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整个现代主义电影终结之时,
唯有伍迪·艾伦的哲学仍充满活力,
丝毫没有终结的迹象,
因为他付出毕生精力所关注的哲学是生活的哲学,
而生活是永远不会终结的。”
推荐一:本书内文论述力透纸背、独辟蹊径,从电影文学到电影美学,从剧作结构到导演修辞学,从电影本身到电影背后的大文化背景均有涉及;对与电影内容相关联的诸多艺术家及艺术史、比较文化、跨文化研究、人类文化学、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媒体学等学科和话题全面对接,无一回避。作者行文旁征博引、字斟句酌,笔触轻松诙谐,却不失深度。
推荐二:本书精选伍迪·艾伦新世纪以来《好莱坞式结尾》《孪生美琳达》《午夜巴塞罗那》《遭遇陌生人》《午夜巴黎》《爱在罗马》六部佳作,细读伍迪·艾伦传统好莱坞的编剧法则与导演技巧。
推荐三:书中特别由电影画面“逆向还原”了一段文字,可从中感受伍迪·艾伦剧作中毛姆小说一般的风格。此外,还提到了阿兰·雷乃、海明威、毕加索等欧美文艺大师与伍迪·艾伦作品的关系,再现了一个文本之外媲美《午夜巴黎》的艺术家群像世界。
内容简介
《不仅仅是好莱坞:细读伍迪·艾伦》精选伍迪·艾伦近年来六部佳作进行细读,对其编剧、导演艺术做了力透纸背、独辟蹊径的论述。从电影文学到电影美学,从剧作结构到导演修辞学,从电影本身到电影背后的大文化背景均有涉及;对与电影内容相关联的诸多艺术家及艺术史、比较文化、跨文化研究、人类文化学、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媒体学等学科和话题全面对接,无一回避。书中论述立论新颖、旁征博引,令人耳目一新,不逊于伍迪·艾伦电影作品本身。
作者简介
林大庆,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一级导演、制片人。执导作品曾获国内、国际奖项。
林睿,德国耶拿大学DAF硕士,曾赴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西班牙巴萨罗那大学访问学习。研修方向为欧洲文化与当代艺术。
目录
自 序
《好莱坞式结尾》:但绝非好莱坞式开头
《孪生美琳达》:唯有更混乱的编剧法才能体现的混乱人生
《午夜巴塞罗那》:你身边的莎士比亚
《遭遇陌生人》:结构的情节化与人物的文学性
《午夜巴黎》:艺术家虫洞
《爱在罗马》:入乡随俗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遭遇陌生人》:结构的情节化与人物的文学性
一辆伦敦标志性的黑色出租车沿着老城区的小马路右侧迎面开来,停在路边,车上下来一位焦虑不安的老妇人,这就是本片的女主人公海伦娜。她手里拿着一张纸条,四下张望,她在寻找什么?她在寻找她所剩不多的未来人生,准确地说,她在寻找一位能预测她未来的占星家克里斯托·德尔乔诺。占星家克里斯托本人在全片中只有三场戏,加起来不足四分钟,这对于大约100分钟长度的影片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但是克里斯托预言却像幽灵一般游荡在整部影片中,把所有人装进了她的水晶球。那么,克里斯托预言是如何影响着所有的人物和情节的呢?海伦娜初次拜访克里斯托时,这位女占星家谨慎地确认了付费方式后,立刻开始了她的预测。虽然是第一次见面,海伦娜的情况她却并不陌生,因为她们两人共享的一位按摩师加布里埃拉是个爱传闲话的人。所以占星家很清楚这位有着40年婚龄的海伦娜刚刚突然被比她更老的丈夫抛弃。那个人老心不老的艾尔菲健身健得过了头,误认为自己迎来了第二春,买了辆簇新的跑车,搬进豪华的单身公寓,美白了牙齿,晒黑了肤色,在金钱和伟哥的支持下,开始了冒险的爱情之旅。海伦娜精神崩溃了,一口气吞下40片安眠药。
海伦娜:我……我丈夫抛弃我之后,我曾打算结束自己的一生。但现在意识到那样做太傻了。我有足够的理由活下去,不是吗?我想知道……你看没看见……我的未来是不是还有希望?(03:48)
克里斯托:听我跟你说,我看到巨大的宇宙波带着正能量正向你聚拢,你正沐浴在玫瑰色的光束里,亲爱的。你的未来所呈现的只有吉祥,我向你保证。
从故事上来看,本片可分为三部分:A。克里斯托和她的预言;B。海伦娜和艾尔菲;C。萨利和罗伊。本片是从故事A开始的,而海伦娜是克里斯托预言的直接对象,所以A对B的影响是直接的、一目了然的。
海伦娜对克里斯托本人及她的预言都充满信任,但克里斯托所说的吉祥非但没有降临,丈夫的荒唐行为反而愈演愈烈——他竟然宣布要结婚了。海伦娜只得再去找克里斯托哭诉。
海伦娜:她是个女演员,只有他一半的年纪。(18:27)
克里斯托:那就对了!我有种强烈的预感,这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积极的转折点。
海伦娜:我的命运正驶向哪里呢?我需要……我需要指引!我的未来是否像我感觉的那样空虚?
克里斯托:听着,现在正到了关键时刻,你有几条路可以选择,所以你一定要选对了再走。啊!亲爱的,我看见了你的好运!我看见你有了新爱。
海伦娜:我有新爱?
克里斯托:我看见了!我看见了!你丈夫生活的这一变化对你来说完全是件好事。
海伦娜:你是说我会结识新人?
克里斯托:而且我还告诉你,你丈夫永远不会像以前爱你那样爱上他马上要娶的那个女人。
海伦娜:你是说我不会孤独?我不想孤独地度过余生。
克里斯托:噢,我亲爱的,你正步入一个充满伟大成就的时期,我看见一个潇洒的陌生人要走进你的生活,相当有魅力!你们就像是两块磁铁相互吸引。
这次,克里斯托预言果真灵验了,海伦娜的生活的确出现了转机。艾尔菲为了能让海伦娜有点儿事做,能积极地面对生活,说服了他们家的老朋友彼得和伊妮德·维克洛夫妇雇用海伦娜作为他们的私人买手并为他们监管衣柜,就是负责为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搭配服装。于是,海伦娜的“陌生人”出现了。
伊妮德·维克洛:海伦娜,这位是彼得的叔叔乔纳森。(23:41)
乔纳森(对海伦娜打造出来的彼得大为赞赏):彼得,太棒了!你真得好好听这位女士的意见。你看上去一下子就变成了乡绅。
海伦娜:我的天分一直在服装方面,我以前有份很有前途的工作,戏剧服装设计,但结识我丈夫后,他不喜欢我外出,因为巡演什么的老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
乔纳森:我可以理解那种每时每刻都想拥有爱人的感受,我当时也不希望我太太出去工作。
伊妮德·维克洛:你得继续多关照着点儿他,好多年了,他都没穿戴得这么得体过,你很有增加戏剧元素的天分。
海伦娜很欣赏这位温文尔雅、近似羞涩的鳏夫。乔纳森对海伦娜印象也不错,只是与亡妻感情甚笃,难以释怀,自妻子死后,他一直痴迷于与妻子亡灵的沟通。他开了家专售神秘主义书籍的书店,非常笃信通灵术。海伦娜也经常光顾这家书店,一次女儿萨利有事到书店来找她。
……
前言/序言
电影的万花筒:探寻光影中的人性与社会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导演或流派,而是一次广阔而深入的电影艺术之旅。我们试图抽丝剥茧,剖析那些在光影中闪烁的重要主题、叙事手法以及它们对当代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趟旅程将带领读者跨越不同的时代背景、地理疆域和电影美学风格,探寻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的无限可能。 第一部分:叙事的结构与解构 本部分着重探讨电影叙事的核心机制。我们不会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型,而是深入剖析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叙事以及元叙事(Meta-narrative)在当代电影中的运用。 时间的游戏: 我们将分析导演如何操纵时间感知,无论是通过闪回、闪进,还是对时间的非物质化处理。例如,探讨某些实验性电影中,时间流速的改变如何直接影响观众的情感代入和认知负荷。 视角的权力: 电影的“看”是一种有组织的观看。本章会深入研究主观视角(POV)、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之间的张力。重点讨论视角选择如何建构角色的道德形象,以及它如何无形中引导观众对特定社会议题的站位。我们还会审视“凝视”(The Gaze)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异与挑战,特别是对女性角色和少数族裔角色的观看方式的批判性考察。 隐喻与符号的语言学: 电影不仅仅是故事的记录,更是一种符号系统。我们将辨识和解读那些反复出现的视觉符号(如特定的色彩运用、道具的功能性转变、建筑空间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超越对白,在潜意识层面与观众进行交流。探讨色彩理论在心理学层面的应用,以及环境设计如何成为角色内心冲突的外部投射。 第二部分:影像的本体与美学 电影艺术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本部分将聚焦于技术元素如何转化为审美体验,以及不同美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摄影机的呼吸: 从固定镜头到手持摄影的革命性转变,我们将细致分析镜头运动的意义。固定镜头如何建立秩序感和疏离感?快速剪辑如何制造焦虑?以及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长镜头,其背后是对表演和空间连续性的极致掌控。探讨焦距、景深与焦点选择对叙事重点的转移作用。 声场与寂静的张力: 声音设计常被视为叙事的辅助,但本书认为,声场本身就是一种表演。我们将区分画内音、画外音以及环境声对氛围构建的贡献。重点分析“沉默”的力量——何时导演选择剥夺声音,以最大化特定画面的冲击力。音乐在情绪烘托之外,如何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元素来预示情节转折或深化主题。 后经典主义的视觉策略: 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当代电影的美学正在经历重塑。本章将探讨CGI在写实与抽象之间的平衡点,以及“超现实”视觉效果如何服务于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而非单纯的奇观展示。 第三部分:社会议题的镜像与反思 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承载着对时代精神的批判与记录。本部分旨在挖掘电影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冲突和身份政治。 意识形态的角力场: 电影院是意识形态传递的隐形讲坛。我们将剖析主流叙事如何巩固既有的权力结构,并考察那些挑战主流叙事的“地下电影”或独立电影如何进行反向操作。特别关注“英雄之旅”叙事在新世纪的失效与重构。 记忆、创伤与历史的重写: 许多优秀的电影致力于处理集体或个体的创伤记忆。本章讨论电影如何介入历史叙事,是选择忠实记录,还是进行情感上的重构与疗愈?探讨“记忆的不可靠性”在电影语言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碎片化的影像来表达历史的断裂感。 城市空间的社会学解读: 建筑、街道、室内陈设不仅仅是场景,它们是社会阶层的具象化。我们将分析电影中城市空间的符号意义——摩天大楼代表的资本权力,迷宫般的贫民窟代表的边缘化,以及私人空间(卧室、书房)如何成为角色心理斗争的微缩剧场。 第四部分:跨媒介与未来的对话 电影艺术从未孤立存在,它与文学、戏剧、音乐以及新兴的数字媒体持续进行着对话。 改编的艺术与背叛: 探讨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时,叙事核心是如何转移的。成功的改编是如何抓住原著的“精神内核”而非字面情节?分析媒介转换过程中,哪些元素被保留,哪些元素必须被牺牲。 系列化与世界构建: 在流媒体时代,超级英雄系列和宏大宇宙观的构建成为主流。本章将审视“世界构建”(Worldbuilding)的技术,分析如何通过视觉一致性和跨作品的叙事连接来培养观众的长期忠诚度。同时也探讨这种系列化对单一电影艺术完整性的挑战。 观众的参与与互动叙事: 随着互动电影和VR/AR叙事的兴起,观众的角色正在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探讨这种互动性如何颠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以及它对未来电影体验的潜在颠覆性影响。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视野和饱含热情的探索精神,为所有热爱电影艺术的读者提供一套深度的分析工具,去理解每一帧画面背后蕴含的复杂的人性、社会结构与艺术雄心。我们将共同揭示电影是如何持续地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并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