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永会,彭剑峰,袁鹏 等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风险
  • 风险识别
  • 环境监测
  • 环境管理
  • 污染源
  • 应急响应
  • 环境安全
  • 风险评估
  • 生态环境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54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82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数字环保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企业环境及安全管理者、政府环境风险管理人员、从事环境风险源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学习环境管理的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参考。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能为我国环境风险源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适用于从事环境风险管理和研究的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安全环境管理人员、研究人员等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是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的研究成果。《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睪IS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目录

第1章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发展趋势
1.1国内外环境风险源识别、监控与管理技术进展1
1.1.1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技术进展2
1.1.2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5
1.1.3环境风险综合管理进展10
1.2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21
1.3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与需求23
第2章突发性环境风险源要素解析
2.1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系统构成分析26
2.2突发环境事件特征研究27
2.2.1历史环境污染事件案例统计27
2.2.2环境污染事件案例分析32
2.3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要素分析36
2.3.1风险源固有属性要素36
2.3.2环境风险释放与传播要素37
2.3.3风险控制要素37
2.3.4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要素38
第3章重大环境风险源识别技术
3.1环境风险源分类方法41
3.1.1按环境受体分类42
3.1.2按风险源物质状态分类42
3.1.3按风险源的移动性分类43
3.1.4按风险源所属行业进行分类44
3.1.5按风险源所处的场所分类45
3.1.6按敏感受体水源地分类46
3.2重大环境风险源初步识别方法47
3.2.1环境风险物质的筛选47
3.2.2环境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48
3.2.3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清单51
3.2.4初步筛选程序58
3.3重大环境风险源定量分级原理及方法59
3.3.1环境风险源源强分析59
3.3.2事故危害范围预测60
3.3.3环境污染事件危害后果评估63
3.3.4事故发生概率69
3.3.5风险值计算及级别划分70
vi 3.4环境风险源风险矩阵分级方法70
3.4.1整体思路71
3.4.2企业工艺过程与风险管理水平71
3.4.3企业环境风险分级75
3.5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德国清单法76
3.5.1清单法简介77
3.5.2清单法的实施步骤78
3.5.3企业预警和危险防护计划的制订与安全报告83
3.5.4安全水平的量化85
第4章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
4.1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构建88
4.1.1监控指标体系概述88
4.1.2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91
4.1.3监控报警97
4.2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布点99
4.2.1确定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布点原则99
4.2.2选定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布点方法100
4.2.3优化环境风险源监控点位102
4.3移动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103
4.3.1移动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系统研究103
4.3.2移动环境风险源分类与监控指标体系构建105
4.3.3移动环境风险源监控设备105
4.4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构建109
4.4.1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总体设计109
4.4.2监控系统信息采集与传输111
4.4.3监控系统的数据库与网络架构系统113
4.4.4监控系统的管理应用117
4.4.5监控系统性能要求分析119
4.5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规范120
4.5.1编制思路120
4.5.2技术规范主要内容122
4.5.3适用范围122
4.5.4监控系统的构成122
4.5.5监控参数的选取125
4.5.6监控布点原则的确定126
4.5.7监控系统传输层技术要求126
4.5.8监控软件平台功能设计127
4.5.9其他129
4.6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库129
4.6.1监控技术库总体设计129
4.6.2监控技术方法优选130
4.6.3监控技术库构建133
4.6.4监控仪器选择原则及性能要求137
4.6.5监控设备配置方案138
4.6.6监控技术库工具包138
第5章突发性环境风险源综合管理体系研究
5.1环境风险管理原则151
5.2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体制、机制与法制框架构建152
5.2.1我国现有环境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152
5.2.2我国环境风险源管理的体制框架153
5.2.3我国环境风险管理的机制框架154
5.2.4我国环境风险源管理的法律框架156
5.3环境风险源分类分级管理与防范158
5.3.1加强环境风险源管理,降低环境风险因子数量158
5.3.2提高环境风险因子控制水平159
5.3.3增强区域对环境污染事件的防御能力159
第6章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示范
6.1典型沿江化工园区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示范162
6.1.1典型化工园区风险源识别与分级162
6.1.2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方案169
6.2重点城市环境风险源识别监控与管理技术示范175
6.2.1某重点城市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176
6.2.2重点环境风险源及环境受体监控方案180
6.3特大城市江河型饮用水源风险监控技术应用187
6.3.1饮用水源地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188
6.3.2某饮用水源环境风险源及风险受体监控技术方案190
第7章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软件开发
7.1基于源强分析的环境风险源识别系统195
7.1.1系统总体框架195
7.1.2系统运行环境和配置需求195
7.1.3系统基础功能介绍196
7.1.4环境风险源的分类分级199
7.1.5环境风险分级模型管理201
7.2基于风险矩阵的环境风险源识别系统203
7.2.1系统概述203
7.2.2系统总体框架203
7.2.3系统运行环境和配置要求204
7.2.4系统基础功能介绍205
7.2.5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第8章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软件开发210
8.1系统概述213
8.2系统运行环境和配置要求214
8.3系统架构215
8.4系统基础功能操作介绍216
8.5固定环境风险源的监控224
8.6移动环境风险源监控227
8.7应急管理227
8.8系统管理232
参考文献
附录1风险源识别与监控研究历史环境污染事件案例
附录2缩略

精彩书摘

第1章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发展趋势
“风险”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各行各业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都存在着风险。关于风险的定义有多种,有些定义很抽象,各领域对风险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主要的定义有“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不良结果或不期望事件发生的概率”等。在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体系中,还有学者将风险定义为“事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程度”。
环境风险可理解为环境受危害的不确定程度以及事故发生后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目前环境风险较通用的定义(胡二邦,2009)为: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程度,用风险值R表征,其定义为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C的乘积,见式(1-1):
R[危害/单位时间]=P[事故/单位时间]×C[危害/事故](1-1)
环境风险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及其他活动之中,而且表现方式纷繁复杂,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例如,按风险源分类,可分为化学风险、物理风险以及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按承受风险的对象分类,可分为人群风险、设施风险和生态风险等;按风险源的危害大小分类,可分为重大风险源和一般风险源。环境风险具有以下内涵及特征。
1)风险源:导致风险发生的客体以及相关的因果条件。风险源既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能量的。它的产生是随机的,具有相应概率,可以通过数学、物理、化学方法来计算、观测、分析。
2)风险行为:风险源释放的有毒有害物或能量流迅速进入环境,并可能由此导致一系列的人群中毒、火灾、爆炸等严重污染环境与破坏生态的行为,即风险行为。
3)风险场:风险产生的区域及范围。它包括风险源与风险对象,是风险源物质上和能量上运动的场,具有相应的时空条件。
4)风险链:风险源一旦在风险场中发生,其周围的风险对象都有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某一个风险对象,它会逐渐扩展到与该风险对象相关联的其他对象,并可能沿这些受影响的对象继续传递。有时,某风险作用到某一对象上,该对象可能会由于物理、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风险影响,或者随生产流程的进展而进展,整个风险呈“链”式传递。
5)风险对象:又叫风险受体,即评价终点或受害对象,风险对象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实物的、生态的。对单个受害体所产生的风险,可以称为个体风险,对一组个体的风险可以称为群体风险或总体风险。
1.1国内环境风险源识别、监控与管理技术进展
针对重大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国内外已开展了一些技术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重大风险源识别、分类与分级技术方面。例如,早在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NAS)就提出风险评价“四步法”,初步构建了风险评价体系;1992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制订了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大纲,提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目前,国外已开发了一些环境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如美国的综合风险管理系统、Hyounghoon等开发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系统、Leyla �astel开发的环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
我国在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危险源”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已颁布了有关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类的国家标准与法规,并且也开发了一些已通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用技术审查并获得软件著作权的重点危险源监管系统。但总体上,我国对环境风险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针对环境风险源管理的环境风险源识别、分类与分级等方面尚属空白。同时,区域环境风险分区技术的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基本单元选择、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和分区构建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在多尺度的、定量的、动态的分区上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虽然迄今国内外对重大风险源的监控体系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适用于重大环境风险源的监控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适用于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的监测监管技术有待开发。
1.1.1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技术进展
风险源识别技术是由风险评价发展而来的,其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①概率风险评价,即对环境风险源发生事故的概率进行分析;②污染物安全性评价,即研究事故发生后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社会及生态系统的影响;③综合评价,即对污染事故发生的风险和随后对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危害程度。环境风险源识别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事故发生场所进行危险性评价,而是建立在安全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风险评价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评价方法。
20世纪70年代,重大危害事故的发生使人们开始广泛关注事故的破坏性,概率风险评价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概率风险评价兴起于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研究尤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评价体系是美国核管理委员会1975年完成的《核电厂概率风险评价实施指南》,即著名的WASH��1400报告。之后,英国安全与健康执行局(The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HSE)对Canvey岛以及Thurreck地区的工业设施进行危险评价。荷兰也在80年代对石油化工密集的Rijnmuncl地区进行风险评价(Covellp and Merkhofer,1993)。随后概率风险评价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也成为重大环境风险源识别技术中进行概率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20世纪80年代环境风险评价的发展带动了风险源识别技术的发展,为风险源识别提供了理论基础。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提出的健康风险评价框架成为国际上健康风险评价的指导性文件,90年代以后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工作得到了重视。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健康及生态环境乃至整个社会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害。环境风险源的识别由风险源自身转移到风险物质的安全性评价上,风险源的识别不仅要关注其自身发生事故的概率,同时也要考虑事故排放所导致的环境风险,考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身健康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经济的影响等。
我国在环境风险源识别研究方面起步较晚,郭振仁等(2005)提出了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的概念,根据危险源自身特性和周围环境状况两个主要因素对空气污染事故、水污染事故两类危险源提出了评级模式,依据计算得到的危险指数将危险源分为4级,并将其方法应用于试点企业风险源评级中。赵肖和郭振仁(2010)建立了基于风险源特性、风险源周边环境状况、危险物环境效应及危险物衰减特性的风险源分级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环境后果综合评价模型。贾倩等(2010)构建了基于危险物质、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企业管理、企业布局的石油化工企业突发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4级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并以长江下游某化工园区为例进行了研究。李凤英等(2010)以硝基苯储罐塌陷为初始事件,采用蝴蝶结方法进行风险源识别,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居民对地表水水源污染易损性的空间分异,其分析结果为事故安全防范与应急控制提供了关键节点。
在定量分级方法方面,结合自然灾害分级研究与安全生产重大危险源分级评估,目前研究中常用到的分级评估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组合方法等。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通过分析复杂问题找出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并按隶属关系分为若干层次构成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在每一层次中按一定的准则,请专家对各因素进行逐对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对每一个判断矩阵,应用传统的特征向量法求出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出该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某一因素的优先权向量。然后,根据层次合成原理计算出各层因素对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得出不同方案的最后权重值,为选择最优化方案提供依据。另外,层次分析法也是方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常用方法。Heller(2006)在工业风险评价与管理系统中,采用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标准决策支持技术。肖亮(2007)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危险源风险评价模型,并对杭州市危险源企业进行了实例分析。赵玲和唐敏康(2009)建立了尾矿库危险源层次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危险源的权重,进而将其划分为4级。卢仲达和张江山(2007)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类环境风险的危害度进行了排序。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Sadiq等(2004)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上石油钻井废物进行了风险评估。
聚类分析法既是指标体系结构初构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指标体系精选中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系统聚类法的原理是:先将待聚的n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共n类,然后按照事先选定的计算方法计算每两类之间的某种距离(或相似系数),将关系最密切的两类并为一类,其余不变;再按前面的计算方法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这样每合并一步就减少一类,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样本合并为一类为止。系统聚类常用的方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等。肖利民(2008)根据聚类分析法,提出了基于空间数据聚类的重大危险源动态分级法,并实现了对矿山重大危险源的动态分级。
多元分析组合方法是指把待评价的同一事物的多种因素,按某一属性分成若干大因素,然后对每一大因素进行细分,按照每个子部分目标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或确定指标因子权重。毛国敏等(2007)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和分析了地震灾害的分类和分级问题,找出了地震灾害的3个基本结构,提出了主成分提取—最大正交旋转—因子分析分类模型和欧氏平方距离—离差平方和法—系统聚类分级模型。运用上述模型将地震灾害分为8种类型和5个等级,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已有地震灾害现象。
总体上,环境风险源的识别与分级评估需要关注的要素包括环境敏感受体、事故风险作用过程和污染事故危害后果。
(1)环境敏感受体
环境敏感受体是环境风险源的潜在危害对象,不同的环境受体对事故危害的承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识别环境风险源需首先确定环境受体,并建立环境受体对事故危害承受度的指标体系。区域的环境受体主要包括水环境敏感受体和大气环境敏感受体两大类,见表1-1。表1-1环境风险源的环境受体受体类型序号项目水环境
(2)事故风险作用过程
环境风险因子释放后在局域或区域范围内形成的潜在危险风险区域,可定义为环境风险场,即环境风险因子释放后对环境风险受体构成的潜在威胁作用的空间格局,是环境风险与事故灾害转化的中间环节。环境风险场强度与风险源源强、环境空间所处状态、水文与气象条件以及环境介质参数等有关,是环境风险因子迁移扩散到环境空间某一位置暴露水平的具体体现,与环境风险受体无关。风险传播途径主要考虑污染物大气扩散传播和水环境传播。
影响环境风险源作用的因素还包括监控措施、管理水平、设备运行状况、人员素质、环境条件等。目前,事故风险主要运用环境风险评价的相关方法进行评价,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刘桂友和徐琳瑜,2007;胡二邦,2009)。
(3)污染事故危害后果
污染事故危害后果分析是评价环境风险源危害级别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定量描述潜在事故一旦发生将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危害和环境污染的状况。常见的危害后果定量评价法有:液体泄漏模型、气体泄漏模型、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毒物泄漏扩散模型等(胡二邦,2009)。实际计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危险源的物质特性、物质量的大小、释放途径及当地环境状况,选择合适的危害后果量化模型进行计算,确定污染事故发生后危害的范围和程度。
1.1.2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
从运动状态的角度划分,环境风险源大体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的主题,并力求详尽、自然。 --- 图书简介:《星轨之下:失落文明的密码与远航》 一部融合了硬科幻、历史悬疑与宇宙哲学的恢弘史诗。 在公元28世纪,人类文明已不再局限于太阳系。星际航行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的深刻迷惘。本书聚焦于一个横跨数个星系的宏大叙事:对一个被称为“创世者”的失落文明遗迹的追溯与解读。 第一部分:碎裂的星图与幽灵信号 故事始于编号为“X-47”的遥远柯伊伯带天体,这里发现了一个直径达五百公里的纯黑曜石结构体——“方尖碑”。它并非任何已知人类文明的产物,其结构复杂度远超现有工程学认知。 主角凯尔·维兰蒂,一位因其对古老星际语言学近乎偏执的研究而被主流学院放逐的学者,被一个神秘的跨星际基金会秘密招募。他的任务是解读方尖碑内部接收到的微弱、周期性重复的信号。这些信号,被初步分析为一种高度压缩的多维信息流,其核心逻辑结构似乎与人类已知的任何数学体系都格格不入。 凯尔的搭档是艾拉·索恩,一位在深空采矿和生存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前特种部队成员。她以其冷静的判断力和对复杂机械的直觉性理解,弥补了凯尔在现实操作层面上的不足。他们的首次接触,便在X-47的极寒环境中展开,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题,还有无处不在的、令人不安的“寂静”。方尖碑内部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时间感也变得模糊,仿佛置身于一个被宇宙遗忘的死角。 随着解读工作的深入,凯尔发现信号中嵌着大量的视觉和听觉记录,描绘了一个宏大、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文明图景。这个“创世者”文明,似乎并未经历缓慢的衰亡,而是在一个极其短暂的时间窗口内,集体“升华”或“消失”了。他们留下的,是遍布银河系数个旋臂的、被称为“锚点”的遗迹网络。 第二部分:追溯“大寂静” 解读出的信息指向一个关键概念:“大寂静时刻”(The Great Stillness)。根据创世者的记录,他们的文明在达到科技顶峰,掌握了跨越维度进行信息传输的能力后,遭遇了一种无法抵抗的“熵的逆流”。这种逆流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能量衰减,而是一种认知层面的崩溃——信息的过度饱和导致了存在本身的瓦解。 凯尔和艾拉的旅程,从X-47的幽暗深处,转向了银河系边缘的“寂静星云带”。他们驾驶着经过重度改装的探索舰“奥德赛号”,必须穿越一系列充满未知辐射和引力异常的危险空域。 在旅途中,他们不仅要对抗外部环境的威胁(例如被认为是创世者早期安全系统的自动防御机制,以及那些对失落技术虎视眈眈的星际走私集团),更要面对内部的哲学困境:当一个文明因为过于完美而自我销毁时,人类是否正在重复同样的道路? 艾拉的专业技能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一次穿越高能等离子风暴的任务中,“奥德赛号”的主能源系统受损,她必须利用一套创世者留下的、基于量子纠缠的备用能源系统进行紧急修复。这次经历让她开始重新审视她过去所信奉的“生存至上”的信条。 第三部分:图书馆的幻影与最终抉择 凯尔最终锁定了信号的源头——一个位于三角座星系边缘的、被命名为“普罗米修斯之核”的巨型空间站。这个空间站并非实体,而是一个由纯粹的能量和信息构筑的复杂结构,一个活着的“图书馆”。 进入“普罗米修斯之核”,凯尔和艾拉发现的不再是冰冷的机械或晦涩的公式,而是创世者文明的完整历史、艺术、情感与伦理思考的集合体。他们发现,创世者并非被外力毁灭,而是主动选择了“数字化迁徙”,试图将他们的意识上传到一个超越物理宇宙的维度。然而,上传的过程并不完全成功,留下了无数碎片化的、充满矛盾的“记忆残影”。 在图书馆的最深处,凯尔找到了“最终指令”:一个用于重置或激活整个锚点网络的密钥。这个密钥,一旦被激活,将向全人类广播创世者文明的全部知识和技术——包括他们如何超越物质限制,也包括他们导致自身灭亡的根本原因。 此时,他们面临着终极的拷问: 1. 公开真相:将无价的知识带回人类,同时也将毁灭的“诱因”一同带回,可能加速人类的自我终结。 2. 封存秘密:维持人类在当前发展阶段的稳定,但牺牲了解开宇宙终极奥秘的机会。 在与代表着创世者“理性残余”的一段高度复杂的AI程序的对话中,凯尔必须做出抉择。艾拉则必须确保他们能带着这个抉择安全返回。 核心主题与深度探讨 《星轨之下》不仅仅是一部太空冒险小说,它深入探讨了以下主题: 认知的边界与傲慢:探讨了当技术发展超越了物种的哲学成熟度时,会产生何种危险。 信息过载与文明的熵: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区分真正的智慧与无意义的噪音。 历史的重负:我们是否注定要重复那些消逝文明的错误,以及“遗忘”在文明延续中的作用。 本书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严谨的科学推演(在虚构背景下)以及对宇宙尺度的哲学沉思,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既紧张刺激又发人深省的星际远航体验。当您合上最后一页,您会重新审视窗外的星空,思考人类在宇宙尺度上的真正位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监控”部分所展现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我一直好奇,究竟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实时监测着我们看不见的“环境威胁”。书中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先进的监控技术,从传统的监测站和采样分析,到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再到如今的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作者用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串联起这些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应用场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监控”的章节感到震撼,它描绘了一个未来场景:传感器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实时收集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就能迅速预警,并自动触发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这种“主动防御”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安心。书中也分享了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比如某个城市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监测工业排放,又比如如何通过卫星图像追踪非法采伐对森林造成的影响。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未来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指南,为理解和应对未来的环境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环境风险的识别与监控并非只是专业人士的任务,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个人行为对环境风险的影响,也看到了公众参与在环境风险识别与监控中的重要作用。书中提到了许多公民科学的项目,例如通过手机APP报告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等,这些项目不仅能够为环境监测提供宝贵的数据,也能够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这种“人人都是监督者”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振奋。此外,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例如政府发布的报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来更好地了解身边的环境风险。这让我明白,即使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和关注,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唤醒一种责任感,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个体力量的微小,但当汇聚成一股力量时,其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如何将“风险”与“管理”这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我之前总觉得“环境风险”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识别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后续的“监控”和“管理”。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从风险的评估、预警,到应急响应、事后评估,每一步都充满了逻辑性和操作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险沟通”的部分印象深刻。在很多时候,环境风险的发生并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如何将复杂的风险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公众,如何引导公众参与风险管理,如何建立公众信任,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书中分享了一些成功的风险沟通案例,也分析了一些失败的教训,让我意识到,一个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开放、透明、及时的信息交流。此外,书中对于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的探讨,也让我对政府在环境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强调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为环境风险的识别与监控提供坚实的后盾。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预见性”和“全局观”。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环境风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作者通过对不同环境风险之间的联动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展现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例如,水体污染可能会影响土壤质量,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最终威胁食品安全;空气污染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还可能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加剧自然灾害的风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维方式,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源头控制”的重要性,与其等到风险发生后再去补救,不如从源头上消除或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具有启发性,无论是对于企业生产,还是个人生活,都应该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进行风险源头的识别和评估的方法,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系统的思维。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层面,而是能够从更宏观、更动态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这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尽管我平时并非直接接触环境风险领域,但阅读过程中,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抽象的环境风险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开篇便以一连串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食品安全中的添加剂、水体污染的溯源,甚至是空气质量的突变,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之前总觉得“环境风险”是一个离我很遥远、专业性极强的词汇,但书中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我才意识到,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我们饮用的水,再到我们食用的食物,都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特别是关于不同类型风险的分类与评估方法,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将复杂的评估模型形象化。例如,在描述风险的概率与后果时,作者引入了“海啸模型”和“传染病传播模型”,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不同风险的性质和潜在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识别”过程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列举已知的风险点,更是强调了前瞻性和系统性,如何通过数据分析、专家咨询、甚至是公众参与来挖掘那些潜在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风险源。这让我反思,在很多其他领域,我们是否也应该借鉴这种主动、全面的风险识别思路。

评分

very good very good very good

评分

不错

评分

very good very good very good

评分

不错,信赖京东,价格实惠

评分

第一次在京东上买书,特意打电话进行了咨询,京东服务很好,送货速度是超乎想象的快,赞一个,很愉快的购物。

评分

不错,信赖京东,价格实惠

评分

不错

评分

very good very good very good

评分

不错,信赖京东,价格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