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文化丛书: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

名称文化丛书: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阿祥,沈志富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史
  • 中国文化
  • 名号学
  • 称谓学
  • 历史文化
  • 语言学
  • 民俗学
  • 社会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5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4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称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有着四千多年的文明史,表现在称谓上,除了14个历代统一王朝国号外,古今名号众多,域外称谓繁杂。胡阿祥、沈志富编著的这本《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作为《中国国号的故事》的姊妹篇,其内容包括中国古今名号的故事、域外有关中国称谓的故事。所谓中国古今名号,指的是由古迄今中国这一区域的称谓;这些称谓,都是习惯的自称。所谓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则是域外人或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特别的他称。这些习惯的自称与特别的他称,构成了“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以外的另一部分“中国”的称谓。涵义多变、指称的时空范围模糊,又正是《名称文化丛书: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的介绍对象——“中国古今名号”与“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区别于“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的两大特点。

目录

引言

上篇 中国古今名号
中国
1.释“中”释“国”
2.“中国”名号的起源
3.前800多年的“中国”:地域的“中国”
4.前800多年的“中国”:文化的“中国”
5.后2200多年的“中国”
华夏
1.夏国号的起源
2.从国号到名号:“夏”的多重应用
3.释“华”
4.从华、诸华到华夏
中华
1.合中国与华夏而为中华
2.中华之于地理
3.中华之于文化与民族
禹迹与九州
1.古史的神话传说与神话传说中的禹
2.“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3.与禹迹、九州相关的众多名号
四海与天下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赤县神州与冀州、齐州
1.大九州的想象
2.赤县神州
3.冀州与齐州
4.“博览宏识”的大九州说

下篇 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
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China(支那)
1.关于“支那”缘起的各家说法
2.“支那”缘起于“秦”
3.“秦”与“支那”释义
4.近现代中日有关“支那”之争
附:“支那”: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体现
Serice(赛里斯)
1.丝路与丝国
2.长在树上的羊毛
3.寻找赛里斯国
Taugas(桃花石)
1.桃花石即“陶格司”
2.桃花石之起源与名义
3.从“桃花石”到“桃花石汗”
Cathay(契丹)
1.鄂本笃寻访契丹与契丹成为中国的称谓
2.契丹族称的含义与契丹以中国自居
3.域外文献中的契丹
其他称谓
1.通过三例可见一斑
2.汉、唐
3.吴
4.中国、中华
结语

附篇 中国民族的族称
一、因异而认同:从“华夏”、“汉族”到“中华民族”
1.主动自认的“华夏”与被动自认的“汉族”
2.蛮、夷、戎、狄及其“汉化”
3.“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外延
二、源远而流长:从“汉”国号到“汉”族称
1.语日“天汉”,其称甚美:探寻汉国号之源
2.且可称汉,以怀人望:梳理汉国号之流
3.表著功业,显扬天下:俯瞰“汉”流域
三、壮回满维藏蒙:中国现代主要少数民族族称的来源
1.“种田人”的民族:壮族
2.“言行一致”的民族:回族
3.英勇善射的民族:满族
4.“维护你我、团结协助”的民族:维吾尔族
5.纯净圣洁的民族——藏族
6.敬长生天的民族:蒙古族

后记

精彩书摘

  《名称文化丛书: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
  在中国大西北巍峨的天山脚下、连绵的绿洲之间,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美丽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现有人口约1007万,其中95%分布在新疆地区。参考苏北海《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与魏长洪、美丽班《维吾尔族名汉译名称新考》(《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等研究成果,有关维吾尔族及其族称,我们可以获得如下认识: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主要南唐朝末年迁自蒙古高原的回鹘人与南疆绿洲的土著居民经过数百年融合而成。10世纪以后维吾尔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重要转变,从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转向一个以定居为主、从事绿洲农业的民族。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族先祖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的丁零,他们最初是逐水草而居于北方贝加尔湖地区的游牧民族。由于历史悠久、迁徙不定,维吾尔族族名的译写繁多,不下30种。最早的汉译名称见于《魏书·高车传》称袁纥,亦作乌护、乌纥,是高车之一部;此后《隋书·铁勒传》称韦纥,《旧唐书·迥纥传》作回纥,《新唐书·回鹘传》作迥纥。以上所见袁纥、乌护、乌纥、韦纥、回纥,实际都是同名异译的写法,至于将回纥改为回鹘却不是译音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时回纥部落联盟与唐朝之间关系的变迁。
  隋唐时期,广袤的北方草原地带为突厥汗国统治,回纥部落是突厥汗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突厥势力不断向南扩展,隋朝建立后对突厥汗国实施分化离间兼以军事进攻政策。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与隋朝的多次战争中战败并走向衰落。隋末东西两突厥势力又起,再度雄踞北方草原,威胁中原地区。唐统一全国后,唐太宗着手解决突厥问题,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联合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地区。唐高宗末年(682年),原来归降的东突厥势力再起建立后突厥。与此同时,回纥在反抗突厥阿史那部族的过程中也逐渐强大起来。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配合唐军攻灭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管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首领的回纥联盟联合唐朝大军,推翻了后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灭亡了。此后,突厥退出中国北方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就是势力日渐强盛的回纥汗国。回纥汗国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特别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回纥借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时吐蕃侵扰,回纥又出兵抵御了吐蕃的进攻。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回纥可汗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将“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朝同意后正式启用。从此一直到元朝初年,汉文史籍又写作“回鹘”。
  回鹘汗国势力极盛之时,一度控制了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伊犁河流域的辽阔地带。至9世纪30年代末期,汗国发生内乱,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为黠嘎斯攻灭。回鹘部众分数支南下和西徙,其中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其一支奔往河西走廊,与早先即南渡大漠徙居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这支回鹘人的后裔即今甘肃裕固族。另一支回鹘部众迁至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并向西发展,以高吕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政权,史称高吕回鹘或西州回鹘,其政权存在到元朝中期,这支回鹘人与当地民族生息融合,发展成为今天这一地区的维吾尔族。又一支迁到葱岭以西,进入中亚地区与葛逻禄等部汇合,史称葱岭西回鹘,9到13世纪初,这支回鹘与塔里木盆地的土著民族长期交融共同生活,逐步形成r今天这一地区的维吾尔族。
  12到13世纪初,今新疆境内的维吾尔族先民先后被西辽和乃蛮政权统治。随后高昌回鹘主动臣服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1324年并入察合台汗国。明初西域地区出现很多割据政权,其统治者多为察合台蒙古贵族后裔。在整个元明时期,维吾尔族的汉译名称更多了。据王日蔚《维吾尔(缠回)民族名称演变考》(《禹贡》卷七第四期,1937年)及冯承均等《西域地名》(增订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的考订,记载于《元史》、《蒙古秘史》、《北使记》、《长春真人西游记》、《黑鞑事略》、《玉堂嘉话》、《常山贞石志》等史料与笔记上的维吾尔族称,就有二十多种,如畏兀儿、畏吾而、畏吾、畏兀、畏午儿、委兀儿、畏吾儿、畏吾尔、畏孤儿、畏古鲁、委吾、委兀、畏午、卫兀、卫吾、卫郭尔、乌鹆、外五、外吾、瑰古、辉和尔、辉和、伟兀、伟吾尔、伟吾而、伟兀尔、魏哥尔、维伊哥儿等,其中以译写“畏兀儿”、“畏吾儿”最为常见。到了清朝初年,又出现了威乌尔、乌衣古尔的译称,不过使用不广。
  ……
书籍简介:史海钩沉:探寻古代社会的人际秩序与身份标记 书名: 史海钩沉:探寻古代社会的人际秩序与身份标记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李明 著]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此处填写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10月]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等级制度体现及身份认同构建的学术专著。它以史料为基石,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礼仪规范、法律条文乃至文学艺术作品的细致梳理与解读,旨在揭示古代社会中“人”是如何被定义、被区分、被定位的。全书聚焦于构成古代社会身份图谱的诸多维度,包括宗法血缘、官阶爵秩、职业行当、地域归属以及性别角色等方面,力求描摹出一幅复杂而精密的古代社会身份标记体系图景。本书不仅关注那些显赫于史册的士大夫阶层,更深入考察了庶民阶层、边缘群体乃至特定行业从业者的身份符号与社会互动模式,为理解古代社会运行的深层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 --- 第一章:礼乐制度下的身份基石:宗法与血缘的刻画 本书开篇即追溯至先秦时期,探讨宗法制度如何成为古代社会身份认定的核心框架。不同于现代社会基于个体能力的评估,古代身份的起点往往由“出身”决定。本章详细阐述了嫡庶之辨的严格性及其对家族继承权、社会地位的决定性影响。我们不仅考察了周代井田制下宗族势力的构建,还分析了不同等级贵族(公、侯、伯、子、男)内部的血缘层级如何通过礼仪规范固化。 重点研究部分包括: 1. “家天下”与“国天下”的身份转换: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秩序在列国争霸中的松动与重塑,以及士阶层如何通过“功”来部分弥补“缘”的不足。 2. 族谱与乡贤的社会功能: 分析族谱在维护宗族认同、划分内外亲疏中的实际效用,以及地方士绅如何依托宗族力量构建其地方性权威。 3. “异姓一家”与“同姓异族”的复杂性: 辨析古代姻亲关系和同姓聚居现象对地方社会结构产生的复杂影响,展现血缘标识的灵活性与局限性。 第二章:官僚体制的层级代码:品秩、叙阶与服饰的对应 自秦汉确立郡县制与察举制以来,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成为决定社会流动的最主要通道。本章着重分析了国家权力如何将社会成员纳入清晰的等级序列,并设计出一套外显的识别系统。 我们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从九品中正制到明清“士、农、工、商”四民划分下的具体品级划分体系。重点探讨了: 1. 服色与章纹的等级制度: 官服不仅是工作制服,更是严格的身份标识。本章收集了历代关于朝服、公服、常服的详细规定,分析了特定颜色(如紫色、绯色)、特定图案(如补子、蟒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权限与禁忌,揭示了权力对视觉符号的垄断。 2. “流品”的社会感知: 探讨了“出身”与“资历”在官员晋升中的权重,以及“贬谪”、“致仕”等事件对个体身份标识的重塑过程。例如,被流放的官员其身份标识如何从“朝廷命官”转向“罪谪之身”,以及这种身份标签如何影响其子孙后代的社会接纳度。 3. 勋爵与世袭的权力残留: 分析了自秦汉直至清代的爵位制度,探讨了这些非官职性的身份标记如何与实际的官僚权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特别是在文武官员区分对待下的差异化待遇。 第三章:职业分野与身份烙印:士、农、工、商的社会张力 古代社会对个体身份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对国家经济和文化生产的贡献类型。本章聚焦于“四民”结构下的身份构建,揭示了经济角色如何转化为固定的社会阶层符号。 “士”的超验性: 分析了“士”阶层——知识分子与统治阶层——如何通过掌握礼仪话语权、文化资源和政治参与权,确立其超越其他阶层的地位,以及“读书做官”的价值导向如何塑造了整个社会的身份追求。 “农”的依附性与基础性: 探讨了农民身份的复杂性,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却往往被置于被管制、被保护(或被剥削)的位置。研究了“良民”与“化外之民”在赋税、劳役和人身自由上的根本区别。 “工”与“商”的流动性与边缘化: 聚焦于工匠和商贾群体。本章分析了尽管他们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其身份如何被置于“四民”之末。着重研究了行业行会(如工匠作坊、牙行)在城市社会中建立的内部身份认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财富积累试图“漂白”其社会身份。 第四章:地域、族群与特殊身份的界限消解与固化 古代的身份标识并不仅限于中央的行政系统,更深入到地域和族群的范畴,形成了对特定群体的身份规训与标签化。 1. “化内”与“化外”的地理身份: 深入考察了中原农耕文明如何构建“华夷之辨”,并由此产生的地理身份差异。分析了边疆民族在不同朝代被纳入或排除在主流身份体系时的机制变化。 2. 特殊行业的身份禁锢: 详细考察了古代社会中一些因职业而世代相袭、难以摆脱的身份群体,如贱籍、乐户、皂隶等。研究了国家法律如何通过身份的世袭化来稳定社会结构,以及这些群体在民间社会中如何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符号来自我标识。 3. 性别角色的刚性烙印: 本章探讨了父权制下,女性身份是如何被严格限制在家庭领域内的。从“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到对女性财产继承权的限制,解析了性别如何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身份标记,影响其社会能见度和政治参与权。 结论:身份代码的演变与现代性的张力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身份标记体系的内在逻辑——高度依赖外部赋予而非内部选择。通过跨越不同朝代的比较分析,展示了从血缘到官阶,再到职业限制,身份代码如何从松散的礼乐规范,逐渐固化为一套严密的法律与文化规训体系。理解古代的身份标识,不仅是对历史的考察,更是理解现代社会身份认同构建逻辑的必要参照。 本书适合: 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社会结构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以扎实的考证和深入的思辨,带领读者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古代人际交往的核心密码。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在严肃考据和大众普及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绝非一本哗众取宠的快餐读物,而是能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大量扎实的文化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每当提及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时,都能看到作者在背后做了大量细致的对比和分析,而不是轻率地下结论。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让读者对书中所述内容深信不疑,同时也为那些有更深层次探究意愿的读者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参考基础。它真正做到了既能满足闲暇时翻阅的乐趣,又能作为案头常备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自然,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讲故事高手,总能用最生动、最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历史知识娓娓道来。我本来以为会读到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合集,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那些关于古代官职、家族称谓的演变,不再是冰冷的条目,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人物、每个称谓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际关系的纠葛。特别是那些充满画面感的细节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人对身份和地位的重视与追求。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历史研究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状态,享受其中。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选用了带有古典韵味的淡雅色调,配上精致的排版和装帧工艺,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些充满考究的插图和设计元素,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一扇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窗口。每次翻开书页,都能被那种精心雕琢的美学气息所感染,让人忍不住想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对于我这种既喜欢阅读又注重书籍质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完全配得上“文化精品”这个称号。它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必须要提一下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匠心独运。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索或者完全按领域划分的结构,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看似不相关的称谓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知识网络。这种跳跃式的、主题式的组织方式,反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迫使我不断地去回顾和思考前面读到的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的章节。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冲突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和客观性,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思辨的乐趣。这种打破常规的组织结构,让原本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且富有逻辑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思维探险,总能发现意想不到的联系和知识盲点被填补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阅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当今社会中各种头衔、职位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用语,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社会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称谓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权力、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变迁的缩影。它教会了我如何透过文字的表层去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身份”的界定和固化。这种知识的迁移能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秩序”和“身份认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视野变得开阔而深远。

评分

经典中国故事丛书系列!!!山东画报出版好书!!!!

评分

内容丰富,讲族名来龙去脉,清晰明了,胡阿祥的书很喜欢。好评。

评分

名称文化丛书: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了解一些名称的由来,先点个赞。

评分

不错,内容新颖,物流快

评分

¥24.40

评分

经典中国故事丛书系列!!!山东画报出版好书!!!!

评分

评分

好书收藏,可以留以后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