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際傳播理論前沿》全方位地評述瞭國際傳播領域的現狀,闡釋瞭理論研究的新方嚮。本書匯聚瞭著名學者和學術新秀的觀點,突破瞭現有的框架、方法、路徑,在分析和研究方麵為傳統的方法提供瞭新的補充。這本跨學科的文集再次探討瞭國際傳播領域的核心問題,試圖挖掘已有的和新的研究工具、模型,摸清新的研究議題,由此勾勒齣國際傳播研究的未來。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國際傳播的活動規模、範圍和意義都在不斷擴大。隨著新的、極具挑戰的學術話題提升議程,這一領域的研究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國際傳播研究方麵推齣易讀的、有啓發性的作品。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強烈推薦閱讀!
——CeesJ.Hamelink,美利堅大學
★《國際傳播理論前沿》一書重新探索瞭這一研究領域,它突破瞭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研究二元論,融入瞭後現代、後建構主義以及後殖民主義的視角,討論瞭一係列全球性的話題、議題和爭論。而且,這些都來自那些學術新星。
——OliverBoyd-Barret,加州州立理工大學
目錄
導言/國際傳播理論前沿
第一部分:反思國際傳播研究的框架問題
第一章 再談《傳媒的四種理論》:反思-種普通模式
第二章 構建傳播、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批判性係譜
第三章 傳播與後殖民民族-國傢: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新議程
第四章 全球艾滋病、信息技術與批判性人文主義:重構國際健康傳播
第二部分:傳播的全球嚮量
第五章 圖像的恐怖:國際關係與全球圖像循環
第六章 奇怪的全球媒介事件
第七章 帝國、戰爭與反戰媒體
第三部分:國際傳播研究的模型和工具
第八章 歐盟的跨國媒介、法律和文化政策
第九章 民主化與媒體:反思中美洲地區的經曆
第十章 民族誌方法在國際傳播研究中的前景與陷阱
第四部分:政治學理論視野下的國際傳播研究
第十一章 細胞式組織、網絡與國傢安全:跨國政治組織與互聯網管理
第十二章 國際傳播中從文化到混雜
第十三章 跨國基因組爭論及優生學的迴歸
索引
編者和作者
譯後記
前言/序言
“與他者共在”:理解全球傳播
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研究近幾年在中國漸熱起來瞭,每年都會有一些著作齣版,也有大量的論文發錶,但卻沒有相對係統的譯叢。2009年,本人主持瞭一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際傳播的理論、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項目編號:09ZJDO010),遂決定組織翻譯一套譯叢。課題組成員係統地梳理瞭近年相關研究的著作,並與齣版社的編輯共同選定瞭現有的擬翻譯齣版的書目。
在全球化的整個概念中,媒介和傳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理論的探討中,這一部分卻被嚴重忽視瞭。顯而易見的觀點“沒有媒介和傳播就沒有全球化”既沒有被清楚地錶達過,也沒有被清楚地分析過。一方麵,大多數全球化理論傢都不是來自於媒介和傳播領域,本身並不研究媒介;另一方麵,大多數媒介學者也沒有認識到媒介與全球化的關係,他們的著力點放在國際傳播領域,將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媒介經濟、權力和不平等問題。此外,以歐洲為代錶的文化研究學派盡管也關注人和媒介的問題,但是他們將研究的外延擴大至作為整體的文化,更傾嚮於將整個傳播過程理解為一個文化的過程,實際上忽略瞭媒介和傳播對人們的生活經曆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特希·蘭塔能(TerhiRantanen)教授的《媒介與全球化》(MediaandGlobalization)一書,旨在研究全球化、媒介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係。本書寫作的思路為:個人如何通過自身的媒介活動(這些活動演變成社會實踐)來推動全球化進程。這一研究既區彆於傳統的全球化研究,將媒介和個人納入研究視野,探討媒介和個人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且區彆於傳統的文化研究,它不僅對個人感興趣,而且還對媒介感興趣,並將全球化視為研究的重要語境。
全球視界中的敘事革命:重塑國際傳播的疆域 在一個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廣度交織的時代,國際傳播的圖景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傳統的理論框架,盡管承載著梳理全球信息流動規律的智慧,卻在麵對日新月異的媒介形態、多元文化碰撞的復雜性以及權力格局重塑的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本書並非直接探討“國際傳播理論前沿”這一特定書名所涵蓋的詳盡內容,而是旨在從一個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視角,勾勒齣當前國際傳播領域正在發生的重大演進,以及這些演進如何驅動著理論的革新與發展。我們將目光投嚮全球視界,聚焦於驅動這場變革的核心力量——敘事,以及這些敘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著國際傳播的疆域。 一、 媒介生態的重塑:從單嚮傳播到多嚮交織 過往,國際傳播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圍繞著“誰對誰說瞭什麼,通過什麼渠道,産生瞭什麼效果”這一綫性模型展開。廣播、電視、報紙等大眾媒介是信息傳遞的主導者,而國傢、精英機構以及少數幾傢跨國媒體公司則扮演著信息生産與傳播的核心角色。然而,互聯網的普及、社交媒體的興起以及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徹底顛覆瞭這一格局。 去中心化的信息生産與傳播: 任何人,隻要擁有連接互聯網的設備,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産者和傳播者。這意味著信息來源的極大豐富,但也帶來瞭信息真僞辨彆、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挑戰。用戶生成內容(UGC)的爆發式增長,讓“沉默的大多數”擁有瞭發聲的平颱,深刻影響著公共議程的設置和國際事件的敘事。 算法驅動的傳播機製: 如今,信息的分發與呈現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算法。這些算法根據用戶的興趣、行為習慣進行個性化推送,雖然提高瞭信息的相關性,但也可能加劇信息繭房效應,導緻不同群體之間信息獲取的差異化,進而加劇社會隔閡與誤解。算法的透明度、偏見以及對議程設置的影響,成為新的研究焦點。 跨平颱與跨媒介的敘事流動: 信息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媒介平颱,而是能夠在不同的社交媒體、新聞網站、視頻平颱之間自由流動,形成復雜的網絡化傳播。一個事件的討論可能始於Twitter,發酵於YouTube,最終在TikTok上以短視頻的形式傳播開來,並被傳統媒體引用。這種跨平颱、跨媒介的敘事接力,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信息傳播的路徑和影響力。 新興媒介的挑戰與機遇: 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新興技術的齣現,為國際傳播帶來瞭全新的可能性,同時也提齣瞭新的挑戰。例如,AI生成內容的真實性、倫理問題,VR技術在沉浸式新聞報道中的應用與倫理考量,這些都將是未來國際傳播理論不可迴避的議題。 二、 敘事的力量:重塑身份、認同與全球感知 在上述媒介生態的劇烈變革中,敘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而是塑造我們認知世界、理解他者、構建身份認同的核心機製。 身份的構建與協商: 國際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關於不同群體、國傢、文化之間身份的構建與協商過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個體和群體需要不斷在全球化的信息洪流中定位自身,形成新的身份認同。社交媒體成為個體展現和協商身份的重要場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敘事在此交匯、碰撞、融閤,也可能産生衝突。 他者化的建構與解構: 長期以來,國際傳播中充斥著對“他者”的刻闆印象與偏見,這往往源於以西方為中心的敘事邏輯。然而,隨著非西方國傢在全球舞颱上影響力的提升,以及多元文化主義思潮的興起,對傳統他者化敘事的解構成為可能。來自不同視角的敘事,正在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和認知模式,促使我們更加 nuanced 地理解世界。 地緣政治敘事與認知戰: 在日益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敘事成為爭奪話語權、影響民意、甚至開展認知戰的重要武器。國傢、非國傢行為體以及極端組織,都試圖通過精心設計的敘事來塑造公眾認知,服務於其政治與戰略目標。這種“敘事戰爭”對國際關係、國傢安全以及全球穩定都構成瞭嚴峻的挑戰。 全球性議題的敘事化: 氣候變化、疫情、人權、貧睏等全球性議題,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與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敘事的方式。如何有效地將復雜、抽象的全球性議題轉化為能夠引起公眾共鳴、促進行動改變的敘事,成為國際傳播麵臨的重要課題。不同的文化語境、價值觀會影響敘事效果,需要更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 “後真相”時代的敘事危機: 在信息泛濫、情緒化錶達盛行的“後真相”時代,事實的權重似乎被削弱,而情感與觀點則占據主導。這種現象對國際傳播的可靠性與公信力提齣瞭巨大挑戰。如何在後真相時代重建對真實信息的信任,如何辨彆和抵製虛假信息與煽動性敘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 理論的邊界拓展與重構:迴應新的時代挑戰 麵對上述媒介生態與敘事變革,國際傳播理論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轉型,其邊界不斷拓展,舊有的範式被質疑,新的視角與方法被引入。 從綫性傳播到網絡化與復雜係統視角: 傳統的綫性傳播模型已不足以描述當下信息流動的復雜性。新的理論需要藉鑒網絡科學、復雜係統理論等,理解信息如何在高度連接的網絡中流動、演化,以及微觀互動如何導緻宏觀湧現。 跨文化傳播與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深化: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但文化差異依然是國際傳播中的核心議題。理論需要更加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敘事的接收、解讀與重構,以及全球信息如何被“本土化”,形成獨特的傳播實踐。 權力、主體性與抵抗的再思考: 傳統的媒介理論常被批評忽視權力結構和主體性。新的理論需要更加關注信息傳播中的權力不對稱,以及弱勢群體如何利用傳播媒介進行抵抗和賦權。來自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批判理論等視角的理論資源,為我們提供瞭分析工具。 算法倫理與媒介素養的重塑: 算法在信息傳播中的關鍵作用,要求我們關注算法的倫理問題,如公平性、透明度、問責製等。同時,公眾的媒介素養也需要升級,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媒介環境,提高辨彆信息、參與公共討論的能力。 數字鴻溝與全球數字正義: 盡管數字技術發展迅速,但全球範圍內仍然存在顯著的數字鴻溝。理論需要關注信息傳播的公平性問題,以及如何彌閤數字鴻溝,促進全球數字正義,確保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獲取和利用信息。 人工智能時代的傳播倫理與治理: AI在內容生成、信息分發、甚至輿論引導中的應用,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倫理睏境。如何對AI驅動的傳播進行有效治理,如何界定AI的責任,如何確保AI的應用符閤人類共同利益,將成為未來國際傳播理論的核心議題。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意義 當前的國際傳播領域,充滿瞭不確定性與挑戰,但也孕育著巨大的機遇。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都在不斷地衝擊和重塑著我們對國際傳播的理解。本書所呈現的,並非一個靜態的理論列錶,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進的知識圖景。它邀請我們走齣固有的理論框架,以更加開放、批判和包容的視角,去審視信息如何在全球視界中流動、敘事如何被構建與傳播、以及這些過程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世界。理解這些前沿性的探索,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當下,更能為我們應對未來的挑戰,構建一個更加公正、互聯和理解的全球社會,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