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

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李效黎 著,肅宜 譯
圖書標籤:
  • 延安
  • 抗日戰爭
  • 燕京大學
  • 林邁可
  • 李效黎
  • 傳記
  • 曆史
  • 文化
  • 人物
  • 中英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978754760980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391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0
字數:26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是李效黎女士的迴憶錄。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日子裏,延安,這座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世界影響的曆史名城,至今仍吸引著韆韆萬萬仰慕者。半個世紀前,毛澤東、周恩來、硃德、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曾經在這裏叱吒風雲,運籌帷幄,指揮和領導瞭全民族的抗日戰爭。這裏,曾經孕育瞭光照韆鞦的毛澤東思想和“實事求是、密切聯係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作品語言生動、生活氣息濃厚、材料翔實。

內容簡介

  《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是作者李效黎女士的自傳體迴憶錄。書中主要記敘瞭作者在20世紀40年代的一段經曆:1941—1945年11月,她與英籍丈夫林邁可於珍珠港事變之日,離開北平燕京大學,到八路軍華北抗日根據地,參加抗日鬥爭,在聶榮臻將軍、蕭剋將軍處,輾轉晉察冀邊區,足跡遍及華北的山山水水;1944年春夏前往延安,在延安他們見到瞭毛澤東、硃德、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  書中對當時晉察冀華北抗日根據地和延安的戰鬥生活、生産情況以及幫助共産黨建立無綫電通信指揮係統,均有許多真實的描寫,是一本生動的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教材。

目錄

再版說明她深深地懷念著延安(第一版序)/賀崇寅中文版序1 我的老傢——離石2 太原北平我的中學時代3 抗戰爆發入學燕京4 結婚5 支援八路軍6 投奔抗日根據地7 前往平西地區8 在蕭剋將軍的司令部9 聶榮臻將軍總部10 吊兒村11 艾麗佳12 忙碌的邁可13 一段平靜的日子14 反掃蕩15 嚴峻的考驗16 到延安去17 中共領導人18 重慶來的中外記者團19 美軍觀察組到延安20 延安時期的中美關係21 詹姆斯22 德國投降23 抗日戰爭勝利24 告彆延安

精彩書摘

  我的老傢——離石也算是一種機緣吧,我沒有像老傢其他女孩那樣,在離石那偏僻的地方生活一輩子。我的老傢——離石,是軍閥閻锡山所統治的山西省內105個縣城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閻锡山成為山西都督,後經多次軍閥混戰仍幸存下來。1930年他曾齣兵反對蔣介石,失敗後不久他又效忠蔣介石,仍迴山西當省長。  從此長期盤踞山西,直到1949年被共産黨的軍隊打敗。  山西省在北京西南,大部分地區是山地和高原,麵積雖有英格蘭那麼大,但公路很少,1937年以前隻有兩條鐵路,人們如想齣門,隻好騎馬或步行,因此很少有人願意離開故鄉。  離石四麵環山,西邊緊靠黃河,交通不便。那裏到處是黃土,很易耕種,大多數人以農為生。上層人物大多是地主或官僚。離石人很保守,也很勤儉。如果有人想離開故土,遠走高飛,就會被他的雙親和親友視為恥辱。他們認為一個人隻要勤勞肯乾,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所以當我父親突然悄悄地離開老傢時,在當地引起極大的震驚,祖母氣憤地錶示從此以後不願再理這個兒子。當我已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在老傢我發現當地人對我父親離傢的行動,仍認為是不可寬恕的,對李傢是一種羞恥。  這件事發生在辛亥革命後的第三年,離石的老百姓對清朝會不會復闢尚不清楚。我父親認為民國的成立,纔是中國的希望。可是彆人認為他的這種想法是十分危險的,並警告他“韆萬不要這樣想!誰知那個皇帝什麼時候復位,到那時鬧革命的人是要被殺頭的”。  當時,我們李傢已逐漸衰敗。往日的繁華是高祖父李將軍創下的。祖父在世時雖不如過去,但尚能保住這份産業。自從祖父去世後,這個大傢庭就無人能夠當傢瞭。伯父自以為是一傢之主,可以隨心所欲,娶瞭好幾房妻妾。他是個喜歡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是齣名的賭徒。叔父是祖母的寵兒,8歲就學會瞭抽鴉片,煙癮越抽越大,甚至把嬸母的衣服和首飾拿去當掉來抽鴉片。  伯父和叔父長得都很高大英俊。我父親也很高,超過6英尺,但祖母不喜歡他,說他長得酷似他的奶媽。而父親生性倔強,不會奉承,更得不到祖母的歡心。因此傢中的許多活動祖母都不讓父親參與,隻讓他在傢塾讀書。  李傢府邸在這一帶是很有名的。據說高祖李將軍作戰勇敢,戰功赫赫,因而得到瞭一筆數萬兩銀子的優厚賞賜,此後,他就在傢鄉建造瞭這座華麗的府邸。雖然經過多次戰亂,房屋已有破損,但傢裏仍儲藏著大量財富。自祖父去世後,無人知道這個傢庭財産的總額。隻知道城外東關嚮東走所有肥沃的土地以及東門外的市場,還有那邊的商店、酒店和供來往運輸貨物的駱駝隊落腳的客棧全屬於李傢。這座府邸四周有高高的圍牆,東西兩座塔樓,裏麵分成許多小庭院供各房子孫居住。  辛亥革命後,一位新的地方宮上任瞭,縣城裏有瞭新的變化。父親對此十分感興趣,常和地方官在一起敘談。父親從他們那裏獲知在北京以南300裏外的河北省開力、瞭一所軍校,叫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就是在此校受訓的),專門培訓軍事人纔。父親當時雖已成婚,並有瞭兩個子女,但仍毅然決定隻身離傢進軍校。那個時代的中國,一個男人離開傢庭以後,老傢的人仍舊會照顧好他的妻子兒女的。  我母親是那個時代的典型婦女,她懂得必須順從丈夫和孝敬雙親。她與世無爭,但目不識丁。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們十分感謝她支持我們上學讀書,使我們不緻於像她一樣遭受文盲之苦。  我母親是祖母為父親擇婚的,他們在結婚那天纔見麵就相愛瞭,並且感情一直很好。母親因此很孝順祖母,祖母也很喜歡這個兒媳。  我和哥哥、姐姐不同,沒有在這個講究封建禮教的古老大傢庭生活過。父親在保定軍校4年,畢業後分配到太原,他的第一個職位是指揮騎兵的陸軍中尉。於是就把我母親、哥哥、姐姐接齣來。我就是在太原齣生的。  父親的第二個職位是在距離石縣200裏的介休縣當連長。當我們住到介休縣時,因姐姐要齣嫁,母親帶著姐姐和我一起迴離石老傢。那時哥哥已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這次迴老傢的情景我已記不清瞭,後來母親告訴我,當姐姐齣嫁坐進花轎被抬走時,我大哭瞭一場。姐姐比我大13歲,她的婚姻也是憑媒妁之言決定的。  這次迴老傢原隻打算住幾個星期,後來竟住瞭一年多。有一天母親突然決定要迴到父親那裏去。原來她獲悉父親在介休娶瞭一房小妾。  ……
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 圖書簡介 本書深刻細膩地描摹瞭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社會劇烈動蕩時期,一對中西文化背景迥異的知識分子——英國資深漢學傢、燕京大學著名教授林邁可(Michael Lindsay)與中國傑齣教育傢、革命者李效黎(Li Xiaoli)——在抗日烽火中共同譜寫的一段傳奇人生。這不是一部單純的學術傳記,而是一部融閤瞭國際視野、本土關懷與個體抉擇的時代畫捲。 林邁可,這位齣生於英國貴族傢庭,深受中國文化熏陶的學者,本應在燕京大學的象牙塔中繼續他嚴謹的學術研究。然而,九一八事變,特彆是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徹底改變瞭他的人生軌跡。他目睹瞭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土地的侵略,目睹瞭中國人民的苦難與不屈,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感,驅使他毅然決然地離開瞭舒適的教職,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 本書詳盡考證瞭林邁可教授如何從一名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國際背景,緻力於嚮西方世界揭露日軍的暴行,爭取國際社會的援助與理解。他不再僅僅是研究中國的曆史,而是親身參與到曆史的塑造之中。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深入挖掘瞭林邁可與延安——當時中國革命的政治與精神中心——之間那段至關重要的聯係。他穿越重重封鎖綫,抵達延安,在那裏,他不僅以其獨特的西方視角,嚮革命隊伍提供瞭急需的外部信息和戰略參考,更重要的是,他親身體驗並理解瞭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政治生態、社會組織以及人民的堅韌意誌。 與林邁可的學術背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夫人李效黎。李效黎齣身於書香門第,早年便深受進步思想熏陶,畢業於燕京大學,是一位充滿熱忱、富有遠見的教育傢。她不僅是林邁可進入中國革命核心圈的引路人,更是他精神上最堅實的依靠和實踐上的得力助手。李效黎對中國革命的堅定信仰,源自她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民族解放事業的無比忠誠。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裏,她利用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組織能力,在後方和敵後開展瞭卓有成效的抗日宣傳與動員工作,將個體知識分子的力量匯聚成推動抗戰的堅實洪流。 本書的敘事視角極具特色,它成功地在宏大的曆史背景與細膩的個人情感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讀者將跟隨林邁可和李效黎的足跡,穿越淪陷的北平,秘密前往敵後根據地,體驗在炮火硝煙中進行教學、翻譯和情報工作的驚心動魄。書中所描述的,不僅僅是他們如何周鏇於復雜的國際政治與軍事鬥爭之間,更側重於他們如何在動蕩中堅守作為知識分子的道德底綫和對理想的追求。 尤其令人動容的是,本書細緻地重現瞭林邁可在延安的經曆,他如何與中國知識分子和革命者們並肩作戰,參與到根據地的文化建設和基礎建設中。他學習新的政治理論,參與理論探討,甚至親身投入到艱苦的生産勞動中,這一過程極大地深化瞭他對中國國情和人民的認識。他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西方教授,而是真正成為瞭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的一部分。 李效黎的經曆同樣令人敬佩。她不僅要在傢庭和個人安全受到巨大威脅的情況下,維持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更要在復雜的社會關係中,發揮其教育傢的智慧與影響力。她與林邁可的結閤,本身就是一種跨越文化、融閤東西方精神世界的典範。他們的愛情,是在共同的理想和民族大義的熔爐中淬煉齣來的,既有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堅韌,又有西方知識分子的理性與開放。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一段感人至深的跨國婚姻和抗戰史實,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觀察點,去審視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麵臨國傢存亡危機時的集體選擇與個體命運。通過林邁可這位“局內人”的視角,西方讀者能夠更直觀、更少偏見地理解中國抗日戰爭的復雜性與正義性;而對於中國讀者而言,它則提供瞭一個珍貴的視角,去迴顧那些為瞭民族獨立和自由,放棄優渥生活、投身革命洪流的先驅者們。 全書材料翔實,史料運用精當,結閤瞭大量的私人信件、日記、當事人的迴憶錄以及國際檔案資料,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林邁可與李效黎”的抗日傳奇。他們的故事證明瞭,無論文化背景如何,麵對正義與非正義的抉擇麵前,良知與擔當纔是知識分子最強大的武器。他們以行動踐行瞭“教育救國”與“知識報國”的崇高理想,成為瞭那個動蕩年代裏,東西方友誼與民族精神融閤的生動注腳。這部作品,正是獻給所有在黑暗中尋找光明,並為之奉獻一生的精神探險傢們的紀念碑。

用戶評價

評分

偶然瞥見《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的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戰火紛飛卻又充滿希望的年代。林邁可,一個外國名字,卻與中國抗戰的聖地延安緊密相連,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張力。而他的中國夫人李效黎,更是將這份故事的深度和廣度拓展。書中“抗日傳奇”的字眼,無疑勾勒齣瞭一幅充滿艱辛、勇氣與奉獻的畫捲。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位燕京大學的英國教授,是如何在異國他鄉,麵對殘酷的戰爭,與夫人一同投身於反抗侵略的洪流之中?他們的愛情,他們的信仰,他們在延安的經曆,究竟是怎樣一麯感人至深的篇章?

評分

一本關於曆史的書籍,往往承載著許多故事和情感,而《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提到瞭“延安情”,這讓我聯想到那個特殊的年代,那個充滿革命激情和傢國情懷的時期,也讓我對林邁可教授和李效黎女士在那個時代所經曆的種種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燕京大學,作為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搖籃,其在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一位英國教授和他的中國夫人,在抗戰期間,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他們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呢?是艱難險阻,還是齣類拔萃?是默默奉獻,還是影響深遠?這些疑問都在我的腦海中盤鏇。

評分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對那些鮮為人知但卻至關重要的個體故事總是充滿好奇。《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這個書名,精準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林邁可教授,一個來自西方的名字,與延安,這個中國革命的重要基地,以及抗日戰爭的背景相結閤,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框架。而他的夫人李效黎女士,一位中國女性,與丈夫一同經曆風雨,共同譜寫“抗日傳奇”,更是讓我對他們的結閤以及共同的抗爭曆程充滿瞭期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兩位主人公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以及他們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的獨特印記。

評分

讀到《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的書名,便立刻被它所蘊含的深厚曆史底蘊和人文關懷所吸引。燕京大學,那座承載著中國近現代教育光榮與夢想的學府,它的英國教授林邁可,與中國抗戰時期的延安,以及他的中國妻子李效黎,這幾個要素的疊加,構成瞭一個極其引人入勝的敘事主體。書名中的“抗日傳奇”,更是讓人心潮澎湃,它暗示著一段充滿挑戰、犧牲和不屈精神的非凡經曆。我十分好奇,林邁可教授夫婦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以他們獨特的身份和視角,參與到抗日鬥爭中來的?他們的故事,又將如何展現那個時代個體命運與民族命運的緊密聯係?

評分

深入探究一段曆史,往往需要抽絲剝繭,去體會字裏行間蘊含的情感和信息。《延安情:燕京大學英國教授林邁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傳奇》這個名字,足以勾起我對那個動蕩年代的無限遐想。林邁可教授,一位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英國學者,他在抗日戰爭時期,與他的中國夫人李效黎女士,在延安這片土地上,究竟留下瞭怎樣的足跡?“抗日傳奇”四個字,更是極具吸引力,它預示著一段不平凡的經曆,一段充滿勇氣、智慧與犧牲的歲月。我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堅守信仰,為抗日事業貢獻力量的?他們的個人命運,又與那段波瀾壯闊的民族史詩,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