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为《太极大家》系列之一。
杨式太极拳正宗传人,杨健侯、杨澄甫亲传弟子牛春明历经战乱、人生坷坎的手抄老谱,首次全面呈现。
1960年我国第一部为太极拳家个人拍摄的纪录片《万年常青》残片,首次发布。
内容简介
牛春明(1881-1961),太极拳界知名的“杨门三轩”(牛镜轩、田绍轩、李雅轩)之首,跟随杨露禅之子杨健侯、之孙杨澄甫两代宗师学拳达17年之久。杨健侯不但将杨家太极之拳剑刀枪及内功心法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秘授其点穴之术。
牛春明有很高的太极拳造诣,他将杨家所传的太极拳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牛春明太极拳。他拳架安舒,精于推手。曾为陈云、滕代远所赏识,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太极拳纪录片《万年常青》。他虽在浙江尤其杭州一带传拳数十年,桃李无数,但为人低调,其他地域的人知之甚少。
为使牛春明太极拳令多人受益,《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不但收入了牛春明从未示人的手抄太极拳老谱、他本人对部分拳谱的解释,而且首次将《万年常青》的残片公之于众,同时由孟宪民演练全套牛春明太极拳式,以期太极拳爱好者从中参悟太极三昧。
作者简介
牛春明,中国20世纪一代太极拳大师,念过私塾,学过医,后专研太极拳,对流传已久的拳理拳论多有体会、阐发。惜“文革”丢失大部,仅存余稿。
孟宪民,牛春明外孙,1938年生于杭州,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春明太极拳馆馆长,杨式太极拳名家牛春明嫡系传人,中国武术段位七段,浙江省涉外武术特级教练。1946年起,师从牛春明系统习练传统太极拳、剑、刀、推手等。
陈海鹰,孟宪民之弟子,现为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编 传
牛春明小传
牛春明太极拳基本特点
第二编 谱
孟宪民关于牛春明所传老谱的说明
牛春明珍藏手抄太极拳老谱整理及择释
第三编 论
太极渊源之见解
太极拳之姿势
步法与身法
应掌握的要领
《太极拳论》释义
王宗岳《太极拳论》释义
太极拳用释义
第四编 式
牛春明太极拳拳式(81式)
牛春明太极拳练法说明
牛春明太极剑式(57式)
牛春明谈太极剑法十三势
牛春明太极刀刀诀
第五编 忆
心求一艺,其技必精——怀念牛春明在杭州
忆恩师牛春明严昭法
牛春明逸事严昭法
师父牛春明师训柏林
牛春明太极拳的“—神二劲三式四用”
牛春明珍藏手抄老谱
精彩书摘
《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附光盘)》: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用柔走化来势叫作收,顺势发劲叫作放,收和放是相互为用的,收后有放,放后有收,是分不开的;放人时,劲似稍断,但意不可断,劲应随意立即连上去,才能做到“滔滔不断”,“有余不尽”。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在收放中两手要有摺叠,亦是变转虚实,此种虚实的转换甚为微细,即是以很微小的圆运动来改变虚实。如拳中的截劲就含有摺叠,表面上难看出,内中却已有了摺叠。在收放中还要注意步法的转换,要随收放来决定进退。进退也和收放一样,只是借以取得有利的形势,并不决定胜败,所以进即是退,退即是进。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句话包含着很深的哲学道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聃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是其至柔者,乃至刚也。太极拳术以柔和不用力为要义,因为愈柔和则气血愈发通畅调和,内劲日益增长,因柔软而练出的内劲,可以无坚不摧,这当然又是至刚,就是至柔者乃至刚也。此外,一呼一吸在太极拳中也很重要。其对呼吸的基本要求,是能跟拳势配合。身势下沉或放人时,宜呼气;身势上起,提人开入或走化收劲时,均宜吸气。有了使呼吸跟拳势作良好配合的功夫,方能灵活自如。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练拳时呼吸要自然舒畅,不要有屏住气使气阻塞的情况发生,这种气方能上下通过,充塞于全身,周流不息,使内劲增长,所以叫气以直养而无害,也即是“以心行气”。“劲以曲蓄而[有]余”,这句话很合乎力学的道理,可用弹簧来解释,当弹簧被压时压力愈大则以后的弹力就愈强,压力一消退,可将物体弹得很远,这是利用弹簧一伸一缩之间的弹力。在太极拳推手中以粘走化劲的手法,正如弹簧被压,发劲时,正如弹簧之舒张,如对方用力愈大,则被发愈远。这就是“劲以曲蓄而有余”的道理。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是主帅,可以发号施令;气是旗,随号令而行;腰为大纛,屹立中军,为调兵遣将的主宰。因此腰不可软,不可倒塌,不可以随便摇摆。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稹密也”:无论练拳或推手,均应先求开展,就是转动之圈较大,注意转腰与坐腿,腰要转得活,腿要坐得下,拥捋挤捌等动做都要认真练习,不可马虎。因先走大圈的开展,则腿腰全动,无微不到。待这些基本动作练熟了,再求紧凑。也就是将原先为开展所做的大圆圈运动,逐渐过渡到走小圆圈,再由小圆圈归化为无圈(内里微微一转,外形上看不来,称作无圈)。这样一来,动作便圆活自如,缜密无间,使人无机可乘。这就是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净)[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静无有不静。”太极拳是以心意指挥身体行动的,就是以心意为本,以身体为末。腹部须任其自然地松开,不存丝毫拙力,这样气自然敛入骨髓;神态要安逸,身体要平静,这些要随时随刻加以注意。但是,还须记住,心意一动,则全身上下都要随之而动;心意一静,则各部都要静止,就是要做到上-F相随,内外相合,节节贯串。
“牵动往来,气粘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与人交手,若只彼屈我伸,进退往来,容易使气浮起,步法不稳,会被人撼动,所以必须松肩涵胸拔背,沉气提肛,气便能粘于背,由背后收敛,直贯脊骨。精神要内收,凝神以待,如临大敌,外表上却要显示出安然的神情。此种待抗以发的神情,则能力由脊发,不然仍为手足之劲。并且神固体舒,必不散乱。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演习时的步法,要轻灵无声,宛似猫行。运劲则绵绵不断有如抽丝一般。
……
前言/序言
null
《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附光盘)》——一部穿越时空的武学传承 引言: 在中华武术的璀璨星河中,太极拳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精妙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更是一种蕴含着人生智慧的哲学实践。而当我们谈及太极拳的传承,便不得不提及那些为之倾注毕生心血的宗师们。本书,正是为了纪念和传承这样一位伟大的武学宗师——牛春明先生,以及他留下的珍贵遗产而作。它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太极拳的技法教程,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武术精神的深度挖掘,一部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次带领读者走进太极拳深邃世界、感受宗师风范的独特旅程。 第一章:追溯根源——太极拳的源流与牛春明先生的时代背景 在正式进入牛春明先生的太极拳体系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太极拳的发展脉络。我们将从太极拳的起源传说说起,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宋、元、明、清)的演变与发展,特别是与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等主流流派的形成与区别进行简要的辨析。这有助于读者理解牛春明先生的太极拳体系是如何在一个更宏大的武术背景下孕育和发展的。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牛春明先生所处的时代。深入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武术界生态以及当时人们对武术的认知和追求。这将为理解牛春明先生的武学思想及其传授太极拳的独特方式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视角。我们会探讨那个时代对武术传承的影响,以及牛春明先生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吸收、融合、创新,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太极拳风格。 第二章:牛春明先生的武学思想与人格魅力 本章将着力展现牛春明先生作为一位卓越的武术家和教育家,其独特的武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我们将深入剖析牛春明先生对太极拳的理解,他可能强调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节节贯串”、“内外相合”等核心理念,以及他对太极拳“刚柔并济”、“沾粘连随”、“听劲”等技击要领的独到见解。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通过史料、口述以及可能存在的轶事,勾勒出牛春明先生为人师表的风范。他是否是一位严谨而又不失慈祥的导师?他对弟子有着怎样的期望和要求?他如何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弟子的武德和品格?这些都将通过细致的文字呈现,让读者感受到一位真实、立体、充满智慧的武学宗师形象,而非仅仅是抽象的符号。 第三章:珍藏手抄老谱——穿越时空的武学瑰宝 本书最核心的亮点之一,便是对牛春明先生珍藏的“手抄老谱”的深入解读。这部分内容将是本书的学术价值所在,也是对历史文献的珍重发掘。 老谱的来源与价值: 我们将尝试追溯这些手抄老谱的起源,它们可能来自于牛春明先生的师承,或是他自己研习、整理、创新的结晶。我们将探讨这些老谱的独特之处,它们可能包含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拳法理论、劲力运用、练功方法、养生之道,甚至是与医理、哲学相结合的论述。 老谱的解读与阐释: 仅仅展示老谱的文字是不够的,本书将以专业的角度,对老谱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要领进行详细的解读。我们将尝试用现代的语言和概念,去阐释古老而精妙的武学术语,帮助读者理解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可能包括对招式名称的来源考究,对劲力运行路线的图文解析,对心法口诀的哲学阐释,对练功阶段的区分与指导等。 老谱的独特性: 我们将重点突出这些手抄老谱与当前市面上常见太极拳教材的区别。它们可能在某些技法细节、理论侧重点、训练方法上有所创新或保留了更为古老的精髓,从而为太极拳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参考。 第四章:牛春明太极拳的体系化展现(理论与实践) 在充分理解了老谱的精髓后,本章将系统地展现牛春明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体系。这部分内容将兼顾理论的高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 功法体系的梳理: 我们将按照牛春明先生的传承顺序或逻辑,梳理其太极拳的功法体系。这可能包括: 基本功: 如站桩(不同桩法的要领、作用)、试力、身法(松腰、松胯、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步法(虚实变化、进退转换)等。 套路动作解析: 对牛春明先生传授的套路(如可能是他独创的套路,或是在传统套路基础上的改良)进行分解。每一个动作的名称、要领、劲力方向、意念引导、呼吸配合等都将逐一阐述。我们将尽可能用清晰的图示或生动的文字描述,配合可能存在的动作示范(通过光盘辅助)。 劲力运用与变化: 深入探讨牛春明先生在劲力运用上的特点,如他的“听劲”功夫如何练就,他如何理解和运用“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八种劲力,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如何做到“懂劲”、“得机得势”。 推手与散手(技击应用): 如果牛春明先生有传授推手或散手的内容,我们将详细介绍其推手训练的层次、方法,以及如何在推手中检验和提升技艺。对于散手,则会着重其在攻防中的原理与应用。 心法与意念引导: 太极拳贵在“用意不用力”。本章将重点阐释牛春明先生如何引导练习者通过意念来指挥动作,如何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我们将揭示其心法口诀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意念活动来达到桩功和套路的修炼效果。 养生与健康价值: 除了技击,太极拳的养生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将结合牛春明先生的理念,阐述其太极拳在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光盘内容——动态的传承与直观的指导 本书附带的光盘,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武术的一次完美结合,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立体、直观的学习体验。 光盘内容的构成: 牛春明先生本人(或其亲传弟子)的示范: 如果可能,光盘中将包含牛春明先生本人进行太极拳套路、基本功、推手等演示的珍贵影像资料。若牛春明先生已不在世,则将选取其最优秀的亲传弟子进行示范,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其拳法精髓。 关键动作的分解与讲解: 对于套路中的重点、难点动作,光盘将进行慢速分解和多角度展示,并配以文字或语音讲解,帮助学习者准确掌握动作要领。 老谱内容的 visual 呈现: 可能会将老谱中的某些插图、招式示意图等进行动态化处理,或是在视频中进行对照讲解,让古籍中的文字形象化。 推手训练演示: 对于推手的部分,光盘将展示不同层次的推手练习过程,以及常见的错误与改进方法。 光盘与书本的互补: 本章将强调光盘与书本内容的互补性。书本提供理论深度、历史背景和详细的文字解读;光盘则提供直观的动态演示、关键细节的强化指导。两者结合,将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第六章:传承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回归到传承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展望。 牛春明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探讨牛春明先生的太极拳体系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它如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又如何保持其原有的武学精髓。 学习者的收益: 总结学习牛春明太极拳,特别是通过本书和光盘的学习,学习者可能在身体素质、技击能力、心性修养、文化认知等方面获得的提升。 对太极拳文化的贡献: 强调本书和光盘的出版,不仅仅是对牛春明先生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一次重要贡献,是为太极拳的研究和普及添砖加瓦。 鼓励与号召: 鼓励读者积极投入到太极拳的学习中,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武学遗产,让牛春明先生的太极拳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结语: 《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附光盘)》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馈赠,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武学对话,是一次身心的深度探索。通过本书,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武学宗师的传奇人生,得以触摸到太极拳最古老、最纯粹的脉搏,得以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拾起这份千年传承的智慧与力量。这不仅是献给牛春明先生的最好纪念,也是赠予每一位渴望探寻武学真谛、追求身心和谐的读者的宝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