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财政论

民主财政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詹姆斯·M.布坎南 著,穆怀朋 译
图书标签:
  • 民主
  • 财政
  • 公共财政
  • 政治经济学
  • 政府预算
  • 财政透明度
  • 公共政策
  • 财政民主化
  • 公民参与
  • 财政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81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054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名著学术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3-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布坎南在公共选择理论发展中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公认。在他的著作中,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特别列举出的就是《民主财政论》一书,该书于1967年第1次出版。正像美国管理和预算局局长詹姆斯·C.米勒第三在他的前言中所说明的那样,“这本书也许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简明的表述”。
  在《民主财政论》最初出版时,财政研究通常分析财政制度对个人和公司市场选择行为的影响。然而,在本书中,布坎南开拓了新的领域,他研究了当个人参加民主决策过程时财政制度对个人政治选择行为的影响。

目录

前言(詹姆斯·C.米勒第三)
序言
第一编 制度对财政选择的影响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个人对公共商品的需求
第三章 税收制度与个人的财政选择:直接税
第四章 税收制度与个人的财政选择:间接税
第五章 现存制度及其变化:时间对财政决策的影响
第六章 专项资金与一般资金筹资:分析与影响
第七章 财政决策过程中的税收和支出的联系
第八章 “财政政策”和财政选择:不平衡预算的效应
第九章 财政幻觉
第十一章 简单的集体决策模型
第十二章 从理论到现实
第十三章 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
第二编 财政制度的选择
第十四章 财政选择的层次
第十五章 所得税的累进性
第十六章 特定消费税
第十七章 公债制度
第十八章 从制度上考察财政政策
第十九章 财政虚无主义及其他
出版后记
英汉人名对照表

《秩序与革新: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 作者: 艾伦·史密斯 出版社: 环宇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国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有效性与合法性始终是政治哲学与实践领域的核心议题。本书《秩序与革新: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并非聚焦于财政或预算的具体技术层面,而是深刻剖析了支撑现代国家得以运转和演进的根本性结构、理念和制度张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框架,用以理解一个有效的、能够应对复杂社会需求的治理体系是如何建立、维持,以及最终实现自我革新的。 第一部分:国家构建的逻辑与迷思 本书伊始,作者史密斯便挑战了关于“主权”的传统叙事。他认为,现代国家的诞生并非简单地源于武力征服或契约的瞬间签订,而是一个漫长、充满妥协与内在矛盾的“技术性构建”过程。 第一章:权力的“去幽灵化”:从自然状态到理性官僚制 史密斯考察了霍布斯、洛克乃至卢梭的思想遗产,指出早期政治哲学过于侧重“起源神话”。他提出,真正的国家权力并非源于天赋神授或纯粹的社会契约,而是植根于对信息流、资源分配和暴力垄断的“制度化控制”。本章详细分析了早期中央集权国家如何通过建立统一的度量衡、通行法律文书和设立永久性行政机构,逐步将“绝对权力”转化为可被分析、评估和预测的“治理能力”。我们将看到,官僚制的兴起,与其说是为了效率,不如说是为了将领主的个人意志“去人格化”,转化为可操作的规章体系。 第二章:领土的编码与空间的驯服 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权力是流动且模糊的。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领土”这一概念如何被“发明”和“编码”。史密斯援引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早期萌芽——详尽的土地测绘、户籍登记和边境线的明确划定,展示了国家如何将无序的地理空间转化为可被管理的行政版图。这不仅仅是地图绘制,更是权力投射的物理实现。本章深入探讨了这种“空间驯服”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专业的测量员、地方行政人员,以及被纳入国家版图的边缘群体,探讨了其在建立统一市场和征兵制度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治理的机器:制度的韧性与脆弱性 现代国家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仰赖于其复杂的制度“机器”。史密斯将目光投向了制度设计本身,审视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公共部门如何应对危机和持续运行的挑战。 第三章:法律的生成性:从判例到成文法典的鸿沟 法律是维护秩序的骨架。本章对比了英美法系中“判例积累”与大陆法系中“成文法典化”两种路径的内在逻辑差异。史密斯强调,法典的制定过程,与其说是对既有习惯的记录,不如说是权力中心对社会规范的一次高强度“重写”。我们探讨了身份法(Status Law)如何逐渐被合同法(Contract Law)取代,以及这种转变对个体自由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此外,本章也批判性地考察了司法独立性的历史代价——在实现公正性的同时,如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行政效率的牺牲。 第四章:公共信用的构建:不只是信用评级 现代治理依赖于公众对机构的信任。史密斯认为,“公共信用”是一种比金融信用更为深层、也更为脆弱的社会资产。本章详细分析了三个核心的信用支柱:税收的强制执行力(确保国家收入的可靠性)、公共信息的透明度(确保决策的可预测性)以及灾难应对能力(证明国家保护伞的有效性)。通过对历史上的瘟疫、饥荒和早期金融泡沫的案例研究,作者揭示了每一次重大的治理失败如何腐蚀这一无形资产,并探讨了信息技术时代,虚假信息对公共信用的颠覆性风险。 第三部分:革新的动力:抵抗、适应与制度的演化 国家并非静止的实体,它必须不断适应内外部的压力。本部分聚焦于制度的动态演变,即国家如何在抵抗变革的惯性中,又不得不进行自我修正。 第五章:技术官僚的崛起与政治的“去魅” 随着社会复杂性增加,管理国家事务需要专业知识的深度介入。本章探讨了十九世纪末以来,工程师、经济学家、公共卫生专家等“技术官僚”阶层如何逐步渗透并重塑了政治决策的议程。史密斯提出,技术官僚的介入在提升了治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专业精英的傲慢”——他们倾向于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可量化的技术难题,从而边缘化了基于价值和伦理的政治辩论。本章对“专家治国”的优势与陷阱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第六章:国家与社会张力的调适:抗议的制度化 一个不容忍异议的国家必然走向僵化和崩溃。本书的结论部分,史密斯将分析重点放在社会反作用力上。他认为,成功的国家不是压制了反抗,而是学会了“制度化吸收异议”。无论是工会的法律承认、定期的选举周期,还是公民请愿的正式渠道,都是国家主动搭建的“泄压阀”。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运动(如早期劳工运动、公民权利运动)的策略转变,论证了国家为保持其长期存续,必须设计出能够接纳、转化,甚至利用社会不满的弹性结构。 结语:无休止的校准 《秩序与革新》总结道,现代国家治理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校准过程。它在对“绝对秩序”的追求与对“社会活力”的保护之间不断摇摆。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批判性工具,用以审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政府结构,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压力下,不断地自我解构、重组,最终维护其作为现代社会核心架构的地位。本书对政治理论家、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国家未来走向的公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民主财政论》,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赋予了一双看透经济本质的“火眼金睛”。作者的笔触相当犀利,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传统财政模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腐败风险,以及缺乏公众监督下的资源错配问题。他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推行财政民主化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这些生动的叙述让我对书中的理论观点深信不疑。我尤其对作者提出的“财政问责机制”的建设思路印象深刻,他详细阐述了建立独立审计机构、完善信息公开平台、以及鼓励社会监督等措施对于实现财政透明化的关键作用。这本书并不回避现实的复杂性,它承认财政民主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公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然而,正是这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使得这本书充满了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财政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公正、更负责任的公共治理体系的书。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我原以为《民主财政论》会是一本充斥着晦涩理论和专业术语的学术专著,但事实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他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经济模型上,而是巧妙地将历史、政治和社会学等多重维度融入到对财政问题的探讨中。书中对西方国家财政民主化进程的回顾,以及对不同政治体制下财政运作模式的对比分析,都让我对“民主”二字在财政领域的具体体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税收正义”的解读,他不仅仅是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更是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角度,阐述了为何纳税人有权要求政府对其财政收支进行公开透明的管理。书中还探讨了财政政策在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避免财政权力被少数利益集团所垄断。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复杂的经济模型,但作者都能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论证,带领读者逐步深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更是一种对理想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呼唤。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批判性思维的启迪。我过去对财政的认识,更多地是停留在“花钱”和“收钱”的表层,而《民主财政论》则让我看到了财政背后深层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财政问题置于民主政治的语境下进行审视,他认为,财政的权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就很容易演变成一种压迫性的力量。书中对“税收负担的公平分配”以及“公共支出的效益评估”等问题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他并非简单地提出一些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种政策工具的实际作用,以及它们对不同社会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我被书中对“财政决策的参与性”的强调所打动,作者认为,只有当每个公民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涉及自身利益的财政决策中来,财政才能真正实现其服务于人民的本质。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在财政透明化和公众参与方面,还有多大的进步空间。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其引人深思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种对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作者在《民主财政论》中,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阐述了财政民主化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至关重要性。他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梳理和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财政运作图景:一个公开透明、公众参与、问责制强的财政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财政信息的公开性”的论述,他认为,充分的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也是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的关键。书中还对财政政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内容都为我们理解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追求更高层次财政治理的勇气和方向。它让我意识到,财政的“民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

评分

这本《民主财政论》简直让我醍醐灌顶!以前总觉得财政这个词离我太遥远,好像是政府部门在幕后操纵的数字游戏,普通老百姓根本插不上话。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财政的方方面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我们交的每一分税,到政府提供的每一项公共服务,背后都有着复杂的财政决策过程。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讲得通俗易懂,比如他将税收比作家庭的“共有财产”,而政府的开支则是“共同的家庭账单”,只有当这些账单的制定和使用过程透明公开,并且能反映大多数家庭成员的意愿时,才算得上是“民主”的财政。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税收制度的优劣,以及财政赤字、国债等概念对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公民参与财政决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信息公开、公民听证会等方式,让老百姓的声音真正融入财政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这本书不仅让我涨了知识,更激发了我作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让我觉得,原来我对国家的财政,也可以有那么大的发言权!

评分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评分

非常好的东西,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没有所谓的民主,只有各种制造民主的假像

评分

这本书有用么,译点有用的啊!

评分

美国财政史》是国内第一本美国财政史研究专著。作者刘畅首次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对美国从殖民地时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四百五十多年的财政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尝试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秉承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美国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 《美国财政史》的内容涵盖财政制度、财政管理、财政收入(包括公债发行)和财政支出等政府财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初步构建起了美国财政史研究的基本框架。《美国财政史》的数据资料详实,研究脉络清晰,语言流畅,既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美国财政史》适合经济学专业师生、财政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以及对美国财政史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评分

很好的书,经典,值得一读

评分

这本书有用么,译点有用的啊!

评分

老师推荐的

评分

朋友推荐的 比较专业的货币金融领域的书 先买来收藏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