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从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资料集(附导读和解说)

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从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资料集(附导读和解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费利克斯·玛丽亚·伽茨 编,金经言 译
图书标签:
  • 音乐美学
  • 德国音乐
  • 音乐思想
  • 康德
  • 浪漫主义
  • 20世纪音乐
  • 音乐哲学
  • 文化史
  • 德奥文化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8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2053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从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资料集(附导读和解说)》是德国音乐美学家、指挥家伽茨编辑并于1929年出版的一部音乐美学资料集。其中收集了德、奥等国48位作者论音乐和音乐美的相关文论(涉及1790年至1929年间出版的86部著作)。
  《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从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资料集(附导读和解说)》中大部分作者都是名声显赫的学界泰斗,涉及的哲学家有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文学家有歌德、霍夫曼、施莱格尔兄弟、蒂克等,作曲家有舒曼、瓦格纳、李斯特、勋伯格等,音乐学家有里曼、克雷奇马尔、豪泽格尔、汉斯立克等,还有美学、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领军人物。此外,编者在导论中介绍了他编写《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从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资料集(附导读和解说)》的目的及一种以他律和自律为主线的系统分类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概述出音乐美学各重要流派的主要特点。

作者简介

  金经言,男,原籍浙江省萧山市,1952年生于上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译审、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编委、《中国音乐年鉴》副主编。曾先后获德国外交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国际音乐学学会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或资助在德、奥、西、日等国考察和研修。主要从事德语音乐文献翻译、音乐书刊编辑、音乐学术信息和外国音乐社会学史的研究和教学。重要著述《Musikforschung in der V.R.China(1949-1988)》(1989)、《多声世界》(2008)以及译著《十九世纪东方音乐文化》(1985)、《西方音乐社会学现状》(2002)、《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2008)等近20种共计数百万字。

目录

音乐美学主要流派的系统分类
导读: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

上篇 作为他律艺术的音乐(他律美学)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教条的内容美学判断力批判(1790)
亨德尔与莎士比亚——论音乐美学(1868)
促进音乐释义学发展的倡议(1902)
美的文学和艺术讲演录(1801/1802)
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学基础的音感觉论(1862)
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1854)
德国美学史(1868)
第二章 形式美学(负内容美学)
论音乐之精神(1912)
判断力批判(1790)
面向音乐爱好者的音乐讲演录(1826)
第三章 部分的内容美学
作为表现的音乐(1885)
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1855)
歌德书信集(1903)
为《拉摩的侄儿》所加的注释(1805)
与爱克曼的谈话录(1827)
音乐美学要义(1888)
贝多芬给了我们什么?(1920)
第四章 假定论的内容美学(形式美学和内容美学的各种组合)
未来的艺术作品(1850)
歌剧与戏剧(1851)
音乐与诗艺的分野——音乐美学研究(1856)
美与艺术——美学导论(1876/1877)
美学——美的心理学与艺术的心理学(1903)
第二部分(化身美学)
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1855)
美的哲学(1887)
论音乐的本质(1929)
美学或者美的科学(1857)
美学讲演录(1818/1820讲演,1835)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部:1819,第二部:1844)
附录和补遗(1851)
遗稿

下篇 作为自律艺术的音乐(自律美学)
第一章 作为近似自律艺术的音乐
歌德书信(1790/1827)
编年史(1805)
歌德致策尔特函(1799/1832)
谈话录(1830/1831)
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9)
卡利哥纳(1800)
铭言(1834)
费迪南·希勒(1835)
柏辽兹的交响曲(幻想交响曲)(1835)
为钢琴谱写的幻想曲和随想曲(1838)
为乐队谱写的交响曲(1843)
关于柏辽兹的音乐创作答格里彭克尔(1844)
朝拜贝多芬之旅(1840)
一个愉快的晚上(1841)
论序曲(1841)
论李斯特的交响诗(1857)
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1855)
莫扎特(1856)
看不见的共济会(1793)
少不更事的年岁(1803/1805)
一位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1797)
献给艺术之友的艺术畅想曲(1799)
为瓦肯罗德的《艺术畅想曲》而作(1799)
雅典娜神殿片断集(1798)
片断集(1799)
卡洛风格的幻想篇(1814)
谢拉皮翁兄弟(1819)
关于音乐的一些短文(1820)
歌德和一个孩子的通信(1835)
未来音乐(1860)
论国家与宗教(1864)
贝多芬(1870)
论歌剧的使命(1871)
关于“乐剧”这一称谓(1872)
悲剧的诞生(1871)
贝多芬以后的交响乐(1897)
第二章 作为绝对自律艺术的音乐
美学研究(1819/1837)
从实践观点中产生的简明哲学百科全书(1831)
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1854)
论音乐的美(1854)
一位音乐的拉奥孔(1855)
精神生活(1857)
论音乐与唱词(1871)
美学引论(1876)
从形式美学的观点看音乐的美和整体艺术作品(1877)
美学与普通艺术学(1906)
新音乐美学论稿(1907)
《浮士德博士》总谱序言提纲(1922)
音乐修养与音乐听赏教育(1910)
论与唱词的关系(1914)
“音想象论”思想(1916)
音乐无能新美学——腐败的征兆?(1920)
论音乐的本质(1924)
何谓“新”音乐?(1928)
瓦格纳——事业中的一生(1924)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1929)
布鲁克纳的交响曲(1914)
贝多芬(1927)
线性对位基础(1916)
浪漫主义和声及其在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中的危机(1919)
布鲁克纳(1925)

参考文献
内容索引
附录:本书原目录

精彩书摘

  《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从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资料集(附导读和解说)》:
  那份从篇幅上看很不起眼、但从内容上看却是十分重要的文献——《论音乐的美》0(莱比锡,1854)好像一定会引起音乐美学界的彻底变化。该书的作者,那位在维也纳以观点犀利的音乐批评家出名的爱德华·汉斯立克博士,曾在维也纳日报的副刊上发表过此书的部分章节。这些文字没少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人们在这些文字中看到了极其尖锐的观点,看到了向那些重要偏见发起的坚决进攻,尤其看到了向一种得到广泛传播的看法,即把音乐的本质置于情感的表达之中的看法发起的坚决进攻。作者把这些文章汇集成一本小册子,并增补了一些新内容,从而使这本小册子成了一个互有关联的整体。该书讨论了音乐美学中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但并不要求本身就是一种音乐美学。汉斯立克只是谦虚地称之为“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但是如果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整个音乐美学必将改变整个面貌,这一点也是毋庸争议的。
  作者论述的主要问题就是关于音乐的目的和内容的问题。他确定了两个否认:情感既不是音乐的目的,也不是音乐的内容。美根本没有目的,因为它是纯粹的形式,而这形式可被任意的内容所填充,并因此可被用于不同的实用目的,但它自己除了(如果人们应该这么说的话)自身之外并无其他东西。如果愉悦的情感是为了观赏者,并是从观赏者的观赏中产生的,那么这样的情感与作为美的美毫不相干。我怀着观赏者在他观赏时能得到满足这样一种特定的意图可以向这位观赏者展示美物,但是这种意图与被展示物之美毫不相干。美是美的,而且即使它不产生情感,它也始终是美的;甚至如果它既没有被观瞧也没有被观赏,它也还是美的。
  汉斯立克猛烈抨击那种认为音乐的美在于情感的产生②之中的偏见。他说,音乐只能发出沙沙声、咆哮声和怒号声。只是我们自己的心把爱与恨送进了音乐之中。音乐并不表现情感,因为情感的特性并不能被具体的、处于音乐的构成范围之外的想象和概念分离开。与观念的圈子不同,音乐用其最特有的方式足以进行表现。音乐所表现的就是那些与听得见的各种时间变化、各种力度变化和各种比例变化有关的东西,也就是增强的、消失的、急忙的、迟缓的、艺术上交织在一起的和简单伴随的以及诸如此类的观念。作曲家表现的这种观念主要并首先是纯音乐的观念。特定的、美的旋律就出现在作曲家的幻想中。这旋律应该除了它自己别无其他。
  汉斯立克进一步认为,这些纯粹的乐音关系除了它自己之外还能显现另外一些东西,比如直至想象到绝对之物,我们觉得这种看法是多余的。绝对之物不是乐音关系,所以我们觉得它也不是音乐的。如果说它应该被音乐地表现,那它是很难出现的,或者说它只能通过下述途径才能出现:亦即使用了节奏的乐音只有通过观念的联想(即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通过乐音)才能唤醒崇高的概念,这就是绝对之物的概念。概念的联想当然可以想得很远,譬如罗森克朗茨①把橙黄色看作高雅威严,把紫罗兰色看作小市民的亲切,把这样的乐音看作是这样的东西,把那样的乐音看作是那样的东西。汉斯立克十分正确地说它并不是真正的表达或表现,而是把它称之为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情感的特性的一种关联。如果我们继续进行探讨,那么这种关联就会把我们引向某些类比,即节奏中的、上述例子中的、振动的速度中的某些类比。比如这种速度就出现在红色(它作为有着最大振动数的颜色)与欢乐的快速运动之间。汉斯立克是多么赞赏这一点,这从他摘引的贝多芬的《普罗米修斯》序曲的那些例子就可以得到说明。如果他听到的只是他与节奏、与对称、与互有关联的音列发生着关系,而不是与极其强烈的情感发生着关系,那对于那些狂热的情感爱好者来说,好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但是美学家却要感谢他,因为这位曾经是音乐家的他彻底粉碎了外行们的偏见。他有理由说,如果音乐必须表现情感,那么就将把全部中世纪多声部对位乐曲一笔勾销。但是如果说,为了谋取在理论上能站得住脚而必须无视那些大型的、有历史和审美依据的艺术题材,那一定是错误的。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从康德和早期浪漫派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资料集(附导读和解说)”的图书简介。 --- 《德奥名人论音乐与音乐美:从康德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资料集(附导读与解说)》 内容导读与价值解析 本书是一部汇集了德意志与奥地利思想家、作曲家、评论家关于音乐本质、美学观念及哲学思辨的珍贵文献集。它系统梳理了从启蒙运动晚期(以康德为标志)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一德语音乐美学发展的关键历史脉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德奥音乐传统思想基础的全面视角。 本选集不仅是文献的简单汇编,更是一部精心策划的学术导览,通过对核心文本的精准选取、系统编排以及详尽的导读与解说,试图构建起一条清晰的知识路径,展现不同时代思想家如何看待音乐的地位、结构、情感表达与形而上学意义。 第一部分:启蒙的基石与审美的开端——康德与早期浪漫主义的酝酿 本卷的起点设定在伊曼努尔·康德的批判哲学语境下。康德对美的判断、对艺术的理解,特别是他对音乐在“美”与“崇高”之间定位的思考,构成了后续德奥美学讨论的坚实基础。选集中包含了对《判断力批判》中相关论述的深入节选,着重分析其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意义”的界定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 紧随其后,我们进入了早期浪漫主义的萌芽阶段。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哲学思辨开始将音乐视为通往“绝对”或“无限”的独特途径。本部分精选了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以及如诺瓦利斯等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对音乐的感悟,探讨他们如何将音乐从纯粹的感性愉悦提升到精神直觉的载体。这部分揭示了音乐在德国思想中从“被感知的艺术”向“被领悟的形而上学真理”转化的关键一步。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巅峰与浪漫主义的勃发——从古典主义的和谐到绝对音乐的宣言 进入19世纪,随着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音乐实践达到高峰,对音乐的理论探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本部分着重收录了与古典主义美学紧密相关的论述,例如对奏鸣曲式、曲式结构与情感逻辑的分析。 随后,选集重点呈现了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核心命题——“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k)的提出与争论。E.T.A.霍夫曼(E.T.A. Hoffmann)的评论,特别是他对贝多芬的赞颂和对音乐神秘力量的描述,是理解浪漫主义音乐观的基石。本部分详细梳理了浪漫主义时期对“音乐的语言性”与“非语言性”的辩论,探讨了音乐如何被视为一种独立于文字、能够直接表达内在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 第三部分:美学思辨的成熟与哲学的介入——黑格尔、叔本华与瓦格纳的世纪论战 本阶段是德奥音乐美学发展的高峰期,哲学思辨深度渗透到音乐分析中。 黑格尔的影响: 选集节选了黑格尔在《美学》中对音乐的论述,特别是其将音乐视为“情感的直接显现”以及其在艺术谱系中相对较低的地位的观点。这为后来的理论家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的起点。 叔本华的决定性转向: 阿图尔·叔本华的哲学对音乐美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书集中展示了其核心观点:音乐并非对现象世界的摹写,而是对“意志”本身的直接表征。通过对叔本华文本的细致剖析,读者可以理解音乐如何被提升至所有艺术形式的最高地位。 瓦格纳的改革宣言: 理查德·瓦格纳的《艺术作品的未来》是19世纪后半叶最具爆炸性的美学文献之一。本部分收录了瓦格纳关于“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理论,以及他对歌剧结构、乐剧与戏剧整合的论述,同时也包含了对歌剧美学中心主义的反驳与争论。 第四部分:世纪之交的危机与转向——尼采、形式主义的兴起与对瓦格纳的反思 进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奥音乐思想经历了深刻的反思与转向。 尼采的早期与晚期思想: 选集对比呈现了尼采早期在《悲剧的诞生》中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划分,以及他后期对瓦格纳态度的转变。这揭示了尼采如何用希腊悲剧视角来重估音乐的力量与局限性。 形式主义的勃兴: 面对浪漫主义晚期主观情感的泛滥,以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者发出了强有力的反击。本书收录了汉斯利克关于音乐美本质在于“有形式的声音运动”的论述,强调音乐的客观结构与美感,而非诉诸于模糊的情感体验。 对瓦格纳的反思与新古典主义的萌芽: 随着瓦格纳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新的思潮开始浮现。本部分还收录了对瓦格纳主义的反思性批评,以及对回归古典秩序、强调结构清晰性的早期探索的文献节选。 第五部分:通往现代的边缘——分析的深入与美学的碎片化(至20世纪20年代末) 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动荡时期,德奥音乐美学开始走向分析的精细化和思想的碎片化。 本部分关注对具体音乐现象的深入分析,包括对和声、对位法及曲式结构的严格考察,这些分析为20世纪的音乐学(Musicology)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收录了对表现主义音乐(如勋伯格及阿诺德·勋伯格学派的早期理论探索)的理论尝试,探讨了当传统调性体系崩溃时,美学如何应对无调性或十二音体系的挑战。 导读与解说体系 贯穿全书的是作者团队提供的详尽导读与解说。这些导读旨在: 1. 语境化: 将每一篇文献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哲学、社会)中进行解读。 2. 术语解析: 解释文本中涉及的特定哲学或美学词汇,如“直观”、“意志”、“绝对”、“表现”等。 3. 思想脉络: 清晰勾勒出前后文本之间的继承、批判与反驳关系,帮助读者理解德奥美学思想的“对话史”。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并非仅仅呈现了一组历史文本,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德奥音乐文化核心的工具。它使读者能够超越对具体作品的感性欣赏,进入到那些深刻定义了西方艺术哲学进程的智力领域。通过对这些原始资料的系统研读,读者将能更全面地把握从对理性的赞美到对意志的崇拜,再到对结构与表现的再定义的百年美学演变历程。对于音乐史研究者、美学专业学生以及对西方哲学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音乐美学领域充满了好奇,特别是想深入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看待音乐的。德奥地区,康德、早期浪漫派,这些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想象着他们笔下的音乐,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康德关于音乐的哲学思考,他那种理性而深刻的分析,会如何应用于音乐的审美体验?还有早期浪漫派,他们的音乐常常带着浓烈的情感和对自然的崇拜,他们对音乐美的解读又会有怎样的突破?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这个时期正值现代音乐思潮的涌动,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许多前沿而又引人深思的观点。我尤其看重“附导读和解说”这一点,因为我并非专业的音乐学家,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哲学理论和音乐评论,不再只是望洋兴叹。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与这些伟大的头脑对话,让我真正领略音乐美学的深邃与广阔。

评分

我对音乐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但内心深处总渴望能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寻觅的吗?康德,这位哲学的巨人,他严谨的逻辑和对美的普遍性追求,会如何体现在对音乐的看法上?我猜想,他的理论或许会揭示出音乐何以能触动我们的灵魂,又何以能超越个体经验的限制。早期浪漫派,他们的音乐总是能唤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那种奔放的热情、对自由的向往,他们对音乐美的阐述,想必会充满诗意和激情,甚至可能将音乐与自然、情感、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而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这个时期听起来就充满了变革的气息,我相信其中蕴含着对传统音乐观念的挑战和对未来音乐发展的深刻预见。特别是“导读和解说”的部分,这对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意味着我不会迷失在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中,而是能获得清晰的指引,循序渐进地领悟书中的精髓,真正做到“读懂”而非“看懂”。

评分

作为一名对西方古典音乐有着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连接音乐实践与哲学思考的桥梁。这本书的标题,"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恰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康德的哲学体系,尤其是他对美的判断,我一直很好奇他将如何应用于音乐,这个似乎最难以用理性去完全捕捉的艺术形式。他对于音乐的“游戏”和“享乐”的看法,在我看来,必定会引发一系列的思考。而早期浪漫派,那些充满激情的灵魂,他们的音乐总是能触动我最深层的情感,他们对音乐美的理解,我想象着会充满对自然、对个人情感的赞颂,甚至可能会将音乐视为一种精神的升华。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我相信这里面一定会有关于音乐新形式、新理论的探讨,能够让我看到音乐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书中的“导读和解说”,对于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能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哲学论述和历史背景,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之美。

评分

我一直对西方音乐史,尤其是德国音乐的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能够系统地梳理和理解不同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从康德的先验论,到早期浪漫派对个体情感和主观体验的强调,再到20世纪初德国音乐理论的多元化发展,这本身就是一条极具吸引力的思想演进线索。我尤其好奇康德是如何在《判断力批判》等著作中对音乐进行界定的,他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在音乐领域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早期浪漫派,如施莱尔马赫、荷尔德林等人,他们的音乐观如何与当时的哲学思潮相互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瓦格纳主义的余波未平,新音乐的萌芽正在滋长,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必然充满了张力和探索,可能会涉及对传统调性、和声、甚至音乐本体的重新思考。这本书提供的“导读和解说”,对于理解这些跨越时代的思想碰撞,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桥梁,它能帮助我理清不同学派之间的关系,把握各个时期音乐美学的重点与难点。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音乐的理解都停留在“好听”和“感动”的层面,却鲜少能用更深刻的理论去解释这份感受。这本书的名字,"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痛点。康德,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是如此庞大深邃,我一直想知道,他是如何将他那严谨的哲学框架应用于音乐这种如此感性的艺术形式的。他对于美的定义,对于愉悦感的产生,是否能为我理解音乐的魅力提供新的视角?而早期浪漫派,他们的音乐总是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们对音乐美的理解,想必与康德的理性主义有着鲜明的对比,又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融合?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他们之间思想的碰撞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音乐美学,这个时期正值现代音乐实验风起云涌,我相信这里面一定会有颠覆性的观点,会挑战我过去对音乐的认知。而且,书中所附的“导读和解说”,对我来说是关键,这能够让我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那些可能比较抽象的哲学概念,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这些音乐美学理论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

评分

者论述的主要问题就是关于音乐的目的和内容的问题。他确定了两个否认:情感既不是音乐的目的,也不是音乐的内容。美根本没有目的,因为它是纯粹的形式,而这形式可被任意的内容所填充,并因此可被用于不同的实用目的,但它自己除了(如果人们应该这么说的话)自身之外并无其他东西。如果愉悦的情感是为了观赏者,并是从观赏者的观赏中产生的,那么这样的情感与作为美的美毫不相干。

评分

者论述的主要问题就是关于音乐的目的和内容的问题。他确定了两个否认:情感既不是音乐的目的,也不是音乐的内容。美根本没有目的,因为它是纯粹的形式,而这形式可被任意的内容所填充,并因此可被用于不同的实用目的,但它自己除了(如果人们应该这么说的话)自身之外并无其他东西。如果愉悦的情感是为了观赏者,并是从观赏者的观赏中产生的,那么这样的情感与作为美的美毫不相干。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90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牌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

评分

书包装的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精美

评分

哦哦哦

评分

书包装的很好

评分

好深奥 不过很棒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