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兔轩文存·说文卷

待兔轩文存·说文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零 著
图书标签:
  • 说文解字
  • 古籍
  • 文字学
  • 汉字
  • 书法
  • 篆刻
  • 辞书
  • 先秦
  • 文献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26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724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字数:3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李零先生积数十年之功力,贯穿三界(考古、古文字、古文献),旁涉诸多学术领域,积累精深,治学广博。

  2.《待兔轩文存·说文卷》历经五六年之久,才编辑出版此书,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还是书中几百个古文字的精心造字,都是用心用力甚勤甚苦。

  3.内文精选适宜的纸张,封面选用精美的布料,采取高贵的布面精装形式,给予本书不可多得的品味和气质,实为可读可藏的佳作。


更多精彩,请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李零的有关古文字研究,重要的论文差不多收集于此书中了,主要分为文字考释、西周甲骨、商周铜器、东周铜器、简帛和战国文字等几个部分。

  《待兔轩文存·说文卷》内容十分丰富,有方法论方面的阐述,有释读古文字的专业论文,也有借助古文字的研究来解读相关的历史、文化、思想,等等。

作者简介

  李零,

  1948年生,祖籍山西武乡。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

  主要著作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

  《郭店楚简校读记》

  《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

  《<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

  《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丧家狗——我读<论语>》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

  《中国方术正考》

  《中国方术续考》

  《入山与出塞》

  《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

  《李零自选集》

  《放虎归山》

  《花间一壶酒》

  《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

  《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

  《待兔轩文存·读史卷》

  《小字白劳:李零自序集》

  《鸟儿歌唱——二十世纪猛回头》

目录

【文字考释】
文字破译方法的历史思考/3
为《说“引”字》释疑/13
古文字杂识(十五则)/16
【西周甲骨】
读《周原甲骨文》/45
读周原新获甲骨/88
【商周铜器】
“车马”与“大车”(跋师同鼎)/99
重读史墙盘/106
论■公盨发现的意义/133
读杨家村出土的虞逑诸器/152
冯伯和毕姬/169
【东周铜器】
春秋秦器试探/177
读小邾国铜器的铭文/191
楚■陵君三器/204
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212
楚燕客铜量铭文补正/259
论东周时期的楚国典型铜器群/264
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307
【简帛和战国文字】
读《楚系简帛文字编》/315
读九店楚简/349
读上博楚简《周易》/365
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392
读清华简《保训》释文/397
视日、日书和叶书/404

精彩书摘

  关于这点,我个人的看法,小篆的引字应是比较后起的字体,它在秦汉之际的写法正好与《说文》列为部首的廴字非常接近。《说文》所收廴、引是读音相同的两个字。许慎说:“引,开弓也。从引”;“廴,长行也,从彳引之”。对廴字,过去人们有两点怀疑:一是此字从不见于古书使用;二是《说文》从廴之字只有廷、延、建,加上派生的延部和隶于延部的延字,一共只有五个字。这五个字:廷字,见于金文均从L旁;延,是汉代文字,即征;建字,见于蔡侯镩和中山王钺,也从L旁;延字,甲骨文、金文皆从彳旁;延字,不见于商周古文字,可能与延是同一字,它们或从彳旁,或从L旁(《说文》读若隐),无一从廴旁。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小盂鼎考释中曾说“则是从彳引之之爻,古实无此字”。而不少《说文》研究者则认为廴、引是古今字。如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廴字下说:“《玉篇》日:‘今作引’,是引弓字行而廴废也。”我们认为爻并不是部首,但这个字古代还是有的,它正是引字的古体。因为我们注意到汉代文字的特点,就会发现许慎隶于廴部的廷、延、建等字在汉代最初一律都是从辵旁,他所谓“从彳引之”,其实乃是是旁的一种隶书写法,由于将廴与辵旁的特殊写法相混淆,所以许慎虽保留了这个字的古读,但在编排他的五百四十部时却错误地把廴当做偏旁,排在彳部后,把它当做彳旁的变体,从引训“长”这一含义,把它解释为“长行也”。其实他保留的文字正是汉初的引字。《玉篇》、《广韵》收有三个引字:廴、引和认。其中廴字的出现应最早,“它的写法与秦简和西汉早期帛书是一样的,还带有甲骨文和金文写法的特征。认和引都是东汉碑文中才开始出现。  ……

前言/序言

  我有个梦想的书屋,四面敞亮,一直在心中。真实的办公室呢,则是学校所赐,暂时借给我,地点在北大老化学楼的三层,挨着女厕所,很小。我刻了块匾,不好意思挂起来。  我说,北大有个临湖轩,我有个临厕轩。  “待兔轩”是我的斋号,命室之由见我的小书:《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的第一种,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在那本书的自序中,我讲了个故事,这里不再废话。  我是个为兴趣而读书而写作的人,书是副产品。我从没想过读多少书才算合适,也从没想过写多少书才算合适。读书写书,只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玩哪儿算哪儿,不是为了学校,不是为了教育部,更不是为了他们的钱。  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我居然写了不少东西。本来就是加速度,缓慢上升,2000年后,突然提速,和生理水平相反(我的记忆正加速流失),回头一看,吓一跳。  以前写得少,名气小,出版难,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为了单位和学术界,为了领导和老同志,为了“媳妇熬成婆”,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后来,等我终于“熬成婆”,我觉得非常失落。为了会议,为了评审,为了各种固辞再三不得已的“红白喜事”,我还是一样身不由己。我问自己,难道你就这样下去吗?  早晨,到清华散步,站在王国维的纪念碑前,我常常想,陈寅恪说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意思——“自由”不是白来的(The freedom is not free)。  我请人刻过一方印,印文是“小字白劳”。“零”的意思就是“白劳”。  “白劳”就是代价。  “白劳”的事儿是经常发生的,学界并不例外。  当年,我在考古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年龄最轻,地位最低,当过小媳妇儿。我想告诉那些比我年轻的学者,当年的我,“白劳”是命中注定。  1976年底至1978年,考古所编《新出金文分域简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基础工作就两人,90%的卡片是我做的,10%的卡片是老刘(刘新光)做的,1978年底出版的那个油印本,我俩的名字还排在前面,但书印出来,却排在后面,排在“0%”后面。  1978—1981年,考古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4年),我参加过最初的资料准备,书要一本一本对,拓片要一张一张找,除了室内整理,还要到各大博物馆拓铜器,我为此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名没有,书没有,什么都没有。老刘说,你为这书付出那么多,别人装糊涂,我知道,留个纪念吧。她把她的《集成》送给了我。  1981年,我在西高泉挖秦墓,70多座墓,就三人,老卢(卢连成)、陈平和我。1982年,我在沣西挖西周遗址,也是跟他们在一起(还有郑文兰)。最后,我和陈平调走,老卢也离开了考古所。我的一切辛苦和劳累也“雨打风吹去”。  俞伟超先生知道我的经历。他说,你的时间并没白费,所得还是胜于所失。  真是这样吗?破涕为笑吧。  我调过两回工作,早就没有归属感,经历使然,教训深刻。我已看穿看透,与其“从一而终”,不如“移情别恋”。我才不死心塌地跟谁干,特别是有如“修长城”的浩大工程和集体项目。  摧眉折腰,我不开心;呼奴使婢,也不乐意。最好的选择,还是自己领导自己。我是单枪匹马惯了,喜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四面出击,其实只有一条枪。  杂文不谈了。学术,涉及三个界: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三古”是基础学科,我重视,我喜欢,但对我来说,这是训练,不是目的,我更关心的是问题。三代无学科,问题并不属于哪个“古”。更何况,我是现代人,我的立足点还是现代。  三十多年来,跟着问题跑,一个问题牵出另一个问题,我还涉及过很多行当,至少有五六种。研究《孙子》,涉及军事史;研究方术,涉及科技史和宗教史;研究简帛古书,涉及思想史;四出访古,涉及历史地理;研究文物,涉及考古和艺术史。虽然,这些行当,没有一行是我的“本职工作”,但不同领域的学者都还承认我。  人文学术,所有文科系,我都插过一脚。我甚至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艺术系教过书。  孙悟空语录:“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我把这两句抄下来,挂在墙上。  他是中国的自由神。  书不在多。  一个诗人写一辈子诗,最后能有一首诗被人记住就不错了。  书也是这样。  但这需要以勤补拙,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谁都只有一条命,我不比别人聪明。书都是逐渐写薄的,为了薄,先要厚,厚积才能薄发。  我是个按计划写作的人,单篇文章是为了编书,编书是想讲出点儿道理。其实,我做的一切,都只是铺垫,不管是为自己铺路,还是为他人铺路。  研究学术,我是从文献整理入手。最初,我是拿《孙子》练手。这方面的文章已收入《掖孙子业十三篇综合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后来,我迷过一段古文字,深陷于拓片而不能自拔,没有一帮老同志帮忙拔,我还拔不出来。根儿都拔掉了,剩下的只是训练。  再后来,跑国外,我是靠方术屠宰时光。最初是写散稿,然后才汇编成书。《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是这么写成的。翻译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也是配合这一研究。  研究简帛,我也有个准备过程。比如写楚帛书,写郭店简,写上海简,我花费了不少时间。特别是上海简,很多精力都白费了,我很后悔。所幸,我还写了一本《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这书是为了讲课。  我在学校讲经典,也是先讲后写。比如《丧家狗——我读掖论语业》、《兵以诈立——我读掖孙子业》,还有四本一套的《我们的经典》(已经印出三本),就是从课堂而来。  历史地理,我也写过一些文章,还没编。  访古,有不少日记和照片,也要整理。  考古和艺术史,我一直在写。老文章多已收入《入山与出塞》,新文章还没编;我还写过一本《铄古铸今》。  这些都是铺垫,为了我心中的学术。  本集所收,是我的学术论文,不是全部,只是上述集子(已编或待编)以外的散稿,侧重点是文史方面。我讲历史的文章,差不多都收进去了;文字方面也选了不少(不是全部)。  十年前,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过我的论文集:《李零自选集》,就是此书的基础。现在有所删削,有所增补,有所订正,分为两册,一册读史卷,一册说文卷。  这两册书,只是过河的石头。  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不能不出错。过去,我说过一句大实话:“天地之间最没有常识的一件事就是认为别人没有常识。”(《花间一壶酒》,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216页)  我也曾经年轻。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老想不明白,好些年纪一大把、头衔一大堆的人怎么也会犯错误,而且是最低级的错误。他不明白的道理,其实最简单,再大的学者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误。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这门学问可大了去。研究错误是一门大学问,报上说,国外有这门学问,国内则未之闻也。  错误,意必固我,是人都会犯。累,会犯;忙,会犯;年轻,有精力没经验,会犯;年老,有经验没精力,也会犯。怎么都会犯。光是生理、心理、气质、性格上的原因就有一大堆。记忆力差,思维跳跃,推理过度,联想失控,也是陷阱。  错误是人类认识的一部分,而且肯定是绝大部分。黄金不可能比沙子多。  我知道,我的书,错误一定很多。我不是精密仪器。  不犯错误不是人。机器才不犯错误(要犯也是跟着它的主人犯)。  错误分两种,一种是大错误,在总体认识上犯错误;一种是小错误,在字词、标点、引文等各种细节上犯错误。前者是探索性的错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不一定能以对错论功过,如果它是为大问题当“靶子”,能以自己的失误,启发别人,引起争论,引起思考,很可能是成功之母、正确他爹。后者,一般叫“硬伤”,错就是错,不容商量。这样低级的错误,当然应尽量避免,却最不容易避免。  这次编书,我只对后者做一点订正,不做大修改。认识上的纠正,写在补记中,也只限非说不可、不说就可能误导读者的地方。我对别人的错误没兴趣,自己的错误也不想十步九回头,不断找补。无论大错误还是小错误,都只是当作一种认识过程来反省和检讨。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就让它付诸东流吧。  不过,有件事,我倒有点后悔,即过去发表的论文,脚注不周密、不统一,对读者查核原文不方便。这部分是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过程,部分是因为我国的学术界原本就没规矩。刊物,吝惜版面,往往求简,有人甚至认为,脚注太繁是为了骗稿费。关于这方面的认识,我在《入山与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的后记中有详细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  这是我的回顾与检讨,是为序。  2009年12月23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在线试读

《待兔轩文存·说文卷》精彩试读

好的,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待兔轩文存·说文卷》之外,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江海潮音:近世词坛流派与风骨探析》 作者: 顾鸿章 出版社: 翰墨轩 出版时间: 壬寅年仲夏 定价: 98.00元 开本: 16开 装帧: 函脊线装,内衬仿古宣纸 字数: 约40万字 内容提要 《江海潮音:近世词坛流派与风骨探析》并非一部简单的词选集或诗人评传,而是学者顾鸿章先生历经二十余年,通过田野调查、手稿整理与文本细读,对明清鼎革之际至近现代初期(约1650年至1920年)词坛发展脉络进行的一次宏大而精微的学术梳理。本书突破了传统词史按时间或地域划分的窠臼,着重探讨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词人如何以“词”为载体,承载家国之思、个体情怀与审美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近世词坛的流变,并非是线性演进,而是几股主要“潮音”相互激荡、融合、乃至对立的结果。作者将这一时期的词风归纳为“四派”——“遗民之悲”、“理学之实”、“艳情之变”与“复古之倡”,并以深厚的古典功底和现代文献学的严谨态度,对每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句法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 章节结构与特色 全书共分八章,附录包含《近世词坛重要手稿辑录》与《词体流变图谱》。 第一章:乱世弦歌:明清易代之际的词心定格 本章聚焦于明末清初的词人,着重探讨了“遗民意识”在词中的具体体现。顾鸿章先生认为,不同于诗歌的直抒胸臆,词体因其婉约的特质,使得“忠君”与“怀旧”的情感表达更为隐晦而绵密。本章详细分析了钱谦益、吴伟业等人的作品中,如何通过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暗含亡国之痛。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引用了大量未曾刊布的题跋与尺牍,论证了这些词作背后的政治心理活动。 第二章:宋派复兴的内在驱动力:乾嘉学派与词体的回归 清代中叶,词坛盛行“宋人正宗”的呼声。本章剖析了这种复古思潮背后的学术背景,即乾嘉考据学对“本源”的执着。作者将此流派的核心人物,如王士祯、朱彝尊等,置于其学术体系中考察,指出他们对南宋格调的推崇,不仅是审美上的回归,更是对“雅”与“正”的文化坚守。书中对朱彝尊《曝焚馀稿》的句法结构进行了细致的结构分析,揭示其如何通过模仿,实现对宋词精髓的重构。 第三章:理学之疆域:词中涵养与情性之辨 本章探讨了程朱理学思想对词风的影响。作者认为,部分词人试图将“格物致知”的思辨引入词境,使词体由“言情”向“言理”拓展。本章着重讨论了清初一些与理学大家交往密切的词人,如何尝试在婉约的词牌中融入哲理思辨,并探讨了这种尝试在艺术上达到的成就与局限。书中辨析了“真情”与“义理”在词境中交锋的多个典型案例。 第四章:秦淮烟月与俗世风流:艳情词的嬗变与批判 与理学相对立的,是秦淮一带士大夫与歌伎相互唱和的“艳情词”。本章对这一流派进行了客观梳理,避免了传统批评中常见的道德苛责。作者关注的是,在国势衰微之时,这种对个体享乐与感官体验的极度放大,反映了部分士人对现实的逃避心态。本章对陈维崧、李斗等人的创作进行了细致的比对,指出其在用典的密集度与词意的雕琢上,已然走向了“精巧”而非“自然”的歧路。 第五章:晚清变局:词坛的危机与转折 进入晚清,西学东渐、内忧外患使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剧烈震荡。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作者认为,词在此时期面临“无话可说”的困境。面对新的历史议题,词体显得“力不从心”。本章详细分析了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如何尝试将政治抱负注入词中,以及这种强行注入所产生的艺术张力与矛盾。 第六章:南社诸家与口语化尝试 本章关注了以赵夷敏、吴灏为代表的南社词人,及其在词语运用上向口语化、白话化的早期探索。作者认为,南社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传统词坛对某些典雅用语的垄断,使词更贴近生活场景,为近现代白话诗词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第七章:格律的松动与新声的酝酿 顾鸿章先生在此章中,深入探讨了近世词人对格律的“因循”与“突破”。通过对晚期词集中的“减字”、“叠字”现象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词人在潜意识中对传统音韵体系松动的适应。 第八章:风骨的传承与重塑:世纪之交的词坛图景 总结全书,本章论述了这些不同“潮音”最终如何汇入近现代诗歌的洪流。作者强调,“风骨”的内涵在时代变迁中被重新定义,从过去的“忠义之骨”演变为对个体精神独立的追求。 装帧与版本特色 本书采用仿古线装,函套厚实,内页采用特制仿宋宣纸印制,墨色沉郁,字体清晰,极具收藏价值。作者在校对时,对部分引文做了红笔批注的电子摹本附于附录,展现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在文献的考据和文本的细读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是研究近世词史,特别是明清易代之际士人心态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顾鸿章,著名古典文献学家、词学研究专家。早年师从陈寅恪晚期弟子,毕生致力于清代文人学研究。其著作以考据扎实、论证细密著称,尤其擅长将文学史与社会史、思想史相结合,研究视野开阔,文笔洗练老到。现任教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沉静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品读这样一部需要细细咀嚼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待兔轩文存·说文卷》仿佛是一方清泉,洗涤了我的浮躁心灵。作者行文气定神闲,笔墨间流淌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淡然与豁达。他探讨的文字世界,看似微小,实则包罗万象,映照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与历史的沧桑变迁。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领悟。它不急于让你获得即时满足,而是引导你建立起一种更深层次的、与文化脉络连接的稳定感。读完之后,心中涌现的不是知识的炫耀,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与感恩。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伴身侧的好书。

评分

我拿到《待兔轩文存·说文卷》后,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简直无法自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为巧妙,逻辑层次分明,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字演变和词源追溯变得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古老的材料讲出最现代的趣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词语“演变”的讨论,它揭示了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这不仅是语言学上的探讨,更是对历史和社会心理的深刻洞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交流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留意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这本书对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表达能力,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偏重文字学和古典文献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有些高深莫测,不接地气。然而,《待兔轩文存·说文卷》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他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老师,将复杂的理论和繁琐的考证,用生动有趣的笔触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他对文辞的精妙把握,那种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许多人生哲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做得相当考究,拿在手里就是一种享受。对于那些想提升自己语文素养,又苦于找不到好的入门读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绝佳的选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古典文学研究的同好来说,《待兔轩文存·说文卷》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到且极具启发性的见解。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其史料的广博程度令人叹服。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性的思维,它并没有盲目地重复既有的结论,而是敢于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提出新的解释和论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其他典籍,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这恰恰说明了其内容的厚度和学术价值。对于专业读者而言,这本书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它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新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我刚翻开《待兔轩文存·说文卷》的扉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给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细腻入微,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能感受到古人对语言文字的敬畏与热爱。特别是书中对一些生僻字的考据,简直是匠心独运,让人大开眼界。我以前总觉得一些古籍晦涩难懂,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那些陈旧的文字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不仅是文字的宝库,更是一座思想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前行。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文字、渴望探究文化根源的读者!

评分

李零

评分

李零,

评分

职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评分

《楚帛书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评分

15、人往低处走&mdash;&mdash;《老子》天下第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评分

1.李零先生积数十年之功力,贯穿三界(考古、古文字、古文献),旁涉诸多学术领域,积累精深,治学广博。

评分

大家之作!

评分

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

评分

我请人刻过一方印,印文是&ldquo;小字白劳&rdquo;。&ldquo;零&rdquo;的意思就是&ldquo;白劳&rdqu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