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中国: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近世中国: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启华 著
图书标签:
  • 北洋政府
  • 修约史
  • 不平等条约
  • 近代中国
  • 外交史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条约
  • 北洋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75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46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然而“修约”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依据档案作实证研究,提出对“北洋修约史”的全面诠释;并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外交”政治宣传对话,丰富国人对近代外交史的理解。
本书之目的,不在作翻案文章,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践踏他人珍视的传统。过去革命宣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操,已在历史上留下光荣的印记;然而,过度单调、贫瘠的历史记忆,限制了迈向大国的想象空间。本书希冀能丰富国人对过去的理解,摆脱过时政治神话的束缚,大步迈入21世纪。

作者简介

唐启华,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特聘教授,曾任政治大学历史系主任、台湾中国近代史学会理事长等职。专攻领域为近代中国外交史,著有《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中华民国外交史(初稿)》(部分章节)等专书,及论文数十篇。现致力于北洋外交研究,可谓该领域研究之佼佼者。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清季官方修约观念与实践
第二章 民初平等订约与修约的努力
第三章 1919年修约方针的确立与推动
第四章 《中德协约》与《中奥商约》的签订
第一节 《中德协约》的谈判与签订
第二节 德国对中国战事赔偿问题
第三节 《中奥商约》的谈判与签订
第五章 废除《中日民四条约》交涉
第六章 《中俄协定》与北洋修约
第一节 北京政府对旧俄条约权益的清理,1917~1922
第二节 《密件议定书》与中俄旧约废止问题
第三节 1924~1927年中俄会议
第四节 《中俄协定》与北京外交团的没落
第五节 广州政府与《中俄协定》
第七章 北洋平等订约的努力与成果
第八章 五卅之后北洋“到期修约”的发展
第一节 北洋“到期修约”方针的确立与执行
第二节 1926~1929年中比修约交涉
第三节 中法越南修约交涉
第四节 1926~1930年中日修约交涉
第五节 中西修约交涉
第六节 中英修约交涉
第七节 中墨、中秘修约交涉
结论
征引文献

精彩书摘

不久,德国果然透过各种管道,主动提出要求,12月13日,张允恺电告颜使,德国认为中德间亟须解决三件事。18日,颜使电告外交部,云奉总长电令派员以非正式名义暂驻柏林,现接该员电称:德政府盼望我国者三事,一是请中国勿再收没德侨及公司财产。二是准德人自由在华贸易,勿留难来往中国护照,自由寄发邮物电信,并准发密电;以上各节,将来再定条件;商约未定前,德人听中国法律办理;三是拟请中国政府承认前天津副领事Siebert为非正式外交官,在北京代表德人事,由前德华银行之Eggeling同办。颜使认为:“按德政府并不表示订约意见,仅提出要求,殊与我派员驻德意旨背驰;应提出阁议,决定抵制条件,电示,以凭转达德政府”。
外交部接到报告,正拟逐条驳复德国要求时,又接颜使电称德政府交来中德订约节略一件,表示:
(1)中德恢复和平,德政府愿照新有主义,与中国订约,注重商务;
(2)未订约前,德政府请中政府本互相主义,规定临时办法,
甲取消处置敌国人民及其私产之条规,并停止执行战时条例,准两国商民自由往来贸易、函电;
乙 德政府进出口商务,按照中政府上年八月一日新税则纳税,在德华侨,德政府允照最优国对待,且德政府承认张秘书官为中政府非正式代表,请中政府承认前天津副领事Siebert为德政府非正式代表,并准德国即派相当人员至华,以便重联正式关系;
(3)何时何地开订新约,请中政府即复;
(4)以上各节,请中政府即日议决。
外交部研议德国要求,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海关税则。自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中英会商中国海关税则,大抵以值百抽五为率,至1858年《天津条约》确定此标准,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事实上各项进口货品税率,因常年未修订,实质上连百分之五都不到。清政府在《辛丑和约》之后,为增财源以筹赔款,于1902年与各国议定进口税照当时货价确实值百抽五,但未能实施。到了民国初年,货价又上涨,税率实质上不到3%,北京政府屡次要求修改税则,列强以种种理由拖延。至1917年8月中国参加欧战,协约各国答应中国参战条件之一.就是答应中国增加关税至切实从价值百抽五。次年1月,各国与中国代表在上海召开修改现行进口税则委员会,至12月19日签订《修改各国通商进口税则》,经各国政府批准后,于1919年8月1日施行。然而这两次改订税则,“亦不过改订货价,而值百抽五之率则仍旧惯”。此外,北京政府为摆脱协定关税之束缚,利用对德、奥宣战机会,于1917年12月25日公布《国定关税条例》八款,进口外国货除有条约协定者,区分为奢侈品、无益品、资用品、必要品,分别课以5%-100%之税率。此国定关税本系针对德、奥而设,战后北京政府除在巴黎和会中要求关税自主外,并将国定关税扩大到所有“无约国”,1919年6月13日公布《侨居境内无约国人民课税章程》,规定:“无约国人民运货进口应遵照国定关税条例完纳海关税课”。
当此北京政府正努力收回关税自主权之时,德国表示只愿照1919年8月1日之海关新税则纳税,外交部非常不满,提出说帖称:税务一项,前经国务会议议决:“嗣后无论何国订约,均须按照国定税率办理”,现若与德国订约,自应抱定此旨,德政府所拟按照新税则纳税一节,断难照允。又第一条称,愿照新有主义订约一节,本国政府自应表示赞同。对于订约之时间、地点及派员来华各节,现在中国对于德约尚未签字,此事自应暂从缓议。1920年1月12日,国务会议议决:“照外交部所拟办理”。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书目信息的图书简介,重点在于历史背景和相关主题的梳理,以满足您对详细、自然语气的要求: --- 《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与挣扎:从晚清到民国的权力重塑》 引言 近代中国,一个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的古老帝国,其历史进程的深刻转折点之一便是与西方列强和新兴强国的交涉与博弈。这部著作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外交实践如何从传统的“朝贡体系”向现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艰难过渡的过程。我们试图揭示,在民族主义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如何努力重塑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产生的复杂影响。 第一部分:晚清外交的困境与革新 本书首先回顾了晚清时期中国外交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在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中国被迫接受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割地赔款,更在关税、司法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等方面构成了对国家主权的系统性侵蚀。 我们深入探讨了洋务运动在外交领域的体现。洋务派大臣们,如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必要性。然而,这种“技术外交”的局限性在于其未能触及根本的政治体制问题。在处理外交危机时,晚清政府常常陷入“用夷制夷”的策略困境,即依赖一个列强来制衡另一个列强,这种策略的脆弱性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暴露无遗。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预备立宪的尝试,虽然旨在缓和内部矛盾,却也伴随着向国际社会展示“文明国家”形象的努力。修约活动在这一时期成为焦点。尽管清政府希望通过外交手段争取“体面”,但由于国力衰弱和列强利益的固化,任何实质性的进展都极为困难。外交政策的摇摆,从早期对抗到后期的妥协,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威的不断流失。 第二部分:民国初建与主权回归的渴望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于新的共和政府而言,废除不平等条约被提升到国家核心议程的高度,成为检验其合法性和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所在。 共和国初期,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在列强瓜分和内部分裂的夹缝中生存。袁世凯政府在维持既有国际秩序的同时,也试图利用国际环境的变化争取有限的外交空间。我们详细分析了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与挫折。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思想文化上的觉醒,更是民众对外交失败的强烈抗议,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外交话语权的从精英阶层向更广泛民间的转移。 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要求立即收回一切主权;另一方面,北洋政府自身的不稳定和军阀割据的现实,使得任何有效的外交行动都受到严重制约。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山东、东北等地的权益争夺从未停止。 第三部分:新势力与外交思想的碰撞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知识界和政治精英对近代外交的理解也在深化。从早期的效法西方,到后来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批判,外交思想经历了剧烈的嬗变。我们探讨了不同政治派系(如维护传统的保守派、追求西化改良的自由派以及寻求根本变革的力量)在对外交往中的不同策略和理论基础。 书中特别关注了早期革命党人如何看待国家主权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彻底推翻旧制度,建立一个真正主权独立的国家,才能实现外交上的平等。这一思想为后来的政治运动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国际法理论在中国外交实践中的应用与变异。中国外交官在努力将国家行为纳入国际公认的规范框架内时,往往发现这些规范在列强手中成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 结语 《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与挣扎》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细致入微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外交这一核心领域所经历的痛苦而漫长的自我重塑过程。它不仅是关于条约和谈判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世界中定位的深刻思考。理解这一时期的外交史,对于认识中国现代性的形成和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格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提纲,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那是一群身处风暴中心的中国外交官,他们不是在高喊口号,而是在深夜的密室里,与各国代表进行着一场场精疲力尽的拉锯战。重点在于“北洋修约史”这五个字,它将我们从想象中那个积弱不振的晚清形象中猛然拉出,置于一个拥有初步现代国家体制,试图通过法律和谈判途径重建国际秩序的政府面前。我尤其想知道,北洋政府在修约过程中,究竟采取了哪些现代性的策略?是模仿西方的法律体系,还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打出“以夷制夷”的古老戏码?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外交实践,其复杂程度和内在逻辑,绝对不是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可以概括的。它考验的是国家意志、法律专业性、以及对国际惯例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早期现代化国家行为的绝佳窗口。

评分

我期待这本书能以扎实的档案工作为基础,还原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外交官们在处理具体的贸易税率、司法权让渡、租界管理权限等细节时的真实困境与策略部署。以往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外交的宏观走向,但真正的“国家能力”往往体现在对这些具体事务的微观管理上。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条约谈判中那些具体的“让步点”和“坚持线”,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北洋政府的“体面”是如何在列强的压力下艰难地维持和构建起来的。这不只是一部关于外交史的书,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关于一个现代国家如何在国际体系的初始阶段,学习如何使用国际法和外交工具来定义和捍卫自身存在的教科书。这种对操作层面的深入挖掘,是任何宏大理论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与“失败”的简单二元对立判断。我们习惯于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视为一个持续挣扎、外交上饱受屈辱的阶段,直到国民政府后期才有所转机。然而,如果这本书揭示的“修约史”才是真实的主旋律,那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修约”条文的修改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中国知识分子和实干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进行的可能不是“彻底的胜利”,而是“局部的、渐进的、实实在在的”权益回收。这种对“过程”的强调,比单纯批判“结果”更为有建设性。它迫使我们跳出“耻辱史观”,去寻找历史进程中那些微小的、却足以改变轨迹的能动性瞬间。这对于我们评估任何一项复杂的国家重建工程,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插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核心痛点——不平等条约。我一直以为,民国初年到北洋时期,中国的外交重心就是“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所有的努力和牺牲似乎都围绕着这一个宏大叙事展开。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深入,它暗示了在“废除”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目标背后,可能存在着一套更为复杂、更具技术性、也更少被公众关注的修约实践过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如何剖析这种“遮蔽”效应,究竟是什么样的具体的外交操作、国内的政治角力,甚至国际环境的微妙变化,使得这些在当时至关重要的“修约”细节,最终被“废除”这个更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口号所淹没。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重构一个被简化了的叙事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如何一步步重塑其主权形象,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确打捞,往往比宏大叙事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本身就极具张力,“被遮蔽”这个词暗示了一种蓄意的遗忘,或者至少是一种历史叙事上的选择性失明。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样一个充满民族情感的口号,会如此高效地压倒那些繁琐、晦涩、充满法律术语的“修约”细节?难道是大众更需要一个清晰的敌人和明确的口号来凝聚民族精神?还是说,那些具体的修约成果在当时看来并不足以提振士气,无法满足民众对彻底摆脱屈辱的渴望?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这种“遮蔽”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政治需要。这种对历史叙事建构过程的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历史研究中最具穿透力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被讲述,而非仅仅是被发生的。

评分

太专业了。资料。

评分

本书之目的,不在作翻案文章,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践踏他人珍视的传统。过去革命宣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操,已在历史上留下光荣的印记;然而,过度单调、贫瘠的历史记忆,限制了迈向大国的想象空间。本书希冀能丰富国人对过去的理解,摆脱过时政治神话的束缚,大步迈入21世纪。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然而“修约”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依据档案作实证研究,提出对“北洋修约史”的全面诠释;并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外交”政治宣传对话,丰富国人对近代外交史的理解。

评分

(3)何时何地开订新约,请中政府即复;

评分

近世中国系列唐启华老师的大作

评分

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看,这次一共买了三本,外观看质量不错的,京东配送块快,快递员很好

评分

在京东买不少书了,多读书,爱学习,勤思考,买书如山倒啊!

评分

我并不赞成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真的要走出书斋,但是我会向往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时代,或者说让更多的知识分子能够占据世俗所谓的“统治地位”(好象有点用词不当?),或者说,让我们的官员、企业家等等社会菁英们更具有宽广的胸怀、深邃的思想、从容的气度,让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和思想者能传播他们内心的东西。那么会有更多的人拥有清亮的眼神、自然的举止——那时候,也可以称为“和谐社会”了? 这是一本文学之书。茨威格精妙的文笔技巧在德语文学界无出其右者,很难想象一本平实的回忆录也能写得如此高潮迭起。由纯真求学时光的第一高潮至偏居南美绝望时刻的最后高潮;由风流少年在思想上的砥励激荡到最终伤别欧陆徒叹奈何的感伤;笔之所及,无不令人荡气回肠。书中最华丽的元素当然也是茨威格的强项,即对人物的描写。随手廖廖数笔,那个时代文化名人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如罗丹的雄浑、里尔克的才情、罗曼罗兰的悲悯、弗洛依德的深沉,尤其是提及达利的文字不过数十字,但狂人的锋芒和才华仍然如期而至!茨威格“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此书有趣的是,茨威格在自己的这本书中通篇未提及个人的感情生活,这对于有八卦基因的当代读者是一个颇令人玩味的话题。我个人固执地认为,《一个陌书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个风流多情的R作家就是茨威格本人。因此,茨威格关于个人情感的一切回忆、宣泄和忏悔都在以《一个陌书女人的来信》为代表的那些爱情中短篇小说中得以完全地展现,小说中的主人公从不同的侧面和按不同的程度回答了好奇的读者。为将八卦进行到底,按照我固执的前提,我大胆断定:茨翁不希望将他并不十分严肃的个人情感生涯放在这本严肃的绝笔宣言中。

评分

国党虽然全力抨击北洋为帝国主义走狗,批判其“卖国外交”,本书告诉你事实上国民党所走的外交路线和北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国党的所谓成就恰恰是建立在北洋外交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北洋时代是职业外交家最为活跃的时代,无论任何军人上台,外交界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有他们充分表演的舞台,不象党国体制沦为党权的奴隶,事实上国党在抨击北洋为帝国主义走狗时,孙大炮和他的同志们却一再勾结对中国危害最大的两个帝国主义,日本和俄国,并最终窃取国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程度,远非北洋所能及。无论中日盟约,满洲租借条约还是中苏密约,都将永久的被挂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评分

非常好的书,读书有益身心,是最低成分的兴趣爱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