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有着四千多年的文明史,表现在称谓上,除了14个历代统一王朝国号外,古今名号众多,域外称谓繁杂。胡阿祥、沈志富编著的这本《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作为《中国国号的故事》的姊妹篇,其内容包括中国古今名号的故事、域外有关中国称谓的故事。所谓中国古今名号,指的是由古迄今中国这一区域的称谓;这些称谓,都是习惯的自称。所谓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则是域外人或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特别的他称。这些习惯的自称与特别的他称,构成了“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以外的另一部分“中国”的称谓。涵义多变、指称的时空范围模糊,又正是《名称文化丛书: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的介绍对象——“中国古今名号”与“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区别于“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的两大特点。
目录
引言
上篇 中国古今名号
中国
1.释“中”释“国”
2.“中国”名号的起源
3.前800多年的“中国”:地域的“中国”
4.前800多年的“中国”:文化的“中国”
5.后2200多年的“中国”
华夏
1.夏国号的起源
2.从国号到名号:“夏”的多重应用
3.释“华”
4.从华、诸华到华夏
中华
1.合中国与华夏而为中华
2.中华之于地理
3.中华之于文化与民族
禹迹与九州
1.古史的神话传说与神话传说中的禹
2.“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3.与禹迹、九州相关的众多名号
四海与天下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赤县神州与冀州、齐州
1.大九州的想象
2.赤县神州
3.冀州与齐州
4.“博览宏识”的大九州说
下篇 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
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China(支那)
1.关于“支那”缘起的各家说法
2.“支那”缘起于“秦”
3.“秦”与“支那”释义
4.近现代中日有关“支那”之争
附:“支那”: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体现
Serice(赛里斯)
1.丝路与丝国
2.长在树上的羊毛
3.寻找赛里斯国
Taugas(桃花石)
1.桃花石即“陶格司”
2.桃花石之起源与名义
3.从“桃花石”到“桃花石汗”
Cathay(契丹)
1.鄂本笃寻访契丹与契丹成为中国的称谓
2.契丹族称的含义与契丹以中国自居
3.域外文献中的契丹
其他称谓
1.通过三例可见一斑
2.汉、唐
3.吴
4.中国、中华
结语
附篇 中国民族的族称
一、因异而认同:从“华夏”、“汉族”到“中华民族”
1.主动自认的“华夏”与被动自认的“汉族”
2.蛮、夷、戎、狄及其“汉化”
3.“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外延
二、源远而流长:从“汉”国号到“汉”族称
1.语日“天汉”,其称甚美:探寻汉国号之源
2.且可称汉,以怀人望:梳理汉国号之流
3.表著功业,显扬天下:俯瞰“汉”流域
三、壮回满维藏蒙:中国现代主要少数民族族称的来源
1.“种田人”的民族:壮族
2.“言行一致”的民族:回族
3.英勇善射的民族:满族
4.“维护你我、团结协助”的民族:维吾尔族
5.纯净圣洁的民族——藏族
6.敬长生天的民族:蒙古族
后记
精彩书摘
《名称文化丛书: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
在中国大西北巍峨的天山脚下、连绵的绿洲之间,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美丽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现有人口约1007万,其中95%分布在新疆地区。参考苏北海《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与魏长洪、美丽班《维吾尔族名汉译名称新考》(《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等研究成果,有关维吾尔族及其族称,我们可以获得如下认识: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主要南唐朝末年迁自蒙古高原的回鹘人与南疆绿洲的土著居民经过数百年融合而成。10世纪以后维吾尔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重要转变,从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转向一个以定居为主、从事绿洲农业的民族。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族先祖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的丁零,他们最初是逐水草而居于北方贝加尔湖地区的游牧民族。由于历史悠久、迁徙不定,维吾尔族族名的译写繁多,不下30种。最早的汉译名称见于《魏书·高车传》称袁纥,亦作乌护、乌纥,是高车之一部;此后《隋书·铁勒传》称韦纥,《旧唐书·迥纥传》作回纥,《新唐书·回鹘传》作迥纥。以上所见袁纥、乌护、乌纥、韦纥、回纥,实际都是同名异译的写法,至于将回纥改为回鹘却不是译音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时回纥部落联盟与唐朝之间关系的变迁。
隋唐时期,广袤的北方草原地带为突厥汗国统治,回纥部落是突厥汗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突厥势力不断向南扩展,隋朝建立后对突厥汗国实施分化离间兼以军事进攻政策。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与隋朝的多次战争中战败并走向衰落。隋末东西两突厥势力又起,再度雄踞北方草原,威胁中原地区。唐统一全国后,唐太宗着手解决突厥问题,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联合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地区。唐高宗末年(682年),原来归降的东突厥势力再起建立后突厥。与此同时,回纥在反抗突厥阿史那部族的过程中也逐渐强大起来。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配合唐军攻灭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管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首领的回纥联盟联合唐朝大军,推翻了后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灭亡了。此后,突厥退出中国北方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就是势力日渐强盛的回纥汗国。回纥汗国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特别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回纥借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时吐蕃侵扰,回纥又出兵抵御了吐蕃的进攻。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回纥可汗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将“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朝同意后正式启用。从此一直到元朝初年,汉文史籍又写作“回鹘”。
回鹘汗国势力极盛之时,一度控制了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伊犁河流域的辽阔地带。至9世纪30年代末期,汗国发生内乱,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为黠嘎斯攻灭。回鹘部众分数支南下和西徙,其中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其一支奔往河西走廊,与早先即南渡大漠徙居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这支回鹘人的后裔即今甘肃裕固族。另一支回鹘部众迁至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并向西发展,以高吕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政权,史称高吕回鹘或西州回鹘,其政权存在到元朝中期,这支回鹘人与当地民族生息融合,发展成为今天这一地区的维吾尔族。又一支迁到葱岭以西,进入中亚地区与葛逻禄等部汇合,史称葱岭西回鹘,9到13世纪初,这支回鹘与塔里木盆地的土著民族长期交融共同生活,逐步形成r今天这一地区的维吾尔族。
12到13世纪初,今新疆境内的维吾尔族先民先后被西辽和乃蛮政权统治。随后高昌回鹘主动臣服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1324年并入察合台汗国。明初西域地区出现很多割据政权,其统治者多为察合台蒙古贵族后裔。在整个元明时期,维吾尔族的汉译名称更多了。据王日蔚《维吾尔(缠回)民族名称演变考》(《禹贡》卷七第四期,1937年)及冯承均等《西域地名》(增订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的考订,记载于《元史》、《蒙古秘史》、《北使记》、《长春真人西游记》、《黑鞑事略》、《玉堂嘉话》、《常山贞石志》等史料与笔记上的维吾尔族称,就有二十多种,如畏兀儿、畏吾而、畏吾、畏兀、畏午儿、委兀儿、畏吾儿、畏吾尔、畏孤儿、畏古鲁、委吾、委兀、畏午、卫兀、卫吾、卫郭尔、乌鹆、外五、外吾、瑰古、辉和尔、辉和、伟兀、伟吾尔、伟吾而、伟兀尔、魏哥尔、维伊哥儿等,其中以译写“畏兀儿”、“畏吾儿”最为常见。到了清朝初年,又出现了威乌尔、乌衣古尔的译称,不过使用不广。
……
名称文化丛书: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