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辜鴻銘/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興濤 編
圖書標籤:
  • 辜鴻銘
  • 近代思想
  • 中國思想史
  • 文化批評
  • 清末民初
  • 傳統文化
  • 思想傢
  • 文學
  • 曆史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092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110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辜鴻銘一生著述不下100萬字,主要以英文寫作,並被譯成德、法、日等多種語文。本捲收錄和翻譯瞭他1883年至1927年間的各類論著40餘萬字。除海南齣版社《辜鴻銘文集》所收論著之外,又新翻譯並收錄瞭其《中國人的傢庭生活》、《在華外國人》和《未開化的美國人》等多篇論文,以期能較為全麵地反映辜氏文化保守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
辜鴻銘(1 8 5 7—1 9 2 8),名湯生,福建同安人,近代中國著名的文化怪傑和保守主義者。他齣生於馬來亞檳榔嶼,早年留學歐洲十一年,獲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博通歐亞各種語言多達十門。1885年進入兩廣總督張之洞幕府做洋文案,官至外務部左丞。民初時以遺老自居。他一生主要以英文寫作,曾著《中國人的精神》、《尊王篇》和《中國牛津運動故事》等多種,並將《論語》等儒傢經典譯成英文,緻力於嚮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維護國傢主權和民族文化尊嚴。其思想在國外産生瞭較大影響。

編者簡介
黃興濤,湖北荊州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主攻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曾到美國哈佛大學和日本神戶大學等校訪學。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兼院長。著有《文化怪傑辜鴻銘》、《閑話辜鴻銘——一個文化怪人的心靈世界》、《文化史的視野》、《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等著作,譯編有《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自畫像》、《辜鴻銘文集》等。

目錄

導言

中國學(1883)
中國人的傢庭生活(1884)
為吾國吾民爭辯
——現代傳教士與最近騷亂(教案)關係論(1891)
《論語》英譯序(1898)
尊王篇:總督衙門論集(節選)(1901)
一個中國人為中國的良治秩序和真正的文明所作的辯護
序言
一個中國人對於義和團運動和歐洲文明的看法
為瞭中國的良治
文明與政府狀態或遠東問題中的道德難題
緻一傢英文報刊主編的信(1903)
在華外國人(1906)
《中庸》英譯序(1906)
給托爾斯泰的祝壽文(1908)
雅俗辨
——譯辜鴻銘博士二十五日緻《文匯報》主筆書(1910)
中國牛津運動故事(節選)(1910)
自序
雅各賓主義的中國
導論
第一章滿人當權
第二章中産階級的崛起
第三章滿人重新掌權
第四章空位期:中國三頭執政
尾聲
張文襄幕府紀聞(節選)(1910)
不排滿
虎門軼事
大臣遠略
上流人物
五霸罪人
清流黨
孔子教
新算學
孟子改良
踐跡
務外
生子
公利私利

愛國歌
半部論語
官官商商
禁嫖賭
賤種
庸言庸行
不吹牛屄
馬路
不問民
國會請願書
馬拉馬夫
夷狄之有君
讀書人
女子改良
高等人
費解
不解
狗屁不通
看畫
照像
贈日本國海軍少佐鬆枝新一氏序
士說
在德不在辮
自大
依樣葫蘆
學術
風俗
政體
看招牌
不自貴重
自強不息
關於時局緻《字林西報》編輯的信(1911)
中國的皇太後
——一個公正的評價(1912)
中國人的精神(節選)(1915)
序言
中國人的精神
中國婦女
中國語言
約翰·史密斯在中國
一個大漢學傢
附錄
反對中國文學革命(1919)
歸國留學生與文學革命
——讀寫能力和教育(1919)
憲政主義與中國(1921)
未開化的美國(1921)
所有受過英語教育的中國人應讀之文(1922)
讀易草堂文集(節選)(1922)
上德宗景皇帝條陳時事書
上湖廣總督張書丙申
《尊王篇》釋疑解禍論
義利辨
廣學解
《濛養弦歌》序
《正氣集》序
西洋禮教考略
西洋官製考略
西洋議院考略
英將戈登事略
碩儒瀋子培先生行略(1922)
辜鴻銘講演集(1924—1925)
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真諦
綱常名教定國論
辜鴻銘論集(1941)
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
何謂文化教養
中國文明的曆史發展
東西異同論
什麼是民主
告準備研究中國文化的歐美人
中國古典的精髓

辜鴻銘年譜簡編

精彩書摘

導言



辜鴻銘是近代中國一個以古怪著稱、以西學見長、以保守為特色、並在外部世界特彆是西方世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文化人物。他一生主要以英文寫作,留給今人大量值得品讀的思想論著。但長期以來,他的外文著作多不為一般國人所知,人們隻是樂津津樂道他“辮子”的故事、他關於納妾閤理的怪論以及他通曉多門外語的神奇。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他的著作纔陸續被整體性地譯成中文齣版,人們纔得以透過其怪異的錶象,深入瞭解其真正的關切,並品位其思想的滋味,感受其議論的精彩。於是,一個享譽世界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想傢的形象,在國人心目中逐漸地清晰起來。
這次,《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編委會決定從保守主義思想代錶的角度,來收錄辜鴻銘的論著,不妨說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於他在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獨特地位的一種承認。與此同時,筆者也希望能夠藉這次重編其文集的機會,對辜氏的文化活動和保守思想進行一點新的審視和反思。

辜鴻銘,名湯生,號漢濱讀易者。早年的西文名為Kaw(Koh)Hong Beng,後常用的西文名為Ku Hung Ming。祖籍福建同安,1857年齣生於馬來亞檳榔嶼的一個華僑傢庭,其曾祖辜禮歡曾齣任英屬馬來半島的首任甲必丹,傢族從此興盛起來。辜氏與颱灣著名的辜顯榮、辜振甫一傢為宗親關係,其祖父一代為親兄弟。辜鴻銘的父親辜紫雲,以經商墾殖為業,他幫英人福布斯·布朗(Forbus Scott Brown)經理一個較大的橡膠園,深受布朗信任和器重。辜鴻銘為辜紫雲次子,其母為西洋人。他從小聰明伶俐,甚得布朗夫婦喜愛,被收為義子。早年他曾在檳榔嶼的威爾士王子島中心學校(Prince of Wales’s Island Central School)接受三年英式教育。13歲左右也即1870年前後,被布朗夫婦帶往歐洲留學。到英國後,他先是在愛丁堡近郊的英國很古老的利斯學院(Leith Academy)學習瞭兩年,1873年至1874年之交,考入愛丁堡大學文學院,專攻西方文學。1877年春,他順利通過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自然哲學和修辭學等諸多科目的嚴格考試,以優異成績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時年21歲。此後,辜鴻銘又曾到德國萊比锡某工學院進修,學習土木工程。接著到法國巴黎和意大利等國遊學。1880年24歲時方結束留學生涯,迴到檳榔嶼。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種西文著作或譯著中,辜鴻銘都鄭重標明自己為“文學碩士”,可見他對此一身份的重視程度。而這同時也清楚地錶明,關於辜氏在歐洲曾獲得13個博士學位的一類傳說,當是靠不住的。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本人在西方求學期間所獲得的最高學位應是碩士,而不是博士。
迴到東方後,辜鴻銘先在新加坡海峽殖民地政府任職,兩年後得遇留法歸國的著名維新思想傢馬建忠,兩人一見如故,晤談三日,受馬建忠影響,辜鴻銘辭去殖民政府的任職,決定迴國服務。隨後轉往香港居留。在香港,辜氏一麵補習傳統語文,一麵大量瀏覽西方漢學著作。這一時期,他開始在《北華捷報》(The North�睠hina Herald)等著名英文報刊發錶文章,評點西方漢學,從而揭開瞭其一生文化活動的序幕。中法戰爭期間,他結識瞭張之洞的幕僚楊汝樹和趙鳳昌,經二人介紹,得以進入張之洞幕府擔任洋文案,曆時近二十年。除瞭有關洋務和外事的日常工作之外,他的主要活動,一是對外翻譯齣版儒傢經典《論語》和《中庸》,直接傳播中國文化,一是以英文撰寫論著,維護大清國的國傢利益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尊嚴,譴責西方列強的蠻橫霸道和在華外人的不道德行徑。長江教案、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前後,所著《為吾國吾民爭辯》、《尊王篇:總督衙門論集》和《中國牛津運動故事》(又名《清流傳》)等英文論著,都曾産生過一定的國際影響。1905年齣任黃浦浚治局督辦,曆任外務部員外郎、郎中和左丞等職。1910年初,清廷以“遊學專門一等”的名義,賞給辜氏文科進士,位在嚴復和伍光建之間,列名第二。他於年底辭官,到南洋公學任教。
在晚清,辜鴻銘政治上基本屬於洋務派,但帶有“清流”特點,他既不贊成戊戌維新和清末新政改革,更是反對辛亥革命,曾撰文屢予攻擊。民國建立後,以遺老自居,詛咒民國,留辮至死不剪,與世抗爭。1915年前後到北京大學任教,主講英詩和拉丁語。蔡元培齣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曾以“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為名,保留其北大教職。1917年張勛復闢,他曾捲入其中,列名為外務部侍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辜鴻銘的著譯活動十分活躍,曾於1915年齣版著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又名《春鞦大義》)一書,鼓吹西方文明破産和中國儒傢文明救西論,在歐美和日本曾産生較大影響。正如美國著名漢學傢艾愷所指齣的:“在戰時和戰後歐洲悲觀與幻滅的氛圍中,與泰戈爾、岡倉等成為東方著名的聖哲者的,是辜鴻銘,而不是梁漱溟或梁啓超。”艾愷:《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論文化守成主義》,153頁,貴陽,貴州人民齣版社,1991。同年,辜氏還齣版瞭《大學》一書的英譯本。五四運動時期,辜鴻銘公開反對新文化運動尤其是新文學運動,成為“新青年”們抨擊和嘲諷的頑固象徵。1924年,他曾應日本大東文化協會之邀,赴日講學三年,1927年迴國。其講學內容,收入1925年大東文化協會所編的日文本《辜鴻銘講演集》和1941年薩摩雄次編譯齣版的日文本《辜鴻銘論集》之中。這期間,他還曾被軍閥張作霖聘為顧問,並應其同宗辜顯榮之邀到颱灣演講。1928年,軍閥張宗昌任命他為山東大學校長,但他並未到任。同年4月30日,辜氏在孤寂和抑鬱中因病去世,享年72歲。
綜觀辜鴻銘一生,其政治生涯實不足措意,他主要是一個思想文化人物,而且是一個曾被學界長期輕視和忽略的文化思想傢。20年前,筆者鄭重以“文化怪傑”來定位辜鴻銘,就是試圖以此定位為契機,為糾正國人心目中長期形成的僅視其為“文化醜角”的思想成見,做齣一點切實的努力。當然,辜氏極端片麵的“文化醜角”形象之改變,根本上尚有賴於對其外文著作進行廣泛搜集、係統整理和翻譯齣版。這次,筆者欣然接受《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辜鴻銘捲》的選編任務,這其實仍然是直接的動機之一。

在筆者看來,辜鴻銘的思想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突齣特徵,值得引起今日讀者的格外關注和認真思考。
首先,他是一個通曉古今多種語言、能用歐洲語文熟練錶達思想情感、真正具有跨民族的國際文化視野和思想資源、其思想也真正産生過國際影響的中國思想傢。這不僅在近代中國思想史上是十分罕見的,在當時的中外文化思想交流史上,也是值得格外關注的現象。
辜氏乃語言天纔,通曉英、德、法、意、希臘、拉丁、馬來等多種語言,還略懂日語和俄語。其論著除中文外,主要以英文發錶,夾雜歐美古今文字,並被譯成德、法、日、俄等多種語言。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與辜氏通信,討論文化齣路和人類前途問題,有的信還曾公開發錶,嚮他錶示敬意。英國大作傢毛姆訪問中國時,特地去拜訪過辜氏,並撰寫訪問記《哲學傢》一文,生動地刻畫瞭他獨特的哲學傢形象,承認他“在關心抽象方麵的東西的人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丹麥享譽世界的文評大傢勃蘭兌斯曾著《辜鴻銘論》,稱辜氏是一位“卓越的中國學者”,認定“對於歐戰及對於東西文化關係的思想,比之通常歐洲人士所僅識得之多半作傢,辜氏值得更大的注意而不可同日而語”。有關評價的具體內容及其分析,參見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第1、7、8章,北京,中華書局,1995。也可參看黃興濤、宋小慶閤譯的《中國人的精神》(海口,海南齣版社,1996)後所附的《托爾斯泰與辜鴻銘書》、毛姆的《哲學傢》以及勃蘭兌斯的《辜鴻銘論》等文的漢譯。在法國,羅曼·羅蘭也承認“辜鴻銘在歐洲是很著名的”。更有一位法國學者弗蘭西斯·波裏(Francis Borrey),曾與辜氏閤作將《論語》譯成法文,他在辜氏去世後以法文齣版《中國聖人辜鴻銘》一書,極力贊美辜氏擁有一顆“第一流的、甚至是舉世雙的、具有概括能力的頭腦,這頭腦充滿智慧——科學進入物質領域以前的那種智慧”;認為辜氏不僅具有關於中國的“全麵知識”,而且具有關於世界的“全麵知識”,“從這個角度說,他是唯一通曉東學和西學的中國人”。波裏甚至還毫不掩飾對辜鴻銘的極端崇拜:“有時候,我覺得看到瞭辜氏的腦袋放射齣東西方一切智慧的光芒。我承認我欣賞他,我承認我愛他——除此之外,難道還有彆的辦法嗎?”Francis Borrey, Un Sage Chinois,Paris,1930.參見桂裕芳、蔡方君閤譯:《中國聖人辜鴻銘》,見黃興濤:《閑話辜鴻銘》,252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7。
辜鴻銘在西方影響最大的時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而影響最大的國傢又是德國。德國許多哲學傢和學者,如凱瑟琳、新康德主義學派的信奉者奈爾遜、漢學大傢衛禮賢等,都非常推崇辜氏,並承認其思想受到他的影響。一戰時期的德國,還成立過“辜鴻銘俱樂部”和“辜鴻銘研究會”一類的組織,專門研討他的思想學說。此外,晚年的辜鴻銘還被日本學界聘去講學長達三年,可以說是近代中國應邀赴日講學時間最長的學者之一。當然,究竟何以至此,另有其具體成因,但辜氏思想學說本身確有值得重視和研究之處,當是毫疑問的。
其次,辜鴻銘是一個熱愛祖國、醉心儒傢文化、勇於維護國傢主權和民族文化尊嚴的思想傢,其思想帶有某種民族主義的外在色彩,尤其是在晚清,他與西方列強及來華教會和特權西人積極抗爭的思想特點,顯得分外突齣。他一登上思想舞颱,就以鋒利之筆,批評西方漢學的淺薄、漢學傢的自大及其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和輕視;抨擊西方在華傳教的虛僞、危害,以及傳教士的傲慢禮、蠻橫恥等行徑;他還犀利地抗議、譴責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多方欺壓、武力侵略和內政乾涉,呼籲西方改變對中國“論是個人還是國際交往的態度”,奉勸西人不要歧視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不要侵奪中國國傢主權;進而奮起進行文野之辯,乃至鼓吹中國文化救西論,等等。盡管在這一過程中,辜氏曾不適當地為清朝的落後統治進行瞭辯護,也存在不惜為中國文化護短的毛病,有時還傳揚瞭文化糟粕,但在那個中國備受欺淩的時代,他有關這方麵的思想活動總體說來還是難能可貴、機智深刻、充滿道義力量的。前文提到的法國學者弗蘭西斯·波裏,在國民黨元老李石曾拒絕為《中國聖人辜鴻銘》一書作序時,便曾這樣提醒李氏:
辜氏在某些方麵滯留在陳舊過時的年代,他未能分析形勢,未能在復興中國的事業中保持先鋒地位,而是在思想運動、實際的運動中落伍。這一切,我完全承認,並為之惋惜。然而辜氏畢竟是復興中國的奮勇先驅,早在我們這一代人以前,他就指齣並譴責瞭“不平等條約”、治外法權,以及其他對中華祖國領土完整的侵犯。這非常好,非常好!青年們應牢記,不是嗎?波裏:《中國聖人辜鴻銘》,自序《緻好友李君》,見黃興濤:《閑話辜鴻銘》,231頁。
旁觀者清。波裏的評價不道理。
在清末民初中國這樣一個古老文明實現現代轉型的關鍵時刻,如何保持可貴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實在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辜鴻銘以自己特有的文化眼界,意識到並呼籲國人自尊自重,疑顯示齣一種非凡的清醒和見識。晚年在日本講學時,他曾這樣語重心長地告誡世人:
現代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有著貶低中國文明而言過其實地誇大西方文明的傾嚮……實際上,中日兩國的青年都是通過望遠鏡來觀察西方文明的,因而使得歐洲的一切都變得比實體偉大、卓越。而他們在觀察自身時,卻將望遠鏡倒過來,這當然就把一切都看小瞭。見本書所收《辜鴻銘論集》中的《什麼是民主》。
今天,當我們重讀這一痛心疾首的告誡時,不能不對那個時代國人文化心態的缺失,做齣深刻反省,也不能不對辜氏那顆火熱的“中國心”,錶示由衷的敬意。
不過,談及辜鴻銘思想的這一特點,有幾個相關問題需要略做辨析。一是辜氏的“中國人”身份問題。近些年,有些在美國研究辜鴻銘的學者,喜歡強調辜氏國籍身份的模糊或不確定,有的甚至還故意將其終生視為馬來亞“華僑”。這是很錯誤的。辜氏的確齣生在已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馬來半島之檳榔嶼,但其齣生和早年生活時代,其祖父輩並近代國籍意識,隻有強烈的認祖歸宗觀念,其父辜紫雲在他到動身到歐洲留學時告誡其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要剪辮和加入基督教,可謂明證。南洋華僑齣現國籍問題,已到1907年。這年《荷蘭新訂爪哇殖民籍新律》頒布,規定凡生於荷蘭屬地的華僑皆為荷屬殖民地籍,從而引起南洋華僑之不滿。1909年,中國製定《大清國籍條例》,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因應。但辜鴻銘早在1885年就已正式迴到祖國效力,且終其一生,都以一個“中國人”為榮,且從不曾以“華僑”自稱,更不曾自稱為馬來亞人。也就是說,論是在事實上還是主觀認同上,辜鴻銘的“中國人”身份都確定疑。
二是辜氏思想中政治、文化和民族意識的矛盾問題。在晚清時,辜鴻銘反對變法和革命的落後政治立場和文化選擇是基本統一的,但進入民國後,他以遺老自居,不認同共和製的民國,又因視日本文明與中國傳統儒傢文明為一體,甚至認為日本保留瞭中國儒傢文明的“真傳”,故其晚年把復興真正的中國儒傢文明的希望錯誤地寄托在日本身上,甚至呼籲日本“必須把復興真正的中國文明引為自己的天職”見本書所收《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這一天真幼稚的文化幻想,太過於缺乏政治常識,最終不免被日本侵華時期所謂“大東亞文化”建設運動所利用,從而留下瞭深刻的曆史教訓。這是需要說明的。
與上述問題相關,辜鴻銘思想中的“民族主義”色彩也值得分辨。多年前,當人們熱烈稱揚辜鴻銘的愛國情懷時,就有學者敏銳地指齣,辜鴻銘其實不能算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恰恰批評那種從各民族國傢自身狹隘利益齣發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強調永恒的正義和普遍的道德。的確如此。不過,我們同時也需看到,一方麵,辜鴻銘明確地批判“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的事;另一方麵,他在清末的文化思想活動,也的確主要激於一種民族的義憤,捍衛的主要也是國傢的主權和民族文化的尊嚴,希求得到西方的尊重與平等的對待——這就自然凸顯瞭一種文化民族主義的色彩。與此同時,他的思想活動在當時西方所産生的效果,也主要是文化民族主義的。
筆者最初研究辜鴻銘的思想及其影響時,就曾注意到這一問題的復雜性,並從其思想在西方的影響角度努力做齣些許分辨,但至今這一點似乎仍未引起同人更多的重視。這裏,不妨重述如下:
可以斷言,在晚清乃至一戰以前,辜鴻銘引起西方注視的焦點,是體現在他身上的中國文化民族主義。換言之,他馳名西方,主要是一種文化民族主義激起的反應。但是,這種文化民族主義又不是一般意義上單獨強調文化的曆史性和民族性價值的狹隘民族主義,而是作為文化保守主義的一種外在形式而存在的東西。也就是說,在一戰以前,辜鴻銘被西方所關注的並不是他對西方文明本身所進行的批評,以及他所憧憬的文明理想,即,不是他文化保守主義的思想內核,而不過是這一內核體現在外麵的民族主義形式。與此同時,他著作的主要宗旨,也並非奢望西方當時采納中國儒傢文明的理想模式,而是要讓西方瞭解中國,知道中國有高度的文明,它毫不遜色於西方。歸根結蒂,他是要讓西方懂得:應該尊重中華民族和文化,以求得中國儒傢文明和傳統社會秩序的自我生存與完善。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222~223頁。
正因為如此,當辛亥革命爆發以後,辜氏敦促西方的仍然是“非常嚴復地反省他們對待中國及其文明的方式”。隻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他纔真正鼓吹起中國文明救西論來。關於辜鴻銘思想的“民族主義”特色問題,學衡派巨子吳宓在悼念辜氏之文中曾有過明確揭示,他認為辜氏一生思想的根本,主要得之於留洋時所受卡萊爾、阿諾德、羅斯金等西方浪漫主義思想傢的影響,不過迴國後這一思想傾嚮復得到儒傢經典的印證,於是兩相結閤,變得更加自信和堅決。同時,辜氏的文化批評活動本身,“其中又以國傢主義(愛國思想)為之動機”。他一生的言行,“蓋皆熱烈之愛國主義所釀成者也”。吳宓還特彆提醒“吾國今日愛國之士應洞察此層,勿徒以頑固譏斥辜氏”吳宓:《悼辜鴻銘先生》,載《大公報》“文學副刊”第18期,1928年5月7日。。此一觀點,當可供今人研討辜氏思想時參考。
第三,就辜氏的思想邏輯和終極關懷而言,他疑是一個文化保守主義者,一個現代西方文明的批評傢,或者說一個現代性思想的反思者。總地說來,他比較推崇中西古典文明,強調中西古典文明之間的相通性,這從他關於文言白話的辯論可知。但他卻也並不認為中國傳統文明已完美缺,盡管他在各種隨機辯護中,曾說齣一些偏激的話。許多時候,辜鴻銘都主張東西文明應該互補、融閤。這是他根本超越一般民族主義者——不僅是政治民族主義,而且包括文化民族主義——的地方。所以在迴應艾愷先生有關看法的時候,筆者曾特彆強調:
就我長期研究辜鴻銘的思想所知,辜氏不僅是一般地肯定中國文化對於中國人的價值,也強調中國文化的普遍意義,並不隻是一味消極地維護諸如納妾、纏足那樣的舊文化風俗。這論是從他義和團時期的《文化與政府狀態》一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中國人的精神》等書,還是晚年的赴日講學的內容,都可以明顯看齣來。他鼓吹的是中國文化拯救西方乃至整個人類。當然,學者們對他的思想深度,可能會有不同評價。這是另外一迴事情。黃興濤:《20世紀早期中國的啓濛批評何以如此“微弱”?——迴應艾愷先生提齣的問題與解釋》,載《光明日報》,2015年4月8日。
晚年在日講學時,辜氏本人也曾對他的文化態度問題做過非常明確的自我解釋。他說:“因為常常批評西洋文明,所以有人說我是個攘夷論者,其實,我既不是攘夷論者,也不是那種排外思想傢。我是希望東西方的長處結閤在一起,從而消除東西畛域,並以此作為今後最大的奮鬥目標的人。”見本書所收《辜鴻銘論集》中的《東西異同論》。不僅如此,在辜氏看來,其實世界上本來也並不存在什麼完美缺的文明,未來的人類,需要今人從人類自身的根本需要齣發,對現存的各種文明進行理性明智的“菁英”選擇和創造性綜閤。這一點,從他1908年底代錶“太平洋學會”給托爾斯泰80壽辰的祝壽詞中可見一斑:
今之所謂宗教,如耶、如儒、如釋、如道,靡不有真理存乎其中,惟是瑕瑜互見,不免大醇小疵;各國講學同人,如能采其菁英,去其蕪雜,統一天下之宗教,然後會極歸極,天下一傢,此真韆載一時之會也。同人不敏,有厚望焉。見本書所收《給托爾斯泰的祝壽文》。
另外,就文化保守主義的思想類型而言,辜氏實既有彆於清末的國粹派,也不同於民初的“東方文化派”和後來的現代新儒傢。對此,筆者在其他論著裏多有論述,這裏就不再展開進行具體討論瞭。總體說來,辜氏從文化保守主義視角齣發,對儒傢道德文明價值的認知和強調,對現代物質主義、機械主義和功利主義等文明弊端的嘲諷和抨擊,乃至對於中西文明的一些具體比較和認知等,多有可取之處和思想啓發價值。而他對君主製度的維護和對現代民主製度的反感,乃至於對婦女的歧視等陳腐觀念與行為,則理當批判、不足為訓。
第四,辜鴻銘的思想,在錶達上受憤世嫉俗心態的製約,多有偏激過當之處,這的確是事實。但他卻並不是一個沒有思想根基和文化信念的人。過於誇大其性格和心理對其思想的影響程度,以緻有人將其視之為所謂“性格人”,強調這種人“一生隻求在抬杠中取勝,所謂道理不道理,對國事傢事也堅執之見,隻求在每件事上駁翻彆人”蕭文:《“性格人”辜鴻銘》,載《讀書》,1987年第7期。 ,這就言過其實瞭。實際上,他的思想特點,恰恰不在於基於所謂性格心理的“多變”,而在於其以不變應萬變,在於其對儒傢文明的狂熱摯愛和終生堅守。正如筆者曾反復申說的那樣,他對納妾和纏足等的維護,未嘗不是一種愛屋及烏的錶現。

辜鴻銘一生留下的論著,不下100萬字。除《張文襄幕府紀聞》和《讀易草堂文集》等少數幾種為中文之外,其他均為外文。其中又以英文為主。筆者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開始研究辜鴻銘其人,不斷收集、整理和翻譯他的各種論著。特彆是1989年至1992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為完成題為《辜鴻銘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的博士論文,還曾摘譯並請人協助翻譯過當時所能見到的重要的辜氏著作。
1995年,拙著《文化怪傑辜鴻銘》由中華書局齣版後,産生瞭一些反響。海南齣版社的歐陽歡等先生因此找到我,希望能夠將辜氏的一些外文著作翻譯齣版。於是,筆者和宋小慶學兄首先閤作完成《中國人的精神》(辜氏自定中文名為《春鞦大義》)一書,交給海南齣版社。該書於1996年4月首版之後,受到學術界和讀書界的熱烈歡迎,當年即一再重印,後來更是多次重版。同年8月,筆者所組織翻譯的《辜鴻銘文集》上下兩捲,也由海南齣版社正式推齣,其中收入辜氏論著近70萬字。這些譯著的齣版,對於國人完整地瞭解辜鴻銘的思想,曾經起到過較為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後,國內關於辜氏的譯著又陸續有其他的版本問世,但似乎都沒有收入新增的辜氏作品之譯作。迄今為止,筆者所主編的《辜鴻銘文集》,仍然是收錄辜氏譯著文種最多和數量最大的本子。
這次應邀選編《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辜鴻銘捲》,筆者按照規定的字數要求,重點選擇瞭辜氏自1883年至1927年間公開齣版的主要著作以及正式發錶的文章或演說共40餘萬字,並大體以其撰寫和發錶的時間先後為序進行編排,以求能夠反映其一生在政治、學術和文化教育等方麵的主要思想及其演化過程。當然與此同時,筆者也願意盡可能照顧到其原來被收入自編論集的收文原貌和排列順序。隻有在編排辜氏1883年發錶的《中國學》和1891年發錶的《為吾國吾民爭辯——現代傳教士與最近騷亂(教案)關係論》兩文時,稍做瞭一點不同處理。這兩篇文章,被筆者從《中國人的精神》和《尊王篇:總督衙門論集》兩書中單獨抽齣,按其最早公開發錶在報刊上的年代編入本書之中。原因是兩者發錶的時間都較早,有助於顯示辜氏初登思想舞颱時的精神關切和論辯狀態。特彆是《中國學》一文,乃是辜氏一生所公開發錶的最早文章,比《中國人的精神》一書首版的1915年要早20餘年。相信這次將其專門抽齣,置於本捲之首,不僅有助於凸顯該文對於辜氏本人的重要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讀者去有效地把握辜氏思想和文化活動的原初起點。
盡管受到字數的嚴格限製,本書這次除瞭使用原《辜鴻銘文集》所收論著之外,還特彆補譯瞭辜氏以英文發錶的《中國人的傢庭生活》(Chinese Domestic Life)(上下)、《在華外國人》(The Foreigner in China)和《未開化的美國》(Uncivilized United States)等三篇文章,並增補瞭《碩儒瀋子培先生行略》一文(1922),共有三萬字左右的內容,以求在資料上能給讀者帶來一點新鮮感。
《中國人的傢庭生活》上下篇,連載於1884年1月2日和1月9日的《北華捷報》。從中可以看到辜鴻銘最早為中國納妾製度進行辯護的內容。他在此文裏奉勸歐美人要善意地瞭解和認知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婚姻製度、曆史文化和婦人的地位,不要魯莽輕率地對一個民族和文化下道德判斷。實際上,該篇或可視為其後來的名著《中國人的精神》中“中國婦女”一章的雛形。另外,由於1885年辜氏即正式歸國,此篇也自然成為今人研究他迴國之前對於中國文化認知水平的一個直接憑藉。
《在華外國人》一文作於1906年。文中公開譴責西方列強以清朝官員的腐敗作為藉口、攘奪中國海關管理權的恥行徑,呼籲在華外國人必須尊重中國人,尊重中國的國傢主權。在舉世矚目中國改革浪潮興起之際,辜氏卻呼籲首先應該倡導的是在那些來華外國人中進行一場對華態度的改革運動,這實在有點意味深長。本文譯自1906年7月27日《北華捷報》。五年後,辜鴻銘在其著作《中國的牛津運動》中曾提及:“大約五年以前,我以‘一個穿長袍的中國人’的名義給《字林西報》寫過一篇文章,文中我說,‘就我所見,目前中國改革運動的狂熱,將注定導緻一場災難。’”《在華外國人》一文的倒數第二段,也恰恰有這句話,故我們認定此文為辜氏作品疑。
《未開化的美國》一文,譯自1921年6月12日的《紐約時報》。該文發錶時,編輯於文前曾作如下說明:“下文最初發錶於中國北京的《北華正報》,由作者本人提供給《紐約時報》。”留學美國並看到此報的羅傢倫,曾對該文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他後來在《迴憶辜鴻銘先生》中寫道:“大約是在1920年美國《紐約時報》的《星期雜誌》上有一篇辜先生的論文,占滿第一頁全麵。中間插入一個辜先生的漫畫像,穿著前清的頂戴朝服,後麵拖瞭一根大辮子。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沒有文化的美國》。他批評美國文學的時候說美國除瞭Edgar Allan Poe所著的Annabel Lee之外,沒有一首好詩。諸如此類的議論很多,可是美國這個權威的大報,卻有這種幽默感把他全文登齣。美國人倒是有種雅量,歡喜人傢罵他,愈罵得痛快,他愈覺得舒服,隻要你罵的技術夠巧妙。像英國的王爾德、蕭伯納都是用這一套方法得到美國人的祟拜。”實際上,辜鴻銘此文之所以受到美國人的重視,實在於他對“文明”具有獨特的理解、並以此為據對美國予以尖銳的批評,用羅傢倫的話來說,也就是這一批評,恰好“能夠搔到人傢的癢處”羅傢倫:《迴憶辜鴻銘先生》,載颱灣《藝海雜誌》,第1捲第2期。。
至於《碩儒瀋子培先生行略》一文,則是近代中國著名學者瀋增植1922年逝世之時,辜鴻銘接受委托為紀念瀋氏而撰。現原件藏於上海圖書館,由民國工商界名人、擅書法的柯菊初書丹。此次全文標點並錄入本書之中。瀋增植的道德人格、學問文章素為辜鴻銘所服膺,被辜氏譽為“君子儒”。兩人早期曾同為湖廣總督張之洞幕僚,進入民國後,又同為遺老並多有交往。在辜鴻銘心目中,瀋氏疑屬於其文化保守事業的傑齣盟友和人生楷模。
以上四篇文章的選入,除瞭可以豐富今人對辜鴻銘思想的全麵瞭解之外,也希望能有助於認知他的文化保守思想與活動的特色所在。
此外,筆者此次選編這部辜鴻銘的思想文集時,還盡可能對以前翻譯的辜氏譯著進行瞭必要的校正。比如,從前拙譯《中國人的精神》中所收辜氏1883年的《中國學》一文裏,曾將文中提及的晚近校注莊子《南華經》有名的學者“Lin Hsi Chung”,直接音譯為“林希衝”。晚於筆者所編的有關譯著集,也多半因襲此譯,也有音譯成“林锡聰”的,但同樣流於疏懶、不可取。這次,為瞭徹底弄清其人的真實姓名,筆者特地查閱瞭清代校注《南華經》和研究莊子的所有重要學者,終於確認“Lin Hsi Chung”乃為福建閩縣學者、《莊子因》的作者林雲銘(字西仲)。筆者從林西仲的《增注〈莊子因〉序》中,還找到瞭辜鴻銘此文中所摘引的原文。至此,筆者多年的未安之心終於踏實下來。
又如1908年,辜鴻銘代錶“亞洲太平洋協會”曾為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八十壽辰起草祝壽文,筆者原主持編輯《辜鴻銘文集》時所收的此文有錯漏,係轉錄於颱灣杜英穆先生所寫《崇古好辯的辜鴻銘》(颱灣彆傳叢書第五種“學術名傢彆傳”《梁啓超、辜鴻銘、章炳麟》中的第二篇)。2014年9月,中國國傢博物館舉辦“列夫·托爾斯泰與他的時代”展,筆者在參觀展覽時,有幸得見來自托爾斯泰莊園博物館所藏的此一“祝壽文”之中文原件,於是拍攝下來。這次將其兩相對照,得以糾正原轉錄之文中的多處錯漏,從而使其成為目前最為準確的文本。諸如此類的修補努力,不必在此一一贅述。書中的相關注釋裏,都已經有過不同程度的交代瞭。
最後,尚需特彆說明的是,在選編此書的過程中,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李珊博士,曾幫助查找辜鴻銘的英文論文並翻譯《中國人的傢庭生活》與《在華外國人》兩文,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的王琬瑩編輯,也曾給予各種耐心的協助。這裏,筆者均要錶示衷心的感謝。
黃興濤
於中國人民大學人文樓

前言/序言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迴溯思想之潮,探尋文明之根 在中國近代史上,風雲變幻,思想激蕩。一批批傑齣的思想傢,以其深邃的洞察和不懈的探索,深刻影響瞭中華民族的走嚮。他們或繼承傳統,或藉鑒西學,或力圖革新,或追求救亡,其思想之光穿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我們理解當下、塑造未來提供瞭寶貴的啓示。《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正是這樣一部旨在係統梳理、深入研究中國近代思想發展脈絡的著作。它並非僅僅羅列人物,而是緻力於揭示不同思想流派的形成、演變及其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引領讀者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思想變革時代,感受先輩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思考。 時代背景:風雨飄搖中的文明迴響 本書所涵蓋的中國近代,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期。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古老的中華帝國被迫打開國門,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殖民化趨勢,使得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麵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傳統的儒傢思想體係受到猛烈衝擊,其閤法性與有效性遭受質疑。與此同時,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政治製度和哲學思想湧入中國,在帶來衝擊的同時,也激發起瞭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反思和學習。 在這股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應變之中,中國的思想界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活躍態勢。從“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器物學習,到“中體西用”的製度探索,再到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直至五四新文化運動,每一次思想的變革都與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緊密相連。在這個過程中,湧現齣瞭一大批極具代錶性的思想傢,他們或關注國傢民族的命運,或探討個體生命的價值,或反思文明的未來,共同構成瞭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壯麗畫捲。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正是立足於這樣的時代背景,深入剖析每一位思想傢的思想淵源、核心觀點、實踐探索以及曆史局限。它不僅僅是對個體思想的呈現,更是對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集體命運與精神追求的深刻關照。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救亡圖存的巨大壓力下,中國思想界是如何在保守與激進、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進行艱難的抉擇與融閤,從而孕育齣各種新穎而深刻的思想。 思想探索:從守舊到革新的復雜軌跡 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條麯摺而充滿張力的探索之路。這條道路上,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迴望與竭力守護,也有對西方文明的審慎藉鑒與大膽采納,更有對中國自身命運的焦灼追問與不懈求索。 本書所收錄的思想傢,他們的思想軌跡呈現齣明顯的階段性和復雜性。在早期,許多思想傢仍在努力調和中西文化,試圖在維護中華文明主體性的前提下,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製度。他們提齣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觀點,雖然在後來的曆史進程中被證明存在局限,但卻在當時為中國走嚮現代化提供瞭一條重要的過渡性路徑,避免瞭全盤否定傳統的激進傾嚮。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思想界的探索也逐漸走嚮深入。從對政治製度的改革,到對教育體係的革新,再到對思想觀念的啓濛,一係列的思想解放運動接踵而至。維新派的思想傢們,主張通過君主立憲來挽救國傢,他們的改革主張雖然最終失敗,但卻播下瞭民主與共和的種子。而到瞭辛亥革命前後,以孫中山為代錶的革命派,則提齣瞭更為徹底的推翻帝製、建立共和的政治藍圖,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轉型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進入20世紀,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思想界更是迎來瞭前所未有的解放。以陳獨秀、鬍適、李大釗等為代錶的思想傢,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猛烈批判封建舊文化、舊道德、舊禮教,極力倡導新文化、新思想、新生活。他們對西方思想的引入更加廣泛和深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也更為徹底。這一時期,馬剋思主義的傳入,更是為中國的思想界帶來瞭新的方嚮和強大的思想武器,深刻地改變瞭中國革命的進程。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正是通過對這些不同時期、不同流派思想傢的係統梳理,展現瞭中國近代思想從守舊到革新,從模仿到創造,從單一到多元的復雜演變過程。它揭示瞭思想傢們在不同曆史節點上的抉擇與掙紮,以及他們為民族復興所付齣的艱辛努力。 研究方法:立足史實,深邃解讀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堅持以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同時藉鑒瞭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先進方法。它強調將思想傢的思想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考察,注重考察思想的産生、傳播及其社會曆史影響。 首先,本書對每一位思想傢都進行瞭詳盡的生平考證和著作梳理,力求準確還原其思想的原始形態。這包括對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經曆、教育背景以及與同時代其他思想傢的交往等方麵進行細緻的考察,從而理解思想産生的土壤。 其次,本書深入分析每一位思想傢的核心概念、理論體係和價值取嚮。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摘錄其觀點,而是對其思想進行邏輯梳理和理論剖析,揭示其思想的內在聯係和發展脈絡。例如,在分析一位思想傢的政治思想時,會追溯其對西方政治學說的理解,以及其在中國具體國情下的創新與變通。 再者,本書注重考察思想的實踐意義和曆史影響。它不迴避思想傢的局限性,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發展的長河中進行評價,分析其思想在當時和後世所産生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對於那些具有爭議性的思想,本書也力求呈現不同學界的觀點,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 更重要的是,本書並非將每一位思想傢孤立地進行研究,而是將他們置於整個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宏大敘事中,考察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互動、對話與衝突。通過這種整體性的視角,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中國近代思想發展的整體圖景,以及不同思想流派在塑造中國命運中的作用。 本書價值:啓迪當下,燭照未來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的齣版,具有多方麵的價值。 首先,它為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提供瞭係統、權威的學術資源。本書的作者團隊匯聚瞭國內頂尖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專傢,他們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在對史料的挖掘、觀點的提煉和理論的建構上都達到瞭相當的高度。 其次,本書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的曆史進程。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深入瞭解近代思想傢的思想,就是深入瞭解那個時代中國人是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行動的。這對於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史上的各種政治運動、社會變革以及文化轉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本書對於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正經曆著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們麵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和機遇。迴顧近代思想傢們在麵對危機時的思考與探索,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藉鑒。他們對國傢前途、民族命運、文化傳承以及個體價值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例如,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如何平衡個人發展與社會責任?這些問題,近代思想傢們已經開始艱難地探索,他們的經驗與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第四,本書也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提供瞭堅實的支撐。通過係統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國近代思想的寶庫,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在危難時刻所展現齣的非凡智慧與精神力量,這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自豪感。 總而言之,《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和現實性於一體的鴻篇巨製。它不僅是一部思想史的學術專著,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場啓迪心靈的盛宴。通過翻閱本書,讀者將有機會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思想的碰撞,感受他們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體會他們對人類文明的執著追求,從而在曆史的鏡鑒中,找到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智慧與方嚮。它是一麵摺射中國近代思想變遷的鏡子,也是一盞照亮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明燈。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過程中的體驗是相當跳躍和富有挑戰性的。不同篇章之間的風格差異極大,有些作者的文字如行雲流水,充滿古典的韻律和哲學的思辨,讀起來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去捕捉那些精妙的詞語搭配和復雜的邏輯推演。而另一些篇章則顯得更為激進和急切,充滿瞭對舊體製的尖銳批判和對未來藍圖的狂熱構想,其語言風格仿佛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火藥味和變革的衝動。這種風格上的巨大反差,使得整部文集像是一部未完成的交響樂,時而低沉婉轉,時而高亢激昂。這種閱讀的“不適感”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強迫讀者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情感接收頻率,從而更全麵、更立體地去理解那個多元且混亂的思想熔爐。

評分

初讀這部作品集,最令人震撼的並非某一個具體的觀點,而是其背後所蘊含的深邃的文化張力與時代睏境的交織。這些思想的碎片,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璀璨星辰,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但當你將它們置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那個劇烈變革的背景下審視時,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普遍的焦慮和探尋方嚮的迫切。其中一位思想傢關於“中體西用”的論述,那種試圖在堅守核心文化身份與擁抱西方科技文明之間尋求平衡的掙紮,讀來令人心潮澎湃。他的文字充滿瞭對傳統倫理的深情眷戀,同時又不得不麵對船堅炮利的現實壓力,這種內在的矛盾與掙紮,遠比任何教科書上的結論都要來得鮮活和真實,它觸及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拷問——我們是誰,我們將往何處去?這種思想的深度和曆史厚重感,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復咀嚼。

評分

對我個人而言,這部文集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思想的參照係”。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觀點泛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最新的潮流裹挾,遺忘瞭那些奠基性的思考。通過閱讀這些前輩們在國傢命運的十字路口所做齣的艱難抉擇和深刻反思,我得到瞭一個重要的提醒:真正的進步,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拿來”或“拋棄”,而是一個漫長、痛苦且必須立足於自身文化土壤的再創造過程。尤其是關於如何在新舊交替中保持民族精神的獨立性,這些被曆史塵封的文字,此刻聽來卻像是振聾發聵的警鍾。它們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但它們提齣瞭最深刻的問題,引導我去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並以一種更具曆史感的視角去思考我們正在構建的未來,這份收獲,遠超文學欣賞本身,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重塑。

評分

這部文集展現齣的思想光譜之廣,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幾種學說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場跨越不同領域、不同立場的激烈思辨對話。我尤其欣賞其中一位對中國精神世界如何應對西方物質主義衝擊的深刻洞察。他沒有采取全盤否定或盲目崇拜的態度,而是采取瞭一種非常辯證的視角,強調瞭東方智慧中超越功利性、注重內在修養的價值。這種觀點在那個被西方科學和民主思潮席捲的時代,無疑是逆流而上的,但恰恰是這種“逆流”,纔更顯齣其思想的韌性和穿透力。讀到他探討“君子人格”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意義時,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些舊日的聲音,對我們今天如何處理全球化與本土文化傳承的關係,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共鳴。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不同於市麵上那些韆篇一律的學術書籍,它的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麻布質感,配上燙金的書名和作者名字,顯得既莊重又不失雅緻。打開扉頁,那細膩的紙張觸感就讓人心生歡喜,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憊。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講究,字裏行間留白的恰到好處,使得閱讀的節奏非常舒緩,仿佛是在品味一壺陳年的老茶。尤其是那些首次印刷的珍貴手稿或曆史照片的插圖部分,清晰度和細節處理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讓人仿佛能穿越時空,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思想的脈動。可以說,從物理層麵上講,這是一本完全可以作為案頭珍藏的書籍,即便是對內容本身尚未完全深入理解的人,也會因為這份精美的製作而被深深吸引。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是對所收錄思想傢們智慧的一種莊重緻敬,體現瞭齣版方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閱讀體驗的尊重。

評分

相當好

評分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這一套收全瞭中華現代的重要學術就入個差不多瞭。深厚耐讀,如飲醇酒,印刷和紙質也都非常精美,業界良心,真是太喜歡瞭。

評分

好書!

評分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這一套收全瞭中華現代的重要學術就入個差不多瞭。深厚耐讀,如飲醇酒,印刷和紙質也都非常精美,業界良心,真是太喜歡瞭。

評分

好書!

評分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這一套收全瞭中華現代的重要學術就入個差不多瞭。深厚耐讀,如飲醇酒,印刷和紙質也都非常精美,業界良心,真是太喜歡瞭。

評分

等候從一下哦感謝哦剛從鬼畜攻

評分

好書!

評分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這一套收全瞭中華現代的重要學術就入個差不多瞭。深厚耐讀,如飲醇酒,印刷和紙質也都非常精美,業界良心,真是太喜歡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