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介质力学引论

连续介质力学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锡夔,郭旭,段庆林 著
图书标签:
  • 连续介质力学
  • 力学
  • 材料力学
  • 固体力学
  • 流体力学
  • 工程力学
  • 物理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理论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3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83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1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连续介质力学引论》可作为力学专业和其他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连续介质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计算力学和工程中力学问题数值模拟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连续介质力学引论》是作者在多年来为大连理工大学力学和各工程专业研究生讲授“连续介质力学”课程的讲稿的基础上修订完成。主要内容包括:张量分析简介、变形和运动的几何描述、连续介质运动的守恒律、宏观连续体的本构理论等。考虑到作为连续介质力学主要任务之一的初、边值问题的数值求解,《连续介质力学引论》特别关注与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有限元等数值方法的衔接,《连续介质力学引论》还着重介绍基于内变量理论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构建有限变形下弹塑性材料本构方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目录

第1章 向量和张量基础 1
1.1 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 1
1.2 向量的基本代数运算 2
1.2.1 点积(内积) 2
1.2.2 叉积(外积) 3
1.2.3 混合积 4
1.2.4 张量积(并矢) 4
1.3 二维空间中非正交直线坐标系下的向量表示 5
1.4 三维空间中非正交直线坐标系下的向量表示 7
1.4.1 协变基向量 7
1.4.2 逆变基向量 8
1.4.3 度量张量 9
1.5 坐标变换 10
1.5.1 非正交基向量的基变换 10
1.5.2 标准正交基向量的基变换 12
1.5.3 基向量变换下向量分量表示之间的关系 13
1.6 张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 13
1.6.1 张量的基本概念 14
1.6.2 参考三维空间中协变与逆变基向量的张量表示 14
1.6.3 对称张量和反对称张量 14
1.7 标准正交坐标系下张量的坐标变换与刚体旋转 15
1.7.1 向量的坐标变换 15
1.7.2 向量的刚体旋转 16
1.7.3 张量的坐标变换 17
1.7.4 张量的刚体旋转 18
1.8 张量的客观性 19
1.9 张量的代数运算 20
1.9.1 张量的迹 20
1.9.2 张量点积 20
1.9.3 张量的双点积 21
1.9.4 张量的并乘 22
1.10 张量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2
1.10.1 张量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 22
1.10.2 对称张量参考特征正交基的谱分解 23
1.11 张量函数及其微分与导数 24
1.11.1 向量的标量函数的微分与导数 24
1.11.2 向量的向量函数的微分与导数 25
1.11.3 向量的张量函数的微分与导数 26
1.11.4 张量的标量函数的微分与导数 26
1.11.5 张量的张量函数的微分与导数 27
1.12 向量的标量?向量和张量函数的梯度 27
1.13 张量函数的散度 28
习题 29
第2章 变形与运动?应力与应变度量 31
2.1 初始构形?当前构形和参考构形 31
2.2 变形与运动的空间与物质描述 32
2.3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3
2.4 应变度量 35
2.4.1 变形梯度 36
2.4.2 Green应变张量 37
2.4.3 Almansi应变张量 37
2.4.4 变形梯度的极分解 39
2.4.5 应变张量的左?右伸缩张量表示 40
2.4.6 应变度量张量的谱分解 41
2.4.7 两点张量 42
2.4.8 应变度量张量的综合与比较 43
2.5 应力度量 45
2.5.1 体素和面素的变换 45
2.5.2 Cauchy应力张量 47
2.5.3 2ndPiolaGKirchhoff(Norminal)应力张量 48
2.5.4 1stPiolaGKirchhoff(Norminal)应力张量 48
2.5.5 Kirchhoff(Nominal)应力张量 49
2.6 应变速率张量 49
2.7 功共轭应力应变度量 51
2.8 应力应变张量的客观性 54
2.9 应力速率张量及客观性 56
2.9.1 Cauchy应力张量的Jaumann速率 57
2.9.2 Kirchhoff应力张量的Truesdell速率 60
2.9.3 Cauchy应力张量的Truesdell速率 61
2.9.4 Kirchhoff应力张量的Jaumann速率 62
2.9.5 Cauchy应力张量Jaumann速率的本构模量张量Dt JC 62
2.10 不同应力应变速率之间的本构模量张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3
2.11 应用:基于不同客观应力应变速率的有限元刚度矩阵 64
2.11.1 应用Green应变率和2ndPGK应力速率的有限元刚度矩阵 65
2.11.2 应用变形张量率和Cauchy应力Jaumann速率的有限元刚度矩阵 67
习题 70
第3章 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及连续介质热动力学 72
3.1 积分的物质时间导数和雷诺输运定理 72
3.2 质量守恒方程 74
3.3 动量守恒方程 75
3.4 角动量守恒方程 77
3.5 热动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方程 79
3.6 热动力学第二定律?熵?ClausiusGDuhem不等式 82
3.7 Helmholtz自由能函数 83
3.8 内变量理论 85
习题 85
第4章 弹塑性本构方程的一般途径 87
4.1 本构原理 87
4.2 非线性弹性的本构模型 88
4.2.1 超弹性材料模型 88
4.2.2 亚弹性材料模型 89
4.3 变形度量的弹?塑性部分的和式分解与乘式分解 89
4.3.1 和式分解 89
4.3.2 乘式分解 90
4.4 亚弹性G塑性材料模型 91
4.4.1 塑性力学基础 91
4.4.2 亚弹性塑性本构模型及其弹塑性切线模量张量 92
4.5 超弹性G塑性材料模型 96
4.5.1 材料弹性变形的超弹性本构描述 96
4.5.2 变形梯度弹塑性乘式分解下的应变速率及和式分解的近似性 97
4.5.3 超弹性塑性本构模型———小应变理论下的最大塑性逸散原理和本构关系 100
4.6 前推?后拉和Lie导数 103
4.6.1 两个构形间运动学量的前推和后拉 103
4.6.2 两个构形间应力度量张量的前推和后拉 104
4.6.3 应力与应变度量张量的Lie导数 105
4.7 有限应变下的最大塑性逸散原理与本构关系演化方程 106
4.8 有限应变下本构关系演化方程的指数返回映射算法 109
4.9 有限应变下指数返回映射算法的切线模量张量 116
习题 118
参考文献 119
索引 120

精彩书摘

第1章向量和张量基础
力学大师冯元桢说:“美丽的故事需要用美丽的语言来讲述,张量就是力学的语言。”本章只阐述向量和张量的基础知识,目的是为后面力学内容的讲述提供工具和便利,并不奢求涵盖整个张量分析的内容。
1.1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
在三维欧几里得(Euclidean)空间中,同时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向量(或矢量),例如力、力矩、速度、加速度等,常用黑体字符表示,例如F,M,v,a等。只有大小的量称为标量,例如温度、时间、质量、能量等。在三维空间(为简明起见,略去欧几里得,下同)的笛卡儿坐标系中选取与全局正交坐标系坐标轴重合的正交标准基e0x,e0y,e0z,即e0i?e0j=δij(式中i,j分别表示x,y,z;δij称为Kronecker delta符号), 任一向量可表示为这组全局正交标准基的线性组合,例如,对于速度向量v有
向量式(1.1.1)的分量表示为
式(1.1.1)和式(1.1.2)可推广到n维空间。定义一组与n维空间中全局正交坐标系的坐标轴重合的正交标准基e01,e02, ,e0n,则任一n维向量v及其分量可分别表示为
根据爱因斯坦(Einstein)求和约定,式(1.1.3)可简化为
式中i称为哑标(dummy indices),表示此式要对i由1至n的整数求和。应注意的是,哑标总是成对出现,且可用相同取值范围的另一对字母任意代换,即
说明1.1.1:在矩阵和数值分析(如有限元分析)中采用向量矩阵表示时,向量通常表示列向量,即n×1向量。式(1.1.4)表明,在矩阵分析中通常的n维向量表示意味着基向量不仅是正交标准基,而且与全局正交坐标系的坐标轴重合。
说明1.1.2:向量v的转置表示为 vT=[v1v2 vn],为一1×n的行向量。
说明1.1.3:在有限元分析中,向量v中的分量可以同时包含具有不同物理意义和量纲的量,例如v1,v2,v3表示三维几何空间中沿笛卡儿坐标系x,y,z轴的速度,v4,v5,v6 分别表示温度,压力,质量等。
说明1.1.4:在离散空间中,向量v可以重复地列出定义在所有m个离散点上的速度、温度、压力、质量等物理量。
1.2向量的基本代数运算
1.2.1点积(内积)
对于三维空间中的两个向量u和v,它们的点积(dot product, inner product)定义为
式中u,v分别表示向量u,v的模,而u,v表示向量u和v之间的夹角。式(1.2.1)表明,两个向量的点积为标量。参考三维空间中任一组笛卡儿坐标系(可以不与全局正交坐标系坐标轴重合)定义一组正交标准基ex,ey,ez,并采用式(1.1.1)的形式分别表示向量u和v,则它们的点积可表示为u?v=∑3i=1∑3j=1uivjei?ej(1.2.2)注意到三维笛卡儿坐标系中正交标准基中各基向量之间的正交性,即
将式(1.2.3)代入式(1.2.2),并应用爱因斯坦求和约定可得到
将式(1.2.4)推广至n维空间,参考一组正交标准基(e1,e2, ,en)表示的任意两个向量u和v的点积可写为
在广泛应用于有限元分析的向量矩阵的表示形式中,两个向量的点积通常写为
以上阐述说明,点积是这样一个算子(operator),它作用在两个向量上得到一个标量。
1.2.2叉积 (外积)
对于三维空间中的两个向量u和v,它们的叉积(vector product, outer product)定义为一个向量w=u×v,其方向按右手螺旋法则定义为垂直于u和v所构成的平面(如图1.1所示),其绝对值(向量w的模)定义为以u和v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
设e1,e2,e3是三维空间中任选的一组正交标准基,对其应用上述向量叉积定义,可得到
图1.1向量叉积定义
为简化上述表示,可定义作为标量的排列(permutation)符号
式(1.2.11)可具体写为
应用排列符号εijk,式(1.2.8)~式(1.2.10)可简洁地表示为
或写成
可以看到,叉积是这样一个算子,它作用在两个向量上得到一个向量。应注意的是,两个向量的叉积仅定义在三维空间中,且u,v,w三个向量构成一个右手系。在一些文献中,两个向量u,v的叉积有时也被表示为u∧v。
1.2.3混合积
对于三维空间中不共面的任意三个向量u,v和w,它们的混合积 ( (scalar) triple product)定义为
可以看到,混合积[u v w]为一标量,其物理意义为:当u,v,w构成右手系时,其值为正,反之为负;而它们的绝对值均表示以u,v,w为三个棱边所构成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说明1.2.1:可以证明,由三个向量u,v,w的两两点积所构造的行列式等于以它们为棱边所构成的平行六面体体积的的平方,即
说明1.2.2:对于两个任意混合积[u v w]和[u′v′w′],同样可证明
1.2.4张量积(并矢)
在向量的点积计算中,若令一向量为u,另一向量为单位向量n (n=1),则(u?n)n表示向量u在方向向量n上的投影。因(u?n)为一标量,有
注意到式(1.2.21)右端项若采用向量矩阵形式可表示为在张量分析中定义上式中两个向量nn(在矩阵分析中表示为nnT)的并矢为张量积,即nnTunnu=Nu(1.2.23)
式(1.2.23)中的N=n�猲即为向量n与其自身的张量积(并矢)。与式(1.2.21)和式(1.2.22)相应的张量分量表示可写为njniui=njniui=Njiui=Nijuj(1.2.24)
应说明的是,由于,即Nij是对称的,这是式(1.2.24)最后一个等号的理由所在。以上通过式(1.2.21)所描述的特例引入了张量积的概念。一般地,两个向量a=aiei和b=bjej的张量积(并矢)(tensor product, dyadic product)定义为如下一个二阶张量C,表示为C=a�猙=aiei�猙jej=aibjei�猠j=Cijei�猠j(1.2.25)
向量a,b可以具有不同维数,例如n维向量a和m维向量b,由此得到的张量积C为一n×m维的二阶张量。显然,张量积不满足交换律;即使向量a,b具有相同维数n,由于aibj≠biaj,a�猙=aibjei�猠j≠b�猘=ajbiei�猠j(1.2.26)
式(1.2.26)相当于在向量运算中众所周知的如下不等式abT≠baT(1.2.27)说明1.2.3:张量积(并矢)的符号��在某些著作或文献中被省略,即A=a�猙=ab(1.2.28)
因此对于在张量分析中的两个向量的点积表示,其点积符号不可省略。
1.3二维空间中非正交直线坐标系下的向量表示
为便于描述物理问题,除前述笛卡儿坐标系外,非正交直线坐标系也常被用于特定问题及其客观规律的描述,如板壳问题等。如图1.2(a)所示,g1,g2为二维空间中一非正交直线坐标系的参考向量,根据哑标求和约定,二维空间中任一向量r可表示为该参考向量的线性组合
(1.3.1)定义沿g1,g2方向的单位向量分别为
且有
式(1.3.3)中的不等号是由于单位向量i1,i2不正交。同样,对于参考向量g1,g2
有这是由于参考向量g1,g2既不正交,也不是单位向量。
应着重指出的是,向量r在参考向量g1,g2上的投影并不等于它相应的分量,这可由以下二式说明:

前言/序言


结构动力学基础与应用 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从单自由度体系到复杂多自由度、连续体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深入探讨了振动隔离、吸振技术以及地震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全书逻辑严谨,理论推导详实,并通过大量算例和工程实例,旨在为土木、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程师和研究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分析工具。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使读者能够准确地建立工程结构的动力学模型,理解并掌握线性及非线性系统在各种外部激励(如地震、风荷载、冲击载荷)下的动态行为,并能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和抗振性能的结构。 ---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单自由度系统 第一章:结构动力学概述与基本概念 本章首先界定结构动力学的研究范畴,明确其与静力学、材料力学的区别与联系。重点介绍动力学分析所需的基本物理量,包括质量、刚度、阻尼的物理意义与数学表征。引入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微分形式,并探讨结构在不同激励下的运动自由度概念。讨论了集中参数模型(Lumped Parameter Model)的建立方法,这是后续复杂分析的基础。 第二章:自由振动分析 深入研究不含外部激励和阻尼的自由振动问题。对于理想化的无阻尼单自由度系统,推导并求解了特征微分方程,得到了圆频率、自振频率和周期。详细分析了初始条件对振动形态的影响。随后,引入黏性阻尼的概念,推导了有阻尼自由振动的运动方程,并分类讨论了欠阻尼、临界阻尼和过阻尼三种情况下的响应特性,特别是对振动衰减规律进行了量化描述。 第三章:受迫振动分析与谐响应 本章专注于系统在周期性外部激励下的稳态响应。首先,针对无阻尼系统,分析了共振现象的产生机理,包括共振比、振型放大系数等关键参数。接着,详细推导了黏性阻尼系统在简谐荷载下的稳态解,重点讨论了频率响应函数(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FRF)的物理意义及其在系统识别中的应用。通过波特图和相角图,直观展示了系统对不同频率激励的敏感性。 第四章:瞬态响应分析与冲激函数 本章处理瞬态荷载(如冲击、脉冲)作用下的结构响应。首先,引入狄拉克(Dirac)冲激函数及其性质,将其作为描述瞬态激励的有力数学工具。利用积分变换法(如拉普拉斯变换),推导了单自由度系统在任意激励下的瞬态解。重点讲解了系统的瞬态衰减特性,并引入了峰值因子(Peak Factor)的概念,用于评估瞬态响应的最大值。 --- 第二部分:多自由度系统与模态分析 第五章:多自由度系统的建立与运动方程 将理论扩展到具有多个自由度的离散系统。讲解了拉格朗日方程(Lagrange's Equation)在建立复杂系统运动方程中的应用优势。详细推导了包含质量矩阵 $mathbf{M}$、阻尼矩阵 $mathbf{C}$ 和刚度矩阵 $mathbf{K}$ 的通用线性动力学方程。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位移耦合关系来识别系统特性。 第六章:无阻尼自由振动与特征值问题 分析多自由度系统的固有特性。将运动方程简化为特征值问题 $left(mathbf{K}-omega^2 mathbf{M} ight) mathbf{u} = mathbf{0}$。系统阐述了如何求解特征值(固有频率 $omega_n$)和特征向量(振型 $mathbf{u}_n$)。强调了振型矩阵的完备性和正交性(相对于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的离散正交性),这是后续解耦分析的基础。 第七章:模态分析与响应求解 引入模态叠加法(Modal Superposition Method)来求解有阻尼、有激励的多自由度系统响应。核心思想是将广义坐标分解到主坐标系(模态坐标系)下,利用振型的正交性实现运动方程的解耦。详细推导了不同阻尼情况(如比例阻尼、非比例阻尼)下模态解的叠加过程,并讨论了有效模态数量的选择标准。 第八章:平均响应分析与谱分析 对于随机或复杂的地震荷载,引入随机振动理论。讲解了功率谱密度函数(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的概念及其在描述荷载随机特性中的作用。推导了系统在随机激励下的均方根(RMS)响应计算方法。重点介绍反应谱法(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这是工程抗震设计中常用的简化分析手段,讲解了峰值因子与统计学意义。 --- 第三部分:连续体、阻尼与非线性问题 第九章:一维连续体系统的动力学 将动力学分析推广到杆件、梁等连续介质。推导了梁的欧拉-伯努利梁方程(Euler-Bernoulli Beam Equation)的动力学形式。通过边界条件和特定的傅里叶级数展开,求解了无阻尼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讨论了集中质量和分布式质量对梁振动特性的影响。 第十章:阻尼模型的深入探讨 超越最简单的黏性阻尼模型,探讨更符合工程实际的阻尼形式。详细分析了库仑阻尼(摩擦阻尼)和材料阻尼(如基于应变能量的阻尼比模型)。重点讨论了粘滞阻尼矩阵 $mathbf{C}$ 的构成,特别是比例阻尼(Rayleigh Damping)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确定非比例阻尼参数。 第十一章:基本非线性动力学概念 引入结构非线性因素,如刚度非线性(几何非线性或材料非线性)和阻尼非线性。将运动方程转化为非线性微分方程。讲解了非线性系统响应分析的基本方法,如逐步积分法(Time Stepping Methods),特别是Newmark- $eta$ 法和中心差分法在非线性瞬态分析中的应用和稳定性要求。 第十二章:振动控制与隔离技术 本章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的振动控制。深入研究了被动减振技术:减隔震(Base Isolation)和吸振器(Tuned Mass Damper, TMD)。从动力学角度推导了隔震系统的传递率,阐述了如何通过增加结构的柔度来降低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分析了TMD在抑制特定频率振动时的设计参数(调谐与耗能)。 --- 附录 附录 A:张量与矩阵代数基础回顾 附录 B: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在动力学中的应用 附录 C:有限元方法在动力学建模中的初步介绍 附录 D:工程结构阻尼比的实验确定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无处不在”的力量。翻开书页,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流体和固体交织而成的奇妙世界,而连续介质力学,正是理解这个世界的通用语言。我被书中对“应力”概念的深入剖析所震撼。作者不仅仅是给出了应力张量的定义,更是深入探讨了它在微观层面所代表的力系,以及它如何传递和分布。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物体内部所承受的巨大力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书中的“本构关系”部分,对我而言,是最具挑战也最有启发性的。我之前总是觉得,材料的性质是固定的,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明白,材料的响应是如此的复杂多变,它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质,也取决于外界施加的应力和应变。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那些线弹性、弹塑性、粘弹性等模型,试图理解不同材料在受力时的不同“脾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连续介质力学,不仅仅是关于“力”,更是关于“物质”本身在力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的科学。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宏观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深刻的力学原理。

评分

坦白说,初次拿起这本《连续介质力学引论》,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对力学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中学时代的刚体力学和基础的材料力学。然而,书中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将读者直接推入复杂的数学海洋,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从物理直觉出发,慢慢引导我们进入连续介质的宏观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运动”和“变形”的精妙描述。他通过对速度场、位移场等概念的细致讲解,让我体会到物质在连续尺度上发生的复杂运动。而对于“应变”的理解,我也从之前的模糊认识,变得清晰起来。书中对各种应变张量,如无穷小应变、大应变等的区分和讲解,让我明白了在不同变形幅度下,描述形变的数学工具是不同的。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守恒定律”的推导,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物质、动量和能量在连续介质中的传递与转化。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将如此抽象而普遍的物理规律,用一种系统而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流体、固体、甚至其他一些更奇妙的物质形态,都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力学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沉静,深邃的蓝色背景上,流动的曲线仿佛暗示着介质的无形之手,轻轻拨动着物质世界的脉搏。拿到手中,厚实的纸张和精良的装帧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价值感。我作为一个对力学有着浓厚兴趣,但又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总觉得很多概念在脑海中飘忽不定,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从最基础的物质连续性假设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张量、应力、应变等核心概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这些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那些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数学语言巧妙地转化为了易于理解的物理图像。例如,在讲解应力张量时,作者用到了如同“切豆腐”般的形象描述,让我瞬间领悟到不同方向上作用力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而那些精美的示意图,则如同把抽象的数学公式具象化,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物体在受力时的微观变形过程。虽然书中不乏严谨的数学推导,但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引导的姿态,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我常常会在某个推导过程陷入沉思,然后翻回前面的内容,重新梳理一遍,每一次的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扇打开物理世界奥秘的大门,让我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连续介质力学引论》时,我被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书中的文字并非华丽辞藻,而是以一种冷静而精确的语言,构建起宏大的理论体系。我被书中对物质基本性质的探讨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急于引入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先从“连续介质”这个概念本身入手,深入剖析了其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后续内容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物质的弹性、塑性、粘性等特性时,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宏观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微观物理机制。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够将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转化为一套可以被精确描述和预测的宏观行为。书中对各种本构关系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于“材料的性质”这一概念,总是模糊不清,而这本书则清晰地划分了不同材料在力学响应上的差异,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描述。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那些偏微分方程,试图体会它们是如何捕捉材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炼金术”,将抽象的物理概念,提炼成精炼的数学语言,最终化为对物质世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仿佛是知识的殿堂里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长者,它不张扬,不喧哗,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有缘人的靠近。我在阅读过程中,最感受到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流畅感。从对连续介质假设的严谨铺垫,到张量分析的引入,再到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等核心内容的展开,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如同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我能够很容易地跟随他的思路,一步步深入到连续介质力学的核心。我之前在其他地方接触到的一些概念,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系统而完整的解释,仿佛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了一条精美的项链。特别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何同样的力学模型,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力学问题,不仅仅在于掌握理论本身,更在于如何将其与实际的物理场景相结合。这本书让我对“变形”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形变,而是深入到其内在的应力分布和能量转化。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一次精密的“解剖”,将复杂的物理现象,一层层剥离,露出其最本质的力学骨骼。

评分

商品还行!!不错!!物流也挺快的!!主要是态度好!!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还没喝还没喝还没喝还没喝

评分

商品还行!!不错!!物流也挺快的!!主要是态度好!!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上课用的课本,这么薄的书定价这么贵,很不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