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從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資料集(附導讀和解說)

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從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資料集(附導讀和解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費利剋斯·瑪麗亞·伽茨 編,金經言 譯
圖書標籤:
  • 音樂美學
  • 德國音樂
  • 音樂思想
  • 康德
  • 浪漫主義
  • 20世紀音樂
  • 音樂哲學
  • 文化史
  • 德奧文化
  • 美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音樂齣版社
ISBN:978710304808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2053
品牌:人民音樂齣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從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資料集(附導讀和解說)》是德國音樂美學傢、指揮傢伽茨編輯並於1929年齣版的一部音樂美學資料集。其中收集瞭德、奧等國48位作者論音樂和音樂美的相關文論(涉及1790年至1929年間齣版的86部著作)。
  《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從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資料集(附導讀和解說)》中大部分作者都是名聲顯赫的學界泰鬥,涉及的哲學傢有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等,文學傢有歌德、霍夫曼、施萊格爾兄弟、蒂剋等,作麯傢有舒曼、瓦格納、李斯特、勛伯格等,音樂學傢有裏曼、剋雷奇馬爾、豪澤格爾、漢斯立剋等,還有美學、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領軍人物。此外,編者在導論中介紹瞭他編寫《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從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資料集(附導讀和解說)》的目的及一種以他律和自律為主綫的係統分類方法,並運用這一方法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概述齣音樂美學各重要流派的主要特點。

作者簡介

  金經言,男,原籍浙江省蕭山市,1952年生於上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譯審、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學》編委、《中國音樂年鑒》副主編。曾先後獲德國外交部、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國際音樂學學會和國傢留學基金委奬學金或資助在德、奧、西、日等國考察和研修。主要從事德語音樂文獻翻譯、音樂書刊編輯、音樂學術信息和外國音樂社會學史的研究和教學。重要著述《Musikforschung in der V.R.China(1949-1988)》(1989)、《多聲世界》(2008)以及譯著《十九世紀東方音樂文化》(1985)、《西方音樂社會學現狀》(2002)、《音樂教育學與音樂社會學》(2008)等近20種共計數百萬字。

目錄

音樂美學主要流派的係統分類
導讀:音樂美學的主要流派

上篇 作為他律藝術的音樂(他律美學)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教條的內容美學判斷力批判(1790)
亨德爾與莎士比亞——論音樂美學(1868)
促進音樂釋義學發展的倡議(1902)
美的文學和藝術講演錄(1801/1802)
作為音樂理論生理學基礎的音感覺論(1862)
評漢斯立剋的《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1854)
德國美學史(1868)
第二章 形式美學(負內容美學)
論音樂之精神(1912)
判斷力批判(1790)
麵嚮音樂愛好者的音樂講演錄(1826)
第三章 部分的內容美學
作為錶現的音樂(1885)
柏遼茲和他的哈羅爾德交響麯(1855)
歌德書信集(1903)
為《拉摩的侄兒》所加的注釋(1805)
與愛剋曼的談話錄(1827)
音樂美學要義(1888)
貝多芬給瞭我們什麼?(1920)
第四章 假定論的內容美學(形式美學和內容美學的各種組閤)
未來的藝術作品(1850)
歌劇與戲劇(1851)
音樂與詩藝的分野——音樂美學研究(1856)
美與藝術——美學導論(1876/1877)
美學——美的心理學與藝術的心理學(1903)
第二部分(化身美學)
柏遼茲和他的哈羅爾德交響麯(1855)
美的哲學(1887)
論音樂的本質(1929)
美學或者美的科學(1857)
美學講演錄(1818/1820講演,1835)
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第一部:1819,第二部:1844)
附錄和補遺(1851)
遺稿

下篇 作為自律藝術的音樂(自律美學)
第一章 作為近似自律藝術的音樂
歌德書信(1790/1827)
編年史(1805)
歌德緻策爾特函(1799/1832)
談話錄(1830/1831)
關於藝術的格言和感想(1829)
卡利哥納(1800)
銘言(1834)
費迪南·希勒(1835)
柏遼茲的交響麯(幻想交響麯)(1835)
為鋼琴譜寫的幻想麯和隨想麯(1838)
為樂隊譜寫的交響麯(1843)
關於柏遼茲的音樂創作答格裏彭剋爾(1844)
朝拜貝多芬之旅(1840)
一個愉快的晚上(1841)
論序麯(1841)
論李斯特的交響詩(1857)
柏遼茲和他的哈羅爾德交響麯(1855)
莫紮特(1856)
看不見的共濟會(1793)
少不更事的年歲(1803/1805)
一位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內心傾訴(1797)
獻給藝術之友的藝術暢想麯(1799)
為瓦肯羅德的《藝術暢想麯》而作(1799)
雅典娜神殿片斷集(1798)
片斷集(1799)
卡洛風格的幻想篇(1814)
謝拉皮翁兄弟(1819)
關於音樂的一些短文(1820)
歌德和一個孩子的通信(1835)
未來音樂(1860)
論國傢與宗教(1864)
貝多芬(1870)
論歌劇的使命(1871)
關於“樂劇”這一稱謂(1872)
悲劇的誕生(1871)
貝多芬以後的交響樂(1897)
第二章 作為絕對自律藝術的音樂
美學研究(1819/1837)
從實踐觀點中産生的簡明哲學百科全書(1831)
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1854)
論音樂的美(1854)
一位音樂的拉奧孔(1855)
精神生活(1857)
論音樂與唱詞(1871)
美學引論(1876)
從形式美學的觀點看音樂的美和整體藝術作品(1877)
美學與普通藝術學(1906)
新音樂美學論稿(1907)
《浮士德博士》總譜序言提綱(1922)
音樂修養與音樂聽賞教育(1910)
論與唱詞的關係(1914)
“音想象論”思想(1916)
音樂無能新美學——腐敗的徵兆?(1920)
論音樂的本質(1924)
何謂“新”音樂?(1928)
瓦格納——事業中的一生(1924)
關於自律美學的若乾批判性思考(1929)
布魯剋納的交響麯(1914)
貝多芬(1927)
綫性對位基礎(1916)
浪漫主義和聲及其在瓦格納的《特裏斯坦》中的危機(1919)
布魯剋納(1925)

參考文獻
內容索引
附錄:本書原目錄

精彩書摘

  《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從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資料集(附導讀和解說)》:
  那份從篇幅上看很不起眼、但從內容上看卻是十分重要的文獻——《論音樂的美》0(萊比锡,1854)好像一定會引起音樂美學界的徹底變化。該書的作者,那位在維也納以觀點犀利的音樂批評傢齣名的愛德華·漢斯立剋博士,曾在維也納日報的副刊上發錶過此書的部分章節。這些文字沒少引起各方麵的關注。人們在這些文字中看到瞭極其尖銳的觀點,看到瞭嚮那些重要偏見發起的堅決進攻,尤其看到瞭嚮一種得到廣泛傳播的看法,即把音樂的本質置於情感的錶達之中的看法發起的堅決進攻。作者把這些文章匯集成一本小冊子,並增補瞭一些新內容,從而使這本小冊子成瞭一個互有關聯的整體。該書討論瞭音樂美學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問題,但並不要求本身就是一種音樂美學。漢斯立剋隻是謙虛地稱之為“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但是如果作者的觀點是正確的話,那麼整個音樂美學必將改變整個麵貌,這一點也是毋庸爭議的。
  作者論述的主要問題就是關於音樂的目的和內容的問題。他確定瞭兩個否認:情感既不是音樂的目的,也不是音樂的內容。美根本沒有目的,因為它是純粹的形式,而這形式可被任意的內容所填充,並因此可被用於不同的實用目的,但它自己除瞭(如果人們應該這麼說的話)自身之外並無其他東西。如果愉悅的情感是為瞭觀賞者,並是從觀賞者的觀賞中産生的,那麼這樣的情感與作為美的美毫不相乾。我懷著觀賞者在他觀賞時能得到滿足這樣一種特定的意圖可以嚮這位觀賞者展示美物,但是這種意圖與被展示物之美毫不相乾。美是美的,而且即使它不産生情感,它也始終是美的;甚至如果它既沒有被觀瞧也沒有被觀賞,它也還是美的。
  漢斯立剋猛烈抨擊那種認為音樂的美在於情感的産生②之中的偏見。他說,音樂隻能發齣沙沙聲、咆哮聲和怒號聲。隻是我們自己的心把愛與恨送進瞭音樂之中。音樂並不錶現情感,因為情感的特性並不能被具體的、處於音樂的構成範圍之外的想象和概念分離開。與觀念的圈子不同,音樂用其最特有的方式足以進行錶現。音樂所錶現的就是那些與聽得見的各種時間變化、各種力度變化和各種比例變化有關的東西,也就是增強的、消失的、急忙的、遲緩的、藝術上交織在一起的和簡單伴隨的以及諸如此類的觀念。作麯傢錶現的這種觀念主要並首先是純音樂的觀念。特定的、美的鏇律就齣現在作麯傢的幻想中。這鏇律應該除瞭它自己彆無其他。
  漢斯立剋進一步認為,這些純粹的樂音關係除瞭它自己之外還能顯現另外一些東西,比如直至想象到絕對之物,我們覺得這種看法是多餘的。絕對之物不是樂音關係,所以我們覺得它也不是音樂的。如果說它應該被音樂地錶現,那它是很難齣現的,或者說它隻能通過下述途徑纔能齣現:亦即使用瞭節奏的樂音隻有通過觀念的聯想(即間接地而不是直接地通過樂音)纔能喚醒崇高的概念,這就是絕對之物的概念。概念的聯想當然可以想得很遠,譬如羅森剋朗茨①把橙黃色看作高雅威嚴,把紫羅蘭色看作小市民的親切,把這樣的樂音看作是這樣的東西,把那樣的樂音看作是那樣的東西。漢斯立剋十分正確地說它並不是真正的錶達或錶現,而是把它稱之為在生理和心理上與情感的特性的一種關聯。如果我們繼續進行探討,那麼這種關聯就會把我們引嚮某些類比,即節奏中的、上述例子中的、振動的速度中的某些類比。比如這種速度就齣現在紅色(它作為有著最大振動數的顔色)與歡樂的快速運動之間。漢斯立剋是多麼贊賞這一點,這從他摘引的貝多芬的《普羅米修斯》序麯的那些例子就可以得到說明。如果他聽到的隻是他與節奏、與對稱、與互有關聯的音列發生著關係,而不是與極其強烈的情感發生著關係,那對於那些狂熱的情感愛好者來說,好像被兜頭澆瞭一盆冷水。但是美學傢卻要感謝他,因為這位曾經是音樂傢的他徹底粉碎瞭外行們的偏見。他有理由說,如果音樂必須錶現情感,那麼就將把全部中世紀多聲部對位樂麯一筆勾銷。但是如果說,為瞭謀取在理論上能站得住腳而必須無視那些大型的、有曆史和審美依據的藝術題材,那一定是錯誤的。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從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資料集(附導讀和解說)”的圖書簡介。 --- 《德奧名人論音樂與音樂美:從康德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資料集(附導讀與解說)》 內容導讀與價值解析 本書是一部匯集瞭德意誌與奧地利思想傢、作麯傢、評論傢關於音樂本質、美學觀念及哲學思辨的珍貴文獻集。它係統梳理瞭從啓濛運動晚期(以康德為標誌)到20世紀20年代末這一德語音樂美學發展的關鍵曆史脈絡,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德奧音樂傳統思想基礎的全麵視角。 本選集不僅是文獻的簡單匯編,更是一部精心策劃的學術導覽,通過對核心文本的精準選取、係統編排以及詳盡的導讀與解說,試圖構建起一條清晰的知識路徑,展現不同時代思想傢如何看待音樂的地位、結構、情感錶達與形而上學意義。 第一部分:啓濛的基石與審美的開端——康德與早期浪漫主義的醞釀 本捲的起點設定在伊曼努爾·康德的批判哲學語境下。康德對美的判斷、對藝術的理解,特彆是他對音樂在“美”與“崇高”之間定位的思考,構成瞭後續德奧美學討論的堅實基礎。選集中包含瞭對《判斷力批判》中相關論述的深入節選,著重分析其對音樂“形式美”與“內容意義”的界定如何影響瞭後來的浪漫主義思潮。 緊隨其後,我們進入瞭早期浪漫主義的萌芽階段。費希特、謝林等人的哲學思辨開始將音樂視為通往“絕對”或“無限”的獨特途徑。本部分精選瞭弗裏德裏希·荷爾德林、以及如諾瓦利斯等早期浪漫主義作傢對音樂的感悟,探討他們如何將音樂從純粹的感性愉悅提升到精神直覺的載體。這部分揭示瞭音樂在德國思想中從“被感知的藝術”嚮“被領悟的形而上學真理”轉化的關鍵一步。 第二部分:古典主義巔峰與浪漫主義的勃發——從古典主義的和諧到絕對音樂的宣言 進入19世紀,隨著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音樂實踐達到高峰,對音樂的理論探討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本部分著重收錄瞭與古典主義美學緊密相關的論述,例如對奏鳴麯式、麯式結構與情感邏輯的分析。 隨後,選集重點呈現瞭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美學的核心命題——“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k)的提齣與爭論。E.T.A.霍夫曼(E.T.A. Hoffmann)的評論,特彆是他對貝多芬的贊頌和對音樂神秘力量的描述,是理解浪漫主義音樂觀的基石。本部分詳細梳理瞭浪漫主義時期對“音樂的語言性”與“非語言性”的辯論,探討瞭音樂如何被視為一種獨立於文字、能夠直接錶達內在精神世界的藝術形式。 第三部分:美學思辨的成熟與哲學的介入——黑格爾、叔本華與瓦格納的世紀論戰 本階段是德奧音樂美學發展的高峰期,哲學思辨深度滲透到音樂分析中。 黑格爾的影響: 選集節選瞭黑格爾在《美學》中對音樂的論述,特彆是其將音樂視為“情感的直接顯現”以及其在藝術譜係中相對較低的地位的觀點。這為後來的理論傢提供瞭反思和批判的起點。 叔本華的決定性轉嚮: 阿圖爾·叔本華的哲學對音樂美學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本書集中展示瞭其核心觀點:音樂並非對現象世界的摹寫,而是對“意誌”本身的直接錶徵。通過對叔本華文本的細緻剖析,讀者可以理解音樂如何被提升至所有藝術形式的最高地位。 瓦格納的改革宣言: 理查德·瓦格納的《藝術作品的未來》是19世紀後半葉最具爆炸性的美學文獻之一。本部分收錄瞭瓦格納關於“總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的理論,以及他對歌劇結構、樂劇與戲劇整閤的論述,同時也包含瞭對歌劇美學中心主義的反駁與爭論。 第四部分:世紀之交的危機與轉嚮——尼采、形式主義的興起與對瓦格納的反思 進入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德奧音樂思想經曆瞭深刻的反思與轉嚮。 尼采的早期與晚期思想: 選集對比呈現瞭尼采早期在《悲劇的誕生》中對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劃分,以及他後期對瓦格納態度的轉變。這揭示瞭尼采如何用希臘悲劇視角來重估音樂的力量與局限性。 形式主義的勃興: 麵對浪漫主義晚期主觀情感的泛濫,以漢斯利剋(Eduard Hanslick)為代錶的形式主義者發齣瞭強有力的反擊。本書收錄瞭漢斯利剋關於音樂美本質在於“有形式的聲音運動”的論述,強調音樂的客觀結構與美感,而非訴諸於模糊的情感體驗。 對瓦格納的反思與新古典主義的萌芽: 隨著瓦格納主義的統治地位受到挑戰,新的思潮開始浮現。本部分還收錄瞭對瓦格納主義的反思性批評,以及對迴歸古典秩序、強調結構清晰性的早期探索的文獻節選。 第五部分:通往現代的邊緣——分析的深入與美學的碎片化(至20世紀20年代末) 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動蕩時期,德奧音樂美學開始走嚮分析的精細化和思想的碎片化。 本部分關注對具體音樂現象的深入分析,包括對和聲、對位法及麯式結構的嚴格考察,這些分析為20世紀的音樂學(Musicology)奠定瞭基礎。同時,也收錄瞭對錶現主義音樂(如勛伯格及阿諾德·勛伯格學派的早期理論探索)的理論嘗試,探討瞭當傳統調性體係崩潰時,美學如何應對無調性或十二音體係的挑戰。 導讀與解說體係 貫穿全書的是作者團隊提供的詳盡導讀與解說。這些導讀旨在: 1. 語境化: 將每一篇文獻置於其産生的時代背景(政治、哲學、社會)中進行解讀。 2. 術語解析: 解釋文本中涉及的特定哲學或美學詞匯,如“直觀”、“意誌”、“絕對”、“錶現”等。 3. 思想脈絡: 清晰勾勒齣前後文本之間的繼承、批判與反駁關係,幫助讀者理解德奧美學思想的“對話史”。 本書的獨特價值 本書並非僅僅呈現瞭一組曆史文本,而是提供瞭一套理解德奧音樂文化核心的工具。它使讀者能夠超越對具體作品的感性欣賞,進入到那些深刻定義瞭西方藝術哲學進程的智力領域。通過對這些原始資料的係統研讀,讀者將能更全麵地把握從對理性的贊美到對意誌的崇拜,再到對結構與錶現的再定義的百年美學演變曆程。對於音樂史研究者、美學專業學生以及對西方哲學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頭參考資料。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音樂的理解都停留在“好聽”和“感動”的層麵,卻鮮少能用更深刻的理論去解釋這份感受。這本書的名字,"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痛點。康德,這位偉大的哲學傢,他的思想體係是如此龐大深邃,我一直想知道,他是如何將他那嚴謹的哲學框架應用於音樂這種如此感性的藝術形式的。他對於美的定義,對於愉悅感的産生,是否能為我理解音樂的魅力提供新的視角?而早期浪漫派,他們的音樂總是充滿瞭情感的張力和對內心世界的探索,他們對音樂美的理解,想必與康德的理性主義有著鮮明的對比,又或許是某種意義上的融閤?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他們之間思想的碰撞和發展。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這個時期正值現代音樂實驗風起雲湧,我相信這裏麵一定會有顛覆性的觀點,會挑戰我過去對音樂的認知。而且,書中所附的“導讀和解說”,對我來說是關鍵,這能夠讓我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那些可能比較抽象的哲學概念,讓我能夠真正理解這些音樂美學理論的內涵,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

評分

作為一名對西方古典音樂有著深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連接音樂實踐與哲學思考的橋梁。這本書的標題,"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恰恰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寶藏。康德的哲學體係,尤其是他對美的判斷,我一直很好奇他將如何應用於音樂,這個似乎最難以用理性去完全捕捉的藝術形式。他對於音樂的“遊戲”和“享樂”的看法,在我看來,必定會引發一係列的思考。而早期浪漫派,那些充滿激情的靈魂,他們的音樂總是能觸動我最深層的情感,他們對音樂美的理解,我想象著會充滿對自然、對個人情感的贊頌,甚至可能會將音樂視為一種精神的升華。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這是一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時代,我相信這裏麵一定會有關於音樂新形式、新理論的探討,能夠讓我看到音樂發展的更多可能性。書中的“導讀和解說”,對於我這樣一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它能幫助我理解那些復雜的哲學論述和曆史背景,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欣賞和理解音樂之美。

評分

我對音樂的熱愛,更多的是一種感性的體驗,但內心深處總渴望能找到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吸引瞭我,"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這不正是我一直以來尋覓的嗎?康德,這位哲學的巨人,他嚴謹的邏輯和對美的普遍性追求,會如何體現在對音樂的看法上?我猜想,他的理論或許會揭示齣音樂何以能觸動我們的靈魂,又何以能超越個體經驗的限製。早期浪漫派,他們的音樂總是能喚起我內心深處的共鳴,那種奔放的熱情、對自由的嚮往,他們對音樂美的闡述,想必會充滿詩意和激情,甚至可能將音樂與自然、情感、精神世界緊密聯係起來。而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這個時期聽起來就充滿瞭變革的氣息,我相信其中蘊含著對傳統音樂觀念的挑戰和對未來音樂發展的深刻預見。特彆是“導讀和解說”的部分,這對我這樣的普通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意味著我不會迷失在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論證中,而是能獲得清晰的指引,循序漸進地領悟書中的精髓,真正做到“讀懂”而非“看懂”。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音樂美學領域充滿瞭好奇,特彆是想深入瞭解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是如何看待音樂的。德奧地區,康德、早期浪漫派,這些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想象著他們筆下的音樂,一定有其獨特的魅力。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裏找到康德關於音樂的哲學思考,他那種理性而深刻的分析,會如何應用於音樂的審美體驗?還有早期浪漫派,他們的音樂常常帶著濃烈的情感和對自然的崇拜,他們對音樂美的解讀又會有怎樣的突破?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音樂美學,這個時期正值現代音樂思潮的湧動,我相信這裏麵一定有許多前沿而又引人深思的觀點。我尤其看重“附導讀和解說”這一點,因為我並非專業的音樂學傢,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些復雜的哲學理論和音樂評論,不再隻是望洋興嘆。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與這些偉大的頭腦對話,讓我真正領略音樂美學的深邃與廣闊。

評分

我一直對西方音樂史,尤其是德國音樂的發展脈絡非常感興趣。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絕佳的契機,能夠係統地梳理和理解不同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核心。從康德的先驗論,到早期浪漫派對個體情感和主觀體驗的強調,再到20世紀初德國音樂理論的多元化發展,這本身就是一條極具吸引力的思想演進綫索。我尤其好奇康德是如何在《判斷力批判》等著作中對音樂進行界定的,他的“無目的的閤目的性”原則在音樂領域是否得到充分的體現?而早期浪漫派,如施萊爾馬赫、荷爾德林等人,他們的音樂觀如何與當時的哲學思潮相互影響?20世紀20年代末,瓦格納主義的餘波未平,新音樂的萌芽正在滋長,這個時期的音樂美學,必然充滿瞭張力和探索,可能會涉及對傳統調性、和聲、甚至音樂本體的重新思考。這本書提供的“導讀和解說”,對於理解這些跨越時代的思想碰撞,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橋梁,它能幫助我理清不同學派之間的關係,把握各個時期音樂美學的重點與難點。

評分

不錯,精美

評分

瞭解一下,很有意思的東西。

評分

好評

評分

不錯,精美

評分

書包裝的很好

評分

哦哦哦

評分

瞭解一下,很有意思的東西。

評分

書包裝的很好

評分

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