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復雜疾病遺傳學實驗指南 [Genetics of Comples Human Discases:A Laboratory Manual]

人類復雜疾病遺傳學實驗指南 [Genetics of Comples Human Discases:A Laboratory Manual]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阿瑪爾·阿爾沙拉比,[美] 勞拉·艾瑪西 著,許雪青,白雲 譯
圖書標籤:
  • 人類遺傳學
  • 復雜疾病
  • 實驗指南
  • 基因組學
  • 分子生物學
  • 醫學遺傳學
  • 實驗室技術
  • 研究方法
  • 遺傳分析
  • 生物信息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460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67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生命科學實驗指南係列
外文名稱:Genetics of Comples Human Discases:A Laboratory Manual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類復雜疾病遺傳學實驗指南》的主要內容來自冷泉港實驗室舉辦的人類復雜疾病遺傳學課程,內容匯集瞭當前國際上遺傳學工作者尋找緻病基因的最新研究方法和這些方法背後的遺傳學概念與統計學理論。既有後基因組時代以GWAS等為代錶的熱點研究領域的新方法,同時又以發展的觀點介紹瞭連鎖分析等經典的研究手段。具體內容包括基本遺傳學與孟德爾遺傳、統計方法、遺傳流行病學、連鎖研究、傳遞不平衡檢驗分析、變量成分分析、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拷貝數變異、高通量基因分型技術、RNA編輯復雜性,以及遺傳學計算機程序。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1緒言
1.1 為什麼遺傳學重要
1.2 現代遺傳學簡明史
1.2.1 緊跟遺傳學思想
1.2.2 孟德爾、達爾文以及遺傳的波粒辯論
1.2.3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1.2.4 DNA和遺傳密碼
1.2.5 基因組學時代的來臨
1.2.6 後基因組時代
1.3 復雜疾病研究如何融入遺傳學
1.4 最後感想
參考文獻

2“統計學101”:人類復雜疾病遺傳學的初級指南
引言
2.1 數集理論基礎
2.2 遺傳學分析中的概率理論
2.2.1 條件概率
2.2.2 獨立性
2.3 遺傳學分析中的變量、參數和分布
2.3.1 離散均勻分布
2.3.2 正態分布
2.3.3 卡方分布
2.3.4 二項分布
2.4 最大似然估計
2.5 假設檢驗為結果提供置信水平
2.5.1 p值
2.5.2 似然比、似然比檢驗統計量,以及優勢對數計分法
2.5.3 效能
2.6 總結
參考文獻

3分離性狀的連鎖分析
引言
3.1 連鎖
3.2 疾病錶型的連鎖分析
3.3 多位點連鎖分析
3.4 遺傳模式判斷錯誤的後果?
3.5 血緣同一性的非參數連鎖分析
3.6 LOD值的意義
3.7 復雜疾病連鎖分析中的遺傳異質性
3.8 連鎖分析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時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4復雜疾病遺傳中的流行病學因素
引言
4.1 關聯研究的實施
4.1.1 管理
4.1.2 設計選擇
4.1.3 標記選擇
4.1.4 樣本選擇
4.1.5 樣本大小
4.1.6 隨機誤差
4.1.7 偏倚
4.1.8 暴露的變化
4.1.9 質控
4.2 關聯研究的解釋
4.2.1 理解因果
4.2.2 因果關係,修飾效應,混雜
4.3 大規模數據庫
4.4 整閤的“取代的”研究
4.5 結語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5復雜錶型的方差組分分析方法
引言
5.1 什麼是方差組分分析方法?
5.2 估計遺傳率
5.3 環境共同效應的處理
5.4 采用測定的環境參數作為協變量
5.5 協變量選擇對方差組分分析的影響
5.6 使用易感性閾值模型
5.7 連鎖分析與方差組分的應用
5.8 對研究選擇進行確認的重要性
5.9 非正態性的處理
5.10 多重分析與基因多效性
5.11 數量性狀的關聯分析
5.12 在方差組分分析框架下的基因與基因、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5.13 鑒定潛在的功能突變體
5.14 小結與結論
參考文獻

6遺傳關聯研究中的多重檢驗和效能計算
引言
6.1 多重檢驗導緻Ⅰ型錯誤的發生
6.2 三種主要的多重檢驗校正方法
6.2.1 控製總Ⅰ型錯誤率
6.2.2 貝葉斯理論Bayesian perspective
6.2.3 錯誤發現率
6.3 成功有效的研究需要進行計算統計效能
6.3.1 效能計算舉例
6.3.2 效能與樣本量的關係
6.3.3 間接關聯的效能統計
6.3.4 遺傳研究中實際的效能統計
6.4 緻謝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7遺傳關聯分析
引言
7.1 具有顯著效應的遺傳相關性
7.2 尋找直接相關性
7.2.1 病例-對照研究
7.2.2 病例-對照研究的統計學分析
7.2.3 統計學分析範例
7.2.4 數量計量的使用
7.3 尋找間接相關性
7.3.1 連鎖不平衡法
7.3.2 多標記及單體型的分析
7.3.3 與疾病相關的基因間的交互作用
7.4 應對分析中的問題
7.4.1 質量控製
7.4.2 哈-溫平衡
7.4.3 基因型缺失
7.4.4 群體分層
7.5 關聯研究的缺點和問題
7.5.1 假陽性結果
7.5.2 重復實驗效能的缺乏
7.5.3 研究之間的異質性
7.5.4 研究內的異質性
7.6 結論
參考文獻

8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
引言
8.1 GWAS基於常見疾病-常見變異的假說
8.2 標簽SNP(tag SNP)與連鎖不平衡(LD)是GWAS的基礎
8.2.1 標簽SNP(tag SNP)
8.2.2 連鎖不平衡(LD)
8.2.3 始祖突變與單倍型
8.3 GWAS研究中使用的芯片平颱
8.4 怎樣做GWAS分析
8.4.1 數據處理
8.4.2 質控
8.4.3 群體分層
8.4.4 群體分層的校正
8.5 GWAS中的數據分析方法
8.6 單倍型分析有助於定位功能變異
8.6.1 鑒定單倍型
8.6.2 E-M算法
8.6.3 單倍型模塊
8.7 GWAS産生的一些關鍵結果
8.7.1 老年性黃斑變性
8.7.2 Wellcome病例對照研究信托基金會(WTCCC)
8.7.3 1型糖尿病
8.8 我的研究結果是陰性的——幫幫我
8.9 其他的策略也很重要
8.9.1 拷貝數變異
8.9.2 少見變異
8.10 結論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9連鎖不平衡、HapMap及插補介紹
引言
9.1 一些基本LD統計學知識
9.1.1 LD統計量D′
9.1.2 LD統計量r
9.2 利用國際單體型計劃定位LD區域
9.3 從標簽到填補
9.4 結論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10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Meta分析
引言
10.1 處理基因型數據缺失方麵的輸入軟件
10.1.1 數據輸入的準確性及質量
10.1.2 卡方校正
10.1.3 將不確定的數據整閤到Meta分析中
10.2 Meta分析準備工作
附錄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11基因環境相互作用與復雜疾病
引言
11.1 在遺傳流行病學中基因-環境交互作用意味著什麼
11.2 常見疾病中存在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的證據
11.3 從不同角度看基因-環境交互作用
11.3.1 遺傳角度
11.3.2 公共衛生學角度
11.4 為什麼研究基因-環境交互作用?
11.5 研究設計
11.5.1 橫斷麵病例對照研究
11.5.2 單純病例研究設計
11.5.3 前瞻性隊列研究設計
11.6 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研究中的統計效能和樣本量
11.7 結果的重復性和Meta分析
11.8 候選基因與全基因組研究
11.9 概括與結論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基於傢係的遺傳學關聯分析
引言

12.1 為什麼要開展基於傢係的關聯研究?
12.2 早期基於傢係的關聯研究與病例-對照研究
12.3 傳遞不平衡檢驗是一種連鎖分析
12.4 傳遞不平衡檢驗是一種關聯和連鎖分析
12.5 基於傢係的關聯分析具有廣泛的應用範圍
12.5.1 用於遲發型疾病的分析
12.5.2 用於一般核心傢係的關聯和連鎖分析
12.5.3 用單體型進行分析
12.5.4 對連續數量性狀的關聯研究
12.5.5 X連鎖遺傳的關聯研究
12.5.6 對父母起源和母源效應的研究
12.5.7 基因間和基因與環境間相互作用的研究
12.6 結語
緻謝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13拷貝數變異與人類常見疾病
引言
13.1 人類基因組中的拷貝數變異
13.2 結構變異的形成機製
13.3 拷貝數變異對基因錶達的影響
13.4 CNV的群體特徵
13.5 人類常見疾病的遺傳結構:基於SNP-和CNV-的GWAS
13.6 CNV的研究是怎樣改變我們對復雜疾病遺傳結構認識的?
13.7 CNV檢測技術進展及在復雜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13.8 結語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14腫瘤基因組學
引言
14.1 腫瘤的遺傳基礎
14.2 腫瘤中基因組學以及基因改變研究
14.2.1 腫瘤中拷貝數變異分析
14.2.2 基因組重排的發現
14.2.3 腫瘤中的體細胞突變
14.2.4 腫瘤中的常見變異
14.2.5 腫瘤中的錶觀遺傳改變
14.3 腫瘤轉錄組改變
14.3.1 研究轉錄基因組改變的方法
14.4 候選癌基因的優選
14.4.1 癌基因篩選
14.4.2 癌基因的計算優選
14.5 不同類型腫瘤基因組學數據的整閤
14.5.1 研究方法
14.5.2 腫瘤基因組學整閤研究計劃及資料庫
14.6 小結
緻謝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15序列變異影響信使RNA前體剪接並導緻(復雜)疾病的機製:不局限於遺傳密碼
引言
15.1 剪接的發生過程
15.1.1 為定位剪接位點,剪接增強子和沉默子是必需的
15.2 剪接失調導緻疾病
15.3 剪接突變不直接參與剪接位點的構成
15.3.1 MCAD中SRE突變:單倍型的重要性
15.3.2 CFTR 9號外顯子的SRE突變和錯誤剪接
15.3.3 SMN1/2,剪接和脊髓肌萎縮
15.3.4 外顯子跳躍和脆弱性
15.4 剪接調節蛋白和剪接體成分中的常見遺傳變異能導緻亞最佳剪接
15.5 環境影響剪接
15.6 InSilico評估工具用於評估剪接效應
15.7 結論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16高通量基因分型的實驗室研究方法
引言
16.1 為什麼要選用SNP?
16.2 候選基因有用嗎?
16.3 連鎖區域可以通過高通量SNP基因分型進行精確定位
16.4 GWAS及其相關基因分型
16.5 SNP數據需要做好質量控製
16.6 下一代測序技術將帶來基因分型的革命性變化
16.7 小結和結論
緻謝
參考文獻
互聯網信息

17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基因集分析和網絡分析
引言
17.1 基因集分析和基因網絡分析
17.1.1 將遺傳關聯定位到基因
17.1.2 GWAS的GSA和網絡分析:到更深處捕撈更小的魚
17.1.3 GSA的應用
17.1.4 網絡和上位分析的應用
17.1.5 GWAS聯閤和網絡與eQTL分析
17.2 挑戰與前景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人類復雜疾病遺傳學實驗指南》:
  1 緒言
  Ammar Al-Chalabi1 and Laura Almasy 2
  1MRC Centre for Neurodegeneration Research, King�餾 College London, London SE5 8AF, United
  Kingdom;2 Southwest Foundation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San Antonio, Texas 78227
  1.1為什麼遺傳學重要
  現代遺傳學研究的核心在於:通過瞭解何種遺傳變異導緻疾病錶型,我們能搞清楚疾病發病機製並因此可能乾預或預防疾病。我們距離全麵理解人類基因組以及其與疾病或其他錶型的關係這一努力目標還非常遙遠,但我們已經取得瞭顯著進步,某些疾病已經開始嚮我們暴露它們的秘密瞭。
  在本書中,我們著眼於將遺傳學傢用來鑒定疾病基因的工具和概念以及支撐這些遺傳學概念的統計學理論結閤起來。對人類遺傳學感興趣的或者在研究中需要用到遺傳學技術的研究者會發現這些內容很有用,尤其對那些研究復雜遺傳疾病的研究者而言。本書涉及一些統計學和數學知識,但通過一個章節對統計學進行簡要介紹以及每個特定章節進行詳細的用法解釋,理解這些內容並不需要特彆的統計學能力。書中覆蓋的主題內容廣泛,但主要強調關聯研究,這是由於關聯研究是目前眾多復雜疾病研究設計的基礎。另外,本書也涵蓋瞭經典的方法,如連鎖分析,這是由於這些方法對研究各種錶型非常有用,也是後續很多方法的基礎,研究者需要理解這些方法纔能閤理評價已有的研究結果。這些章節對從事遺傳研究的人來說既是一個操作指南閤集,也是各個領域的內容綜述,這使得其成為那些既想知道如何做又想知道為什麼的研究人員的非常寶貴的資源。
  1.2現代遺傳學簡明史
  1.2.1緊跟遺傳學思想遺傳學正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一個很好的體現是裏程碑式的重要進展被飛速超越。盡管遺傳學發展到當前認識水平的過程經曆瞭很多重要的階段,但知識的主要跨越性發展要麼取決於新的方法數學、概念或技術,要麼來自現有的觀念被推翻或者融閤。
  1.2.2孟德爾、達爾文以及遺傳的波-粒辯論
  1859年達爾文發錶瞭他的依賴於遺傳觀點的進化理論(Darwin 1859)。之後的1865年齣現瞭第一個真正的針對遺傳現象的現代科學分析:奧地利布隆城聖湯姆斯修道院的牧師格列高爾 孟德爾實施瞭他精細的豌豆雜交與計數實驗(Mendel 1866)。1905年,William Bateson提齣瞭遺傳學(genetics)這個詞,成為第一個遺傳學教授,那是在英國劍橋大學。在當時,遺傳機製到底是基於粒子還是基於波存在很大的爭議。Bateson認為基因是波或者是震動,而Karl Pearson(卡方檢驗、迴歸和相關等概念的提齣者)認為基因是一個個的顆粒(曆史上對光的本質也有類似的甚至更長時間的爭論)。孟德爾定律隻能用遺傳的粒子理論來解釋,而似乎帶有漸變過程的進化理論則難以用粒子理論來解釋,相反用波-動理論就能很好地解釋(可以容許親本性狀混閤)。另外,波-動理論則無法解釋進化理論中的多樣性問題:任何混閤方式最終都會隨著時間帶來多樣性的丟失。這個矛盾在1918年被Ronald Fisher(他提齣瞭“統計變量”這一概念)解決瞭,他和J-B-S- Haldane 以及Sewell Wright一起證實瞭基於粒子的遺傳多基因學說可以同時符閤孟德爾定律以及進化理論(Fisher 1918)。1903~1910年,Walter Sutton和Thomas Hunt Morgan發現位於染色體上的基因是遺傳單元。因此,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産生瞭現代遺傳學和統計學的基礎理論,這也是本書各種概念的直接源頭。
  1.2.3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産生瞭遺傳學的中心法則(1941年提齣,1958年正式形成),該法則認為遺傳信息從DNA(1933年發現位於染色體內)到RNA,再到蛋白質,而不是相反方嚮(Crick 1970)。由於逆轉錄病毒和朊病毒的發現,中心法則在1964年和1982年兩次被修訂。
  ……

前言/序言


實驗生物學:從基礎到前沿 本書簡介 《實驗生物學:從基礎到前沿》是一本全麵而深入的實驗指導手冊,旨在為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實驗室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套係統、實用的實驗技術與操作規範。本書內容覆蓋瞭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基因組學等多個核心領域,詳細闡述瞭從經典技術到最新發展趨勢的各類實驗設計、操作流程、數據分析及結果解讀。 本書的編寫基於作者多年一綫科研和教學經驗,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實際操作可行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我們深知,精確的實驗操作是獲得可靠科學數據的基石。因此,本書不僅提供瞭詳盡的步驟指南,更強調瞭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潛在的誤差來源以及故障排除的策略。 第一部分:基礎分子生物學技術 本部分聚焦於生物分子操作的基礎技術,為後續更復雜的實驗打下堅實基礎。 1. 核酸的提取、純化與定量: 詳細介紹瞭從不同來源(如哺乳動物組織、細胞懸液、植物葉片)中分離基因組DNA、質粒DNA和總RNA的多種方法,包括酚氯仿抽提法、商業試劑盒法以及磁珠法。特彆強調瞭RNA提取中抑製RNase活性的關鍵步驟,以及DNA和RNA的濃度和純度檢測(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和電泳)。 2. 聚閤酶鏈式反應(PCR)及其變體: 深入講解瞭標準PCR、熱啓動PCR、定量實時熒光PCR(qPCR)的原理、試劑配比和循環條件優化。對於qPCR,本書詳細介紹瞭SYBR Green法和TaqMan探針法的應用場景、優缺點,並提供瞭如何建立標準麯綫和進行絕對/相對定量分析的實用指南。同時,也涵蓋瞭反轉錄PCR(RT-PCR)在RNA檢測中的應用。 3. 凝膠電泳與核酸印跡技術: 涵蓋瞭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DNA/RNA片段的原理,包括緩衝液配製、電壓選擇和染色方法(如GelRed、銀染)。對於蛋白質研究,本書詳述瞭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的蛋白分離過程,包括樣品處理、分離條件控製。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瞭Western Blotting(蛋白質免疫印跡)的轉移技術、一抗二抗的選擇與孵育條件,以及顯色方法的優化,確保高靈敏度和特異性。 4. 基因剋隆與重組DNA技術: 係統介紹瞭限製性內切酶的選擇與消化反應條件優化、DNA片段的迴收與純化、載體的選擇(質粒、病毒載體)以及連接反應的效率提升策略。詳細闡述瞭大腸杆菌的轉化(熱激法和電穿孔法)以及篩選陽性剋隆的藍白篩選策略。 第二部分:高級分子工具與基因組學方法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當前生命科學研究中廣泛應用的高級技術,側重於高通量和功能分析。 1. 下一代測序(NGS)文庫製備: 概述瞭從DNA/RNA到測序文庫構建的關鍵步驟,包括片段化、接頭連接和富集。重點講解瞭RNA-Seq(全長轉錄組測序)和ChIP-Seq(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文庫構建的特殊要求和技術難點。 2.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係統): 提供瞭CRISPR/Cas9係統在真核細胞中進行基因敲除、敲入和堿基編輯的詳細操作流程。內容包括sgRNA的設計原則、質粒構建或體外轉錄指導RNA的製備、細胞轉染策略(脂質體法、電穿孔法)以及後續的靶嚮驗證(如T7E1酶檢測、Sanger測序或深度測序)。 3. 錶觀遺傳學實驗方法: 詳細介紹瞭研究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的經典方法。在DNA甲基化方麵,重點闡述瞭亞硫酸氫鹽轉化測序(Bisulfite Sequencing)的樣品處理和數據分析流程。在組蛋白研究方麵,描述瞭如何使用ChIP技術結閤qPCR或NGS來定位特定組蛋白修飾的基因組區域。 第三部分:細胞生物學與成像技術 本部分涵蓋瞭活細胞和固定細胞體係的研究技術,強調瞭生物學過程的可視化和定量分析。 1. 細胞培養技術與無菌操作: 提供瞭哺乳動物、昆蟲和酵母細胞的培養基配製、細胞傳代、凍存與復蘇的SOP(標準操作規程)。強調瞭汙染控製和培養環境參數(CO2濃度、濕度)的精確監控。 2. 細胞轉染與穩定株建立: 對比分析瞭瞬時轉染(脂質體、磷酸鈣、電穿孔)和病毒轉導(慢病毒、腺病毒)的效率和適用性。指導讀者如何設計實驗篩選獲得穩定錶達靶基因的細胞株。 3. 免疫熒光與共聚焦顯微鏡: 詳細介紹瞭細胞或組織樣本的固定、通透、封閉和一抗二抗的染色步驟。特彆指導瞭如何使用共聚焦顯微鏡采集Z軸圖像堆棧,並通過專業軟件進行3D重建和熒光強度定量分析。書中還包含瞭多重免疫熒光染色時抗體兼容性的考量。 4. 流式細胞術(FACS)基礎: 解釋瞭流式細胞術的基本原理,包括前嚮散射光(FSC)和側嚮散射光(SSC)的物理意義。詳細描述瞭細胞錶麵標誌物或胞內蛋白的熒光標記、上樣流程以及如何進行活/死細胞鑒定、細胞周期分析和凋亡檢測(如Annexin V/PI染色)。 第四部分:實驗設計、安全與數據管理 本部分提升到方法學的宏觀層麵,指導研究人員如何構建嚴謹的科學實驗。 1. 實驗設計與統計學基礎: 強調瞭實驗設計的“三要素”——重復性(Replicates)、隨機化(Randomization)和對照(Controls)。指導讀者如何選擇閤適的統計檢驗方法(如t檢驗、方差分析ANOVA、非參數檢驗),並進行功效分析(Power Analysis)以確定所需的樣本量,避免“假陰性”結果。 2. 實驗室安全與生物安全等級(BSL): 提供瞭處理化學試劑、生物材料(特彆是病毒載體和病原體)的標準安全操作規範。詳細說明瞭生物安全櫃的使用、廢液處理和個人防護裝備(PPE)的正確穿戴要求。 3. 實驗記錄與數據管理: 強調瞭詳盡記錄實驗日誌的重要性,包括試劑批號、設備校準狀態和所有參數設置。介紹瞭電子實驗室筆記本(ELN)的使用,以及數據備份和可追溯性原則,以滿足未來同行評審和齣版要求。 本書內容豐富,圖錶清晰,是生物科學領域每一位實踐者的必備工具書。它不僅是一本操作手冊,更是一本提升實驗思維和科學嚴謹性的實戰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有啓發性的一本,即使它提供的並非我最初期待的那種“操作手冊”。我之所以選擇它,是抱著一種學習如何“上手”的期待,希望能找到具體實驗步驟、試劑配比、儀器操作的詳細指南,就像烹飪食譜一樣,可以一步步跟著做。然而,當我翻開目錄,看到更多的是關於疾病機製的深入探討、數據分析的理論框架,以及不同遺傳學技術在研究中的應用原理時,我意識到這是一本更側重於“為什麼”和“如何思考”的書,而非“怎麼做”。 起初,我有些許失望,甚至覺得它偏離瞭我最初的設想。我期待的“實驗指南”應該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可以直接套用的實驗方案,比如如何提取DNA,如何進行PCR,如何設計CRISPR敲除實驗等等。我希望看到清晰的流程圖,詳細的試劑清單,以及對可能齣現的實驗誤差和結果解讀的指導。但是,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循循善誘地引導你理解復雜疾病的遺傳學背景,讓你從宏觀層麵理解研究的邏輯和挑戰。它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孟德爾遺傳病和復雜疾病在遺傳學上的根本區彆,以及後者研究的固有難度,這一點讓我對“復雜”二字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盡管如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瞭這本書真正的價值所在。它並沒有給齣“一鍵生成”的答案,而是教會我如何構建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它讓我明白,對於復雜疾病的遺傳學研究,理解疾病的生物學背景、選擇閤適的研究模型、設計嚴謹的實驗策略,以及恰當解讀多維度的數據,纔是成功的關鍵。書中對各種高通量測序技術、基因編輯技術以及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的介紹,雖然沒有提供具體的實驗步驟,但卻為我打開瞭思路,讓我瞭解瞭當前研究的前沿技術和應用場景。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實驗指南”不僅僅是操作技巧的堆砌,更是科學思維的訓練。 我特彆欣賞書中在理論闡釋上的深度。它不僅僅羅列技術名稱,而是深入剖析每種技術背後的原理,以及它們在研究復雜疾病時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例如,在講解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找SNP”的層麵,而是詳細解釋瞭其統計學基礎、人群分層問題、以及如何進行精細定位和功能驗證。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在閱讀時能夠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散的技術點。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要想真正做好遺傳學實驗,不僅要懂操作,更要懂原理,懂背後的邏輯。 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不同於我預期的學習體驗。它沒有給我現成的“菜譜”,而是教會瞭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廚師”。它鼓勵我去思考,去探索,去批判性地看待數據和技術。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復雜疾病遺傳學研究的本質,並希望建立起紮實理論基礎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讓我明白,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掌握技能,更是提升認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雖然我無法直接按照書中的“步驟”來完成一個具體的實驗,但它賦予我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遠比任何操作手冊都更加珍貴。

評分

我一直認為,“實驗指南”就應該像一本操作手冊,詳細到每一個步驟,每一個試劑,每一個可能齣現的狀況都應該有清晰的說明和應對方案。我當初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正是被“實驗指南”這個名字所吸引,渴望從中找到具體、可操作的實驗流程,以便在我的研究中能夠直接套用。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發現它並非我所想象的那樣。 它並沒有像食譜一樣,詳細列齣每一步需要準備的材料和具體的操作步驟。我沒有找到關於如何精確配製特定緩衝液的錶格,也沒有看到如何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詳細指南,更沒有關於如何使用PCR儀進行DNA擴增的具體參數設置。甚至,關於如何挑選閤適的對照組、如何設置實驗的樣本量、以及如何進行統計學分析以避免偏差,書中也隻是觸及瞭理論框架,而沒有給齣具體的實踐指導。 這本書的內容更多的是關於復雜疾病遺傳學研究的“宏觀圖景”和“理論基石”。它深入淺齣地闡述瞭疾病的遺傳基礎、研究方法學的演變、以及當前研究的熱點和挑戰。書中大量篇幅都在講解如何理解疾病的遺傳異質性,如何評估不同基因型與錶型之間的關聯強度,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學工具來解讀海量的基因組數據。它讓我認識到,遺傳學研究並非簡單地“做實驗”,而是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嚴謹的邏輯思維。 我原本期望書中能有關於如何進行基因編輯(如CRISPR-Cas9)的實驗設計和操作技巧,或者如何利用細胞模型來驗證基因功能,甚至是關於如何進行動物模型構建的經驗分享。但書中對於這些具體技術,更多的是從原理和應用場景的角度進行介紹,而非提供詳細的實驗方案。它更側重於解釋“為什麼”要使用某種技術,以及這種技術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而較少關注“如何”具體實施。 總而言之,這本書並沒有給我提供我最初期望的那種“拿來即用”的實驗操作指南。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復雜疾病遺傳學研究的“思想指南”,引導我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這一領域。它沒有給我提供“工具”,而是給瞭我“工具箱”裏的工具的介紹,讓我明白它們是什麼,有什麼用,但具體如何使用,還需要我自己去實踐和摸索。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實驗指南”這類的書籍抱有非常明確的期待,那就是它應該是一份詳盡的操作手冊,能夠指導讀者一步一步地完成具體的實驗,就像烹飪菜譜一樣,明確列齣所需材料、工具和詳細的烹飪步驟。我當初選擇這本書,也是基於這樣的理解,希望它能為我在進行復雜疾病遺傳學研究時提供直接的實踐指導。 然而,當我打開這本書,我發現它的內容並沒有完全達到我最初的預期。它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提供關於如何精確配製PCR反應液的詳細配方,或者如何優化DNA提取流程的實用技巧。我也沒能從中找到關於如何設計基因芯片實驗、如何進行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的步驟詳解,或者如何使用特定的生物信息學軟件來篩選和驗證候選基因的教程。 這本書的內容,更多地是在描繪復雜疾病遺傳學研究的“全景圖”,而非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它深入探討瞭疾病的遺傳背景、研究的理論框架、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原理和應用。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為什麼我們研究復雜疾病會如此睏難,例如基因間的相互作用、環境因素的影響,以及錶觀遺傳學的調控機製。它還對各種前沿的研究技術,比如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單細胞測序、基因編輯技術等,進行瞭原理性的介紹和應用場景的闡述。 我本以為書中會包含一些關於如何設置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的詳細建議,或者關於如何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以確保其可靠性的指導。但書中對這些方麵,更多的是從理論層麵進行探討,而沒有給齣具體的實踐步驟。它讓我明白,遺傳學研究不僅僅是動手操作,更重要的是思考和解讀。 總而言之,這本書並沒有提供我所期望的那種“一步到位”的實驗操作指南。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復雜疾病遺傳學研究的“思想啓濛”讀物,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這一領域的復雜性和挑戰性,並且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它沒有給我具體的“工具”,而是讓我明白瞭“工具箱”裏都有哪些“工具”,以及它們各自的用途,至於如何具體使用,則需要我自己去探索和實踐。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就讓我眼前一亮,盡管我購買它的初衷是想找到一份詳細的實驗操作指南,能夠指導我一步步完成具體的遺傳學實驗。我滿心期待能看到圖文並茂的實驗流程,清晰的試劑和儀器列錶,甚至是一些“新手友好”的技巧分享。然而,這本書的內容並沒有直接滿足我的這些具體操作上的需求。它更多地是將目光聚焦於復雜疾病的遺傳學研究的宏觀層麵,從疾病的定義、病因的復雜性,到研究方法學的演進,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我本來以為會看到關於如何進行基因組DNA提取、PCR擴增、凝膠電泳、Sanger測序,或是基因芯片雜交的詳細步驟。我還期待能看到關於如何進行病例對照研究設計、如何招募受試者、如何進行倫理審批等方麵的實用建議。甚至,對於常用的統計學分析軟件,比如R或SPSS,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基礎的入門教程,或者至少是其在遺傳學分析中的典型應用案例。然而,這本書並沒有直接提供這些“手把手”的指導。 相反,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復雜疾病遺傳學研究的“思想啓濛”之作。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怎麼做”,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這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它深入剖析瞭影響復雜疾病遺傳背景的多種因素,比如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錶觀遺傳學的調控、以及多基因的纍積效應。它對不同研究範式的優缺點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從單基因遺傳病研究到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再到更前沿的多組學整閤分析,都進行瞭理論上的闡述。 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解釋,比如遺傳力、等位基因頻率、連鎖不平衡等,都非常到位,而且視角獨特。它沒有選擇羅列枯燥的定義,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深入的邏輯推演,幫助讀者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即使是對於一些高級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例如群體遺傳學分析、結構變異檢測等,它也提供瞭清晰的理論框架,讓你明白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以及它們在理解疾病遺傳機製中的作用。 坦白說,這本書並沒有讓我立刻就能上手一個具體的實驗。它更像是一本“內功心法”秘籍,而非“外功招式”的武功譜。但它所提供的理論深度和思維訓練,卻讓我對整個領域有瞭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認識到,在進行實驗設計之前,充分理解研究背景和理論基礎是多麼重要。它沒有直接給我答案,卻教會瞭我如何找到答案。

評分

我對“實驗指南”的理解,通常是期待能找到詳盡的實驗步驟、試劑配方、儀器操作說明,以及對實驗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我購買這本書,也是希望能夠得到這樣一套可以直接應用於實際操作的指導。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直接滿足我對於“具體操作”層麵的期待。 它並沒有像一本生物技術手冊那樣,詳細地列齣如何配置LB培養基、如何進行菌液提取、如何設計PCR引物對,或者如何使用酶切位點進行基因剋隆。我沒有看到關於如何進行細胞培養、如何進行轉染、如何進行Western Blotting的詳細步驟,也看不到具體的顯微鏡成像參數和圖像分析方法。甚至,對於如何進行基因測序數據的預處理和質量控製,書中也隻是泛泛而談,並未提供具體軟件操作的教程。 相反,這本書更像是在為復雜疾病的遺傳學研究“鋪路搭橋”,提供理論支撐和研究思路。它深入探討瞭疾病的遺傳學基礎,從單基因遺傳病到多基因復雜疾病的轉變,詳細解釋瞭影響疾病發生的基因-環境相互作用、錶觀遺傳修飾等多種復雜因素。它對不同研究策略進行瞭梳理,比如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組學”技術在疾病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進行多組學數據的整閤分析。 書中對於一些核心概念的闡述,例如遺傳多態性、連鎖分析、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原理和局限性,都做得相當到位,並且展現瞭作者獨特的見解。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怎麼做”,而是讓你理解“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樣做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它讓你意識到,在設計一個具體的實驗之前,對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的深刻理解是多麼重要。 總的來說,這本書並沒有給我提供一套可以直接上手操作的“配方”。它更像是一本“研究方法論”的著作,幫助我構建起對復雜疾病遺傳學研究的整體認知。它沒有給我具體的“工具”,而是讓我明白瞭“工具箱”裏有哪些工具,它們各自的功能是什麼,以及如何去思考如何選擇和使用這些工具。雖然它沒有滿足我最初對“操作指南”的期望,但它卻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以更全局的視角來審視和設計未來的實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