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4.0

水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塞德拉克 著,徐向荣 等 译
图书标签:
  • 水资源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科学
  • 未来科技
  • 生态文明
  • 水危机
  • 水治理
  • 科技创新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27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8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14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4.0》以意大利罗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以及美国纽约市、马萨诸塞州劳伦斯市、南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娜河等为例,首先介绍过去2500年发生的3次城市供水系统变革,分别为水安全1.0时代、水安全2.0时代和水安全3.0时代。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这一系统为和改造、如何改造,以及采用海水转化等新技术,寻找“从厕所到水龙头”的系统解决方案,从而进入水安全4.0时代。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世界上第一个大都市罗马城的供水
第二章 桶的时代
第三章 欧洲的污水危机
第四章 延年益寿得力于水处理
第五章 燃烧的河流、褪色的油漆和清洁水运动
第六章 氯化处理水的困境
第七章 流入海湾的下水道
第八章 “痕量”的麻烦:激素、药物和有毒化学品
第九章 为第四次水变革做准备
第十章 从厕所到水龙头的解决方案
第十一章 向海洋索取饮用水
第十二章 不一样的明天
第十三章 反思
注释
索引

精彩书摘

  《水4.0》:
  水1.0时代
  当提到古罗马的供水时,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那些优雅的拱门和穿过干旱河谷把水输送到城市的高于地面的供水建筑。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古罗马桥梁、拱廊和高架桥,都是古罗马工程师们在结构工程学、水力学以及测量学学科进展方面树立的非常好的范例。这些建筑结构也说明古罗马人具备了运用混凝土和砖石结构建造坚固建筑物的能力。引水渠中优雅的高架渠区段,对长距离输水必不可少,但这些高架渠区段造价昂贵且容易失败。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些古罗马的成就,罗马的政府官员在引水渠进入城市的地方建了拱廊装饰,在广场建了华丽的喷泉。这些额外的建筑物,不是政府对神的称赞或者是政府无私地对城市的美化;而是政府用来提醒居民,这些都是政府为百姓做的好事。第一次城市水系统变革,即“水1.0”,发生在第一次全球工业化浪潮时期迅速崛起的欧洲城市,这些城市复制了由古罗马人首建的管道系统和排水沟。
  水2.0时代
  1890年,流行性伤寒席卷了美国马萨诸塞州劳伦斯市。在一年时间里,疾病在劳伦斯夺走83条生命。意识到伤寒对城市的威胁之后,市政官员向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教授威廉塞奇威克寻求帮助。几个月之内,塞奇威克和他的团队就准确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居民供水被污水污染了。在此背景下,饮用水的处理迅速发展。到1940年,过滤和氯化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成为水务部门为用户处理地表水的规范。通过这些努力,在美国基本上消除了伤寒和霍乱等水媒疾病。饮用水的处理作为第二次城市水系统变革,即“水2.0”,遏制了水媒疾病,为人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健康福利。
  二战后期,污水的恶臭困扰着旧金山湾区。在华盛顿下游的波托马克河、明尼阿波利斯下游的密西西比河,以及费城下游的特拉华河,都遭受了水中溶解氧耗尽而引发的恶臭问题,因为这些上游城市排放了过量的污水。污水问题已经到了不能再忽视的地步。1969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凯霍加河大火,以及蕾切尔卡森的巨著《寂静的春天》,推动了环境保护运动。
  水3.0时代
  针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案。在这些法案中,1972年颁布的《清洁水法案》对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具有最大的促进作用。该法案的颁布确保了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修建一个既有初级处理、又有二级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在《清洁水法案》鞭策下投资兴建的污水处理厂,使全美国的水质有了显著改善。20世纪兴建的污水处理厂,可以称为第三次城市水系统变革,即“水3.0”,避免了从城市下水管道流出的污物对下游地域造成的麻烦。
  水4.0时代
  当下,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异常变化使城市水系统面临氯消毒副产物、内涝、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新的挑战,人类必须进行第四次城市水系统变革,即“水4.0”。作者提供的业内人士如何看待现行水系统的独到眼光,为我们在将来城市水系统变革中做出明智决定提供了帮助。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潮汐之歌:深度海洋探索与生态系统重塑》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含任何关于您提及的“水4.0”的书籍信息。 --- 《潮汐之歌:深度海洋探索与生态系统重塑》 作者: 艾莉森·瑞德 (Allison Reid) 出版社: 海洋之声出版社 (Oceanic Voice Press) 装帧: 精装,附赠高分辨率深海摄影图集 页数: 680页(含索引与附录) 定价: 288.00 元 --- 内容概述:潜入未知的蓝色心脏 《潮汐之歌:深度海洋探索与生态系统重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学的教科书,更是一部集历史、科学、工程学与未来伦理学于一体的宏大叙事。本书作者艾莉森·瑞德,作为一位深潜先驱和海洋地质学家,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已知的海洋表层,深入到阳光永远无法触及的深渊——从中层带的生物发光奇观,到挑战人类物理极限的海沟底部。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事实:我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海洋深处驱动力的认知。 瑞德博士以其跨越三十年的实地考察经验,结合最新的遥感技术和深海机器人数据,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海洋生态系统模型。 第一部分:黑暗中的黎明——历史与技术的跨越 本书伊始,瑞德博士追溯了人类对深海的认知演变史。从早期探险家对“海怪”的恐慌性记录,到维多利亚时代“海洋荒芜论”的盛行,再到20世纪中叶的“曲诺号”深潜实验,每一步探索都伴随着对未知恐惧的克服与技术的革新。 重点章节解析: “泰坦尼克号”的幽灵: 不仅仅是沉船故事,更是首次大规模深海摄影和声呐测绘技术的应用转折点。 压力铸造的科学: 详细阐述了高压环境对材料科学的挑战,以及新型耐压合金和陶瓷在深潜器制造中的突破,特别是对“贝里尼斯”系列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剖析。 生物信号的破译: 如何利用先进的水听器阵列,从背景噪声中分离出深海生物(如巨型乌贼和深海鲸类)的交流频率,揭示了海洋声景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生命在极限——深渊的生物物理学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极端环境下生命形式的深度解析。瑞德博士摒弃了传统分类学的局限,转而聚焦于生命在极端高压、零光照、低温和化学梯度下的适应性策略。 核心主题阐述: 1. 化能合成的王国: 重点探讨了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特别是“黑烟囱”和“白烟囱”周围的微生物群落如何完全脱离光合作用,构建起独立的食物网。书中详细描述了耐高温古细菌的代谢路径,以及它们在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关键地位。 2. 生物荧光的语言: 瑞德博士对中层带(Mesopelagic Zone)的生物发光现象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分类和功能分析。从反向照明(Counterillumination)到捕食诱饵,荧光被证明是深海社交、防御和觅食的“通用语”。附录中收录了30种新发现的具有独特发光模式的甲壳类和鱼类。 3. 巨型化与衰老: 针对深海特有的“巨型化”现象(如巨型等足虫、巨型乌贼),本书提出了新的代谢抑制假说,探讨了在低能量输入环境下,生命周期与衰老过程如何被重新编程。 第三部分:地球的脉动——地质与气候反馈 《潮汐之歌》将深海生态与地球物理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了海洋沉积物、海底构造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可分割性。 甲烷水合物与海底滑坡: 详尽分析了深海甲烷水合物储层的分布、稳定机制,以及其在快速气候变化时期释放对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潜在影响。书中配有精细的地震剖面图,展示了这些“冰冻的碳库”的内部结构。 深海碳泵的效率: 瑞德博士团队通过长期监测的浮游生物沉降通量数据,重新校准了“生物碳泵”的效率模型。她论证了深海微生物如何通过生物降解和再矿化作用,决定了多少碳会被长期封存在深海底层。 海山链的作用: 探讨了深海山脉对洋流模式、营养物质上涌以及物种隔离与进化的影响,将其视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岛屿链”。 第四部分:伦理的边界——未来探索与保护的抉择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人类未来活动的深思。随着深海采矿、资源勘探和生物技术开发的临近,我们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 “最后边疆”的掠夺风险: 深入剖析了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的经济价值,但更侧重于论证在缺乏完整的生态基线数据下进行商业开采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深海生物技术的伦理真空: 探讨了从极端微生物中提取新型酶和抗生素的潜力,并提出了关于“遗传资源所有权”和“生物制药利益分享”的国际法框架缺失问题。 迈向共存的路径: 瑞德博士呼吁建立全球性的“深海保护区网络”,并倡导一种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而非仅基于经济价值的保护哲学。她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结合自动化监测和国际合作的深海管理方案。 读者对象 本书是海洋科学家、地球物理学研究生、环境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对地球终极奥秘怀有强烈好奇心的非专业读者(“深蓝爱好者”)的必备读物。其严谨的科学论证与富有诗意的叙事风格,确保了其在专业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 艾莉森·瑞德 (Allison Reid):国际知名的海洋地质学家,美国海洋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曾参与“深海挑战者”计划,是第一批从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返回的科学家之一。她因在深海热液生态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荣获多项国际科学奖项。

用户评价

评分

《水4.0》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是一股清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的思维,然后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那种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书。而《水4.0》,无疑就是这样的存在。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就丢在一旁的快餐读物,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回味,并且忍不住去思考。书中很多观点都非常有创意,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它让我看到了“水”这一最基础的元素,是如何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喜欢作者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激情的笔触,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讲解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深刻的见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我真的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启发。

评分

初读《水4.0》,我便被其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所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智者,用一种超脱的视角,洞悉了“水”这一古老元素在当今时代的新生意义。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水”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技术和社会层面的多重维度。它不是一本简单科普的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一种更为和谐共存的模式。每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有新的领悟,新的启示。有时候,我会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然后将其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从中找到共鸣。这种阅读体验是如此的充实和有益,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自我对话和自我超越。我迫不及待地想与更多人分享这本书,因为我相信,它能够启发更多人,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未来的方向。

评分

《水4.0》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抱着一丝好奇的。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水”象征着生命、滋养、流动,而“4.0”又带着一丝科技、未来、智能的感觉。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到底会讲些什么?会是关于水资源的智能化管理?还是关于人类与水之间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连接?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试图从中找到答案。它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深意,给我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仿佛捧在手里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汪清澈的泉水。我喜欢这种留白的设计,因为它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不知道里面会是娓娓道来的故事,还是严谨的学术探讨,亦或是充满哲思的感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能够激发读者去探索、去思考。我猜想,作者一定在“水”与“4.0”的结合点上,找到了某种独到的视角,或许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又或者是在我们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时候,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我真的非常期待,这本书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

阅读《水4.0》的过程,简直就像在经历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看到了过去从未留意过的风景。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宏大概念拆解得如此细致入微的书籍心生敬意,而《水4.0》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带领我一步步深入。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一直以来对“水”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水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它与科技、与未来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仅是关于物理意义上的水,更是关于一种理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当我读到某个章节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我的脑海里瞬间点亮,让我对许多之前模糊不清的问题都找到了清晰的答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精妙,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阅读的乐趣。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水4.0》,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领域,而是将“水”这一主题,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进行解读,并且巧妙地与“4.0”所代表的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相结合。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能“速成”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引子,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作者对于人文关怀的深刻关注。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革新,更是关于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如何构建一个更可持续、更美好的未来。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观点所折服,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读起来让人感到既有启发性,又充满了阅读的愉悦感。我向所有对未来、对科技、对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感兴趣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介绍了不同的水安全时代。

评分

推荐给所有学水的、不学水的同仁

评分

封面没保护好

评分

水4.0

评分

推荐给所有学水的、不学水的同仁

评分

不错,书很好。

评分

好好好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比较系统和专业,说明了水处理的发展过程,翻译版,容易懂

评分

城市供水系统为何改造、如何改造,以及采用海水转化等新技术,寻找“从厕所到水龙头”的系统解决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