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荒废集》作者陈丹青,其书让人的记忆重演,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委实太繁,不清除,全都沉甸甸地揣着,我们背得起么?认识文艺复兴艺术是没有尽头的过程。每一过程都珍贵,都无可替代。留学不值得骄傲,那是悲剧。胡适七十年前就写文章说留学是国耻。到今天,这种状况有多大改变?
内容简介
《荒废集》相较于《退步集》及其“续编”,依然显示作者敏锐多变的观察和视角。“自由谈”九篇短稿是新的言路的尝试;三篇再谈鲁迅的演讲、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回顾七十年代的长篇随笔,描述了十年浩劫中,几代人被荒废的命运。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而他对写实能力的熟练把握,对欧洲古典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于油画传统手法的观众佩服不已。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2004年末提交了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的辞职报告。
目录
自自序
访谈杂录
自由谈
午餐时间
好一场举世未有的青歌賽
比尔与汤米
人权与死权
汶川地震感言
地狱和宗庙
日常的台湾
台湾的文艺家
日常,以及日常之上
再谈鲁迅
选择上海与上海的选择
民国的文人
文学与拯救
编年杂稿
我永远被起飞吸引
非典在北京
知青与农民
历史的叫喊
身份与活人
绘画与讯息
艺术与国籍
失败与言论
谈约翰·伯格
异端的命运
希腊是人类的永久教师
无言的劝告
喜看提香来上海
漫谈普拉多美术馆珍藏展来华
仍然在野
现状不是美术史
请媒体人善待公器
"中国世纪"来了吗?
谈朱正《鲁迅传》
被糟蹋的词语
价格眩晕
绅士的没落
写在知青运动四十周年
《退步集》台湾版序
谈《安迪·沃霍尔的哲学》
不在其"伪",而在其"劣"
历史与观看
从毛泽东到董其昌
百年苦难的补偿
"一个原则,各自表达"
中国符号与中国文化
中央美院建院九十周年发言
幸亏年轻
精彩书摘
午餐时间
年初去纽约探望母亲和弟弟,饭后闲聊,弟弟说起单位的小事:2005年,南洋海啸万人死。单位午餐时间,便有同事搭起临时桌面,大家围拢,当场掏钱:二十、五十、上百美元,各人自便。如是者三五天,都在午餐时间,顺便,不耽误上班。临了捐款数目一并公布,做成账,上交专门机构汇到南洋灾区去。
弟弟供职“联邦交通局”,算是“公家”,许多纽约大公司(即所谓“私营企业”)的芸芸白领也都踊跃捐款,用我们的老话:“群众发动起来了!”其实没人发动,和政府更不相干。美国政府的恶习不是扮演“世界警察”吗?美国人民的恶习之一,捐款救灾是也:但凡哪些不相干的国家地区遭了灾,“群众”就来纷纷掏钱管闲事。我居停纽约那些年,没单位,但常见教堂或社区的走廊院子里,悬个告示,搭开桌子,太阳底下一堆老百姓不动声色在捐款,事情办完,撤摊。
那年美国新奥尔良州飓风肆虐,屋毁人亡逾百千,弟弟单位,一点没动静——这是美国自家事,华盛顿会管,新奥尔良政府会管,全国各州援助,无数民间机构更会援助。这帮慷慨而精明的纳税人很清楚:南洋灾民比美国人更需要援助,而美国要比南洋更知道如何援助。
……
前言/序言
这两年藏身画室,静下来,自以为推脱不少稿约与琐事,近日搜查旧稿,竟得四十余篇,又可以出本集子了。体例仍类似《退步集》及其“续编”,并没新花招:有所期待的读者,怕会失望的。
话题多少是在变化,譬如给南方周末的“自由谈”杂稿,忽儿谈论死亡、救灾,忽儿评议歌赛及台湾;三篇关于鲁迅的讲演,是给周令飞先生一再叫去,写着写着,发现旧的谈资仍待扯出新的意见,新的意见,又该持续展开的。此外以编年排列的碎稿,较用力的是回顾“星星”群体和谈论奥运会开幕式,一则往事,一则眼前,既要说出自己的意思,又不至被删得没法子读,难免动些脑筋,书尾回顾七十年代的长文倒是才完稿,简直写到死去活来,终于顾不得章法,给汹涌的记忆卷走了。
早先在《退步集》遗弃的两篇游戏文章——关于坐飞机,关于非典——现在看看还喜欢,因为轻松,因为没意思。凡是刊物的专访,也多浅薄:我的书写全是这类命题作文,回国至今,也才明白开口说话最好是表不及里,深下去,媒体不便,我也没足够的学问和胆量的。
我与媒体的关系差不多便是写作的姻缘,照单全收,一概推却,都不是办法,但媒体自有一套办法将某人的言说予以扭曲而简化,更有若干记者有心无意来耍弄:有的只为填版面,生掰硬扯、取义断章,有的存心撩拨,那撩拨的资料也无非种种断章和取义,我偶尔回嘴了,年初致《新京报》的公开信即是一例,但我也难辞其咎,因在众人面前晃得久了,总不免有口水吐过来。好在多数记者是善意的,也好在临了自己编成书,白纸黑字排列好,有谁乐意继续教训我,目标可以比较地清晰而准确。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写稿出书,回国八年,别人看得很勤奋,自己思忖,总有荒废之感,虽然不忙这些,我也未见得做成什么更有价值的事——这回的书名题曰“荒废”,其实言重了,比起“退步”的意思,更显做作。父亲建议取名“缄言集”,意思狠准确:这些年,亲人和旧友,特别是对我侧目反感的人,或劝告、或指骂,归结为一句话:闭嘴吧!可是这“缄言”二字嫌太雅,又近生僻字,给出版社几位年轻编辑辨一辨,居然读作“箴言集”,“缄默”的“缄”,认得出而念得对,已属稀罕了,出版后,费尽口舌怕也说不清。怎么办呢,“荒废”二字先已写成书法,试印封面,效果蛮好看,别的书名既是想不出,下厂印制的时日逼近了,一横心:既有荒废之念,索性就此交差。
今后我仍将荒废光阴,抑或听劝而闭嘴么?父亲好几次对我说:爸爸妈妈这辈子,就为说了几句话!这是真的,而我近年何止几句话。可是每有书出,俩老右派却是认认真真反复读,并且大笑,或者流泪了。此生哪想到父亲母亲会是我的读者呢?年幼时纸片上画了几笔画,赶紧走去爹妈面前讨几句夸,现在情形稍许变了变:我知道他们心里欢喜,但总会一脸忧戚对我说:不管怎样,还是少说几句吧。
《荒废集》 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时间仿佛凝固,往昔的回响在寂静的风中低语。一本名为《荒废集》的书,承载的并非是喧嚣的传说,也不是繁盛的篇章,而是一份关于失落、关于遗忘、关于在岁月中悄然沉寂的物的沉思。它并非详述某一个具体的故事,也不围绕着某个显赫的人物展开叙述,而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细碎的、被忽视的意象拼凑而成的画卷,邀请读者一同踏入一个由残垣断壁、褪色印记和无声诉说构筑的独特空间。 《荒废集》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挖掘那些被现代文明的洪流所淹没的角落。它不是要重建一个完整的历史,而是捕捉那些零散的、易逝的瞬间。想象一下,在某个被遗忘的村庄,房屋的屋顶坍塌,藤蔓攀爬上斑驳的墙壁,曾经的灶台冷寂,炉火早已熄灭。那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夹杂着泥土、朽木和雨水的味道。书中描绘的,正是这些场景中蕴含的细微之处:一块剥落的墙皮下露出的粗糙砖石,一扇摇摇欲坠的窗户透出的昏黄光线,一把锈迹斑斑的农具斜倚在墙角,仿佛还在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主人。 这些描绘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被组织成一种氛围,一种情绪。作者似乎是一位漫游者,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敬意,审视着这些被时间侵蚀的痕迹。他笔下的“荒废”并非全然的破败和绝望,而更多的是一种转化,一种从原有功能和意义中剥离出来的纯粹存在。一处废弃的工厂,曾经是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的场所,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车间,破碎的玻璃窗让阳光倾泻而下,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机器,如今静静地“休息”着,它们的金属外壳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生锈的齿轮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沉默。书中的文字,便是对这种沉默的翻译,是对那些无声故事的倾听。 《荒废集》也深入探索了那些与“荒废”相关的物品。一件旧衣物,可能曾承载着主人的喜怒哀乐,如今被遗弃在角落,布料褪色,缝线开裂。一件被遗忘的书籍,书页泛黄,字迹模糊,也许上面还留有前主人的批注,那些批注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失落的见证。一张褪色的照片,模糊了人物的面孔,但依稀可见当年神情,那是一种穿越时空而来的,带有忧伤的凝视。作者没有试图去复原这些物品的原貌,而是捕捉它们在“荒废”状态下的独特美感。这种美感,源于它们与时间的对话,源于它们身上所承载的岁月的痕迹,源于它们所象征的消逝与永恒的交织。 书中也可能描绘了自然如何重新占据那些被人为遗弃的空间。野草从裂缝中顽强地生长,鸟儿在残破的屋檐下筑巢,昆虫在废弃的角落里繁衍。这种自然的侵蚀与再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也赋予了“荒废”一种新的生命力。那些曾经被视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在被人类抛弃之后,反而回归到更原始、更自然的循环之中。这种回归,是一种无声的哲学,一种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循环的深刻洞察。 《荒废集》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结构,它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片段,每一个片段都像是一颗颗珍珠,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串沉甸甸的项链。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去连接这些意象,去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氛围,去体味那些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本书鼓励读者慢下来,去观察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去思考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事物。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曾经辉煌或重要的事物,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走向“荒废”,但这种“荒废”并非终结,而可能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在《荒废集》的世界里,每一个被遗弃的角落,每一件被遗忘的物品,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要诉说。这些故事,可能与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关,与他们生活的点滴有关,与他们曾经的梦想和失落有关。作者以一种温和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无声的语言转化为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字。它不是一篇篇直白的记录,而是一种情绪的传递,一种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共鸣。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在于它所激发读者的想象。它不直接告诉你一切,而是给你线索,让你去自行想象那些缺失的部分。这种互动性,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荒废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失落、对于怀旧、对于时间流逝的复杂情感。 《荒废集》中的文字,有时如同清泉般流淌,有时又如同古老的石刻,沉静而有力。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朴素、真诚的方式,触碰人心的最柔软之处。它邀请你一同走进那些寂静的角落,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痕迹,去倾听那些被遗忘的低语。这是一场关于“存在”的冥想,一场关于“消逝”的咏叹,一场关于“记忆”的追寻。 总而言之,《荒废集》是一部关于失落、关于遗忘、关于时间流逝的深刻作品。它通过对被荒废的土地、物品和场景的细腻描绘,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充满沉思和感悟的独特空间。它不讲述具体的故事,却通过营造氛围和捕捉意象,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对生命、时间与存在的思考。它是一场安静的对话,一场与过去和时间的深刻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