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传

段祺瑞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秀良 著
图书标签:
  • 段祺瑞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民国历史
  • 政治人物
  • 军事家
  • 北洋政府
  • 历史人物
  • 传记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88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8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物一生事迹真实、客观,区别于“戏说”与“演义”的人物传记作品。
  ★对传主身边幕僚、家族后人、身后荣辱等细节的梳理是特色。
  ★对传主生活过的地方实地考察,采集了第一手的口述、回忆资料,是本书的亮点。

内容简介

  段祺瑞(1865—1936),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助袁世凯小站练兵,一举成名,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北洋三杰”。民国后,曾六次主政,出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等。历府院之争、对德宣战、击破张勋复辟、联手南方,始终坚持武力统一。“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的政治生命彻底终结。作者广泛收集资料,博采诸家学说,对段祺瑞“三造共和”等一生大事,作了详尽的叙述,对其功过是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作者简介

  彭秀良,1968年出生,河北省高碑店市人,现居石家庄。独立学者,研究方向为民国史、社会工作。著有《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王士珍传》(中华书局,2013)、《一次读懂社会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冯国璋传》(中华书局,2015)。

精彩书评

  ★彭先生此书,广泛收集资料,博采诸家学说,对段祺瑞“三造共和”等一生大事,作了详尽的叙述,对其功过是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对其为官清廉,“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的“六不”戒条做了绍介,对“三一八”惨案后在牺牲者面前长跪不起以及自此吃斋的讹传作了辨正。读后,收益良多,思考良多。
    ——杨天石
  
  ★冯大总统和段总理同属北洋系,似乎可以同舟共济,造福国家,人们对此期望殷切,但是二人政治观点殊异,由朋友变为对手,时生龃龉,情势渐坏。对于如何统一南北,冯大总统赞同和平调解,而段总理主张武力征服。
    ——颜惠庆

目录

第一章 颠沛流离的青少年时代
段氏家世
两个“合肥”
宿迁军营
读书逸闻
第二章 接受近代军事教育
新式军校
力学不倦
“北洋三杰”
赴德深造
第三章 追随袁世凯
督练新军
督办军学
两次会操
江北提督
私恩厚重
第四章 在辛亥年的大潮中
临危受命
两次通电
陆军总长
第五章 直接指挥的两次军事行动
广宗剿“匪”
镇压白朗起义
第六章 反对帝制到底
貌合神离
闭门谢客
调和西南
努力善后
第七章 实行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
《临时约法》
府院之争
国会问题
第八章 努力实现对德宣战
局外中立
国际关系
国内矛盾
克服阻力
反复算计
现实利益
国际影响
参战督办
第九章 击破张勋复辟闹剧
光杆总理
徐州会议
马厂誓师
法统中断
第十章 无法实现武力统一的政治理想
南北分裂
武力统一
冯段斗法
安福国会
理想破灭
第十一章 输掉了所有本钱的直皖战争
南北议和
外交失败
直皖分派
五天战事
全盘皆输
第十二章 临时执政难有作为
天津会议
临时执政
善后会议
五卅惨案
关税会议
黯然收场
第十三章 悠闲的晚年生活
正道居士
痴迷围棋
文学雅兴
不忘政治
第十四章 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离开天津
纵论国事
魂留申江
盖棺暂厝
第十五章 段氏家风与家族后人
“六不总理”
妻妾子女
治家严厉
家族后人
第十六章 身边幕僚的出路
段氏幕府
“四大金刚”
大小“财神”
“国舅派”系
“太子派”系
其他幕僚
第十七章 身后荣辱几度沉浮
毁誉参半
身后萧索
“反动军阀”
柳暗花明
附录一 段祺瑞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段祺瑞小传
附录三 参考文献
附录四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似乎是2014年7月,河北的独立学者彭秀良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是他写了一部《段祺瑞传》,中华书局准备出版,希望我写一篇序。当时,关于北洋时期或北洋政府的讨论正热闹,我虽然以十年时间主编过《中华民国史》中的一卷《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覆灭》,但我执笔的是其中有关“北伐战争”的段落,对“北洋军阀”,却并没有下过很深的研究功夫,属于“半瓶子晃荡”一类,很想读彭先生的书,借此补补课,对那段历史进行再学习、再思考。
  段祺瑞(1865—1936年),安徽合肥人。其祖父及叔父皆为淮军将领。段本人于1885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被李鸿章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学习军事。回国后被袁世凯调到天津小站新建陆军,担任炮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成为袁的亲信,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1905年,任新建陆军第四镇统制。辛亥革命时,派署湖广总督,并任清军第一军军统,兼领湖北前线各军。曾受袁世凯指使,率领北洋将领46人,通电“请立共和政体”,否则即“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清利害”。民国建立后,任陆军总长。1915年年底,袁世凯称帝,段表示不拥护。1916年袁取消帝制,邀段出任国务总理。1917年,张勋复辟,段组成“讨逆军”,于天津马厂誓师反对。自1916至1918年期间,段祺瑞三次出任国务总理,掌握国家大权,是北洋政府内部的皖系一派领袖。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大总统曹锟,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发生“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段祺瑞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在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段祺瑞拒绝与日本人往来。1933年2月,移居上海,受到蒋介石的礼遇。1935年被任为国民政府委员,未就职。1936年11月2日因胃溃疡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遗言称:“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彭先生此书,广泛收集资料,博采诸家学说,对段祺瑞“三造共和”等一生大事,作了详尽的叙述,对其功过是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对其为官清廉,“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的“六不”戒条做了绍介,对“三一八”惨案后在牺牲者面前长跪不起以及自此吃斋的讹传作了辨正。读后,收益良多,思考良多。
  多年来,对北洋政府、北洋人物,似乎早有定论,一言以蔽之,曰“军阀”。自然,这是负面评价,似乎将其“妖魔化”,一棍子打死了。本人一向主张:以实事求是为治史最高原则,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爱之不增其美,憎之不益其恶。因此,我对于重新研究北洋史是赞成的,寄以希望的。然而,近年来,对北洋政府、北洋人物,似乎溢美之词日渐多了起来。例如,有人说,北洋时期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民主的时期,更是言论最自由、结社最自由、舆论环境最宽松的时期;甚至说,北洋政府最大的成就当属思想解放;还有人说,北洋政府是近代最伟大的政府,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政府;是最宽大、最有人性的政府,云云。在这些观点面前,我有点茫然。
  上述观点,不是全无道理。例如:经济学家可以用数字说明,1920年之前,中国经济如何以每年平均13。8%的速度向前发展;政治学家可以用几部宪法的递嬗以及国会、总统府、国务院之间的关系,说明那个时期的民主发展程度;文化史学家可以用社团、报刊的数字来说明那个时期的结社自由和言论、学术环境的宽松,等等。然而,我觉得,上述论者的最大缺陷是将“时期”和“政府”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只要我们比较深入地研究以下的问题:哪些成绩的取得是由于20世纪时代、潮流的影响和辛亥革命精神的承续?哪些社会进步是由于人民,包括知识界的奋斗、努力和抗争?当时政府和统治者的执政重点何在?他们提出了哪些政策,其倡导和推动作用如何?北洋时期的中国发展和其政府政策之间是否存在,或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我相信,如果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上述问题之后,也许我们对北洋政府和北洋人物的评价就会持平一些、允当一些。
  以上是我读彭先生的书,浏览今人相关研究成果之后的一点感想,算是“序”。当然,再说一遍,我对北洋史研究不够,可以说至今尚未入门,说错了的地方,或应该说而没有说到的地方,欢迎讨论,欢迎批评。
  2015年4月2日—3日,急草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风雨飘摇中的北洋巨擘:一段波澜壮阔的军政生涯 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有一段由无数风云变幻、权力更迭、理想破灭与坚韧支撑交织而成的恢弘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段祺瑞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与北洋军阀的兴衰、辛亥革命的余波、乃至近代中国政治格局的演变紧密相连。他是一位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以其强硬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和对国家统一的执念,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史料,而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挖掘段祺瑞这位北洋巨擘的内心世界与政治智慧。我们将从他早年的戎马生涯讲起,追溯他如何一步步在袁世凯的羽翼下成长,如何在北洋新军中崭露头角,并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实力。他不仅是一位军事统帅,更是一位深谙政治运作之道的操盘手,他如何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敏锐地捕捉到军队现代化的契机,如何通过建立陆军速成学堂等方式,培养出一批批忠诚于自己的骨干力量,为日后掌握军政大权奠定坚实基础。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成为段祺瑞人生轨迹中的重要节点。在清廷摇摇欲坠之际,他如何审时度势,率领北洋军逼宫,成为推翻帝制的重要力量。然而,革命的胜利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统一,反而将中国推入了更加复杂的政治漩涡。段祺瑞如何在这种乱局中,以“铁腕”形象出现,试图稳定局势,维护中央权威?他与黎元洪、冯国璋等人的权力斗争,他如何在南北分裂的危机中,两次出任临时执政府大总统,并力图实现国家统一?这些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展现。 本书将重点剖析段祺瑞在“府院之争”中的角色。彼时,总统与国务总理之间的权力冲突,犹如一场政治大戏,而段祺瑞正是这场大戏中最活跃的角色之一。他如何在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周旋,如何利用其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一步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主张“武力统一”,如何在他任期内得到体现?他如何与各种政治派别打交道,如何平衡各方势力,以求在动荡的时局中找到一条出路?这些都将是我们探索的重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段祺瑞在“一战”期间力主对德宣战,这一决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将深入分析他做出这一决策的战略考量,以及这一决策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影响。他如何派遣“劳工团”赴欧参战,如何试图借此机会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这些外交博弈与政治算计,都将一一呈现。 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一成不变,段祺瑞的政治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愈发激烈。他如何应对南方革命力量的挑战?他如何面对国内民众的质疑与不满?他最终选择淡出政坛,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本书将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段祺瑞,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奋斗、并最终作出历史选择的个体。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段祺瑞的性格特点。他以“讲道理”著称,但其“道理”背后,是怎样的政治理念与人生哲学?他的“有能力就用,没有能力就不用”的用人原则,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他与张作霖、吴佩孚等人的关系,是合作还是对抗?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将为我们理解他的政治生涯提供重要的视角。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段祺瑞晚年的生活。在他淡出政坛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他如何看待自己前半生的功过是非?他的晚年生活,是否与他年轻时的叱咤风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也将试图描绘出他晚年思想的变化,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最后一份期许。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呈现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段祺瑞。通过对其军事生涯、政治斗争、外交决策以及个人性格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展现一个真实、复杂的段祺瑞,帮助读者理解他在那个动荡年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对一段波澜壮阔的军政生涯的深入解读,是对近代中国复杂政治生态的一次全面梳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以及其中那位不平凡的人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通读此书,我感觉作者在客观呈现段祺瑞生平的同时,似乎有意回避了对一些敏感或争议性问题的深入探讨。我知道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复杂的,尤其是像段祺瑞这样身处民国动荡时期的人物,身上必然会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书中对此的笔触显得尤为谨慎,很多时候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或者以一种相对保守的方式来叙述。我期待的传记,能够直面历史的复杂性,敢于提出疑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读,即使结论不一定能让所有人满意,但至少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略显不足,让我觉得它在某些时刻,可能为了保持一种“中立”的姿态,而牺牲了其作为一本传记应有的深度和批判性。它更像是在为段祺瑞“立传”,而非真正意义上地“解读”他。

评分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史料的丰富性和考证的严谨性,这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作者在收集和整理关于段祺瑞的史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书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权威性。然而,正是这种对史料的过度依赖,让我觉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些沉闷。我期待的传记,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史料编织成一个有逻辑、有情感的故事。书中对于段祺瑞的个人生活、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爱好等方面的描写,相对比较少,这使得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的政治身份。一个人物的完整画像,需要多维度的展现,而这本书似乎将重点过于集中在政治层面,忽略了其他可能同样重要的方面。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他作为一个人,一个在乱世中生存、在权力漩涡中挣扎的真实写照,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一度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对段祺瑞和那个时代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很多背景信息和政治术语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对政治斗争的描写,虽然详尽,但往往缺乏生动的场景再现和人物对话,这使得那些复杂的权谋和博弈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人。我尝试去想象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感受人物之间的暗流涌动,但文字的描述过于平面,缺少了那种画面感和戏剧性。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史料的梳理和事件的还原上做得相当到位,但如果在叙事技巧上能够更具吸引力,例如加入更多的人物访谈、私人信件的引用,或者通过更具文学性的笔触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许会更容易让普通读者产生代入感,进而被书中人物和故事所吸引。现在这样,感觉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而非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了,但说实话,感觉像是在读一本被精心打磨过的历史教科书,只不过是关于一个特定人物的。从头到尾,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能触动人心、让我产生共鸣的东西。我知道书中肯定详尽地记载了段祺瑞的一生,他的政治生涯、他的决策、他与那个动荡时代的互动。但遗憾的是,这些信息如同流水账般铺陈开来,缺乏一种鲜活的生命力。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段祺瑞,一个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抉择、甚至犯错的真实个体。书中对他的动机、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个人情感的描绘,显得尤为单薄。我试图去理解他做出某些重大决定时的考量,去感受他身处历史十字路口时的彷徨,但这些都被一层厚厚的历史叙述所遮蔽,让我难以窥见其内在的脉络。仿佛作者将他放在一个展柜里,仔细地陈列着他的“展品”,却忘了在他身上注入灵魂,让我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他的呼吸,他的悲欢。尽管细节丰富,但整体读来,我总感觉距离那个历史人物太远,像是在隔着一层玻璃观察,而不是真正地走近他。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感到一种疏离感,仿佛作者在用一种极其客观、甚至是冷冰冰的笔触来描绘段祺瑞。当然,历史传记需要严谨和客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个人理解和评价,或者说,一种情感的投入。这本书更像是对史料的堆砌和整理,对于段祺瑞的性格特点、他的人格魅力、甚至是他身上存在的争议之处,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位北洋时期的重要人物的,他是否认为段祺瑞是历史的罪人,还是身不由己的时代的牺牲品?抑或是二者兼有?但书中对此的探讨似乎非常有限,更多的是陈述“他做了什么”,而很少去探究“他为何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带来了什么更深远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即使我读完了厚厚的一本书,对段祺瑞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表面,缺乏一种深度和层次感。他似乎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被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的线索,而不是一个真正鲜活的、有复杂内心世界的个体。

评分

质量很好,价廉物美,我非常喜欢。

评分

了解一下当时的执政经历,今年的百本阅读计划之一,希望能够汲取到有益的知识!

评分

民国强人的传记

评分

不错,,,,,,,,,,,,

评分

老公买的,据说还不错,值得购买,信赖京东,品质有保障

评分

赶上双十一还是发货配送很快

评分

便宜实惠。强烈推荐购买 便宜实惠。强烈推荐购买

评分

便宜实惠。强烈推荐购买 便宜实惠。强烈推荐购买

评分

不错的书,很喜欢,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