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实验指南 [Genetics of Comples Human Discases:A Laboratory Manual]

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实验指南 [Genetics of Comples Human Discases:A Laboratory Manua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阿玛尔·阿尔沙拉比,[美] 劳拉·艾玛西 著,许雪青,白云 译
图书标签:
  • 人类遗传学
  • 复杂疾病
  • 实验指南
  • 基因组学
  • 分子生物学
  • 医学遗传学
  • 实验室技术
  • 研究方法
  • 遗传分析
  • 生物信息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6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67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
外文名称:Genetics of Comples Human Discases:A Laboratory Manual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实验指南》的主要内容来自冷泉港实验室举办的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课程,内容汇集了当前国际上遗传学工作者寻找致病基因的最新研究方法和这些方法背后的遗传学概念与统计学理论。既有后基因组时代以GWAS等为代表的热点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同时又以发展的观点介绍了连锁分析等经典的研究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基本遗传学与孟德尔遗传、统计方法、遗传流行病学、连锁研究、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变量成分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拷贝数变异、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RNA编辑复杂性,以及遗传学计算机程序。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1绪言
1.1 为什么遗传学重要
1.2 现代遗传学简明史
1.2.1 紧跟遗传学思想
1.2.2 孟德尔、达尔文以及遗传的波粒辩论
1.2.3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1.2.4 DNA和遗传密码
1.2.5 基因组学时代的来临
1.2.6 后基因组时代
1.3 复杂疾病研究如何融入遗传学
1.4 最后感想
参考文献

2“统计学101”: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的初级指南
引言
2.1 数集理论基础
2.2 遗传学分析中的概率理论
2.2.1 条件概率
2.2.2 独立性
2.3 遗传学分析中的变量、参数和分布
2.3.1 离散均匀分布
2.3.2 正态分布
2.3.3 卡方分布
2.3.4 二项分布
2.4 最大似然估计
2.5 假设检验为结果提供置信水平
2.5.1 p值
2.5.2 似然比、似然比检验统计量,以及优势对数计分法
2.5.3 效能
2.6 总结
参考文献

3分离性状的连锁分析
引言
3.1 连锁
3.2 疾病表型的连锁分析
3.3 多位点连锁分析
3.4 遗传模式判断错误的后果?
3.5 血缘同一性的非参数连锁分析
3.6 LOD值的意义
3.7 复杂疾病连锁分析中的遗传异质性
3.8 连锁分析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时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4复杂疾病遗传中的流行病学因素
引言
4.1 关联研究的实施
4.1.1 管理
4.1.2 设计选择
4.1.3 标记选择
4.1.4 样本选择
4.1.5 样本大小
4.1.6 随机误差
4.1.7 偏倚
4.1.8 暴露的变化
4.1.9 质控
4.2 关联研究的解释
4.2.1 理解因果
4.2.2 因果关系,修饰效应,混杂
4.3 大规模数据库
4.4 整合的“取代的”研究
4.5 结语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5复杂表型的方差组分分析方法
引言
5.1 什么是方差组分分析方法?
5.2 估计遗传率
5.3 环境共同效应的处理
5.4 采用测定的环境参数作为协变量
5.5 协变量选择对方差组分分析的影响
5.6 使用易感性阈值模型
5.7 连锁分析与方差组分的应用
5.8 对研究选择进行确认的重要性
5.9 非正态性的处理
5.10 多重分析与基因多效性
5.11 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5.12 在方差组分分析框架下的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13 鉴定潜在的功能突变体
5.14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6遗传关联研究中的多重检验和效能计算
引言
6.1 多重检验导致Ⅰ型错误的发生
6.2 三种主要的多重检验校正方法
6.2.1 控制总Ⅰ型错误率
6.2.2 贝叶斯理论Bayesian perspective
6.2.3 错误发现率
6.3 成功有效的研究需要进行计算统计效能
6.3.1 效能计算举例
6.3.2 效能与样本量的关系
6.3.3 间接关联的效能统计
6.3.4 遗传研究中实际的效能统计
6.4 致谢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7遗传关联分析
引言
7.1 具有显著效应的遗传相关性
7.2 寻找直接相关性
7.2.1 病例-对照研究
7.2.2 病例-对照研究的统计学分析
7.2.3 统计学分析范例
7.2.4 数量计量的使用
7.3 寻找间接相关性
7.3.1 连锁不平衡法
7.3.2 多标记及单体型的分析
7.3.3 与疾病相关的基因间的交互作用
7.4 应对分析中的问题
7.4.1 质量控制
7.4.2 哈-温平衡
7.4.3 基因型缺失
7.4.4 群体分层
7.5 关联研究的缺点和问题
7.5.1 假阳性结果
7.5.2 重复实验效能的缺乏
7.5.3 研究之间的异质性
7.5.4 研究内的异质性
7.6 结论
参考文献

8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引言
8.1 GWAS基于常见疾病-常见变异的假说
8.2 标签SNP(tag SNP)与连锁不平衡(LD)是GWAS的基础
8.2.1 标签SNP(tag SNP)
8.2.2 连锁不平衡(LD)
8.2.3 始祖突变与单倍型
8.3 GWAS研究中使用的芯片平台
8.4 怎样做GWAS分析
8.4.1 数据处理
8.4.2 质控
8.4.3 群体分层
8.4.4 群体分层的校正
8.5 GWAS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8.6 单倍型分析有助于定位功能变异
8.6.1 鉴定单倍型
8.6.2 E-M算法
8.6.3 单倍型模块
8.7 GWAS产生的一些关键结果
8.7.1 老年性黄斑变性
8.7.2 Wellcome病例对照研究信托基金会(WTCCC)
8.7.3 1型糖尿病
8.8 我的研究结果是阴性的——帮帮我
8.9 其他的策略也很重要
8.9.1 拷贝数变异
8.9.2 少见变异
8.10 结论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9连锁不平衡、HapMap及插补介绍
引言
9.1 一些基本LD统计学知识
9.1.1 LD统计量D′
9.1.2 LD统计量r
9.2 利用国际单体型计划定位LD区域
9.3 从标签到填补
9.4 结论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10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Meta分析
引言
10.1 处理基因型数据缺失方面的输入软件
10.1.1 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及质量
10.1.2 卡方校正
10.1.3 将不确定的数据整合到Meta分析中
10.2 Meta分析准备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11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复杂疾病
引言
11.1 在遗传流行病学中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意味着什么
11.2 常见疾病中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证据
11.3 从不同角度看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11.3.1 遗传角度
11.3.2 公共卫生学角度
11.4 为什么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11.5 研究设计
11.5.1 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
11.5.2 单纯病例研究设计
11.5.3 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
11.6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中的统计效能和样本量
11.7 结果的重复性和Meta分析
11.8 候选基因与全基因组研究
11.9 概括与结论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基于家系的遗传学关联分析
引言

12.1 为什么要开展基于家系的关联研究?
12.2 早期基于家系的关联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
12.3 传递不平衡检验是一种连锁分析
12.4 传递不平衡检验是一种关联和连锁分析
12.5 基于家系的关联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12.5.1 用于迟发型疾病的分析
12.5.2 用于一般核心家系的关联和连锁分析
12.5.3 用单体型进行分析
12.5.4 对连续数量性状的关联研究
12.5.5 X连锁遗传的关联研究
12.5.6 对父母起源和母源效应的研究
12.5.7 基因间和基因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12.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13拷贝数变异与人类常见疾病
引言
13.1 人类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变异
13.2 结构变异的形成机制
13.3 拷贝数变异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13.4 CNV的群体特征
13.5 人类常见疾病的遗传结构:基于SNP-和CNV-的GWAS
13.6 CNV的研究是怎样改变我们对复杂疾病遗传结构认识的?
13.7 CNV检测技术进展及在复杂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3.8 结语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14肿瘤基因组学
引言
14.1 肿瘤的遗传基础
14.2 肿瘤中基因组学以及基因改变研究
14.2.1 肿瘤中拷贝数变异分析
14.2.2 基因组重排的发现
14.2.3 肿瘤中的体细胞突变
14.2.4 肿瘤中的常见变异
14.2.5 肿瘤中的表观遗传改变
14.3 肿瘤转录组改变
14.3.1 研究转录基因组改变的方法
14.4 候选癌基因的优选
14.4.1 癌基因筛选
14.4.2 癌基因的计算优选
14.5 不同类型肿瘤基因组学数据的整合
14.5.1 研究方法
14.5.2 肿瘤基因组学整合研究计划及资料库
14.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15序列变异影响信使RNA前体剪接并导致(复杂)疾病的机制:不局限于遗传密码
引言
15.1 剪接的发生过程
15.1.1 为定位剪接位点,剪接增强子和沉默子是必需的
15.2 剪接失调导致疾病
15.3 剪接突变不直接参与剪接位点的构成
15.3.1 MCAD中SRE突变:单倍型的重要性
15.3.2 CFTR 9号外显子的SRE突变和错误剪接
15.3.3 SMN1/2,剪接和脊髓肌萎缩
15.3.4 外显子跳跃和脆弱性
15.4 剪接调节蛋白和剪接体成分中的常见遗传变异能导致亚最佳剪接
15.5 环境影响剪接
15.6 InSilico评估工具用于评估剪接效应
15.7 结论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16高通量基因分型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引言
16.1 为什么要选用SNP?
16.2 候选基因有用吗?
16.3 连锁区域可以通过高通量SNP基因分型进行精确定位
16.4 GWAS及其相关基因分型
16.5 SNP数据需要做好质量控制
16.6 下一代测序技术将带来基因分型的革命性变化
16.7 小结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信息

17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基因集分析和网络分析
引言
17.1 基因集分析和基因网络分析
17.1.1 将遗传关联定位到基因
17.1.2 GWAS的GSA和网络分析:到更深处捕捞更小的鱼
17.1.3 GSA的应用
17.1.4 网络和上位分析的应用
17.1.5 GWAS联合和网络与eQTL分析
17.2 挑战与前景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实验指南》:
  1 绪言
  Ammar Al-Chalabi1 and Laura Almasy 2
  1MRC Centre for Neurodegeneration Research, King�餾 College London, London SE5 8AF, United
  Kingdom;2 Southwest Foundation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San Antonio, Texas 78227
  1.1为什么遗传学重要
  现代遗传学研究的核心在于:通过了解何种遗传变异导致疾病表型,我们能搞清楚疾病发病机制并因此可能干预或预防疾病。我们距离全面理解人类基因组以及其与疾病或其他表型的关系这一努力目标还非常遥远,但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某些疾病已经开始向我们暴露它们的秘密了。
  在本书中,我们着眼于将遗传学家用来鉴定疾病基因的工具和概念以及支撑这些遗传学概念的统计学理论结合起来。对人类遗传学感兴趣的或者在研究中需要用到遗传学技术的研究者会发现这些内容很有用,尤其对那些研究复杂遗传疾病的研究者而言。本书涉及一些统计学和数学知识,但通过一个章节对统计学进行简要介绍以及每个特定章节进行详细的用法解释,理解这些内容并不需要特别的统计学能力。书中覆盖的主题内容广泛,但主要强调关联研究,这是由于关联研究是目前众多复杂疾病研究设计的基础。另外,本书也涵盖了经典的方法,如连锁分析,这是由于这些方法对研究各种表型非常有用,也是后续很多方法的基础,研究者需要理解这些方法才能合理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这些章节对从事遗传研究的人来说既是一个操作指南合集,也是各个领域的内容综述,这使得其成为那些既想知道如何做又想知道为什么的研究人员的非常宝贵的资源。
  1.2现代遗传学简明史
  1.2.1紧跟遗传学思想遗传学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一个很好的体现是里程碑式的重要进展被飞速超越。尽管遗传学发展到当前认识水平的过程经历了很多重要的阶段,但知识的主要跨越性发展要么取决于新的方法数学、概念或技术,要么来自现有的观念被推翻或者融合。
  1.2.2孟德尔、达尔文以及遗传的波-粒辩论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他的依赖于遗传观点的进化理论(Darwin 1859)。之后的1865年出现了第一个真正的针对遗传现象的现代科学分析:奥地利布隆城圣汤姆斯修道院的牧师格列高尔 孟德尔实施了他精细的豌豆杂交与计数实验(Mendel 1866)。1905年,William Bateson提出了遗传学(genetics)这个词,成为第一个遗传学教授,那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在当时,遗传机制到底是基于粒子还是基于波存在很大的争议。Bateson认为基因是波或者是震动,而Karl Pearson(卡方检验、回归和相关等概念的提出者)认为基因是一个个的颗粒(历史上对光的本质也有类似的甚至更长时间的争论)。孟德尔定律只能用遗传的粒子理论来解释,而似乎带有渐变过程的进化理论则难以用粒子理论来解释,相反用波-动理论就能很好地解释(可以容许亲本性状混合)。另外,波-动理论则无法解释进化理论中的多样性问题:任何混合方式最终都会随着时间带来多样性的丢失。这个矛盾在1918年被Ronald Fisher(他提出了“统计变量”这一概念)解决了,他和J-B-S- Haldane 以及Sewell Wright一起证实了基于粒子的遗传多基因学说可以同时符合孟德尔定律以及进化理论(Fisher 1918)。1903~1910年,Walter Sutton和Thomas Hunt Morgan发现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遗传单元。因此,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现代遗传学和统计学的基础理论,这也是本书各种概念的直接源头。
  1.2.3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产生了遗传学的中心法则(1941年提出,1958年正式形成),该法则认为遗传信息从DNA(1933年发现位于染色体内)到RNA,再到蛋白质,而不是相反方向(Crick 1970)。由于逆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的发现,中心法则在1964年和1982年两次被修订。
  ……

前言/序言


实验生物学:从基础到前沿 本书简介 《实验生物学:从基础到前沿》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实验指导手册,旨在为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实验技术与操作规范。本书内容覆盖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基因组学等多个核心领域,详细阐述了从经典技术到最新发展趋势的各类实验设计、操作流程、数据分析及结果解读。 本书的编写基于作者多年一线科研和教学经验,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可行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我们深知,精确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可靠科学数据的基石。因此,本书不仅提供了详尽的步骤指南,更强调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潜在的误差来源以及故障排除的策略。 第一部分:基础分子生物学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生物分子操作的基础技术,为后续更复杂的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1. 核酸的提取、纯化与定量: 详细介绍了从不同来源(如哺乳动物组织、细胞悬液、植物叶片)中分离基因组DNA、质粒DNA和总RNA的多种方法,包括酚氯仿抽提法、商业试剂盒法以及磁珠法。特别强调了RNA提取中抑制RNase活性的关键步骤,以及DNA和RNA的浓度和纯度检测(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电泳)。 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变体: 深入讲解了标准PCR、热启动PCR、定量实时荧光PCR(qPCR)的原理、试剂配比和循环条件优化。对于qPCR,本书详细介绍了SYBR Green法和TaqMan探针法的应用场景、优缺点,并提供了如何建立标准曲线和进行绝对/相对定量分析的实用指南。同时,也涵盖了反转录PCR(RT-PCR)在RNA检测中的应用。 3. 凝胶电泳与核酸印迹技术: 涵盖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RNA片段的原理,包括缓冲液配制、电压选择和染色方法(如GelRed、银染)。对于蛋白质研究,本书详述了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蛋白分离过程,包括样品处理、分离条件控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免疫印迹)的转移技术、一抗二抗的选择与孵育条件,以及显色方法的优化,确保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4. 基因克隆与重组DNA技术: 系统介绍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与消化反应条件优化、DNA片段的回收与纯化、载体的选择(质粒、病毒载体)以及连接反应的效率提升策略。详细阐述了大肠杆菌的转化(热激法和电穿孔法)以及筛选阳性克隆的蓝白筛选策略。 第二部分:高级分子工具与基因组学方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高级技术,侧重于高通量和功能分析。 1. 下一代测序(NGS)文库制备: 概述了从DNA/RNA到测序文库构建的关键步骤,包括片段化、接头连接和富集。重点讲解了RNA-Seq(全长转录组测序)和ChIP-Seq(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文库构建的特殊要求和技术难点。 2.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系统): 提供了CRISPR/Cas9系统在真核细胞中进行基因敲除、敲入和碱基编辑的详细操作流程。内容包括sgRNA的设计原则、质粒构建或体外转录指导RNA的制备、细胞转染策略(脂质体法、电穿孔法)以及后续的靶向验证(如T7E1酶检测、Sanger测序或深度测序)。 3. 表观遗传学实验方法: 详细介绍了研究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经典方法。在DNA甲基化方面,重点阐述了亚硫酸氢盐转化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的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流程。在组蛋白研究方面,描述了如何使用ChIP技术结合qPCR或NGS来定位特定组蛋白修饰的基因组区域。 第三部分:细胞生物学与成像技术 本部分涵盖了活细胞和固定细胞体系的研究技术,强调了生物学过程的可视化和定量分析。 1. 细胞培养技术与无菌操作: 提供了哺乳动物、昆虫和酵母细胞的培养基配制、细胞传代、冻存与复苏的SOP(标准操作规程)。强调了污染控制和培养环境参数(CO2浓度、湿度)的精确监控。 2. 细胞转染与稳定株建立: 对比分析了瞬时转染(脂质体、磷酸钙、电穿孔)和病毒转导(慢病毒、腺病毒)的效率和适用性。指导读者如何设计实验筛选获得稳定表达靶基因的细胞株。 3. 免疫荧光与共聚焦显微镜: 详细介绍了细胞或组织样本的固定、通透、封闭和一抗二抗的染色步骤。特别指导了如何使用共聚焦显微镜采集Z轴图像堆栈,并通过专业软件进行3D重建和荧光强度定量分析。书中还包含了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时抗体兼容性的考量。 4. 流式细胞术(FACS)基础: 解释了流式细胞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前向散射光(FSC)和侧向散射光(SSC)的物理意义。详细描述了细胞表面标志物或胞内蛋白的荧光标记、上样流程以及如何进行活/死细胞鉴定、细胞周期分析和凋亡检测(如Annexin V/PI染色)。 第四部分:实验设计、安全与数据管理 本部分提升到方法学的宏观层面,指导研究人员如何构建严谨的科学实验。 1.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基础: 强调了实验设计的“三要素”——重复性(Replicates)、随机化(Randomization)和对照(Controls)。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检验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ANOVA、非参数检验),并进行功效分析(Power Analysis)以确定所需的样本量,避免“假阴性”结果。 2. 实验室安全与生物安全等级(BSL): 提供了处理化学试剂、生物材料(特别是病毒载体和病原体)的标准安全操作规范。详细说明了生物安全柜的使用、废液处理和个人防护装备(PPE)的正确穿戴要求。 3. 实验记录与数据管理: 强调了详尽记录实验日志的重要性,包括试剂批号、设备校准状态和所有参数设置。介绍了电子实验室笔记本(ELN)的使用,以及数据备份和可追溯性原则,以满足未来同行评审和出版要求。 本书内容丰富,图表清晰,是生物科学领域每一位实践者的必备工具书。它不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本提升实验思维和科学严谨性的实战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实验指南”的理解,通常是期待能找到详尽的实验步骤、试剂配方、仪器操作说明,以及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我购买这本书,也是希望能够得到这样一套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操作的指导。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直接满足我对于“具体操作”层面的期待。 它并没有像一本生物技术手册那样,详细地列出如何配置LB培养基、如何进行菌液提取、如何设计PCR引物对,或者如何使用酶切位点进行基因克隆。我没有看到关于如何进行细胞培养、如何进行转染、如何进行Western Blotting的详细步骤,也看不到具体的显微镜成像参数和图像分析方法。甚至,对于如何进行基因测序数据的预处理和质量控制,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提供具体软件操作的教程。 相反,这本书更像是在为复杂疾病的遗传学研究“铺路搭桥”,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它深入探讨了疾病的遗传学基础,从单基因遗传病到多基因复杂疾病的转变,详细解释了影响疾病发生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表观遗传修饰等多种复杂因素。它对不同研究策略进行了梳理,比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 书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阐述,例如遗传多态性、连锁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原理和局限性,都做得相当到位,并且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让你意识到,在设计一个具体的实验之前,对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是多么重要。 总的来说,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一套可以直接上手操作的“配方”。它更像是一本“研究方法论”的著作,帮助我构建起对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整体认知。它没有给我具体的“工具”,而是让我明白了“工具箱”里有哪些工具,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以及如何去思考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虽然它没有满足我最初对“操作指南”的期望,但它却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以更全局的视角来审视和设计未来的实验。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让我眼前一亮,尽管我购买它的初衷是想找到一份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南,能够指导我一步步完成具体的遗传学实验。我满心期待能看到图文并茂的实验流程,清晰的试剂和仪器列表,甚至是一些“新手友好”的技巧分享。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直接满足我的这些具体操作上的需求。它更多地是将目光聚焦于复杂疾病的遗传学研究的宏观层面,从疾病的定义、病因的复杂性,到研究方法学的演进,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关于如何进行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凝胶电泳、Sanger测序,或是基因芯片杂交的详细步骤。我还期待能看到关于如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如何招募受试者、如何进行伦理审批等方面的实用建议。甚至,对于常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比如R或SPSS,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入门教程,或者至少是其在遗传学分析中的典型应用案例。然而,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提供这些“手把手”的指导。 相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思想启蒙”之作。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它深入剖析了影响复杂疾病遗传背景的多种因素,比如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表观遗传学的调控、以及多基因的累积效应。它对不同研究范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从单基因遗传病研究到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再到更前沿的多组学整合分析,都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 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比如遗传力、等位基因频率、连锁不平衡等,都非常到位,而且视角独特。它没有选择罗列枯燥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逻辑推演,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即使是对于一些高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例如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构变异检测等,它也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让你明白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以及它们在理解疾病遗传机制中的作用。 坦白说,这本书并没有让我立刻就能上手一个具体的实验。它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秘籍,而非“外功招式”的武功谱。但它所提供的理论深度和思维训练,却让我对整个领域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认识到,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充分理解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是多么重要。它没有直接给我答案,却教会了我如何找到答案。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实验指南”这类的书籍抱有非常明确的期待,那就是它应该是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能够指导读者一步一步地完成具体的实验,就像烹饪菜谱一样,明确列出所需材料、工具和详细的烹饪步骤。我当初选择这本书,也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希望它能为我在进行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时提供直接的实践指导。 然而,当我打开这本书,我发现它的内容并没有完全达到我最初的预期。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提供关于如何精确配制PCR反应液的详细配方,或者如何优化DNA提取流程的实用技巧。我也没能从中找到关于如何设计基因芯片实验、如何进行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的步骤详解,或者如何使用特定的生物信息学软件来筛选和验证候选基因的教程。 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是在描绘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的“全景图”,而非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它深入探讨了疾病的遗传背景、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我们研究复杂疾病会如此困难,例如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它还对各种前沿的研究技术,比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技术等,进行了原理性的介绍和应用场景的阐述。 我本以为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的详细建议,或者关于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保其可靠性的指导。但书中对这些方面,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而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步骤。它让我明白,遗传学研究不仅仅是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思考和解读。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我所期望的那种“一步到位”的实验操作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思想启蒙”读物,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领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并且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它没有给我具体的“工具”,而是让我明白了“工具箱”里都有哪些“工具”,以及它们各自的用途,至于如何具体使用,则需要我自己去探索和实践。

评分

我一直认为,“实验指南”就应该像一本操作手册,详细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试剂,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状况都应该有清晰的说明和应对方案。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正是被“实验指南”这个名字所吸引,渴望从中找到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流程,以便在我的研究中能够直接套用。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并非我所想象的那样。 它并没有像食谱一样,详细列出每一步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具体的操作步骤。我没有找到关于如何精确配制特定缓冲液的表格,也没有看到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详细指南,更没有关于如何使用PCR仪进行DNA扩增的具体参数设置。甚至,关于如何挑选合适的对照组、如何设置实验的样本量、以及如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避免偏差,书中也只是触及了理论框架,而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指导。 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的“宏观图景”和“理论基石”。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疾病的遗传基础、研究方法学的演变、以及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挑战。书中大量篇幅都在讲解如何理解疾病的遗传异质性,如何评估不同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联强度,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来解读海量的基因组数据。它让我认识到,遗传学研究并非简单地“做实验”,而是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我原本期望书中能有关于如何进行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巧,或者如何利用细胞模型来验证基因功能,甚至是关于如何进行动物模型构建的经验分享。但书中对于这些具体技术,更多的是从原理和应用场景的角度进行介绍,而非提供详细的实验方案。它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要使用某种技术,以及这种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而较少关注“如何”具体实施。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我最初期望的那种“拿来即用”的实验操作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思想指南”,引导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一领域。它没有给我提供“工具”,而是给了我“工具箱”里的工具的介绍,让我明白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用,但具体如何使用,还需要我自己去实践和摸索。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有启发性的一本,即使它提供的并非我最初期待的那种“操作手册”。我之所以选择它,是抱着一种学习如何“上手”的期待,希望能找到具体实验步骤、试剂配比、仪器操作的详细指南,就像烹饪食谱一样,可以一步步跟着做。然而,当我翻开目录,看到更多的是关于疾病机制的深入探讨、数据分析的理论框架,以及不同遗传学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原理时,我意识到这是一本更侧重于“为什么”和“如何思考”的书,而非“怎么做”。 起初,我有些许失望,甚至觉得它偏离了我最初的设想。我期待的“实验指南”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可以直接套用的实验方案,比如如何提取DNA,如何进行PCR,如何设计CRISPR敲除实验等等。我希望看到清晰的流程图,详细的试剂清单,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和结果解读的指导。但是,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理解复杂疾病的遗传学背景,让你从宏观层面理解研究的逻辑和挑战。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孟德尔遗传病和复杂疾病在遗传学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后者研究的固有难度,这一点让我对“复杂”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尽管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它并没有给出“一键生成”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构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它让我明白,对于复杂疾病的遗传学研究,理解疾病的生物学背景、选择合适的研究模型、设计严谨的实验策略,以及恰当解读多维度的数据,才是成功的关键。书中对各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介绍,虽然没有提供具体的实验步骤,但却为我打开了思路,让我了解了当前研究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场景。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实验指南”不仅仅是操作技巧的堆砌,更是科学思维的训练。 我特别欣赏书中在理论阐释上的深度。它不仅仅罗列技术名称,而是深入剖析每种技术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们在研究复杂疾病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例如,在讲解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找SNP”的层面,而是详细解释了其统计学基础、人群分层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精细定位和功能验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技术点。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好遗传学实验,不仅要懂操作,更要懂原理,懂背后的逻辑。 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我预期的学习体验。它没有给我现成的“菜谱”,而是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厨师”。它鼓励我去思考,去探索,去批判性地看待数据和技术。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本质,并希望建立起扎实理论基础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技能,更是提升认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我无法直接按照书中的“步骤”来完成一个具体的实验,但它赋予我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远比任何操作手册都更加珍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