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

大先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静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派
  • 悬疑
  • 推理
  • 犯罪
  • 人性
  • 心理
  • 反转
  • 剧情
  • 小说
  • 现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64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4963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陈丹青倾力推荐,刀尔登作序,著名演员赵立新倾情出演并推荐,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获奖作品!

2.李静为我们呈现的鲁迅,是一个在历史夹缝中备受煎熬的鲁迅,是一个你从未认识过的鲁迅,也是最复杂最本真的鲁迅:

一个为“白心”幽鬼(民众的冤魂)复仇的义人;

一个以“背德者”面目出现的道德家;

奴隶价值观的摧毁者;

一个被“不信上帝者”所冷漠的先知;

自感匮乏、拒绝获救的拯救者;

一面要直面真实,一面撅住自欺的希望。

3.李静写的是李静的鲁迅,正如鲁迅写的是鲁迅的中国。

李静所展现的鲁迅,有利于读者鉴别面对历史和现实的诚实,有利于读者理解鲁迅这个让中国人永远爱、永远痛、永远绕不过去的复杂形象。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大先生》是以鲁迅为原型创作的话剧。这是第1次将鲁迅形象搬上话剧舞台的尝试。

李静所写的鲁迅,不是预期之中的历史叙事,也没有示人以耳熟能详的“斗士和导师”面目,而是从鲁迅的临终时刻写起,用意识流结构贯穿起他生前逝后最痛苦、最困惑的心结——那是一个历史夹缝中备受煎熬的形象。

李静的“自白”向我们讲述了她艰难的创作过程,有利于读者鉴别面对历史和现实的诚实。

李静与陈丹青和赵立新的深入访谈,有利于读者理解鲁迅这个让中国人永远爱、永远痛、永远绕不过去的复杂形象。

作者简介

李静,文学评论家,剧作家。北京日报副刊编辑。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以评论王小波、莫言、木心等作家获得2011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以剧本《大先生》获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

已出版《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等作品。

精彩书评

我们通常会说鲁迅内心非常黑暗,结果我发现李静的内心也黑暗。

她的“鲁迅”被她浸得很深,像是详详细细的长篇噩梦,然后她仔细钻进脑子回想这梦。

我很惊异她黑暗的想像力,而且这想象力好像货源很足。
——陈丹青

目录

大先生——无场次非历史剧·001

自白·077

我为什么这样写鲁迅?·078

鲁迅,戏剧创作的“百慕大三角”·083

一个戏剧菜鸟的“鲁迅”编造史·088

写作的灵魂想象力·102

爱的信誓·105

该怎么谈你呢,先生?·107

看,这个人·111

致 X.D.·115

致 L.·117

《非攻》的动词及其他·119

李静、陈丹青、赵立新三人谈·129

《大先生》,大先生及其他·130

残稿·187

盛宴·188

起殇·198

兄弟·207

血绳·211

知己·220


后记·226

精彩书摘

自白:我为什么这样写鲁迅?
我声称要写话剧《鲁迅》至少三四年了,一直干打雷不下雨。朋友们渐渐把它当作了一件可以原谅的事,安慰我说:“没关系,鲁迅从死掉那天起就有人要写他,不是一直没人写出来吗?你不是唯一的倒霉蛋。”其实不是的。萧红在鲁迅先生逝世五年后就创作了默剧《民族魂鲁迅》,日本剧作家井上厦在 20世纪 90年代也写出了诙谐风趣的《上海月亮》。只能说,1949年之后的中国剧作家还没有足够幸运的时机和灵感,来自由地呈现这位天才而复杂的作家。2012年 2月,我不敢相信摩挲了三年的话剧剧本《鲁迅》,真的在我手中完成了。
朋友们看完,有激动赞赏的,有不以为然的,更多的是有些惊讶:“你为什么这样写他呢?”的确,我的《鲁迅》不是预期之中的历史剧,也没有示人以耳熟能详的“斗士和导师”面目,而是从鲁迅的临终时刻写起,用意识流结构贯穿起他生前逝后最痛苦、最困惑的心结——那是一个历史夹缝中备受煎熬的形象,我试图让他成为一面破碎的镜子,同时照照我们的历史和现在。他逝后的事怎么出现在意识里呢?是呀,这个技巧我想了很久,此处就卖个关子吧。
鲁迅先生的伴侣许广平有篇回忆文章《最后的一天》,作于1936年 11月 5日,落款注明“先生死后的二星期又四天”,里头写到一个细节:10月 19日零时——那时距先生辞世只有五个多小时了——许先生给他揩手汗,“他就紧握我的手,而且好几次如此。陪在旁边,他就说:‘时候不早了,你也可以睡了。’我说:‘我不瞌睡。’为了使他满意,我就对面斜靠在床脚上。好几次,他抬起头来看我,我也照样看他。有时我还陪笑的告诉他病似乎轻松些了。但他不说什么又躺下了。也许这时他有什么预感吗?他没有说。我是没有想到问。后来连揩手汗时,他紧握我的手,我也没有勇气回握他了。我怕刺激他难过,我装做不知道。轻轻的放松他的手,给他盖好棉被。后来回想:我不知道,应不应该也紧握他的手,甚至紧紧的拥抱住他,在死神的手里把我的敬爱的人夺回来。如今是迟了!死神奏凯歌了。我那追不回来的后悔呀。”
这段话如同一个伤口,使我在构思过程中不时感到疼痛。这个人的勇毅和脆弱,炽烈和敏感,沉默和爆发,克制和缠绵……时刻对立共存在他矛盾的天性中,直到最后一息,仍彼此纠缠欲说还休。在那生死交界的时刻,爱人未能给他默契的回握和陪伴。
他孤单地踏上了无法回归的旅程。我不知许广平先生如何挨过那些心碎自责的日子。我只知,我的《鲁迅》必须从临终这一刻开始——它是一口沸腾的深井,吸引我跳进去。
跳进去之后,最要紧的是选择——让哪些场景进入主人公的意识中?意识流的好处是自由,坏处是容易飞散,飞散不好,观众就会打哈欠——这一点,戏剧着实和小说不同。彼得·布鲁克(PeterBrook)早就警告过:“戏剧这种形式是多么脆弱而难以维系,因为这小小的生命火花得点燃舞台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对剧作者来说,点燃火花的实验室在其自心。在浩如烟海的鲁迅著作和相关回忆录中,我生平第一次以偷窥癖的嗅觉和冷血,搜寻他的痛苦、纠结、迷误和软肋,从中提炼我需要的火花。我要写的不是领袖敕封的“圣人”——所谓“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和“空前的民族英雄”,也不是大众追捧的“凡人”——所谓最有人情味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师长”。不。我要写的是一个复杂而本真的心灵。他的伟大和限度,创痛和呼告,我不想辜负。
鲁迅的平生,有三大伤心——早年不幸的婚姻,中年兄弟失和,晚年与全心扶助的左翼力量闹得不愉快。他的身后,则留下了一个谜团,这谜团他若地下有知,一定更其痛苦——他虽一生致力于反抗专制强权、帮助弱者追求自由,若干年后却被弱者拥戴出来的最高领袖把他当作自己囚禁自由的盟友。《鲁迅全集》是“文革”时期唯一公开出版的伟人全集(连革命导师们都只能出选集),一个通过注释和各种回忆录而改造包装出来的横眉冷对、痛打落水狗的“棍子”形象,使伤痕累累的人们唯一想要对他做的,就是厌倦和逃离。时至今日,关于“为何鲁迅能被权力利用”的问题,在中国学术界依然争论不休。
我决定以我的方式,在剧作中触及这一切。并非因为这些事件是鲁迅人生中最有争议、最赚眼球的内容,而是因为,它们最能显现他贯穿一生的精神逻辑。这个逻辑,既是鲁迅精神复杂性的成因,也是作为戏剧主人公的他,精神戏剧性之核心所在。这个逻辑是什么呢?
说来话长,归结起来便是“爱与自由的悖论”。这里的“爱”,不是爱情,而是牺牲之爱,舍我之爱,类似十字架上的耶稣之爱。不同的是:耶稣为彼岸的天国而牺牲,鲁迅为地上的天国而舍我——他太爱那些无依的灵魂,放不下弱者的眼泪,他希望自己加入的战斗能给他们现世的超度和安慰。因此,“眼泪”是这部剧作的核心词。但先生的经验和理性尚未认识到:凡以“地上天国”之名建造的,莫不是人间地狱;在这过程中,崇高的牺牲者托举起来的不是众生的自由,而是“人神”的僭越。但他自由的天性却已预感到这种危险,因此他最终的选择是:左右开弓的独自“横站”。
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鲁迅一生都往来奔突于律令般的“爱”
和天性的“自由”之间,以自我牺牲始,以逃离桎梏终——直到
生命的尽头。这个孤独伟大的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性永远属于现在进行时,其烈度不因时代变迁而稍减。望着他寂寥的背影,我感到如果再不走近他,就永远走不近他了。对他的负心已久,我只想以我的《鲁迅》,稍稍减轻自己的亏欠。
2013年 1月
鲁迅,戏剧创作的“百慕大三角”
自 2009年初我接受导演的约稿,到 2012年 2月完成,话剧剧本《鲁迅》经历了三年多的孕育期。2013年 1月,《天涯》杂志打破从不刊发剧作的惯例,将其全文发表,此事在文本阶段才告结束。
有人问:你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写一部不到三万字的《鲁迅》呢?想了下,时间长当然是因为自己思致愚钝、准备不足,而这么长时间却没放弃,则是为了对鲁迅的爱与好奇,为了他与今日之“我”的相通——他当年反对的事物,至今依然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最大障碍——这样一个灵魂,用三年时间寻找一个呼应他的方式,在我是值得的。还有一个不想放弃的原因,便是它的难度。早有前辈警告过:“鲁迅题材可是个百慕大三角啊,搞创作的没有不在他这儿翻船的,你要小心!”果真如此吗?那更要一试。在我的“船”出发之前,翻检了一下先行者的航线,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果然是表面风光无限,海底暗礁重重!
电影演员赵丹 1980年临终时发表过一篇文章《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里面有一段牢骚:“像拍摄《鲁迅》这样的影片吧,我从 1960年试镜头以来,胡髭留了又剃,剃了又留,历时 20年了,像咱们这样大的国家,三五部风格不同、取材时代和角度不同的《鲁迅》也该拍得出来,如今,竟然连‘楼梯响’也微弱了。”其实,他的付出可不只是“胡髭留了又剃”,自从周恩来 1960年拍板决定做传记故事片《鲁迅传》上下集,他请缨出演并获准之后,就开始常年模仿鲁迅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抽到根,用小酒盅喝绍兴黄酒,用鲁迅爱用的那种“金不换”毛笔写字,家里的写字台上摆放着鲁迅当年使用的那种墨盒、八行红格纸、浆糊、竹条、瓦片之类,并学着像鲁迅那样亲手装订图书和画册、补裱残旧古书……疯魔若此,只为了形神兼备地饰演他挚爱的鲁迅先生。
也难怪赵丹如此投入,单看当时的主创阵容,就足以亮瞎所有的眼睛:陈白尘、叶以群、柯灵、杜宣等集体编剧,陈白尘执笔,于伶任历史顾问,陈鲤庭执导,赵丹饰鲁迅,于蓝饰许广平,孙道临饰瞿秋白,蓝马饰李大钊,于是之饰范爱农,石羽饰胡适,谢添饰阿Q……此外,还有沈雁冰、周建人、许广平、杨之华、巴金、周扬、夏衍、邵荃麟、阳翰笙、陈荒煤等组成的庞大顾问团。如此群星灿烂,《鲁迅传》自然万众瞩目,还没等剧本停妥,友好国家就来订购影片拷贝了。
但结果是:这部本来计划 1961年献给建党 40周年的电影,最后没有拍成,只有层层审核、屡次修改的《鲁迅传》(上部)文学剧本留存于世(剧本修改后的第三稿发表于 1961年《人民文学》第 1—2期,又多次修改后,1963年 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单行本)——不但主人公鲁迅面目全非,艺术上也烙下“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的印记,这是“政治挂帅”的必然结果。
正如学者李新宇在《1961:周扬与难产的电影 <鲁迅传 >》和学者谌旭彬在《电影〈鲁迅传〉流产始末》两篇文章中所揭示的:《鲁迅传》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艺作品,而是一个意识形态“形象工程”。在剧本创作开始前,周恩来即已定调:要塑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鲁迅,要以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的评价为纲。剧本为了突出党的领导和鲁迅的“高大形象”,只好虚构史实,遮蔽细节:比如第一次约鲁迅给《新青年》写稿的不是钱玄同,而成了李大钊;即使多次有鲁迅北平家中的场景,也坚决不让他的妻子朱安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出场,以免他们给伟人“抹黑”;鲁迅南下厦门不是为了爱情,而是因为听从李大钊“到南方看看革命形势”的号召;鉴于陈独秀的“历史错误”,他不能出现在影片中,但他的儿子陈延年是个没有污点的烈士,因此便被安排在广州引导鲁迅投身革命——尽管没有任何资料证明他和鲁迅见过面——他不失时机地掏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赠与先生,后者读完则表示灵魂深受震撼……
即使这样意识形态化的鲁迅形象,也不能获得领导人的一致通过。由于鲁迅晚年在上海与若干“左联”领导发生过公开的冲突,而这些人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又身居高位,那么如何在影片中叙述鲁迅和他们,就成了一个问题。(这一问题至今创作者也不能全无顾忌。)据学者李新宇推测,这是《鲁迅传》流产最重要的原因。但这也只是一个推测。一个浩大工程不了了之而无任何交代,是“人治”体制的一大特色。
1980年,旧梦不死的赵丹找到陈白尘,希望他修改当年的剧本,被陈先生拒绝,称“曾经沧海难为水”——他已没有力量抹掉涂在鲁迅先生脸上的金粉,恢复他的本来面目了。读到这份资料,我忍不住想:所谓“鲁迅被权力利用”,也只能做到有限的断章取义;鲁迅形象在彼时之不可呈现,已在在表明他与他的“利用者”之间,隔着无可跨越的天堑。
2005年,由刘志钊编剧、丁荫楠导演、濮存昕主演的电影《鲁迅》上演,这是第一部以鲁迅为主人公的影片。它以鲁迅的最后三年为素材,融合各种生活片段和作品意象,力求表现他“金刚怒目,菩萨低眉”的性格。
戏剧舞台则一直不乏改编自鲁迅小说的作品,如梅阡的《咸亨酒店》、林兆华的《故事新编》和李建军的《狂人日记》等。但以鲁迅为有机主人公的戏剧,新中国一直付诸阙如。反倒是1940年,曾有萧红创作的默剧《民族魂鲁迅》上演,该剧选择鲁迅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的几个片段加以动作铺排,最后归于“伟大的民族魂”主题,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色彩。到了 21世纪初,导演张广天借鉴活报剧形式作话剧《鲁迅先生》,将先生的言行口号化,用以义愤填膺地批判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戕害。
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叙述最多的人物形象,为何却一直不能在银幕和舞台上被完整而真实地呈现?除了非常时期的历史原因之外,更重要的缘故是:无论电影还是戏剧,都面临一个难题——鲁迅精神世界的强烈和复杂,难以外化于他的人生经历中;以写实手法表现鲁迅,总有捉襟见肘、貌合神离之憾。
窥看了前人的探索和牺牲,我在创作话剧《鲁迅》时,便避实就虚地营造了一个恍惚迷离、生死交界的空间,以此呈现鲁迅先生波涛汹涌的内在世界。但是究竟呈现得怎么样,会不会同样葬身于百慕大三角,实难自知,一切交由读者、观众和时间去裁判罢。
2013年2月3日

前言/序言

李静的探险
序《大先生》
刀尔登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或鲁迅,已经是常识了。这常识后面的道理,颇不简单。在中国,写鲁迅的文章及书,或学术的,或通俗的,或历史的,或文学的,用一句汗牛充栋来形容,颇不为过;那么,我们普通的读者,每回在书目上见到、或竟捧起一本以鲁迅为主题的书,几个老问题,常回到心头:为什么这么多人对鲁迅怀有持久的兴趣,我们还想从他身上获得什么?为什么是他,不是别人?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如此深入他人的心灵?
一个解释,是知识传统的意义,每在其外表之外。比如中国的易学,要是说能从易的经传中钩索出什么不得了的道理来,我是不信的,但我得承认,在这一过程中,许多零碎的、本来难以立足的观点或思想方法,寄身易学,托赖以传。这一点与本书的题旨无关,不多说。
为什么是鲁迅?世有所谓名山大川,而又有无数的山丘,连名字都无福拥有。我们购买可恶的门票,摩肩擦踵地挤上某个名山之顶,而在它周围,翻翻滚滚的大小诸峰,只成照相的背景。这不是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世界便是如此结构,我们便是这样一些人。虽然山峦的本质并无两样,虽然每个灵魂的份量都是相同的,然而不得不承认,其中的某一些,确较另一些,更有丰富的呈现,更能激发我们求索的欲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更提供享受。
人类的探索在两个方向上运行,一是对物理世界的探索,一是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人文方向上的工作者,看到科学家有条不紊的事业,看到他们建立起来的可靠体系,一步步取得的巨大成就,或该有些嫉妒。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考察,古往今来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可惜这类知识在多数情况下仍呈碎片的面貌,我们没有前者所拥有的那种可靠的工具,我们没有一种满意的手段,来判定哪些结论是足够充分的,可以放心地作为基石来使用,我们没有信心,来敢于宣布哪一些记录和观点是过时的、没有实际价值的。我们也曾从科学家那里借来分析的方法,然而只是发现根本没办法决定哪些参数是重要的,哪些又是无关紧要的;而不管通过哪种途径,既已建立的理论体系,无不像外观过于规则的包裹,试图装入极不规则的、过多的物品,略一用力,便捉襟见肘。
有时我们不得不回到直觉,回到想像。李静在本书中提过“灵魂的想像”,我想她是指想像传主的内心。这如同试图潜入他人的梦境,有经验的读者,当知是多么艰难甚至凶险的事业。这基本上是一种文学性、而非学术性的工作方式,不过我又相信,在人文的研究领域,这种想像的欲望或能力的有无或高下,是否尝试去在想像中建立传主的浑然整体,能否使断续的文本和事迹融为某种圆满、而不仅仅是在概念工具中勾搭粘连,在很大程度上区别着杰出的成果与庸作。当然,不管取哪一种途径,没人奢望能真的再现传主的精神世界,那是只属于他自己的;研究他人的意义,仅在于发现人类精神的共性以及我们自己的个性。
以意逆志在本质是不可能的,而又是极有价值的工作。剧本《大先生》中有句台词:“我将在空虚的镜子前,好好端详自己。”我们自己是自己的空镜,然而在他人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凝视自己深渊一般的内心,是不祥的事,有人看得多了,结果发疯;观照他人,特别是主动提供了精神样本的人,正是我们理解自己的常规方式。然而他人的内心,同样是世上最崎岖的地区,多行一步,便有失足之虞,而死者是不受伤害的,那么,探险者只能以自身为赌本了,所以这样的事,唯勇者能为之。
剧本中,“鲁迅”有这么几句台词:“我宁可背叛自己,也不要背叛你们的眼泪。捧住它们!不让它们掉进无声的土里!也不让它们再增加一滴!这是我毒蛇般的誓愿。这是我疯狂的秘密。”秘密……谁又知道别人的秘密呢?谁又不在讨论别人的秘密呢?在纷乱的议论中,总会有一些,使我们觉得那是可信的揭示,如果它既符合我们对传主、对同类以及对自己的理解,又增进了这种理解。至于它是否本来的秘密,在人类自我丰富这一进程面前,并不重要了,李静写的是李静的鲁迅,正如鲁迅写的是鲁迅的中国,实际上,任何代本体立言的宣称,都是大话或谎言,一个写作者能做到的最好的事,就是忠实于他的观察,而我们读者,总有办法鉴别出作者的诚实与否。
值此犬儒盛世,有幸读到这样强悍的创作,拉杂言之,以致敬于作者出色的工作。



《大先生》:一部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寻找意义的史诗 《大先生》并非一本仅仅陈列史实或歌颂伟人的宏大叙事,它深入肌理,聚焦于一个时代中的个体生命,描绘他们在历史巨轮的碾压下,如何在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之间找寻安身立命之道。本书以一种近乎虔诚的笔触,剥开历史表象,探寻隐藏在其下的个体灵魂的挣扎、困惑、抗争与最终的超越。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年代。旧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思想如同野草般疯长,社会结构发生着剧烈动荡。在这个巨变的熔炉中,一个被称为“大先生”的人物,他的身份、他的过往,如同笼罩着一层薄纱,引人遐想。本书并非要揭示“大先生”的全部谜底,而是通过他的人生轨迹,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共性命运。 “大先生”的出现,并非一开始就光芒万丈,他和其他无数个体一样,曾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在未知与迷茫中漂泊。他的童年,或许经历了饥馑与战乱的阴影;他的青年,可能徘徊于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被各种思潮裹挟,试图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席之地。本书会细致地描绘他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社会关系,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如同基因密码般,深刻地塑造了他的品格与命运。 他曾经也怀揣过热血与理想,或许曾投身于某个伟大的变革,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但时代的残酷与复杂,往往会无情地打碎个人的宏图。他可能会经历失败的挫折,尝到幻灭的苦涩,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被裹挟、被利用,甚至被边缘化。本书不会回避这些黑暗的时刻,反而会深入剖析“大先生”在这些困境中的心理活动,他的挣扎、他的反思,以及他如何从一次次的打击中重新站起来,积蓄力量。 “大先生”的人生,并非是一条直线前进的坦途,而是充满了曲折与迂回。他可能曾身处权力中心,也可能流落民间;他可能曾被万人景仰,也可能饱受非议。本书会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事件,展现“大先生”与时代互动的方式。他如何理解时代赋予的使命?他如何回应历史提出的挑战?他如何在个人的道德良知与时代的生存法则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将是贯穿全书的核心线索。 本书对“大先生”的描绘,并非将其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坛人物。相反,他被赋予了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他会有困惑、会有软弱、会有选择的艰难,甚至会有犯错的可能。正是这些人性化的特质,让“大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会看到他在面对亲情、爱情、友情时的复杂情感,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得失,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内心的纯粹。 《大先生》在叙事上,力求在宏大与细腻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宏大的时代背景,为个体的命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细腻的人物刻画,则让读者能够深入到“大先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每一个决定背后的动机。本书的叙事风格,不会过于煽情,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呈现历史的真相与人性的复杂。但这种冷静,并非是冷漠,而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深刻洞察,它能够穿透表象,触及灵魂深处。 书中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亦有细致的描绘。城市的街头巷尾,乡村的炊烟袅袅,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的碰撞与交融,都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大先生”的视角,读者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无论是在政治的漩涡中,还是在文化的潮水中,“大先生”的身影,都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 “大先生”的“大”,并非是指他拥有显赫的地位或惊人的成就,而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一种人格上的独立,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他或许并非声名显赫的领袖,但他所经历的人生,所做出的选择,所承受的痛苦,所获得的领悟,都足以成为时代的缩影,引发后人的深思。本书旨在通过“大先生”的故事,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探寻。 《大先生》想要探讨的,是关于“何以为人”的永恒命题。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如何才能不被淹没,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价值观念的冲突中,个体如何才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如何才能不随波逐流?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个体如何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如何才能超越死亡的恐惧?这些问题,是“大先生”一生都在不断追问和实践的。 本书的结尾,或许不会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因为生命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追寻的过程。但通过“大先生”的人生旅程,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气。他或许不是一个神话,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经历,他的思考,他的挣扎,都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历史、理解人性、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 《大先生》是一部关于坚韧、关于选择、关于觉醒的作品。它以一个人物的命运为载体,映照了一个时代的复杂图景,更折射出人类在面对历史巨变时,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挑战与启迪的旅程,去感受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如何在挣扎中寻找自我,如何在困境中绽放光芒。它不是一曲英雄的赞歌,而是一首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咏叹。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大先生》,我以为会是一部硬邦邦的传记,毕竟“大先生”这个名字自带一种庄重和厚重感。然而,书页摊开的那一刻,便被一种意想不到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以一种颇具匠心的碎片化视角,将“大先生”的人生片段如同散落的星辰,在文字的宇宙中重新组合,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我并非历史学家,也无意深究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我更在意的是,这个“大先生”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大先生”的位置,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构建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作者是如何搜集到这些细节的,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琐碎,那些隐藏在书信、日记、甚至是他人回忆中的只言片语,是如何被他敏锐地捕捉并串联起来的。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试图为“大先生”盖棺定论,而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普通人如何经历不平凡的人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那些在关键时刻的犹豫和挣扎,都显得如此真实,仿佛我就是那个在场旁观者,与“大先生”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大先生”在思想上的不断演变和自我超越。我原以为“大先生”会是一个固步自封、自认全知全能的形象,但事实却远远超出我的预期。书中描绘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甚至有时会颠覆自己原有观念的“大先生”。 这种进步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展示了“大先生”如何与不同的思想碰撞,如何吸收外来的养分,又如何在批判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思想家成长的轨迹,看到了一个伟大人格的塑造过程。这种敢于质疑、敢于革新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成长并非是停滞不前,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大先生》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启发”。这本书并非我所期望的简单的人物介绍,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心灵的交流。作者以一种极为沉静而富有力量的叙述方式,将“大先生”的人生经历、思想轨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融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大先生”言谈举止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那些深思熟虑的文字,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时常会因为书中某一段话而陷入沉思,思考“大先生”所提出的观点,以及它们对于当下社会的意义。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大先生”,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人生、对社会、对真理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大先生”,不仅仅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思想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评分

与许多人物传记不同,《大先生》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营造出的那种“共鸣感”。我并非“大先生”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也对那个特定时期了解有限,但当我沉浸在书中文字的海洋里时,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大先生”身上所散发出的某种普适性的精神特质。 那些关于求知若渴的描写,那些对真理不懈追寻的片段,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的坚守,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灵魂的闪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细节,使得这些抽象的精神变得具象化。我仿佛能看到“大先生”在书斋里伏案疾书的身影,能听到他在辩论中掷地有声的言辞,更能感受到他在孤独时刻内心的挣扎与坚持。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觉得自己不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大先生”的书,更像是在阅读自己的内心,在“大先生”身上找到某种久违的共鸣。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辉煌的时刻,更要看他失意时的姿态。而《大先生》恰恰在这方面做得令人称道。书中的某些章节,描绘了“大先生”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彷徨,那种被现实狠狠击打后的黯然神伤,读来让人感同身受,甚至心疼。这并非是作者刻意煽情,而是他用一种极其克制的笔触,将“大先生”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这些“低谷”时期的方式。他没有回避,也没有过度渲染,而是将这些经历置于“大先生”整个生命轨迹中,去看待它们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的品格,如何磨砺了一个人的意志。我从中看到的,不是一个神祇般的完美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受伤的真实个体。这种真实感,让“大先生”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变得可触可及,甚至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非常好,买书就是上京东,不过就用塑料袋装书难免有磕碰

评分

帮老爸买的 据说收货挺快的 质量也很好

评分

书很好 封面内容好看

评分

囤书中,~~~~~

评分

正在看,还比较容易看得懂的哲学书

评分

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

现在还没看

评分

很好使不上劲头发少发行的人我没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