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台湾建筑界的教父式人物,汉宝德先生学贯中西,又能把建筑学、艺术学、文化学三者打通,思想深邃而触类旁通。更难得的是,汉先生愿意走出学术象牙塔,为普通读者写作,普及建筑文化。这本书,就是他这方面的一本代表作。通俗易懂,也蕴藏着深意。
建筑先是人生的戏剧,然后才是视觉美的造物。用“相貌”来代替造型的观念,对于一般读者,更容易以拟人的想象去透视钢骨水泥、红墙绿瓦后面的人生。为建筑看相,就是笼统、完整、哲理地看建筑。我希望不论行内行外,大家都以一种幽默感去看这个世界,看形形色色的建筑;都能若有所感而会心一笑。
——汉宝德
在这本书中,作者谈建筑的造型、色彩、比例,谈建筑与文学、音乐、社会、政治的关系,谈建筑中的雅与俗、古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虽漫谈不拘,用意乃在阐说建筑在文化中的位置。
New Roman"'>在这本书中,作者谈建筑的造型、色彩、比例,谈建筑与文学、音乐、社会、政治的关系,谈建筑中的雅与俗、古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虽漫谈不拘,用意乃在阐说建筑在文化中的位置。
汉宝德,1934年生于山东日照。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汉光建筑事务所主持人、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是20世纪后半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重要学者,在推动台湾建筑教育、文化资产保存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2014年11月20日在台北逝世。
作者谈建筑的造型、色彩、比例,谈建筑与文学、音乐、社会、政治的关系,谈建筑中的雅与俗、古典与浪漫、传统与现代……虽漫谈不拘,用意乃在阐说建筑在文化中的位置。
汉先生评介建筑的文章,散见在他的许多选集中,而《为建筑看相》,可说是汉先生这方面文章的代表作,关心建筑美学的读者,尤其不可错过。虽然汉先生倾心建构的“大乘的建筑”或“大乘的建筑观”,试图为建筑这种“昂贵的货品”与中国的人文精神做一理论上的结合,然而他对于建筑与建筑师的包容度,应该是远远超乎这所谓大乘的建筑观的。毕竟他是个教育家,不是个理论家,更不是惟我独尊的建筑家。
——黄怡
自序
再版序
艺术的建筑
科技的建筑
谈造型
为建筑看相
“三”与建筑造型
建筑的色彩
光线是建筑的灵魂
比例是建筑的骨干
凝固的音乐
古典与浪漫
传统与现代
传统、现代、后现代
雅与俗
人工与自然
建筑中的永恒
建筑的文学性
建筑游戏
人性与空间
建筑与风尚
大厦与公寓
建筑与社会
建筑与工业
建筑与政治
建筑与国运
建筑这一行
附录:大乘的建筑观
《为建筑看相》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深邃的色彩搭配和几何图形的运用,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建筑设计有着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也喜欢琢磨一些建筑历史和美学理论,但很多书籍都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这本书的装帧却透露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的气息,让我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内容才能配得上如此别致的包装。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留白,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面对复杂的概念,也能保持专注。从这本书的外在呈现来看,它显然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足以摆在任何书架上炫耀。它的存在本身,就在无声地诉说着对建筑精神的尊重与热爱,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种能够将冰冷的钢筋水泥赋予生命和故事的钥匙,就像那些古老的建筑一样,带着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性格,向世人诉说着千言万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它不是那种冷静客观的学术报告腔调,反而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富有激情的表达。作者似乎毫不吝啬地倾注了他对所论述对象的全部情感——赞美、批判、甚至是带着一丝遗憾的缅怀。有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就像是读一首充满张力的散文诗,充满了比喻和象征,用词考究且极具画面感。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时间如何在建筑上留下痕迹”的描述,作者用“风化之唇”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旧墙面的斑驳,那一瞬间,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岁月的重量和建筑的沧桑。这种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使得即便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建筑元素,也被赋予了生命和戏剧性。它成功地将原本冰冷的技术性话题,转化为一种充满人情味和艺术气息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建筑细节的敏感度。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极富洞察力的观察者,他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城市肌理和空间语汇的深刻理解。我过去总是习惯于从功能性或者宏观规划的角度去看待建筑物,但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太多细微之处。比如,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光影的变化与材料的肌理联系起来,描绘出建筑在不同时间点所展现出的不同“情绪”。这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文字,更像是一种带着情感的解读。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角度非常刁钻,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而是深入到设计者当时的心境,甚至是场域精神的层面去挖掘。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建筑美学”的理解边界。我尤其欣赏他那近乎哲学的思辨,仿佛在引导读者去进行一场与建筑的灵魂对话,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这种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让人忍不住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自己的想象中重构那些被文字唤醒的空间场景。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灵活,它似乎没有遵循严格的时间线或者流派分类,而是更像是一串由各种灵感火花串联而成的项链。有时候会突然跳跃到一个异域古镇的民居细节,紧接着又可能是对一座现代主义摩天大楼立面处理的精妙分析,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带来了一种意外的惊喜和启发。它鼓励读者打破固有的知识框架,去接纳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建筑语言,并从中寻找共通的“气场”。这种松散却又内在统一的组织方式,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我可以随时拿起翻阅任意一页,都能立刻被某个独特的观点或视角所吸引,无需费力去回顾前文。这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充满随机性的探索,每一次打开,都可能邂逅一份不期而遇的智慧。这种对传统知识体系的“叛逆”,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建筑本质追求的执着。
评分作为一个对理论探讨略感疲惫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对“感知”的强调。作者似乎反复提醒我们,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被设计出来,更在于被体验和感知。他似乎在引导我们放下那些预设的评判标准,转而用身体、用直觉去“测量”空间。书中探讨的很多概念,都围绕着人与空间之间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互动关系——比如压迫感、归属感、或者是一种突然的开阔感。这些感受往往是语言难以完全捕捉的,但作者却能通过精妙的措辞,将这些瞬间的体验凝固下来,供读者反思。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入地看世界”的指南,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建筑学本身。这种对主体体验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建筑学的范畴,它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生存美学。
评分帮同事买的,这次活动力度比较大,好评!
评分很满意的一次购物,包装完好,物美价廉
评分如此小书不论内容如果不满减真的是贵啊。
评分给小孩的课外书慢慢看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送货快,还没打开看,外面有一层塑封。不过质量应该没问题
评分给小孩的课外书慢慢看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