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

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琳,帅长庚 著
图书标签:
  • 振动理论
  • 机械振动
  • 结构动力学
  • 工程应用
  • 振动分析
  • 模态分析
  • 振动控制
  • 有限元分析
  • 旋转机械
  • 故障诊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03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010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页数:7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作为高等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船舶设计、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船舶、振动专业的教辅书,也可供有关专业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是一本很好的振动理论与船舶振动噪声控制应用相结合的教辅书, 《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分为两篇, 共计15章. 第1篇为振动基础, 主要运用实例论述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及其在谐波、周期、非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 两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多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及主振型的近似解法, 连续系统的振动; 第2篇为振动理论在船舶领域的应用, 包括船舶振动噪声控制概论、船舶振动噪声源分析、船体振动、船舶推进轴系振动、船舶结构振动及其控制、船用隔振装置及其减振元器件技术.

目录

第1篇振动基础
第1章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3
1.1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3
1.2无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7
1.3确定固有频率的能量法10
1.4计算等效质量、等效刚度的能量法13
1.5有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17
1.5.1临界阻尼情况18
1.5.2过阻尼情况20
1.5.3小阻尼情况23
第2章单自由度线性系统谐波和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30
2.1无阻尼系统谐波激励下的强迫振动30
2.2有阻尼系统谐波激励下的强迫振动36
2.3基础谐波运动激励下的强迫振动42
2.4不平衡转子激励的强迫振动47
2.5强迫振动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51
2.5.1示压计51
2.5.2结构物固有频率的测定51
2.5.3测振仪51
2.5.4隔振56
2.6转轴的横向强迫振动63
2.7谐波激励下的能量平衡67
2.8谐波激励下的等效阻尼68
2.9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73
2.10振动能量收集80
第3章单自由度线性系统非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86
3.1非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卷积积分法86
3.2基础非周期运动激励下的强迫振动93
3.3响应谱95
3.4响应的数值解法99
3.5非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拉普拉斯变换法105
3.6瞬态忡击激励下的振动隔离112
第4章两自由度系统的振动117
4.1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117
4.2无阻尼两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120
4.3拍击现象126
4.4无阻尼两自由度系统谐波激励下的强迫振动130
4.5无阻尼吸振器132
4.6有阻尼两自由度系统谐波激励下的强迫振动、有阻尼吸振器139
第5章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144
5.1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144
5.2推导运动方程的刚度法和柔度法149
5.3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153
5.4主振型(特征矢量)的正交性158
5.5等固有频率的情形161
5.6主振型矩阵和主坐标变换164
5.7固有频率随系统参数的变化167
5.8约束的增加对固有频率的影响169
5.9无阻尼多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174
5.10有阻尼多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179
第6章多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及主振型的近似解法185
6.1瑞利能量法185
6.2邓克利法(迹法)192
6.3矩阵迭代法194
6.4高阶频率与振型198
6.5瑞利–李兹法202
6.6传递矩阵法206
6.6.1质量–弹簧系统的传递矩阵解法207
6.6.2扭振系统209
6.6.3梁的横向振动211
第7章连续系统的振动215
7.15的横向振动215
7.2杆的纵向振动221
7.2.1杆的纵向自由振动221
7.2.2杆的纵向强迫振动229
7.3轴的扭转振动233
7.4梁的弯曲振动235
7.4.1梁的自由弯曲振动235
7.4.2几种支撑情况下梁的振型函数和固有频率237
7.4.3振型函数的正交性244
7.4.4梁对初始激励的响应246
7.4.5梁的强迫弯曲振动247
7.5固有频率的近似解法250
7.5.1瑞利法250
7.5.2李兹法253
参考文献255
第2篇船舶机械振动与控制
第8章船舶振动噪声控制概论259
8.1基本概念259
8.2分贝运算261
8.2.1相干信号的加减法261
8.2.2非相干信号的加法261
8.2.3非相干声源的减法263
8.3船舶水下噪声能量概念及声转换效率264
8.4水下噪声的表现形式266
8.5船舶振动噪声控制的基本原则266
8.6船舶振动噪声控制研究频率范围的确定267
8.7船舶振动噪声分析频段划分269
8.7.1频段划分原则269
8.7.2低频270
8.7.3中频270
8.7.4高频270
8.8船舶声学设计计算方法的选择271
8.9船舶声学设计271
8.9.1从声学角度出发选择最佳的船舶体系架构271
8.9.2船舶结构声学设计272
8.9.3系统、船舶机械降噪设计272
8.10船舶声学性能评估273
参考文献273
第9章船舶振动噪声源275
9.1船舶噪声特征275
9.2流体动力声源机理278
9.3螺旋桨激励280
9.3.1螺旋桨失衡力280
9.3.2螺旋桨叶频力281
9.3.3螺旋桨表面力283
9.3.4螺旋桨噪声283
9.4海水拍击284
9.5流激励全腔共振284
9.6流激励舵颤振286
9.7机械振动激励源288
9.7.1旋转不平衡288
9.7.2轴及轴承对旋转不平衡的影响293
9.7.3部件碰撞294
9.7.4往复不平衡296
9.7.5活塞拍击297
9.7.6流体激励305
9.7.7电磁激励311
9.8常见船用机械噪声源313
9.8.1声源表述313
9.8.2推进汽轮机声源级313
9.8.3减速齿轮声源级314
9.8.4船用汽轮发电机声源级314
9.8.5泵声源级315
9.8.6发电机声源级315
9.8.7电机声源级316
9.9声源运动316
9.9.1多普勒频移317
9.9.2平稳运动对声级的影响317
9.9.3周期运动317
参考文献318
第10章船体振动及其控制319
10.1船体振动分析概论319
10.1.1引言319
10.1.2基础梁理论319
10.1.3船体振动分析方法323
10.1.4附加质量效应338
10.1.5局部效应339
10.1.6浅水效应339
10.1.7急机动339
10.1.8吃水条件340
10.2局部挠性对船体振动的影响340
10.2.1“簧上质量”340
10.2.2局部弹性结构340
10.2.3弹性安装设备341
10.3船体振动阻尼344
10.3.1概述344
10.3.2船体阻尼分析345
10.3.3测定船体阻尼的方法346
10.3.4升力面的阻尼作用347
10.3.5船体结构的耗散性能347
10.4船体振动控制348
10.4.1船体设计一般要求348
10.4.2降低螺旋桨激励力351
10.4.3避免船体共振352
10.4.4避免局部共振353
10.4.5平衡355
10.5防振装置359
10.5.1概述359
10.5.2动力吸振器360
10.5.3可调旋转偏心质量367
10.5.4同步设计368
参考文献369
第11章船舶推进轴系振动及其控制371
11.1引言371
11.2扭转振动371
11.2.1概述371
11.2.2固有频率分析372
11.2.3扭转振动阻尼379
11.2.4振幅估算382
11.2.5扭转振动与尾流形式对推进性能的影响384
11.2.6扭转振动控制386
11.3纵向振动388
11.3.1概述388
11.3.2纵向振动分析方法389
11.3.3纵向振动分析参数估计404
11.3.4纵向振动阻尼410
11.3.5共振幅值计算411
11.3.6推力轴承位置对纵向振动的影响412
11.3.7纵向振动控制412
11.4回旋振动413
11.4.1概述413
11.4.2回旋振动分析414
11.4.3回旋振动影响因素419
11.4.4回旋振动控制422
参考文献423
第12章船舶结构振动与声辐射425
12.1引言425
12.2典型船舶结构及其构成425
12.3船舶结构中的波427
12.3.1概述427
12.3.2杆内弹性波431
12.3.3板内弹性波433
12.3.4圆柱壳体中的弹性波434
12.3.5无限结构中的弹性波435
12.3.6有限结构中的弹性波436
12.4船舶结构机械阻抗446
12.4.1基本概念446
12.4.2集总元件及其组合单元的阻抗及导纳449
12.4.3船舶基础结构单元的机械阻抗451
12.4.4船舶复合结构的机械阻抗458
12.5船舶结构振动传播464
12.5.1概述464
12.5.2均质结构中振动的传播464
12.5.3具有加强筋的周期结构的波动性质465
12.5.4非均质结构中振动的传播468
12.5.5非均质结构中的波型变换471
12.5.6声振吸收472
12.5.7船舶连接结构透射效率和藕合损耗因子的估测473
12.5.8典型船舶结构的传递函数486
12.6船舶结构声辐射489
12.6.1表征声辐射的参数489
12.6.2吻合频率491
12.6.3流体负载的影响493
12.6.4不同激励条件下无限板声辐射497
12.6.5有限板声辐射499
12.6.6板的声辐射传递函数分析503
12.7全气噪声向结构噪声的传递504
参考文献505
第13章船舶结构振动控制506
13.1选择声学特性适宜的船舶结构506
13.2抗弯刚度对结构声学特性的影响511
13.3船体结构声学设计513
13.4船用机械安装基座声学设计514
13.5船舶结构共振频率与激励频率的分离516
13.6船舶结构中的反共振现象及其应用523
13.7船舶结构导振性设计525
13.7.1概述525
13.7.2结构间连接部位的导振性527
13.7.3降低船舶结构导振性的方法532
13.8阻性减振技术540
13.8.1概述540
13.8.2阻性减振方法540
13.8.3通过吸振方式降低船体结构振动555
13.8.4吸振阻尼层对船用杆结构振动的衰减557
13.9抗性减振技术560
13.9.1基本原理560
13.9.2降低机械设备的结构振动565
13.9.3杆结构中振动的隔离570
13.9.4降低板结构的弯曲振动579
参考文献581
第14章船用隔振装置技术583
14.1隔振原理583
14.1.1简单隔振系统583
14.1.2隔振效果的影响因素585
14.1.3双层隔振系统587
14.2船舶隔振装置设计590
14.2.1一般步骤590
14.2.2机械设备特性参数的确定590
14.2.3隔振器性能参数的确定593
14.2.4单层隔振装置模态频率和模态向量计算594
14.2.5双层隔振装置模态频率和模态向量计算597
14.2.6隔振装置稳定性估算599
14.3浮锋双层隔振装置599
14.3.1一般模型599
14.3.2大型浮锋双层隔振装置固有频率的优化设计601
14.3.3浮锋双层隔振装置的应用608
14.4智能气囊隔振装置609
14.5推进动力系统新型隔振装置613
14.6主被动混合隔振装置618
14.6.1概述618
14.6.2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619
14.6.3控制律设计623
14.6.4实验研究635
参考文献639
第15章船用减振元器件641
15.1引言641
15.2隔振器的类型641
15.2.1按决定隔振器弹性特性和阻尼特性的材料分类641
15.2.2按刚度特性分类642
15.2.3其他分类643
15.3隔振器主要性能参数643
15.3.1额定载荷643
15.3.2最大允许忡击载荷643
15.3.3刚度644
15.3.4静刚度644
15.3.5动刚度644
15.3.6忡击刚度644
15.3.7最大允许变形量644
15.3.8固有频率644
15.3.9阻尼644
15.3.10机械阻抗644
15.4隔振器主要性能测试方法645
15.4.1静态特性测试645
15.4.2动态特性测试647
15.5隔振器选用的基本原理652
15.5.1隔振器选用的要求652
15.5.2隔振系统模型化652
15.5.3单自由度系统653
15.5.4实际工程中的几个问题659
15.6隔振措施的应用661
15.6.1积极隔振661
15.6.2消极隔振661
15.6.3半刚性隔振661
15.6.4外部联接662
15.7隔振器选用实例662
15.8隔振器的安装方式664
15.9常见的船用低频隔振器666
15.9.1装配式低频隔振器666
15.9.2金属、橡胶混合低频隔振器667
15.9.3气囊隔振器668
15.10挠性接管672
15.10.1概述672
15.

精彩书摘

第1篇振动基础
第1章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
确定系统位置所需独立坐标的个数,称为系统的自由度数.振动体的位置或形状只需用一个独立坐标来描述的系统称为单自由度系统.单自由度线性系统是最简单的振动系统,又是最基本的振动系统,这种系统在振动分析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简化为单自由度线性系统来处理,从而可直接利用对这种系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于单自由度系统具有一般振动系统的一些基本特性,实际上,它是对多自由度系统、连续系统,乃至非线性系统进行振动分析的基础?
系统仅受到初始条件(初始位移、初始速度)的激励而引起的振动称为自由振动;系统在持续外力激励下的振动称为强迫振动.自由振动问题虽然比强迫振动问题简单,但自由振动反映了系统内部结构的所有信息,是研究强迫振动的基础.所以本章研究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下两章将在此基础上研究单自由度系统在谐波激励、周期激励和任意非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
1.1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首先通过一些实例来介绍单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例1.1.1设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用一根线性弹簧(即弹簧力与变形成正比)悬挂起来,而且弹簧的质量与m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如图1.1.1所示.假定这个物体限制在垂直方向运动,那么确定此物体的位置仅需要一个坐标,因而它是单自由度线性系统.设在重力作用下,弹賛的伸长为5st,弹賛的弹性系数为.则取物体的静平衡位置0为坐标原点,垂直向下为rr轴.因此物体位置的坐标x就是物体偏离静平衡位置的位移,而物体在任一位置x所受之力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关系式(1.1.1)得运动方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坐标原点取在平衡位置,重力与弹簧静变形所产生的弹性力相互抵消,不出现在方程中,使方程具有最简单的形式.
例1.1.2在一根轴的下端刚性连接一水平圆盘,如图1.1.2所示.设圆盘对轴线的转动惯量为J,轴的扭转刚度为Kt,轴的质量可以不计,将圆盘在水平面内扭转一角度然后松开,圆盘便会在水平面内作扭转振动.以圆盘扭转角v为坐标,并规定逆时针为正,则圆盘的位置完全由v角决定,其运动方程为
图l.l.l弹賛-质量单自由度系统
例1.1.3如图1.1.3所示为一单摆.设摆锤的质量为m,摆长为I,取摆偏离铅直线的角度e为广义坐标,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则单摆的运动方程为或
如果只讨论平衡位置附近的运动,即只讨论0较小的情况,满足sin0《0,则式(1.1.6)可简化成
这表明单摆微振动在一定范围内是线性振动.
例1.1.4有一质量为m的质点,用两根张紧的弹性绳固定,如图1.1.4所示.设绳的初张力为Fq,初始长度为I,弹性模量为E,截面积为若将质量m(即质量为m的质点)沿水平拉离平衡位置后松开,则质量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将沿水平线左右摆动.取质量m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为广义坐标,向右为正,则质量m在任何一位置x时,每根弹性绳给质量m的法由牛顿定律得运动方程
当X或略去(i)的高次项,得线性方程
例1.1.5测振仪如图1.1.5所示.已知惯性体W的质量为m,其下端支持在弹性常数为的弹簧上,上端铰接在杠杆AOB的端点B,杠杆与外壳用弹簧K2相联,杠杆AOB对0轴的转动惯量为J,弹簧的质量与m相比可以不计,平衡时0B在水平位置,若限制惯性体W在水平方向运动,则系统只有一个自由度.今取W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y为广义坐标,则系统的动能为
其中,e是杠杆AOB的转角.
因为y=y=b6,代入式(1.1.13)可得
系统以平衡位置为零点的势能为
将应和代入拉格朗日方程
得系统的运动方程
例1.1.6图1.1.6为一简化的齿条齿轮系统,齿轮半径为r,惯性极矩为J,齿轮连接轴的扭转刚度为Ku假设齿轮在齿条上滚动,没有滑动,齿条质量为m,连接齿条弹簧的刚度为if,取齿条离开平衡位置的水平位移x为广义坐标,6为齿轮离开平衡位置的角位移,因为齿轮与齿条之间没有滑动,故有e=x/r,则系统任意时刻的动能为

前言/序言


工程力学系列专著:结构动力学基础与先进分析技术 主编: 王建国 教授,清华大学 副主编: 李明 博士,麻省理工学院 作者团队: 由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深学者及青年骨干教师组成。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现代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复杂工程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它不仅涵盖了从经典理论到前沿计算方法的完整知识体系,更强调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特别关注非线性动力学、随机振动分析、以及大型复杂结构(如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器及超高层建筑)的动态响应评估技术。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理论推导详实,配有丰富的工程算例,是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及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理想参考书。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与经典模型 (Foundation Theories and Classical Models) 本部分奠定了结构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石,从最基本的自由度概念出发,逐步过渡到连续体动力学。 第一章 结构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运动方程 引言:结构动力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地位与挑战。 单自由度系统(SDOF):自由振动、简谐激励下的强迫振动、瞬态响应分析。 多自由度系统(MDOF):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的建立。 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在结构动力学中的应用。 自由振动模态分析:特征值问题、固有频率与主坐标变换。 第二章 阻尼理论与能量耗散 阻尼的物理本质:粘滞阻尼、库仑阻尼与材料阻尼。 瑞利阻尼与模态阻尼比的确定方法。 复刚度法在粘弹性结构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模态分析中阻尼参数的辨识技术。 第三章 连续体动力学:梁、板壳的振动 一维弹性体(梁)的运动方程与边界条件。 欧拉-伯努利梁理论与Timoshenko梁理论的比较。 二维弹性体(薄板)的动力学问题:拉普拉斯算子与边界积分方程。 有限元方法在求解连续体动力学中的初步介绍。 第二部分 高级分析方法与数值计算 (Advanced Analysis Methods and Numerical Computation)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数值计算工具与处理复杂激励问题的技术。 第四章 模态分析与振型展开法 模态叠加法(Modal Superposition Method)的原理、适用范围及误差分析。 模态阻尼的局限性与有效解决方案。 振型参与系数与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子空间迭代法(Subspace Iteration Method)在求取大规模特征值问题中的效率与稳定性。 第五章 瞬态响应的数值积分技术 常微分方程(ODE)的数值求解:中心差分法、Houbolt法、Wilson-$ heta$法。 显式积分与隐式积分方法的稳定性与精度比较。 非线性问题中时间步长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模态空间与物理空间积分的结合使用。 第六章 随机振动理论与地震工程基础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平稳性、遍历性、功率谱密度函数(PSD)。 随机过程的输入模型:白噪声、地震动的模拟(地震波的功率谱模型)。 结构的随机稳态响应分析。 峰值因子、极限状态概率的计算。 第三部分 非线性动力学与接触分析 (Nonlinear Dynamics and Contact Analysis) 本部分深入探讨结构动力学中的非线性现象,这是应对极端载荷和复杂材料行为的关键。 第七章 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几何非线性:大变形理论、曲率效应与P-Delta效应。 材料非线性:弹塑性本构关系(如Von Mises屈服准则)的动力学处理。 刚度路径的演化:载荷增量与平衡迭代方法。 第八章 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求解策略 分步法(Step-by-Step Integration)中的牛顿-拉夫逊(Newton-Raphson)迭代。 准牛顿法(Quasi-Newton Methods)在收敛速度上的优化。 动态稳定性分析:瞬态失稳与颤振现象。 第九章 结构动力接触与碰撞分析 接触问题的数学描述:库仑摩擦模型与不等式约束。 接触状态的识别与更新策略。 冲击与碰撞的显式动力学求解。 能量耗散与恢复系数在碰撞过程中的量化。 第四部分 工程应用与前沿技术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nd Frontier Techniques) 本部分将前述理论应用于特定的工程领域,并介绍当前研究热点。 第十章 旋转机械的动力学与叶片振动 转子动力学基础:临界转速分析与动不平衡响应。 叶片-盘系统的模态耦合分析。 涡动(Whirl)与失稳现象的动力学机理。 第十一章 大型结构的空间动力响应分析 空间桁架与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流固耦合(FSI)在桥梁与海洋平台中的动力学考量。 柔性结构(如航天器展开机构)的动力学建模挑战。 第十二章 振动控制与主动/被动减振技术 被动控制:隔振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设计原理。 主动控制理论:反馈控制、最优控制在振动抑制中的应用。 智能材料在结构健康监测与主动减振中的潜力。 --- 本书特色 1. 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兼备: 涵盖了从经典振动理论到现代计算方法(如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模态分析)的全谱系知识。 2. 强调计算实现: 对有限元程序(如ANSYS/ABAQUS/MSC.Nastran)中的动力学模块的输入参数、求解逻辑进行了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软件背后的理论基础。 3. 丰富的工程案例: 每个章节均配有详细的工程实例,展示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具体的工程解决方案,例如: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非线性时程分析、航空发动机叶片颤振的预测等。 4. 面向前沿: 专门设立章节讨论随机动力学、接触碰撞及主动控制等当前工程研究的前沿课题。 5. 严谨的数学表述: 保证理论推导的严密性,同时保持清晰易懂的语言风格,避免过度晦涩的纯数学术语堆砌。 本书适合作为结构动力学、固体力学、机械动力学等专业研究生的核心教材或参考用书,同时也是从事复杂结构设计、分析与研究的工程师必备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深邃的蓝色作为主色调,上面点缀着一些抽象的波纹图案,隐约间又像是精密的机械结构。封面的触感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光是看封面,我就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想象着里面一定蕴含着不少高深的知识,足以让我沉浸其中,进行一次大脑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我们身边各种现象背后的原理的学科特别感兴趣,而“振动”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动感和力量,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规律,也联想到工程师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和控制这些力量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接点出了这个主题,所以我想象它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我喜欢那种能够激发我好奇心,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给我带来惊喜和启发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它让我有了一种想要立刻翻开,一探究竟的冲动,仿佛里面藏着我一直苦苦寻找的答案,又或是能够让我窥见一丝科学的奥秘。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振动”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理解很多物理现象的基础。想象一下,从微观的原子分子运动,到宏观的地震波传播,再到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声波、光波,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与振动有关。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会深入探讨各种不同类型的振动,比如纵波、横波,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物理模型,例如弹簧-质量系统,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这些模型的行为来理解更复杂的振动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梳理和理解这些繁杂的振动概念,并且能够让我感受到物理世界中隐藏的秩序和美感。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从宏观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地理解一个概念的书籍,而振动理论,正是我认为可以做到这一点的绝佳主题。

评分

作为一个对声音和音乐充满热爱的人,我常常思考声音的本质是什么,以及音乐是如何通过各种声波的组合来打动人心的。我一直认为,“振动”是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关键。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宽泛,但“振动理论”让我联想到,它可能包含关于声波的产生机制、传播介质、以及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波如何构成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乐器发声的原理,比如弦的振动、空气柱的振动,以及不同材料的振动特性如何影响声音的音色。同时,我也对声音的感知和人类听觉系统的奥秘充满好奇,虽然这可能不直接属于“振动理论”的核心范畴,但如果书中能够有所提及,将是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从科学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声音,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感官体验,更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一种由振动产生的奇妙能量。

评分

我是一个对数学和物理原理非常着迷的读者,尤其是那些能够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然现象的学科。因此,对于“振动理论”这个主题,我首先会关注书中数学推导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振动的基本概念,例如简谐运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等,并且能够提供清晰的数学模型和公式推导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涉及傅里叶分析、拉普拉斯变换等工具在振动分析中的应用,因为我知道这些数学方法在处理复杂振动问题时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数值计算和仿真方法的介绍,因为在现代工程实践中,数值模拟已经成为研究和解决振动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偏爱理论深度和数学逻辑的读者而言,一本能够提供扎实理论基础,并且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振动现象背后数学规律的书籍,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我对理论深度和数学严谨性的要求,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振动现象的本质。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工程学基础知识的书籍,但总觉得有些概念不够深入,或者说应用场景的讲解不够具体,总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让我难以将其与实际工程问题联系起来。这本书的副标题“工程应用”恰恰击中了我内心的需求。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振动理论是如何在实际的工程设计和故障排除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在桥梁设计中,如何避免因风力引起的共振导致坍塌;在机械设备制造中,如何通过控制振动来提高精度和延长寿命;又或者在航空航天领域,如何处理高速飞行器产生的复杂振动。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案例分析,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振动现象,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堆砌,更能成为一本实用的工程师手册,让我能够在面对实际工程挑战时,有所借鉴,有所启发。能够将抽象的科学原理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相结合,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学习目标,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

推荐一个,赞

评分

还不错,质量很好!讲的是船舶隔振技术

评分

很系统

评分

很系统

评分

图片为硬壳精装,我以前看到的也都是精装,收到的是软皮简装,不知道是不是第三次印刷的原因,档次下降很多,价格却一分不降。看在内容的份下,只能收下了。

评分

图片为硬壳精装,我以前看到的也都是精装,收到的是软皮简装,不知道是不是第三次印刷的原因,档次下降很多,价格却一分不降。看在内容的份下,只能收下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送货很快,冲着京东物流买的

评分

推荐一个,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