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素守中 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

蓄素守中 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季风 编
图书标签:
  • 梁铨
  • 水墨
  • 中国画
  • 艺术
  • 绘画
  • 作品集
  • 书法
  • 艺术史
  • 文化
  • 当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071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00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集中呈现了艺术家梁铨自1982年以来的重要作品,对其艺术创作的脉络进行系统性的学术梳理,探索其艺术创作的路径及美学成因。《蓄素守中 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同名展览由台湾著名学者王嘉骥担纲策划。
  梁铨是上世纪“文革”后首批留美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早从事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他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双重特色及互文性修辞成为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所在。他的作品通过形式的途径保持了对西方现当代的关注,却反向构建了一个与西方艺术有着差异性的美学框架。在汲取西方现当代艺术经验的同时,艺术家也借助这一途径,归返中国艺术传统的源泉,以此呈现当代艺术的东方高度。
  出生于1948年的梁铨,祖籍广东中山,长于上海。196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版画。1984年归国并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执教。1995年离开教职,转往广东深圳画院担任专职画师。曾参加“伟大的天上的抽象”展(中国、意大利)、悉尼双年展(澳大利亚)等重大国际展览,并在纽约、柏林、台北、香港等重要国际城市举办个展。
  梁铨一直希望能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重拾文雅,于平淡中探精微,在自然中见天趣。1985至2000年间,梁铨创作经历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经营位置”阶段,可以概括为“重彩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偶然性的异质对象拼贴,譬如以具有文化象征能指的印刷拓片,实际混合反映现象世界的多重文化符指,投射或隐喻他对家庭、社会、国家、历史、传统的种种不言明的感受与议论。2000年之后,梁铨以茶入画,微妙地将自己的哲学观和生活美学态度,兼容并蓄地融入创作之中。他的创作不再以现象作为观照对象,而转向个人心迹和生命态度的疏理,这才是他真正抽象的开始。从现象回归本质,由纷然杂沓复归平静淡默,梁铨寻得了知天命之后的创作归属。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 一、 艺术的沉淀与时代的印记 《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并非一本简单的作品汇编,它是一条流淌着三十年艺术思考与实践的河流,映照着艺术家梁铨内在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斑驳光影。本书深入精选了梁铨自艺术生涯早期至今三十年间的代表性作品,旨在呈现艺术家在创作理念、技法演进、材料探索以及主题表达上的深刻变化与一贯坚持。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梁铨以其独特的东方哲学情怀与当代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在中国乃至国际艺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以“布”为媒介,通过染、拼、缝、扎等多种手法创作的“布拼贴”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又现代的美学张力。这种对材质的深度挖掘与情感的注入,使得他的艺术语言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愉悦,而上升到一种对生命、对存在、对宇宙的哲学追问。 “蓄素守中”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梁铨艺术创作的核心精神。它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审美趣味的传承与内化,也是一种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中,对内心宁静与精神内核的坚守。素,指的是纯粹、朴实,是对浮华的抛弃,对本真的追求;蓄,则是一种积淀、一种涵养,是对时间与经验的珍视,是对内心力量的孕育;守,代表着一种执着,一种对艺术理想的忠诚,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思考;中,象征着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这四个字,构成了梁铨三十年艺术创作的哲学底色,也构成了他作品中那股既温润内敛又充满力量的独特气质。 本书的编纂,不仅仅是对艺术家创作历程的梳理,更是一次深入剖析其艺术思想与实践的契机。通过精选的三十年间不同时期的作品,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梁铨如何从最初的艺术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何在材料的选择上不断突破,如何在思想的表达上日益深刻。从早期作品对水墨意境的借用与转译,到后期对布料肌理与色彩的精妙运用,再到近些年作品中更为宏大的精神性表达,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深刻体悟。 二、 布的语言:材质的深度开掘与精神的物质化 梁铨最为人熟知的创作媒材便是“布”。但这并非简单的布料,而是艺术家精挑细选、经过特殊处理的各色棉麻、丝绸等。他以布为画布,通过染、拼、缝、扎、拓等一系列传统与创新的工艺手法,赋予了这些看似平凡的材质以全新的生命。 在梁铨的作品中,布不再仅仅是承载画面的载体,而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信息。布的天然纹理,染料在纤维间的渗透,不同质感布料的碰撞,手工缝制的痕迹,都成为他艺术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布的“素”性,通过对色彩的“蓄”积与“守”持,最终在画面中达到一种“中”和的视觉效果。 例如,他常常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晕染技法,但运用到布料上,色彩的流动感与肌理感便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深邃的墨色在棉麻纤维间缓缓晕染开来,仿佛凝固了时间的痕迹,又如同山水画中的云烟雾霭,既有东方哲学的意境,又具有当代艺术的物质性。他也会将不同颜色、不同纹理的布料进行拼接,如同打乱的记忆碎片,又如同散落的人生片段,在画布上重新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性。 手工缝制的针脚,在梁铨的作品中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们并非是为了遮掩或连接,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视觉元素,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肌理感,为画面增添了手工的温度与生命的脉动。每一处缝线,都仿佛艺术家在低语,诉说着他对创作过程的专注与对作品的情感投入。 “蓄素守中”的理念,在布的运用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艺术家对布的选择,往往倾向于那些质朴、天然的材质,避免过度的人工处理和华丽的装饰,力求展现布料本身的质感与生命力。色彩的运用也并非追求视觉上的强烈刺激,而是以一种内敛、沉静的方式,通过色彩的层层叠加与巧妙搭配,营造出一种深远而丰富的视觉层次。这种“素”的回归,是对喧嚣世界的疏离,也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守护。 三、 东方哲思与当代性的对话 梁铨的作品,是东方传统哲学思想与当代艺术语境进行对话的杰出范例。他的艺术语言中,处处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气”、“韵”、“境”等概念的理解与转化。 “道”的意蕴,体现在他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他的作品,往往不刻意去描绘具体的形象,而是通过抽象的色块、线条和肌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让观者在其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创作状态,恰恰契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 “气”的表达,则体现在作品中那股生命力的涌动。即使是静态的布拼贴,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能量,一种蓬勃的生命气息。这种“气”,并非外在的张扬,而是内在的充盈,是艺术家通过对材料、色彩、结构等的精妙把握,所传递出的生命活力。 “韵”的追求,是梁铨作品中最为动人的部分之一。他的作品,往往有一种沉静悠远的美学韵味,能够触动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韵”,是通过色彩的和谐,肌理的微妙,构图的疏朗,以及手工痕迹的温度,共同营造出来的。它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是观者与作品之间,心灵的共鸣。 “境”的营造,是梁铨艺术的最高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为观者创造一个能够静思、能够沉淀的空间。这个“境”,可以是山水画中的空灵之境,可以是禅宗的空寂之境,也可以是生命内在的宁静之境。通过布料的质感、色彩的深浅、构图的留白,艺术家成功地将这种精神上的“境”,物化在了作品之中。 同时,梁铨又是一位极具当代意识的艺术家。他对材料的创新运用,对传统技法的现代化转译,以及他对当代社会生活、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都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没有将传统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当代,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的作品,既是古老的,又是全新的;既是东方的,又是世界的。 四、 艺术的追问:时间、记忆与存在的边界 在梁铨的艺术世界里,“时间”、“记忆”与“存在”是永恒的追问。他的作品,仿佛是时间的长河在画布上的凝固,是记忆的碎片在空间中的重组。 他常常运用“扎染”的手法,通过对布料的扎结,阻碍染料的渗透,从而在布面上形成独特的纹理。这种扎结的过程,本身就象征着对时间的阻滞,对记忆的刻意保留。而染料的晕染,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与重塑。最终形成的画面,便是时间与记忆交织的痕迹,是一种对抗遗忘的努力,也是一种对存在状态的哲思。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那些层层叠叠的色彩,如同人生的不同阶段,如同过往的种种经历。它们相互叠加,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个体生命完整的叙事。那些手工缝制的针脚,更是直接指向了“手”这个载体,指向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与作品之间建立的亲密连接,指向了生命本身的温度与质感。 “蓄素守中”的创作理念,也与他对时间、记忆与存在的理解息息相关。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他选择“蓄”积内心的力量,“守”持独立的精神,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他通过对艺术的持续投入,试图在变幻的时间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中”,找到个体存在的核心价值。 本书的选集,便是对梁铨三十年艺术实践的全面呈现。它不仅仅是对艺术家作品的展示,更是对艺术家思考历程的记录。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家如何在三十年的艺术探索中,不断深化对生命、对文化、对时代的理解,如何在“蓄素守中”的信念引领下,创作出那些既具有东方古典韵味,又饱含当代精神的杰出艺术作品。 《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是一场跨越三十年的艺术对话,一次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的深刻追问,一份献给所有热爱艺术、珍视内心宁静之人的珍贵礼物。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审视内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素”,守护好那份宝贵的“中”。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观者,我常常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是色彩的冲击,有时是线条的律动,有时则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思考。梁铨先生的“三十年作品选集”,光听名字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蓄素守中”,更是点明了一种艺术的态度与哲学。“蓄”字,预示着一种积累、一种能量的汇聚,而“素”则代表着简洁、质朴、天然的意象。“守”则是一种坚持、一种不动摇的立场,“中”则暗示着一种平衡、一种恰到好处的尺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位艺术家是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他的创作,又是如何在三十年的光阴里,将这些理念发展壮大,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平和的力量,一种在纷繁世界中寻找宁静的智慧。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一系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书籍。当我偶然看到《蓄素守中 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虽然我从未接触过梁铨先生的作品,但“蓄素守中”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联想到中国哲学中“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等理念。我猜想,这位艺术家一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一定蕴含着东方哲学的智慧。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体现“素”和“中”的艺术作品,比如水墨画、书法、陶瓷等等,或者是以这些元素为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也希望能够从中汲取一些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沉静下来,专注创作的艺术家心怀敬意。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能够“蓄素守中”,实属不易。梁铨先生的名字,我虽有所耳闻,但对其艺术生涯的具体脉络,却了解不深。所以,当这本书出现在我眼前时,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寻这三十年间,一个艺术灵魂是如何在“素”中汲取养分,“中”庸之道中寻找平衡。我甚至可以想象,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多少次的取舍,多少次的自我怀疑与坚定。这种“蓄”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积累,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与沉淀,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发醇厚;而“守”的过程,则是一种坚守,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定力,一种对艺术本质的忠诚。这本书,我不会急于一口气读完,而是打算慢慢品味,让它的每一页,每一幅作品,都成为我沉思的契机。我希望从这本书中,读出艺术家的心路历程,读出他对生命、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评分

在艺术的世界里,总有一些艺术家,他们不追逐潮流,不迎合市场,只是默默地耕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蓄素守中 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在我眼中,就是这样一本记录了一位坚持自我、回归本真的艺术家的心路历程的书。我尚未阅读,但仅仅从书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下来的力量。“蓄素”,意味着一种能量的积累,一种质朴的追求;“守中”,则是一种平衡的智慧,一种不偏不倚的坚定。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历经时间考验,沉淀下来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在喧嚣中寻找内心安宁的启示,也让我对“素”与“中”这两个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对艺术的理解,一直偏向于那种能够触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作品。梁铨先生的名字,我之前并没有特别关注,但《蓄素守中 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这个书名,却有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名字,而是散发出一种沉静、内敛的气质。“蓄素守中”,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哲学,一种对待艺术、对待生活的方式。我很好奇,梁铨先生是如何在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这种“素”与“中”的理念融入到他的作品中的?是色彩的运用,还是构图的安排,抑或是材料的选择?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惑,让我看到一个艺术家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专注,并通过他的作品,传递出这种力量。

评分

偶然间听闻梁铨先生的《蓄素守中 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即将出版,心中便涌起一股期待。我非艺术科班出身,对艺术的理解也仅限于个人的感受与体悟。然而,“蓄素守中”这四个字,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传递出一种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沉静与智慧。我预感,这将是一本充满东方哲学韵味的艺术选集。我期待着,在书中,能够看到那些“素”而不寡淡,“中”而不失个性的作品,它们或许运用了传统的水墨、宣纸,又或许以现代的媒材,演绎着古老的东方精神。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梁铨先生三十年来的艺术探索,感受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也从中汲取一份关于生活与生命的体悟。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艺术家充满敬意。梁铨先生的名字,我虽不熟悉,但《蓄素守中 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这个书名,却像一股清流,瞬间吸引了我。“蓄素守中”,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哲学,一种对生命本真的追求。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经过时间沉淀,褪去浮华,回归质朴的作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与艺术家心灵的对话,一次对“素”与“中”这两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我猜想,梁铨先生的作品,一定有着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意境,能够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为我带来一份内心的平静。这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对艺术精神的追寻。

评分

我深知,真正的艺术作品,往往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梁铨先生的名字,我并不熟悉,但“蓄素守中”这四个字,却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回归内在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物质至上的时代,有多少艺术家能够真正做到“蓄素守中”?我猜测,这一定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追求的创作者。我期待着,在这本选集中,我能看到那些经过精心筛选、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品,它们或许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蕴含着艺术家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我希望通过翻阅这本书,能够理解“素”是如何在艺术中被赋予无限的可能,又“中”如何在创作中找到最完美的表达。这不仅仅是一次对艺术的欣赏,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寻。

评分

在我个人的艺术品味中,我始终偏爱那些能够引起内心深处共鸣的作品,而非仅仅追求视觉上的震撼。梁铨先生的名字,我此前并不了解,但《蓄素守中 梁铨三十年作品选集》这个书名,却犹如一股清泉,瞬间触动了我。它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回归内在的力量。“蓄素守中”,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邃的哲学。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梁铨先生三十年来的艺术足迹,感受他对“素”与“中”的独特理解与实践。我希望,他能通过他的作品,向我展示一种在喧嚣世界中保持内心平静与平衡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对艺术创作的本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书到手的那一刻,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油然而生。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具力量,淡淡的素色仿佛蕴藏着岁月沉淀的智慧,而“蓄素守中”这四个字,更是如同指引我进入一个内心丰盈、精神安宁的境界。我并非梁铨先生的长期关注者,但对艺术的探寻从未停止。这次缘起,是朋友偶然间提及,并极力推荐,说这本书是理解他三十年艺术历程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暂时还未深入细读,但仅仅是翻阅,那些图像与文字的组合,已然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预感到,这将是一次与一位艺术家心灵对话的旅程,一次对“素”与“中”的深刻理解与体悟。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在画面的光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当代艺术的某些侧面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一种期待,一种对未知艺术世界的探索,也是对自身内心世界的一次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