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德意志古典法学
德意志法哲学系列
理清德意志古典法学来龙去脉,旁及之前于之后德国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的发展,展示德意志古典法学致思方向和基本品质
当代以色列哲学家阿维纳瑞代表作之一,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至今已再版15次,自出版以来,几乎成为西方研究马克思的学者必读的重要参考书目。
自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被发现以来,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围绕“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间的所谓裂隙进行的,它们认为青年马克思是一位人道主义思想家,而老年马克思则是极少关注其狭隘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外的任何东西的决定论者。阿维纳瑞先生却主张,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间的这样一种裂隙并不存在。他通过详尽地研究马克思全集关于社会与政治思想的论述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作者:[以]阿维纳瑞( Avineri S.)译者张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著有《费希特的法权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通德文、英文,译有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即出),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译者:张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著有《费希特的法权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通德文、英文,译有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即出),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该书理路明晰,行文简洁,是驾轻就熟的英语能力和高超的分析技艺的结晶。”——Tribune
“阿维纳瑞的杰作是精华读物。”——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 The Guardian
“阿维纳瑞的清晰而客观的天才评论,对文本引文的有效运用,完好契合马克思学说的复杂性的有序处理,使得该书成为一部值得列入任何雨中的马克思研究的上乘之作行列的著作。”——Review of politics
缘起/ⅰ
“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ⅰ
英文版序言/ⅰ
中译本说明/ⅰ
导论/
第一章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再思考/
1.1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影响/
1.2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前提/
1.3国家与市民社会/
1.4阶级结构与现代社会/
1.5财产/
1.6无产阶级的社会:“真正的民主制”与共产主义/
第二章无产阶级:普遍的阶级/
2.1作为异化的国家/
2.2官僚阶级:虚假的普遍性/
2.3无 产 阶 级/
第三章劳动人/
3.1意识与社会/
3.2劳动、历史与政治经济学/
3.3社 会 人/
第四章异化与财产/
4.1唯物论前提/
4.2异化与财产形式/
4.3商品拜物教与劳动分工/
第五章实践与革命/
5.1先驱/
5.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第六章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辩证法/
6.1历史起源和理论模式/
6.2资本主义的普遍性/
6.3变革的辩证法:股份公司与合作社/
第七章法国革命和恐怖:政治革命的成就与局限/
第八章新 的 社 会/
8.1普选制与“国家的扬弃”/
8.2社会主义阶段/
8.3巴黎公社:必然的失败/
结语当前的末世论/
参 考 文 献/
索引/
本书的核心主张在于,马克思的学说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哲学的综合产物,是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转变性方法”——从叙事方式上讲,是把黑格尔哲学的主词与谓词加以颠倒,从存在论上讲,则是把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论与唯物论加以颠倒——再次创造性地运用于黑格尔思辨体系以批判和改造社会现实的结果。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一立场从早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直到晚期的《资本论》都是贯彻始终的,从未改变,只是做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作者旗帜鲜明地主张,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具有系统的“结构性”,马克思只有一个,不存在“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严格区分。本书还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以及他们各自的著作)区别对待,认为“他们在家庭背景、教育和生活态度方面存在种种差别”,以努力塑造或还原一位哲学家的马克思,而不是革命家的马克思。
……
《马克思的社会与政治思想》是当代以色列哲学家阿维纳瑞的代表作之一,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68年出版,至今已再版15次。本书自首次出版以来,几乎成了西方研究马克思的学者必读的重要参考书目。作者凭借翔实的文献资料,从学理的层面深入独到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阶级与革命、理论与现实、异化与财产等主题的思想。
本书的核心主张在于,马克思的学说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哲学的综合产物,是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转变性方法”——从叙事方式上讲,是把黑格尔哲学的主词与谓词加以颠倒,从存在论上讲,则是把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论与唯物论加以颠倒——再次创造性地运用于黑格尔思辨体系以批判和改造社会现实的结果。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一立场从早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直到晚期的《资本论》都是贯彻始终的,从未改变,只是做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作者旗帜鲜明地主张,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具有系统的“结构性”,马克思只有一个,不存在“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严格区分。本书还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以及他们各自的著作)区别对待,认为“他们在家庭背景、教育和生活态度方面存在种种差别”,以努力塑造或还原一位哲学家的马克思,而不是革命家的马克思。
作者的学术见解未必能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认同,但作者对马克思经典文献和生平资料的熟稔,对马克思思想体系高屋建瓴的系统把握和鞭辟入里的透彻剖析是无可否认的。作者擅长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却又时时紧扣文本,对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体现了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渊博的学术积累。此外,作者文风简洁明快,畅快淋漓,读起来实在是一种享受,反觉得翻译败坏了原始文本的美感。也许正是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成就了这样一部经典吧。
最后,在术语的翻译方面,根据作者要把西方的马克思研究从“冷战余殃中解脱出来”的宗旨,译者原本打算将materialism的通常译法“唯物主义”或“唯物论”改译为“物质主义”或“物质论”,并将idealism的通常译法“唯心主义”或“唯心论”改译为“观念主义”或“观念论”,但这一改动还将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重要概念的改译,如此一来,新添的混乱或许会比业已造成的、又约定俗成的混乱更多,遂作罢。此外,在引文的翻译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引文均主要引自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和1986年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引文略有改动,且个别地方与作者提供的英译文有所出入,但不构成重要的理解偏差。特此说明并真诚致谢!
本书的翻译与出版得到了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的关心指导和鼎力相助,特此致以由衷的谢意。本书的问世凝结了倪江云和王玉茂两位编辑以及丛书主编黄涛博士的辛勤汗水,特此致谢!
由于译者水平的限制,迻译的纰漏和讹误必定不少,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没有像一些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非常巧妙地将那些宏大的概念融入到生动的历史场景和具体的人物命运之中。我特别喜欢他剖析权力运作逻辑的部分,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例如,他对某种制度下资源分配不均现象的描述,简直就是我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实的精准映射,只是我之前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去概括它。这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从基础的经济基础出发,逐步推演到上层建筑的复杂变动,每一步都像是精密仪器上的齿轮咬合,毫不拖泥带水。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看社会事件的视角都变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本能地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沉浸式的,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身经历了那些思想的诞生与碰撞。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人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为什么世界是这样”感到困惑的人,这本书提供了极其有力的解析框架。
评分这是一部在思想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到了极致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理论体系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宏观扫描。作者的知识面令人咋舌,他能轻松地在经济学、历史学、哲学乃至人类学之间自如穿梭,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意识形态建构的章节,作者对“集体认同”是如何被自上而下地植入和维护的阐述,细致入微,甚至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这本书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偏执的程度,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源于对大量原始文本的细致考据,这为他的论点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基础。阅读此书,仿佛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训练,它要求你必须跟上作者跳跃的思维步伐,并且随时准备好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地图。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厚实的手感和清晰的字体,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重量。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搞清楚某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力,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提供了一整套观察世界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手术刀般精准地解剖社会肌理,时而又如史诗般地描绘时代变迁的壮阔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模型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务实精神,他没有沉溺于纯粹的思辨,而是始终将目光锁定在如何解释和改造现实的迫切需求上。书中的比喻常常一语中的,那些看似简单的类比,往往能瞬间点亮你对复杂现象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原本以为泾渭分明的领域,在这本书里被有机地整合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视角,让你明白个体命运是如何被更大、更隐蔽的力量所塑造的。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深度的淬炼。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绝对是值得的“智力攀登”。它并不适合那种想轻松获取结论的读者,你需要做好准备,跟随作者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入的思想跋涉。书中对某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模型应用于复杂的现实情境,这中间的精细权衡和论证过程,其严谨性令人叹服。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社会阶层流动的那些论述,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大量详实的数据和历史文献作为支撑,这种扎实的学理基础,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一般评论文章的深度。而且,作者的文笔有一种古典的厚重感,句子结构复杂但富有韵律,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稍有走神就可能错过关键的转折点。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的读物,每隔一段时间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用一种近乎建筑学的美感呈现了出来,结构清晰,层层递进,让人感受到构建完整理论框架的巨大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戏剧张力。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设置悬念,总是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令人不安却又不得不深思的问题,牵着读者的鼻子向前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既没有简单地美化或批判,而是试图还原思想诞生的复杂语境和多重动机。比如,他对早期某些激进思潮的解读,就展现了一种难得的中立与深刻,让人看到同一群人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质疑”,如何不轻易接受既定的范式。它鼓励读者跳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令人不适的社会真相。这种阅读体验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真理探索的渴望。行文之中穿插的那些充满哲理的断言,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叙述的脉络里,时不时地会让你停下来,细细咀嚼。
评分绝对是值得收藏阅读的经典好书一本,推荐一个
评分经典书籍,喜欢,正版,快递服务好。
评分对马克思的解读,不仅要读课本,更多的也要读读当代西方大家对于马克思的解读。
评分一下子买了很多书,都还没有看,慢慢看吧。
评分ok很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学习中
评分还不错,大爱京东自营,规范,速度,屯书季。
评分以色列人写的,看看吧。
评分对马克思的解读,不仅要读课本,更多的也要读读当代西方大家对于马克思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