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提供一个对西方地理学由古希腊至今综合性看法,它是针对中国地理学界学者而构思的。本书挖掘了地理学思想的根源,梳理了地理学科的完整概念及其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并分析了这些概念所能解决的问题和满足的需求。译者为全书加注近213条,插绘地图及人物肖像91幅,编辑中外文和外中文对照索引2506余条,以及专有名词127条,帮助读者真正了解地理学科的影响。
本书既可作为专业人士学习研究地理学思想史的书籍,也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教材和中学地理教师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科学思想史丛书:地理学思想史(第4版)》提供一个对西方地理学由古希腊至今综合性看法,它是针对中国读者而构思的。
《科学思想史丛书:地理学思想史(第4版)》挖掘了地理学思想的根源,梳理了地理学科的完整概念及其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并分析了这些概念所能解决的问题和满足的需求。译者为全书加注213条,插绘地图及人物肖像91幅,编辑中外文和外中文对照索引2605条,以及专有名词127条,帮助读者真正了解地理学科的影响。
《科学思想史丛书:地理学思想史(第4版)》既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地理知识的有趣读物,也可作为专业人士学习研究地理学思想史的重要参考书,还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教材。
作者简介
保罗·克拉瓦尔(1932-),法国著名地理学学者。法国巴黎第四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理学思想史、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及地缘政治等。有论文400余篇、专著30余册,其中大部分被译为各国文字。曾应邀赴世界数十所著名大学演讲及担任客座教授。曾荣获世界地理学界最高荣誉“桂冠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历史学探讨的范围与其限制
二、科学思想史的特色
三、地理思想的特性
四、本书的架构及内容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古代地理学(公元4世纪以前)
第二章 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一、古希腊社会与文化
二、古希腊文献里的游记
三、伊奥尼亚地图与地理学:希罗多德
四、亚历山大地图:一个重大的进展
五、作为区域描述之地理学
六、古希腊地理学的其他传统
七、古希腊地理学的传承与式微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中世纪与近代初期(公元4世纪至17世纪)
第三章 中世纪与近代初期的地理学
一、前言
二、中世纪的地理知识
三、阿拉伯地理学的角色
四、航海与地图学的演进
五、地理学与文艺复兴:托勒密的再发现及探险时代
六、基督教、宗教改革与地理学
七、瓦伦纽斯和宇宙志面向的地理学
八、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近代中期(公元17世纪至18世纪)
第四章 启蒙运动与地理学(1675-1800)
一、前言
二、现代国家、科层体制与统计学的诞生
三、科学地图学的兴起
四、对自然的新观念:旅行与自然科学
五、地理学与野外实察经验:卢梭与裴斯泰洛齐
六、地理学的认同危机与认识论的回应:康德
七、启蒙运动、演化理论与人类的单一性或多样性:孔多塞与卢梭及赫尔德的比较
思考题
参考文献
近代晚期(19世纪至今;现代:20世纪至今)
第五章 科学的地理学之兴起(1780-1900):从缔造者到演化论
一、前言
二、19世纪经济与学术的关联: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地理学
三、洪堡
四、李特尔
五、1860年以后:新经济与政治的关联
六、1860年以后:新的知识性背景
七、拉采尔
八、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国家学派时期(1890-1950):德国与美国学派
一、对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与地理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二、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三、地理学的德国学派
四、索尔与伯克利学派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国家学派时期(1870-1960):法国学派
一、传统与制度化: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地理学
二、维达尔前的法国地理学:雷克吕
三、维达尔·德·拉白兰士
四、法国传统区域分析
五、维达尔与维达尔学派(Vidalian)之地理学者的区域与区域组织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地理学
七、结论:地理学的法国学派之成就与限制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新地理学:20世纪60-70年代
一、前言
二、新社会需求的兴起
三、新学术环境以及新逻辑实证论的影响
四、新地理学、理论、模式与计量方法
五、社会问题,社会关联与激进地理学——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英美地理学的影响
六、生活空间、意义与人本主义的研究取向
七、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迈向后现代地理学(1960一1990)
一、前言
二、对于环境的再度关心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危机
四、区域研究兴趣的再兴
五、新技术环境里的文化与区域组织
六、柏林墙倒塌后的地理学
七、迈向后现代的地理学?
八、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最近演化出来的多样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法国地理学
一、前言
二、寻找更适合现代世界的地理学:马克思主义之插曲(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50年代)
三、区域规划与应用地理学的争执
四、气候地形学与系统性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五、新地理学与区域研究的现代化
六、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
七、对实际境遇、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兴趣的恢复
八、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地理知识形式与制度的关联
一、前言
二、对“比较研究”(cornparative stLtdies)的兴趣
三、对“深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s)的兴趣
四、社会组织形式、地理知识(geographical lot·es)以及社会对地理知识(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需求
五、学术地理学的社会变迁
六、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规范性空间思想与地理学史
一、前 言
二、分析性与规范性的思维
三、规范性思想的动力
四、西方传统的规范性思想与城市和区域规划
五、非西方传统的规范性思想与地理学
六、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全球化:对地理学的挑战
一、前言
二、运输与交通:新的网络结构
三、经济竞争
四、全球化下的经济
五、人口集中、逆城市化及大都市区化
六、乡村的终结与城市生活方式的普世化
七、新网络结构转化下的社会生活
八、全球化与文化角色的加重
九、全球化与生态限制
十、理念的发展与变迁: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十一、政治世界的平衡
十二、地理学的另一次企图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地理学的前景
一、地理信息系统
二、监测地球(Monitoring the Earth)
三、人文地理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四、文化转向及人文地理学的重建
五、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中外文索引
外中文索引
附录一 译者参考文献
附录二 图表出处
Glossary专有名词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地理学思想史的著作的简介,它聚焦于地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演变、核心概念的形成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基础。 《地理学思想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进》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地理学思想自古希腊文明肇始至今的漫长发展轨迹。我们探讨的并非仅仅是地理知识的积累,而是支撑这些知识的思维模式、世界观以及方法论的变迁。地理学思想史的核心,在于理解人类如何构建和理解其所处的空间——这种理解如何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技术能力、政治结构和社会哲学。 本书的结构按照时间脉络展开,分为几个关键的历史阶段,每一阶段都由其独特的思想特征和知识范式所定义。 第一部分:古典奠基与中古的知识传承 本部分首先追溯地理学思想的源头,从古希腊哲学家如泰勒斯、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初步探讨,到埃拉托斯特尼精确计算地圆周长,建立起早期的科学地理学框架。我们分析了这些早期思想如何将宇宙观与地球结构相结合,奠定了“描述性地理学”的基础。 接着,我们审视了罗马时代的托勒密及其《地理学》,这部巨著在中世纪虽然一度失传,但其影响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在这一时期,伊斯兰学者们不仅保存了古典知识,更通过贸易和探险积累了丰富的实地经验,他们的地图学和对世界体系的描述,为后来的欧洲地理学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桥梁。我们深入探讨了中世纪欧洲在地理认知上的局限性,以及宗教世界观如何形塑了当时的“宇宙图景”。 第二部分:大航海时代与地理学的重塑 地理大发现是地理学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探险活动如何挑战并最终颠覆了中世纪的地理认知。新发现的陆地和海洋迫使学者们重新评估旧有的权威,催生了对经验观察和实地考察方法的重视。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国家主义的兴起与地理知识的“实用化”。殖民扩张、贸易路线的建立以及军事战略对精确地图和空间信息的迫切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制图学和大地测量的进步。我们探讨了早期“科学地理学”的萌芽,即地理知识如何从单纯的描述转向更具系统性的解释,尽管此时的解释仍深受形而上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启蒙运动与区域科学的兴起 启蒙运动为地理学带来了理性主义的光辉。本书聚焦于这一时期地理学家如何试图建立更普适的、基于自然法则的地理学体系。亚历山大·冯·洪堡特的工作被视为一个里程碑,他将物理学、生物学观察与人类活动结合起来,开创了“区域科学”的先声,强调了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同时,这一时期也见证了“旅行文学”和“旅行记”的繁荣,这些作品不仅传播了地理知识,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欧洲人对异域文化的想象和评价体系。我们将详细分析康德、休谟等哲学家的思想如何间接影响了地理学对“空间现象”的理解,以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在地理学方法论上的张力。 第四部分:19世纪:学科的定型与环境决定论 19世纪是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大学学科正式确立的时期。本书详细考察了德国学派(如李特尔、洪堡特的影响)和英国学派(如李克莱斯)的贡献。重点讨论了“环境决定论”——这一极具争议的理论——是如何在当时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差异的。 我们剖析了决定论的逻辑基础,它试图将地理环境(气候、地形)视为人类文化和命运的根本驱动力。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局限性及其在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中扮演的角色,并探讨了针对决定论的反思,尤其是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背景下。 第五部分:20世纪的范式革命:从地域研究到量化分析 20世纪的地理学思想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范式转换。首先是“区域研究”(Regional Geography)的黄金时代,以法国的拉布鲁斯和德国的哈特向为代表,他们强调对特定区域的综合性、整体性理解,地理学被视为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 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的强大影响下,地理学迎来了“量化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统计学、模型构建和空间分析技术来取代描述性的、定性的研究方法。我们分析了新实证主义地理学(如哈维、彼得·哈格特)如何致力于发现普适性的空间规律,以及这种方法论转变对地理学本体论带来的冲击。 第六部分:当代思潮:人文主义、批判地理学与后现代转向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对量化范式的反思和当代地理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我们考察了“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强调意义、感知和地方体验(Place)的重要性,从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中汲取灵感,重建了地理学的人文关怀。 接着,我们深入探讨了“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的兴起。以“激进地理学”为基础,批判地理学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理论引入空间研究,揭示了权力、不平等和空间再生产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我们探讨了后现代思潮对地理学概念(如“空间”、“地方”、“真理”)的解构作用,以及地理学如何在新兴的技术和环境挑战面前继续演变。 本书不仅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地理学核心问题的深刻反思:我们如何界定空间?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以及,地理学如何处理描述与规范、客观与主观之间的永恒张力?它为所有对人类理解自身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张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