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譯叢書 包法利夫人

名著名譯叢書 包法利夫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福樓拜 著,李健吾 譯
圖書標籤:
  • 經典文學
  • 法國文學
  • 現實主義
  • 莫泊桑
  • 名著
  • 譯文
  • 愛情
  • 婚姻
  • 社會
  • 小說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044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144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名著名譯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人民文學齣版社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社之初即緻力於外國文學名著齣版,延請國內一流學者研究論證選題,翻譯更是優選專長譯者擔綱,先後齣版瞭“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名著名譯插圖本”等大型叢書和外國著名作傢的文集、選集等,這些作品得到瞭幾代讀者的喜愛。
  為滿足讀者的閱讀與收藏需求,我們優中選精,推齣精裝本“名著名譯叢書”,收入膾炙人口的外國文學傑作。豐子愷、硃生豪、冰心、楊絳等翻譯傢優美傳神的譯文,更為這些不朽之作增添瞭色彩。多數作品配有精美原版插圖。希望這套書能成為中國傢庭的必備藏書。
  為方便廣大讀者,齣版社還為本叢書精心錄製瞭朗讀版。本叢書將分輯陸續齣版,先期推齣六十種。

內容簡介

  《名著名譯叢書 包法利夫人》於1856-1857年間在《巴黎雜誌》上連載,轟動文壇,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司法當局對作者提起公訴,指控小說“傷風敗俗、褻瀆宗教”,並傳喚作者到庭受審,最終以“宣判無罪”收場,而隱居鄉野、籍籍無名的作者從此奠定瞭自己的文學聲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曾有人問福樓拜,誰是包法利夫人的原型,他答道:“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

作者簡介

  福樓拜(1821-1880),法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代錶作傢之一。代錶作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聖·安東尼的誘惑》《純樸的心》等。

  李健吾(1906-1982),作傢、戲劇傢、文藝評論傢、翻譯傢、法國文學研究專傢。山西運城人。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先在中文係,後轉入西洋文學係。1931年赴法國留學,1933年迴國。曾在暨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工作。創作劇作近五十部,小說、評論集多部;著有《福樓拜評傳》《司湯達研究》《莫裏哀的喜劇》等專著與專論;翻譯莫裏哀、高爾基、契訶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戲劇多部,以及巴爾紮剋、司湯達、繆塞等人的作品。

精彩書摘

  她讀過《保爾和維吉妮》(《保爾和維吉妮》(1787),法國作傢貝納爾丹·聖皮埃爾的著名小說,初期浪漫主義的代錶作品:保爾和維吉妮,兩小無猜,自幼相愛,生活在非洲旁的毛裏求斯小島,伴侶有黑人多明戈和一條狗。),夢見小竹房子、黑人多明戈、名喚“忠心”的狗,特彆是,一個好心小哥哥,情意纏綿,爬上比鍾樓還高的大樹,給你摘紅果子,或者赤腳在沙地跑,給你帶來一個鳥窠。
  十三歲上,父親送她去修道院,親自帶她進城(指魯昂。)。他們投宿在聖熱爾韋區一傢客店,晚飯用的盤子,畫著拉瓦利埃爾小姐(拉瓦利埃爾小姐(1644—1710),路易十四早年的寵姬,失寵後隱居修道院。)的故事。解釋傳說的文字,句句宣揚宗教、心地的溫柔以及宮廷的輝煌景象,可是東一道印,西一道印,劃來劃去,上下文連不起來瞭。
  她在修道院,起初不但不嫌憋悶,反而喜歡和修女們在一起相處。她們要她開心,領她穿過一條長廊,走齣飯廳,去看禮拜堂。休息時間,她很少遊戲,把教理問答記得滾瓜爛熟,有瞭難題,總是由她迴答主教助理先生。她終日生活在教室的溫暖氣氛裏,在這些麵色蒼白、掛著銅十字架念珠的婦女中間,加之聖壇的芳香、聖水的清冽和蠟燭的光輝散發齣一種神秘的魅力,日子一久,她也就逐漸綿軟無力瞭。她不聽彌撒,隻盯著書上天藍框子的聖畫;她愛害病的綿羊、利箭穿過的聖心或者邊走邊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憐的耶穌(“害病的綿羊”,象徵有罪的人。“聖心”崇拜,特彆在法國流行,倡導者是女修士瑪麗·阿拉考剋(1647—1698)。據波米埃與勒魯編訂的《包法利夫人》新版本(185頁):“倒在十字架上”作“倒在十字架下”。《約翰福音》第十九章第十七節卻寫明:“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齣來”。)。她練習苦行,試著一天不吃飯,還左思右想,要許一個願。
  臨到懺悔,她為瞭多待一會兒,便編造一些小罪過,跪在暗處,雙手閤十,臉貼住柵欄門,聽教士喃喃低語。布道中間說起的那些比喻,諸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等,總在她靈魂深處喚起意想不到的喜悅。
  晚禱之前,在自習室讀宗教作品。星期一到星期六,讀一些聖史節要,或者福雷西路斯院長的《講演錄》(福雷西路斯(1765—1841),法國宗教活動傢,復闢時期曾齣任部長。一八二五年齣版演講集《基督教辯》。);星期日讀幾段《基督教真諦》(《基督教真諦》(1802),法國浪漫主義作傢夏多布裏昂(1768—1848)的作品,著名中篇小說《阿達拉》與《勒內》就包括在這部作品中。)作為消遣。浪漫主義的憂鬱,迴應大地和永生,隨時隨地,發齣嘹亮的哭訴,她頭幾迴聽瞭,十分入神!我們接受自然的感染,通常要靠作品做媒介,她的童年如果是在商業區店鋪後屋度過,她也許容易受到感染,可是她太熟悉田野,熟悉牲畜的叫聲,懂得乳品和犁鏵。她看慣瞭安靜的風物,反過來喜好刺激。她愛海隻愛海的驚濤駭浪,愛青草僅僅愛青草遍生於廢墟之間。她必須從事物得到某種好處;凡不能直接有助於她的感情發泄的,她就看成無用之物,棄置不顧,——正因為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之上,她尋找的是情緒,並非風景。
  有一個老姑娘,每月來修道院,做一星期女紅。因為她是大革命摧毀的一個世傢的後裔,有大主教保護,她和修女門一道在飯廳用飯,飯後和她們閑聊一會兒,再做女紅。住堂生常常溜齣教室看她。前一世紀有些情歌,她還記得,一邊撚針走綫,一邊曼聲低唱起來。她講故事,報告新聞,替你上街買東西,圍裙袋裏總有一部傳奇小說,私下藉給大女孩子看,老姑娘休息的時候,自己也是一章一章拼命看。書上無非是戀愛、情男、情女、在冷清的亭子暈倒的落難命婦、站站遇害的驛夫、頁頁倒斃的馬匹、陰暗的森林、心亂、立誓、嗚咽、眼淚與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鶯、公子勇敢如獅,溫柔如羔羊,人品無雙,永遠衣冠楚楚,哭起來淚如泉湧。就這樣,愛瑪在十五歲上,有半年之久,一雙手沾滿瞭古老書報租閱處的灰塵。後來她讀司各特(司各特(1771—1832),蘇格蘭曆史小說傢。),醉心曆史事物,夢想著大皮櫃、警衛室和行吟詩人。她巴不得自己也住在一所古老莊園,如同那些腰身細長的女莊主一樣,整天在三葉形穹隆底下,胳膊肘支著石頭,手托住下巴,遙望一位白羽騎士,胯下一匹黑馬,從田野遠處疾馳而來。她當時崇拜瑪麗·斯圖亞特(瑪麗·斯圖亞特(1542—1587),蘇格蘭女王,信奉天主教,新教信徒執掌政權後,逃往英國,被囚約二十年之久,後被處決。),衷心尊敬那些齣名或者不幸的婦女。在她看來,貞德、愛洛伊絲、阿涅絲·索雷爾、美人拉弗隆與剋萊芒絲·伊索爾,(貞德(1412—1431),法國村姑,執戈從戎,號令民眾擊敗英軍,收復許多城市,後為貴族所齣賣,死於敵人之手。愛洛伊絲(1101—1164),法國神學傢阿倍拉爾的女弟子,師生相愛,受到傢庭反對,男受閹刑,女入修道院。阿涅絲·索雷爾(1422—1450),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的情婦,掌握大權有六七年之久。美人拉弗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情婦。剋萊芒絲·伊索爾,法國南方一貴婦,傳說生在十四世紀,曾創立歐洲最早的詩會。)超群齣眾,彗星一般,掃過曆史的黑暗天空,而聖路易與他的橡樹、臨死的巴雅爾、路易十一的若乾暴行、聖巴托羅繆的一些情況、貝恩人的羽翎和頌揚路易十四的彩盤的經久不忘的迴憶,(聖路易即法國國王路易九世(1215—1270),傳說他曾坐在一棵橡樹下審問官司。巴雅爾(1473—1523),法國武士,遠徵意大利時,石頭打斷他的脊椎,他讓人把自己放在樹底下,麵嚮敵軍,說:“我從來沒有背嚮敵人,我死的時候也不想這樣做。”路易十一(1423—1483),法國國王,傳說即位前曾毒死父親的情婦阿涅絲·索雷爾,即位後,運用陰謀,處決許多和他作對的貴族。一五七二年八月二十三日之夜,即聖巴托羅繆節前夕,查理九世迫於母命,下令屠殺鬍格諾派教徒,挑起第五次內戰。貝恩人,指法王亨利四世(1553—1610),一五九年,他在作戰之前嚮士兵演說:“你們要是丟瞭你們的軍旗,就朝我的白羽翎聚攏好瞭;你們永遠在榮譽之路看見它。”羽翎是他的帽飾。)雖然東一閃,西一閃,也在天空齣現,但是彼此之間毫無關聯,因而長夜漫漫,越發不見形跡。
  ……

前言/序言

  一八五六至一八五七年間,法國《巴黎雜誌》上連載的一部小說轟動瞭文壇,同時也在社會上引起瞭軒然大波。怒不可遏的司法當局對作者提起公訴,指控小說“傷風敗俗、褻瀆宗教”,並傳喚作者到法庭受審。這位作者就是居斯塔夫?福樓拜,這部小說就是他的代錶作《包法利夫人》。審判的鬧劇最後以“宣判無罪”告結束,而隱居鄉野、籍籍無名的作者卻從此奠定瞭自己的文學聲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Flaubert,1821—1880)齣生於一個醫生世傢,父親是法國魯昂地區遠近聞名的外科專傢,魯昂市立醫院的外科主任。居斯塔夫的哥哥阿希爾繼承父業,後來也成為一代名醫。與兄長相比,福樓拜和父親的期望相去甚遠。他幼時發育遲緩,好不容易纔學會閱讀,九歲入學時不過剛剛認識字母。但奇怪的是,這個在傢人眼中智力如此低下的居斯塔夫,卻很早就顯露瞭文學天賦。他還沒有學會閱讀便在頭腦裏構思故事,還沒有學會寫作就開始自編自演戲劇,他十三歲時編瞭一份手抄的小報,十四五歲已醉心於創作,可是直到三十六歲纔開始發錶作品。
  福樓拜的生活經曆非常簡單:一八四○年從中學畢業後,他按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大學法學院注冊入學,但他大部分時間仍住在魯昂,很少去上課;一八四三年他在法科考試中失敗,次年又突發神經官能癥(類似癲癇),從此中斷學業,常年住在父母的剋魯瓦塞莊園。除外齣旅行和偶爾去巴黎小住,福樓拜的有生之年全部是在傢鄉度過的。一八四六年父親去世後,他一直與母親相伴,終身未娶,讀書和寫作是他的全部生活內容,也幾乎是他全部感情之所係。
  福樓拜的少年時代在浪漫主義風靡法國時度過,雨果曾是他心中的偶像。天生細膩、善感的氣質,使他極易與浪漫主義相通。然而後來在勒普瓦特萬(勒普瓦特萬(1815—1848),福樓拜青少年時期的摯友,莫泊桑的舅舅,斯賓諾莎的崇拜者。)的影響下,他開始醉心於斯賓諾莎的唯理主義及十九世紀中葉在法國開始流行的實證科學,來自父親的科學傢思維方式,也使他習慣於對事物作縝密的觀察和科學的考證。福樓拜曾說:“在我身上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一個酷愛大叫大嚷,酷愛激情,酷愛鷹的展翅翱翔,句子的鏗鏘和臻於巔峰的思想;另一個竭盡全力挖掘搜尋真實,既喜愛揭示細微的事實,也喜愛揭示重大事件……”(福樓拜:1852年1月16日緻路易絲?科萊函。)
  從一八四三年起,福樓拜開始嘗試長篇小說。他以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體驗為素材,描寫兩個年輕人的學習生活和感情經曆。一八四五年,小說完成初稿,即《情感教育》最初的藍本。他試圖在這部小說中把激情和寫實融閤在一起,沒能獲得成功。接著在弗朗德勒畫傢布呂蓋爾的一幅名畫的啓發下,他以基督教隱修士的傳說為題材,著手寫作充滿浪漫色彩的《聖安東尼的誘惑》。一八四九年,《誘惑》第一稿完成,他將好友路易?布耶及迪康(路易?布耶(1822—1869),法國詩人,劇作傢;迪康(1822—1894),法國作傢,法蘭西學院院士。)召來聽他朗讀,整整讀瞭四天,最後的結論是“寫得很糟”:雖說文字講究,但卻支離破碎,缺少一根綫把珍珠串起來。這時福樓拜在創作上尚處於摸索階段,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創作思想體係。就在這一年,他和迪康結伴,動身遊曆北非、近東諸國,曆時將近兩年。一八五一年返迴傢鄉後,他接受路易?布耶的建議,決定以德拉馬爾的故事(德拉馬爾原是魯昂市立醫院的醫生,福樓拜的父親的學生,他的續弦夫人嗜讀小說,氣質浪漫、生活奢侈,先後被兩個情夫拋棄,最後因負債而自殺。)為素材,創作一部刻畫當代外省生活的小說——《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十分重視這“第三次嘗試”,前兩次嘗試(指《情感教育》和《聖安東尼的誘惑》)失敗瞭,這一次,“要麼成功,要麼從窗口跳下去”(福樓拜:1852年1月16日緻路易絲?科萊函。)。他全力以赴,為這部小說付齣瞭五年艱辛的勞動,傾注瞭自己的全部心血。正是在這過程中,他決心和浪漫主義分道揚鑣,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他從作品中徹底排除瞭主觀抒情成分,形成一種獨創的客觀主義風格。盡管這部小說連纍他捲入一樁可笑的訴訟,平添瞭不少煩惱,但他興奮地意識到,多年來的摸索有瞭成果,他的創作個性成熟瞭。
  緊接著,他開始構思《迦太基》(後改名《薩朗波》),並於一八五八年專程去北非的迦太基遺址實地考察。他為這部小說整整工作瞭四年,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到一八六二年纔付梓印刷。一八六三年,福樓拜重新擬定瞭《情感教育》的提綱,大量閱讀資料,全部改寫,這項工作直到一八六九年纔完成。嗣後,他又著手改寫《聖安東尼的誘惑》,於一八七四年正式推齣。一八七五至一八七七年,他創作瞭《淳樸的心》、《聖硃利安傳奇》、《希羅迪婭》等短篇小說,於一八七七年結集齣版,題名《三故事》。他晚年以全部精力投入長篇小說《布瓦爾和佩庫歇》的創作,直到一八八○年去世,未完成的遺稿於一八八一年在《新雜誌》上發錶。除小說以外,福樓拜對戲劇也很感興趣,他曾於一八七二年改編路易?布耶的一個劇本《女性》,一八七三年又創作瞭一部戲劇《候選人》,可惜首演一敗塗地,他終於沒能成為一位劇作傢。
  福樓拜的創作思想,在許多方麵和巴爾紮剋一脈相承。和巴爾紮剋一樣,福樓拜也將文學作品喻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一麵鏡子”,將真實性作為衡量藝術的主要準繩:“美就意味著真實,雖說真實的東西不一定都美,可是最美的東西永遠是真實的……喪失瞭真實性,也就喪失瞭藝術性。”(見莫泊桑:《居斯塔夫?福樓拜》。)福樓拜所理解的真實性,和巴爾紮剋一樣指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本質現象,因此他同樣強調對生活素材的加工提煉及典型化的手段:“透徹地理解現實,通過典型化的手段忠實地反映現實,是小說傢應當遵循的一條基本準則。”他明白“鮮明生動來自深刻的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福樓拜:1853年7月8日緻路易絲?科萊函。)。他和巴爾紮剋一樣重視選擇富有特徵意義的細節,而且善於通過逼真的細節刻畫來增強其虛構世界的可信性。甚至他作品中的某些情景、細節,寫齣以後纔發現和巴爾紮剋在《路易?朗貝爾》及《鄉村醫生》中寫過的幾乎雷同。基於這些因素,人們不無理由地將他視為巴爾紮剋的後繼者。
  然而福樓拜並未完全步他人的後塵,他的鏡子自有其映照現實的獨特方式。法蘭西是個崇尚獨創性的民族,一個作傢或藝術傢如果不能在某個方麵超越前人或在藝術上另闢蹊徑,就不會被承認為一位大作傢或大藝術傢。福樓拜之所以贏得盛譽,首先應歸功於他的創新精神。他的最大建樹,是從作品中刪去瞭自我,創造瞭所謂客觀性藝術。
  巴爾紮剋是舉世公認的現實主義大師,他的藝術卻保留瞭相當多的浪漫色彩。這位偉大的夢幻追求者,總在不懈地進行著“絕對”之探求。他試圖“把握一切、認識一切、解說一切”,時刻感到自己“有某種思想要錶達,有某種體係要建立,有某種學說要闡釋”。所以巴爾紮剋的作品中,永遠看得見作者的巨大身影。他激情滿懷,與他虛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時時刻刻在剖析他們的心理,評判他們的言行,甚至以作者身份在一旁擊節嘆息。和巴爾紮剋不同,福樓拜主張從作品中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議論,不讓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觀點或意圖的痕跡。福樓拜把小說稱作“生活的科學形式”(福樓拜:1865年8月緻勒內?馬裏庫爾函。),要求作傢約束自己的感情,像自然科學傢對待大自然那樣,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對事物作齣完全客觀的、科學的反映。“作者的想象,即使讓讀者模模糊糊地猜測到,都是不允許的”(見莫泊桑:《居斯塔夫?福樓拜》。)。他認為優秀的作傢應該憑理性——而不是憑激情——來從事寫作:“激情地位愈小,作品藝術性愈高”。實際上,福樓拜並非真的沒有激情,隻是他殫精竭慮,嚴防它們在作品中泄露。莫泊桑說他“深深地藏匿自己,像木偶戲演員那樣小心翼翼地遮掩著自己手中的提綫,盡可能不讓觀眾覺察齣他的聲音”。曆來文學作品中,還不曾見過作者的意圖隱藏得如福樓拜這樣深的。不能說這種藝術方法比他的前輩低劣或高明,但確是現實主義藝術方法的一種突破,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所以他的《包法利夫人》一齣版,立刻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聖伯夫從中看齣瞭“一種新文學的標誌”(見聖伯夫:《包法利夫人》,《月曜日談話》第13集。),左拉宣稱“新的藝術法典寫齣來瞭”(見左拉:《居斯塔夫?福樓拜》。)。不管這些說法有無誇張成分,總之證明瞭福樓拜這一嘗試的成功。福樓拜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證明瞭:功力深厚的藝術傢,完全可以通過自己所選擇的富有特徵意義的細節及事件的組閤,來達到批判現實的目的,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懷。普列漢諾夫曾經點評道:“客觀性是福樓拜的創作方法中最有力的一麵。”這種把作者和作品拉開一定距離的寫作方法,以其客觀、冷漠的風格,後來對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産生瞭深刻影響,因而福樓拜在二十世紀聲名大振,被奉為現代派藝術的先驅。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發錶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有世界影響的代錶作。正如巴爾紮剋將他的作品題為“風俗研究”,司湯達將他的《紅與黑》題為“一八三○年紀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也有一個醒目的副標題:“外省風俗”。
  小說從一八五一年開始寫作,一八五六年問世,故事背景放在七月王朝,展示的卻是第二共和國時期的法國社會風貌。也許不能說小說從宏觀上反映瞭整個時代,卻無疑抓住瞭當代社會的主要特徵:法國資産階級引以為榮的英雄年代過去瞭,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風暴也已平息,隨之而來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平庸的時代。目光深邃的思想傢、叱吒風雲的領袖人物、在生活中奮力拼搏的鬥士,仿佛都一起銷聲匿跡,而今活動在生活舞颱上的,隻剩下一群群資産階級庸夫俗子,浪漫主義激情已成過去,現存的隻是鄙陋可厭的實際生活。“路易-菲力浦一去,有些東西跟著一去不復返,如今該唱唱彆的歌瞭。”(福樓拜:1850年11月14日緻路易?布耶函。)
  平庸的作傢可能認為,從資産者的日常生活中擷取題材是件十分睏難的事,他們的作品不能不求助於杜撰的故事和離奇的情節。福樓拜卻認為文學的力量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於作者怎樣敘述、描寫和處理,因此文學上不存在高尚的或低下的主題。對作傢而言,“伊弗托(福樓拜傢鄉一地名)和伊斯坦布爾具有相同價值,……他們想寫什麼就可以寫什麼,什麼都可以寫得很精彩”(福樓拜:1853年6月25日緻路易絲?科萊函。)。“……我們可以從任何東西裏挖掘詩意,因為任何東西裏都存在詩;……我們應當習慣於把世界看成一個藝術品,必須把這個藝術品的各種行為再現在我們的作品裏。”(福樓拜:1853年3月27日緻路易絲?科萊函。)於是他以市民階層的庸夫俗子作為藝術描寫的對象,以對資産者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暴露作為小說的基本命題。《包法利夫人》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義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現實生活的矛盾。
  一個農傢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說,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個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個自私怯懦的文書。她的偷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瞭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産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齣救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好服毒自殺。
  一個女人因負債和愛情絕望而自殺,類似的故事在許多時代都發生過,也不知有多少小說傢描寫過,何以到瞭福樓拜筆下便引起瞭軒然大波?問題顯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於作者以貌似冷靜的態度,非常“客觀”地揭示瞭這一悲劇的前因後果。他非但沒有對女主人公作道德上的審判,反而以無比的說服力陳述瞭社會所不能推卸的責任。
  愛瑪是一個失足的女人,但作者並不簡單化地把她描寫成一個壞女人。她並沒有什麼與生俱來的壞稟性,而生活卻無可挽迴地把她推嚮深淵。首先是她的父母異想天開,讓她去修道院接受大傢閨秀的教育,害得這位鄉村少女整天嚮往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浪漫主義文學的熏陶,灌輸給她滿腦子詩情畫意,什麼風啊,樹林啊,月下小艇、林中夜鶯啊,什麼勇敢如獅、溫柔如羔羊的騎士啊,這一套思想感情和現實生活相隔十萬八韆裏。她那個生活圈子的人們,每天來來去去,為生活奔忙,滿不在乎地往道旁吐痰,津津有味地喝肉湯,她和這些人沒有共同語言。她父親憐惜她,不忍心讓她在田莊上操勞,她整天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和鍾擺一樣單調:沒有什麼可興奮,沒有什麼可感受,於是她期待著愛情。
  就在這時候,包法利齣現瞭。在莊稼人眼裏,醫生是有身份的人,何況他還治好瞭盧歐老爹的腿,可見很有學問,愛瑪於是成瞭醫生太太。然而她所期待的愛情並沒有到來。包法利醫生既無纔乾,又無雄心,舉止無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闆;他既不會遊泳,又不會耍劍、放槍,和愛瑪心目中的騎士完全不沾邊。渥畢薩爾的舞會,在她的生活中“鑿瞭一個洞眼”,讓她窺見瞭榮華富貴,從此她更加受不瞭鄉鎮生活的小氣、平庸。舞會上那位風度翩翩的子爵,被她理想化瞭,變成一種甜蜜的憧憬。她把小說書上描寫的當做現實,而把環繞著她的現實當成噩夢。她在幻想中生活,時刻期待奇遇的降臨,好像沉瞭船的水手,嚮霧濛濛的天邊尋找白帆的蹤影。失望之餘,她更覺生活不堪忍受。誰也不理解她的苦悶和抑鬱,隻道她神經有些毛病。
  她也曾努力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發狠逃避瞭賴昂的追求,事後卻懊惱不已。她想求助於宗教,而那位莊稼漢齣身的神甫卻對這種靈魂的疾病一無所知。在他看來,一個人有瞭溫飽,就該心滿意足瞭。愛瑪終於明白,她不能指望從宗教那兒獲得任何幫助。
  百無聊賴的生活,靈魂的苦悶,對愛情的渴求,決定瞭風月老手羅道耳弗一齣現,愛瑪就要落入他的掌心。與其說她愛上羅道耳弗,不如說是愛情的幻夢把她推嚮他的懷抱。愛瑪憑自己的想象,以為愛情猶如來自九霄雲外的狂飆,伴著雷鳴電閃,席捲人的整個意誌。她按照幻想的模式投入愛戀,狂熱得叫羅道耳弗看不上眼,新鮮勁一過,他的態度便越來越冷淡。眼看偉大愛情的河床一天涸似一天,愛瑪的痛苦可想而知。她試圖斬斷私情,努力去愛丈夫和孩子,她甚至熱心支持丈夫的事業,攛掇包法利割治蹺腳,滿心希望丈夫一舉成名,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哪知丈夫不爭氣,幾乎斷送一條人命。愛瑪完全絕望瞭。她的尊嚴、她的自愛心,受到包法利這個姓氏的玷辱,從此連殘留的一點婦德也徹底崩潰瞭。她重新投入情人的懷抱,比已往更加癲狂。她想入非非,要和情人私奔,講求實際的情人乾脆甩瞭她。受到這樣的打擊,她大病瞭一場,卻不曾接受教訓。她依然被幻想牽著走,依然按照小說裏的模式設計自己的生活。她為體驗她認為理當經曆的愛情而愛賴昂,甚至當她“在通奸中發現婚姻的平淡無奇”,且已對賴昂感到膩味以後,仍像個鍾情的女子一樣繼續給他寫情書。不過她寫信時想到的並不是賴昂,而是一個理想男子的模糊幻影。她就這樣在幻想中生活,一生都受著幻影的欺騙,不知不覺犯下許多過失。她追求細膩的感情、豐富的精神生活,結果卻是耽於物欲和淫樂。她最大的錯誤是不理解貴族的“風雅”是需要財富作後盾的。她為之神往的那種愛情,需要莊園、彆墅、高車駟馬和華美的衣著打扮作陪襯,缺瞭這點富貴氣,“愛情”便失去瞭光彩。她是個鄉下人的妻子,卻嚮往貴婦人的生活方式,她根本不理解現實,如何能逃脫自我毀滅的命運。
  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是浪漫主義幻想和現實生活發生衝突的必然後果。很難說作者是更多地批判瞭浪漫主義,還是更嚴厲地鞭撻瞭現實生活,他對前者的批判,正是對後者的控訴。愛瑪是個為人所不齒的女人,但她主觀上比周圍的人更嚮往崇高。她希望丈夫有所作為,希望有個聰明、勇敢的男子漢受她崇拜,然而她周圍隻有一些目光短淺、惟利是圖、毫無英雄氣概的資産者。她有弱點、有過失,她虛榮且不切實際,但她並不是罪魁禍首,她不曾加害於人,倒是人們常加害於她……福樓拜寫愛瑪,與其說是描寫一個失足的女性,不如說是塑造瞭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慘遭摧殘的浪漫主義者。愛瑪的矛盾、痛苦,她的夢想和追求,她所受到的欺騙、愚弄和背叛,都深深打上瞭時代的印記。所以作者說:“就在此刻,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同時在法蘭西二十個村落裏受苦、哭泣。”(福樓拜:1853年8月緻路易絲?科萊函。)
  福樓拜思想上,同樣存在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他畢生都在批判浪漫主義的影響,恰恰反映瞭他對現實的厭惡與絕望。他不屑與資産階級庸人為伍,一直與社會格格不入。他認為一切嚮上的掙紮均屬徒勞,所以對一切欲望或追求均持否定態度。他曾告訴女友:“我所欣賞的觀念,就是絕對的虛無。”(福樓拜:1853年8月緻路易絲?科萊函。)這一觀念,定下瞭他全部作品的基調。福樓拜將自己對浪漫主義的批判熔鑄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之中,他要讓讀者從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中領悟到,脫離現實的浪漫主義追求會把人引嚮怎樣的誤區。無怪乎他意味深長地對朋友說:“愛瑪,就是我!”
  福樓拜畢生筆耕不輟,而成品數量並不很多,包括未完成的《布瓦爾和佩庫歇》在內,正式齣版的作品不過是五部長篇和三個短篇。但這為數不多的作品已足以使他超越許多同時代作傢而步入大師行列,成為十九世紀中葉繼巴爾紮剋之後聲望最高的小說傢。他的作品篇幅都不很大,但篇篇都是精雕細刻的藝術品。他所追求的美以準確、簡練、樸實無華為最大特色。他的作品錶麵看去簡單、平實,細細領會方知韻味無窮。莫泊桑把他的藝術評為“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可說評得恰到好處。
  福樓拜是法國著名的文體傢,他的文筆清新優美、簡潔質樸而又鮮明生動,被公認為法語的典範。“離開文體無作品”,這句話充分體現瞭他對語言藝術的高度重視。他曾這樣教育弟子莫泊桑:“某一現象,隻能用一種方式來錶達,隻能用一個名詞來概括,隻能用一個形容詞錶明其特性,隻能用一個動詞使它生動起來,作傢的責任就是以超人的努力尋求這惟一的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見莫泊桑:《居斯塔夫?福樓拜》。)不僅如此,他還要求散文能朗朗上口,和詩一樣鏗鏘有緻,具有節奏和韻律的美:“如果文句讀起來能適應呼吸的要求,纔能說文句是活的;如果文句可以高聲朗誦,這文句纔是好的。”(福樓拜:《路易?布耶〈最後的歌〉前言》。)因此他的語言抑揚頓挫、乾淨流暢,沒有一處纍贅的句子,文字錘煉到幾乎不能增減一字的程度。然而無人能想象他的創作過程是何等艱辛苦澀。福樓拜不屬於那種纔思敏捷的天纔,他的藝術造詣全仗嘔心瀝血的艱苦努力。他信奉布瓦洛的名言:“流暢的詩,艱苦的寫”。很少有人肯像福樓拜這樣不惜代價地在錘字煉句上下功夫,為瞭尋求精彩、和諧而又富於歌唱性的句子,福樓拜有時竟至纍得汗流浹背,真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他終日伏案,一天至多能寫五百字。
  福樓拜從來不急於發錶作品。《情感教育》從初稿到定稿相距二十四年,除題目未變,其他均麵目全非;《聖安東尼的誘惑》三易其稿,曆時二十五載;他的甥女說《三故事》是他寫得最快的作品,但這部譯成中文不過八萬字的小集子,也花瞭整整一年半的功夫。他曾感慨萬端地說:“寫作是一種苦惱的事業,其中充滿瞭焦慮和令人疲憊的努力。”福樓拜是一位極苛求的藝術傢,他不圖功名利祿,也不需要靠寫作維生,他所孜孜以求的,僅僅是美。他懷著對美的“宗教式的虔誠”,不懈地追求藝術上的“盡善盡美”。福樓拜是有産者,原可以活得悠閑自在,而他卻像在沙漠中修行的苦行僧一樣,拒絕一切享樂,抵製著來自四麵八方的誘惑,年復一年地在藝術創作領域艱難跋涉。《聖安東尼的誘惑》其實也是寫他自己。他和聖安東尼一樣剋製欲望,心甘情願地遁世隱居。他為藝術拋棄一切,正如聖安東尼為宗教犧牲現世。
  他的辛苦沒有白費,因為他的語言藝術幾乎達到無可挑剔的程度,往往三言兩語,便勾畫齣鮮明生動的形象。他寫查理前妻的乾癟:“寡婦瘦括括的,牙又長……骨頭一把,套上袍子,就像劍入瞭鞘一樣”;寫查理求婚,總共百十來字,把查理的怯懦、盧歐老爹的豪爽勾畫得活靈活現。福樓拜擅長白描,他寫老包法利浪蕩公子的習性難改,隻是客觀地陳述他的行為:“早晨他到廣場吸煙鬥,戴一頂漂亮的銀箍船形帽,居民還真讓他給唬住瞭。他喝燒酒有癮,一來就差女用人到金獅替他買一瓶,寫在兒子賬上。他要手帕有香味,用光兒媳婦儲藏的全部科倫香水……”;他刻畫羅道耳弗的花花公子稟性,隻需羅道耳弗幾句內心獨白:“傢夥,她打哪兒來的?那笨小子打哪兒找到她的?小可憐兒!巴望愛情,活像廚房桌子上一條鯉魚巴望水,來上三句情話,我拿穩瞭她會膜拜你!一定溫柔!銷魂!……是的,不過事後怎麼甩掉?……”
  福樓拜擅長刻畫資産階級中間人物,如《包法利夫人》中的郝麥,便是他筆下最成功的典型之一。這位追名逐利、以進步人士自居的時髦人物,談起什麼都頭頭是道,開口閉口“科學”、“進步”,他在外行麵前賣弄學識,在內行麵前不懂裝懂,所有的名人他都拼命巴結,所有能揚名的事他都要插進一隻腳……他喜歡趕浪頭,崇拜一切新潮的人和事,連給孩子取名都要講時髦。所以他的四個孩子一個叫拿破侖,代錶光榮;一個叫富蘭剋林,代錶自由;一個叫伊爾瑪,也許是對浪漫主義的一種讓步;一個叫阿塔莉,卻是對法蘭西戲劇最不朽之作的敬意。福樓拜對此人未加褒貶,寫得既客觀又入木三分。在沒有利害衝突的情況下,郝麥並不想加害於人,有時甚至可以熱心助人;但他隻是對可資利用的人或事分外熱心,一旦有人妨礙其前程,他絕不手下留情。
  福樓拜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力不亞於巴爾紮剋,所不同的是,巴爾紮剋筆下的人物幾乎個個充滿激情,有著強烈的欲望和追求,因而個個色彩鮮明、有棱有角;福樓拜卻重視中間色調,習慣於塑造中間人物或中間性格。他指齣“中間色調的真實性不下於鮮明色調”(福樓拜:1846年12月11日緻路易絲?科萊函。)。這與其說是他酷愛中間色調,不如說是他意識到這種色調更能錶現資産階級社會平庸瑣碎、空虛無聊的生活現實。雖然和“平庸”相處太久會使他感到膩煩,那時他便迫不及待地逃進曆史題材,從古代傳奇人物那裏尋求激越的感情和絢麗奇幻的色彩。
  ……
  艾瑉


《包法利夫人》:一場幻滅的浮世繪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如同一幅細膩而淒美的法國鄉村圖景,又似一麯蕩氣迴腸又暗含著悲涼的命運挽歌。它並非僅僅講述一個女人的愛情故事,而是以艾瑪·包法利為中心,深入剖析瞭19世紀法國小市民階層的生活狀態、社會觀念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沉淪。這本書,是文學巨匠福樓拜精心雕琢的一部現實主義傑作,它以其犀利的筆觸、深刻的洞察和精湛的藝術手法,將一個關於欲望、幻滅與毀滅的悲劇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故事的主人公,艾瑪·包法利,是一個生活在諾曼底鄉村的農場主的女兒。她從小受到浪漫小說的熏陶,心中充滿瞭對愛情、財富和上流社會生活的綺麗幻想。這些浸染著騎士傳奇、公爵夫人們的奢華與浪漫的讀物,在她心中種下瞭一顆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種子。她渴望著某種超越平庸、轟轟烈烈的愛情,一種能讓她擺脫乏味現實、獲得身份與尊嚴的齣口。這種對“更好生活”的強烈憧憬,構成瞭她性格中最核心的驅動力,也注定瞭她與現實的格格不入。 當艾瑪嫁給瞭查爾斯·包法利——一位心地善良但庸碌無為、缺乏情趣的鄉村醫生時,她所期待的浪漫愛情與輝煌生活,如同肥皂泡一般,在現實的觸摸下迅速破滅。查爾斯對艾瑪的愛是真誠的,但他無法理解她內心深處的細膩情感和對理想生活的渴望。他滿足於小鎮的寜靜與穩定,對艾瑪時常流露齣的憂鬱與不滿,隻會給予笨拙的安慰和不解。艾瑪的生活,也因此變得索然無味,沉悶壓抑,如同被禁錮在籠中的鳥兒,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單調的生活。 為瞭逃離這種令人窒息的現實,艾瑪開始在各種幻想和刺激中尋求慰藉。她沉溺於奢侈品的購買,希望通過外在的裝飾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昂貴的衣物、珠寶首飾,成為瞭她對抗平庸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成為瞭她一步步走嚮毀滅的誘餌。她開始在各種社交場閤中尋找能夠滿足她虛榮心的男人,試圖從中獲得她所缺乏的關注、激情和被愛的感覺。 她的第一個情人是萊昂,一位年輕、有教養的律師助理。在萊昂那裏,艾瑪找到瞭她一直以來渴望的浪漫與激情,短暫地品嘗到瞭愛情的滋味。然而,這份感情也如流星般短暫,當萊昂因為現實的壓力而選擇離開時,艾瑪再次陷入瞭更深的絕望。這段經曆,反而讓她對現實的殘酷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讓她的幻想變得更加破滅。 之後,她又將目光投嚮瞭羅道夫,一位富有的地主。羅道夫給瞭她更熱烈的追求和更奢靡的享樂,讓他體驗到瞭被男人崇拜和欲壑難填的快感。羅道夫的齣現,滿足瞭艾瑪對權勢和地位的幻想,她以為自己找到瞭可以依靠的港灣,可以實現她對美好生活的終極追求。然而,羅道夫骨子裏卻是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他對艾瑪的感情更多的是齣於占有欲和情欲,當艾瑪想要更進一步,要求他帶她私奔時,羅道夫毫不猶豫地選擇瞭逃避。這次被拋棄的經曆,更是對艾瑪幻想的緻命打擊,讓她徹底明白瞭男人的虛僞和現實的無情。 在一次又一次的幻滅中,艾瑪的精神世界逐漸崩潰。她無法麵對現實的殘酷,也無法擺脫內心的空虛與絕望。她越陷越深,債颱高築,曾經試圖用物質來填補的空洞,反而變成瞭壓垮她的沉重負擔。最終,在絕望的驅使下,她選擇瞭服用砒霜自殺。她的死,與其說是生理上的終結,不如說是她對這個她無法融入、也無法改變的世界的一種悲壯的抗議。 查爾斯·包法利,這位始終愛著艾瑪卻又無法真正理解她的丈夫,在艾瑪死後,經曆瞭巨大的悲痛與自責。他對妻子的死負有責任,但他的責任更多的是源於他的無能和遲鈍,而非惡意。他終其一生都無法理解艾瑪為何如此痛苦,為何要走上絕路。他的生活,也因為艾瑪的離去而變得更加灰暗和孤寂。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僅在於其引人入勝的情節,更在於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福樓拜通過對艾瑪命運的描繪,揭示瞭19世紀法國小市民階層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虛和價值迷失。在工業革命和市民社會興起的時代背景下,物質的進步似乎並未帶來精神的豐盈,反而加劇瞭人們對現實的失望和對虛幻的沉溺。艾瑪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無數懷揣夢想卻又被現實擊碎的靈魂的縮影。 福樓拜以其“冷峻”的筆觸,摒棄瞭浪漫主義的抒情色彩,而是以一種近乎科學的客觀態度,冷靜地剖析人物的心理和行為。他沒有給艾瑪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簽,而是深入挖掘她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原因。他讓我們看到,艾瑪並非天生的蕩婦,而是被環境、教育和個人性格共同塑造的産物。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那個時代和那個社會環境中,注定成為一種危險的幻想。 這本書的偉大之處還在於其藝術上的高度。福樓拜對語言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他精雕細琢的文字,如同手術刀般精確,又如油畫般色彩豐富。他擅長通過細節描寫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環境的氛圍,例如對艾瑪穿著打扮的描繪,對鄉村景色的刻畫,都充滿瞭象徵意義,烘托瞭人物的情感和命運。他對於心理描寫的深刻洞察,更是將人物內心深處的復雜情感,一絲不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包法利夫人》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愛情與婚姻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選擇、欲望與幻滅的深刻寓言。它警示我們,當個人理想與現實生活發生衝突時,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有限的現實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而不是沉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最終走嚮自我毀滅。艾瑪的悲劇,至今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因為在追逐夢想和麵對現實的道路上,我們都可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脆弱,也引發我們對生活意義的深層思考。它以其永恒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價值,繼續在文學史上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名著名譯叢書”簡直是文學愛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入手的幾本都讓我愛不釋手。首先,我必須誇贊一下他們對經典的選材眼光,每一本都稱得上是世界文壇上的璀璨明珠。比如我正在讀的那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翻譯得極其精準到位,那種深入骨髓的心理掙紮和俄羅斯特有的那種沉鬱的氛圍,都被文字活靈活現地捕捉到瞭。譯者顯然下瞭大工夫,不僅忠實於原文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他們成功地再現瞭原著中那種復雜的情感層次和哲學思辨。很多翻譯版本讀起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但這一套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直接麵對原作者在耳邊低語,那種震撼力是無與倫比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字體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讓人忍不住想捧在手裏細細品味,而不是快餐式地瀏覽。對於想要係統性地構建自己文學版圖的讀者來說,這套叢書無疑是一個非常可靠且高水準的起點或補充。我甚至已經開始期待下一批次的齣版瞭,希望他們能繼續保持這樣的水準,將更多被時間沉澱下來的偉大作品帶到我們麵前。

評分

說實話,我對很多經典名著的引進版一直抱有警惕心,因為“名著”這兩個字太容易被濫用瞭,很多所謂的經典翻譯得生硬晦澀,讀起來比原著還費勁。但這次這套叢書的質量,特彆是那本描寫十九世紀末歐洲社會變遷的小說,簡直是脫胎換骨。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你不會覺得情節拖遝,也不會覺得信息量過載。作者擅長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而這個譯本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用過於華麗或矯飾的辭藻去模仿那種古老的文風,而是選擇瞭清晰、流暢且富有錶現力的現代漢語,使得故事的張力得以最大化地釋放。我尤其欣賞其中對社會風俗和階級差異的描繪,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特定的年代,去感受那些人物的無奈與抗爭。這本書成功地讓我重新審視瞭“經典”二字的新定義,它證明瞭好的翻譯不僅是文字的搬運工,更是文化和情感的橋梁搭建者,讓跨越時空的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

我最近剛好在對比閱讀幾傢齣版社的“世界文學經典”係列,這套“名著名譯叢書”在細節處理上真的體現齣瞭專業性和匠心。以那本關於一個追求完美主義藝術傢的作品為例,書中對於專業術語的翻譯處理得非常得當,既保持瞭行業內的準確性,又兼顧瞭普通讀者的理解,沒有齣現那種令人迷惑的術語孤島。而且,它附帶的導讀和注釋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幾句話介紹,而是有真知灼見的分析,幫助讀者快速進入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創作語境。我特彆喜歡它對某些關鍵意象的解讀,往往能點齣原文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深層含義,讓原本平淡的一段文字瞬間煥發齣新的光彩。這種深度的挖掘,讓我對原作者的創作意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閱讀體驗從“看故事”升華到瞭“品思想”的層麵。對於喜歡做閱讀筆記和深度研究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附加價值非常高,絕不是那種一次性消費的齣版物。

評分

坦白說,我對這套叢書的期待值一開始是中等的,畢竟市麵上的名著太多瞭,很難有驚喜。但是,當我翻開那本探討人性復雜性的心理小說時,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這本書的譯文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似乎能穿透文字的錶層,直擊讀者的潛意識。敘事聲音的把握尤其齣色,作者運用瞭大量的內心獨白和意識流手法,而譯者成功地將這種零散、跳躍但又充滿內在邏輯的思維鏈條,用中文連貫而又準確地呈現瞭齣來。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仔細咀嚼那些長句和復雜的從句結構,但這種慢讀的過程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就像在解構一個精密的文學裝置。它不是那種讓人讀完就忘的作品,而是那種讀完後,你會時不時地迴味其中某些段落,思考人物的選擇,反思自身的處境。這種持久的影響力,纔是衡量一部優秀譯本的最高標準。

評分

我必須強調一下這套“名著名譯叢書”在設計美學上帶來的衝擊。我買的幾本,它們的封麵設計風格高度統一,形成瞭一種非常具有辨識度的係列感,但每一本又巧妙地融入瞭該作品的核心意象,絕非簡單的模闆套用。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和精美的插畫或素描,讓整個係列看起來像是一套精裝藝術品,而不是普通的商品。當我把它們整齊地擺在書架上時,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這種對“形式”的重視,也從側麵反映瞭齣版方對內容本身的敬畏。閱讀體驗的完整性,從來都不是孤立於裝幀之外的,一個好的外殼,能讓人在拿起書的那一刻,就對即將開啓的文學旅程抱有更高的期待與敬意。它成功地將文學經典從高高在上的“殿堂”拉到瞭我們觸手可及的書桌上,而且是以一種足夠體麵和尊貴的方式。

評分

質量很好,快遞很快,包裝挺萌的

評分

物流非常快,收到非常喜歡

評分

如果將京東比喻為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那麼,用戶、員工、投資方、供應商等多方閤作者則是這一機器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隻有多方閤作者親密無間的閤作纔能讓這一龐大的機器正常運轉。因此,京東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力爭與每一個客戶或閤作夥伴多一些情感交流,慢慢地將生意圈轉化為朋友圈,而不是純粹的生意往來。

評分

兒童節買給小朋友的禮物,很有意義,就是物流有點慢,其他都很好,贊一個?

評分

最近開始研究,準備囤名著,然後發現人民文學還齣瞭這麼一套精裝係列,封麵設計雖然素一些,但給人的整體感覺很好,最重要的是比較瞭一下發現絕大部分的譯者都是很不錯的,質量有保證,買的放心

評分

好書,喜歡這個齣版社的書。

評分

福樓拜文學造詣高,喜歡得不得瞭。

評分

李健吾的譯本,聽說是好好的

評分

人民齣版社齣版的圖書品質的保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