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败局

明朝大败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宪法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史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政治
  • 军事
  • 王朝兴衰
  • 社会
  • 文化
  • 明朝
  • 败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916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94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3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不批判,不仰视,客观犀利的人性剖析:《明朝大败局》从众多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入手,不为固有论调影响,而是将其面具一一剥离,重新分析和判断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所扮演的角色,功过是非,自有新说。
  知兴替,明得失,严肃有趣的历史洞察: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史为鉴,立足当下。《明朝大败局》说明史,说古人,实有借古论今、微言大义。好人与坏人,清官与贪官,明君与昏君,是自带道德合法性的判词,还是历史随机赋予的角色框架?
  通过个体遭际的微观透视,再现明王朝失败之命运:历史书写的背后是无数作为个体的人的模糊面目,《明朝大败局》力图以“人”的眼光重新观照帝王将相的历史,重新发掘历史面具之后个体的真实自我以及必然抉择,将大明王朝的失败命运由个体遭际推衍而出。

内容简介

  自胡惟庸始,至阮大铖终,依次走上历史舞台的八位人物——帝王、权臣、佞幸等,巧妙地建立起明王朝的兴衰脉络。作者从典型人物入手,将笔触深入到权力的隐秘之地,独辟蹊径来展现明朝的兴亡更替。
  作者将历史人物所背负的标签一一摘去,把个体还原到历史情境中去,表现在权力斗争和兴亡交替中个体的无奈、挣扎以及嬗变。

作者简介

  章宪法,铜陵人。作家,明史研究者,著有《明季闲谭》等。以杂文见长,巧于谋篇,冗精自如;语言干练冷峻,妙趣横生。

精彩书评

  历史必然发展,后人需要答案,显性的印象是:好人感动历史,坏人推动历史。嘉靖后期的政治失败,泛德论下的道德冲突,诠释着“坏人”与朝政的因果。这个坏人,只能是严嵩之流,不能有世宗之辈。作为政治一塌糊涂的“替罪羊”,打倒“坏人”的人,其实也并不等于就是“好人”,坏人的接力棒很快将传到徐阶的手上。
  ——章宪法

目录

胡惟庸:历史的车轮与车祸
002一、 权力打斗
005二、 打开局面
008三、 肆意横行
010四、 京城车祸
012五、 重新改道
015六、 草薙禽狝
朱棣:权力的游戏与规则
018一、 权力之路
019二、 规则下的藩王
021三、 好人朱棣
023四、 朱允炆的忧虑
026五、 威胁来临
029六、 两个人的梦想
031七、 出手的理由
033八、 战争游戏
035九、 意外的结果
037十、 第十族的奥秘
039十一、 权力的秘技
于谦:交易中的长城
044一、 一骂成名
046二、 瓦剌的怒火
048三、 两袖清风
051四、 一意孤行
055五、 回家的路
058六、 人心长城
060七、 人质危机
062八、 棘手难题
064九、 自毁长城
严嵩:坏人的生长与接力
070一、 寒门才俊
071二、 曲折祸福
073三、 靠山倒塌
075四、 山重水复
077五、 不是外人
078六、 生存技巧
080七、 贴身助手
082八、 一决雌雄
086九、 明枪暗箭
089十、 高手过招
091十一、 坑爹到底
093十二、 连环绝杀
张居正:官场上的正着与歪招
098一、 幸运的神童
100二、 官场奇遇
101三、 归去来兮
102四、 一盘很大的棋
103五、 左右逢源
106六、 渔翁得利
109七、 阴风巨浪
110八、 逃离纷争
112九、 阳谋与阴谋
115十、 一招致命
117十一、 例行私事
121十二、 正事两桩
123十三、 隐性敌手
124十四、 矛与盾
128十五、 成败一妇人
131十六、 又一个轮回
魏忠贤:忠贞阉割录
136一、 捕风捉影
138二、 打工时代
140三、 沧海一粟
142四、 命运转机
145五、 第一桩缺德事
147六、 大有作为的后勤干部
149七、 皇帝的馈赠
152八、 权力的尝试
153九、 权力的角斗
156十、 谈不上成功
159十一、 生死决斗
163十二、 制胜的法宝
166十三、 镜花水月一瞬间
张献忠:轮回中的死路与活路
170一、 活着不容易
172二、 活路的寻找
174三、 明白人的尴尬
176四、 死里逃生
178五、 买回脑袋
180六、 死人活人一起死
182七、 老大的滋味
185八、 忽悠掉的大脑袋
190九、 一颗更大的脑袋
192十、 死路与活路
195十一、 天堂地狱之间
197十二、 死路究竟有几条
阮大铖:末世标本
200一、 初入官场
201二、 入党升官
203三、 组织意图
205四、 风吹草动
208五、 祸起笔端
210六、 乾坤挪移
211七、 转换角色
213八、 官场终结者
215九、 击鼓传花
216十、 得意之秋的吵闹声
221十一、 麻烦事
223十二、 官场上的石头剪刀布
226十三、 砸场子的人
228十四、 末世的爱国歪风
231十五、 改弦更张
233十六、 新朝红人
235十七、 彻底拉倒
238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十二、连环绝杀
  权力对徐阶来说,既是毒药,更是春药。一心冲顶的徐阶,无时无刻不惦记着严嵩。要扳倒严嵩,常规战法是指使亲信联手弹劾。这一招徐阶曾经试过,根本不灵。嘉靖三十七年(1558),徐阶的门生、刑科给事中吴时来等三人,同日上疏弹劾严嵩。结果,明世宗一眼看穿:严嵩这么老,徐阶居然等不及,想要抢班夺权,这性子得治治!
  世宗下旨,将徐阶的三个亲信逮捕入狱,发往烟瘴卫所充军。案子定性为“相为主使”,属“诬罔大臣”。徐阶长了记性,不得不继续韬晦。
  如今,明世宗对严嵩态度的变化,严嵩集团或曰严嵩帮派的自身变化,正是徐阶等待的时机。严嵩与徐阶之间鱼死网破的大战,导火索则是蓝道行。
  蓝道行是个山东人,嘉靖年间以扶乩预卜祸福闻名京师,徐阶访得此人推荐给了世宗。显而易见,蓝道行是徐阶布在世宗旁边的一颗棋子。
  明世宗特别信奉神仙,遇事需要决策,喜欢将事情写在纸上,在神坛焚烧,再让蓝道行卜测结果。明世宗要问卜的事是密封的,但蓝道行每次都说得八九不离十。如此神奇,让蓝道行在世宗这里迅速走红。
  明世宗兴趣的转移,徐阶意识到扳倒严嵩的时机成熟了。这天徐阶获悉严嵩有事上奏世宗,事先通报蓝道行,让蓝道行以神仙的名义作出预测:“今日有奸臣奏事。”
  世宗正在疑惑,严嵩的密札到了。狐疑的明世宗进一步咨询蓝道行,蓝道行直奔主题:神仙明示,严嵩就是当朝的奸臣!世宗问:我也知道严嵩父子很贪婪,上帝怎么不处死他们呢?蓝道行以神仙口吻回答:我如果处死他们,就会加深了重用他们的人的罪责,所以留给你自己处置!
  世宗深思沉吟起来。一直信赖严嵩的明世宗,有了严嵩孰忠孰奸的疑问。
  第二波:邹应龙出手,上疏弹劾严嵩父子。
  御史邹应龙的及时出现,并不复杂:蓝道行已将世宗的态度变化,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他。
  邹应龙选择的打击目标,是非常讲究策略的:重点不是严嵩,而是严世藩及其子与家奴。收受贿赂,居丧淫乱,严世蕃确实是劣迹斑斑,不难找到铁证。而最能打动世宗的,是严嵩“植党蔽贤,溺爱恶子”。严家父子上下勾结,这是世宗最不能容忍的。
  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十九日,严嵩被勒令致仕,严世蕃及其子与家人充军。
  实际上,严世蕃充军的处罚都没有执行,在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严世蕃跑回了老家隐居。对明世宗来说,他反感的只是权臣操控朝政,这等小事不值一提,但严嵩却就此倒台,徐阶如愿成为首辅。
  没有联系就没有矛盾,严家的案子到这里,本来可以画上句号。但这等被人算计,严嵩咽不下这口气。更坏的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树大根深的严嵩,轻而易举买通中官,中官揭发蓝道行弄虚作假:这位神仙其实一点都不神,他每次神奇地卜出世宗的旨意,原来是与有关中官合伙作弊,事先偷看世宗的纸条,然后以神仙的名义糊弄世宗!
  欺君,简直是愚弄!世宗怒不可遏,将蓝道行打入监狱。
  严嵩顺藤摸瓜,理到了徐阶这个幕后黑手。严嵩的同党鄢懋卿等迅速出手,让蓝道行供出徐阶。但是,蓝道行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傻瓜:徐阶是自己的救命稻草,只要保住了徐阶,自己就有希望。但是,可怜的蓝道行一直到死,都没有等到徐阶的援手。
  严嵩没有扳倒徐阶,徐阶也吓得不轻,尤其是明世宗与他谈话之后。严嵩父子获罪后,明世宗向徐阶谈了自己的两点想法:第一,准备退休,集中精力专门研究成仙的事情;第二,明确表态严嵩已经退休,这个案子今后谁也不准再提,否则格杀勿论。自己专心玄修,还真需要严嵩这样的人……
  第一个问题,徐阶没有中套,且迅速作出了正确反应:坚决反对世宗退位!
  徐阶是个高智商的人,他的正确反应,让世宗感到了莫大的满足。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自然就不存在第二个问题。但世宗的想法,无疑又是提醒了徐阶:对严嵩的处理,只不过是至此为止。说不准,日后还有变数!
  明嘉靖四十一年六月,严嵩满怀悲伤地踏上了回乡之路。内阁里的徐阶,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实际上,徐阶在做的是不声不响地剪去严嵩的羽翼。嘉靖四十一年九月,工部左侍郎刘伯跃等数十人被清除。十一月,严嵩最重要的门生兵部尚书下狱。
  对这一切,严嵩已是无能为力,但世宗对严嵩也并不太反感,几次赐给他银币、金币。严嵩在老家开始修建房子,安度晚年,这是唯一能做的事了。
  严嵩与严世蕃在老家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徐阶的监视之中。严世蕃毕竟是从戍所偷偷逃回的,找人建房的事,也被整理成“聚众四千人”谋反,举报到了世宗这里。这时,严嵩之孙严绍庭还在锦衣卫任指挥,闻讯后立即派人赶在圣旨下达之前到家报警。严世蕃得报,想逃回戍所,却早在徐阶的监视之中。
  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严世蕃被解往京城。严嵩上疏乞求世宗开恩,放儿子一马,世宗没有理会这件事。解铃还须系铃人,严嵩再低头去求徐阶,送去重金。徐阶钱照收,人还是要杀的。徐阶的道理很简单:不收钱,严嵩必然怀疑是自己主使,是出于个人恩怨。这位“甘草国老”,他要人临死还尝到他的甜味!
  “二进宫”的严世蕃,并不怎么惊慌。三法司会审时,一没动刑,二没逼供,严世蕃主动承认自己是“奸党”,招认当年害死了杨继盛、沈鍊。刑部尚书黄光先、都御史张永明和大理寺卿张守直,觉得再审也没意思了,就这一条定严世藩死刑已经足够了。徐阶一眼看出了破绽:杀杨继盛、沈鍊,是皇上定的,严家这是拖皇帝下水。世宗要是看到这个结果,必然勃然大怒,严世藩不久就会咸鱼翻身,你们就等着掉帽子吧!
  面面相觑的三法司大佬,吓出一身冷汗。怎么办?徐阶说,严世藩犯的实际上是三条大罪:勾结倭寇,聚众谋反,图谋不轨!
  勾结倭寇,说的是著名的徽州制墨商人罗龙文,由于得到世宗赏识被任为中书舍人。罗龙文与倭寇首领王直是同乡,胡宗宪曾利用其招降王直。严嵩当权时,罗龙文成为严世蕃的幕宾。罗龙文与严世蕃一道被判充军,又一同逃离戍所。徐阶认为,罗龙文逃亡的这段时间是在与倭寇联络。至于聚众谋反,说的则是严家请人建房子的事。图谋不轨,据说是严家争夺有王气的土地,严家的生活用品上有龙的图案——这无疑是谋逆之心!
  为什么列这三条罪名呢?因为皇上最痛恨的就是“犯上”与“通倭”!世宗对严世蕃是痛恨的,对严嵩是了解的。而对严嵩之罪,徐阶只字不提。
  四十四年二月,严世蕃被杀。严嵩及诸孙,削籍为民,抄没家产。
  严嵩的赃物被“估银二百三十五万九千二百四十七两余”,但追缴了半年只有十万两入库。明世宗很奇怪:“三月决囚后,今已十月余矣,财物尚未至,尚不见。是财物既不在犯家,国亦无收,民亦无还,果何在耶?”
  严家的钱到哪里去了呢?皇上不知道,严嵩也不知道,因为他没有更多的钱。抄家之后,严嵩行乞为生,寄食野寺。隆庆元年(1567),八十七岁的严嵩贫病交加,在他写完人生感慨的几个字后,掷笔而逝。严嵩的绝笔是:“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
  严嵩活着的时候,名声远不像后世那么坏。但历史必然发展,后人需要答案,显性的印象是:好人感动历史,坏人推动历史。嘉靖后期的政治失败,泛德论下的道德冲突,诠释着“坏人”与朝政的因果。这个坏人,只能是严嵩之流,不能有世宗之辈。作为政治一塌糊涂的“替罪羊”,打倒“坏人”的人,其实也并不等于就是“好人”,“坏人”的接力棒很快将传到徐阶的手上……
  ……

前言/序言


盛世之殇: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本书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却最终走向衰亡的伟大王朝——明朝。不同于聚焦于某一位帝王或某一特定事件的传统史学著作,本书采取宏观视角,着力于剖析自永乐盛世之后,直至崇祯末年,大明王朝内部所积累的、由表及里、不可逆转的结构性矛盾。我们不关注具体的战役胜负,而是探究那些决定王朝命运的深层结构性因素,例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如何被打破、财政体系的固有缺陷如何在长期压力下暴露无遗,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社会思潮如何与僵化的官僚体制产生冲突,最终共同编织出大明由盛转衰的复杂图景。 第一编:权力真空与中枢失衡 第一章:永乐之基与仁宣之治的回响 明朝的早期统治,建立在严密的集权基础之上。永乐皇帝的强势统治奠定了国家机器的强悍运转能力,而仁宣之治则体现了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社会资源的有效调配。然而,这种高效的背后,也潜藏着对制度的过度依赖。一旦“超人”的皇帝不再出现,其留下的权力真空如何被填补,成为王朝稳定性的第一道考验。本书将分析,在文官集团权力日益膨胀,而皇权在某些时段表现出软弱或决策失误时,中枢决策机制是如何逐渐失灵的。 第二章:内阁的崛起与文官政治的悖论 内阁制度的形成是明朝政治体制的一大特色。它在初期有效弥补了皇帝在日常政务处理上的不足,但在后期,内阁的权力过度膨胀,逐渐演变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影子权力中心。本书将细致考察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基础、党争的起源与演变,特别是“票拟”与“批红”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被权力寻租所腐蚀。文官集团的抱团取暖,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对地方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形成了“惰性政治”。 第三章:宦官政治的幽灵与皇权的异化 与内阁权力增长相伴随的,是宦官集团的再度兴盛。司礼监的权力膨胀,并非简单的皇帝信任问题,而是中央集权体系为绕过僵化的文官体系而采取的“对冲”手段。然而,这种手段往往会异化为对国家机器的直接操控。本书将梳理不同时期宦官集团的权力结构,分析他们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对皇帝的绝对亲近,干预人事任免、财政收入乃至军事指挥,最终使得王朝的中枢决策体系陷入“双头甚至多头”的混乱局面,极大地削弱了政策的连贯性。 第二编:财政崩溃与经济基础的动摇 第四章:土地兼并的慢性毒药 明朝的财政命脉建立在土地税之上。然而,从中期开始,土地兼并的速度急剧加快,大量土地集中于皇室宗亲、勋贵、以及免税的士绅阶层手中。本书将侧重分析,这种制度性的逃税行为如何掏空了国家的财政基础,使得中央政府在面对灾荒或边患时,不得不将越来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最贫困的自耕农和佃户。这种结构性的财政失衡,是王朝动荡的根本推手。 第五章:白银货币化与通货紧缩的连锁反应 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大,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在初期促进了商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本书将探讨“一条鞭法”的推行效果及其局限性,重点分析白银流入的波动性如何影响了国内的物价和农民的实际收入。当全球白银供应出现变化时,依赖白银纳税的底层民众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是如何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大规模的流民和起义? 第六章:冗官、冗费与灾害的叠加效应 庞大的官僚系统和与宗室贵族相关的无休止的供养开支,构成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本书将对比分析国家的基本行政开支与非生产性支出(如宗室俸禄、武定营的靡费)之间的比例变化。更致命的是,当连续的自然灾害(如明末的“小冰期”)袭来时,财政体系缺乏任何缓冲和储备,无法有效赈灾,使得局部性的饥荒迅速演变为席卷全国的社会危机。 第三编:军事困境与边防的慢性溃烂 第七章:卫所制的衰亡与募兵制的窘境 明朝初期赖以支撑边防的卫所制度,由于土地分配不公和军户逃亡,逐渐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募兵制,虽然在战术上更具灵活性,但在财政上却是无底洞。本书将分析,在财政收入锐减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如何采取“拖欠军饷”和“以战养战”的方式来维持边军,这如何导致了士兵的士气低落、军纪败坏,最终使得边防形同虚设,为后金(清)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战略机遇。 第八章:关外的对手与战略误判 本书不详述关外的军事技术发展,而是聚焦于明廷的战略思维缺陷。对后金政权的错误认知(长期将其视为地方叛乱而非国家级对手)、在几次重大战役中的指挥失误(如萨尔浒之战后的战略收缩),以及对辽东军费的无休止的投入,如何进一步耗尽了内地本已脆弱的国力。这是一种资源分配上的系统性失败。 第四编:思想禁锢与社会张力的释放 第九章:理学的高峰与实学的退潮 在思想文化领域,正统理学虽然提供了社会稳定的道德框架,但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僵化和对实用科学、技术创新的压制。本书将探讨,以王夫之、黄宗羲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们,他们对现有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批判,为何未能转化为有效的政治力量,反而被淹没在保守士大夫的主流叙事之中。 第十章:文人结社与朋党的渗透 晚明的政治生态中,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人政治集团,虽然高举“清流”旗帜,但在实际操作中,派系斗争往往超越了国家利益。本书将分析,这些精英阶层如何在权力中枢进行无休止的内耗,将本应用于国家治理的精力消耗在党争倾轧之上,使得任何具有改革色彩的政策都难以推行,最终造成了政治上的‘有效治理赤字’。 总结:一个王朝的复杂性悲剧 《盛世之殇: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旨在向读者展示,明朝的衰亡并非单一因素(如某位昏君或某个农民起义)可以概括。它是一场由权力结构失衡、财政体系崩溃、军事战略失误以及思想保守主义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复杂性悲剧。本书力图以严谨的史料和深入的结构分析,还原这个伟大王朝在历史十字路口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其最终宿命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古代政治运作和军事战略失败的全新窗口。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历史模型,使得书中的推演过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分析的清晰度。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战略意图”与“实际执行”之间巨大鸿沟的揭示。书中对几场决定性战役前夕的内部会议记录的模拟和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完美展示了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是如何扭曲决策的。它不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果当时做了不同的选择,结果可能会怎样”。这种基于史实的合理推演,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想象空间,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没想到竟然被作者那种近乎冷峻的理性笔触所震撼。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痛苦和残酷的真相,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系统性问题的根源。作者对于人性的弱点,比如短视、傲慢与内部的倾轧,分析得入木三分,仿佛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历史进程中那些腐烂的部分。文字风格非常凝练有力,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段落都承载着厚重的信息量。对于那些历史细节的考据,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官员任命、物资调配,都被作者梳理得清清楚楚,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工程感。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细品的厚重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不是按照传统的时间线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视角、多层次的交叉叙事手法。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背景变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局”的营造,那种命运的无力感和时代的洪流感,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每一次看似微小的决策失误,在后续的篇幅中都会被层层放大,最终汇集成一场巨大的悲剧,这种因果链的展示,逻辑严密,令人信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决策者,我会如何选择?这种互动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性。而且,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和军事技术发展的探讨也非常深入,为理解“为什么会失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我一口气读完了好几遍。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洞察力真是令人佩服,特别是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当时那些决策者们内心的挣扎与权衡。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极其生动立体,每一个配角都有自己的故事线,绝非脸谱化的工具人。读完之后,我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干巴巴的叙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的真实历史。特别是关于几次重大战役的分析,作者引入了大量的史料和新的研究视角,让我对那些“已知”的失败有了全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的佳作,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藏。

评分

天呐,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太棒了,完全抓住了我的眼球。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如同高明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却又暗藏汹涌的波涛。我尤其欣赏它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的无缝切换。上一刻还在描绘朝堂上的风云变幻,下一秒就聚焦到边关小卒的日常生活,那种强烈的对比和张力,让整个故事鲜活了起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经历历史。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观点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中立和克制,没有过度拔高或贬低任何一方,而是将判断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难得一见的。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查阅更多的原始文献,去探究那些被作者巧妙点拨出来的疑团。

评分

不错不错,值得研读迷上明代的政治经济!

评分

很好

评分

非常好,非常喜欢?,感谢京东,感谢商家

评分

行,还行,物流速度快。

评分

非常好的书,便宜还打折买来。应该是一次上佳的购买体验!!!!!!!!!

评分

之前觉得京东贵,买的少。但比较下来,另两家包装烂到恨不得快递单直接贴在书上!!!还是京东吧~起码包装一视同仁。

评分

假期读物,慢慢看。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者的拥有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送货很快,书还未读,先给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