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第三版)》作者潛心研究德國大學曆史,從曆史社會學的視角,重新解讀洪堡大學理念,探究蔡元培的大學觀念淵源,用流暢的文筆,展示深入的理論分析;既是曆史的研究,又有強烈的現實關懷。該書內容涉及高等教育史、比較高等教育、中德學術關係乃至學術史等領域,在分析和結論方麵,多有原創性貢獻,得到國內和德國同行的高度評價,並榮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北京大學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一等奬等。
內容簡介
《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第三版)》從曆史社會學角度對德國19世紀的大學觀念進行瞭係統研究,在分析大量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提煉齣德國19世紀大學觀念的核心概念,即修養、科學、自由和寂寞,並以此為中心分析瞭德國大學觀的基本內涵及其價值指嚮。本書還運用德國社會學傢馬剋斯·韋伯的卡裏斯瑪(Charisma)理論對古典大學觀進行瞭分析,論證瞭德國大學觀的卡裏斯瑪性質,從而說明瞭這種觀念的獨特性質以及獨特的作用方式。
鑒於德國大學觀念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第三版)》還以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改革(1917-1923)為中心探討德國古典大學觀對中國大學觀念的影響。論證顯示,蔡元培基本上完全接受瞭德國的大學觀念,並成功地將其運用於當時的北京大學,德國大學觀念從而通過北京大學對中國高等教育早期發展以及學術轉型過程産生瞭不可忽視的影響。
作者簡介
陳洪捷,博士,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學中德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大學教育評論》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歐美同學會德奧分會副會長等。
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引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問題 (4)……………………………………
第二節 研究的意義及分析路徑 (6)………………………
上篇 德國古典大學觀:從理想到現實
第二章 德國古典大學觀的産生 (13)……………………………
第一節 18、19世紀之交的德國大學 (14)…………………
第二節 新大學觀的萌芽 (17)……………………………
第三節 柏林大學的建立與新大學觀的形成 (27)…………
第三章 德國古典大學觀的經典文獻 (33)………………………
第一節 洪堡論大學 (34)…………………………………
第二節 施萊爾馬赫論大學 (43)……………………………
第三節 費希特論大學 (53)………………………………
第四章 德國古典大學觀的核心概念 (60)………………………
第一節 修養 (63)…………………………………………
第二節 科學 (69)…………………………………………
第三節 自由 (71)…………………………………………
第四節 寂寞 (74)…………………………………………
第五節 德國古典大學觀的特點 (80)………………………
第五章 古典大學觀在19世紀的影響 (84)……………………
第一節 修養 (85)…………………………………………
第二節 科學 (90)…………………………………………
第三節 自由 (94)…………………………………………
第四節 寂寞 (96)…………………………………………
第六章 德國古典大學觀的獨特性質 (101)……………………
第一節 韋伯的卡裏斯瑪(Charisma)理論 (104)…………
第二節 德國古典大學觀為一種卡裏斯瑪觀念 (108)……
第三節 卡裏斯瑪與德國大學 (115)………………………
下篇 德國古典大學觀對中國的影響 ———以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改革為例
第七章 晚清中國對德國教育的認識及蔡元培的 留德經曆 (129)…………………………………………
第一節 德國:教育興國的範例 (131)………………………
第二節 蔡元培留學何以選擇德國 (136)…………………
第三節 蔡元培在德國 (140)………………………………
第八章 蔡元培對德國大學觀的接受及其文化 曆史背景 (145)…………………………………………
第一節 蔡元培的大學思想與德國的大學觀念 (146)……
第二節 蔡元培的大學思想與中國的學術傳統 (159)……
第三節 卡裏斯瑪與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改革 (175)……
小結 (178)……………………………………………………
第九章 蔡元培改革對中國大學的影響 (180)…………………
第一節 新大學觀與學術轉型 (181)………………………
第二節 北京大學與新學術體製的形成 (189)……………
參考文獻 (202)……………………………………………………
附錄一 利祿之徒與哲學之纔 (217)……………………………
附錄二 論柏林高等學術機構的內部和外部 組織(節選) (221)………………………………………
附錄三 關於蔡元培在德國漢堡大學學習的考證 (227)………
附錄四 蔡元培對德國大學理念的接受 ———基於譯文《德意誌大學之特色》的討論 (232)……
人名索引 (241)……………………………………………………
主題詞索引 (246)…………………………………………………
第三版後記 (248)…………………………………………………
再版後記 (251)……………………………………………………
前言/序言
《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第三版)》 目錄 第一章 歐洲大學的起源與發展:奠定古典基石 1.1 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教育傳統:理性精神與知識傳承的萌芽 1.2 中世紀大學的興起:神學、法律與醫學的學術中心 1.3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思想解放與大學職能的演變 1.4 啓濛運動的洗禮:科學精神與人文主義的勃興 第二章 德國古典大學觀的孕育與形成:洪堡理念的輝煌 2.1 時代背景:普魯士的改革與民族國傢的覺醒 2.2 威廉·馮·洪堡的教育思想:自由、統一與學術自由 2.2.1 大學作為科學研究的殿堂 2.2.2 教學與研究的內在統一 2.2.3 學術自由的原則與實踐 2.2.4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平衡 2.3 柏林大學的典範:理念的實踐與影響 2.3.1 組織架構與學術氛圍的重塑 2.3.2 教授治校與學術共同體的形成 2.3.3 漢堡理念在其他德國大學的傳播 第三章 德國古典大學觀的核心要素與特質 3.1 “自由”的內涵:學術自由、學習自由與組織自主 3.2 “統一”的指嚮:知識的整體性與人文的關懷 3.3 “研究”的優先性:知識生産的引擎與創新源泉 3.4 “通識”的價值:培養全麵發展的知識分子 3.5 “精英”的導嚮:培養國傢棟梁與學術領袖 3.6 教授治校的理念與實踐 第四章 德國古典大學模式的黃金時代及其國際影響 4.1 19世紀德國大學的輝煌成就:科學的爆發與學術的繁榮 4.2 德國大學對歐美國傢的影響:模式的藉鑒與改革的動力 4.2.1 對美國大學的深遠影響 4.2.2 對英國大學的挑戰與啓示 4.2.3 其他西方國傢的大學改革 第五章 德國古典大學觀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傳入與接受 5.1 中國近代教育變革的背景: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5.2 早期留學與知識傳播:第一批德國大學理念的引進 5.2.1 留德學潮與學人經曆 5.2.2 早期學者的譯介與評論 5.3 德國大學模式在中國早期實踐的嘗試:京師大學堂的初步探索 5.3.1 模仿與適應的睏境 5.3.2 理念與現實的張力 第六章 20世紀上半葉德國古典大學觀在中國傳播的深化與演變 6.1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現代大學的再思考 6.2 留學德國成為重要路徑:更多學者迴國帶來新思想 6.3 多個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德國模式的直接藉鑒 6.3.1 清華大學的學科建設與學術傳統 6.3.2 燕京大學的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 6.3.3 聖約翰大學、輔仁大學等的發展 6.4 理論的傳播與爭鳴:對德國大學模式的深入討論 6.4.1 支持與質疑的聲音 6.4.2 批判性接受與本土化思考 第七章 戰後中國大學的轉型與德國古典大學觀的式微 7.1 新中國成立後的教育改革:意識形態的重塑 7.2 蘇聯模式的影響:專業化與計劃經濟的邏輯 7.3 德國古典大學觀的式微:曆史局限與政治因素 第八章 改革開放以來德國古典大學觀的再認識與重估 8.1 曆史的反思與學術的迴歸:對“文革”後教育的反思 8.2 德國模式研究的復興:學術界對過往的重新審視 8.3 藉鑒與反思: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德國元素 8.3.1 學術自由與研究型大學建設 8.3.2 通識教育與本科教育改革 8.3.3 教授治校的理念在現代語境下的討論 8.3.4 培養拔尖創新人纔的追求 8.4 德國古典大學觀在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現代價值 第九章 批判性反思與未來展望:中國高等教育的道路選擇 9.1 德國古典大學觀的局限性:曆史的語境與時代的變化 9.2 移植的睏境與本土化的挑戰 9.3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自身特色 9.4 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之路 9.5 德國古典大學觀留給中國的啓示與未竟的事業 參考文獻 後記 內容簡介 《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第三版)》一書,旨在深入探討十九世紀德國大學在威廉·馮·洪堡理念引領下所形成的獨特教育範式——德國古典大學觀,並細緻梳理這一影響深遠的思想體係如何跨越時空,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萌芽、發展乃至轉型過程中留下的印記,以及這些印記在中國當下高等教育改革語境下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首先追溯歐洲大學的漫長曆史,從古希臘的理性思辨、古羅馬的知識傳承,到中世紀大學作為神學、法律、醫學等知識領域的集散地,再到文藝復興與啓濛運動對教育思想的衝擊,為理解德國古典大學觀的齣現奠定曆史與思想的基石。它強調瞭理性精神、科學探索以及人文關懷在西方教育傳統中的根基作用。 接著,本書將焦點轉嚮十九世紀的德國,深入剖析瞭威廉·馮·洪堡及其同仁如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普魯士王國進行改革的背景下,構築瞭以“自由”與“統一”為核心的德國古典大學觀。該理論強調大學應是純粹的科學研究機構,教學與研究密不可分,學術自由是大學得以繁榮的生命綫,並主張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閤,以培養全麵發展的知識分子。柏林大學的建立與發展,被視為這一理念的典範實踐,其教授治校、學術共同體等模式,對後世産生瞭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隨後,本書係統地闡述瞭德國古典大學觀的關鍵要素,如學術自由的多元維度、知識整體性的追求、研究作為大學核心功能的地位、通識教育對個體發展的意義,以及精英培養的目標定位,並深入探討瞭教授治校這一重要的組織管理原則。在此基礎上,本書描繪瞭十九世紀德國大學的黃金時代,及其對歐美乃至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産生的強大輻射力,特彆是對美國大學的深刻改造。 本書的核心部分,即德國古典大學觀對中國的影響,被分為多個曆史時期進行詳盡分析。在近代早期,隨著中國社會轉型與西學東漸,第一批中國學者遠赴德國留學,他們將洪堡理念以各種形式帶迴國內,並在京師大學堂等早期教育機構的創辦中,初步嘗試瞭德國大學模式的移植,雖然麵臨諸多挑戰與局限。 進入二十世紀上半葉,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中國知識界對現代大學的形態進行瞭更深入的思考。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選擇留學德國,使得德國大學的模式與理念在中國得到瞭更廣泛的傳播與接受。清華、燕京、聖約翰、輔仁等大學的建設,在學科設置、學術傳統、通識教育等方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瞭德國模式的啓發。同時,國內學界對德國大學模式的理論探討也日益深化,既有贊賞,也有批判,促成瞭對這一模式的本土化理解。 然而,隨著二十世紀中葉中國政治格局的巨變,德國古典大學觀在中國的直接影響逐漸式微。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體係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開始大規模藉鑒蘇聯模式,強調專業分工與國傢計劃。這一轉變標誌著德國古典大學觀在中國發展曆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摺點。 本書的晚近部分,聚焦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界對德國古典大學觀的重新認識與價值重估。在反思“文革”時期教育的失誤,並積極尋求高等教育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學術界重新發掘並研究德國古典大學觀的寶貴遺産。本書分析瞭在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中,德國模式的哪些元素,如學術自由、研究型大學建設、通識教育、教授治校等,被重新提及並引發討論。作者指齣,盡管德國古典大學觀具有曆史局限性,但其蘊含的理性精神、對學術本身的尊重以及對知識分子培養的深刻洞見,對於中國當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最後,本書並未止步於梳理曆史與評價影響,而是進一步提齣瞭批判性的反思。作者認為,任何外來教育模式的移植都麵臨著“水土不服”的挑戰,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立足於自身的國情與曆史文化,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德國古典大學觀留給中國的,既是寶貴的經驗,也是需要警醒的教訓,其現代價值體現在如何激發創新活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構建健康的學術生態,從而最終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書旨在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份深刻的曆史藉鑒與前瞻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