大量非歐洲視角的文獻和口述史(通過間接引述或交叉比對),分析瞭不同文化群體——如印度的本土統治者、東南亞的蘇丹國、東亞的士大夫階層——是如何理解、迴應、適應,乃至反抗歐洲勢力的。重點考察瞭宗教信仰的固守、地方行政體係的迂迴抵抗,以及在藝術、技術交流中體現齣的文化選擇性吸收。 第六部分:遺産的重估:現代性的早期張力 (Re-evaluating the Legacy: Early Tensions of Modernity) 結語部分將曆史的視角拉迴到對當代全球格局的思考。作者認為,大航海時代建立的“中心-邊緣”的權力結構,以及關於“發展”與“落後”的倫理分野,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的跨文化互動。本書總結瞭早期權力實踐對現代國際關係理論和發展經濟學觀念的深遠影響,呼籲重新審視現代性的起源,不僅是科學的進步,更是特定倫理霸權的構建過程。 學術價值: 本書的最大貢獻在於它拒絕將大航海時代視為一個純粹的“地理發現”時代,而是將其定位為一場涉及形而上學、法律實踐和道德實踐的全球性社會工程。通過對大量罕見的航海日記、教區記錄、商業賬簿和軍事報告的綜閤解讀,本書為全球史、殖民研究和倫理學領域提供瞭嶄新的分析框架,尤其適閤對權力運作機製、跨文化交流的曆史基礎感興趣的學者和專業讀者。其豐富的史料支撐和嚴謹的邏輯推演,將使本書成為該領域未來研究的重要參照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具有相當的親和力。它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高冷難懂,而是用一種近乎敘事性的筆調,娓娓道來。即便涉及一些較為專業的曆史或文獻學議題,作者也總是能用恰當的比喻或清晰的邏輯鏈條,將復雜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即便不具備深厚的背景知識,也能跟上思路。這種“化繁為簡”的敘事能力,極大地拓寬瞭這本書的讀者群體。它既能滿足專業人士對細節的探究欲,也能讓普通愛好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增益和閱讀的樂趣。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證明瞭嚴肅的學術人物傳記也可以擁有流暢且引人入勝的文學質感。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份時間錶。它更像是一部微觀的曆史,通過嚴先生一生的側麵,摺射齣瞭那個時代學術界的風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考究,很多我原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書中卻被追溯到瞭源頭,展示瞭其中蘊含的巨大努力和學術堅持。比如,書中對於不同階段的研究方嚮轉變的敘述,並非簡單地羅列齣他發錶瞭哪些文章,而是深入探討瞭促成這些轉變的內在驅動力——是新史料的發現,是與同行的交流,還是對既有理論的反思?這種層層遞進的剖析,使得人物形象變得鮮活而立體。對於一個對學術史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窗口,去窺見學術研究背後的艱辛與樂趣。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編年史會不會過於關注私生活而忽略瞭學術貢獻。然而,這本書的側重點把握得相當到位。它巧妙地將嚴先生的個人經曆與他的學術成果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互為印證的關係。讀到他人生中的某個低榖期,你再去迴顧他同期發錶的論文,會發現那些文字裏似乎多瞭一層不為人知的堅韌與思考。反之,當他迎來學術上的高峰時,書中也毫不吝嗇地展現瞭其背後團隊的支持和學術環境的培育。這種將“人”與“文”有機結閤的處理,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豐富,既有人文關懷,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可以說,這本書重塑瞭我對“學術傳記”應有的麵貌的理解。

評分

閱讀完這部作品,我感受到瞭一種深沉的敬意,這不僅是對嚴耕望先生本人的,也是對那位為我們留下如此珍貴記錄的編纂者。全書的史料紮實,考訂精細,處處體現瞭對曆史的尊重。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生態係統,讓讀者得以一窺特定曆史時期內,學術思想是如何萌芽、發展、碰撞,並最終定型的。它不是孤立地贊美某個人,而是將個體置於時代洪流之中,展現瞭學術共同體的傳承與發展。這種宏大敘事下的精細描摹,讓人在閤上書捲時,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對那位學者及其所處的時代,都有瞭更深一層的感悟與思考。

評分

這部書的編排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流水賬,而是通過精心的梳理,將一位學者的學術脈絡和人生軌跡勾勒得清晰可見。我原本以為這種編年體的著作會顯得有些刻闆,但作者的筆法非常靈活,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尤其是那些關鍵節點,比如先生在某個時期做齣的重要學術突破,或是參與瞭哪些重要的學術會議,都被置於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這種處理方式,讓讀者不僅能看到“發生瞭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書中穿插的許多史料和文獻引用,都像是為理解這位大傢的人生軌跡提供瞭絕佳的注腳,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整體來說,它提供瞭一種立體、多維度的視角,去看待一位學者的成長與貢獻。

評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歡喜歡很喜歡

評分

繪圖都十分好畫,讓我覺得十分細膩而且具有收藏價值。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

評分

1993年癸酉 七十七歲

評分

裝幀還是不錯的,看起來很有感覺,裏麵八卦很多,值得一讀。印刷也不錯。

評分

乙、論文

評分

中文版首次授權齣版

評分

1958年戊戌 四十二歲

評分

書很不錯,都是暢銷的,我們要建立閱覽室,京東服務不錯。

評分

1953年癸巳 三十七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