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文明史/科学新视野

地图的文明史/科学新视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诺曼·思罗尔(Norman J.W.Thrower) 著,陈丹阳 张佳静 译
图书标签:
  • 地图学
  • 历史
  • 科学
  • 文明
  • 地理
  • 文化
  • 科技
  • 新视野
  • 知识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5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391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新视野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地理学、地图学研究及爱好者、地图收藏及爱好者、旅游爱好者

这是一本经典的地图史著作,简明扼要,可满足广大专业及非专业人士的兴趣。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地图发展的简明扼要的、经典的历史叙述,作者诺曼?思罗尔勾勒了地图与历史间亲密的联系,并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包括古代的著名地图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成的当代地图,多方阐明了从历史时期到今天人类文化在如何解读空间关系。 08年版是本书的第三次修订版,包含了大量的内容修订,补充了新的材料,包括一个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诺曼?思罗尔生于1919,先后求学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于1958年获地理学博士学位。他于1957年始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系,直至1990年退休。1981年后的六年,他还兼任大学的图书馆馆长,在其任内,“17-18世纪研究中心”得以建立。1973-1975年,他任“发现史学会”的主席,他还创办了加利福尼亚地图协会。1962年,他获古根汉姆奖,1993年得到西班牙国王KING JUAN CARLOS的ORDEN DEL MERITO CIVIL一等十字勋章,1997年得到国际地图收藏协会的HELEN WALLIS奖,1999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的zui富创造力的终身教授奖。


精彩书评

本书会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他们希望有一本简洁、有趣、令人愉快的地图学史著作。

――《地理杂志》


这是一本出色的地理知识总汇,任何对地图学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一定希望拥有一本作为手边书。

――《大地测量学》


此书的每一页都饶有兴味,都会引发读者新的思考。

――《国际地图收藏者协会杂志》


这是一本zui为重要的单卷本地图学史综合性著作,……此书应当成为对地图感兴趣的人的亲密伴侣。

――《墨卡托》


目录

目录

第二版说明

第三版说明

第一章 引言:文字出现之前的地图

第二章 古典时代的地图

第三章 东亚与南亚的早期地图

第四章 中世纪欧洲和伊斯兰的地图学

第五章 托勒密再发现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

第六章 科学革命与启蒙时代的地图学

第七章 19世纪的分化与发展

第八章 现代地图学:官方与半官方地图

第九章 现代地图学:私人与公共机构制作的地图

附录

注释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引言:文字出现之前的地图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分支,地图学拥有悠久而妙趣横生的历史。这种历史很好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活动状态,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那些产生于早期伟大文明的地图,都曾试图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大地的分布状况,以便更加形象地展现它们;就像那些所谓的“原始人”所做的一样,这些地图满足了他们特别的需求。纵观地图的发展历程,它详尽展示了人类不断改变的思想,而其中少数作品似乎可以当作文化和文明的上佳标志。在现代世界,地图承担了许多重要功能:它是一种理解空间现象的必要工具;一种存储信息(包括三维数据)的最有效装置;还是研究活动的基本助手,向人们提供对那些未知或未被完全理解的事物的分布状况及关系的认知。人们无法自动获得关于地图和图上所绘内容的知识,这需要经过学习才能实现,于是教会人们认识地图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他们可能并不需要亲自制作地图。地图是传播媒介中的一个特定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它们,情况就会如麦克卢汉所说,“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世界将难以存在”。
  从技术上看,地图学就像建筑学一样,同时具有科学与美学两方面的追求,但是这两方面并不是在每次表达时都能令人满意地相互调和。有些地图在展示其资料上非常成功,却在科学性上很空洞,另外一些地图则因为缺乏表现力,可能令重要的信息模糊不清。类型异常多样的地图为满足各种不同的目的而存在,而本书的功能之一就是使读者熟悉这些类型中的一部分。当然,以这本小书的容量,仅能给出纷繁复杂的地图类型中精选出的一些例子,但这些被选出的部分却包括许多在地图学的故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图。详尽分析数量有限的地图,比起提供大量面面俱到的地图却不做深度讨论,似乎更好一些。本书中特定的地图样本可以展现其所涉及的特定地图特征,这些样本的绘制年代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这本书不是关于地图制作方法的著作,它所针对的是如何欣赏和领会地图。
  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地图学资料大全,或者地图、海图及平面图的选集,它像所有选集一样,反映着选集制作者的个人品味和偏好。本书同样可以视为一本汇集艺术品复制图的图册,严格来讲,它的插图——即使附有相关文字说明——并不能真正公正地展现原作。就这方面而言,这些插图是黑白印刷的,其中许多图缩小了尺寸,还有一些仅仅是残片或复原图,以及局部细节。但如果人们鼓起勇气仔细以钻研的眼光阅读本书中的地图,领会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能够更加明智地使用地图,甚至可能去收集它们,这些地图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它们的价值。尽管本书并不能替代地图资料库,它却能够理想地引导人们更好地使用这种工具。本书同样不能替代关于地图绘制的丰富的专业地图学文献,佃它可以指引认真的读者去查阅其他相关资料。
  地图学跨越了许多专业边界,比大部分学科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没有哪个人或者哪个部分的成就能代表整个地图学。和其他领域的工作者一样,地图学家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益处和弊端。“然而”,哈特向声称,“其他领域的工作者一般会认为,地理学家毫无疑问也是地图方面的专家……这(地图)也是他们经常向地理学家求助的一类技术问题。”因此所有的地理学家都有责任了解一些地图学知识,就像他们所专门从事的地理学分支一样。尽管某些地理学家在地图学上有着显著的贡献,但是同样有很多地理学家没有掌握足够的地图学知识,以便为那些来自其他领域的潜在咨询者提供建议。本书不但试图满足这一需求,还期望能促进人们对地图的使用,并享受其带来的乐趣。本书尤其为那些希望或需要了解一些地图知识的非专业人士而作。
  作为本书的主题之一,现代地图可能经过精心设计,甚至表现得漂亮而美观,在这一方面,它延续了早期地图的特点。不仅如此,本书作者认为(与一些人的观点相左),在最近一个半世纪,地图学研究由于现代技术的应用而变得越来越令人激动。近些年来,地图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为新的数据所丰富,并且变得能以越来越多引人人胜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地图的视觉效果也大大提升了。但是,在我们这本书中,当代地图学的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方面被做了简略处理,这是因为专门针对此领域的著作要涵盖诸如地图转换、计算机制图、重力模型等各种主题。本书的重点则会放在地理制图发展的里程碑上。
  ……

前言/序言

引言:文字出现之前的地图

地图学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分支,拥有悠久而妙趣横生的历史。这种历史很好地反应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活动状态,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那些产生于早期伟大文明的地图,都曾试图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大地的分布状况,以便更加形象地展现它们;就像那些所谓的“原始人”所做的一样,这些地图满足了他们特别的需求。纵观地图的发展历程,它详尽展示了人类不断改变的思想,而其中少数作品似乎可以当作文化和文明的上佳标志。在现代世界,地图承担了许多重要功能:它是一种理解空间现象的必要工具;一种存储信息(包括三维数据)的最有效装置;还是研究活动的基本助手,向人们提供对那些未知或未被完全理解的事物的分布状况及关系的认知。人们无法自动获得关于地图和图上所绘内容的知识,这需要经过学习才能实现,于是教育人们认识地图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他们可能并不需要亲自制作地图。地图是传播媒介中的一个特定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它们,情况就会如麦克卢汉所说,“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世界将难以存在”。(注1)

从技术上看,地图学就像建筑学一样,同时具有科学与美学两方面的追求,但是这两方面并不是在每次表达时都能令人满意地相互调和。有些地图在展示其资料上非常成功,却在科学性上很空洞,另外一些地图则因为缺乏表现力,可能令重要的信息模糊不清。类型异常多样的地图为满足各种不同的目的而存在,而本书的功能之一就是使读者熟悉这些类型中的一部分。当然,以这本小书的容量,仅能给出纷繁复杂的地图类型中精选出的一些例子,但这些被选出的部分却包括许多在地图学的故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图。详尽分析数量有限的地图,比起提供大量面面俱到的地图却不做深度讨论,似乎更好一些。本书中特定的地图样本可以展现其所涉及的特定地图特征,这些样本的绘制年代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这本书不是关于地图制作方法的著作,它所针对的是如何欣赏和领会地图。(注2)

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地图学资料大全,或者地图、海图以及平面图的选集,它像所有选集一样,反映着选集制作者的个人品味和偏好。本书同样可以视为一本汇集艺术品复制图的图册,严格来讲,它的插图——即使附有相关文字说明——并不能真正公正地展现原作。就这方面而言,这些插图是黑白印刷的,其中许多图缩小了尺寸,还有一些仅仅是残片或复原图,以及局部细节。但如果人们鼓起勇气仔细以钻研的眼光阅读本书中的地图,领会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能够更加明智地使用地图,甚至可能去收集它们,这些地图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它们的价值。尽管本书并不能替代地图资料库,它却能够理想地引导人们更好地使用这种工具。(注3)本书同样不能替代关于地图绘制的丰富的专业地图学文献,但它可以指引认真的读者去查阅其他相关资料。(注4)

地图学跨越了许多专业边界,比大部分学科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没有哪个人或者哪个部分的成就能代表整个地图学。和其他领域的工作者一样,地图学家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益处和弊端。“然而,”哈特向声称,“其他领域的工作者一般会认为,地理学家毫无疑问也是地图方面的专家…这(地图)也是他们经常向地理学家求助的一类技术问题。”(注5)因此所有的地理学家都有责任了解一些地图学知识,就像他们所专门从事的地理学分支一样。尽管某些地理学家在地图学上有着显著的贡献,但是同样有很多地理学家没有掌握足够的地图学知识,以便为那些来自其他领域的潜在咨询者提供建议。本书不但试图满足这一需求,还期望能促进人们对地图的使用,并享受其带来的乐趣。(注6)本书尤其为那些希望或需要了解一些地图知识的非专业人事而作。

现代地图作为本书的主题之一,可能经过精心设计,甚至表现得漂亮而美观,地图学的这一方面并未被早期的制图者所独占。不仅如此,本书作者认为(与一些人的观点相左),在最近一个半世纪,地图学研究由于现代技术的应用而变的越来越令人激动。近些年来地图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为新的数据所丰富,并且变得能以越来越多引人入胜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地图的视觉效果也大大提升了。但是,在我们这本书中,当代地图学的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方面被做了简略处理,这是因为专门针对此领域的著作要涵盖诸如地图转换、计算机制图、重力模型等各种主题。本书的重点则会放在地理制图发展的里程碑上。

当然,地图制作方法不仅可以用来描绘地球,其他事物例如人脑也可以像地图一样来描绘。地图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普遍性,它可以应用于对地外天体进行绘图,就像其适用于地球以及人体一样。特别是月面图,它的绘制并不是一种新近才出现的行为,本书也会对这方面加以介绍。但是本书的重点将是所谓的“地理制图”,当我们接收和处理地球之外的实体的更多细节信息时,这一术语将会得到重要应用。随着太空技术的发展,也许有必要对地外天体和地球的地图绘制加以区分,就如同我们现在对天文学和地理学进行区分一样。

从前,人们对“地图”这一地理名词的含义有个通行的观念,但是由于对从属于这一概念的图像的界定很宽泛,介于图画与地图之间的界限如今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这一点在随后涉及现代影像问题时将会指出。根据早期人们使用的定义——如今仍为纯粹主义者所使用——地图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的按比例的再现,它通常绘制在平面上。(注7)各种各样的材料都被用于地图制作,包括石头、木头、金属、羊皮纸、布料、纸张和胶片。“map(地图)”和“chart(海图)”两个英文单词来源于它们的材质:在拉丁语中,单词“carta”表示一种写在羊皮纸上或纸张上的正式文件,而“mappa”表示布料。在今天的地理学中,“chart”主要用来指代关于海洋和海岸地图,或者至少是由水手和飞行员所使用的地图。“map”在当代的用法中则是一个广义词汇,其涉及最多的是对大地的专门表现,而“plan(平面图)”则是针对小区域的俯视图。

为了解释上文提及的一些观点,让我们来看一些史前时期的人们,以及处于前文字时代——即所谓“原始的”、“原生的”以及土著(非西方)的——的晚近社会的作品。(注8)这些族群从事地图制作证明了地图学对人类有着基本的重要性。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聚落平面图是出自意大利北部的巴都里纳地图,它大约制作于公元前2000-1500年(图1.1)。(注9)分析这幅岩画可知,它先后“镌刻”于几个不同的时期,某些绘画特征——人类形象,动物,以及房屋的侧视图——是后添上去的,可能平面图本身在青铜时代就已存在,而这些特征是在铁器时代添加的。目前仍然有争议的是其中更为抽象的符号的意义:被规则分布的点填满的矩形(用石墙围起来的田地?);不规则的、连接在一起的单线条(溪流和灌溉水渠?);以及中心画了一个点的小圆圈(井?)等等。无论采用何种解释,这幅原始的岩画都是关于一个真实区域的详细平面图,并且表现了从象征符号向图像形式的“渐进”。世界上其他地区众多刻在岩石上的大地和天体“地图”,无论是否已被发现,都值得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人种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来认真研究。

离我们的时代稍近一些的时候,在欧洲人到达太平洋之前,这个第一大洋上的岛民就在很大的范围内逐个测绘岛屿之间的路线。为了揭开这个故事,我们需要再一次用到历史学和地理学之外的科目。这些岛屿之间的航海者选用的导航物种类繁多,包括天上的星星、海中的标志、可以表明陆地位置的鸟类以及“海图”。马绍尔群岛的木条海图,如果用更好的术语来形容的话,展示了一种可以叫做“土著”地图学的学问。这些海图通常由棕榈叶中间的主脉做成的细条制作,再用本地生长的纤维植物做成的绳子捆绑在一起。这些木条的排布方式指明了风浪的状况,而不是像人们从前认为的那样用来展现海流状况。岛屿的位置则用贝壳(通常用梭螺)或者珊瑚大致地标示出来。这些海图有各种尺寸,但通常会在18至24英寸见方之间。(注10)

人们用了繁琐的手段才从这些岛上的土著居民那里获得了这些海图的使用方法,因为他们的航海方式是需要严格保守的秘密。马绍尔群岛中许许多多的岛屿相互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但是因为它们都是低矮的环礁,使得人们要到几英里之内才能在有舷外支架的独木舟上看到这些岛屿。为了定位一个无法看见的岛屿,土著航海者会观察由信风驱动的主波与由于海岛的存在而产生的次波(反射波或融合波)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两种波浪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角度,就会产生波浪起伏的干涉图样。当人们到达一个这样的区域,就会将独木舟置于与这种图样平行的方向,船头朝向波的有较大振幅的一侧,它指向了陆地的方向。这种往往十分复杂的波形可以用木条海图来阐明,它可以被带上独木舟。此外,航海者还会平躺在他们的船上,以此来感受海波的作用。

人们在马绍尔群岛发现的海图主要有三种,分别叫做“雷布里”、“麦多”和“玛唐”。“雷布里”(图1.2)是马绍尔群岛的大区域海图,它包括大约30个环礁以及其它单独的岛屿,从西北到东南大约600海里,东北到西南则超过300海里。尽管这些海岛之间的空间关系仅仅被大致地表示在木条海图上,它们的位置却可以参照这一地区的现代航海图得到确认。“麦多”是群岛的分区海图,它可能是一系列海图中的一幅,这种海图的大小使它能够比“雷布里”展现更为详尽的信息。第三种马绍尔木条海图“玛唐”和前两种不同,它不是在独木舟上使用,而是应用于教学目的。“玛唐”是高度定型化的海图,图面通常是对称的。这种海图并不必然反映一个真实的地理位置。它提供了关于可能被广泛应用的波形的概括信息,尽管可能只有其制作者才能完全理解它的特点。

在马绍尔木条海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创的、独立发明的和自发产生的解决各种地图学问题的方法。岛民制作地图的材质(棕榈叶、贝壳等等)充分利用了当地有限的原材料,这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地图都是印在纸张上的文档。木条海图说明,空间现象对当地岛屿之间的航海者来说有着无穷大的重要性,而这对其他人中的绝大部分则几乎没有意义。“雷布里”和“麦多”海图表明他们对不同比例尺海图的需求:“雷布里”表现广阔的地区,使用小比例尺,而“麦多”则用大比例尺表现更为有限的地点。从“玛唐”海图的使用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学习如何阅读地图或海图,以理解地图学惯例和实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隐藏地理信息及其地图表达方式的欲望,例如马绍尔岛民不愿意分享他们的技术,这在地图制作史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主题。

马绍尔岛民绝不是独一无二的。当欧洲人到达其它对其而言的新地区时,他们也经常遇到对当地状况了如指掌的原著民。1492年10月,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的瓜纳哈尼岛(他将其重新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他从当地居民的手势中得知在该岛的南方有一个更大的岛屿:古巴。随后,当西班牙人遭遇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明时,他们发现了关于这一地区的高度发达的地图学。据埃尔南·科尔特斯记录,他在1520年从蒙特苏马收到了一张海图,它描绘了墨西哥海岸的一大部分,画出了河口、河流和海湾。有时候,这样的地图会被带回欧洲,它上面的信息会被用于编绘出版地图。例如,一张1524年德意志出版的带有墨西哥海岸套印小地图的墨西哥城地图,显然大大得益于这一地区的大量土著地图。(注11)此类地图与欧洲人曾见过的任何地图都相去甚远,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已失传,它们的贡献也鲜有人提起。

然而,一幅出自墨西哥的地图却显示其几乎不受欧洲的影响。这幅现存于牛津大学博德莱安图书馆的地图,是《门多萨法典》的卷首插图。这幅作品大约在1547年在总督安东尼奥·德门多萨的指派下完成,尽管“门多萨法典”这个名字仅仅从18世纪晚期才开始使用。门多萨对收集新西班牙的本土文化信息,以便将其传播到欧洲很有兴趣。在欧洲理查德·哈克卢特从安德烈·泰韦那里获得了法典。泰韦的名字与其它较晚的注释一起出现在原稿中。这幅图的细节从17世纪就开始出版。使用了现代彩色复制方法制作的版本则出现在1938年,并在1992年出了一个新版(图1.3)。(注12)

这幅地图描绘了墨西哥城(特诺奇蒂特兰)的修建。在阿兹特克符号中用来代表太阳的鹰,栖息在一棵位于图中央的仙人掌上,仙人掌下面则是代表城市的图章。带对角线的矩形是这一聚落及其水系的风格化平面图,在其被征服时它是15万人的居所。有人尝试对平面图和四个部分的形象化符号进行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大都流于臆测。在四个象限内的人物形象被认为是城市的十位建造者,而位于顶端中间100英尺高的庙宇则给征服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图中间偏右处是一个用于堆放献祭头骨的祭祀台。在矩形下面是阿兹特克人征战的理想场景,地图四周附有延续五十一年的历法纪年图,每一个方格表示一年,以十三为一组重复出现。阿兹特克人设计了非常精密的历法,这幅地图并不是对某一时间段的快照,而是对若干年间发生的事件的展现,可以解释“西半球前哥伦布时代最伟大的城市之一曾经如何走向繁荣。”(注13)对于阿兹特克人来说,他们的首都就是宇宙的中心,而周围环绕的运河代表了四个基本方向。其他的阿兹特克地图涉及更多农村地区——例如台伯特劳兹特克地区——描绘了山脉、道路、溪流、森林和用象形文字标出名子的金字塔,因此它们是地图学从前文字时代向文字时代过渡期的作品。

一些研究着眼于土著墨西哥人和北方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的地图。但直到最近,位于现在的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美洲印第安人)的地图还没有得到广泛关注。随着一些关于印第安人制图研究项目的制定,关于此主题开展的一系列著名讲座,以及对许多地图样品进行的一次展览,这种情况正发生着改变。(注14)对这些非欧洲居民提供的空间信息进行分析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其中使用了漫画和夸张的手法,以及人们并不清楚当地族群对地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然而,在1837年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艾奥瓦族酋长诺奇宁加提供的一幅纸质手绘地图被认为颇具代表性(图1.4)。(注15)这幅地图可能是用木棍或手指蘸着墨水绘制的,描绘了包括密西西比河上游和密苏里河在内的大片水系。通过将它的轮廓线与现代地图上对应的水道相比照,表明它具有显著的可读性,尽管比较抽象。现在的圣路易斯城位于地图底部的两大河流交汇处,主要的支流例如普拉特河、威斯康星河也可以识别出来。

可以理解,河流是印第安人地图的一个共同特征,而道路和聚落也都被表现了出来。此外出现的还有宇宙观念和天体,就像其他土著居民的地图那样。土著居民使用岩石、树皮和动物皮毛等材料制作地图,将地图用天然颜料绘制或刻画在这些材料表面。许多此类作品,例如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制作的地图,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且对其制作者具有文化和宗教方面的重大意义。图1.5是后者的一个例子,它来自澳大利亚阿纳姆地东北方的雍古部落。这张树皮画可以解读为一幅地图,它展现了比拉尼比拉尼这一特定的海岸地区。咸水鳄这一祖先形象,脚踩在没有特定陆地边界的地面上。雍古部落经常迁徙,因此对地理景观非常熟悉;河口在咸水鳄尾巴连接身体的地方。为了读懂这幅地图,就需要了解关于他们的祖先及其亲族创生的歌舞。咸水鳄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被命名,而孩子们还可以从这幅树皮地图中学习陆地的形状。

因此,依赖于对特定区域的知识才得以生存的众多前文字时代族群都会制作地图,(注16)但是,正如我们所见,它们没有被限制在世俗性主题内。(注17)这些孤立群体各自独立出现的地图制作活动,证明了地图制作具有普遍性。




星河的低语:宇宙起源与生命探索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横跨时空、探索物质最深层奥秘的恢弘旅程。我们不再满足于脚下土地的边界,而是将目光投向浩瀚无垠的宇宙,追溯一切存在的起点,并探究生命如何在星辰的灰烬中悄然萌芽。 第一章:太初之光——宇宙的黎明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被视为永恒不变的舞台。然而,二十世纪的科学革命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本章深入剖析标准宇宙学模型——大爆炸理论的建立历程。我们将追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如何预示了一个动态的宇宙,以及哈勃对星系红移的观测如何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 我们细致描绘了宇宙诞生最初的瞬间:普朗克时间尺度下的奇点、暴胀时期宇宙尺度的指数级扩张,以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如何冷却并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物质基本构件。重点将放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及其意义上。CMB不仅仅是宇宙的“婴儿照片”,它携带了早期物质密度波动的精细信息,这些微小的涨落正是后来形成星系和星系团的“种子”。 此外,本书探讨了宇宙构成中的两大谜团:暗物质与暗能量。我们将审视通过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以及CMB数据推导出的证据,解释为何我们日常所见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质能的不到5%。暗能量,作为一种神秘的反引力力量,如何驱动着宇宙加速膨胀,这是当代物理学中最激动人心的前沿领域之一。 第二章:星辰的熔炉——恒星的生灭与元素的锻造 恒星是宇宙的引擎,是驱动化学演化的核心机制。本章从恒星的诞生讲起,描述了分子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核心温度升高,最终触发核聚变的壮观过程。 我们详细考察了恒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于质量较小的恒星,如我们的太阳,它们将平稳地燃烧氢,最终演化为红巨星、白矮星,并留下行星状星云。而对于大质量恒星,它们的结局更为戏剧化:它们会在核心燃烧更重的元素,直至形成铁核。由于铁核聚变不再释放能量,引力会无可阻挡地压垮恒星,引发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重元素的主要制造工厂。正是这些爆炸,将碳、氧、硅、直至构成生命必需的铁、金、铀等元素抛洒到星际空间中,为下一代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原材料。本书将阐述中子星和黑洞作为超新星遗迹的物理特性,特别是黑洞视界内时空的极端扭曲效应。 第三章:行星的形成与宜居带的追寻 物质播撒到宇宙中后,它们开始在新一代的恒星周围汇集成盘状结构——原行星盘。本章聚焦于行星如何从这些尘埃和气体中“凝聚”出来。 我们探讨了吸积理论,即微小尘埃颗粒通过碰撞和静电作用逐渐增长,最终形成微行星,进而通过引力捕获形成行星胚胎的过程。行星形成机制存在显著的分化:在靠近恒星的热区,形成了密度高、富含硅酸盐和金属的类地行星;而在更冷的外部区域,冰体和轻元素聚集,形成了庞大的气态巨行星。 随后,视角转向寻找地球之外的生命迹象。我们分析了宜居带(Goldilocks Zone)的概念,即恒星周围允许液态水存在的区域。但本书强调,液态水并非生命的唯一先决条件。我们考察了近年来发现的系外行星的惊人多样性——从“超级地球”到“热木星”,每一种类型都挑战着我们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的传统理解。 特别是,本书着重分析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等工具如何通过凌日光谱法分析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成分,寻找生物标记气体(如氧气、甲烷)存在的可能性,以期揭示宇宙中生命存在的普遍性。 第四章:生命起源的化学谜题 生命是如何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中诞生的?这是科学领域最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本章将汇集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的最新发现,审视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假说。 我们首先回顾米勒-尤里实验及其启示,即地球早期环境具备形成有机分子(如氨基酸)的潜力。接着,探讨生命必需的大分子(蛋白质、核酸)是如何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聚合的。 核心讨论集中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负责信息存储的遗传物质(RNA/DNA)先出现,还是负责催化反应的蛋白质先出现?RNA世界假说提供了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即RNA分子既能储存信息,也能展现酶的催化活性。 此外,本书还考察了深海热液喷口假说和外源性有机物输入假说,它们为生命提供了能量和原材料的替代来源。生命化学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复杂的有机分子组织成具有自我复制、新陈代谢和适应能力的系统,即原始细胞的形成。 第五章:深空探索与人类的未来 随着我们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理解不断加深,人类的探索目标也日益远大。本章展望了未来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的深空探索蓝图。 在太阳系内部,我们将关注对火星的殖民潜力及其潜在的生命遗迹,以及对木卫二(Europa)和土卫二(Enceladus)冰下海洋的探测任务,这些地方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海洋世界”。 在更远的尺度上,我们探讨了星际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工程挑战。从冯·诺依曼探测器到曲速驱动的概念,本书理性评估了实现人类或机器人跨越光年距离的物理学障碍和潜在技术突破。 最后,本章回归到哲学层面的思考:如果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如何应对费米悖论——即为什么我们尚未观测到任何外星文明的明确信号?我们是孤独的,还是被刻意隐藏?对宇宙的持续探索,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是为了重新定位我们在浩瀚星空中的位置。通过对物理定律、化学过程和生命演化的全面审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连贯的叙事,描绘出从夸克到文明的完整演化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仿佛是一首悠扬的史诗,将我带入了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帝国是如何在地理的馈赠中崛起,又如何因地理的阻隔而走向衰落。书中对城市选址的考究,对交通枢纽的分析,以及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阐释,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宏观的视野。读到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章节时,我惊叹于先辈们对水资源的智慧运用,那些跨越千年的水道和灌溉系统,至今仍在诉说着他们曾经的辉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地理不仅仅是山川湖海的堆砌,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它揭示了地理如何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国家的命运,以及整个世界的格局。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那些历史的画面,感受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地理的限制与可能性之间,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地理与人类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被书中关于“尺度”的探讨所折服,从微观的地理环境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到宏观的地理格局对整个文明走向的塑造,作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那些被地理“遗忘”的角落的关注,以及对那些因地理而崛起的文明的深度剖析,都让我看到了作者独特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将艺术、哲学、宗教等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解读,它让我明白,地理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存在,更是影响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力量。这本书让我对“家园”的理解更加丰富,也让我对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生存智慧充满了敬意。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多元了。

评分

一本读起来像探险日志的书,充满了对遥远土地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了古老的丝绸之路,感受了沙漠的寂寥与繁华。每一页都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不同文明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孕育出的独特文化。从山川河流的脉络,到海洋岛屿的星罗棋布,作者都用一种充满敬畏和探索精神的笔触细细描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早期航海家们如何凭借经验和智慧,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方向的章节,那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人类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地理知识,更是在展现人类如何与自然互动,如何利用地理条件创造历史。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文明的无形的力量。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读物,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作者将抽象的地理概念,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文化例证,变得鲜活而有趣。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边界”的探讨所吸引,无论是天然的国界线,还是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划,它们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交流、冲突与融合。这本书让我明白,地理的界限并非冰冷僵硬,而是充满了流动性和可塑性,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定义、被跨越、被重塑。书中对地图绘制技术演变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从最初的手绘简图,到精确的测绘技术,再到如今的数字地图,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维度。这本书让我对“看”世界的方式有了新的理解,也对那些隐藏在地图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思维的盛宴,作者以一种极其流畅且引人入胜的语言,将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文化交流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关于“连接”与“隔绝”的辩证关系深深吸引,它解释了为何有些地区能够成为文明的十字路口,而有些地区则相对孤立。书中对贸易路线的分析,对文化传播的阐释,都让我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看到,地理的“偶然性”往往孕育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人类的智慧则是在这种必然性中寻找突破口。读到关于不同文明如何因地理环境而产生相似或相异的文化习俗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了人类在不同舞台上,上演着相似却又独特的故事。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激发了我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赞叹。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新版“科学新视野”之一。

评分

还没看 地图很重要 左图右史自古有之

评分

不错 比想象中的要小本

评分

价格不错,送货速度快,挺好!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好!

评分

包装很好,书的质量也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