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史知识》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
  • 中国文化
  • 宗教
  • 哲学
  • 历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哲学
  • 佛教哲学
  • 传统文化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1792
版次:2
商品编码:1005403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史知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9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内容简介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比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目录

佛学论坛
3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1 任继愈/佛教与儒教
16 季羡林/我和佛教研究
22 杜继文/怎样认识佛教徒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28 黄永年/佛教为什么能战胜道教——读《太平广记》的一点心得
35 方立天/略论中国佛教的特质

佛教史略
47 杨曾文/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56 许抗生/玄风笼罩下的两晋佛学
62 张春波/中国佛学四大宗派的主要学说
71 王志远/唐宋之际“三教合一”的思潮佛教与文化
77 杜继文,佛教和中国古代哲学
83 袁行霈/诗与禅
91 罗 炤/因明概述
103 阴法鲁/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音乐活动
109 罗哲文黄彬/漫谈塔的来源及演变
115 丁明夷/佛教与中国绘画
121 丁明夷/佛教与中国雕塑

佛籍谈丛
129 周绍良/文化史上一块巍峨丰碑——《中华大藏经》
133 洪 偶/中西交通史的名著——《大唐西域记》
137 丁 侠/浅说《百喻经》中的寓言故事
142 陈哲志/《百喻经》选译(十则)
153 毛双民/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三朝《高僧传》
159 方广铝/佛经目录杂谈
171 周绍良/书籍形成的过程——略谈梵夹本的产生佛教与诗文
179 周振甫/谈谈以禅喻诗
185 陈仲奇/因花悟道 物我两忘——王维《辛夷坞》诗赏析
190 张锡厚/虚幻的佛国与真实的人生——王梵志诗《世间日月明》浅析
195 王启兴/寂处有音 静趣浓郁——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佛祖信仰
201 圣 辉/释迦牟尼是如何成佛的?佛经是他的著作吗?
205 白化文/中国佛教四大菩萨
212 白化文/中国佛教四大天王
217 白化文/中国的罗汉
225 即 青/佛教的阿弥陀、观世音和弥勒信仰

佛教人物
237 方立天/三次舍身寺院的梁武帝
244 周 齐/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
250 李富华/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257 童 玮/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
263 许抗生/六祖慧能与禅宗
270 杨曾文/禅宗北宗的代表者——神秀
276 钟文/诗僧寒山子
281 郭正谊/中国科技史上的巨星——僧一行
286 冯尔康/清世宗的崇佛和用佛

佛学源流
299 马鹏云/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点
307 思 源/中国佛教的宗派
311 李冀诚/藏传佛教密宗
319 张大柘/日本佛教略述
326 佐藤素子/中国佛学的东传和日本民俗

佛教常识
333 圣辉/佛教为什么要求人们寻求“解脱”
337 圣辉/何谓“四大皆空”
340 常 正/佛与佛教徒
346 宽 忍/中国僧侣与劳动生产
351 角 里/盂兰盆会是怎么回事
353 角 里/佛教节日知多少
355 亦 丽/“神圣”的花木(佛籍中花木漫谈)
363 王 森/《玄奘图》中玄奘背的是什么
365 黄炳章/和尚“爇顶”是怎么回事
367 黄炳章/“弥勒佛”为何要携带布袋
369 白化文/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山门、大雄宝

殿及其东西配殿
378 金 申/从紫禁城内欢喜佛谈起
383 曾文琼/达赖、班禅名号小释
389 谢重光/谈谈晋一唐寺院园圃种植业的成就和贡献

名山圣迹
399 高逊山/彩塑,壁画,藏经洞——敦煌石窟的由来及其艺术成就
407 华晓林/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漫谈云冈石窟的雕塑艺术
414 杨宜滨/洛都胜景属龙门——谈龙门石窟
420 王和平 王恩锁/“海天佛国”的魅力——普陀三大寺

琐谈
425 徐金星/佛教在中国兴衰嬗变的见证——白马寺

精彩书摘

  佛教人物
  清世宗的崇佛和用佛
  政权与神权的高度结合
  清世宗崇佛,有社会的和个人的原因。
  第一、是强化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统治的需要。清世宗深知佛教对于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前已说明,他讲佛家劝人为善,要被压迫的受苦受难的群众,相信今生的不幸是前生作孽的报应,既然如此,只好甘心忍受,以求来生的幸福。一句话,佛教要人民做逆来顺受的良民,极其有利于封建秩序的安定。孔孟之道作为官方哲学,是统治人民思想的工具,清世宗极力利用它,又给佛学以较高地位,用来辅助儒学,这样就加强了对臣民的专制主义思想统治。
  第二、用释子为谋主必然提高佛教的地位。利用僧衲密参帷幄.自然要受他们的一些影响,反映他们的一定愿望,给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清世宗给文觉的宠荣,向名僧的赐封号、赠谥号,以及修禅坛,都是使用比丘而采取的必要的奖励手段。
  第三、统治蒙古人的传统方针。清朝要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重要的一条是牢牢地控制蒙古人,并利用他们协助治理全国。所以清朝一贯实行优待蒙古的政策,皇室与蒙古王公的联姻就是明证。蒙古人笃信佛教中的西藏喇嘛教,清朝皇帝因之很重视这一教派,给达喇赖嘛确定封号,为班禅在北京建立寺院,康熙末年,准噶尔蒙古人进入西藏,挑动西北边境的战争,清圣祖命皇子允褪统兵征讨,在任命敕书上说:“朕欲保护黄教,拯救生灵,特命尔为抚远大将军”云云(《明清史料》丁编第八册782页)。以护教为名,亦见利用佛教的重要意义。清世宗与乃父有同样的认识,他说:“蒙古之人,尊信佛教,则喇嘛之教亦不轻弃。”

前言/序言

  写在《文史知识文库》之前
  这套书本来是以“文史知识丛书”的名义出版的,现在改成“文史知识文库”。“丛书”改成“文库”,目的是使这套书容量大一些。把这套书编得更充实、更丰富,不仅容纳《文史知识》已经刊发过的较好的内容,还要容纳《文史知识》未能刊发的好内容。我们的计划是深入浅出地、重点而又系统地介绍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丰硕成果。
  我们的时代日新月异。科学技术革命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国人民重振雄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酝酿着新的崛起,新的振兴。
  在这一巨大变革中,在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超导体、遗传工程等纷至沓来的时候,我们仍然会深深感觉到无所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如此的丰厚,以至于我们伴随着一项现代化工程的伟大胜利,几乎都要想起我们的前人。想起为我们编写了中华民族灿烂篇章的人们。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序言 佛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人类思想、社会与精神生活的哲学与宗教体系,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沃土融为一体,催生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本书《佛教与中国文化》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从而塑造了中国思想、艺术、文学、哲学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并非简单的教义阐释,更非僵化的历史叙述,而是一次对两者交融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解读。 第一章:缘起与碰撞——佛教初入中原 佛教的东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传播过程。本章将追溯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播至中国的历史轨迹,重点分析汉代时期,佛教如何以零散的经典和初步的教义,开始与当时盛行的儒家、道家思想发生第一次碰撞。我们将考察早期翻译的佛教经典,以及这些经典如何被解读和理解,其中必然经历了文化隔阂与误读。同时,也会审视当时中国社会对这种外来宗教的接纳程度,分析其积极与消极的反应。我们会探讨佛教教义中与中国本土思想相似之处,例如慈悲、因果报应等,以及这些相似性如何促进了佛教的早期传播。另外,也将关注佛教初传时,其在统治阶层与民间社会所引发的讨论与争议,以及一些初步的适应与变通。 第二章:本土化之路——汉译佛经与中国化佛教的形成 佛教要在中国扎根,必须克服其异域文化背景的限制。本章将聚焦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进行深刻的本土化改造。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浩繁的汉译佛经事业。我们将详细考察不同译经家(如支娄迦谶、竺法护、鸠摩罗什等)的翻译风格与策略,分析他们如何运用中国本土的语言、哲学概念来解释佛陀的教义,以及这种翻译过程本身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我们会探讨“格义”的运用,即借用中国固有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概念,这既是理解的桥梁,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一步。例如,如何用“道”、“气”、“无”等来解释“空性”、“涅槃”。同时,本章也将考察道安、慧远等高僧大德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贡献,他们如何建立佛教寺院、组织僧团、撰写论疏,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章:智慧的融合——佛教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对话 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并与其固有思想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对话。本章将深入探讨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在与儒家的对话中,我们将分析佛教的“轮回”、“业报”等观念如何挑战和补充了儒家的“天命”、“礼乐”等思想,以及佛教的“慈悲”、“无我”等思想如何对儒家的“仁”、“忠恕”等概念产生了新的诠释。特别会关注佛教对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他们如何在理解和践行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从中汲取佛教的智慧,以应对人生困境,提升精神境界。在与道家的对话中,我们将考察佛教的“空性”、“缘起”等观念如何与道家的“道”、“无为”、“自然”等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印证,又在某些方面形成张力。例如,佛教的“般若”智慧与道家的“玄思”如何相互启发。同时,也会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生死观”、“价值观”等产生的深刻变革。 第四章:灵感之源——佛教艺术与审美变迁 佛教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带来了全新的造像题材与表现形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审美观念。本章将以佛教造像、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为载体,深入剖析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我们将考察早期佛教艺术(如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以及在北魏、隋唐等不同时期,佛教艺术如何呈现出本土化的特征,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相融合,并产生如龙门石窟、敦煌壁画等传世杰作。我们会分析佛教造像的演变,从早期写实到晚期程式化,再到不同地域风格的差异。同时,也将探讨佛教题材如何渗透到中国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各个艺术领域,并影响了这些领域的表现手法与精神内涵。例如,佛教的“净土”观念对园林设计的影响,佛教的“禅宗”美学对水墨画的影响。 第五章:信仰的实践——佛教与中国社会生活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或宗教信仰,它深刻地融入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从社会史的角度,审视佛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与影响。我们将考察佛教寺院如何成为宗教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其在社会福利、教育、慈善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会分析佛教的节日、仪轨、戒律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例如,佛教的“放生”、“斋戒”等习俗如何成为民间重要的社会活动。同时,也将关注佛教在家庭伦理、丧葬习俗、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僧侣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如何渗透到民间信仰,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 第六章:精神的升华——佛教与中国文学、思想的再造 佛教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它为中国文人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意象、新的表达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本章将重点考察佛教对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小说,以及对中国思想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佛教的“空”、“无”、“轮回”、“解脱”等概念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呈现,例如白居易的诗歌、唐传奇中的佛教元素。我们会探讨禅宗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其“顿悟”、“禅机”、“直指人心”等思想如何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与禅画的笔触之中。在思想层面,我们将考察佛教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等思想相互激化,催生出新的哲学思潮,例如宋明理学中佛教的影子。同时,也会分析佛教思想如何为中国人提供一种超越世俗的生存智慧和精神慰藉,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幸福观。 第七章:流变与反思——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起伏与现代回响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等多个阶段。本章将梳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起伏变迁,并探讨其在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我们将分析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佛教传播所带来的影响。例如,对佛教的压制与扶持。同时,也会关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佛教如何进行自我反思与现代化转型,以及当代佛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新面貌与新挑战。我们会探讨佛教在当代的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继续为当代中国提供精神滋养与文化资源。 结语:不朽的遗产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仍在继续的伟大创造。它不仅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更留下了丰富深刻的精神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本书《佛教与中国文化》希望通过对这一宏大命题的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不朽生命力。这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当下与未来的观照,期望能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与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久违的“秩序感”。在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快速迭代的时代,阅读这样一部扎根于深厚历史脉络的作品,无异于在喧嚣的闹市中找到了一处古老的钟楼。它的结构严谨得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论证,都似乎是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它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的梳理,尤其精彩。作者清晰地描绘了如何从外来的教义,通过与本土玄学和政治伦理的碰撞、融合,最终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书中对几个关键译者的生平及其对译文风格的细微影响的对比分析,细致到令人发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并非是站在现代的制高点去评判古人,而是怀着极大的敬意去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读完后,我对“文化基因”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慢阅”的书,它不适合在通勤路上翻看,它需要你有一张安静的桌子和一杯热茶,最好是选一个雨天。我惊喜地发现,它对中国民间信仰中那些看似迷信的习俗,提供了极具人文关怀的解释。比如,关于某些地方丧葬仪式中对特定数字的偏好,书中追溯到了密宗仪轨中对圆满和轮回的象征意义的解读。这种将“雅”与“俗”在同一文化谱系下进行平视解读的笔法,非常高明,避免了传统文化研究中常见的“精英视角”。它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炉火旁,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信仰、关于生命,以及关于时间如何塑造我们的故事。读它,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渊源,并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归属感。

评分

读完后我心中升起一种奇妙的疏离感,并非是对内容的不满,而是对自身知识边界的警醒。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极其舒缓,像极了老茶客慢饮一杯陈年普洱时的那种沉思状态。它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侧面烘托和引证,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文化图景。尤其是在描述唐代佛教文学对民间俗语和俚语的影响时,作者的考据之细致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如今我们信手拈来的俗语,竟能追溯到玄奘译经的某个特定语境,这种“寻根”的过程,既令人兴奋又略带一丝伤感——伤感于我们对自身文化源头的淡漠。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在“阐述”,不如说是在“回溯”和“品味”。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温柔地引导你走向那个时代,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文化基因是如何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依然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留下痕迹。这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甚至需要重读才能体会其精髓的著作。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翻时只觉得装帧古朴,内容想必是深奥难懂的。然而,一旦沉入其中,便仿佛被引入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庭院。它并非专注于罗列艰涩的佛理,而是巧妙地将那些飘渺的教义,与我们日常所见的艺术、哲学乃至社会形态联系起来。比如,它对宋代理学与禅宗思想渗透的探讨,简直是拨云见日。我原本以为,理学是儒家体系的严谨,与佛家的“空”是相悖的,但作者用一系列精妙的论证,展示了两者是如何在精神层面相互融合、彼此滋养。书中对水墨画中“计白当黑”的意境解析,竟然能溯源到《金刚经》的无相之境,这种跨界的融合,让原本晦涩的禅思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呼吸之间都能感受到那份悠远而深沉的东方智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挂在博物馆里的古物,不再只是“看热闹”,而是能读出其中蕴含的千年心法。这种解读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阅读过的任何一本单纯的宗教史或文化史著作。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和引用的文献目录,初看时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具备阅读它的能力。但神奇的是,一旦进入正文,那种学术的厚重感反而成了支撑点,而非阻碍。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保留了大量原文的引用和细致的注释,这对于追求知识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与佛教宇宙观的对照分析。作者并没有陷入“佛学就是园林美学”的简单套路,而是深刻剖析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何在造园实践中演化为对空间层次、光影变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处理。这种将形而上的思想落实到有形建筑和空间构建的路径,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展现了文化内核的统一性。

评分

老夫妻感情深笃,“四十年来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挨饿,共同受苦,”当然,上校感到了,“他到底也没能了解透妻子。他感到他们的爱情中也有什么东西衰老了。”如果说上校感受准确的话,那么,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贫穷。儿子死于非命,老夫妻俩贫病成这般状况,可对话中仍然时常透着幽默。妻子说“我脑袋都木了”,上校回:“你那脑袋从来都是木的”。上校找妻子要钱给鸡买玉米,仅有的一点钱,老太婆叮嘱着要买什么要买什么,上校打断说:“再买只纯金的大象,挂在咱家门口。”因为那点钱,只够买妻子叮嘱的其中一样。妻子发现丈夫瘦得皮包骨头了,上校说“我正打算把这把老骨头卖了呢!有家黑管厂已经向我订好货了。”……贫穷至此,尚不失幽默,要是有一点点最基本的生存保障给他们,他们就可以享受他们的爱情!

评分

只是有一点儿,中华书局为什么不请一些封面做得好的设计师和装帧设计师?

评分

44、《宋詩縱橫》 趙仁圭 1994年6月出版 45、《德國的漢學研究》 張國剛 1994年7月出版 46、《敦煌史話》 胡戟 傅玫 1995年2月出版 1997年6月2版 2002年8月2版 47、《中國古代審計史話》 方寶璋 1995年6月出版 48、《晚清小說理論》 顏廷亮 1996年8月出版 49、《中國伊斯蘭文化》 文史知識編輯部 1996年11月出版 50、《三峽史話》 楊銘等 1997年5月出版 51、《中韓交流三千年》 陳尚勝

评分

东西还是蛮不错的,喜欢

评分

很差,和预期的相差太远,不值这个价钱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东西很不错东西很不错

评分

不错,物流快,东西质量满意

评分

不错,有点灰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